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地藏法門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觀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地藏本尊十觀法

弟子甲:請問師父,在地藏法門中如何修心地法門?

師父:在同一個法門中,往往可以包涵各種不同等第的修持,甚至看似平常的地藏法門,其中亦有最高的法門在裡面,乃至在此法門中即得具足無量功德之修行。就以布施葡萄而言,有人布施一串葡萄,來世便只得一串葡萄之果報,為什麼?因為“如是因,如是果”:施葡萄得葡萄,施財得財,施土地就得土地。然而,這是最笨的修法,因為若善修者,應能一本萬利(捨一得萬報)若只是一本一利,則非善修。而這兩者也都是符合如是因,如是果的原理。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完全是由於心的運用的關系。

弟子甲:師父,地藏法門應怎麼修?以前所講的幾個法門與心地法門有什麼關系?甚至密法與禅法跟它又有什麼關系?

師父:我常說:對善修之人而言,任何一個法都可具足無量法,而且每一法也都可以是心地法門。然而對於不善修的人來講,即使無相的心地法門也會變成有相法,而且他修一個法就只是一個法,甚至有時修一個法時,連一法也不像。現在因緣漸漸成熟,我在說法堂跟你講佛法中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求智慧,但麻煩的是:要有智慧才能修行!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有善知識的緣故,因為初學者智慧並未開發,所以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才能隨智能而修行,依智而修。地藏法門或任何法門,既然稱為法門,就是法之門,此處的“法”指的是菩薩法或菩提法,所以稱為菩提法之門。

弟子甲:師父,那樣的話,是否能以一法即能進入菩提?

師父:但是菩提有很多重門,至少有四重門,而這四重門,通常須一重一重地深入,所以不是一步就能登堂入室的。修法都必須要有智慧,要用慧觀。所謂“慧觀”,就是以智慧來觀察,能用慧觀來修行,成就的功德會大得多,乃至能成就無量功德。若不以慧觀,則是呆呆地修:修一點點,便只能成就一點點。有智慧的修行人,每修一點,都能成就無量。例如手電筒,因為燈後有反射鏡,因此就如有慧觀,以一個小小的燈炮,便能照亮十倍以上。修地藏法門要能慧觀,而此慧觀若和禅法及密法結合在一起,便成了“地藏本尊觀”。“地藏本尊觀”共有十種觀法,敘述如下:

  第一、現相觀修本尊觀法的時候必須要有地藏菩薩的聖像。地藏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有戴寶冠的,一種是不戴寶冠的。觀地藏本尊像,可先觀不戴寶冠的那尊,這一尊所現是沙門相,也就是聲聞(比丘相)相;其次再觀戴寶冠的,這是地藏菩薩現菩薩的莊嚴相。所有的菩薩,除了地藏菩薩以外,沒有一尊菩薩是現沙門相的—光頭、披袈裟:其它的菩薩都是現菩薩莊嚴相,不是光頭的比丘相。而且地藏菩薩手中還持著錫杖,這是地藏菩薩法門裡最為特殊的一點。地藏菩薩如是現相,就代表了地藏菩薩的根本精神:他是絕對有能力現大菩薩相的,然而他卻現聲聞相。在地藏十輪經裡面,佛也一再贊歎地藏以大菩薩的果位而現聲聞身。地藏菩薩現此相的用意何在?他是在教化末法時期的眾生——這是身體力行、無言的教化,他有如在說:你們只要看我所現之相,便可知道我所要教你們的是什麼。末法時期的眾生!你們莫以為你學禅就可以潇灑得無所顧忌;也莫以為你學密很高、很厲害,就什麼都可以做得;或以為學唯識很有學問,因此就只重文字言說不重實修等等,甚至有人聽說有禅師不拘小節,便非常歡喜地說那是不著相!哪有這回事?所謂沙門者,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威儀即是莊嚴的行止之義)。地藏菩薩便是以現聲聞相,來密示末法時期的眾生,須遵循如來的最後教誡:佛滅以後以戒為師。這也可說是更進一步的無言說法:你們若要修行,須與我一樣,要循規蹈矩地修,不要好高骛遠,要腳踏實地好好地修行。連我已是十地菩薩都這麼順守如來教戒,你們也要這樣隨順如來才好。菩薩的天衣、錦衣我不是穿不起,而我只著比丘的『制服』——袈裟,以示於汝等修行必須『務本』。

