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卷七】
第二章 道場加行
第一節 除障(前行)
1﹒持戒除魔事障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注釋】
“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欲入三摩地之前,須先修學之妙法門,亦即所謂“前方便”,即前面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
“四種律儀”:“律儀”,即戒律。四律儀指四重禁。
“皎如冰霜”:“皎”潔白。即持戒清淨、有如冰霜一般潔白無瑕。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枝葉”,指無蔓、蕪雜,如禅門所說之“葛籐”。此言:若持戒清淨,則修三摩地時,自不會橫生枝節,蕪雜的牽扯、葛滕,令菩提道樹不能順利發展。
“心三口四生必無因”:“心三”,心之三毒:貪、嗔、癡。“口四”,口之四過: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生必無因”,便沒有生起之因。
“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四事”即四種清淨明誨。“遺失”遺漏忘失。沒有遺漏,故全部奉行,稱為“不阙戒”。沒有忘失,念念不忘不失,故無染、無壞。
“心尚不緣色、香、味、觸”:“緣”,攀緣、緣取,往外攝取之義。“色香味觸”即代表外五塵或六塵,亦攝五欲。此言,其心尚且不緣取外五欲、六塵,及諸塵所作事業。
“一切魔事雲何發生”:以魔皆讬塵而入於行者心中,而以諸塵去染壞、轉變其心,令住著於塵染,因而退墮清淨道心;此事若成,即魔事成就,而魔得遂其志。
【義貫】
“阿難,汝問” 如何“攝心”得定,“我今”則首“先”宣“說”:欲“入三摩地” 之前先須“修學”之微“妙”法“門”;欲“求菩薩道”者,“要先持此四種律儀” 為根本,且須奉持之令“皎”潔“如冰霜”,如是,身心之亂根即得拔除,“自”然“不能生”出“一切”蕪雜的“枝葉”;從而“心”之“三”毒,“口”之“四”,過,其“生必無因” 可依。“阿難”,行者於“如是四”種根本清淨身心之“事,若不遺” 漏、忘“失”,則其“心”得恆住清淨界域,“尚”且“不”起一念攀“緣色”、聲、“香、味、觸”等外五塵,遠離一切諸塵之貪著雜染,如是則“一切魔事雲何”得有因緣“發生”呢?
【诠論】
蓋YIN、殺、盜、妄四波羅夷為一切大魔事生起之因,因斷即果不生;若於四種明誨敬持無缺,即斷魔因,魔事永寂。反之,若不持四種明誨,妄行四棄(四波羅夷),而自謂在修行、習禅,欲求無魔事,則有如椽木求魚,了不可得。
2. 持咒除宿業障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般怛啰。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注釋】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宿習”,宿世的習氣,習氣即惑業之種子。
“一心誦我”:“一心”,有二義:一、專心不二,二、至誠虔敬。蓋以持咒若心不專注,以散亂心持之,一邊念咒,一邊攀緣外境,則成效不彰,此是持者之過,非神咒無力。再者,持咒須以至誠之心持之,不得起一念不信、或疑心,並且心理及態度皆須恭謹,不可玩忽、輕慢,否則輕法、慢法,非但持咒無效,且獲罪不小。
“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般怛啰,無上神咒”:“佛”為三界中尊,故“佛頂”為尊中之尊,於一切法門中,最為殊勝。又佛頂,梵語為“烏瑟尼剎”,義為“無見”,故又稱為無見頂,以佛頂之頂上肉髻,最上最密,一切世間、乃至聲聞、緣覺、諸大菩薩皆不得見。“摩诃”梵語,大之義。“薩怛哆”,梵語,白傘。“般怛啰”,梵語,蓋。合稱為:大白傘蓋。“大”,表如來藏心,以如來藏絕諸對待,離於二法,是故為大,此如來藏心是此咒之體。“白”者,清淨之義,以如來藏心離諸妄染,此是此神咒之相。“傘蓋”,能遮、能覆,如來藏心無有不包,普覆一切,此是此神咒之用,能遮止一切煩惱、魔障,蔭護一切如法受持之行者,令離熱惱之曝曬,立得清涼寂止。“無上神咒”,即指大佛頂首楞嚴咒。“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般怛啰,無上”這些都是形容詞,用來表顯首楞嚴神咒之體、相、用。“神咒”之“神”字,表奧妙、深密、靈明、透達,非凡夫世間所能思議、蠡測。
