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禅心百問
禅人的一句話頭,勾勒出一幅禅畫,讓悟的人自悟,使迷的人總迷。於是禅河揚波,聖水入流,觀者深究其源,知者了無所得也。
1問:什麼是道?
答:不在一切地方,又遍於一切處的那個是道。
2問:那麼什麼不是道?
答:理解與追尋道的人不是道。
3問:什麼是佛
答:離一切想象分別的那個“知”即是。
4問:什麼人不見佛?
答:心中沒有佛與有佛的人都見不到真佛。
5問:為什麼會有生命?
答:緣於無生的道所以緣起生命。
6問:為什麼有輪回?
答:在夢中自己常演自己的戲。
7問:為什麼人類有愛?
答:情生。
8問:為什麼有情?
答:淨性流入所緣而動。
9問:為什麼人類有恨?
答:觸犯。
10問:如何能不生煩惱?
答:智生。
11問:如何能生智慧?
答:不見煩惱。
12問:如何才能不見煩惱?
答:心無分別而了知如幻。
13問:如何才能做到心無分別?
答:照知念源,空空而悟。
14問:什麼是一念未生前本來面目?
答:從來無人見過。
15問:那麼我去問誰?
答:試問自心。
16問:問到後來一切都沒有了,心也找不到了怎麼辦?
答:正好一把擒來。
17問:真是大好時光!
答:如是如是。
18問:如何是禅?
答:證入心靈的原本狀態。
19問:如何是法?
答:證入的方法與規律。
20問:修禅有什麼好處?
答:結束流浪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家。
21問:禅法應該如何學?
答:印入心地,啟開靈智,突破一切,回歸真實。
22問:學禅出家與在家有何區別?
答:禅是超越一切形式,又能方便示現任何形式的一種自在生活。
23問:如何找到真正的禅師?
答:能使萬法歸一而化,能使諸疑頓消於一念,能使悲苦拔濟於目前,能使智眼洞明於當下者,乃知是真正禅師。
24問:學禅的人對於學業、工作、事業乃至家庭等問題持什麼樣的態度?
答:以清淨心去安住,以智慧去抉擇,以真誠心去對待,以方便法去實施,以無礙來透關,以圓明而成就!
25問:人有時會產生不好的情緒,如煩燥、無聊、苦悶、不安、恐怖、希求等心態時怎麼辦?
答:看破、放下、不見、無住、不想、不著、轉移、向上。
26問:如果仍然不安心怎麼辦?
答:試試禅修的方法,或與智者對話,或看有智慧而幽默的書籍。
27問: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什麼?
答:在認識上、在欲望處、在手中、在腳底下。
28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答:非言語之所到。
29問:如何是個中本有之禅?
答:人人所具,非可授受。
30問:為什麼講“識取釣頭意,莫認定盤星?”
答:諸法未形,真跡已現。
31問:湛愚老人的《心燈錄》過在什麼處?
答:解中定實,知處難忘。
32問:那麼現代樹立師法的人還有禅麼?
答:若不破盡師弟法境之執,則必入邪外,則禅道被污染了。
33問:學禅的人到後為什麼連禅也沒有了?
答:妙圓無住,大消無為,倒卻門前插桿也。
34問:說自己有悟證的人還有禅麼?
答:語墮不識真,標榜總生過。
35問:論他人是非的人是禅人麼?
答:污水流自臭心田,未淨何堪論短長。
36問:樹自己門派,反對它宗的人還有禅麼?
答:瞎卻天下人眼,一起下無間去。
37問:倡導佛法不圓的人,有何過?
答:偏墮、行誤、無歸,不是癡迷一法,便是狂亂天下。
38問:禅以何為笑?
答:禅以非笑而笑,無目的非有為。
39問:禅人見惡人時其心如何?
答:心無惡念而顯現惡相,無取無捨。
40問:禅人見善人時其心如何?
答:善本無善,不妨以善而善之。
41問:世界毀滅在誰的手裡?
