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一 修法與修道的區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法與修道的區別

今天晚上講一下修法與修道的區別。在弄清這個問題以前,首先要明白何為法、何為道。法是通向道的一個手段,也可以說是通向道的一個工具。道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

通常好多人都是每天誦經、拜佛好多遍,數年都是這樣堅持下來的。你問他收效如何呢?大多數人並沒有去考慮這個問題,他只知道每天念幾萬聲佛號,誦幾部經。當你突然問他,你誦這麼多經、念這麼多佛號,有什麼反應沒有?有的人會說我很愉快、我很輕松,有的人會忽然警覺起來,似乎被你這一問,觸通了很多問題,他會想到:我這樣天天誦經、拜佛,究竟目的何在?有的人把每天誦經、拜佛,當作他修行的目的,完全把它當作一種功課,每天履行一遍,但從來不去問履行後的效果怎樣?修法不是修道,切莫把手段當作是目的。誦經、拜佛是為了培養一心不亂,借助於不斷地念佛、誦經、禮佛,使我們的雜念產生不起來。許多人沒有弄清楚,這才是我們要的目的。他誤以為這些手段就是目的了,甚至有些人會說,誦經才是最高的修行法門;也有的人會說念佛、拜佛才是最高的法門;還有一些人會說參禅、打坐、觀想,才是最高的法門。實際上法門沒有高下之分,因為任何一個方法,它都是為了對治我們的妄念,使修行者達到一心不亂。不管你采用哪種方法,是念佛、還是觀想、還是參禅、還是誦經、禮佛,這些統統都是手段,都是方法,其目的是為了讓你達到一心不亂,再進一步才能開智慧。

有的人形成了一種慣性,每天都是按程序把自己的功課履行一遍。他並沒有靜靜地深思,在履行功課的同時,自己是否妄念少了?自己的心是否能靜下來?是否和道相應?如果說你誦經、拜佛十幾年了,還沒有一心不亂、還沒有道交感應。那麼你使用的這個方法就有問題,你一直是在修法,並沒有在修道。 “法”是不計其數,而“道”只有一個。如果你靜坐散亂、念佛散亂,不妨去體驗一下種菜,是否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假如你能通過砍柴或者種菜,達到一心不亂的話,你根本不需要去參禅、打坐,更不需要誦經、拜佛。因為誦經、拜佛、參禅打坐,它們都是些個方法,目的是為妄念減少,從而達到一心不亂。而種菜、砍柴,它也是個方法,借助於這個方法也可以達到妄念消除,達到一心不亂。

過去有一位道定禅師,他采用了所有的方法,都沒辦法使自己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後他終於邁出了這一步,跑到街上去跟人家打架。他借助於打架的同時,促使自己的身心高度緊張、集中,才使自己的妄念產生不起來。當他借助於這種方法達到了短暫的一心不亂以後,他憑著這個記憶,去做其它的事情,才漸漸地使身心統一、專心下來。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是否覺得可笑呢?他把所有的方法都用盡了,還是非常的散亂,只好采用去打架的方式。因為人在打架的時候,身心高度緊張,根本產生不了妄念,也就是說,他通過“打架”這件事情,有了一次一心不亂的基礎以後,他再借助於這個記憶去做其它的事情,再去修其它的法,終於達到了一心不亂。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自己處在緊張狀態時(比如爭論、吵架時),雜念根本產生不起來,如果你這個時候(高度緊張時形成的記憶),把念頭一轉,就是修道。甚至你不轉,當下那一剎那,本身也是修道,因為修道的前題條件,是要雜念消除,要達到一心一意對一境。說的再通俗一點:一人、一心、對一件事情。

