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欲求菩提先立本 至心學佛生歡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同修、各位同學:
 

一、欲求菩提先立本,至心學佛生歡喜

我們學習佛法要先做決定,就是自己決定要修行成佛。修行是不是會成佛,學佛能不能成佛,實際上還有很多人,未必能夠完全相信。意思是說:一方面,我們沒有做出決定,想要成佛;一方面,我們沒有真正相信,學佛成佛這一意義,只是要在精神領域提升一下心靈,改變一點自己的認識,端正一下自己的態度。

偶爾我們也會說,自己確實需要經過一番改變、一番努力,但是究竟要如何改變、如何努力,不知道,請法師們為我開導,等等。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沒有錯的,我要好好追求進步,我要好好改變自己,我要好好努力,好好發心;那實際上,改變也好,努力也好,發心也好,提升也好,這只是一個方法,用功的方法、方式,只是一個過程,一個宗教行為,或者說內心的行為,你只是需要這樣的一種修行的行為去努力。


那麼,究竟修行的行為是什麼,究竟什麼樣子才算修行,究竟修行是不是為了成佛?不知不覺,還是繞開了這個主題。這表明我們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旨,我們的終極目標,還不明確。沒有真正對法殊勝、人殊勝,產生信心,做了定解。對這樣一個重要的、重大的信仰上面的問題,沒有定解,而是在些枝末的方式方法上做考究,這是我們的無明所在。

如果我們真正從內心、從生命的深層次上認識到佛法是最核心的內容,自己就不會被動,就不會放逸懶惰,就不會僅僅在日常生活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上去分別。因為解脫道、菩提道,它本來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世間的善惡是非。世間的善惡是非,根據佛法的標准來看,都是眾生的無明煩惱。它不是無漏法,它更不是無漏的無為法。所以我們內心只有真正向佛法方面靠攏,想要成佛,才會有一顆真正意義上的歡喜心。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不能持續地用功,不能非常有興趣地修行,不能天天修行,原因就是修行產生不了歡喜、產生不了好樂。就是學的時候很苦惱,修行的時候也很苦惱,內心依然同沒有學的時候一樣。這樣下去,時間久了,就會覺得學習佛法是一個很耗費時間的事情,並且不能得到明顯的進步。

 

二、常觀自心作病想,遵師言教醫藥想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就猶如一個病人一樣。一個生病的人,如果被病魔折磨,就會非常地痛苦。那要想減輕、消除疾病的痛苦,需要吃藥,持續不斷地吃藥,要根據醫生的要求,來進行服藥。一天吃幾次,幾點鐘吃,飯前還是飯後吃;用多少藥量,什麼藥跟什麼藥可以搭配,什麼藥跟什麼藥不能搭配……都有嚴格的要求。我們的心無始劫以來,一直都是被貪欲、嗔恚、無明……種種的煩惱魔,折磨、干擾、侵襲,內心的痛苦非常地深重,非常地多。可惜的是,我們不容易發起持續不斷用藥的這種心,吃藥的這種心,對治的這種心,用法的這種心。更多的情況下,只是希望吃一次藥就萬病皆除,這可能嗎?可能性不是很大。那麼重的病,那麼多的病,一天兩天吃藥就會好嗎?這是很不現實的問題。除非說,我們多少生、多少世以來,一直在修行,今天豁然開朗,都貫通了,業障都消除了。不然的話,是不可能的了。

我們沒有很好地修持、用功努力,實際上還是對業果不相信。認為自己的這些困難、問題、負面的情緒,生活上的種種的不足和缺陷,都是別人給自己造成的,別人給自己帶來的,或者說是社會影響我們。很容易去責怪別人、埋怨別人,從而逐步逐步對佛法產生懷疑,信仰退失,對社會、對他人產生不信任。對人、對法都懷疑,這是我們在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內心很微細的、很嚴重的、也是非常有害的變化。就是不知不覺,我們沒有根據醫生的要求、醫生所開列的藥方在服藥,而是我們自己隨便在吃藥,吃錯了、吃偏了;或者說我們沒有按時吃藥,沒有吃足夠的藥:這些都是問題。