答:世界的破壞與毀滅屬於心靈的極度自我與排他性,發展一切手段為己所用。
42問:什麼是維系世界和平安定的根本要素?
答:道人之道與道的教化與流布,使心靈與萬物得以復原,使混亂的因果律得以持續,人性的本態將重被發現。
43問:為什麼真正的道意與道人總是被彎曲、被打擊?
答:這正體現了道的無上價值與道人的無量功德,魔總是要致力於破壞道的。
44問:如何面對魔的打擊?
答:心中不見不受,妙化無著,自性依然一片淨朗無礙,則魔即恐怖而逃之。
45問:為什麼不用法來斗爭?
答:道人不著法用,不立對象,無斗爭心,光明豈與黑暗斗?
46問:為什麼說道在當下?
答:因為真性在無念中流動,妙明在作用處放光,空靈在顯現裡含容。
47問:如有人拈花對師微笑。以示禅機,老師將如何以對?
答:轉身不顧,因無意可會也。
48問:有人請老師品茶時如何?
答:對面清談,何曾有佛!
49問:如何是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
答:只可惜不識,若識得眼即墮地。
50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答:離父母未生前道一句來。
51問:禅悟人還有煩惱也無?
答:不見有不落無,正於此時,了然無事。
52問:如何對待目前之念?
答:如真珠走盤,似水銀墮地。
53問:徹悟自性外,還有更高的法嗎?
答:於虛空外豈有物耶?
54問:閱禅人智慧之語應否記持而守之?
答:死在句下。
55問:如何會而超之?
答:全然自心,不見禅語。
56問:為何一切法均是佛法?
答:一念不生全體現。
57問:禅人為什麼不許出頭?
答:兔角豈非異物?
58問:根本智已得如何再向上?
答:轉!
59問:如何是差別智?
答:似鏡子照物。
60問:如何是法界圓明?
答:吃飯穿衣。
61問:事上不圓時如何?
答:逝水清波,真源活潑。
62問:如何紀念恩師?
答:一口吞進,全體吐出。
63問:如何對待同門?
答:一箭穿透,一個不留。
64問:如何參學善知識?
答:即心而照,不言而明。
65問:如何說法?
答:無法可法,無說而說。
66問:如何為人師表?
答:佛魔一如後,隨機演示。
67問:什麼是禅的綱宗?
答:甚深的一個黑洞,走過後卻豁然開朗。
68問:有人考驗禅機,答不出來時怎麼辦?
答:現成話一一拈出。
69問:禅人有時在世俗中被俗人欺時如何?
答:還有這個在!
70問:遇到公案看不懂時如何?
答:一一堪過。
71問:夢中見佛與師父來時如何?
答:猛然喝退,原來無夢。
72問:覺得佛法如大海,難窮其數時如何?
答:未徹在!
73問:覺得佛法無多子時如何?
答:其數無窮,應用無虧。
74問:如何會一切融入自心?
答:正會之時,無法亦無心。
75問:大事已畢的人做什麼?
答:戲中三昧,空谷回音。
76問:突然命終時如何?
答:靈明處處是家鄉!
77問:如有佛國淨土,蓮花妙相出現時如何?
答:不曾昧著。
78問:禅人如見修行人見行有錯時如何?
答:過在錯見,若無對錯,妙機即現。
79問:看聖人的經論,看到無一字時如何?
答:正好自看。
80問:如何解讀佛經?
答:透出自家寶藏。
81問:如何寫禅文章?
答:不許有一字在胸。
82問:如覺得自己有悟智,有玄妙時如何?
答:瞎卻天下人眼。
83問:張揚善與破斥惡的人還有禅麼?
答:正鬧在。
84問:不見佛祖,不度眾生的人是什麼行?
答:清風裡轉身,妙聲中不聞。
85問:悟人忽遇知音時如何?
答:莫激動。
86問:對自己不滿意時如何?
答:私心未盡。
87問:還有向外尋求時如何?
