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甲、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弟子慧甲問:

師父,弟子想請示師父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弟子自從皈依、向師父請法,修行地藏法門以來,已經存在一年多了。在這段期間,關於弟子的修行,自己覺得並沒有很多的進步,有時候,甚至覺得退步了。所以想在這裡請示師父,弟子要怎麼樣才能分別得出來自己修習地藏經,究竟是進步,還是沒有進步?是否有甚麼樣的方式,能讓弟子了解。謝謝師父。

師父答:這個問題很重要、很大,而且很不容易找到答案。因為一切修行者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裡,對不對?在佛法中,最簡單的一種勘驗修行的方式是滿其遍數。也就是你發願修幾遍,或是師父交待你作幾遍,你就不管它橫豎,直修到那個遍數圓滿即可:然而卻須要一心一意、專心地去修,其間不產生任何懷疑。這也可以說等於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方式。以這樣的心態去做,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你不期待甚麼收獲的情形之下,而得到收獲,這樣也是很好的、很殊勝的一種修行方式;亦即是完全放棄世俗功利的想法,而以純正的信解心,一心虔敬,無所住著、勇猛地去修,向著菩提道邁進。因為菩提道邈遠,非似如是堅強信解、捨一切相、勇猛的心,則無法真實趨入。不過,像這樣的修行法,很少人能夠持久不衰。原因是一般人無所得、無所住著的般若心眼未開,故只能憑較低層次的信解力去發起精進、或依業習力去發起精進、或依對世俗之所求而發起精進;然其所依的動力之因,皆非究竟,因此其精進就易落於無常,一落入無常,於其精進之間,便有種種煩惱生起;尤其是疑煩惱,亦即:懷疑我這樣修行到底有什麼用?我到底有沒有進步?乃至忽然起疑!吔,我為什麼要這樣修行?這樣一起疑,便包含了:疑法與自疑,也以此一疑,原先的微薄的信解力便松動了;信解力一松動,精進力與專注力便大受影響;精進與專注力一減小,修行的力道或功德便越縮越小:因此,修行的實際受用也就大為減少了。故一切修行,不只是地藏法門,而是所有法門,都應依最高的信解及最勝上的般若了義心去執行,才能令行者離一切相、不著法相、世相而勇猛勤行,如此方能與無上菩提相應。不過這種依第一義谛的了義心、上達無上菩提的修法,一般人很難發起。所以我才告訴你們依照遍數、用分段發願的方式去修。滿了遍數再發願、再滿其遍數。如此到最後一次發願、滿其遍數再總和其遍數之後看看有多少。總遍數滿了就可以了,不必去深究其中所得多少?或所得為何?如此亦得與依無上心法之修行、冥相吻合、漸漸契入。

  我現在來大致說明一下,針對地藏法門的修行,會有何種好現象發生,用以勘驗你目前的修行究竟處在何種境地。修習地藏法門所產生的效果,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一、通相持驗

  一般人修行都好講感應,但是我們不要講感應,只能說應驗。修行地藏法門通常都會有些應驗。不只是地藏法門,所有的修行,只要你努力地去修,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應驗。所謂通相,就是大家共通的應驗,亦即指在正常狀況下,修行地藏法門多會有下面這些現象發生:

  ⑴產生法喜。這是指在你修行期間,或正在念誦之時,會有法喜產生;或是在作完一次定課之後:小中會自然生出法喜。此法喜能令人不自覺地,好像撿到金子一樣,情不自禁地面露笑容,容光煥發,精神舒暢。以產生法喜,故心中當下無苦、無有憂惱。這是修行的一大真實受用。

  ⑵產生法樂。法樂就是由於修法而產生快樂,而且令人常以修法為樂。法喜與法樂不一樣。法喜是短暫的、突然的、較猛烈的喜悅、是一種Joy,強度比較大。法樂則比較溫和、但是比較持久、綿長。法樂在層次上比法喜高,因為人若能以某事為樂,就會樂此而不疲。修行人無論修什麼法,首先得到的成果是法喜,接著若能夠產生法樂,就表示修行層次提高了。不管是念經、修法、持咒、或是念佛都是這樣,這是根本真實的受用。你若修地藏法門時常有法喜的經驗,那就表示你修地藏法門是修對了、修進去了。反之,你若於修行過程中,從來沒有嘗過法喜的滋味,那可能你修法有問題,甚至你可能修錯了:若非態度或發心上錯誤、即是方法上有誤。這個修行體驗或成果便可用來鑒定、或判斷你修法有沒有修對,甚至你念佛、持咒等有沒有做對,亦可以此來檢定。如果你修法修了半天,或念佛念了半天,結果每次都覺得索然寡味,甚至味同嚼蠟,很沒意思;那就大有問題。若越念越歡喜、越修越喜悅,那便是修對了。反之,若越修越苦惱,則一定是有問題。總而言之,越修越歡喜,歡喜到變成一種快樂,恆常的快樂,常有法樂產生,這就可以鑒定你的修法完全正確,完全沒錯,而且層次會越來越高。

  ⑶信根增長。在如法修持地藏法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信根增長了。眾生有五善根(信、進、念、定、慧),修行的目的,主要都是為了能令善根增長。倘若你發現你的信根增長,就表示你修行修對了。何謂信根增長呢?就是你對佛法或三寶產生了不思議信。不思議信意即不可思議的信心。此時,對你而言,很多道理你不必去思議,不必去推敲、分析它,你當下自然就能信得過佛的開示——這就是地藏法門的威力。淨土法門,佛在經中說是難信解門。如在阿彌陀經最後佛說: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其實不但淨土法門難以信解,般若系的經典亦是難以信解。不但是經文中說此法門難以信解,連玄奘法師所譯的大般若經六百部,其中有很多品,其品目都稱為難信解品,可知般若空慧確實很難信解。但這難信解三個字包含了兩項:難信與難解。信已經夠難,解又更加難。但是你必須要在正信之後才能得到正解:沒有起正信,就無法得到正解,否則所解的多半是曲解,佛經中稱為邪解。所以修地藏法門的一個很大的益處(受用),就是能令你產生不思議信。什麼叫不思議信呢?那探討起來就很微妙了!譬如般若系中的道理,表面上可以用邏輯、理則來推衍,作種種的解說、種種的譬喻,最後令你達到結論說:這個道理我相信。譬如我們來分析空。空是什麼的?事物由於無常所以是空:以無常故空、以苦故空,以無我故空;人生或諸法因為是無常、苦、無我所以是空!佛在經中以種種方式、種種角度來解說空,於是你了解了何為,空。這是由已知之物、來作分析闡釋的結果,令你了解空的道理,從而令你相信空理,而信解諸法本空之理。若非經由如此解析,則一般人對空理很難信入,對不對?然而,很多東西經由這樣的解析、推衍,雖然大致能信能解,但到底其信心或了解還是隔了一層;也就是說,如是所得的信解,由於它基本上還是用思議的心去獲致的,因此總還有些隔膜,其信解還不能很親切。所謂思議的思是思考、議是議論,由思考和議論而得來的推論,稱為思議法,換句話說,思議法是由文字和思想來的。文字就是言說,而言說則是隨著思想而來的。言說與思想,我們都知道,它們本身都有許多局限,而且相當大:如果超越人類的語言范圍之外的東西或境界,一般凡夫就無法以言語或思想去觸及它。而這世上偏偏有很多東西,不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有形或無形,就是無法以言語去充分描述、乃至界定其性相。例如佛法中有很多道理及境界,舉如高深的般若智能,你就無法用語言去加以確定地描述,當然也幾乎無法明確地分析它。又如悟這種境界,也一樣不是語言所能夠剖析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語言即有時而窮,思考也一樣是有時而窮。到那個境地,便是所謂的言思路絕、或言語道斷。所以對於這類的甚深法,你已無法用凡夫的眼、耳、鼻、言、身、意來觸摸它:因為那些境界已遠遠超過我們凡夫言思的范疇了,亦即它們是聖人所行境界,或聖人所住的清淨界域。因為我們仍是具縛凡夫之身,我們憑什麼能耐而能夠去了知、感受那些聖人的境界——去感受佛菩薩清淨無染的境界?雖然如此,但也有些特殊情況存在,亦即,以禅宗的話來講,就是:若因緣成熟,一念相應之際,凡夫亦得一窺聖人之境——若人善根具足,勇猛精進修行之際,忽然一念心開、一念心清淨、一念心相應的時候,亦得親近、了知少分聖人不可思議之境。然而那種了知,卻無法說與他人的。禅語所言:不可以說與他人,就是無法用言語同他人解說或溝通的意思;亦即是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境界,亦即是離言思的境界,離於言語與思惟的境界。再簡單一句話講,也就是維摩诘經裡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境界。華嚴經的境界也同樣是不可思議境界,如普賢菩薩行願品,即是入不可思議境界之門徑。所以這一切經講到這甚深法時,都是通的。甚深法如此深奧,一般凡夫何德何能,憑什麼得以契入呢?實在也沒有其它辦法,唯一的辦法,只有實實在在、不事凡外邪小言說戲論、勇猛精進地修其究竟一乘離言說之行。爾後,功熟障消,有朝一日,忽然一念心開,即得契入法界,如來不可思議境界。而所謂的忽然也不是說從空而降,當然是積集你長久精勤修行的道力才能夠有的。所以最好的修行態度,是你先把目標確定了,而這個目標最好是最高的,也就是所謂的無上菩提。設定了最高的目標,發了無上菩提心以後,然後老老實實地從最基層開始,一步一腳印地努力,不問收獲,只問耕耘,如是離於凡夫言思境界、老老實實地修行,無所計較,不計成敗、得失,乃至不計苦樂,醞勉精勤,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有朝一日忽然水到渠成。在這期間,就好像我們在拜大悲忏一樣,大悲心陀羅尼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說:誦持大悲心陀羅尼(大悲神咒)有種種功德,你一定能夠如何如何,如果不是這樣,我誓不成正覺,惟除不善及有少疑者。如果有懷疑,就不能成就。不過,大悲心陀羅尼法講起來,層次比較高一點,因為它有這最基本的要求:你必須先要具備這樣的資格,也就是信心,才能去修它。然而以地藏法門來說(這是我的親身體驗,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之所以覺得最好要這樣修的原因),地藏法門對要修此法門的人,完全沒有要求任何先決條件,任何人都可以修,即使你原本是不太信的人,也可以修。而你若要修大悲法門,它卻有最基本的條件或要求,亦即須已具備信心。你若不信,所念的咒便不會應驗,即使只有一點點疑心都不可以。地藏經就不然,若不能全然相信,亦無妨,你能念就好。而且原本你若有疑,念到後來,它就能令你自然不疑,也就是它能成就你的信根,成就你對佛法的不思議信,乃至決定信。你若念到能起不思議信,接著就能起不可思議解:因為解常隨信而生。你看有許多佛學家或學者,他們雖研讀了很多佛經,也寫了很多佛學論文,甚至得了佛學或宗教哲學博士學位等,但是他所解的常都有誤。例如胡適博士就是其中一個,其它還有很多,尤其是在美國、及西洋的佛學家,多半只是在文章上作佛學研究罷了,很令人惋惜。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登在舊報紙上的。其文言有一個人去聽某法師講經,那人會經當過駐美大使,那是民國剛成立的時候。後來,這人寫了一篇文章,指出此法師講經的缺點,因為那位法師沒有講到明心見性的事情,只能夠說他很有學問,對佛經很熟。這就是一種分別,做學問跟修行者所講的不一樣。做學問可以引經據典、下很多腳注,牽來扯去表示很博大精深的樣子。事實上,法師講經乃至於連佛講經,最基本的目的是要令眾生起信、解。是故於經典最末,常有如是字句:佛說此經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悉皆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此即講經的最重要目的——歡喜、信受、奉行。其它都是附屬的;只要能歡喜、信受、奉行,這次講經就成功了;反之,若聽眾不得歡喜、不能信受、不能奉行,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講經。所以往往有人聽經只是覺得師父講得很好,至於到底講了些什麼,卻不甚了了。因此並非講得深就是好,深、淺都無所謂,只要你能令聽眾理解佛法就好;這便牽涉了信、解的問題。修地藏法門,最大的好處就是能令你起正信、接著起正解。由於有正信解,你就不會走歪路,不會走岔路,也不會走冤枉路。所以,假如你真的是要求菩提道,此法門可說是一切大乘菩薩道修行的根本。倘若你只是為了求滿足其它的世間願望,你不一定要從地藏經開始修。我也曾教人從別的法門開始修,或者於一連串的修行次第中揮入別的法門。然而你若是一心一意要直趨菩提,那就必須從地藏法門開始,然後接著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比較高一點,因為它的要求比較多一點。修完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之後,再修文殊法門、普賢法門,這些都是大菩薩修行菩提的法門,也是大乘菩提道的四大法門。