《廣論》裡邊講:“於說法師作如醫想,如遭極重風膽等病,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就是說,我們對善知識,應該當醫生想,就如我們患非常嚴重的病一樣。那我們遇到善知識,會有很大的歡喜心,就猶如極重病人遇到名醫,那我們生命有救了。

同樣如此,我們學佛法的人、佛弟子遇到善知識、遇到法師,是否能夠發起如患重病的病人遇到醫生那樣一種高興的心情?遇到善知識之後,要隨教聽受,而不是說,自己喜歡聽什麼。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問題、病根之所在。如何指導我們,我們都要隨順、聽受,要聽進去,領納善知識為我們教授的佛法,然後非常認真地恭敬承事。如果照著這樣去做,就會有實際的、真正的受用、幫助,我們很多問題就能夠得到化解。否則,就會發生什麼問題呢?這個病想上面談道:“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我們不能夠照著善知識的言教去實踐的話,不知不覺,會覺得是一種負擔。

覺得是一種負擔,什麼意思呢?就是在道場裡頭法師告訴我們怎麼做,那我們要不要去做呢?不去做,又不好意思;去做呢,自己又心不甘、情不願;又覺得這樣子是不是如法,這樣是不是同佛法相應,這樣是不是修行。我們天天在討論,天天在干活,是不是修行?天天在念經,是不是修行?天天在互動,是不是修行?我們在供花、供水,是不是修行?都會有懷疑了。實際上,不能依教奉行,不能真正以一種恭敬心去承事,那完全同佛法的教授、同道次第的教授,是背道而馳的。

做病想不等於說,讓你認識到自己有病,自己有煩惱,要吃藥而已。我們把煩惱比喻成病,佛法比喻成藥,如理、如法、如量,就是我們吃的藥,要吃真正的藥,吃的不是假藥,並且要按時服藥,要根據醫生的要求吃藥,要持之不懈地吃藥,持之以恆地吃藥。這個醫生和藥,對自己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珍貴的。

醫生就是人,藥就是法,是最為殊勝的,最為珍貴的。而實際上,我們何時生起這樣的心呢?我們非常容易把這樣的一種教授,理解成我們有病;很難去理解成醫生的重要,醫藥的重要、珍貴。如果沒有醫生,如果沒有醫藥,沒有佛法,沒有善知識,那我們的我慢就摧服不了,“智者定應摧我慢”。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有了佛法,這個佛法就在自己的心裡,我們已經有了,必須按照那樣去做;就會變成:本來內心裡頭沒有實際意義上的佛法,我們只是道聽途說,從書本上面看兩句,就會以為是自己悟出來的佛法;沒有那種真正的境界,而當成自己有那種境界。這是一種錯覺,很嚴重的錯覺。如果你照著自己這種錯覺去走、去修、去做,怎麼可能會有成就呢?這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是非常大的一種愚癡。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只有將過去自己種種的心得、經驗,世間的生活、工作、學習,以及自己在世間所有的成就,當成是自己生命的附帶部分,而不是主要部分,不是核心內容。我們生命的中心,所需要的是佛法。只有這樣,佛法才能夠同自己的生命相結合,我們內心才會有真正的活力和熱情,才能夠真正發起這種心:向佛菩薩學習。唯有在這樣的一種心性當中,我們內心的狀態才有可能逐步逐步同佛菩薩的境界去相應。

 

三、講聞正法旨歸同,契機說法如理聽

我們在讀經的時候、聽開示的時候、拜佛的時候、集資糧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有一個人一直在為自己解說,這個事情做完了再做什麼,那個事情做完了再做什麼;而更多的情況下,是在啟發我們的智慧,破除我們的無明。如果我們聽了佛法,我們用功,無明破除不了,煩惱依然是煩惱,這就不是我們聽經聞法的目的了。