“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無為心”,無造作心,即無功用心、任運之心,非有為、有漏、無常之心。“心佛”,亦表本佛之義,以“心”是根本義。“從頂發揮”,從無見頂上顯現之化佛。“心咒”,藕益大師說:“五會神咒乃是密诠此妙心者,故名心咒,亦名咒心。”故“心咒”是指首楞嚴神咒全咒。
【義貫】
“若”修行人“有宿”世之“習”氣惑業種子“不能滅除,汝” 即“教是人,一心” 至誠不亂“誦我”所說之“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般怛啰.無上神咒” (佛頂光明大白傘蓋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 於大定中之“無為心佛從” 佛“頂”所“發輝”顯現之化佛,“坐”於“寶蓮華”中“所說”之“心咒”。
【诠論】
由此可知,此經之大義為:先持戒斷“現行煩惱”,再持咒斷煩惱“種子”。以“現行”依於六識,凡夫得見得知,故較易自斷;而“種子”深藏於八識,深密微細,凡夫俗眼不能知見,故必須藉如來密咒之力,方能深入八識藏中而轉化、斷除之。換言之,可思議的、粗的“現行”,即須以可思議的淨戒而對治之;不可思議的、微細的“種子”,即以不可思議的神咒而對治之。
故本經修學之大旨,其次第為:先了妄心、明本心、見本性,而後悟了如來藏乃一切染淨之本因,以依於如來藏而起八識、及一切依正;如是覺了,得聞所成慧,及思所成慧,乃得開始發起正修;遠離六塵雜染,持清淨戒,斷現行煩惱雜染。其次依於如來神咒,一心奉持,而斷除宿習種子雜染。種、現既斷,心離一切煩惱覆蓋,即得重見如來藏本心,此時之“見”,只是遙見,而尚未得證入、未得契會;接著,由於修首楞嚴三昧,一切陰蓋悉除,入三摩地,即得契入如來藏心,證大圓通。茲表解如右: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YIN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雲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注釋】
“歷劫因緣,恩愛習氣”:因為前段講到,若要斷習氣,須靠如來大白傘蓋神咒(首楞嚴神咒),所以此章講阿難與摩登伽女雙墮生死之因緣,是由於彼此宿世所結恩愛之習氣種子。
“非是一生,及與一劫”:一般而言,夫妻之緣通常都不會只是一生或一劫,多半是至少五百世,也就是多生多劫的事,不會一生或一劫就能了,除非修行如來正法,乃能速了此種長劫之生死本因。佛在其他經中,亦言及阿難與摩登伽女之宿世因緣,例如:“佛言:是摩登女,先世時五百世為阿難作婦,五百世中常相敬、相重、相貪、相愛、同於我經戒中得道,於今夫妻相見如兄如弟,如是佛道何用不為?”(《佛說摩登女經》——《大正藏》十四、頁八九五。)
“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佛一宣說神咒,敕文殊持咒往護,惡咒立即銷滅;摩登伽女一聞神咒,由於咒力加持,宿習之種子即得滅除;接著見佛、聞法,於是愛河干枯,而頓三果。最後經文殊抉擇究竟之圓通法門後,又大悟而證四果。這是據吳興、仁岳法師的《楞嚴經重聞記》所說。但《楞嚴正脈》評說:“四果雖由聞法,推其拔脫之力,仍當歸功於咒:非咒拔脫,何由而得聞法以至證阿羅漢哉?”此論確實的當,蓋此經始自神咒破邪,中輔以顯說、開示悟入,終依神咒起修,由咒力加持,速斷宿障而得證真。
“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塵”,比喻習氣。“順風”比喻神咒。將灰塵順風一灑,塵盡飄散;此比喻習氣若遇到神咒,悉皆飄散,有何困難、險阻呢?因為若無如來神咒,則在修行中即慮或有境界障、煩惱障等困難險阻。
【義貫】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無數“劫”之“因緣”,其所依之“恩愛習氣”種子,“非”只“是一生及與一劫”,乃是多生多劫所成,本難解脫,然經“我一宣揚”神咒及正法,摩登伽之“愛心”即“永”解“脫”,頓“成阿羅漢。彼尚” 且本是一介“YIN女”,原“無心”於“修行”,但由於神咒不可思議之“神力冥資”,尚能“速證無學” 之果位;“雲何汝等在” 此“會”中之“聲聞”眾,既已回小向大,發心“求最上乘”,心中“決定”必定要“成佛”道;既已有心,又有如來神咒加持,欲除宿習之障,“譬如以”微“塵揚於順風”,微塵盡皆飄散,如此修行,尚“有何艱”難“險”阻?
