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回歸之路
家的超脫與回歸
凡是人總想有個家,無論是身是心不能沒有寄托,否則在茫茫人生宇宙中便成了無處可歸的流浪漢了。可見對家的渴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共性。
但是,即便是如此平凡而又現實的家,卻因著各種閱歷不同的人而有極大的差異,故有世俗的家、學統的家、僧道的家與涅槃的家。從低級的基本生活的要求與滿足,直至心靈世界形而上的回歸,是人從自然走向社會,又從社會回向自然,以致於解脫塵累而入於無生的願海的必然過程。
佛在《大樓炭經》中敍述了地球人類源自於光音天人的降臨,因為貪吃了地肥不能再神飛天際而只有落腳於地球之家了。然後水果、稻谷的自然生長使人自足於天真的漫漫的生命之路。後又因為貪多而人人各自占據谷物,使稻谷必因種植才能生長。勞動著的人們因交流而生情感,由情感而愛悅,由欲愛而變生理為男、女之性,於是便有了世俗的家。子女繁衍、宗族相依、部落的結盟,人類對家的執著便深契於內心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始的家便豐富與復雜起來,由文字創造、概念延伸使人們認識自然,同時又以文化的印記,推向於社會的大家庭,於是國家的共業與個人的別業如此緊密地相聯相關了。
人從私我的生活體現,為從貧窮的家發展為溫飽、小康,以至於富有。而從社會的角度,從事於學業者,便有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宗教家等等之學統名位之家,但是這些家仍然難以解決人類自身的生命終極的問題,故有出家的僧道繼續人類向上的探索,並通過研解生命的真谛與生活的價值以求取無上之道,所以專以修證生命之本能而離俗去纏,過著澹泊而清苦的生活,於是乎山林之下,多有高隱之士的蹤跡,所謂方外人也。然而有身皆苦,有心皆妄,山林寺廟雖則清淨,難保無漏,難復無生。因此,悟一切家皆妄,超身家心家,直人法性無家之家,於是生命便從自然、社會中回歸了原本的真實——無住涅槃的如來之家!
人生的歷練過程,必先由世俗之家而走向社會大家庭,掌握世俗谛緣起法的規律。因此,在語言上、知識上、技術上、生活上、交際上、情感上等方面二學習與實踐過,方是具有社會性的、人格的、完整的人,然後再在人生事業的某一個高點上,以出世的真谛智慧超越世俗與學統的家,使自心超然物外,自然虛無,不再受惑人世間的名聞利養,浩浩然一出世無為人也。但是這還不究竟,往往落於自在的消遙而不從世利樂的事業。所以最後的歸結仍是世出世間不二的圓融境地,這是佛法契合任何時代而不朽的關鍵所在。
由此可知佛法的真解脫不在別處,就是「就路還家」,這正是說明學佛者不必厭惡、逃避世俗的家、學者的家,乃至於僧道的家,而應於因緣會和的當處,善解心結,脫諸纏縛,破除執著,悟證自性。所以,人人可以修道,處處可以解脫,只要悟人無家可家的境界,那麼即是自在無礙之人了。
佛住世時,有沙彌來求比丘戒:
佛問:家在何處?
答雲:「三界無家!」
佛便贊許道:「你已得比丘戒了!」
三界無家就意味著:不受欲界的五欲之樂所迷,不被色界的光明境界所惑,也不因無色界的空淨而執著。出了三界的家再人塵俗中而發菩提心行六度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所謂「火中生蓮」、「入淤泥而不染」,正是贊歎那些出世而又入世的菩薩的悲願智行的人。
所以我們不必被區區的小家所束縛,也不必因為世間的學位而裡礙,更不必因僧家而苦惱,透過一切境界的住著,善用目前的條件,自覺覺他,念念慈悲,隨一切緣而救護眾生,使菩薩的家業廣大,攝受無量的眾生。所謂弘法為家業也。
對於家的穎悟與超脫,便使我們回歸有路。因為回歸,更使人們有了穩坐本位的安然,再以此回報眾生,因此,法界雖不同,但淨土之家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