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曾文教授: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隨著東漢以來禅經的陸續譯出,修習禅定的僧人逐漸增多。梁僧祐《高僧傳》卷十一<習禅篇>為自晉至南朝齊的21名著名禅師立傳;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習禅篇>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師立傳。至於其傳被列於<譯經>、<義解>、<神異>、<明律>等篇中的僧人也有很多人精於禅法。道宣在《續高僧傳》的<習禅篇·論>中說,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修禅法者少,鸠摩羅什譯出《禅法要解》等禅經以後,習禅者日多,江北的昙影、道融,江南的智嚴、慧觀、慧遠,北齊的僧稠,北周的僧實等人,都以禅法高妙聞名遠近,受到世人尊崇。從記載來看,到南北朝時雖然北魏菩提達摩的"大乘壁觀"(詳後節)的禅法正在悄然興起,但長期以來最流行的禅法是五門禅。

鸠摩羅什所譯《坐禅三昧經》說:YIN欲多的人應修不淨觀,嗔恚多的人應修慈心觀(即慈悲觀),愚癡多的人應修因緣觀,思覺多的人應修念息觀(數息觀),煩惱罪惡多的人應修念佛觀。此為五門禅。北涼昙無谶所譯《菩薩地持經》卷三以不淨觀、慈心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作為五種"度門"。此為五門禅的另一種說法。現按以下的順序對這些禅法盡可能地用通俗的語言略作介紹。

一、數息觀

數息觀,也按梵語譯稱阿那般那觀,東漢安世高曾譯為安般守意,又譯念出入息、息念觀。阿那(ānna)意為入息,般那(apāna)意為出息,如安世高譯《安般守意經》說:"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但也有相反的解釋,如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卷五說:"出息為安,入息為般。"(注1)"安"即是"阿那","般"即是"般那",對兩者何者是入息,何者是出息的解釋是不一致的。用現在的話說,安那般那(安般)就是吸氣呼氣,簡稱呼吸。修這種禅法是借助數呼吸的入息出息來調節身心,使思慮集中,進入禅觀。

這是初級階段的禅法。修行者選擇一個安靜的場所,鋪好坐具(尼師壇),結跏趺坐,正身端坐,兩眼微閉,以舌拄腭,准備入定。若心緒不寧,精神不集中,即可修數息觀。組成此禅的六個環節,稱為六門,後被稱為六妙門。即:數、隨、止、觀、還、淨。

數,是專心數入息和出息,入息結束為一,出息結束為二,再入息為三……長息短息,從一到十,心中默數,如此循環不已,使思想漸漸集中。在此過程中,通過體認出入息生滅無常,進一步領悟人的身心也是生滅無常的道理,從而自覺地斷除各種"思覺"煩惱。《坐禅三昧經》說應斷除六種思覺,包括三種粗的思覺和三種細的思覺。所謂三種粗的思覺是:欲(貪欲、愛欲)覺,嗔恚覺,煩惱覺;三種細的思覺是:對於父母子女等近親以及遠親、鄉裡持有愛戀情誼的親裡覺,對於所居國土富饒安樂懷有依戀情感的國土覺,對於人生戀戀不捨而幻想長生的不死覺。努力斷除這些思覺煩惱,使心清淨。此經說,修習不淨觀以及其它四種禅觀也可以斷除這些煩惱,但因為修數息觀更容易使思慮集中,故以修此觀斷除這些煩惱為宜。由此可見,在這一階段也不僅僅是數息的出入的,也有觀想的內容。

隨,也作隨順、隨息,是將意念集中,隨順入息出息,但不再數次數,"入息至竟當隨,莫數一;出息至竟,當隨,莫數二"(《坐禅三昧經》卷上)(注2)。可以感覺到出入息的差別和長短、冷暖,但不可產生雜念。通過思慮呼吸是通過口鼻吸進和呼出外面的風(空氣)完成的,是無常的,進而想到自身不外是地水火風構成,皆非我所有。

