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的人生佛教思想略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楊曾文
今年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佛教革新家、佛教界領袖太虛大師(1889—1947)圓寂60周年。回顧太虛大師的一生,他懷著熾熱的護教感情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事中國佛教的革新運動,提出適應時代的人生佛教的思想、創辦學校以培養能夠勝任新時代弘法利生的僧才、推動建立聯系全國僧俗信眾的現代佛教社團、創辦佛教報刊等,為推動中國近現代佛教的轉型做出卓越貢獻。
本文僅根據太虛大師關於人生佛教的幾篇文章,對他的人生佛教的思想作概要介紹和評述。
公元前後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後,經歷了漫長的中國化的過程,至隋唐形成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從而使佛教這種外來的宗教變成中國民族宗教的之一,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民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政治、哲學、歷史、語言、文學、建築、繪畫和雕塑藝術、音樂、民眾節日等等方面。
然而佛教在進入明清時代以後,逐漸失去了活力,遠離社會民眾,特別在進入清末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迅速侵襲,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深重,民族文化面臨嚴重挑戰,佛教也顯得更加衰落頹敗。面臨這種形勢,在如火如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之下,佛教界的有識之士紛紛為振興佛教而起來奔走呼號,致力探索振興佛教的方案,發起佛教革新的運動。在這當中,太虛大師提出擺脫失去生氣的“重鬼重死”的佛教,倡導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本宗旨的人生佛教,在佛教界推動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為推動中國佛教走出低谷,實現適應時代進步的轉型指明方向。
隨著太虛佛教革新運動的開展和他在佛教界影響的擴大,大概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後,他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並不斷向僧俗信眾進行闡釋和宣傳。現存《太虛大師全書》中的《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人生佛學的說明》、《人生佛教開題》、《人生佛教之目的》、《人生的佛教》、《學佛之簡明標准》、《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等以及他在1944年囑弟子福善、妙欽編集整理並親自口述《代序》及《人生佛教之層次》的《人生佛教》一書,比較詳細系統地論述了他的人生佛教的理論。這些論文所闡釋的人生佛教的思想,或是太虛在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向學生集中講的,或是在各種集會上向僧俗弟子講的,迅速傳播到各地,影響很大。
那麼,太虛倡導的人生佛教具有怎樣的內涵呢?1989年香港佛教法住學會舉辦紀念太虛法師誕辰100周年的國際學術會議,筆者曾提交《太虛的人生佛教論》的論文,在對太虛提出人生佛教的緣起經過進行考察之後,將他的人生佛教的思想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出於對中國現代佛教的整體性設想,主張佛教應重視人生,以改善人生為基礎,並在教理、組織等方面提出相應的革新方案。1938年他作偈述懷:“仰止唯佛教,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表明他是以實踐人生佛教為終身抱負,努力倡導和推廣從完成人格到最後成佛的人生佛教的。
第二,重視佛教中的與社會道德密切結合的五戒、十善等規范和思想,並且適應時代作了新的解釋,倡導佛教徒努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熱愛祖國和人民,多為社會民眾奉獻;
第三,主張建設新型僧團,興辦佛教學校,創辦佛教學術刊物。
下面,筆者僅對太虛在對人生佛教思想的闡釋中強調的原則、人生佛教宗旨和目的略作說明。
太虛認為,佛教具有兩大原則:一是契真理,二是協時機,說“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契真理,就是佛教無論怎樣變化和發展必須堅持佛教的“圓覺之真理”——“宇宙萬有真相”;協時機,就是佛教必須隨順時代、國土的需要和民眾的習俗和思想文化而發展,否則佛教本具的濟世利民的功能就發揮不出來(《人生佛學的說明》)。縱觀太虛的一生為革新佛教所作出的努力,都是以這兩大原則為出發點和原動力的。他在1937年所作《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中所說:“從佛教中心,以采擇古今東西學術文化而順應現代思想的新佛教”及1940年所作《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中所說“改進佛教”的綱領:“中國向來代表佛教的僧寺,應革除以前在帝制環境中所養成流傳下來的染習,建設原本釋迦佛遺教,且適合現時中國環境的新佛教”,可以說都是對這兩大原則的運用和發揮。
太虛的人生佛教是為對治清末以來的重天重鬼的佛教而提出來的。1944年他向漢藏教理院的師生作的演講《人生佛教開題》中說:
向來之佛法,可分為“死的佛教”與“鬼的佛教”。向來學佛法
的,以為只要死的時候死得好,同時也要死了之後好,這並非佛法
的真義,不過是流布上的一種演變罷了。還有說:佛法重在離開
人世的精神;但死後不滅的精神,具體的說即為靈魂,更具體的
說,則為神鬼。
太虛認為這些已經離開佛教的根本宗旨,正確的態度和做法是應當革除這些佛教中的弊習,重視現實人生,注重改善現實人生,然後“由人生以通達一切眾生法界,緣生無生、無生妙生之真義”,即正確地遵循佛法的程序修行,最後達到至高的覺悟解脫的境界。
佛教有五乘,其中的人生佛教既相當於五乘中的人乘,也部分地相通於天乘的十善乃至菩薩乘的六度,修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也應實踐大乘菩薩之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大慈大悲的精神致力濟世利生的事業。