【诠論】
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故修行者,於教理之聞思修外,仍須仰仗如來真言加持,方能度諸險難。誠如長水、子璇法師雲:“前雖廣說持戒清淨皎如冰霜,既不造新,已離魔事,然有無始宿習垢障塵沙,如影隨形,與道為妨,於修行者一切時障,或數病、數惱、多YIN、多嗔,或遇邪師,或遭魔娆,諸難競起,皆是無始不善宿因、邪思業種,熏識現行,常與正道以為冤敵。凡夫始學,道力微弱,不能排遣,故佛有妙神咒,能滅宿世惡習,令無娆惱,道力速成,不遭退屈。前說定慧破煩惱障,復明戒學但止罪業,今說神咒,能破宿殃,兼除報障。三障苟亡,不證何持?”
又:關於摩登伽女的證道因緣,據《佛說摩登女經》雲:“佛問:‘汝追逐阿難,何等索?’女言:‘我聞阿難無婦,我又無夫,我欲為阿難作婦也。’佛告女言:‘阿難沙門無發,汝有發,汝寧能剃發不?我使阿難為汝夫。’女言‘我能剃頭發。’佛言:‘歸報汝母,剃頭發來’……女還到佛所言:‘我已剃頭發。’佛言:‘汝愛阿難何等?’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愛阿難聲,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洟(tì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處不淨。其有夫妻便有惡露,惡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有何益?’女即自思念身中惡露,便自正心,即得阿羅漢道。”(惡露即是男精女血,女血即指卵子或月經之血。)
“佛知已得阿羅漢道。”即告女言:‘汝起至阿難所。’女即慚而低頭,長跪於佛前言:‘實愚癡故逐阿難耳。我今心已開,如冥中有燈火,如人乘船,船壞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行;今佛與我道,令我心開。’以上即是摩登伽女的得道因緣。(《大正藏》卷十四、頁八九五)
第二節 坐道場修定慧
1﹒因戒生定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注釋】
“坐道場”:“道場”,有二義。一、修道或證道之處;二、傳道之外,即講經說法之處。這裡是佛修道之處。“坐”者,不動也。故“坐道場”即是於修道之處所身心不動;這個“不動”,並非指一直坐著不動,而且也不能說只有在靜坐時才不動,而是於道場中修道時,於行住坐臥、一切時中,身心皆不動搖;又,不動者,不為煩惱所動,不為內外一切境界所動,乃至一念不生,故不動;言一念不生者,為無一妄念、惡念、邪念生起,非無善念也。若如是者,即名坐道場,故稱不動道場。
“先持比丘清淨禁戒”:法如是故: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故先持戒,淨身語二業,再進修禅定,以禅定水洗滌心垢;垢盡心明,本智顯發。是故欲修無上法,最先須持佛戒。然而此處經文既說持比丘戒,那麼在家眾當如何?須知本經所說法門最究竟之實法,非一時權便之法,故修學者的條件當然也是要求最高的,故須出家,方能修究竟無上道。又,既然心慕如來無上道,志出生死,捨此無他,即應捨生死貪愛,如法出家,受學如來三無漏學,方得名為真正虔誠發心修行無上道者。至若在家眾,若至誠慕道,但為因緣所限,尚未能出家,欲修此楞嚴法門,則或可如法受持五戒及菩薩戒,然後進修此法門,以至誠所感,或亦可入深三昧,大發圓解,亦殊可能。
“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第一”,指德、臘俱長。“師”,指戒師。於此法門之修學,不但須要出家,且須依最清淨大德求得淨戒。
“戒成已後”:“戒”,指戒體。謂如法登戒壇,成就最清淨戒體之後。
“著新淨衣”:所著之衣,裡裡外外皆須清淨;若無新衣,即將舊衣洗淨;若有破損,須得妥為補綴。如是內具淨戒,外著淨衣,即內外俱淨、表裡如一,為證性相一如作因。