再者,地藏菩薩所現的兩種相,各代表其因地與果地之相:因地的聲聞相,及果地的菩薩莊嚴相。果地相是戴五佛寶冠的那一尊。除了首戴寶冠的差別外,身上還是披著袈裟。而其它菩薩則都沒有披袈裟的,都是身著華麗的天衣,並以璎珞、珠寶等嚴身,很是莊嚴。唯有地藏王菩薩不論是現因地或果地相,都是披著袈裟、手持錫杖、寶珠。

弟子甲:師父,修行地藏法門若沒認清楚這些,就失掉整個意義了!

師父:對呀,他就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了,未獲其義,擦身而過——雖然菩薩像供在那裡,天天都在看,但從未看出來!

弟子甲:現在再去看,就不一樣了——真沒想到!

師父:對!這便是地藏菩薩的大慈悲。末法時期魔強法弱,你們要好好修行,要老老實實地修,不要虛張聲勢,以為自己頗有修行,因而便不遵守佛門規矩。地藏菩薩如同一直在告誡我們:你看!我至今已為十地菩薩,但仍身著一般比丘法服,並且手持錫杖。(錫杖也是律中規定比丘應隨身的道具之一。)

弟子甲:要規規矩矩拿著道具。

師父:對!這是地藏菩薩的沙門相觀,地藏菩薩最慈悲的地方就在這裡,密示我們在菩提道上要踏實地修行。這是地藏本尊十觀的第一觀,稱為“現相觀”;亦即,以大菩薩身而現聲聞相——離於我相貪著。

第二、寶冠觀

師父:地藏本尊觀的第二觀法是寶冠觀。寶冠是什麼意思?此寶冠是五佛寶冠,因為地藏菩薩的法冠上有五尊佛,亦即是一般的五方佛,或亦可是代表因地接引他的五尊佛,這五佛都是他的本尊。寶冠上有佛,即是頂戴如來之義。頂戴如來是什麼意思?那是表示:念念不忘本師(本尊)推仰如來。若有五佛坐於行者頂上,隨時隨地都頂戴著如來而行,怎敢放逸、懈怠?這就是寶冠觀之用意。修習地藏法門須作此觀:時時觀想地藏菩薩頂戴五佛如來,我學地藏,也要時時頂戴如來。

弟子甲:那我修行時要頂戴哪一尊如來?

師父:那看你修什麼法門而定。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定要,或是頂戴地藏菩薩亦可;因為你現在念地藏經,亦可頂戴地藏菩薩及他冠上的五尊佛。

弟子甲:師父,要坐著修觀嗎?這是密法嗎?

師父:你要說它是密也可以。但這個法門並無顯密的分別,不必刻意去分什麼是顯、什麼是密。以最究竟之意義而言,密即是顯、顯即是密。什麼是密呢?如果沒告訴你的,那就是秘密!所以禅宗六祖大師說: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每一個人都看地藏像,但有人就是再怎麼看,也看不出來這些諸佛密義、菩薩密義,這便是所謂的密。不過依通途而言,觀想本尊確是密法的一部分。

弟子甲:師父,從這張畫像上看不出有五尊佛。

師父:若如法,則一定要把佛像清楚地畫出來才對。

弟子甲:一般好像都看不太出來是五尊的樣子。

師父:沒仔細看就看不出來,因為很小——是有的!

師父:還有,連觀世音菩薩像,不論是刻的或畫的,若如法作,冠上都應有一尊佛。但有的亂畫,畫得有點像月亮上的猴子一般,那是不對的!觀世音菩薩頂戴的是阿彌陀佛——他的本師——不是頂戴月亮。頂戴如來,也就是頂戴本尊之義,這是顯還是密呢?