太虛在《人生佛教開題》及《人生佛教之目的》等文章中都對人生佛教的目的與效果作了說明,按層次概要地說:一是“人間改善”,即實行“五乘共法”,以五戒等佛教善法淨化現實人間,推進倫理修養,改善家庭社會環境,致力發展社會經濟、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國際的正義公法,減少人生缺憾與痛苦。此與世間科學、哲學及儒家等學術相通。二是“後世勝進”,即修持十善及各種禅定,以超脫人間生於天界,或通過念佛往生他方清淨佛土。三是“生死解脫”,即修持出世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佛法,擺脫生死輪回,達到解脫,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稱此為世間一般學說所沒有者。四是“法界圓明”,即達到涅架成佛,稱之為“大乘至極之效果,亦佛法究竟之目的”。太虛強調,在人生佛教的這四個階次中,第一階次的實踐五乘共法的“人間改善”最為重要。他在1936年向鎮江的信眾作的《人生的佛教》講演中說:
人生,不論古今中外的宗教賢哲,總是教人為善,與人為善,
向上進步以養成完莢的人格;增益人類共同的生活,以求安樂、和
平。佛教於充實人生道德,極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為基本。
可見,實踐與社會倫理道德相通的五戒等善法,以改善現實社會人生為宗旨的佛法既是人生佛教的基礎,也實際是全部佛法的基礎。太虛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中批評以往佛教輕視這一最根本的層次,只是重視出世之法,“厭離現實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後世之勝進或無生之寂滅、淨土、密法”,“專以來世或寂滅為務,每與現實脫節,不能圓顯佛法之功效”。對此,太虛提倡人生佛教以對治之,旨在以“現實人生為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按:聲聞、緣覺)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於成佛”。太虛主持編選成書的《人生佛教》的第四章《有情業果相續流轉中之人生》、第五章《有情流轉中繼善成性之人生》、第六章《人生向上勝進中之超人》、第七章《人生向上進化至不退轉地菩薩》、第八章《無始終無邊中之宇宙完美人生》,對此作了系統詳細地說明和論述。他用表將此
(表略)
(載於《人生佛教》第一章第四節《人生佛教之目的》)
由此可見,太虛雖重視和提倡密切關心現實人生、致力改善現實人生的“人乘行果”,然而同時遵照“契理”的原則,並不主張割裂佛教的完整體系和捨棄最高的修行目標,從而保持了佛教的獨立特色。
太虛雖然在有的場合也將他的“人生佛教”稱為“人間佛教”,甚至寫過《怎樣建設人間佛教》的文章,然而他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中明確地把他的“由人乘進趣大乘的佛法”稱為“人生佛教”。他解釋說,這種人生佛教須先實行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大弘佛教”,並且強調指出,人生佛教是“重在從完成人生,以發達人生而走上菩薩行的大乘覺路”的佛法。
太虛提出人生佛教思想之後,在佛教界得到廣泛的理解和回應。1934年,《海潮音》以“人間佛教”為題出過專號。此後,慈航法師在新加坡還創辦一個以《人間佛教》為名的佛教刊物,浙江缟雲縣也出了小型的《人間佛教月刊》,法舫法師在泰國也以“人間佛教”發表演說。在1944年,太虛命弟子福善、妙欽收集他以前發表的相關文字,編為《人生佛教》由《海潮音》月刊社出版。
在太虛去世之後,弟子印順法師(1906—2005)在他的人生佛教理論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人間佛教”的理論。印順法師在1984年寫的《游心法海六十年》的書中,對此有帶有總結性的說明:
大乘佛法,我以性空為主,兼攝唯識與真常。在精神上、行為
上,倡導青年佛教與人間佛教。……
虛大師說“人生佛教”,是針對重鬼重死的中國佛教。我以印
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勢非常嚴重,也嚴重影響到中國佛教,所以
我不說“人生”而說“人間”。希望中國佛教,能脫落神化,回到現
實人間。我講人間佛教……
他在此文中介紹自己寫過的有關著作有:《青年的佛教與佛教的青年》(1942年,現載《妙雲集》下篇之五)、《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1952年,現載《妙雲集》下編之一)。五年後,即1989年印順又寫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載《華雨集》第四冊),針對後期大乘佛教中將菩薩“天神化”的弊端,特別提倡“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按:大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為根本”,勸導佛教僧俗信眾在現實人間弘揚佛法,實踐大乘菩薩之道,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致力於利樂眾生,造福社會的事業。
太虛、印順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在1949年以後至今的台灣佛教界有很大影響,一些較大的佛教教團在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做出了突出成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中國內地佛教界在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後也明確地以實踐人間佛教為號召,然而強調佛教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倡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加強自身組織和道風建設,發展文教事業,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積極奉獻。
總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對促進中國近現代佛教的轉型,對發展佛教文教事業,培養創新人才,建立新型教團,吸收現代人文乃至科學思想诠釋和弘傳佛法,創辦社會福利事業,開展國內外佛教學術交流,都產生了難以估量的積極影響,是教內外學者應當進一步研究和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