既然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對治妄念,達到一心不亂,那麼我們就不一定必須采用念佛、拜佛、誦經、打坐,你不管采用什麼方法,它能夠使你的妄念收斂起來,你都可以去用。實際上往往許多修行人在打坐的時候,妄念比在平常做事情的時候,要多許多許多倍。既然是這樣,根本沒有必要打坐,你不如去看電視,一部好的電視劇,絕對可以讓你達到一心一意對一境。這一境,就是電視劇。你能在這30分鐘內一心一意對一境,勝過你打坐一個小時妄念重重要好的多。往往我們修行人在打坐時妄念重重,而在做其它事情的時候,又都能專一起來。如果你學會把做事時候的專一,再轉向打坐,同樣可以專一。因為我們的身心都有一種記憶的功能,比如說你在吵架的時候,做到了一心一意對一境,你只要把念頭一轉,進入念佛和誦經,同樣可以一心一意對一境。你吵架是一境,做事是一境,誦經、拜佛,也同樣是一境。實際上你如果執著拜佛、誦經,這些事做得越多,你越沒有辦法和道相應。一天24小時,你不可能都在誦經、念佛,本身你在念佛的時候就沒有學會一心一意對一境,那麼你在不念佛的時候,豈不是更散亂?如果你能夠借助於念佛,達到一心一意對一境的話,你把這個念頭再一轉,做其它任何事情,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因為你誦經、念佛是在做一件事情;走路也是在做一件事情;砍柴、種地、罵人都是在做一件事情。你只要能在一件事情上達到一心不亂,慢慢地你在其它事情上就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這也就是過去有許多修行人,發覺自己的妄念沒辦法對治的時候,會去铤而走險的原因。當一個人在歷險的時候,他的妄念是根本產生不起來的,因為他的身心是處在高度的驚慌、恐懼之中,人只有在這個時候,妄念才會產生不出來,才容易達到“無人、無我”,也就是佛門裡講的“我空、法空”。再下來“空也空”,也就是“無人、無我、無世界”。你們聽起來是否覺得好笑?實際上用功的原理就是這樣。因為大家現在坐在這裡非常安逸,知道天不會塌、地不會陷、明天照樣有飯吃,晚上還會有覺睡,所以你不會焦慮、更不會恐懼,也才有心坐在這個地方打妄想。

你們知道東北的王鳳儀老先生是怎麼開悟的嗎?他就是在高度焦慮的時候開悟的。他的一位朋友被人家關起來了,叫他想辦法去借一筆錢,把朋友贖出來。他半夜三更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一個人摸著黑出去找朋友去借錢。他當時身心高度緊張集中,黑更半夜一直不停地在走路,他不知道自己走得快還是慢。我們可以肯定,他走的一定很快,像飛一樣,因為他著急嘛,所以一定是連走帶跑,身心火辣辣的、熱氣騰騰的,突然他的眼前“黑夜見白日”,也就是說在他的額頭、眉間當中,突然地爆炸了!明明是漆黑一團,卻如同見到白日,像白天一樣。你們有機會可以找到這本書看看,當時描繪他的話是“眼前頓開、黑夜見白日”。從此以後,他講經說法,胸中七通八達,從未思索,自然流露。大家每天這樣晃晃悠悠、優哉游哉、輕閒自在。內心自由散慢,怎麼可能把妄念對治下去呢?凡是當過兵的人,他修道都比出家人修得快,都比這些在家居士修得快。因為許多學佛人都是無規無矩、自由散慢、無組織、無紀律,從來沒有受過訓練。而一個軍人,他只知道聽指揮,領導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軍人是沒有“頭腦”的。軍人每天都是處在高度的統一、高度的集中、高度的協調之中。在幾分鐘之內就能夠把領導下達的任務完成。正是因為有這種基礎,一旦修起道來,比常人修得都要快。

你們可以看看周圍的道友,每天是不是自由散慢、優哉游哉的?一叫三不應,走路看上去要死不活的樣子,一點精神都沒有。像這樣的人怎麼會修得出來呢?過去比喻修行人,一個個氣宇軒昂。吼叫一聲,地動山搖!為什麼比喻說法的人如同獅子吼、斷妄念的人如同香象過河?為什麼我們常人沒有力氣呢?就是因為太散亂了。你有一百個念頭,力量就分成了一百份,也就是說流向一百個方向去了。如果你的妄念有十個念頭,那麼你的力量就分為十份。你再繼續修煉,你的妄念由十個減少到一個,也就意味著你的力量由分散的十個,濃縮凝聚成了一股力量。這一股力量,就像一發子彈一樣,你射向任何一個地方,它都會留下痕跡,都能夠摧毀靶子。古人修行,很少是通過打坐,因為打坐的時間太有限了。在座的大家,誰能一天打坐5個小時?乃至兩個小時?誰能夠做到?你能夠保持嗎?今天可以、明天可以嗎?如果說你每天都能坐兩個小時,我也權當你這兩個小時是在修道,那麼還有22個小時在打妄想,你這兩個小時的用功,怎麼能夠戰勝得過22個小時打妄想的力量呢?相反,如果你學會了一心一意對一境(這一境指的就是事情,在這裡一定要搞清楚),那麼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在一心不亂當中。當吃飯的時候,一心一意地吃飯;當說話的時候,一心一意地說話;當開示的時候,一心一意地聽開示;當砍柴的時候,也是一心一意地砍柴;睡覺的時候,一心一意地回來睡覺。你參禅、打坐、誦經、念佛,不就是為了培養一心一意嗎?你能夠通過砍柴,達到一心一意,跟你誦經、拜佛一心一意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你能夠樣樣事情都是一心一意,根本不需要再拜佛、再誦經、再打坐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剛才要講現在的修行人,都形成了循規蹈矩的一種方式。他把每天念幾萬聲佛、誦數卷經,當作一種任務。這些做完了,今天的修行任務就完成了,實際上這些有形有相的東西做得越多,我執越大,離道越遠。不要認為自己在誦經、拜佛、打坐就是在修道。從形式上看,你是在修道,可是你的內心並沒有入道。