止,通過數息,隨息,心已經高度集中,"系心一處,是名為止"。至此可以說已經真正入定。

觀,是正式進入觀察、觀想的階段。從觀想出入息的生滅無常,進而觀想構成人身基本成份的五陰的生滅無常。《安般守意經》說:"何以故止?欲觀五陰故;何以故觀陰?欲知身本故。"(注3)進入止的目的是觀想五陰,觀五陰的目的是為了解構成人身的根本。何為人身的根本?不外是五陰--色(地水火風及其所造)、受、想、行、識,亦即組成人身物質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既然人身是由五種因緣和合組成的,便是無常的,是空幻無實的。當然,觀想的內容可以有很多,並通過"轉觀"作進一步的觀想。

還,也譯為轉觀、轉,是將意念從注意氣息的出入、長短,對人身五陰等的粗略觀察,引向更細密深入的觀察、思惟。《坐禅三昧經》卷上說:"捨風門住,離粗觀法,知息無常,此名轉觀。觀五陰無常,亦念入息出息生滅無常……因緣合故有,因緣散故無,是名轉觀法。"從觀察具體的東西到觀察一般的道理,從念息的出入,可以轉到念身、受(痛)、心、法的四念住,進而觀想四谛。

淨,即清淨,通過轉觀,領悟諸法無常、苦、空、無我和四谛之理,培植善根(所謂見道的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經歷四禅,斷除情欲煩惱,增加智慧,最後可達到解脫。此為達到清淨。

可見,數、隨、止是禅觀的准備,觀、還(轉觀)是禅觀的中心階段,淨是目的。在觀、還的階段既可觀身心五陰,又可觀四大、十二因緣,並可進而觀小乘的基本教義--四谛。

在修習數息觀當中,不管進入什麼階段,都應"念息出入",共有16個階段,稱之為十六分,或十六特勝、十六勝行。何謂十六特勝,各經譯法不一。竺法護所譯《修行道地經》卷五說:"數息長則知,息短亦知,息動身則知,息和釋即知,遭喜悅則知,遇安則知,心所趣即知,心柔順則知,心所覺即知,心歡喜則知,心伏即知,心解脫即知,見無常則知,若無欲則知,觀寂然即知,見道趣即知,是為數息十六特勝。"(注4)其中所說的"喜悅"、"安"、"心所趣"、"心柔順"等等,都是在禅定不同階段的心理感受和所達到的意境。在《坐禅三昧經》雖說有十六分,但現在只能找出十五分,即:念息長,念息短,念諸息遍身,除諸身行使身輕柔軟,隨禅定心受喜,隨禅定心受樂,受諸心行(各種心法),心作喜時,心作攝(控制心念)時,心作解脫時,觀無常時,觀有為法出散(生滅)時,觀離欲結(欲望),觀盡(煩惱斷盡),觀棄捨(捨棄一切情欲煩惱和構成的五陰身心等的有為諸法)。每一階段皆要念入息出息。唐代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所述十六勝行,可以參考(注5)。

二、不淨觀

不淨觀,也作不淨想,是以觀想人身的不潔淨為禅觀內容的禅法。在五門禅中,此禅以斷除人的貪欲(包括對女色、錢財等的貪求的欲望)為目的。

鸠摩羅什所譯《坐禅三昧經》、《禅法要解》側重講以此禅退治YIN欲。《禅法要解》卷上說,眾生有六種欲望,即對色(容顏)、對形容(外表形象)、對威儀(起居動作)、對言聲、對細滑(皮膚滑潤)、對人(眾生)相的愛戀執著;對於貪著前五種的人應教他觀"厭惡不淨",對於貪著後者的人應教他觀"白骨人相"。所謂觀"厭惡不淨"是指觀想人的死屍。又說有兩種觀想不淨的方法,一是親自到現場(一般是到墳地)觀看死屍臭爛不淨,想到自己的身體也與死屍一樣不淨,在心中形成印象(此為"取相"),然後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打坐後對留在心中的死屍的不淨形象反復觀察;一種是雖不親見,但已經從師受教,對人身不淨已有了解,知道組成人身的皮肉、骨骼、內髒等(統稱三十六物)都不潔淨,打坐後也能對人身的不淨進行觀想。自然,觀想的目的是體認人身不淨,壽命無常,斷除對於自己和他人身體容貌的貪戀之情。