剛才講到修地藏法門時如何鑒定自己的三個方法,現在再重新提示一下:第一、你有沒有起法喜,第二、有沒有生出法樂,多少都無所謂,只要有一些法樂的經驗便行;如果從沒有過,表示你修的有問題。第三、信根有沒有增長。若是念了半天,對佛法還是一團狐疑,也表示你的修法有問題,或者是修得還不夠,業障還是太重。因此可說每一個人應修多少部就不一定,端看你怎麼修,(然而一般以念足四百部為原則)。若是為了上班趕時間、湊遍數,那就很難講有多大功效。

  ⑷精進根增長。接著,要勘驗評斷地藏法門修得好不好,可看精進根有沒有增長。若是於修行上越來越能精進,就表示修對了。如果越修,覺得這部地藏經好像越來越長,每次一想到又要修了,就覺疲厭;但如果不修的話,又恐師父回來時又要問。我看下個星期,我得來檢查功課,看看你們修得如何,看你們精進根有沒有增長。你若說這部經越修越有味道,而且雖然一開始時覺得很長,現在卻不覺得那麼長了,這就表示有進步了。還有就是每次發願,都能如期地把它做完,而不是剛開始發願時是日日無有間斷,每日至少一品,結果到後來是每日都只誦一品。起先是很精進,三分、五分鐘熱度,到後來變成每天只有一品,二十一部要修好久,那樣就是越修越退步,非但精進根沒有增長,反而退了。那也表示修得有問題。

  ⑸業障漸漸淡薄。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業障漸漸淡薄,這個自己也可以感覺得到。種種的業障,尤其是貪、瞋、癡、慢、嫉等煩惱,有沒有越來越淡薄:裡面越來越放得下,這樣就可鑒定自己的心有沒有因誦經而越來越清淨。

  ⑹心漸漸清淨。這也是鑒定你修地藏法門有沒有進步的方法之一。若跟未修之前都完全一樣::裡面都是烏漆麻黑的一團糟,那就是修行沒有進步。

  以上所說的是修行進步的通相,從法喜、法樂、信根增長、精進根增長、業障淡薄:心清淨,如是層次越來越高,但是它的根本就是法喜。最重要就是要有法喜,你不要修到後來,一想到地藏法門就皺眉頭,或一看到法本就皺眉頭,雖然請法的時候是很歡喜,那你就有問題了。這六種是通相,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如果有這些通相,表示你修行有效果、有進展。

二、別相持驗

  別相並非絕對必要:不過你既有通相產生,別相一定會有。然而,你若有一些別相產生,通相卻不一定會有。因為別相猶如枝節末梢,而通相則是根本。以下解說修行地藏法所產生的別相之作用或持驗:

  ⑴行車安全。例如有人雖然撞了車.車都毀了,但人卻安然無事。在台北會有一個弟子對我說,他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忽然被別的車撞出汽車跑道,車門開了,接著有輛大卡車從後面沖過來,把他整個車門都掃掉,整片門都不見了,可是他還能若無其事地繼續開了好久。而且車子一點都沒被撞偏,還平穩地在高速公路上筆直地向前跑,人在車裡也是好好的。這顯然是他修地藏法門所感得的地藏菩薩威力加持。雖然如此,但修行並非在求這些;雖然不求,卻自然有其應驗。在台灣我們為了祈求交通安全,在危險路段常有人安置一尊阿彌陀佛,而在日本,他們卻都安地藏菩薩,日本人將地藏菩薩視為禱災的主要菩薩。

  ⑵生產順利。這一項對世人而言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在生時、死時,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刻。修持地藏法能夠令人順利安產,而且孩子安樂易養;關於這一點我幾乎還沒有碰到例外過。若有人懷孕了來問我要念什麼經,我都教她們要念地藏經,她如果歡喜地照著做,通常都會應驗,順利安產、孩子安樂易養,至今還未有例外。只有一個業障比較重,她先生反對她念,所以只好等生了以後才趕緊補念,那就遲了一點,不過也總比不念要好得多。同樣,在日本,地藏菩薩還被視為安產菩薩,而且在日本常見一尊護子地藏幼童,連懷中也有好幾個。即地藏菩薩像的前後左右圍繞許多

  ⑶夜夢安穩。會做惡夢的人,修行地藏法門能令他夜夢安穩,很快就不會再做惡夢了。這只是地藏法門的小小應驗之一而已。

  ⑷夜夢親屬。修習地藏法門,有時晚上做夢會夢到親屬,通常是已過往的人。即若常常如此,你也不要害怕,那是因為他們求助無門,而知道你在修地藏法,故來求助於你:你只要修法時把功德回向給他們,他們得到功德利益以資冥路,以後就不會再來了。不修地藏法門,便很少人會夢到過往的親屬,修了以後常會有這種情形;但這確定不是壞事。

  ⑸眷屬和樂。若是修對了,你越修,家裡的人便會越來越相處和樂。夫妻和樂、父子樂和,母子、母女亦和樂,通當會有這樣的效果。如果越修人際關系越糟糕,家裡常演鐵公雞的話,便表示可能修得不對。

  ⑹子女懂事敬順。若子女不乖順,為人父母的為子女修行,既可幫他們消業障,同時也是消白己的業障,這種事很多人有所應驗:修了地藏法門以後,孩子比較聽話懂事;當然你也不能跋扈,孩子才會比較不乖違你的意思。常常修法之後,孩子自然就聽話,你不用去講他;你不須叫他做事,他自然就來幫你忙,例如洗碗、掃地等,他均能自動自發。我碰過很多這樣成功的例子。

  ⑺眷屬歸佛。若有家人不歸敬於佛的,你修地藏法門回向給他,他就會不可思議地主動要來歸依佛,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其它法門似乎很少有這種功用,至少我沒有這種體驗,也沒有看過其它菩薩的威力、願力中含有這一項的。這可說是地藏法門特殊的功能及威力,很奇特、很厲害。

  ⑻平靜往生。有人得了惡病很痛苦,在修地藏法門消業障之後,就能很平靜地往生。尤其像植物人,你為他修其它法門,好像力量都不夠或使不上,連念阿彌陀佛也不能對症下藥,偏偏就是要修地藏菩薩法門才有效,這點很奇怪。所以地藏菩薩法門確有其非常特殊的願力及威力。

  以上這些都是修習地藏法門所起的各種別相之作用或持驗。

關於別相持驗,我再把綱要重新列舉一次:

行車安全。現在對我們來講,坐船、坐飛機、開車等等,都是很平常而且必須的。所以我個人坐飛機的時候不會害怕,我若能看得下書我就看書,看不下書時便念咒、或休息,也都十分安穩。

順利安產。這點可說是保證的。

夜夢安穩。

夜夢親屬。

眷屬和樂。

子女敬順曉事。

眷屬歸佛。

平靜往生。

三、實法持驗——成就九心

   以上這些雖只是地藏法門的權法作用,但卻也是甚深不可思議,對不對?不過它們仍只是權法的范疇之事,現在我來談一談實法上的作用。前面所說的通相及別相是闡述如何鑒定自己修習地藏法門有沒有進步,而現在所要講的實法則是鑒定你在修習地藏法門上真正的成就。你修地藏法門有沒有成就,就要看你是否具有以下所陳述的要項。譬如,你已經修了三百部、或五百部、乃至一千部地藏經,但你是不是地藏法門已經有所成就了呢?何謂修習地藏法門成就?要地藏法門修成就,即須成就九心所謂九心者,茲如下文:

1、成就同情弱者心

  你若是地藏法門修成就,則同情弱者之心一定會生起來。此心為地藏法門的根本心,亦是最重要的心,同時也是地藏菩薩的初發心。此地藏菩薩之初發心為整個地藏法門一切信、願、行成就的總樞紐。因此,你若成就此心,以下八心才可能成就。此心若不成就,其它一切皆如浮萍,飄蕩無常。為什麼第一成就是同情弱者心呢?因為地藏菩薩因地所發的願,與禅宗六祖大師的法門大不相同,六祖說:我此法門是為上根人說,為上上根人說,為最上根人說。乃至我們即將要講的金剛經,也同屬這一類法門,是對最上根器的人說的。但是地藏菩薩法門則是為了度福最薄、最下劣根器的人,度最可憐、最弱勢的人,度最無助、最無奈的人,度最痛苦的人,度善根最不具的人。所以任何人修地藏法門,都不需要任何條件,只要你認識字就可以——甚至有時不識字也沒有關系,用注音,或用國語注音的,也能令你得修此法門。地藏菩薩就有這樣的慈悲威力。而且很奇怪,常常有不識字的人,他也能很自然地就讓你變成會念這部經,乃至於令很多人會背誦此經——不認識字的人居然會背佛經!地藏菩薩的慈悲威力真是不可思議!