答:偷心未死。
88問:安享天真時如何?
答:雲自飄而水常流。
89問:圓明直顯時如何?
答:不許看。
90問:有神通現前時如何?
答:埋向無明山。
91問:忽覺得自己超過師父與佛祖時如何?
答:與魔無異。
92問:那為何以又說超佛祖境界?
答:一片天真,不曾安佛祖於心頭也。
93問:如何修奢摩他行?
答:泯絕知知,阒爾然無寄。
94問:如何修毗婆捨那行?
答:有無雙照,中觀歷落。
95問:如何是禅那之行?
答:有無雙非,一性天真。
96問:如何是成就相?
答:空淨之後顯德,德備之後圓歸。
97問:如何是大中觀?
答:法法無不法。
98問:如何是大手印?
答:即體雙運,全性而真。
99問:如何是大圓滿?
答:妙明智光,圓達真性。
100問:如何是淨土?
答:性淨明體,一遍一切處。
101問如何是往生?
答:感應道交,光中化顯。
102問:如何是開悟?
答:從此不迷。
102問:如何是見?
答:不見見。
103問:如何是行?
答:余光全收體中圓。
104問:如何是修?
答:花好月圓慶升平。
105問:如何是證?
答:登堂入室居正位。
106問:如何是不入證?
答:遍界是道更無道。
107問:如何是定慧等持?
答:無兩頭可落。
108問:如何是淨名?
答:千經萬論的背後。
109問:如何是菩薩的不二?
答:對面不相識。
110問:如何了生死?
答:醒後不再夢。
111問:如何度眾生?
答:舟橫古渡口。
112問:無背無向時如何?
答:蓦直去。
113問:如何起機用?
答:無一法當情。
114問:如何透三關?
答:直向虛空外,更莫兩邊看。
115問:如何是王中王?
答:下下人。
116問:如何是道中要訣?
答:不從他得。
117問:如何是趙州橋?
答:橫身向下,予人方便。
118問:如何是忘卻來時路?
答:不曾回頭找。
119問:不識字的人如何聞經典?
答:溪聲山色。
120問:為什麼禅宗不立文字?
答:道不得。
121問:為什麼諸祖又有諸般言說?
答:遍虛空是廣長舌。
122問:悟後的人還須護念麼?
答:不有不無時自知。
123問:禅人突出個人時如何?
答:埋卻多時。
124問:如何是大開圓解?
答:知一切理的所歸,了一切事的因緣,明白心識的根本,徹見諸法的實相。
125問:如何是大徹大悟?
答:放手歸來更無疑,一腳踏翻毗盧頂。
126問:如何是三身佛?
答:靈性的空間是法身佛,靈能的功德是報身佛,靈妙的顯現是化身佛。
127問:如何是敬佛之最?
答:敬一切眾生即佛的時候。
128問:如何是誦經之最?
答:人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佛法的時候。
129問:如何是持戒之最?
答:三業清淨的連染污的地方都沒有。
130問:如何是念佛之最?
答:一切的顯現都成了佛的境界的時候。
131問:如何是無礙自在?
答:在一切磨難痛苦之際與興旺榮耀之極時,其心仍然不動,仍然清淨,如本無異。
132問:悟道的人應當做什麼?
答:安住於道而行於非道。
133問:發大願的人應當如何深入?
答:把願力化作行動之後,形成自然的道力而無作於願行。
134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答:是一事?是一理?是一境?是一智?是一念?是一佛?
135問:都不是時如何?。
答:參透這個都不是的時候,即可知歸處。
136問:修道人除了覺性不迷外,是否還要保持能量不漏?
答:能量入俗則成業緣,能量入真則成妙明,含養妙明於真性之中而不動,道即成矣!
137問:成道之後如何?
答:山自巍巍水自流 。
138問:還度人也無?
答:仰止於山者自高而樂,賞識於水者自清而智,山水無為也,而度者自度。
淨明山人於二00三年七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