修習不淨觀,從淺入深。《坐禅三昧經》卷上說,修不淨觀時,先從觀想人的毛發、爪齒、皮肉、血液、內髒等;再觀想死屍變得青瘀腫脹,腐爛變臭,被鳥獸吃掉;進而再觀想屍體和白骨的青色、黃色、赤色等各種不淨顏色。對於初習行者、已習行者、久習行者,在要求上雖有不同,但都要求專心內觀,不可分心。對於久習此禅者,不應再停留於觀外在的皮肉和骨骼,而要系心於頂、額、眉間、鼻端、心處,專心觀骨,觀骨的白光。說由此可以使身體舒適輕便,在禅定中看見白骨"光明遍照",使"心住一處",做到"靜觀",並進入色界四禅。

鸠摩羅什所譯《禅秘要法經》卷上講述佛陀為使沙門退治"放逸"(隨意,懶散),佛教沙門修不淨觀:一、系念左腳大拇指半節,作泡起想,然後觀其皮去,專觀白骨,從一骨節到二骨節,進而到全身所有骨頭,見白骨,再見皮肉、內髒、血液等,體內生有種種蟲子,到處充滿不淨。二、系念額頭,自觀頭的白骨,再見全身白骨,觀幻覺中出現的"骨人"、宇宙中無數骨人,又見由、"四大"產生的水、火把一切骨人或沖,或燒,一掃而空,由此體認"我身空寂,四大無主","我身他身,悉皆亦空"。三、從觀左腳拇指皮肉流出青黑津液,到觀全身處處流出青黑津液,又見到處有人如此,由此對"貪YIN愚癡"進行自我譴責,"極自厭身,慚愧自責"。此後是觀全身的腫脹、腐爛,觀身上的膿血,觀藏在皮肉中的寄生蟲,觀內髒脫落,觀新死之人,觀骨人,觀白骨之光……進一步觀想地水火風四大,"我此身者,從四大起,枝葉種子,乃至如此不淨之甚,極可患厭;如此境界,從我心起,心想則成,不想不見,當知此想是假觀,是從虛妄見,屬諸因緣……從四大起"(注6),認識身心空幻無實,諸法無我。

三、慈悲觀

慈悲觀,又稱慈心觀、慈愍觀,是以退治嗔恚為目的的禅法。《坐禅三昧經》卷上說,對於初習此禅者,應教他"慈及親愛",即首先做到對自己的親屬、朋友懷有慈愛之心,在禅定中念念想著願意把自己一切"身心快樂"、各種好處轉讓給他們,包括衣服、食物以至於富貴,都無吝啬之心;對於已修習此禅者,則教他"慈及中人",即應時刻想到要把自己的快樂和好處轉讓給與自己關系一般的人;對於久已修習此禅者,則應教他"慈及怨憎",念念想著把自己的"身心快樂"和好處讓給與自己關系不好的人以至仇人,進而擴大到整個世界的眾生,希望"無量眾生,皆令得樂,周遍十方,靡不同等"(注7)。通過修習此觀,使自己原有的怨憤的情緒消除。

與此禅相似的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無量禅,但四無量禅在境界的層次上比它要高一些。四無量,也稱四無量心、四等心,據說修此禅可以生到梵天之上,也稱四梵堂。四無量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中阿含經》卷二十一<說處經>對四無量禅有個概要的說法,要求心與慈、悲、喜、捨相俱,做到無結(煩惱)、無怨、無恚、無诤,使心境達到遍滿世間,寬闊無量。《大智度論》卷二十對四無量心作了詳細的介紹,說"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即上面的慈、悲、喜三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修慈心是為了斷除嗔覺,修悲心是為了斷除惱覺,修喜心是為了消除不悅樂,修捨心是為了消除愛憎(注8)。簡而言之,慈是想給予眾生安樂之心,悲是想把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之心,喜是想象眾生得到安樂時的喜樂之心,捨是使心超越怨親苦樂等一切差別的精神境界,《達摩多羅禅經》卷下所說"捨怨親","離慈悲喜","平等清淨,離苦樂相"。此四無量心雖常在四禅中修之,它要求所達到的心境與四禅的境界有相應之處,但也可單獨修行。