  如上所說,地藏菩薩的最根本心就是同情弱者之心。然而此心跟我們一般凡夫的心正好相反:為何如此說呢?因為我們的凡夫心通常是把眼睛安在頭頂上,看上不看下。對上面的強人、富人恭敬得要命,對下面不如我們的人,不但瞧不起,還要加以欺負,欺負之外還當加以凌辱、踐踏、剝削、蹂躏——世間種種的苦難即由此而起。乃至大者,從國家來說,大國侵凌弱國;小而言之,強人欺凌、侵害弱者。一切眾生的苦難乃至於許多人間悲劇都是由此發端。在佛法的唯識百法中有一個谄曲,谄曲心與同情弱者心恰正相反。谄曲就是對待處於我們之上的人、比我們強的人,即起谄媚、巴結、吹捧之心;而對於處於我們之下的人,就欺負他、瞧不起他,以身、語、意種種方便來藐視、踐踏他。因此谄曲心就變成修道的障礙,也是障道的根本。谄曲心與何心相敵對呢?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場”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是出自維摩诘經。為什麼直心是菩薩道場呢?因為道是平平直直的,才能成其道。如果是歪歪曲曲地,就不能成其大道,那就變成羊腸小道,那也就不是正道、直道。所以修行人應該是直道而行—身語的行為應直道而行,心行更須直道而行;因為唯有直道才能通暢無礙。你的心道若是彎彎曲曲的,就好比一條水管,假使它是彎彎曲曲地,便很容易卡住東西;心管亦如是,若是彎彎曲曲地便容易阻塞。心管阻塞則造成心路無法暢通如流:心路不能暢通時所阻窒的東西就是煩惱。種種煩惱、業障都是因為心路不直、不暢、阻滯所引起的。所以修行首先須修直心:心直之後才能令之通達菩提道。同樣是一條道路,我們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你的心行之路若是彎彎曲曲的,你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走到菩提道的終點?菩提道的終站已經夠遠了,你還這樣彎彎曲曲地迂回繞著走冤枉路,怎麼了得?修行者之所以會走冤枉路的原因,完全是你自己的心在不斷拐彎、兜圈子使然。所以直心才能夠通達道場,直心本身才能成為修道的場所,且通往無上菩提道。眾生就是因為心不直,才會起谄曲之行。而谄曲之目的何在?主要是為了圖己之利。否則他為什麼要巴結你,就是想從你那裡得到好處。這個好處也不一定要很大,有時或者只要你稍微重視他,他就覺得達到目的了。所以谄曲之所圖不一定是錢財方面的。因此以不直心討好他人都是不善的。是故修行人,即使要稱贊他人,也定要符合實際的狀況,像亂戴高帽、灌迷湯等這類事情就作不得。一般凡夫很容易谄上欺下,學佛之人若有這種心,就須趕緊去除掉。如果你修地藏法門,這種谄曲心就自然會越來越淡薄,而且對於弱者不但不會瞧不起或欺侮他,反而會自然而起同情心、憐恤心,這就是修行地藏法門的真實成就。何以故?行者之心、識、業皆已轉,轉不善心為善心,轉不善業為善業。因此,同情弱者之心若已發起,即是修習地藏法門的第一種實法成就。

2、成就憫念眾生心

修地藏法門的第二種成就是跟隨著第一種成就而來的;憐憫眾生苦之心若發起時,即是修地藏法門的進一步真實成就。我們一般凡夫在一生中幾十年之間,來來往往,勞勞碌碌,種種奔忙打拼,卻很少為別人想——連忙自己的事情都來不及了,那有余暇為他人著想?因此能憫念他人的這種人實在很稀有。若是自己的父母、師長都能夠憫念得到的,已經是很不錯了!乃至於能擴及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六親眷屬的,就更加難得了。至於能夠憫念到跟自己沒有任何親屬關系的陌生人,既不是親朋、也不是好友,對他若能也有這種憫念眾生苦之心生起,即是修行地藏法門有屢實成就。而所謂憫念眾生苦是指那些苦呢?那主要是指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苦。常常觀察這些眾生的苦相:眾生界的實相就是苦相;能夠於此起信解、悲憫之心,這就是修行地藏法門有所成就。所以從此點來看,地藏法門就是為了讓你究竟發起大悲心作准備工作。因為大悲心不是說發就能發的。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有一句很差勁的話:人都是自私的,而事實上這句話對世俗的情況而言卻是正確的,沒錯。但是你不應說因為凡夫性都是自私的,所以我便可以自私或應該自私。又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則更是似是而非,惡毒至極。首先提倡這句話的人恐怕就真的會遭天誅地滅。人的自私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凡夫心態,凡夫心確實是自私性的,唯有憑著修行之力,才能去掉這種自私性。世人的一切痛苦、煩惱也都是由這自私性而起,乃至於一切眾生的生死煩惱也都是由自私性而來,由此私我而來。然而修行若想要真正發起悲心,則一定要達”無我”。所以你看大悲法門高不高?真的好高、好深!你必須要真正無我,才能正起大悲。否則所言大悲便只是口號而已,與實際不相應。憫念眾生苦之心若已生起,即是悲心發起的初門,其後會進一步產生更加增上之心。

3、成就度最苦眾生之心

  因為地藏菩薩的本願是要度盡地獄眾生;而這個地獄不僅指實際的地獄,而且也是一種象征性的地獄;換言之,只要是十分痛苦的境界,都可以稱為是地獄。有句話說:好像活在地獄裡一樣,所以,在人生中,只要是覺得非常痛苦,那就有如在地獄了。地藏菩薩有此願力要度最痛苦的眾生,你若是有這種度苦之心起來的時候,就是修習地藏法門有所成就之征。因為一般凡夫並不如是,他們看到別人受苦,反而常常會幸災樂禍,對不對?譬如:看到有人在雪地裡滑一跤,跌得四腳朝天,就覺得很好笑,等等;這只是一種輕微的幸災樂禍的心態表現:因此可知眾生的心是很奇怪的。我以前在金門服兵役的時候,會有一次放假時,我們整個連隊的人一起去玩,在一個湖上劃船。有一位同志他的手表不小心掉到湖裡去,正好那湖下面是爛泥巴。那只手表看來還蠻貴的,於是他就下船去找。雖然那個湖水並不是很深,站起來只到膝蓋這麼高,但是下面的爛泥卻到腰部這麼高,好像是荷花池那一類的泥巴,結果他撈了牛天還是找不到。正好那天天氣又很冷,後來我也下去幫他找。此時有另一位同志站在岸上,正大聲地在講些風涼話。我就說:你要不然就下來幫忙找,否則不要在那邊講風涼話。所以,有些人就是這樣奇怪,不幫忙也就罷了,還說風涼話。我常常忍不住會做這種雞婆的事情,然而我不是故意的,就是某些情況一出現,不思議地,我就會不忍心地去做。

4、成就代眾生受苦心

如上所說,地藏法門要成就的第三個心是度最苦眾生的心;接著,由欲度最苦眾生的心,再生起代眾生受苦之心,這也是普賢菩薩心之一。菩薩道法門中第一個法門是地藏菩薩大願法門,第二是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第三是文殊大智法門,第四是普賢大行法門。這四個法門系依如是次第,且亦如是一線貫串。若依究竟而言,第一大願法門成就之後,應可直通普賢大行法門。所以地藏法門若修得真正有成就,其精神即足以上通以上諸門。因此你地藏法門若真的修而有成,我也可以就傳給你普賢法門。當然你一定要發起代眾生受苦之心。

所謂代眾生受苦,怎麼個代替法呢?這是以願力而言。亦即:一切眾生所造極重惡業之罪,及其所受之業報,我皆願代受。你敢不敢呢?實在太恐怖了,是吧?你恐怕會想:我自己所擔的業都已擔不了了,那還能為別人擔?所以你看,上面所講的通相及別相的境界,已經很不得了了,而現在更是越來越深。這些都不是言說戲論所及,不是光憑嘴巴說說就可以的。又代眾生受苦心還有另一層意義,即你從初發心修行,為度一切眾生,於其中間雖受盡無量挫折、失敗、痛苦、煩惱,你都無怨無悔,仍一心精進,只為成就菩提,廣度眾生。因此你所遭受的一切苦,等於是為了眾生而受,此即代眾生受苦之深義。

5、成就孝順心

  這也是地藏菩薩根本心之一,如果能夠發起孝順心,就是修地藏法門另一個真實成就。事實上此孝順心不是這一世才開始修的,應是累世都在修。孝順心分為兩種,先講孝順父母之心。若人不能孝順父母,而能修持地藏法門有所成就者,無有是處,可說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根本上,你一定要是個孝順你的生身父母之人。所言孝順父母,現在不提傳說中的二十四孝那種,雖不定要孝順到那種地步,但根本上須有孝順心才行。有時候跟父母頂頂嘴可能是難免的,但是也不能太離譜,要有順父母之心,常欲令之歡喜。自己有沒有孝心,自己應該最清楚;然而孝順之人,絕不會說自己很孝順,唯一可以這麼稱說的人是你的父母。不過父母有時候也會偏心而判斷錯誤。而且當父母向旁人說這個孩子很孝順的時候,他可能不是在稱贊孩子,而是在稱贊自己,等於在向別人宣稱“我的教育很成功,所以孩子們都很孝順”,希望贏得別人的羨慕而覺得很有面子。不過有一種情形倒是比較可靠的,如果婆婆稱贊媳婦很孝順,那位媳婦必定是很好的。所謂孝順心不只是孝順自己的父母,也應包括孝順配偶的父母。男眾方面要孝順岳父、岳母,女眾則要孝順公婆,這應都包括在內。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只有一對父母,結婚以後變成兩對,而且都要孝順。所以我極不贊成拜干爹、干媽的習俗,因為既然拜了,就應孝養,而一輩子孝養兩對父母都已經難以周全了,哪有余裕孝順第三對?所以拜干爹干媽常只是有名無實。其次,第二種孝順心,是指孝順諸佛。若人在世間能孝順父母,在出世間才可能孝順諸佛。因為父母多半是世間凡人,要孝順他們比較容易。而佛是聖人,要孝順他們,標准比較高,就更難做到了。如何是孝順諸佛呢?——如諸佛教,或隨順佛教。佛教你做什麼,你就欣然應諾:若有不解之處,也應先是、是,唯然世尊。所以佛說什麼,你就當下信受承當而說是的。若有不能信受之處,則先肯定是由於自己業障重,現在並未能信受,非是佛言不周。對於仍無法信解者,最好不要去懷疑佛說的對不對;因為依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既然是佛口親宣的道理,應該都不會有錯,若有不明白處,通常都是我自己智所不及。反之,若他所宣說的法跟我的理解來作比較,結果是我對、而他卻錯了,那麼應該是我成佛了才對!所以於諸佛教敬順無違,這就是孝順心。接下來講孝順師長。師長就是師父,對於師長也是要有孝順之心。但這只是附帶講一講而已,毫不勉強,也不敢勉強。所以修行地藏法門成就,所發起的孝順心是指孝順父母、孝順諸佛、以及孝順師長。