我們聽經聞法,是為了讓大家生起好樂心,生起對法的希求心,內心與佛法相應。而不是說讓大家去接受一個說法師的概念,更不是讓大家來贊成、承許說法師的一個觀念。反過來說,我為大家講開示的時候,不是要讓大家來接受我的觀點,不是讓大家來贊成我的一些觀念;而是我們在聽的時候,是不是有歡喜心、好樂心,內心裡面能不能開朗,無明能不能去除;就是從自己學佛修行的心路歷程上,跟大家進行分享,讓各位同修能夠作為一種參照,更加容易趣入解脫道、菩提道,讓內心更加有一個方向感,越來越笃定,越來越踏實,這才是更主要的。因為聽法跟說法是一樣的,你聽的是法,我說的也是法;你聽法靠耳根,我說法是靠舌根;舌根跟意根是有關系的,耳根跟意根也有關系。意根所緣的念的是佛法,講出來才是佛法;反過來說,耳根也要靠意根,意根去緣念到佛法的時候,你才能夠聽到佛法。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實際上,靠的都是意根,靠的是意識,靠的都是心,我們用自己的心來體會佛法。

佛法從佛陀開始一直下來,所有的菩薩祖師們傳遞下來,我們的心在接受體會這些佛法的時候,把它講出來,那大家聽的時候,在時間上是同時的——就是我說話的時間,跟你聽話的時間,是同一個時間。我說的時候,是根據佛菩薩的意思理解之後來講;那麼你們聽的時候,也是同一個時間。我說的時候是根據佛的法來說,你們聽的時候,也是根據佛說的法來聽;只是你們聽的時候,是根據我自己在理解以後,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來的,你們是根據這樣一個因緣來領納佛法。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說的人,聽的人,實際上都是在聽佛說法,依然還是在聽佛的法。不可能另外講出一套什麼佛法出來,另外再去發明一個三藏十二部以外沒有的道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說此時此刻,我們的這些當機眾的病是什麼,根基是什麼,因緣是什麼,善根是什麼;在佛法的大海當中,三藏十二部當中,哪些法類是我們最為需要的,哪些藥是我們最為需要的;我們此時此刻要吃什麼藥,才能夠對機、才能夠對症,這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佛法如果不對機的話,接受不進去的,“說法不對機,等同閒言語”,發揮不了作用的,我們不容易會有這種喜樂。

所以聽法也好,說法也好,實際上也是一種緣而已。只是讓我們內心能夠更容易、更准確地來接受佛法,來聽聞佛法,來緣到佛法,從而啟發我們的信心,啟發我們的道念,讓我們內心更加清楚分明;而不是說,說法的人跟聽法的人是對立的。實際上聽的時候,聽到能所雙亡、非常投入、非常專注的境界時,我們的意根是根據這些聲音走的,是根據聲音裡邊的意義在走,根據聲音裡的佛法在緣;而不是緣到外在的一個人,外在一種聲音。因為聲音它有意思,有內涵,所以我們的心去緣它的時候,作用就不一樣。如果我們的心緣到一個不是佛法的聲音,是一個吵架的聲音,罵架的聲音,罵街的聲音,批評人的聲音,那麼這個心,又是不一樣的,它要麼會拒絕,要麼會反彈,要麼就會起伏,產生煩惱,它不會寧靜的。只有聽法的時候,才能夠讓我們的內心寧靜下來;只有聽法的時候,才能夠調伏我們的心態;只有聽法的時候,才能夠讓我們的心念持續不斷地都是善法、都是善良,非常地平穩。所以在聽經聞法的時候,本身信解都具足,戒定慧都具足。因為聽的時候,我們不打妄想,不亂說話,身體不亂動,我們非常地專心,我們同法相應,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高很好的修行。

所以在寺廟裡面聽經聞法,絕對不要去理解成這個法師,今天是講一個什麼法類,今天是講一個什麼觀點。你如果那樣去安立、去分別,那麼你的聽聞都有問題,你的安立都有很大的問題,安立錯了。你沒有真正要去依教奉行,沒有真正理解到這位法師是為我在說法;而認為在這個講堂裡頭,可能這個法師是對大家講的,不是對我講的,這些都是要不得的。

 