弟子甲:是顯。

師父:不對,是密。因為本尊是密法的名詞。再者,你若看不出來,或看不懂,那就是密了!眾生種種妄想分別而說這是顯法、這是密法,事實上是,顯中有密;而當密被表顯出來時(畫出來或刻出來)就成為顯了:故稱此密為顯密(顯中之密)。你若通達的話,顯或密對你就不會有太大差別;故所謂顯、密,實是一種分別所生。而分別亦有善惡二種:若分別得好,便是善分別;若分別得不好,則成妄分別。虛妄分別即是依於我見而有高下、愛憎、取捨之分別。顯密之體本來是一,只是其相有別,故其用亦殊。

第三、錫杖觀

這當然指的是地藏菩薩所持的錫杖。要作此觀,先須知道錫杖的來由。錫杖本來只是手杖,是用來當走路的柱杖。因為以前的出家人都要行腳,修行人要去參學或乞食,都要走很久的路,尤其是山路。因印度大部分屬於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夏天季候風時常多雨,因此比丘們就拿著手杖以助行走,這是很實際、也很方便的小器具。後來,有一位比丘於黃昏天快黑時去乞食,他端著一個缽,謹依佛制,默默地站在一個人家門口,卻把那人家的女主人嚇到了,所以如來便制定須在錫杖上加些小環環,有了小環環的聲音,就不會冷不防地嚇到施主家,而且也更增加了它的實用性:因為錫杖聲也會使山林裡的野獸嚇跑,昆蟲在路上也會走避,不會被誤踩而死。因具有這些作用,而這些作用都是表現了如來與僧眾的慈悲與智慧。再者,因為修行人是持錫杖以作修行之事(如行腳、乞食、弘化等),所以便成為日常道具之一,因此,若持用之,久而久之就會有法力在其中(這就是為什麼經典中記載:地藏菩薩以其錫杖頓地,震開地獄之門。)。這錫杖因為是如來所制,所以手持錫杖便也代表了如法修行及“如實修行”之義——修行是要真正照著去做的,不是言說戲論境界。這是錫杖觀的第一觀:如法、如實修行。

錫杖觀的第二觀是:精勤不懈。因為手持錫杖即代表到處參學、到處度化眾生。參學是為了自利,而度眾生則是利他;古時沙門做這兩件事時都少不了要用到錫杖,因此手持錫杖即表精進不懈、自修化他。

錫杖觀的第三觀是“住持佛法”,因為比丘僧出外都須帶著錫杖,到了掛搭之處,安單之後,便把它豎立在佛殿中,所以後世便稱比丘在此駐錫,即是此法師住在此處,主持弘法利生之義。因此錫杖觀的第三觀是住持佛法。

錫杖觀的第四觀是起於大悲,廣度眾生。如前所說,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手持錫杖為眾生震開地獄之門(這一點也須從深入的象征意義(表法)來看——意即,此亦深含如來密意在內:地獄之門何在?在眾生六識門上,或以禅語言之:在六根門頭。所以這錫杖本身又代表著以大慈悲,不辭勞苦、不畏艱險,普度眾生(——連地獄都要去了,還有何處不去?)。

第四、寶珠觀

寶珠就是指摩尼寶珠,此觀又稱滿願觀。因為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就發願要滿一切眾生願,有如摩尼寶珠能滿足一切眾生願一樣,這就是如意寶珠的意義(是要命他人如意,不是要求自己一切如意)。這在默示我們什麼呢?地藏菩薩手持寶珠,願滿一切眾生願,我講地藏法,亦應如是,如是發心,願滿一切眾生願。這不都是心地法門嗎?因此,作本尊觀時,不只是觀想他外表那個樣子,還要觀想他的發心、作意,更進而令自己也與菩薩一樣發心,發一樣的利他心:這才是本尊觀的本意——若不如是,徒有其表相觀,而非本尊觀,以不得實義故——有實義名觀;若無實義,只名虛想。(附及,這即是如來密教正法的觀想法,富含正實義理,是名正觀:非同於凡夫及諸外道、邪密之著相、取相、表相都無實義之邪觀。)

第五、坐騎觀

地藏菩薩騎著麒麟,坐騎代表降伏與利用之義,而且麒麟是異獸,降伏異獸,即是降伏心中貪瞋癡等煩惱——貪瞋癡煩惱是異獸,且亦如野獸一樣必須加以降伏;不但要降伏,而且還要進一步轉而善用之。是故坐騎觀的深秘義即是轉煩惱為菩提;轉即是能善加利用,使之作善。譬如馴伏野馬使牠聽人使用;野馬馴服之後,你要到那兒,牠就會很快地載你到那兒:菩薩所降伏及騎乘的常常是獅子、老虎、或麒麟等猛獸,甚至還有鎮伏惡人的,例如降三世明王即是左右腳各踏大自在天王及天後。觀世音菩薩不也騎著龍而現“贅頭觀音”像嗎?那條龍也是他所降伏的,也是表示轉煩惱毒龍為菩提之用的意義。所以坐騎觀裡包括了兩個法門:一是降伏,二是轉。因此,觀地藏菩薩如是,我修地藏法門亦當如是:如是降伏自心煩惱,如是轉化自心煩惱異獸趨向菩提:這樣才能說是修地藏法門,真正歸依地藏菩薩。