6、成就報恩心

  報恩是跟著孝順而來的。有報父母恩、報佛恩、報眾生恩(含國王恩)、報師恩四種。關於最後這一條報師恩,你們不用報我,只要好好修行就行。其實所有的報恩心的要義所在就是要好好修行,只要好好修行,便一切恩全都報了。如果能修令眾生歡喜就是孝順諸佛,要命眾生歡喜實在很難,唯有大菩薩的修行才做得到。大菩薩能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因為他能於一切眾生不生瞋恚,不惱、不害。這樣,越講越深,再講下去,你恐怕就不敢修地藏法門了!上次我在密執安州講大悲法門,講到最後的時候,就有人說:若是這樣,我就不敢念大悲咒了!本來我念大悲咒,雖然只是隨便念念就好,但在念的時候感覺也不錯,聽師父您這麼一講,它居然有這麼深的道理,我都不敢再念了。所以有些人就是這樣奇怪,跟他講那法門的好處,他反倒害怕了,因此可知佛法真是難信解。承上所說,如果你修地藏法門有所成就,在此階段中便得成就第六報恩心,欲報答一切有恩於我者,不論凡聖。

7、成就長遠心

  修持地藏法門至此,長遠心便得生起。地藏菩薩本身不是發願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嗎?其義即是長遠發心。事實上,持地藏法門時所發的這個長遠心,我們若加以推衍一下,不是和普賢菩薩心一樣嗎?普賢心是盡未來際修行之心。具體言之,亦即如普賢十大願中禮敬諸佛章所言: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所禮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就是普賢的長遠心。所以據實而言,地藏心跟普賢心乃至跟觀音心、文殊心,這中間都是相通的。因此只要地藏心得以成就,其它皆能一一次第成就。不過,斫應知者,即普賢法門的灑蓋范圍更大,更廣、更深,有如大海一般,凡心凡智不能徹其底,故其境界易令人生敬畏。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初心行人最好從地藏法門開始,漸次而修,從比較小規模、低階層開始,否則你若一下子就進到普賢菩薩的盡虛空遍法界的無邊境界,恐怕會嚇壞了。所以諸佛以大智方便教化眾生、修行成就大乘菩薩道,先從地藏法門開始,慢慢增長、成熟。當你閱讀華嚴經的時候,那種無盡法界的心胸、氣魄,那樣深廣的境界,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對不對?那種無量無邊的境界,恐怕凡夫之人一下子消受不了,所以你就必須要從地藏法門開始打基礎。地藏之義為何?如前所說:心地寶藏名為地藏。而且地藏菩薩又是我們本土(娑婆世界)的菩薩(所謂本土者,本自有之也,此亦密義也。),而觀世音菩薩算是從西方世界來旅游的。因為地藏菩薩是在地菩薩,所以更加容易親近,而且其法門真的是比較容易成就。比起其它菩薩的法門較易成就。若你於此法不能有所成就,而想要修其它大乘法冀望有成,可以說無有是處,難上加難。為什麼呢?因為末法時期一般人連基本的信根都不具足,福薄智淺。因此,持地藏法門便能令人從增長成就信根開始,而成就悲愍心、孝順心等,乃至成就長遠無上菩提心,你看,這有多好。

8、成就荷擔佛志心

  修持地藏法門,於長遠心生起之後,又能令人成就荷擔佛志心——佛志即佛的志向,亦即如來志。此即佛經所說的如來家業;故荷擔佛志即是荷擔如來家業。何人能如此行?即是所謂佛的孝順之子,儒家所說的克紹箕裘之人,克紹箕裘的人就決定不會是敗家子,就是佛的真子,能夠光大如來的門楣,昌隆如來家業,紹隆佛種。這個佛子就是法華經中所說的是,佛之真子,是真的“從佛口出、從法化生”的如來親子;不是撿來的,也不是收養的,或過繼的,更不是小老婆生的庶出(二乘),而是正室的(大乘)、嫡傳的(一佛乘)。法華經中說菩薩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故是如來真子,堪紹如來家業,能夠繼承如來家業這句話很有密法的味道,不過這是法華經中的句子。一切菩薩都稱為佛子,因為一切菩薩都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所以如果是真的佛子,既如是而生,他不成為肉身菩薩也很困難。現在佛教界有一個好現象:很多人在提倡地藏法門。但我此法門稍稍有點不同。禅宗六祖大師於有人去參訪他時,他會問:你師父怎麼說?參訪人回答後,也會問六祖大師:大師您怎麼說呢?六祖常會回答:你師父所講的真是不可思議;但我此法門又別。別是差別、不一樣的意思。所以,我這地藏法門又有別於一般所說;雖然同樣是地藏法門。我所說的地藏法門,於其究竟成就時,便能令人成就荷擔佛志之心,亦即荷擔如來家業之心,為真佛子。果真得如此成就,則於世間一切法有何恐怖?更不會怕死,佛祖即是爾父,何懼之有?佛祖既是你親父,而不是義父,則有究竟之依怙,故能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在台灣有很多人給觀世音菩薩做養子,其實養子沒什麼地位,要做就做佛的真子,繼承他的志業。這是什麼意思呢?換言之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成就之後就能得法王灌頂;這雖是密法,但顯宗華嚴經等也講法王灌頂。所以會修的人,一個法門就可直通其它法門——乃至直趨無上菩提,不是彎彎曲曲、拐彎抹角的。這是持地藏法門所成就的第八心:成就荷擔佛志心。

9、成就如法修行心

  在這階段中,可說是返本還元。雖然歷經長久修行地藏法門,而成就不可稱量的八個心,此八心即代表無量的“心成就”;以其每一個“心成就”都有很多的因緣輔助它,才得成就此心。於無量的大善心成就之後,最後便須成就這個心——“如法修行心”,返本還元,還求根本。雖然已經成就無量的大善心,但還須繼續如法修行,以期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道。亦即:並非於成就“荷擔如來家業心”、“荷擔佛志心”之後就沒事了;相反的,接下來才是修行更上一層境界的起點。

以上為修持地藏法門所成就的九心,茲再覆迤一次,以為復習:

成就同情弱者心。

成就憫念眾生心。

成就欲度最苦眾生心。

成就代眾生受苦心。

成就孝順心。

成就報恩心。

成就長遠心。

成就荷擔佛志心。

成就如法修行心。

  菩薩道行人可以此九心作為磅秤,自我稱量,勘驗你所修地藏法門的成果如何?如果這九心盡皆成就,方可說“我地藏法門已修圓滿了”,然後才能請示師父: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法門修了?當然你若只是修滿遍數,要換法門也可以。因為我會如是應許你們,故一定要兌現才行,不能“退票”;所以依此而言,你也是可以再請別的法,因為我了解修行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就的。換言之,如果你修地藏法門能具足地發起這些心,成就這些心,那當然是最好;如果能有少量的成就也很好——如果絲毫都無動靜,那恐怕要再多修一些比較好。倘若連一點點效用或受用都沒有,那麼就必須加倍繼續努力才行,不要只是修滿所定的遍數。甚至退一步言,假使你善根很好,修了一百部,乃至於只修了四十九部,就能具足發起這些心,那就最好了!如是,你便不一定要修那麼久,可以立刻往上修。至此,“地藏法門修行鑒定以及成就次第”,介紹到這裡告一段落。

乙、隨機答問

慧乙:師父,我們在請地藏法門的時候,看到師父在地藏法門儀軌後面附有忏悔法。能不能請示師父:在誦經的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不專心、散亂心的情況出現時,此時應該如何忏悔?能不能請師父開示。

師父:假如在修法的時候,不是不知所雲,有一點點散亂、有一點點雜念、有一點點妄念,沒有關系。但是如果是不知所雲,而且因為經文已經念得很熟了,因此有時變成好像只是口一直在念:心則完全不在焉,幾乎已經變成一台念經機了,念經變成機械動作:心中毫無所覺。接著,念了半天之後,才忽然想到“我在念經!”才發覺自己已經念到那一章節。如果常常這樣,而且次數很多,就要好好地忏悔了。關於忏悔,我現在開示這個法門,請長跪合掌聽:忏悔時,先在佛前長跪合掌,念“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摩诃薩”三遍,三說三拜。然後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說三拜;然後念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念一遍,拜一拜,共拜一百零八拜,求乞忏悔。拜完一百零八拜之後,再長跪念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三遍。好,請復座。(弟子們禮謝師父)

師父:請坐,還有沒有問題?

慧乙:我們因為是在邊地(英國),很難親近師父,能不能請師父開示觀想的心地法門。

師父:觀想什麼?

慧乙:比方說:誦經時應如何觀想?在頂禮一百零八拜念普賢十大願時,又應如何觀想,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謝謝師父。