四、因緣觀

因緣觀,也稱緣起觀,是專心觀想十二因緣,斷除佛教所說"愚癡"的禅法。《坐禅三昧經》卷上所說的比較簡單,講對於初習行者、已習行者、久習行者修習十二因緣提出簡繁不同的要求。這裡僅介紹對於久習行者所講述的因緣觀。

十二因緣是把人生的現象和過程分為十二個環節,借以說明人生是由眾多因緣和合的短暫的無常的現象,眾生由於不明佛法(無明)而在生死苦海中輪回。此為小乘佛教的基本哲學理論之一。十二因緣是:1、無明,相當於愚癡,不知佛教的善惡報應、四谛、因緣等教義;2、行,指造作或行為,包括思想、言論和行動,由行為所造成的潛在的影響力為業力,可以產生報應;3、識,是感覺和意識思惟活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4、名色,五陰中的受想行識四陰是名,與色合稱名色,原始佛教後期或進入部派佛教以後也被解釋為胎兒;5、六入(或六處),是感覺器官和意識機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觸,是六根與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相接觸所產生的觸覺和知覺;7、受,感覺、感受;8、愛,是對人或事物、環境的愛戀感情和追求意向;9、取,執著的追求,包括對人、財物、環境和錯誤見解、外道戒律的貪求或執著態度;10、有,指人和生存的環境;11、生,形成生命,出生;12、老死,老與死的合稱。

修行十二因緣觀可以"流轉"和"還滅"兩個角度觀想。前者是以無明為始因,順次相生,如《坐禅三昧經》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注9)。由此說明無明是眾生形成和流轉苦海的根本原因。後者是以無明滅為始因,然後是順次相滅,即"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按,即為老死)"(注10)。由此說明只有斷除無明,才能最終斷滅各種痛苦,結束生死輪回。此外,也可以按照十二因緣排列次序的順、逆方向觀想。

在佛教發展中,出現了用"三世兩重因果"的觀點對十二因緣進行解釋的做法。大意是說,由於前世的無明、行的二因,才有今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果,而由於今世的受、取、有三因,又造成來世生、老死的二果。為了論述方便,把其中的識解釋為識神(靈魂),把名色直接解釋為胎兒,等等。《達摩多羅禅經》卷下用稱做"連縛"、"流住"、"分段"、"剎那"的四種方法對十二因緣進行解釋,其主要特色就是把十二因緣置於三世輪回當中作分位解釋。說通過觀想因緣來滅除愚癡,遠離認為事物斷滅的"斷見"和認為事物永存的"常見"。

五、界分別觀

界分別觀,又稱界差別觀,是觀想構成眾生及其生存環境的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皆為六大(或稱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和合而成,以斷除"我執"為目的的禅法。

在六大中,最基本的是地水火風四大。《中阿含經》卷七的<象跡喻經>中,有關於地、水、火、風四界構成人身的詳細說明。既然人身是由五陰構成的,它便從五陰開始分析起。其中的色是"四大及四大造"。地,分外在自然界的"外地"和組成人的毛發、肌肉、筋骨、內髒等的"內地";水,分自然界的"外水"和人體內的血液、脂肪、唾液、汗、尿等"內水";火有"外火"和人身的體溫、煩悶、消化、飲食等"內火";風有"外風"和人體的呼吸、腹風、臍風等"內風",而因為有筋骨、皮膚血肉和空(空隙),使產生了身體。又因為有了"內眼處",與外色相合,便有眼識生……便有受、想、行、識。通過體認人的身心不外是四大因緣所造,而內外四大皆屬於"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應當斷除認為自己"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的見解。以此為觀想內容的禅法,就是界分別觀。

《修行道地經》卷四<行空品>對地、水、火、風、空、識(稱之為神、心神)六大與人身的關系作了分析。經文說,為了破除對於人身的"吾我"之想,"當觀身本,六事合成。何謂為六?一曰地,二曰水,三曰火,四曰風,五曰空,六曰神。"前五大皆分內、外,外五大是自然界,內五大是人身,心神"在內不在外,心依內種得見外種而起因緣;神有六界:眼耳鼻口身心之識也"(注11)。要人通過觀察六界與身心的關系,體認人身"無常、苦、空、非我"的道理。