四、佛光普照眾生心,凡夫器劣樂小法

佛法是引導大家去解脫的,如何解脫?解脫煩惱,趣向菩提。《華嚴經》也是一樣的,裡面有那麼多的菩薩,那麼多的解脫門,普賢菩薩得一切解脫門。所謂得“一切解脫門”,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有情,他都知道在怎樣的一個緣起點上,去實現人生的解脫。解脫不是指人在走入絕境以後,走投無路的時候,才要想辦法去解脫;而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有解脫。在我們心情很好的時候,就有解脫;在我們身體非常健康的時候,就要去解脫;當我們聽到佛法的時候,當我們接受佛法的時候,當我們真正用心在修行的時候,就是在解脫。一點一點在解脫,不能等到患了不治之症的時候,才想要解脫,才想要吃藥。

我們解脫煩惱障,解脫所知障,解脫業障,煩惱障、業障、所知障消除之後,我們才能夠徹底地遠離痛苦,然後我們的智慧福德,才會越來越莊嚴,功德不斷得到成就,“萬德莊嚴”。沒有一個境界不是佛菩薩的境界,沒有一個境界不是華嚴的境界。山河大地、草木蟲魚,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個人,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庇護之下的。無論是器世間、有情世間,還是正覺世間,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海當中的。

比如我們人的身體,四大假合,地水火風,也可以說是各種礦物質堆積在一起的。那麼種種礦物質就是器世間的部分,但是這些器世間的部分,因為有心,因為有業,靠這個心來支持,所以我們的身體,這個血肉之軀,它就不同於其他的礦物質。我們身體的大部分都是水的成分,但是跟外界的水不一樣,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我們的業力在起作用。我們的心是住在我們人的身體裡,不一不異,一體的,假合的,色受想行識,地水火風。

那麼,它跟佛法又有什麼關系呢?當然有關系了。佛陀身、語、意三業,任運無間饒益有情,一切有情普攝護。因為有了我們的血肉之軀,我們有了眼根,所以看到佛像,我們就起清淨心,就起恭敬心,就發起信心,這樣我們就得到佛力的加持;因為耳朵沒有聾,不是聾子,所以耳朵好,那麼聽到佛法,又得到佛陀法力,佛法光明的攝受、庇護;我們身體好,會拜佛,手腳麻利,會磕頭,也是得到普攝護。因此,我們的這個身體,是在佛陀的智慧、光明普攝護下,來成就這些功德的。為什麼我們磕頭、念經、唱誦,心境會那麼好呢?你去唱世間的流行歌曲,就不是那種心態。你看佛經的時候,同看小說的時候,是不同的心態,絕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整個的身心都是在佛的光明當中,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體會,我們覺察不出來。

我們很容易把自己同佛菩薩對立起來,非常容易去埋怨、責怪佛菩薩對自己不靈驗,佛法離自己很遠;不知道這些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海當中,他時時刻刻,都是在饒益我們。《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裡面講:“諸比丘谛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知眾樂小法”,眾生、大家,這些二乘,根器微劣,小根小器,小心小眼,沒有大慈大悲,沒有這樣一個好的根器,接受不了佛法這樣一個圓滿的境界,體會不到的。

我們長期以來,在世間總是希望占一點小便宜,不要吃虧。就是說,能夠得到一點點好處,就可以了,一點點好處就夠了,自己夠吃夠用就好了,自己家裡邊幾個人生活過好就好,就是很簡單的。不容易再去擴展說,你家裡邊的人過好了,你的親戚朋友,你的鄰居,整個社會的人,大家都好,大家都信佛,大家都快樂、都平安,不容易這麼去回向的。我們打普佛的時候,你作的回向都是自己家裡邊的好,自己家裡邊的人得到菩薩的保佑,你不容易把這種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是不是?我們每天早晨做功課的時候,都是要祈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所有的人,這種的心量是不一樣的,絕對不一樣的。這就是眾生的我執、法執的一個非常堅強的一個表現。

其實佛菩薩對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光明遍照,只要你自己去接受,都是能夠得到利益的,不會少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了利益廣大的有情,講了那麼多的佛法,這些佛法就要讓我們去修行。

 