“然香閒居”:“然”,同“燃”。“閒”者,不忙碌、勿迫,以放下一切世俗作業,內外無事,無有外骛(wù追求),無有攀緣,故稱為“閒”。又,“閒”即是暇,修道之人即是“有暇之身”,不同於世俗之人,忽忽遽遽(jù匆忙)來來往往、紛紛擾擾、棲棲皇皇,無一刻得暇:身無暇、意無暇、虛勞不斷;上班也忙,忙著上班;下班也忙,忙著下班;放假也忙,忙著做家務,忙著度假、忙著陪孩子老婆、忙著吃喝玩樂、忙著與親朋交際——無有一刻不忙,只是換個方式而已。故世俗之人,即是“無暇之身”。坐道場修行之人,以俱放下一切世間作業,故能“閒居”,靜坐攝心。
“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一百八遍”表能滅一百零八煩惱。行者以淨戒違其現業,神咒除其宿種,種現齊修,故魔不能得便。又,先誦咒,以神咒之威神力,感得天龍八部、護戒神王、金剛明王,皆來擁護,故道場嚴淨。因此古來打禅七之道場,皆有先作“楞嚴會”以除魔事之傳統,蓋據此而來。
“然後結界”:“結界”,在建伽藍(寺院)之前,或欲設傳戒之戒場,或欲設立修道之場所,即依顯教、密教之“作法”或“儀軌”,或毗尼中所制之“羯磨法”,而定其道場之區域與界限,並清淨、加持之,稱為“結界”。其作法所限定之地,稱為“結界地”。結界有兩種:一、自然界,即以自然環境作界限,如山、河、湖、島、洲、林、樹、巖等為界。二、作法界,為以集僧作羯磨所結之界。此作法界又有攝僧界、攝衣界、攝食界三種,這些都是方便僧眾集合、說戒、誦戒等之用。以上為顯教之結界。密教於每次修法時,皆有結界。密教之結界有五種:地結、四方結、虛空網、火院、及大三昧耶;並且於每次修法末了,皆須解界,又,結界即是嚴淨、守護、加持之義。凡建道場,不論永久或短期者,皆須先結界,如世間人欲開墾一塊地,須先圈定其范圍,隔除閒雜人等,以維現場安全,然後施工;建立道場修行,亦復如是。
“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此時,由得咒力加持,及已之定心,而得住於止觀:於止觀中,求祈現在十方佛國中之如來,不違本誓,放光加持。“灌頂”,即是如來以其一切智海之水,灌行者頂,令速得如來之一切智智,此為一切加持中之最上者。
【義貫】
“若有末世”之佛弟子,“欲坐道場”修行大定,須“先”受“持比丘”之“清淨禁戒”,且於受戒時,“要當選擇戒清淨者”,德、臘“第一”之“沙門,以為其” 戒“師,若其不遇真” 實“清淨”大“僧,汝”所受“戒律儀必不成就”。於無漏“戒”體“成”就“已後”,即成道器,能堪修大行,魔不能壞。然後沐浴、“著新淨衣”,表裡俱淨,“然香”供佛,“閒居”靜坐攝心,接著“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以此咒力加持內外,“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於止觀中“求於十方現” 在“住”持所化“國土”諸“無上如來”,以本誓願力,“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诠論】
如是一切如法修行,十方如來悉知悉見,以本願力護念加持,所作修行無不果遂。
2﹒因定發慧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YIN,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注釋】
“白衣檀越”:此為在家男女二眾。“檀越”為華梵合言;“檀”,梵語,具言為檀那(Dana),布施之義。“越”,超越,以布施能超越貧窮之苦海,故稱檀越。貧窮有兩種:財貧及法貧。施財得超越財貧,施法則得超越法貧。前段說欲修此法者須受比丘戒,此段雖許在家二眾亦可修此大法,然亦須持戒清淨,不只持在家五戒、菩薩戒、且須行梵行,如同出家,身不行YIN(邪YIN、正YIN俱除),亦除心YIN,如是方堪修此勝法,具如下說。
“心滅貪YIN”:即行梵行,及特如來清淨明誨。
“持佛淨戒”:並且不論出家、在家,皆須持佛之一切淨戒。
“發菩薩願”:即是發菩薩之四弘誓願,以此四願為一切菩薩大願之根本,須發此四大願,方具菩薩種,堪修大行,紹佛種性。
“出入澡浴”:“出入”,指若出了道場又再進來,即須沐浴以淨身,以免在外面染上不淨物,而為惡鬼神等穢物所附,隱於道場,乘虛作怪,為害不淺。故於專修時,“護淨”之事非常重要:身心內外不可藏納任何不淨。