另外一種人,你看他從來不誦經、不打坐,也不拜佛,但他借助做事情,已經做到一心一意對一境。這和你能夠一心一意地誦經、拜佛毫無區別。所以祖師們講:行、住、坐、臥都是禅,都可以修禅,都在禅。這是三個層次:都可以禅、都是禅、都在禅。尤其是許多修淨土法門的,給自己規定每天要念10萬聲佛號,把它當作一個任務。他根本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念佛?念佛僅僅是個手段、是個工具,不是目的。我們最終要的不是“念十萬聲佛號”,而是通過念佛達到一心不亂才是目的。今天就多留點時間,讓你們考慮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聽了今天的開示以後,對修行要有一個新的認識。

就我個人來講,我發覺:越做事,越容易集中思想,往往不做事情的時候,坐在這個地方沒事干的時候,反而容易胡思亂想。因為做事的時候是住在這個境上,當住在這個境上,就不會有更多的境出現。比如說種菜的時候,當我們住在“種菜”這個境界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多余的力量再產生其它的境界。因為妄念本身就是一種境界。你不要怕境界產生,不管什麼境界,產生多少,你只要能夠住在上面,就說明你的雜念很少。如果你雜念多的話,你不可能住在境界上不動。你能夠住在境界上不動,說明你的雜念很少。我們的問題是,現在根本達不到執著境界上。如果大家現在真的是執著在境界上,那我還要恭喜你們呢。可是我們現在是處在散亂當中,而且是高度的散亂,怎麼可能住在一個境界上呢?如果真的住在一個境界上,我們每個人的腦門上都是在放光的,目光都是炯炯有神的。可大家現在的眼神都是暗淡無光、那麼彷徨、那麼迷茫、散亂重重,看上去根本就沒有自信、堅定。原來“執著”也是一種定。實際上念佛號,首先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執著心,如果你沒有借助念佛的同時,把自己的執著心培養起來的話,說明這個方法對你根本沒有用,應該采用另外一種方法。

當一個人在走鋼絲的時候,下面有千千萬萬的人在歡呼、鼓掌。可是 對於走鋼絲者來說,一個人也看不見、一絲聲音也聽不到,為什麼會這樣?這個話題留給大家去參。你們說,此時這個走鋼絲的人,他處在哪一層的禅定功夫上?你們聽完了以後,內心一定要有答案,不能聽完以後就把它放棄了、忘掉了。不回答可以,但是在自己的內心一定要有答案。要學會抓住一個問題不放,不搞明白,覺都不想睡、飯都不想吃。一件事情做不完,心裡面也不要放棄。等到把這件事做完了,心裡面的這股氣,才舒展開。你有這種執著的勁頭,才能夠修行。如果說你的個性是:今天事情干不完,明天干,明天干不完,後天干。我可以講:注定你這一生修行,一點成就都不會有。因為你有這種記憶,什麼記憶?一個是生理的記憶,一個是心理的記憶,再深一點,有靈魂的記憶。你有這三種不同層次的記憶,促成了你現在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進去,明天修;三十歲修不好,四十歲再修;五十歲修不好,六十歲再修;這一世修不成,下一世修,那麼你永遠修不成。如果你這個人做事的方式是:今天的事,今天必須做完。今天如果做不完,覺都睡不好、飯都吃不下。你具有這種個性,一旦轉向修道,你同樣還會采用這種做人、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好,飯都不吃、覺都不睡。什麼時候修好了,身心才放松、才把這股氣給吐出去。學佛、做事、做人,第一步,先培養執著。好多人學佛沒搞明白,結果把自己都給學廢掉了。本來他做事很有執著的精神、很講究原則,是很有效率的。可是學佛以後,什麼隨緣、什麼順其自然、什麼不要執著……,這些都是修行成就以後的聖人的境界。一個凡夫俗子,就是要執著、不能夠隨緣、不能夠順其自然。