五、希求解脫增上生,欲證佛果莫喜足

修行的成就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修得越來越好,一生比一生好,一世比一世好,就是我們常常談到的生生增上,一生比一生殊勝;第二個更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我們修行圓滿,成就佛果。這兩個是一體的。因為你一生一生越來越殊勝,一生一生都是在修行、在用法,最後的目的在哪裡呢?是要成就佛果,這兩個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們不能做到生生增上,那我們什麼時候會成佛也很難講。反過來說,我們不能一生比一生好,那我們的成佛更加遙遙無期。

如何做到生生增上?我們可以把時間放得近一點,應該要年年增上,一年比一年好;再近一點,應該月月增上,天天增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時時刻刻都要向上,都要增上,都要越來越好。這樣,我們同佛果的距離才會越來越接近,內心裡邊才會越來越真切,一生比一生好,一生比一生殊勝,一生比一生增上。

我們要有希求心,希求解脫心。希求解脫,得到解脫,需要方便和智慧。方便才能夠產生出離心,但是必須依靠正見,才能夠真正解脫。所以,實際上,解脫的核心是要靠智慧。菩提心是說我們的大乘發心,大乘發心也是方便品裡面的一部分。方便是父親,正見是母親;方便是父,般若是母,諸佛從般若生,所以《般若經》名為佛母。

暫時的、一般的、微小的一些利益,在世間都是能夠得到體驗,能獲得的。同樣如此,我們遇到好人,遇到好事,甚至我們聽聞到佛法,我們來到道場裡頭,也是能夠做到的。比如說大家來到龍泉寺,在這樣一個境界上,是能夠感受到自己有收獲、有快樂、有進步;但是,不能以此為滿足。自己發心來到龍泉寺,自己的這些進步、努力、成長,是否能夠生生增上呢?是不是在解脫自己呢?自己所做的這些,是否能夠同佛果的成就聯系起來?這些方面,我們更需要去思考。

這些思考清楚了,做了定解之後,下面的努力、發心,下面的承擔和成就,才會更加踏實。否則,我們可能由一個不信佛的人,沒有佛教信仰的人,信了佛,皈依了佛門,就會覺得佛法很容易成就;我們也有可能進到廟裡面,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要解脫,就要開悟,就要如何地在佛門裡邊有大作為、有大成就。這樣,不知不覺,我們就會把非常重要的一些前提以及根本忘記掉:三寶、善知識,佛法忘記掉,我們會把希求解脫忘記掉,我們會把生生增上忘記掉,我們會把成就佛果忘記掉,那就非常劃不來。

 

六、依止師友勤自省,以法對治伏慢見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忽然開悟,斷除了一切的煩惱障、所知障、業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調伏了所有的煩惱;但還是在有余依涅槃。所謂有余依涅槃,是指還有自己的色身存在。佛陀圓寂以後,他就進入了無余涅槃,就是他所有的色身,火化以後都成了捨利:佛指捨利、佛牙捨利……那樣子一顆小小的捨利,兩千多年來還在饒益多少的眾生,全國的人民、全國的佛教徒、整個世界的佛教徒,都奉為至寶。任何一樣國寶,都不好跟佛的捨利比。法門寺佛指捨利出訪的時候,非常非常地隆重,場面極其的壯觀。在唐朝的時候也是一樣,當時皇帝請捨利到皇宮裡邊禮拜的時候,也是傾國傾城。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作用?這都是佛陀的智慧、願力,光明的遍照。因為眾生對佛的捨利、對佛的法產生真正的信心,他就能夠受益,他就能夠得到歡喜,得到快樂,得到利樂。所以雖然佛陀涅槃了,但是佛法是永遠存在的,它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影響,它一直都是存在的、沒有減少的,就看我們自己的心,能不能去相應,我們的心要不要、有沒有這方面的希求。