“六時行道”:一日之中共有十二時,晝夜各有六時,其中六時行道,六時靜坐;行道即包含經行、禮佛、誦咒等。行道與靜坐交替而行,如子時行道、丑時靜坐、寅時行道、卯時靜坐等,如此則動靜合宜,調合昏散。然而不論是行道或靜坐,其所修皆是依於“返聞自性、入流亡所”而行。
“如是不寐”:“寐”有二義:一、昏睡,二、忘失。修道時若作短時養息,亦不可如常人昏睡不覺,須右肋而臥,心作光明想,以除無明及昏忱蓋。除此之外,於一切時中,念念之中皆不能忘失“返聞自性”,故稱不寐。
“我自現身”:於修行中,若見有佛、菩薩現身,須善了知是否為魔事現前,或只是自心一時妄現之幻象,而並非真正佛菩薩現身;其方法即如古德所說:“若見佛像,當觀空寂,(觀諸本不生,一切諸法,自心現量),如是觀了,若是真佛,其像顯然,若是魔事,其像則滅。”
【義貫】
“阿難。如是末世” 持戒“清淨”之“比丘,若比丘尼”,或持戒之“白衣檀越”,其“心滅”除“貪YIN”,行清淨梵行,且“持佛”所制一切“淨戒”,並“於道場中發菩薩” 四弘誓“願,出”道場後復“入”之時皆須“澡浴”淨身,執勤護淨,“六時行道”、六時靜坐,善攝其心,“如是”明覺不昏“不寐,經三七日” 勤行精進,“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 速得“開悟”。
第三節 建立道場、結界軌則
【阿難白佛言: “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注釋】
“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於末法之時修行,由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建立道場不是一件小事,須盡心盡力,如法如儀,清淨莊嚴,方能免除魔事。
【義貫】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 的“無上”慈“悲”教“誨,心已開悟,自” 已確“知”於“修證無學道”方面定當“成”就。然而“末法”時期的眾生“修行建立道場”時,應“雲何結界”,方符“合”諸“佛世尊”所制之“清淨”儀“軌”法“則”?
1﹒淨地、結壇
【佛告阿難: “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注釋】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雪山”為橫亘於印度西北之山脈,有以喜馬拉雅山為雪山者;亦有以蔥嶺西南的興都庫什山脈主雪山者。此雪山以其終年積雪,純一潔白,又高峻難至,故用來象征純白無染、凡夫難證、至高不動的真如本性,為不變之理體。“大力白牛”象征自性清淨之根本正智。亦即《法華經》所說之“大白牛”。“大”,表一佛乘。“白”,表純一無雜,以其心不雜凡外權小。“牛”,表力大,能忍辱負重,發長遠心,馱負眾生至無上菩提。
“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香草”象征三慧,“清水”象征正定。此牛唯以三慧及正定為飲食:食三慧草、飲禅定水;即以清淨法食為食。
“其糞微細”:“糞”表清淨法食消化之余,象征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之轉化。
“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泥”,塗。建立道場,修行密法,須先淨地,將原地之土除去二、三尺(此表淨除現行業習),覆以新土(表淨持佛戒),再用大白牛糞(表正定)加旃檀香(表般若慧),塗在地表上。又,大白牛糞,亦表佛力及菩薩力,而旃檀則表行者之自力,內力外力和合,以塗“心地”,表反熏八識之意。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如果不是如來所說的一乘大法(雪山),則一切凡外邪小之法盡皆不淨(臭穢),不能拿來反熏行者之八識,淨嚴心地(塗地)。