佛門裡為什麼要打“禅七”?禅七又名“禅期”,這些就是為了克期取證、就是為了不達目的不罷休。功夫不培養起來不放棄,就像是打架一樣,不打是不打,要打,就要把對方打倒,要麼你干脆躺下,叫別人打你!在座的都是年輕人,我看大家都缺少這股勁頭,為什麼說“學佛修道是大丈夫所為”,何為大丈夫?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成,還要把它做好,不成不好,就不放棄。

我們天天都是閉著眼睛、裝模作樣,也誦誦經、也拜拜佛,可是內心呢?思想就像一窩蜂子一樣,裡面吵個不停。你們在工地上每天砍磚頭的時候,是否迴光返照:“我現在砍磚頭,是否比我在打坐的時候妄念少?”如果是少,以後就不要打坐了,不妨就去砍磚頭,但是大家都不會這樣做,因為砍磚頭身體很累,坐在這裡打坐身體不累。正是因為不累,才有多余的力量打妄想。這個多余的力量,在砍磚頭的時候,都可以被消耗掉了。為什麼呢?因為砍磚頭時你要用心,你一不留神,砍刀就會把你的手指頭給砍了。過去香嚴禅師,他是怎麼開悟的?他坐在懸崖上打坐,不敢打妄想、不敢打瞌睡。現在我們坐在床上,寬寬的,知道也摔不下去,古人的修行方法,現在人想起來,你不得不佩服,現在誰還敢這樣做?好了不講了,有什麼問題問一問。

問:請問師父,有為法、無為法之間,有什麼質的差別?

師:開悟了以後就沒有差別。就像開悟的人修身,就是修道,修心也是修身。開悟了,妄念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妄念。沒開悟的人,妄念還是妄念,菩提還是菩提。有為與無為,煩惱與菩提,身與心,都是在不同的階段,針對不同層次的人講的。因為妄念也是真心的顯現,也是菩提的投影;身體也是心的顯現,也是心的投影;有為也是無為的顯現,也是無為的功能,無為的發揮。山河大地都是心;飛禽走獸都是心;概括起來,飛、潛、動、植,無非都是心的顯現。從狹義上講,念頭也是心、六根六塵都是心。

你們說一說修行第一步,首先要做到的是什麼?每個人回答一句。
……

你們每個人回答都不一樣,說明我們每個人的成就不一樣。這個就叫做見地。“見”是認識,“地”就是層次,你認識的深淺、高低,也意味著你將來的果位的大小。見地非常重要,見地說明大家的根器,也可以說預示著你將來的果位。將來是什麼果位,現在就可以知道。只有經過一段修煉,你重新改變了自己的見地,也意味著重新把自己的果位改變了。就你目前的見地來說,就可以定出大家將來的果位。修行到一定果位以後,你們的見地又重新改變了。

大家的回答,可以證明我今天講的開示,大家還沒有消化掉,我問話的主題,就是今天晚上反復在講的一句話,很明顯地在強調的一個問題。

* 現在大家都是精神分裂症,都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誰是一個完整的人?悟道的人、得道的人,他人在這裡、心就在這裡。一個成就的人,他永遠是一心一意對一境,一個沒有成就的人,永遠是一人多心對多境。大家都想求法,我書上講:“單將一心做萬事,莫把一物萬心思”。大家真功夫沒有,總聽開示,嘴皮子的功夫也該有了。問題是嘴皮子的功夫也沒煉出來。

* 雞鳴禅師,頭上吊一把刀,他天天盯著這把刀。因為這把刀一掉下來,就把他的頭砍成兩半了,盯了三天開悟了。

從這幾個故事,你們悟到了什麼呢?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空谷的回音 短文七篇 五、禅心百問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空谷的回音 短文七篇 六、禅與大手印的悟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