師父:觀想應該是在止息亂心後才觀想,你之所以會念經念不好而起來拜佛,就是因為心太散亂。人在亂心時不宜修觀想,因為你會越修越亂,而且也觀不清楚。你如果亂心時去觀想又觀不成,結果自己又更加懊惱,於是就會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差勁。本來就很差,觀想又觀不成,便覺得更差,於是就會越修越難過,越修越不歡喜,而且對自己的自信打了大折扣。所以要觀想應該在心稍定後才修,即所謂止而後觀,不止是無法觀的。所以如果在誦經修法的時候心散亂,因而起來禮拜,此時要作觀想,一般來講是比較不適宜。但是也不是絕對的,比較粗淺的觀想也可以用來止息亂心,所以你試試看,每一個人的情況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你在忏悔時要修觀想,這時由於你是在求普賢菩薩加持,你便可觀想普賢菩薩的聖像,他坐著六牙白象。象通常只有兩根長牙齒,他坐的象卻有六支,左三右三,為什麼六支呢?代表六波羅蜜。這只象是具有六波羅蜜的大白象,象是代表有力氣,代表他的六波羅蜜是很有力的。你就觀想普賢菩薩坐此白象上,而你就在他下面頂禮,求他加持。那個時候,你就要真正忏悔,忏侮自己業這麼重,連誦個經都這麼亂想。還有誦經的時候,如何作觀想呢?如我以前所說,誦經最直接的介質就是音聲,所以就緣那個誦經的音聲就好,必使之字字清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口中發得字字清晰。這樣就可達到初步的攝心:緣音聲而攝心。事實上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觀想。這是觀什麼呢?這講起來又變深了,這也可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觀音聲所證的耳根圓通法門。然而此中所言的聲音其實不是用耳朵聽的,而是用心來聽的,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心中清楚地念,而且令心也聽到。所以這樣觀想(思惟)法是念的時候不是口念而是心念;聽的時候,不是耳聽而是心聽。因此,其要在心念心聞,而不是口念耳聞。所以我先前說我此法門又別,對不對?一般念佛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念,用耳朵聽到就好。韓愈在勸學篇裡講:口耳之間才六寸耳。意思是什麼呢——hallow(淺)  ,為什麼呢?以彼不入於心。所以你口誦耳聞,於心何干?和心有什麼相干?毫無相干嘛!所以修來修去只是修口耳罷了,心並沒有修到。所以應該是心念心聞。如何得心念心聞呢?長跪合掌,對你們講一些比較深的:誦經乃至於念佛念咒,都是這個念字,所以諸佛如來的最大法門就在此念字。何以故?因為眾生皆有心,心以何為心?有念故為心;如果有念就是凡夫心,入於無念就是聖賢心。所以禅宗六祖大師說:我此法門立無念為宗,那就太深了。起信論裡亦講:眾生心就是念念相續。心不能無念,故定有念,因此佛的一切法門都是在修這個心念。為什麼要修念呢?其實也不是為了修念而修念,而是借著修念而修心。中國人造字很奧妙,今心為念。所以修心不是修什麼心,而是修今心。今心又是什麼呢?以禅宗法門來講,即當下之心,指當前一念心。奵果你是在修這個當下之心,那你就是在修念。你在念經的時候,應是心念心聞,若依此而修,接下去就是更深的思惟觀察了,這就是禅或是禅觀。因此須知,念經念佛不是口念耳聞,而是心念心聞。一般說口念耳聞是很簡單,這是普通常識可以懂得的,對不對?但是心念心聞就不是那麼容易知解,然而事實上修行必須要作到心念心聞,否則修了半天,卻與心毫無干涉,便不知道在修什麼。所以修持的時候一定要了知,首先要知道這個“念”是如何起來的。大家先坐下來好了。(弟子們欲禮謝師父,師父答說不用謝了,講完再謝)你試著去觀察這個心,它是很奧妙的。不論你是在念經、或念佛號、或念咒都一樣,此時,你可以用嘴巴念,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聽,但是你不一定會用到心,對不對?搞了半天,你也是在看經,也是在念經,耳朵也聽到念經的聲音,但是你的心究竟在那裡就不得而知——你居然無心(心不在焉)卻可做這一切修行的事!所以你看這個心奧妙不奧妙?我們中文成語說心不在焉,真的就是這樣。你可以身在此,口在此,眼在此,耳在此,但是心卻可以不在此!而你依然能念經,每個字也都念到,一個也沒漏掉,但是你的心可能並不在這邊,這很奇怪。所以你念佛也好,或念其它的,念了半天卻可以連自己都不知所雲,不知道在念什麼,因為沒有念到心裡。念經念了半天,念得很順,也念得很熟,甚至可以背誦,但卻可能完全沒念到心裡去。所以我剛才要講的,就是怎麼樣用心念、用心聞。現在跟你們開示一個方便:若你所念的每一個音都是從心裡面發出來的,這才叫作心念;其次,在念出來之後,每一句話都倒灌回心裡去,所以都毫無漏失。從心中出,又回到心裡去,全部回歸本心,這樣叫作“心念心聞”。如果以這樣的方式來念,你就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是心念心聞的關系。你這一聲佛號,或這一句經聲,你要命它於方圓五百裡內眾生都可以聽得到,只要一作觀想他們就能聽到了。否則你要命方圓五百裡的眾生都聽得到,那豈非要有巨無霸的擴音器才行?乃至在阿彌陀經裡面——你看,這也是密法的境界——東西南北方的諸佛皆出廣長言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廣長舌相也不是真的佛的舌頭有那樣大,那佛不成了大舌頭!那怎麼可以?那是一種象征的意義,一種觀想,一種心的境界。舌是色法,它是有邊際的、有限制的;但是心不是色法,是心法,沒有邊際、沒有障礙。你若是心能成就,就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所以你念經也是要這個樣子。所以是從心念,由心聞。順便提到,你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沒關系,熏習一下也好。返聞自性就是這樣。返聞自性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循著音聲而聞到自性。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也可同時修這個法門,所以說我此法門又別嘛!這是回答你問念經的時候應該怎麼觀想,而這就是最高、最無上的觀想,觀想音聲,返求根本、返求音聲出處。音聲與心應是在一起的。如果有聲而無心,那個音聲也是無所用;因為有心所以得一切成就,乃至一切音聲法亦得成就。在楞伽經、華嚴經以及密教部中都說:諸佛菩薩以大智慧神通成就故,起於大悲,為度眾生苦而現身、語,現身、現語就是現報、化二身、語就是種種經教,所有的佛經、咒等等,這種種身、語的境界就是佛菩薩的成就。我們借著這些身語之教來修行,亦能得到如是成就,所以這是最高層次的觀想。而這觀想是依心而作觀,觀想這音聲,但這音聲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一定要跟心有關系。所以說修行若只是口誦耳聞,與心完全沒有關系是不究竟的。究竟的修行至少要以口、耳、心形成一個鐵三角。但最上乘的則是心念心聞就好了,根本不經過口、耳,那樣太迂回了!不過那卻是上上根人修的,因此如果根器不大,而且善根還沒有成熟,那就姑且繞它一個圈子:口誦耳聞,然後進而返聞自性,這樣也未嘗不可,懂嗎?其步驟是當心念化為音聲出口,由耳朵聽到,再就道返家返聞自性。以如是方便亦得達於究竟,至於菩提。

慧丙:師父,在念經時,我常想:到底是誰在念經?是我在念經,還是誰在念經?會有這樣的感覺。請問師父,這種感覺對不對,或好不好?

師父:這很好。這在禅宗裡面稱為疑團,你的感覺是怎樣?

慧丙:就覺得念經好像不是我一個人在念。

師父:繼續參,是誰在念經呢?你有沒有發現這和一個公案一樣--誰在念佛,所以很好。念佛是誰這句話是文言文,白話文意思就是誰在念佛?。你念佛念了半天會發現,到底是誰在念佛?這和你提的念經是誰、誰在念經是同一個問題。那你繼續參,不過我可以跟你提示一下:你試著去觀察能念及所念;所念指的是經文或佛號,也就是音聲;,能念指的是心。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號音聲,到底是一還是異?誰先誰後?誰為根本?好了,你們還有沒有人也有這樣的疑團,產生類似的問題?

慧丁:請示師父,我在剛開始修地藏法門的時候,並未請師父去我家佛堂灑淨。如剛才師父所提的,修行地藏法門往往會夜夢以往的人。有時候,在念經的當中會覺得這個佛堂的空間內不只是我一個人在,甚至會覺得有其它我們所看不見的。這時我會有一個念頭:現在只有我一個人,是我在念經。但又覺得在場的,並不是只有我一人,此時我就會疑惑倒底是誰在念經?因為我們修行地藏法門會有很不可思議的力量在。以我個人來講,本來有一點怕怕的,但是由於地藏菩薩慈悲願力的關系,我會覺得他們都在跟著我念,就在那個時候,我的念頭就會想到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在念經,我這種感覺跟剛剛慧丙師兄所提的,是否有什麼不同?請師父開示。

師父:不一樣。一切修行都應該是返照本心本性。你那種感覺是向外尋逐,而與外在產生關系,而慧丙的問題是只跟內在有關系。你那種狀況就是所謂的感應方面的層面,是相上的,雖然也是很好的;但他那個是比較根本的。慧丙,你剛才所提的那個問題可再參下去,回去努力誦經再參,若參破了便於修行上進一大步,那跟誰在念佛是一樣的。誰在念經,你是停在這裡對不對?

慧丙:師父,我覺得好像不是我在念,就好像另外有一個人在我的腦裡,很寧靜。我怕把它打斷,所以就靜下來,不敢念太大聲。耳朵裡就好像很靜時聽到嗡嗡聲一樣,類似我們到郊外去時的靜谧感覺是一樣的。

師父:怕把它驚嚇到?

慧丙:怕念經的聲音把它打斷了,耳朵中則聽到類似在郊外時的那種嗡嗡之聲。

師父:那是因為心靜的關系,因此不用怕。念經念到心很靜時,聲音自然會降低。你說還有另外一個,你就繼續參念經是誰?誰在念經?很容易找到的一個答案是我在念經。但是這個我又是誰?到底嘴巴是我嗎?因為是嘴巴在念嘛!還是耳朵是我?因為耳朵在聽嘛!還是心是我?可是有時候你根本沒有念出聲音,所以你不能說是嘴巴在念;即使你嘴巴不動,還是會有聲音,還是可以聽到。嘴巴沒有動而可以念經,這就表示不用嘴巴也是可以念經的。嘴巴既然沒有出聲音,而耳朵應該也沒有聽到聲音才對;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嘴巴雖沒出聲,耳朵還是可以聽到聲音,即使不念也是會有聲音,念時當然更會有聲音。有些人,尤其是以念佛來講,念到最後變成機械性的,當你不在念的時候,它好像在放錄音帶一樣,還是繼續在念。所以現在又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到底是誰在念?是嘴巴在念?還是我在念?是耳朵在聽?還是我在聽?問題越來越多,那你就繼續參。你若想真正參透這個,禅宗裡基本的經教及開示你都必須懂,尤其是楞嚴經裡面的法門也都要能透達,才能參得通。總之,能問這些問題,還不錯。

慧乙:師父,我有時候誦經,一開始時,我知道我自己在念.當進入一個階段之後,不知道這樣形容對不對,我好像覺得那個音聲已經浮出自己,請問師父,這是什麼現象呢?

師父:浮出自己?要再描述具體一點。

慧乙:我覺得那個誦經的聲音,已經不是從口而出。

師父:這也可以參,這也很好。這有另一個參的題目:這個音聲到底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何所從來?去至何所?這個音聲到底是從那裡來,你可以繼續去觀察。到最後這等於是最高級的心法游戲,不只是誦經而已。當你誦經,誦到某種程度,就開始這樣參,所以已經不執著於原來的那些東西了。就好像一個打籃球的人,在他剛開始的時候,他要注意怎麼樣拍球,怎麼樣運球、及上籃的種種分解動作。到後來根本就沒有去思惟那些東西,恐怕就只是在考慮戰術問題。誦經,在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每個字每個字都要很注意,才能念得對、念得順,到後來便不再受拘於原來的那些文字,因為你已經很熟了。所以你就可以稍微靈活運用一點,這個心法游戲就會越來越有意思。如果你還是照往常一樣修,就不會有更多的樂趣及更多的收獲產生。因此你可以繼續往高層次的方向玩下去。菩薩不以世間樂為樂,以法為樂,就是這樣自己作法上的游戲、作這樣種種如來法樂的游戲,於是心越得清淨,智慧越開闊。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不一定要照你原來那樣的方法去念,方法是可以調整的。至於如何調整,則因人而異。也不是每個人都須要調整,要到了某種境地才作調整。以你而言,你就注意去觀察那個音聲,它到底從那裡來?到那裡去了?會越觀越有意思;有時候會觀出一些苗頭;在這同時,你便要設法多增長一些聞慧。聞慧懂不懂?就是看經或聽經聞法所增長的智能,稱為聞慧。你現在等於是在行門中修;但是光修行門是不行的。光在行門上修,若碰到某些問題便不得解。慧丙,你也是一樣,一面繼續參究到底是誰在念經,不斷地觀察,好像在看電影一樣,一面努力加強聞慧,這樣就很有趣味了,對不?如是誦經時就不再那麼苦惱,而能漸漸轉成無上法樂。

慧戊:師父,我覺得我們修地藏法門與參禅是不相沖突的,請問師父,這兩者可以同時做呢,或者須分開來做?