假如一個人只認識到自己是重要的,當然,也有可能認識到別人是重要的。但是,我們究竟要認識到什麼才是最最重要的,根本的問題,我們是要究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什麼呢?了解自己內心的狀態。如何來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呢?自己無明不清楚,就需要別人來幫助了解自己,需要用佛法的智慧光明來洞照自己內心的黑暗。而不是在學了佛法以後,用佛法去看別人,用佛法去對照別人;是用佛法來看待自己,用佛法來認識自己。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行六度萬行的境界,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用法的一個境界和環境,這樣,我們對佛法才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位法師,他不是一定要去要求居士對法師要有信心,法師更重要的是要讓來聽法的、在家的佛弟子們,要對佛法建立信心——更准確地來講,就是對自己信仰的佛法,要有信心,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假如我們不准備去追隨、去依止善知識修行佛法,只是自己在修。那你縱然來到廟裡頭,很多人在一起,卻以另外的一種眼光、心態,同其他的同行善友、法師相處,那麼你內心裡邊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孤獨的人,甚至都有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異類、怪人。這樣一個心態上面的安立,你到哪裡,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好像我和別人都不一樣,或者覺得別人學得都有問題。因為你沒有把內心的一些深細的問題認識清楚:來到廟裡面,同法師是一種什麼關系?是一種什麼安立?有沒有安立?或者你安立錯了。那這樣的話,你怎麼能夠學得進去呢?你只有越來越孤單,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孤獨,至少不是大乘發心,至少不是大乘法,即便說一點沒有錯,那都是二乘的法。

大乘行者到哪裡都能夠同眾生融為一體、打成一片,都是用緣起來關照的,都是通達空性的。所以,我們更需要進行自我的探索、自我的觀察、自我的認識,從自己內心更深的層次來認識自己的心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究竟怎樣把我們的生命、生活、我們的修行、努力和發心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才是緣起的道理。

修行不是一個人坐在那裡苦思冥想。苦思冥想,也有可能會想出一些名堂出來。你坐在那邊想,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你會進入到一個自己的非常抽象的思考體系當中去。就是你利用了佛法的語言文字,你去緣這些語言文字,會變成一種符號,這些符號進入到自己的意識流當中去,然後你把它組裝成為自己的一套冥想,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思考模式。然後從具體的、現實的生活當中似乎是超越了,而實際上是進入到另外一個幻想中去。你自己的思維,自己內心裡邊的問題,完全同器世間和有情世間對立起來,這樣的話,不是佛法了,這知見已經學得有問題了。

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說“如夢幻泡影”,因為它是無常的,是無我的,它是不實在的,我們不能當真的,它是能夠改變的。所以我們要在改變的過程當中,讓它越來越好,越來越清淨、莊嚴、圓滿,我們要去努力發心。而不是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坐在那裡,如夢如化去想象。如果你那麼去想象的話,你的佛法學得就非常成問題,成大問題。這樣時間久的話,你對整個世間就會變得很絕望,非常地悲觀,甚至自己的心,同有情眾生、同世間完全對立,甚至完全隔絕。時間一長的話,你怎麼會有動力呢?你怎麼會有活力呢?你怎麼會有熱情呢?你怎麼會有利人的心呢?怎麼會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心呢?這樣的動機都是不現實的,都是學出很大問題的。

佛法是非常的殊勝、清淨、圓滿,不可思議,它絕對是一種經驗的傳遞、經驗的傳授,薪火相傳。自己拿來看一看,絕對進不去的,百分之百進不去的,誤認為自己已經懂佛法了,誤認為自己已經進入到佛法的堂奧。佛在世的時候,哪裡有文字呢,沒有經本,也沒有錄音帶,更沒有錄像帶了。完全要聽佛說,說了以後,你去憶持,去憶念,照著佛菩薩的教授、教誡,去努力、去實踐、去改進,這才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照著這種善知識的教授、教誡去實踐的話,就容易自己憑空想象。因為在座的也都是學佛學了很多年了,就比較有這方面的心得和體驗。

那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學得越來越好,也有很多學得是正確的,學得是對路的,殊勝的部分。我所講的是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表現的現象去掉了,這些問題對治了,那我們才會越來越好。法是對症下藥的,是對治問題的,所以,我們要去探索自己內心的問題,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有的話,怎麼辦?我們要不要改進?我們如何去改進?我們一定要改進。


阿彌陀佛!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圓覺經直講 第六章 蒙山透關 普眼法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