“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平原”,指其他菩薩或祖師所說之法。“穿去地皮”,表離其文字相,“取其黃土”,表得其菁華,悟指月之指。又,“穿去地皮”亦表破我、法二執之表相,然後解陰結、而破五陰。
“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雞舌香”即丁香。十種香表十波羅蜜:檀、戒、忍、進、禅、慧、方、顯、力、智。一般顯教講“六波羅蜜”,於密教中,如《華嚴》等大經,如來則為諸菩薩說“十波羅蜜”,令速證毗盧法身。以本經乃圓攝顯密二教之理事,故於理上亦凡顯入密,以期令行者速入如來自證秘密境界。
“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細羅為粉”,表行者於十波羅蜜須精參密行,完全通達融會,無有擀格。“以塗場地”,以郊嚴心地。
“方圓丈六”:“丈六”,為如來化身之身量,表令行者速得佛身故。
“為八角壇”:“八角壇”以理上言,即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以行“八不中道”,即離四句(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絕百非,如是即顯如來真如法身。“壇”,為供養處;於理上言之,此八不中道為最上供養。於事上,則“八角”表八供養:嬉、鬟(huán〈古〉婦女梳的環形發髻。)、歌、舞、香、花、燈、塗;此亦即真言密教之八供。
【義貫】:本節從略
【诠論】
自此以下,為佛開示如何建立道場、設法壇、備供具、供品等。因為修行聖道,牽涉到六凡、四聖、一切染淨、依正諸法,所以本有許多凡夫無法通達的不可思議之處,道場的設立須理事兼顧。然而不管如何建立,總離不了清淨及莊嚴二法;又,清淨為內外清淨,莊嚴為內外莊嚴;內外清淨故能離障,內外莊嚴故能成就一切聖法。然須先清淨,而後能莊嚴;以清淨為體,以莊嚴為相、用。把握這兩個原則,方能開始建立道場。
又,須知此中種種事相,都含有深義,一般稱為“表法”。表法的“表”字,是表徵或代表之義,也就是文學中所說的“象徵”(symbol)。象徵之義,為以某形象來表徵某種意義,如以玫瑰代表愛情,以骷髅代表死亡,即是象徵之義,又稱為“表法”。然而“表法”與“譬喻”有何不同呢?於文學中,譬喻(simile)系顯喻(明喻),而象徵則為一種隱喻(metaphor)。譬喻之中,一定有一個“如”字、或“像”字、或“仿佛”、“好象”、“猶如”等,舉例言這,“人生如夢幻”就是譬喻(顯喻);“你是我夏天的太陽”、“音樂性是詩的靈魂”都是隱喻。隱喻有很多種,象徵(表法)是其中的一種。為什麼要解釋這些呢?因為佛在講甚深法的時候,常常都用譬喻的方法來說(因此佛經是文學性及詩意很高的作品——然而佛卻不是為了文學性或詩意而運用譬喻。)其實“譬喻”即是佛十二部經的一種。那麼佛為什麼於說法中要廣用譬喻呢?因為佛所說的道理很深奧,非已證入聖慧眼的人,無法現量知見,因此佛只好以種種“比量”言詞,令聞者睹近,漸漸深入,最後達於本源的“現量”境界。因此佛在《法華經》等經中說:“諸有智者,應以譬喻而得開悟。”這裡的“譬喻”即包括了顯喻及隱喻。《金剛經》中的譬喻多為顯喻(舉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而《法華經》中的譬喻多為隱喻(如: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化城;浪子回頭的故事等)。這些隱喻(也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諸佛之“密語密義”),學者必須了解其所代表的意義(文字背後的意義),這樣修來才有意義。而此處所說“設立道場”的種種事相,也多半涵攝某些密義或深理,並非純粹只是表面的莊嚴。因為事相上的嚴淨又含藏了理上的深義,理與事兩相和合,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法力,這就是如法設立壇場的用意所在。
附帶提一下,設立壇場時,理或事皆不能偏廢,但由於我們在時間空間上,與佛世時大不相同,有許多事相上的物品實在無法一一完全照辦,例如此段經文中說用大雪山的牛糞來塗地,在此情況下,恐怕只能盡量於事相上配合經文而作,或用相近之代用品,但猶須通達其理,如理而作,如此即使於事上有所不逮,亦庶幾無大過矣。