師父:只要你因緣與根器夠的話,應該是一起修。禅、淨、密都應該是同時在一起的,其實它們從來也沒有分家過,以眾生福德因緣之故所以才現出好像分家了。然而分者自分,不分者自不分;一分,全體佛法對他而言就各自分離,無法整個成就。而能究竟成就菩提者皆是一體成就。所以通達之人,修行一個法門之時,禅、淨、密、律都在裡許,你看地藏法門不就是如此嗎?剛才所講的那些就是地藏法門中禅的境界,而且是很深的禅,即使講楞嚴經也不一定都講到那麼深,甚至禅宗的甚深經典也不一定都講得那麼深。關於淨土,若你修心:心地清淨了,即心便是淨。密呢?方才所言皆是很深密的義理,是如來秘密境界,此即是地藏法門中之密。律呢?持地藏經的人皆應持如來戒。因此,地藏法門中,禅、淨、密、律全都具備,毫無沖突之處;沖突者是眾生、是凡夫,法與聖人從來不會沖突。再進一步講,你如果能在一個法門上俱修無量法門,則為甚難稀有。別人念經只是一個念法,你念經可以許多種方式來運作,法喜無窮!若如此,則念經本身,對你而言,同時也是在習禅,也是在修密,也是在修淨等等,是一種多功能、多面向的修行,滅罪、生善等也都同時一齊來。

慧己:師父,關於剛才那個觀想的問題,我想到以前,譬如在禮佛一百零八拜的時候要加入觀想,對不對?有好幾次,我會這樣想:有如把自己丟在宇宙中完全黑暗的地方,觀想我所要拜的佛在每一個星球上,很亮很亮,放著光明,也想著自己變成很多個我,有些是過去的我在拜佛。若這樣去想,這樣去拜,就覺得很舒服,我不曉得這樣的觀想,對不對?請師父開示。

師父:大部份是對的。只有觀點不太對,第一,這比較像幻想,而非觀想。第二,你要觀想諸佛菩薩在很多星球上,而不是你自己在很多星球上。最為不妥的是:不要觀想你自己在黑暗的地方,應觀想你自己也在亮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觀想你從暗的地方出,到亮的地方去拜。這與普賢法門中所說,在一剎那頃禮拜十方諸佛,身不離座很相近。這也不錯,很好。

慧丙:師父,我們家沒有佛堂,早上起來我念經前,會走到戶外向著天空拜十方諸佛,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拜了三拜,再進去念佛;因為我想佛是充滿十方虛空的。請問師父,如果這樣,還要不要有個佛堂呢?

師父:如此做,是在修外道.拜天空。學佛一定要有佛堂,你再窮也要有一個,再克難也要有一個。你那樣像在拜天公是不行的,拜到後來,會出毛病的。真的,不騙你,要如法修行才好,不可以頑固。你可以請一幅菩薩像,弄一個活動的佛堂,用新淨莊嚴的紅紙或紅布好好地包起來、或蓋上。要念的時候再請出來、或掀開禮拜。這樣比較如法,不能像你所說那樣拜天公,也不知道在拜什麼。如果業障現前,一些惡魔鬼神都會跑來讓你拜。你不拜還好,越拜會越糟。

慧乙:師父剛才提到禮拜時的觀想。請問師父,如果是禮普賢十大願,其中有幾項可以很容易地以picture(形像)來觀想,而其它的項目,是否可觀想它的意義?

師父:可以。觀想有種種觀法,可觀想形像,亦可觀想意義。還有,慧己你剛才觀察十方世界都有我去禮拜諸佛,但是不要忘掉根本,即是我此身不離此座,這樣才行。我們這個身是根本,以佛法講,這個是本身或是法身,這就有如菩薩以法身現化身去禮拜諸佛是一樣的。當然現在目前只是一種觀想,因為有這樣的因,將來就能成就這樣的果,能夠跑到十方恆河沙數的剎土去禮敬諸佛,這是菩薩的本尊。所以我們這個身還是要在,不能說我去了就不見了,否則將來如果真的入定,就會回不來,跑到哪裡都不知道。這有什麼危險呢?怕說出來你會怕,你既然不知道到了那裡,回不來了,就會有人來——有眾生會來占有你的軀殼,和你同住,那樣問題就大了。所以你修這種觀想,一定要勤修普賢法門,才有威力擋得住。否則會有很多眾生來當你的房客,要與你共住。

慧庚:關於觀想,請問師父:當我們拜一百零八拜的時候,是否可觀想自己的父母親也跟著一起拜,自己的姊妹、子女也跟著一起拜?

師父:可以啊!當然可以。還有沒有問題?

慧戊:剛才師父談到在一個法門中可以同時修無量的法。請問師父,是不是我們在修法的時候,可以靈活地根據自己的情況作調整或者發揮?但是,是否有個標准可以讓我們以此來衡量其作法是否確,以及對於師父所傳之法的尊重。我們應該怎麼拿捏?標准又如何?可否請師父開示。

師父:這個標准是:(一)你在同一部經,同一次修法的時候,不要改變方法,要同一個方法從頭到尾一直連續使用。譬如,你在觀想父母師長怨親債主同時都跟你一起在念經,那你就從頭到尾都一直這樣觀想,不要換:如果你在觀想父母師長怨親債主,他們是聽你在念,那你就觀他們一直在聽,就不要換成讓他們念,懂嗎?若是聽,就從頭聽到尾:念,就從頭念到尾;拜,就從頭拜到尾,不要頻頻轉換。因為你一換就會亂。(二)還有,在一個方法中修無量的法門,並非在同一剎那中修,也不是在同一座法中修,而是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可以換成另一個法門,但是也要看你今天修這個法門有沒有更深入的成就而定。比如,你在念經的時候觀察“誰在念經?”你在這一項還沒有得到解決之前,就不要換。慧乙,你觀音聲也是一樣,音聲那裡來、那裡去,在還沒有得到解決之前也不要換。還有慧庚那樣的觀法也是一樣,要繼續這樣才能深入。總之,一有疑惑最好是要問,請示師父,等於是釋疑或是印證的意思,才不容易走偏,否則亂修、修錯了也不知道。有問題,問了才不會產生過錯。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一點是,在同一個法門內修無量法門,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眾法齊修(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換來換去,淺嘗辄止,並非如此,而是要命每個法都深入而有成就。(三)在同一個法門內能具修多少法門,這是你的Capacity (能耐)的問題,乃至天台宗、摩诃止觀中講一念三千,指菩薩心一念之中就能具足三千大千世界都在裡頭。那就是Capacity (能耐)的問題。一般人沒有辦法如此,便要踏實一點、老實一點去修。但也不是很呆板的,念經就只是念經這樣子而已。那樣的話,這個經可能會愈念愈煩。例如打球,如果完全只練基本動作,沒有其它,那就可能會變成很無趣;若有時也玩一玩單打、或雙打、或打全場,這樣就會變得較有意思,是不是?

慧丁:師父,關於剛才我所問的問題,師父說我那情形是牽涉到外在的事物,並非只有自性的問題,就這一點我還是不懂。請問師父,我應該怎麼修?譬如在禮佛的時候,我也會有類似像慧己師兄剛才所提的那種感覺,而且雖然有那種感覺,但我知道我仍是在佛堂中。甚至在繞佛、經行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會經因為小孩子生日,我希望他安樂易養,就修八關齋戒,每修完一部經之後,我就會繞佛經行。譬如我發願念地藏王菩薩五千遍,或者其它聖號,我就會一邊繞佛經行一邊念,在繞佛經行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觀想,譬如我觀想我頂戴地藏王菩薩,有好多小孩子也這樣跟著我念菩薩聖號。那種感覺,我覺得我不是只有在家裡的佛堂才這樣,我甚至從這個星球跑到那個星球,無數的星球,無數的孩子,都跟在我後面這樣繞,這種感覺很深。我現在所講的,跟我剛剛所提的,師父所講的照顧到外面的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共通,還有我應該怎麼修,請師父開示。

師父:你作種種的觀想,要注意此點,長跪合掌,還是歸元到先前所講的地藏法成就通相的第一個,法喜以及法樂。你作種種觀想,如果得到歡喜心,就是對的。如果你作了種種觀想,或者不管是自主,或是覺得好像有人,或是有其它眾生,你修那個觀想如果起的不是法喜或是喜心,而是其它的,譬如:會害怕、會擔憂、會恐懼,這就是不正確的。乃至於有的人,他感同身受,真正地就看到,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而是好像真正看到某些眾生,那就有問題。這是一步一步演變成的,他們剛才問的,都是一種觀想而已。那你說我也好像覺得是真的,但那情境到底不是真實的,仍是一種觀想,對不對?如果是一種觀想那就是正確的。如果你是覺得身邊好像真的有人,這就不好,身邊好像真正有怨親債主在後面,這也不好。這種情形,膽子再大的人也都會毛骨悚然;那種情境若再更進一步發展,恐怕就會出問題。這樣懂嗎?還有,注意聽,修觀有幾點要注意:

㈠即使觀想成就:心亦不能貪著所觀想的境界及其所生之覺受。所謂觀想是什麼?觀想是一種想象的境界,對不?而這境界怎麼來的呢?這是要參的,所以說我此法門又別。觀想成就的時候,是真的會有境界顯現,而這個境界是如何來的呢?這境界不從外來——心想而成,自心所現,自心所觀,自心自“觀”自“現”。若心清淨寂止,因為自己如是作觀所以現出如是境界,在現階段的修行,這種觀想成就時所現的境界,只是自受用境界,亦即你的觀想境界只能自己受用而已,他人受用不到:我自己作觀,自己見到所觀境,覺得很舒服,而心生歡喜。但是還不能產生他受用。等到將來你若於自受用觀境完全成就以後,當身轉變成為法身大士,那時你一作觀想,此自受用境即可化現出別人也能看得到、聽得到、摸得著的境界,因而轉為他受用境。你若問說我作觀化現成一個淨土,是否十方眾生皆能來往生,皆得成就?可以,但是現階段你所作的只是一個觀想,或更明確地說,只是一個想象,在你自己的想象中現出那種景象,而在客觀世界中並沒有那個境界存在。然而那個想象中的景像確能令你心生歡喜、乃至心趨向清淨,這就已達到觀想的目地了。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萬萬不可由於這個境界心生歡喜,因而產生對這境界的貪著——絕對不可以生貪著,一生貪著,便馬上轉此觀想成為不清淨,成為染污法——以心有貪著故成染。若再繼續貪愛住著彼境下去,便再轉修行為魔事,相當危險。所以,切記:修觀想法,即使得以觀想成就:心也絕不能貪著其境界。