第六、大願觀

大願地藏菩薩,其願即是: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地藏菩薩發如是大願,我修學地藏法門,亦當發如是大願,如是修學,發盡未來際度盡一切有情眾生之願,而且也不求自己要先作佛。這就很難——完全去除我相執著,但求利益眾生,無有盡處:猶如普賢菩薩之境界——盡虛空、遍法界,無有止境。是故連佛也一再贊歎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其發心不可思議,其願力不可思議。

附及,最近有人會問:為何地藏菩薩不先成佛再度眾生?如果他先成佛,不但不會影響他度眾生,反而因為他已成佛,而能度更多的眾生,不是嗎?關於這問題,其回答是:一、並非成佛救度的眾生更多。因為每一尊佛的因緣不一樣,其所度眾生數也不一樣。例如彌勒佛將來龍華三會,所度聲聞僧眾弟子共二百八十二億(見增壹阿含經:若依大智度論則為二百八十八億)。其它佛有只說法一會的,例如:拘留孫佛說法一會,度四萬人得阿羅漢果;拘那含牟尼佛說法一會,度三萬人得阿羅漢果;迦葉佛說法一會,度二萬人得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說法一會,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得阿羅漢果(以上見長阿含經、佛說七佛經、大智度論等);甚至有佛一成佛即示現涅槃。例如燃燈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無識者,而不說法。”(燃燈佛成佛後,十二年間,每天只是放光,而沒有因緣說法;眾生沒有知道他的人——沒人知道他是佛,也沒人知道有佛出世。)多寶佛成佛後,無人請轉*輪故,即便入涅槃;又如須扇多佛,朝成佛道、暮入涅槃,以弟子未熟故(以上見法華經、大智度論、法華義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所以諸佛的因緣都不同,但不可以此而論其高低優劣(因為佛佛道同)。乃至歷代各宗祖師也是一樣:有的祖師能廣度,有的則只將法傳給一位法子而已。再說,也並非佛就可以度任何眾生,例如釋迦佛時,須達長者家有一老婢昆低羅,佛要度他,他不接受,而他卻受羅睺羅度。所以,即使佛度眾生,還要看彼人與佛有沒有緣;若無緣,即使彼人多麼優秀,佛還是度他不得。再者,關於這問題,有人又以另一個(好像比較有程度的)方式,提出類似的質疑:關於教理中說:菩薩由於慈悲而保持最後一分無明不斷盡,以便成為『潤生無明』而再來度眾生。問題是:若以斷惑證真而言.怎麼有人能斷了九分,到了第十分卻能突然停止,不再斷下去,而保留它?就好像有人生病,病快好了,他卻能阻止它全部痊愈,而保留一些;好像不太可能。並且,菩薩即使完全斷惑證真成佛,也應不會有妨礙他度眾生,應該更有幫助才對。他為什麼還要『留惑潤生』呢?關於此疑,首先,能作到留惑潤生的菩薩,基本上都是十地或十地以上大菩薩,早就能生死自在,隨願受生,且能化身千百億(如地藏經中所說)。又依各經論等,即使是四地菩薩,亦能於一念頃化百億身,見百億佛,照百億世界,教化百億世界眾生,(見華嚴經十地品)更何況是十地菩薩。故知十地大菩薩早就生死自在,能化身千百億,對於肉身的示現留惑潤生,應是不足為難的小事,故不應與具縛凡夫病愈與否相提並論。再者,佛在涅槃前,由於魔王波旬一再來催促佛依前對他所作的承諾,眾弟子已成就,趕快入涅槃。佛便於阿難靜坐入定時,以神力告訴阿難:如來住世,若住一劫,若減一劫(若少於一劫),不足為難。佛是在暗示阿難令他請佛住世(因諸法因緣生,必須如是)。但阿難因為魔所障,聽不到佛的聲音。佛如是說了三次,見阿難毫無動靜,便知因緣如是;隨後於阿難出定時即向阿難宣示說:如來卻後三月,當般涅槃。因此,佛便只住世八十年。這就表示,諸佛及諸大菩薩住世長短,以其已達生死自在,故欲住世凡幾,皆可成辦。是故為佛弟子,莫以凡夫俗眼,妄斷佛菩薩之境界。法華經雲:假使滿世間,皆如捨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佛智如是,菩薩境界亦復如是,非凡所測。其第二問題與前者所提一樣。在此,諸位須知,佛法中有善分別與妄想分別。善分別來自如理思惟,其思惟完全沒有我執、我見、我相取著,亦不依言取義,見相取實,或依世學,或攀緣世間無常之法,例如科學、哲學、外道之學等,故其思正,與理相應、不悖,行者如是正思惟、正觀察,遠離我見、凡夫見、外道見,故易契入正理,正智開展,入佛知見、見佛實地。而愚癡障重之人,以凡夫有限的知見,去思量測度佛菩薩的境界,妄自生解,於無疑處而妄自起疑,猶自以為有思想、有見地,而於諸佛法卻無法信受、契入;徒事文字言說,都無實義利處,亳無受用。如是修學、摸索經載,常常還是於佛法大海不得其門而入;何以故,以其徒自放逸於妄想分別,信根淺藐故——佛弟子應有以鑒焉。最後,關於地藏菩薩,其最難得、最主要的精神,即是在於其累劫度生不休,及眾生度盡方成菩提的無盡大願,這也就是十方諸佛及大菩薩以及諸天護法最為贊歎的地方;而且更是令我們一般凡夫佛弟子最為感動之處。但那些於此大願有疑的人,不但於此無知無覺、不受感動,不但不能欣賞,也不能認同,更反而指摘、非難菩薩如是行之不當、不必要、不合理——唉,眾生根器竟有如是大的差別,而業障亦有如是大者,令人感慨不置。(附及,什麼是業障重?——這就是業障重!——①於無可疑處而見疑;②於應贊歎、隨喜功德處反計其過;⑧於應效學、隨學處,依於我見而不能信受、不生歡喜。此即眾生業障重之大者也。業障若重如是,有什麼後果?其後果來世不說,於現世即障他在佛法中之信、解、行。)