六、念佛觀

念佛觀,是觀想佛的形象(包括念佛的應、報、法三身)的禅法。《坐禅三昧經》卷上說:"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又說:念佛三昧治"等分行及重罪人"。看來"等分行"前當有一個"多"字,即為"多等分人",大概與前面四禅所側重退治一種煩惱的人不同,是指具有多種欲望和煩惱的人。

如何觀佛呢?此經說,首先應到佛像前面仔細觀察佛的形象,"相相明了",然後回到靜處打坐入定,一心觀想佛的形象,不可分心,久之便見清晰的佛的光明形象,先見到的是釋迦牟尼像,心想"像亦不來,我亦不住",進而見過去佛之像,見到佛的非凡的相貌(顯著之處有32相,細微之處有80小相),此後從看見一佛到看見二佛、十佛、十方無量多的佛,並可聽見佛的說法……應當時時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注12)。當然,修念佛觀不止有一種方法,而是有很多方法。在《禅秘要法經》卷中也有講述觀佛的法門,要觀想佛的形象者,一邊念佛,一邊忏悔,在此過程中"諸惡罪業,速得清淨"(注13)。

當然,上一節所說的觀想阿彌陀佛的禅法也是一種念佛觀。

七、所謂四禅八定

四禅,因具有"審慮"的功能,也名四靜慮,佛教用以斷除欲界煩惱,超越欲界而進入色界的禅定。四禅與四無色定合稱為八定,或四禅八定。四無色定是用以斷除色想、色的束縛,超越色界而進入無色界的禅定。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是佛教的世界學說中的"三界"。欲界是指具有食欲、YIN欲的眾生及其所居的環境,包括所說"五道"中的人和六欲天、畜生、餓鬼、地獄等的眾生及其所居的世間。色界是居於欲界之上的已經脫離食、YIN二欲的眾生及其所居的世間。無色界在色界之上,是已經超脫形色的眾生及其所居的世間。據說修四禅圓滿者死後可以生到色界的諸天,修四無色定的人死後可以生到無色界諸天。四禅八定原來自印度的外道。據佛的傳說記載,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隨外道阿羅邏學修四禅,從優陀羅學習四無色定。當然,佛教雖從外道那裡吸收了這些禅法,但是又加以改造,進行新的解釋,把它們與佛教的其它禅法結合起來修行。

四禅,是由一禅進入二禅,由二禅進入三禅、四禅。《坐禅三昧經》卷下和《禅法要解》卷上說,修行者雖已入定,但仍被欲界煩惱擾亂,便當"進學"一禅,棄除"愛欲"和種種不善之法,一心"精勤信樂",便進入一禅,感到超越欲界的"喜"、"樂",但是仍有思惟感受的"覺"(後譯為"尋",粗略的思慮活動)、"觀"(後譯為"伺",細微的思慮活動)。因為有覺有觀,仍難免產生"愛著",擾亂定心,故應加以對治。在斷除覺觀以後,得到內心清淨(內等淨),由此定境產生新的喜、樂,進入二禅。"喜"是"粗樂",也是一種煩惱,所謂"愛慢、邪見、疑等",擾亂定心,是二禅應當對治的對象。通過"離喜",便進入三禅,遍身得樂,即所謂"細樂",包括"愛樂、快樂、無惱樂";"心行捨法(或稱之為護)",是不再分別和執著"好丑"的心理狀態,此時一心念"慧"。然而"樂"亦無常,也屬於苦患,應當捨棄。《坐禅三昧經》卷上說,"復以妙善,捨此苦樂,先棄憂喜,除苦樂意,護念清淨,得入第四禅。不苦不樂,護、清淨念,一心"(注14)。這樣,一禅捨去覺觀(尋伺),二禅捨去喜,三禅捨去樂,進入四禅的不苦不樂的"安隱之地",它也名"不動處"。

