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淨土八法
身在娑婆堪忍世界的我們,雖然學修佛法,但仍然是業障深重,煩惱不斷;究其原因,乃是我們太多地考慮自身的利益,只想到自己的修持與自我的歸宿,即使做點善事,也只為了自己的未來果報,因此以狹劣的心念而想得到真實的果證,的確是不可能的。
因為看到依次第道而豎出三界的難行,所以學佛者都希冀臨終時能帶業往生極樂世界,這幾乎成了各宗行人的共同心願。然而,人們只把責任推在阿彌陀佛的一邊,生與不生,全是佛的事。如此理解,其信願不會真切,其行持必不深入,以其昏昏之神識,而欲求臨命終時意不顛倒地隨佛而去,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無論修甚麼法,生甚麼土,都須自淨其心,使自己的妄識消融滌清,然後一心堅固,不被一切境界所轉,到了人生最後一刻,才能把持得住,一彈指頃即生淨土了。
淨土宗常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的確是很正確的。但要厭甚麼?又欣求甚麼?一般人往往就不清楚了。我們所要厭離的乃是娑婆世界的五欲與使我們迷戀的一切事物,因為厭離之故,我們放得下,內心也就不起貪戀等煩惱了;心中既無煩惱,念佛便能一心,心念也就清淨了,與佛就能感應道交了,因此,正在厭離的同時,還須在淨心中行一切善根之事,利用娑婆世界之惡劣環境而行善,其功德就能超勝無比。誠如《維摩诘所說經•香積佛品第十》中維摩居士所言:
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指香積佛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禅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既然在娑婆世界行一切善法功德比一切淨土功德都大,那麼,就應盡其可能在此土內積極廣行善法,利益眾生,使福慧更為廣大圓滿。可見,在厭離娑婆的同時,也應積極發心,因為淨土的福德因緣,是離不開眾生這個對象的,沒有對象,就無法培植善根。
再就欣求極樂也不是為了獲得自我的永久性的享受快樂,如果光是為了貪求極樂的環境莊嚴而發心求往生的話,其私心必不能斷,其願必不廣大,其行持也必然無力。因此,正確的欣求之法,應該是在淨土能隨時親近諸佛、菩薩,能常聆法音,能不受諸染,能得不退轉,能起妙用隨方化度。重點還在成就佛道,廣利眾生上,離開了這一重點,淨土宗也就不是大乘法,就變為凡夫貪欲法及二乘自了法了。正因為淨土宗是大乘法,是成無上道的捷徑,所以淨土宗行人更應該發菩提心而行菩薩道,使自己的因地正直,逐漸趨向大道。
那麼,淨土行人怎樣行持,在這個世界上才沒有虛妄顛倒的惑業,而在臨終時能往生淨土呢?維摩诘居士對香積佛國的菩薩開示了生淨土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修持。維摩诘居士說:
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這八種法,第一是要我們生大布施心,能把身、命、財等一切都施於眾生,且沒有貪圖回報之心,進一步還要代替一切眾生受一切苦惱,並把一切念佛修持等功德布施給眾生,這可以說是徹底地無我了。第二是要我們平等、謙虛,在一切眾生緣中,不被「人」見所礙。第三是念未來佛,即把一切發心的菩薩看做是佛,心生尊重,如此就沒有驕慢心。第四是對法的求學中,沒有聽到過的法,也不會產生懷疑心,而以智慧去融會,這是屬於行人的智慧開發方面的。第五是對於異行者,如聲聞之人,不生矛盾,隨他的因緣而不加輕視。第六是對於供養物品,應該不計較、不貪圖,其他菩薩如受人供養多,應不生嫉妒,而對於自己應盡量地減少受人供養,使自己調伏妄求之心。第七是常常省察自己的過失,檢查自己的錯誤,使自己的行為更趨完美,而對於他人的錯誤,卻不指責,不應由於語言的不當而引起诤訟,產生矛盾。故以嚴格對待自己,以寬容對待他人。最後一點是要求我們一心一意地專求一切功德,凡是有利於修道的,都須認真地去做,無論在智慧方面或福德方面,也都是如此,因為功德具備了,自然就能高預上品。
往生西方淨土是果,而現在修學佛法是因。因此,提出以上的生淨土八法,是做為我們修淨土宗行人另一個角度的鞭策,希望在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下,再加上自己的道力,那麼西方的往生必能如願以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