第七、名字觀

此觀是要觀地藏兩字。地的淺略義是指土地,或是地基,表示修學要把地基打好。深密的地指的是心地。一切眾生都有心地,此心地有如大地,能生發一切善惡的種子。藏是寶藏,依無上法來講,這寶藏就是指心地法門而言。真正最高的寶藏是一切眾生的本源心地;這個心地之所以是眾生最大的寶藏,因它能含藏無量的寶藏。以地藏菩薩證到一切眾生的心地皆有無量寶藏的境界,所以才得名為地藏。也就是說:地藏二字是他的德號,他所修的功德之總稱。地藏菩薩之所以願負擔起一切的困難,累劫度生不辭辛勞,無有疲厭,是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都是可造之材,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因為你們都是可堪造就的,所以我願擔負起一切的困難,一再救拔你們。你們若不能得度,豈不是太可惜了嗎?而且這樣流浪生死,也太可憐了。一切眾生究竟的心地寶藏即名如來藏,連最愚癡的人,及業障最重的地獄眾生,其心也都具足了如來藏。(楞伽經中說:一切有情轉如來藏,入眾生身中)地藏菩薩因得如是如來知見,故不輕視任何眾生,乃至地獄眾生,也都要度脫。地藏菩薩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而我學地藏菩薩法門,亦應如地藏菩薩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如是知見者,是指知見我及眾生皆有心地寶藏,名如來藏,累劫以來雖為六塵煩惱所覆,其相不顯,然而寶藏不失。所以我亦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修行,自度及度盡無量眾生,這才是真正在學習地藏菩薩心地法門。

地藏菩薩的法門最主要的精義是什麼呢?就是地藏這兩個字。現在把前面講的大願觀中的大願,與名字觀中的地藏兩個字合起來看:為何會有大願呢?大願是根據地藏而來,如果沒有地藏就不會有大願。因為一切眾生若沒有心地如來藏,則大願是空的,無從附屬;亦即,若無心地如來藏,如何得發大願?將以何為基?又,即使自己發了大願,若其它眾生皆無此心地如來藏,則此大願又能如何?因此地藏乃為,大願之地藏,根本以及其所依。

弟子甲:師父,那是因為他已證了十地才能這樣的嗎?