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阿含經》對四禅的表述比較樸素,如《中阿含經》卷一<城喻經>說,"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按,意為離開欲界)生喜樂,逮初禅成就游";"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逮第二禅成就游";"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逮第三禅成就游";"樂滅苦滅,憂喜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逮第四禅成就游"。伴隨從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升進,境界的提高,組成各禅的要素發生增減變化。《俱捨論》卷二十八對四禅(稱四靜慮)作了歸納,說四禅有共同的要素"等持"--"心一境性"(即"定"),除此之外,一禅具有尋、伺、喜、樂四支;通過斷除尋伺,二禅具有內等淨(稱之為深信、信根)、喜、樂三支;再斷除喜受,三禅具有行捨(超越苦樂的心境)、正念、正慧、受樂四支;斷除樂受,四禅具有行捨清淨、念清淨、非苦非樂受三支。

然而對於佛教來說,進入四禅並未達到最後的涅槃解脫,但卻為更高的修行提供了方便的條件。《禅法要解經》卷上說:

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無量心,隨意易得;欲修四念處,修之則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難;欲入四無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何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樂,捨念清淨,調柔隨意。

其中的四無量心是觀想慈悲喜捨;四念處是念身不淨,念受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通過從不同角度觀想四谛可以達到超越三界的解脫境界;六通是六種超呼尋常的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據說成為羅漢、菩薩和佛後皆具有神通。

四無色定也稱四空定,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據《禅法要解》卷下並參考《坐禅三昧經》卷下,謂四禅屬於色界,雖已達很高的境界,但仍不離色、受、想、行、識五陰,沒有擺脫"無常、苦、空、無我",修行者應進一步脫離第四禅的五陰,因五陰以色為首,故但說"離色",斷除對於內外的"色想"、"有對想"(關於事物相對差別的觀念),於是進入空無邊處,系心無量無邊的虛空。在此定界,已無色陰,只有受想行識四陰。此四陰在此虛空定界,仍不免"無常、苦、空、無我",而且虛空"從識而有","欺诳虛妄",應當離捨,於是進入識無邊處。在此禅定,雖也有受想行識四陰,但因"一切內法,識為其主",而識能緣無量遠處,故稱識無邊處。繼續觀識,體認"識如幻虛诳,屬諸因緣而不自在",產生厭離之心,便入無所有處。修行者如果是利根者,便知此禅境界仍有識等四陰,若執著"無見",不能脫離苦患,於是便超越此定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在此禅界雖有"想",但已經"微細不利",故稱之為非想非非想處。鈍根的修行者不知此禅境界仍有四陰,便認為已達涅槃境界。但利根的修行者知此禅境仍屬因緣和合,虛妄不實,"無常、苦、空、無我,亦是後生因緣,應當遠離",於是進而學習四谛之法(注15)。可見,
此四無色定仍是修持四谛觀以前的准備階段的禅法。

按照佛經的記載,四禅八定可以與上述各種禅法交叉修行。這些禅法雖不能導致最後的解脫,但它們是被已經達到很高境地的修行者用來斷除人間煩惱,進行休息,獲取禅的喜悅感受的重要禅法。據《長阿含經》卷四<游行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去世之前曾反復進入四禅、四無色定,並在第四禅入滅。

以上所介紹的禅定雖仍屬於小乘禅的體系,但已攙進相當部分的大乘佛教的內容。從這些禅法的形式來說,大乘修行者既可以修習,也可以不受它們的拘束,進行超越。


注 釋:

(注1)分別見《大正藏》卷15第165頁上與第215頁下-216頁上。
(注2)《大正藏》卷15第275頁上。
(注3)《大正藏》卷15第164頁上。
(注4)《大正藏》卷15第216頁上。
(注5)釋惠敏《鸠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禅法之剖析》,對此作了比較,可以參考。載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出版。
(注6)《大正藏》卷15第248頁中。
(注7)《大正藏》卷15第272頁中。
(注8)金陵刻經處出版《藏要》本第一輯.丙.22冊第266頁B。
(注9)《大正藏》卷15第272頁下。
(注10)《雜阿含經》卷12,《大正藏》卷2第81頁。
(注11)分別見《大正藏》卷15第206頁上、210頁上。
(注12)《大正藏》卷15第276-277頁。
(注13)《大正藏》卷15第256頁上。
(注14)《大正藏》卷15第278頁上,其它見第289-290頁。
(注15)《大正藏》卷15第296頁上。

 

 

上一篇:學誠法師:深深佛法淺淺講
下一篇:學誠法師:學修三層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