⑵在作任何觀想時,例如你觀想到十方剎土,十分要緊的是你必須“同時”念念覺知你身不離座,而且我所說的這個身不離座,即是“身在此處”在地球上,在本處,沒有跑到別處,一定要如是念念覺知。現在再進一步跟你說,你聽了以後,回去要拜一百零八拜,禮謝三寶:十方剎土皆在我心中,就這一句話而已,一切盡在於此,更無他物,乃至種種觀想、種種觀想的莊嚴境界以及觀想要訣,皆可以此句概括盡竟。例如觀想我去他方、他土、乃至他佛國,種種形相的我,無量的我、乃至無量的佛,盡皆在我心中發生!我在我心中作如是游往、如是參拜,如是供養,皆在我一心中。你的心若是沒有這樣靜、這樣淨,這樣的定、這樣的明覺,如何觀得出來、如何能觀得如法、如何能觀得不貪著?這樣的法深不深?好了,就此打住,所有法寶都快全部掏給你們了!

慧己:師父剛才提到說如果感覺背後怨親債主在跟你拜,這樣不好,對不對?如果修行時覺得很舒服,但如果執著那個舒服,這也不好。請問師父,像這些情形,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辦?

師父:發生什麼情形?

慧己:就是感覺毛毛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執著於覺得很舒服,而每次都忍不住要去那樣想。

師父:這兩個都不對。以最究竟而言,是喜也好、是懼也好,都不對。現在跟你開示另外一層的觀想:若你因為觀想而心生歡喜,這時你可觀(思惟)是誰在歡喜?如是,你等於是Retreat(退)到幕後去觀看那個歡喜及歡喜的人;這樣一來,你心中所生這個歡喜還會一成不變嗎?聽得懂嗎?你因為作觀想而於自心中造出種種景象,然後再依這些景象而心生歡喜:此時你若退而思惟:誰在歡喜?於如是思惟的同一剎那,你就會馬上Detach(抽離)現前的境界。接著你更再思惟:歡喜者是誰?當然這問題又更深了。就這樣,層層深入,推究到後來,你恐怕也必須深究性宗及相宗,乃至八識之間的種種關系你都必須通達,才能完全深入、了悟,參禅、觀心、觀想時也才能真正參出個究竟。你們現在就暫且這樣以正心、不貪著的心去觀,等到將來時機成熟時,便一點就破。然而現在卻不能點,現在一點破,便極可能落於斷滅。

慧己:還有,有時會怕:心裡毛毛的,要怎麼辦?請師父開示。

師父:那也可用觀想法來破解,你可試著去觀察是誰在怕?或者你也可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來破除那恐懼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在念經或念咒的時候,有種種可怖的現象出現,因而心生恐懼,此時,應馬上停止不要再念下去,接著站起來,禮佛三拜,長跪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然後接著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一出口,便所有的虛妄影像,乃至心中的恐懼即刻破除,所有虛妄境界應聲消滅,以如來威德無上,法力無邊。這句經文具的是法力無邊,雖不像修法、作法的那種法力。其實在當時境界現前之際,根本也來不及作什麼法,不過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經句一念出口時,一切虛妄境界立即消滅,毛骨悚然的情形也會馬上消失無形。所以若在念經時,覺得好像真正有人在你背後,那種現象是不好的,有礙修行。現在我來跟你分析這個道理:如果你覺得好像真的有人、有眾生,且是外在的,並非你主動要觀想的眾生。然而你若觀想諸佛剎土、乃至於觀想一切有情都跟著你一起拜佛,那便是你主動的觀想,是你自己造的;而前者則你是被動的:因此後者便是在你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而前者則是超乎你的控制范圍,你沒有辦法去掌控它:如果是真的觀想,則你自己可以控制,你若要命你觀想的境象消滅的話,很容易,你只要不繼續觀想,它就馬上消失,甚至於你若心中一生散亂、那個觀境便立刻消逝了。然而那種感覺、好像背後有人、或四邊有人的現象,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了。簡而言之,一切不是你主動觀想所成的現象,都不是好現象,就必須要用金剛經來破其相:彼相一念經文就破了,而且你念時也不一定要出聲,(當然念出聲也可以):心中一作念,它馬上就破了。如果還不能破的話,我還有別的法門可以對付,私下再講。

慧乙:剛才師父會提到念經時若非攝心專注:心中散亂,會不知所雲。不過,有時候當我很專心時,會有一種渾然忘我的感覺,這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呢?又,這種感覺對不對呢?可否請師父開示。

師父:所謂渾然忘我是外道、是道家所行。忘,在唯識百法裡稱之為失念。失念是不好的,佛法應該是念念分明。而渾然忘我,彷佛不知身在何處,虛無缥缈、渾渾沌沌,這是道家的境界,不能開真正的智慧,只能變成一片胡塗。所以道家的最高境界是難得胡塗,佛家的境界是正好相反,加上一個不就對了:難得不胡塗。因為眾生本來就很胡塗,你要他不胡塗便很困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是要學念念覺知。所以不管你念佛、念經、持咒、打坐、習禅、修密都必須要念念覺知、念念照了,這個就包含了所謂自在的成份。自在就是Everything is in control (一切在掌控中),Everything is in your mind (一切都在自心之中),而且一切都是往自心中照了,你若一修修到心不知跑到何處,那樣就不對,那就是外道。渾然忘我,就是愚癡無知、成了無明、無記,無記也是無明所攝。乃至於有人說一打坐,忽然“定去了”,這句話本身就錯了,定去了就是Out of control(失控),那你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不知道!道教還有修陽神出竅,陰神出竅的,皆與渾然忘我有關,都是不對的,都不是佛法——佛法沒有出、入:不出不入、不生不滅,一切法自心現量,這才是佛法。

慧乙:所以那樣的專心……。

師父:那樣的專心,事實上是忘心,忘失本心!眾生有幾種忘心(忘失本心),第一是遺忘?第二是入外道定,都是忘失本心;第三種是瘋狂;瘋狂也是忘失本心,You can not recognize Yourself (你不識自我)。外道入外道定,乃至眾生種種的心不在焉的情況,也都是一種忘心。但是佛法行人的修行必須要念念覺知、念念分明,念念皆能念念現在,一定要在、不能不在,不但因地修行時要念念都在,而且果地時則要能遍在。要注意這一點:遍在或遍到也是不離本座從本心發出來的,所以不是跑掉了,更不能忘掉。還有沒有問題?

慧辛:若是覺得口在念,而自己好像並沒有在念,請問師父,這種情形如何?

師父:再講清楚一點。

慧辛:就是覺得嘴巴在念,又好像覺得並沒有在念。

師父: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心不在焉,所以會覺得沒有在念。另外一種是給念頭帶著跑了。本來念的時候應該要依我剛才講的那個原則,即由心中發出口業,然後到達耳朵。若這樣念,你一定會覺得有在念,而不是沒有在念。現在如果你把心、跟口這兩個切斷以後,只剩口在機械式的跑(運作),所以你不覺得有在念,這是一點。進而言之,如果你從心中發出念來,再由口念出聲來,次由耳朵聽到此聲,接著你又能就路返家,循原路返回去觀照發念的本心,這樣就一定會覺得有在念。反之,如前所說,如果心跑掉了、或忘失、或不覺知、或散亂,其念就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因此你才會不覺得在念。這有個比喻,你有沒有過長途跑步的經驗?因為跑太久了,跑到後來都變成機械式動作,沒在用力,不覺得在跑,也不覺得累。而變成一種慣性動作。剛才所講的心跑掉了這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因念時不用心,只有嘴巴的機械慣性動作,所以你才會根本不覺得你在念。慧乙,所以你剛才那種情形也必須要注意。如果你不用心觀察覺知,到後來就會變成跟她的問題一樣,覺得自己並沒有在念。那樣的話,即使你念到後來會有一點定心,但那一點定心也會有如慣性動作一般,沒什麼覺知性。這時如果你不作意觀察覺知——注意必須要作意觀察覺知:若不作意觀察,則種種修行都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接著就會覺得自己有修好像沒修一樣。這是在說明心跑掉了的後果。另外一種情形是心融入音聲裡面,因此音聲出去之後心就跟著音聲走,就這樣,聲來聲去:心也被帶著來來去去,隨音聲而來,隨著音聲以俱去,也就是心不是在一旁客觀一切現象,不是在當場觀照,而是被帶著跑,隨音聲來來往往、生生滅滅。音聲是什麼呢?音聲是口業,也是塵,即是聲塵。如是即…心隨塵而生滅:心也隨業而往來。如是,因為心不自主、不自在、不自覺故,所以你便覺得沒有在修,因為修了半天還是隨業飄蕩,隨塵漂流。所以這個時候也是要趕快抽離出來,把心從諸業中抽離出來,從聲塵中抽離出來,當個Superviser(監督者)來觀察這聲塵與口、耳二根所造業之相狀。若如是,你就會覺得有在修,而且也會越修越起勁兒,越修越歡喜。否則,既覺得自己沒有在修,便會越修越無趣。所以經上說如來有無上妙法門,而我只是略知一、二罷了。

慧丙:師父,目前我還沒有請法,我在家裡念經的時候,常會念到一個階段時,因為碰到了問題,便停下來想一想再繼續念。請問師父,這樣行嗎?