師父:據實而言,他初發心時就是這樣了。這也就是地藏菩薩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並非他證了十地才這樣:他在最初發心時就是這麼好,他在初發心時就已把目標訂在最好、最高的地方,而且一直努力在做——例如,在他因地當婆羅門女的時候,他的發心就已是可貴:他的孝心就已那麼令人感動,那麼難能可貴到甚至令佛都感動!所以經中雲:發心畢竟不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初發心的菩薩和畢竟成佛的佛應是平等的;平等之處何在呢?就是因為初發心時所設定的目標,與成佛時所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這也就是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他並非到了十地才忽然變成那麼好,身價那麼高。這一點很重要。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到成佛時才那麼令人尊敬,而是他在發心捨王位時,他就已是大菩薩了。因為他捨王位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而欲求菩提,因此他的初發心就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了,所以華嚴經上面講:菩薩初發心即成佛道,這是依究竟的意義來講,也是從性上來講,非以相而言:相上還是要歷經種種階段的修習。所以這名字觀本身就在告訴我們地藏法門最深密的精要:奧!心地如來藏——你看這有多深。

弟子甲:師父,地藏這兩字就是心地如來藏,意思就是地藏菩薩在初發心時,就已經確切認為地獄的眾生皆具如來藏嗎?

師父:對,沒錯。依理而言,地藏菩薩在初發心的時候,就已有此善根而信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雖然那時還未證到地藏這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好比博士學位的頭銜一樣,你有這個心願與資質,努力去修取學位,但也要等到你修滿學分,寫好論文,通過考試,你才能取到學位,而冠以博士的頭銜。地藏二字同樣也是榮銜,他也須依菩薩階位、次第修到菩薩果位時,才能贏得此聖名而稱為地藏菩薩。在這之前,仍在因位,還不能稱為地藏,雖然早已是菩薩。

弟子甲:師父,菩薩果位時,這地藏的頭銜,意義就是心地如來藏?

師父:對。

弟子甲:師父,一般解釋地藏二字就沒解釋得很完全,只不過是談到,如地以及寶藏之意。師父所說,即很明顯地解釋了地藏二字,而地藏這個果位的層次,其確切意義何在?是不是說因為知道眾生皆具如來藏,所以才發菩薩的大悲心?

師父:不只是才發大悲心,而是應說:所以才能具足究竟大悲,接著才能發起菩提正智。

弟子甲:師父,是否因為知道眾生皆具如來藏,所以發起大悲心,度盡眾生,方成佛道?

師父:對!發起平等大悲,要加上平等兩個字。

第八、孝順觀

師父:地藏菩薩一開始修行時,他的初發心就是因為孝順。他原是個孝女,在凡夫位時孝順父母:而當佛弟子修菩薩道時,即能孝順諸佛,所以他是乖孩子,剃光頭、披袈裟——他最乖。

弟子甲:剃光頭就是孝順的意思嗎?

師父:這是譬喻的,剃光頭,如前所說,表隨順佛教,順諸佛所教,所以是孝順,繼承如來家業,佛在地藏經中,一再叮咛地藏菩薩說:我涅槃後,一直到彌勒出世之前的眾生都交給你。這是能繼承如來的家業,度化眾生,故是佛之孝子——孝順的佛子克紹箕裘,繼承佛志、荷擔如來家業;不捨眾生,眾生旋出旋入,他一個都不捨:菩薩度化眾生而不疲厭,即是孝順如來。以上即是孝順觀。

第九、諸聖贊歎觀

師父:沒有其它任何一部經中有佛這樣贊歎菩薩的——通常只是菩薩贊佛,罕有佛贊歎菩薩的;因此地藏菩薩是最特殊的一尊。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從頭到尾都是佛在贊歎菩薩——用長行一再贊歎;如此之不足,再用偈子贊歎——你看,地藏菩薩是不是功德十分殊勝,才能得如來如是贊歎?而且諸方的大菩薩也都來歡喜贊歎。重要的大菩薩差不多全都到了——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虛空藏等,連天龍鬼神也都贊歎,所以這尊菩薩是唯一最特殊的。這是為什麼呢!心地寶藏!心地如來藏!所以此地,既是最高的,也是最底層的,因此最難、最苦的他都撿來做;所以地藏菩薩才能贏得諸聖共同贊歎。

