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命的真實
人類生活在茫茫宇宙之中,恢恢天地之間,以生命靈能的智慧創造了現代社會的微妙奇觀,而每個人又都各自懷抱著理想與願望,努力奮斗於生命的流程中,在共有的社會裏,揮灑汗水,點綴江山,其中交參著人性中的愛與恨、善與惡,又各自享有著自我行為招感的苦與樂的回報。
生命要不斷完善,就要不斷地修養,並在漸漸地探索、磨砺中走向真實。古來的聖哲們都盡畢生的精思與修養來挖掘生命中的珍貴的智性與德性,以擴充人生的真實價值,使國土更為莊嚴,生活更加美滿。
人的修養應從儒家的人性到道家的天性,乃至趣入佛家的佛性。病於身者治身,病於心者治心,身心兩治,妙道斯存。
—、修養三要
安身立命,安心成智,安仁至愛,此是人類修養的三要。安身需要住房、飲食等外物質與健康的四大內物質。物質需要勞動產生,積極、快樂付出的勞動是人類幸福之源,福報之本,如此安身必穩,立命必真。安心須藉聖哲的啟示,智慧的觀照,以心的如實性來圓悟生命的本性,來圓覺人生的規律,來顯發生活的妙用。如此安心無妄,成智必圓。安仁是無私的德行,大我的體現。為社會大眾的利樂故愛,為救度苦難故愛,為指引光明的坦途故愛,「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真能以至愛之心愛人類眾生,則安仁必大,至愛必廣。
二、苦難之路
無知、煩惱、造業是人生通向苦難之路。因為無知、因為不覺、因為不了,所以人心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煩惱。煩惱會推動行業的作業,善惡的業行會招致不同的回報。如能正視人生,就必須認真地面對煩惱,深刻地了悟煩惱的根源。到底是貪欲?是我執?是斗诤?是無聊?二排解,一一解脫,於是客去主在,清明的本心便會如實地呈現,不再被煩惱苦苦奴役了。所以人在煩惱時應放下、應觀察、應反問、應消融。由此得心安詳,靜思慧生,於是對於人生的問題不再迷惘無知,真正明白自己的事業,未來的前程,努力的方向。萬物齊觀,妙悟心中,正是因為沒有煩惱之心的現實體現。而後行之於身、口、意,也必正、必真、必善、必妙,人生的痛苦即由此而解決,所以佛家說因果,正是人人在自心中的造作。
三、惡欲與善欲
人以欲為本,生命之初受之於欲,生死離別系之於欲。無欲將無愛恨與追求,人類社會上的一切物質、精神的諸方面將無以發展。佛家勸人去私欲、惡欲而啟開公欲、善欲,而使共同社會呈現淳淨道德風氣,人心才得以治本而恢復光明和諧的真性。
許多人只知飲食補品能長肉生欲,用化妝品來美容誘欲,卻不用聖哲的名言啟迪智慧觀照,不以道德的光輝去利濟大眾。佛言:人心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盡管外相漂亮,而六根不淨,只能說臭皮囊盛類,假飾一時,到頭來必然腐朽不堪。
四、中正大道
人生要防「過」。過分的緊張、過分的疲勞、過分的追求、過分的依賴、過分的享受、過分的自私、過分的愛好,乃至於偏離了世間而去修習苦行,都會失去人生修養的中正大道,心理便會由不平衡而招致顛倒。所以被譽為印度第二顆太陽的龍樹大師,一生致力於提倡中道的生活,使矛盾的生命得以調和融洽,使相對的事物得以相契於不二的妙心,使人的一切作為都能恰到好處而事事無礙,活得逍遙自在。
五、修身治心
肉身如機器,心靈似電能。肉身來自於遺傳,心靈在於流變。對於肉身應珍惜父母的恩賜而善加護養;而心靈妙在自覺,以活的智慧來創造世界更為美好的未來。
身心相依,身心互用,身心不二,身心一如。因此,修身必治心,心悟則無非;治心必修身,身淨則無滯。修身應知節欲防過勞,應善調平衡,保持血氣的充足,應常利他為樂。修心則應去離偏邪、煩擾,應樹立遠大目標,智悟人生真理而向上,應不計得失,無我無著,閒靜圓明。
六、安心惜福
許多人不安心目前的景況,總想另謀高就,另辟捷徑,這本是人類進取的欲望,無可厚非,但如果不珍惜目前、努力開拓,那麼,心的才智、心的力量、心的安詳、心的寬容、心的博識等都因為躁動不安而失去。一個無福無智、心量不廣的人,生活必然痛苦無依,必然度日如年,等到滿足了他的欲望時,不安之心又隨之而來,又在計畫貪求未來事了。一個珍惜目前的人,一花一木,一舉一動都是美的化身,生活充滿了陽光與雨露,就會惜時惜福,努力學習與工作。等到能力才能的不斷完善充實,好的機遇就在不期然中自然到來。
七、十方圓明
走向生命的真實,就須用生命去體悟人生,用人生去顯發生命妙能。推窮宇宙人生的真谛,回歸萬有的源頭,妙悟心性的覺光,證取無上的道德。
因此,若無最高的理性,無以顯示最妙的道;若無最妙的智,何以圓悟最高的理?理與智相應,就能創造最美妙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於是生命獲得了和諧的大同,任運生命的長流而道性不變,常空常有而涅槃無住。如此宇宙便不再茫茫,人也不再渺渺,因為一靈獨照,十方圓明,萬德齊歸,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