師父:念經跟看經不一樣。看經的時候要思惟經意:而念經的時候才來思惟經意,已經來不及了。念經應該是從頭到尾不停,一直念到底。念經可說是修定的前方便之一。看經是修聞慧及思慧;而念經是修修慧。聞慧及思慧又稱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念經則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從定而來的。定是什麼?定就是止觀,所以在念經的時候就是在修止觀准備的工作。所以你也可以只念經文而已,這是較低層次的念經,念經會念的,應該是有止有觀。一切法門都是圓融的,都是灑蓋一切的,只是光會念經並不是真會念經。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不應中途停下來。你現在念是沒有用木魚,若是敲木魚念經,敲到一下突然停下來想一想,然後再敲,又想到這一段好像蠻有意思的就越敲越慢,甚至完全停下來,等想通了再恢復正常。這樣行嗎?又譬如敲到某一段覺得很順,如地藏經內的……大光明雲,……大光明雲……的那一段時,又開始快起來,等一下在經文比較深的地方,你又開始慢下來了,有時候又停下來:這樣,護法、天龍鬼神都要被你氣死了,為什麼?就好像拉小提琴一樣,如果是會拉的人,連隔壁鄰居聽了都覺得很好;不會拉的人,隔壁鄰居便很受罪。還有念經的時候就好像唱歌一樣,念經的時候幾乎已經來不及去思惟了。你若是歌詞不熟的,上台去唱的時候還在想歌詞,那一定唱不下來,對不對?所以關於經文的意思、都應在念經以前都已經想好,否則你就應什麼都不要再想,你若是一定要想,就等念完了以後再想。唱歌不也如此?歌詞裡種種的輕、重、高、低、乃至於感情、意義,你都要在演唱之前已經就體會過了,到時候就表達出來而已,你不可能一邊唱歌,一邊還在揣摩其中的意思,那一定唱不好。

慧乙:師父,關於念經時敲木魚唱誦。因為我們以前第一次接觸誦地藏經的時候是在共修時,那時是用唱誦的,所以回家念經時,即使沒有敲木魚,也是用唱誦的。請問師父,這樣的作法對不對?

師父:一般來講,采取唱誦的方式是因為敲木魚的關系,才用唱誦的形式。如果你沒有敲木魚就不需要有韻律,用念的或用讀的就行了。若敲木魚當然要有韻律或旋律(Melody)才行,所以如果是敲木魚念經,就用旋律唱誦;如果不用木魚,就不需要旋律,用朗誦即可。

慧乙:報告師父,因為唱誦跟朗誦的感覺不太一樣。

師父:那你要用那種清唱的、沒有木魚伴奏的,也未嘗不可。就這麼說:法門沒有一定,只要你能夠攝心,能夠修得好就行,沒有一定。

慧乙:師父,依我個人的感覺是:唱誦的話,我會覺得念經念得很順;而且即使你的眼睛還沒有跟上經,你的心已經知道了。但若用念的話,如果只是純粹像念書一樣,那種感覺和唱誦的味道真的不一樣。

師父:確實不一樣。如果自己已Developed (發展)出一個調子,你要這樣子誦也行,沒關系,沒什麼問題。總而言之,一句話,所要注重的是效果。如果你那樣修行的效果很好,而且不是太別出新裁,就沒有問題,是可以的。當然有一點,通常用調子誦的,除非你對那個調子非常熟,否則會比較慢。

慧乙:師父,我會。

師父:那你是很熟,對那個調子很熟。還有沒有問題?

慧甲:師父,關於禮佛時觀想,因為家裡佛堂有佛像,我在觀想時都先看一看佛像,藉以幫助觀想。我的問題是:有時候在禮佛時作觀想,我好像可以看到有很多個自己一起在頂禮:有時候則可以感覺好像有很多佛在我面前,但是我根本不是看得很清楚;有時候則覺面前很模糊,無法真正觀出佛是什麼樣子,或菩薩是什麼樣子。我想請問師父:像我這種情形,是因為自己修行的問題?還是業障?或是有那裡修得不對?或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

師父:你如果能夠觀想佛菩薩在你面前,了了分明,那你就已觀想成就了。否則,通常所觀只是模糊的影像,乃至於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已,還未能化成完全的形象( Picture ):久修純熟之後,所觀境才能由模糊的概念,漸漸轉為清晰的影像,就好像我們沖底片一樣,剛剛沖出來時並不能很清晰;漸漸地這些影像,不但輪廓漸明,而且種種細節也能很清楚地了了可見,最後就會變成所謂“諸佛現前”,那是真正地完全觀想成就;而且不只是想象中的形象而已,是真正的佛身現前。所以,你那種情況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你觀想並未成就罷了。觀想模糊的時候,就是功夫還未到家。

慧甲:弟子接下來的問題是:剛才師父說觀想時應有Self control(能自我掌控),確實覺知自己在做什麼。請問師父,當我頂禮觀想時,因為看不出來前面員的是什麼東西,只是模糊地覺得佛在那裡而已,此時有沒有可能有其它外道、或鬼神跑到那裡面去受我禮拜,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Control (掌控)?

師父:這點你就太多慮了,不用想那麼多,你所觀想的通常不會那樣。依五位百法來說,觀想必須作意,事實上一切的修行都要作意,你要起意才能修,因為那不是隨順你的煩惱業力而來的。是因為隨順佛教才作意去修,作意修止,作意修觀,都必須如是作意。等到將來修習純熟時,才能自然而然、不須要作意也能修觀或修止(修定),不過那已經是大菩薩的境界了,稱為無功用行。不用害怕你的觀想中會有外道或邪魔跑進來,不要去作如是想,不會的,放心。還有沒有問題?

慧乙:師父,通常誦經都是在佛堂裡誦,可是我們平常在行住坐臥之間,也常會有經句跑出來,請問師父,這個時候,可以還是不可以?

師父:那沒什麼關系,沒有什麼可以或不可以。因為你誦經誦到已經成為你業力的一部份:裡面自然而然能產生經句,這是很好的,這沒有關系,這很好。

慧乙:像有一次拜藥師忏,師父領眾唱拜。在那之後,那個旋律常常會自己不停地冒出來。有時候,也會無意間忽然唱出來,可是地點有時候是在廚厲,有時候是在客廳。請問師父,像這樣有沒有說因為場所的關系,而不適合這樣唱?

師父:除了廁所以外,都無所謂。如果是在廁所中,忽然有一個經偈冒出來,你就刻意覺知不要念出聲來,如果有經句在心裡浮現,便趕快把它截斷,不要在廁所裡思惟佛義,其它場所都沒有關系。

慧乙:其它像報紙副刊:最近常常有人會寫有關佛學的文章。有時候報紙放在那裡,我們並不曉得裡面有這些經句,或者舊報紙中有一些佛經的句子,請問師父,這時要怎麼處理?

師父:我看,這個沒什麼辦法,這是大家的共業,就不要理它了,否則你處理不完。

慧己:師父上一次提到有在家菩薩沒有在家佛,能不能請師父再解釋一下,為什麼有在家菩薩?以及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師父:所謂在家菩薩也是菩薩發心現在家相,而非他真正在家,因為既然是菩薩,就應是心已出家。什麼叫出家?不貪著家,家是五欲、六塵、三界的象征。不一定說是父母、妻子所在之處才叫家;事實上,更抽象、更高的一個境界,是指若人貪著五欲、六塵和三界,便稱為在家。所以即使剃發披袈裟而貪著六塵、貪著三界的,還是稱為在家。如果以這一層意義來看,若已不貪著五欲、六塵、三界,而雖未剃發、披袈裟,也是“心已出家”,那就是菩薩示現,且是大菩薩。這種境界當然很高,一般來講,凡夫人不可能達此境界,因為凡夫即使披了袈裟都做不好了,何況不披袈裟?因此所謂在家、出家,不光是以相上來說,而應以法上來說。什麼法呢?是以貪愛法來說,以貪愛及不貪愛來分:若不貪愛三界、五欲、六塵就是出家。什麼叫菩薩呢?就是:位於佛之下,在還沒有成佛以前發廣大心之有情稱為菩薩。菩薩的全名叫菩提薩埵。此處的菩提是指佛菩提,覺悟之意;二薩埵是有情;兩者合起來即是:凡追求無上菩提的有情就叫做菩薩,或菩提薩埵:追求開悟的人,自利利他的人,就叫做菩提薩埵。是以這個法來分的,所以不一定要看那個表相上是剃發不剃發。有的大菩薩為了要度在家眾,因為知道有些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必生畏懼,覺得跟他不同類,會害怕或是不想親近,他就現在家身去教化他。也就是對於善根比較不具足的眾生,便現在家身。因此並非他真正是在家人,這就是所謂在家菩薩的來由。因為既然是菩薩,就一定心不在家,心一定是出家,才能夠稱為菩薩。如果他是現在家相:心具菩薩心,也就是菩提薩埵之心,已經發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叫作菩薩。所以他如果現在家相,就稱為在家菩薩。菩薩在成菩提之前,必須具修無量功德,才得成佛。在那之前,他以種種方便、種種方式來度化眾生。所以他有時也現在家相,有時候也現男身、女身、國王身……等等,這都是所謂菩薩教化眾生的方便,也是度化眾生的種種方法。對眾生來講,這是他度眾生的種種方便;對他本身而言,則是他成就菩提的方法之一,因為他要度盡無量的眾生,成就無量的功德,才能成佛,並非光坐在菩提樹下就能成佛。所以所謂“在家菩薩”的意思是這樣。然而這是指在“因地”修行時才如此,等到果地要成佛時,菩薩一定現出家相。如果他現在家相而成佛,眾生會覺得很困惑(confused)。因為心中的法是清淨還是染法,眾生無法看得到,眾生無法分辨你的心究竟是清淨或不清淨,所以須要以表相來現給他們看。如果你現在家相,與凡夫俗染毫無區別,那就清淨與污染分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現出家相而作佛,這是諸佛成佛之通例。

慧己:請問師父,如果有人說人在這一世可以馬上成佛,這句話是對或不對?

師父:人生這一世成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慧己:菩薩雖現在家相,但因他這一世已是菩薩,所以下一世他便可成佛了,是不是?

師父:下一世?

慧己:也不一定是下一世,因為菩薩雖現在家相,事實上他已經是菩薩了,他之所以現在家相,是由於他的願力來度眾生。所以有人說你這輩子修了,下輩子可能成佛,請問這句話對不對?

師父: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錯,但若針對你這一世修完,就成佛了這句話來說,通常是錯的,為什麼?因為你若這一世修了,來世就成佛,這表示什麼?這表示你已是補處菩薩了,也就是說你等於是Buddha elect (佛陀當選人),是補位的,只是等著宣誓就職而已。事實上,你若是佛陀當選人,便可說你這一世修完,來世就成佛了,那麼現在你就應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明六通亦皆具足,且能夠現千百億化身,放光動地,必須要有這樣的能耐,才能說是補處菩薩。而且你對於種種經典也無不通達,種種眾生無不能調伏,經、律、論無不能解說,種種禅定智慧皆悉圓滿,因為你已經是佛陀當選人了嘛!這也表示你跟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是同一等級的菩薩摩诃薩。這就很清楚了!眾生見到他,就應該像禮拜觀世音菩薩一樣禮敬。

——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講於美國俄亥俄州,大慧精捨

一九九九年八月七日二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四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上一篇:其它:涅槃思想研究 第三章 大乘經典的涅盤思想
下一篇:其它: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盤思想的完成—大般涅盤經的涅盤思想之總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