第十、具足四法觀

修地藏法門有如下四種威神功德:消滅業障,因為地藏菩薩之本願為滅業障,度脫眾生;增福,修地藏法門可以增益福德,與藥師法門相同,只是藥師法更加專門於此;地藏菩薩具足大悲,因此修此法能增長悲心,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同;菩提心,欲得發菩提心便要發菩提大願。地藏菩薩盡未來際度脫眾生,這即是菩提心,與普賢法門同。因此,地藏法門這一法即具足四大法:滅罪、增福、具悲、發菩提心。並且具足四大菩薩法門境界:地藏、觀音、文殊、普賢。這也就是為什麼地藏法門是菩薩道第一重門的原因,同時也是為何地藏菩薩是大乘四大菩薩中的第一尊的原因——因為須先修此尊之法,於他尊才能得入。

弟子甲:師父,那麼,在修的時候,也就是正在念地藏經時,就必須要有這十個觀智隨時全都在嗎?

師父:最好是這樣。不過在實際修行時,可在念經前先靜坐一下作觀想,或在念完經後再修這本尊十觀。當然,在念經的過程中,則必須有此十觀的總概念。

弟子甲:因此,隨時都在修此十觀?

師父:對。善思惟、善思念。你先長跪誦經,之後再盤腿靜坐觀地藏像,作本尊十觀。附及,談到思惟,就想到禅。什麼是禅?禅就是思惟修:以思惟修行。禅又叫靜慮:靜靜地思慮。所以作本尊觀也屬於一種禅觀:而你作禅觀時,是在觀本尊,所以這同時也是密法。因此,若如此修行,則禅密盡在其中:心地法門亦在其中,是故此法門極其殊勝。所以真正要修密者,若無心地法門做基礎,(毫無禅的基礎)  ,如何能修?是修不來的!即使勉強而修,也不知在修些什麼,只覺得很熱鬧而已。

弟子甲:謝謝師父。又,能不能請師父慈悲,把這十觀寫成偈頌,弟子們比較好持修?

師父:好。允汝所請,吾偈如下:

「地藏本尊十觀」修行法要偈頌

一、現相觀,頌曰:

十地菩薩現聲聞、十方菩薩唯此尊

地藏法門總在此、默默示我如是行

自證果位不貪愛、即是經雲「不受福」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學地藏願如是

二、寶冠觀,頌曰:

頂戴因地五如來、不忘初心諸本師

雖現果地莊嚴相、猶以慈悲著袈裟

三、錫杖觀,頌曰:

因位果地持錫杖、菩薩駐錫五濁世

如法勇進利自他、地藏如是密示我

四、寶珠觀,頌曰:

菩薩發心大慈悲、欲滿一切眾生願

地藏具足是德能、我願如是學地藏

五、坐騎觀,頌曰:

降伏異獸貪瞋癡、轉染為淨成大用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學地藏願如是

六、大願觀,頌曰:

一切菩薩得成佛、皆是因地發大願

地藏大願盡未來、我願如是學地藏

七、名字觀,頌曰:

一切眾生之心「地」、鹹具大寶如來「藏」

地藏親證得此名、我學地藏願如是

八、孝順觀,頌曰:

在凡夫地孝父母、入菩提位順佛教

地藏菩薩如是行、我學地藏願如是

九、諸聖贊歎觀,頌曰:

自來唯菩薩贊佛、佛贊菩薩甚稀有

十方賢聖與眾生、眾口同聲贊地藏

如是聖德實難覓、故知地藏極殊勝

十、一法具足四法觀,頌曰:

地藏菩薩一法門、具足菩提四要門

滅罪增福長大悲、大願成就菩提心

禅密律淨皆圓備、不思議中成道心

乃知此法極殊勝、故為菩提道初門

末世修行菩提者、修行此法必人道

——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三日講於紐約·昆盧精捨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於密西根,遍照寺

 

上一篇:其它: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盤思想的起源
下一篇:其它: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盤思想的展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