最後,關於前面所提的“護持道場清淨”一項,有必要再詳加說明一下。所謂“護持道場清淨”或“護淨”,對於佛法的修行人而言,於專修、靜修、或閉關時,特別重要。“護淨”的內容,最主要的當然是指“淨戒”;若以此修大佛頂法來說,當然是要依“四種清淨明誨”去修,以為首要。其次,在家或出家,都應依其已正式受持的戒法來修持,即是所謂“具戒清淨”;若已受菩薩戒、三壇大戒者,即應依“菩薩三聚淨戒”而修。接著再依佛頂三味法修持,以達“淨念”、“淨業識”,念念護持自心清淨,相續不斷——這就是積極的、主要的“護淨”之行。此等諸行是護淨之“本行”或“本因”,但光是有本行之因也還不能成就其事,仍須有許多“助行”或“助緣”,因緣和合則事易成就。故“護淨”之助緣以及助行亦不得忽視或忽略,亦須虔敬如實而行。
那麼什麼是護淨的“助行”呢?簡言之,即行者自己的身體以及道場的環境,皆須護持清淨,勿使污穢、髒亂。首先,佛案、佛龛、供桌、供具皆須常擦拭,維持干淨;乃至地板、地氈、行者的起居處或臥房、書桌、浴室、廁所、馬桶、洗臉台等皆須整理干淨整齊。早起後,被子、蚊帳皆須折疊收拾。最重要的是:每天必須沐浴一次,內衣褲須每天換。若依密法修習,有些經軌中還規定要“六時澡浴”,這可能是因為印度氣候濕熱,容易出汗,再加上禮佛、經行流汗更多,故須常洗。在此講一則事:二十多年前,在香港有位在家的“上師”,他在書中教人閉關時,特別叮囑行者“不要洗澡”(或不可洗澡)。這在佛正法中是沒有這樣的作法與說法,而且正好相反。
又,如果行者是出家眾,更須如常剃除頭發,至少半個月一次,這才是如法行。虛雲老和尚是近代禅者的翹楚,他在他自撰的年譜中說,他在山中獨自閉關修行數年之後,經常入定;但因遠離人群,無人供養四事,故衣食皆很艱難;吃得很少,衣服已破爛,不堪蔽體。然而精神奕奕,步履如飛。他結束閉關後,為了於修道上更進一步,於是打聽到當時的一位極有修行的出家長老大德之處,徑去請益。到了以後,如法頂禮,說明來意,老法師見他頭發俱長,衣不蔽體,於是問他:“你如是形貌是誰教你的?虛雲和尚答:“沒人教我,是我自己這麼作的。”老法師說:“你這是在修外道,不是在修佛法!”真是一語中的!一點不錯,在佛法中,諸佛菩薩及佛弟子都是清淨莊嚴的,他們即使勇猛精進,也是要保持身心與環境清淨莊嚴,生活正常。若因修行而搞得像流浪漢似的骯髒邋遢髒臭,那是外道,不是佛道。即使到現在,也常見有出家眾掩關修行,雖有人護關,但出關時卻留著長發、長須,看來倒比較像武當山的“道人”,不像佛門高僧。故知其作法是謬誤的。
又,為佛弟子,應常念我本師釋迦如來,初發心出家時,即自剃發須,故為佛之出家弟子,不論在閉關或平時,都應如法依律剃除發須,不應蓄發、留胡子,有違威儀。
以上為關於專修或建道場時的“護淨”,行者應如實於理上解、事上行,不可偏廢,亦不掉以輕心,更不可說:“我只要心清淨就好了。”作這樣的惡取空邪論。試問:倘若你的身體、衣服、居住環境、以及佛堂都一片髒亂,如是,你如何能維持你的心清淨?又,身體與環境之染淨即是心中的染淨之反應:心清淨,即與清淨的法相相應;心染污,即與染污的法相應。故若身體與環境垢穢,而其人尚在其中生活、居住,若說此人能令其心清淨無染,那是很可疑的,也很不配稱或相應。再者,若於身體與居處不能作到護淨無染,那是依正(依報、正報)不淨。以此依正不淨之因緣,便會感得“樂穢”的惡鬼神前來親近及擾害;當然,因為護淨不力,身境污濁,清淨的護法菩薩、鬼神亦不樂居,因而遠離。進而言之,若能護淨,不論是“淨戒”、“淨地”、“淨壇”、“淨身”,即表示對法的尊重、以及對修道的誠意。試想,我們要請客時,尤其是請貴客,並非只准備豐富的飲食即可,而環境卻一團髒亂,那對客人是一種不尊重。更何況欲修無上定慧三昧時,須要請諸佛菩薩慈悲前來降臨、受供、加持,並請諸天護法來護持;要請如是貴客,你怎能到處髒兮兮的,又不肯勞駕整理整理,卻光說你很誠心,這樣若非虛偽,就是邪見、或妄語,表裡不一致。須知,修行一開始就是要排除一切障難,做到內外一致,最終達到表裡一如,性相融通。以此之故,所謂“淨戒”、“淨地”、“淨壇”、“淨身”也就是為了要成就一個“淨緣”,以達成“淨身語意”、“淨三業”、“淨念”、“淨業識”、“淨八識”等的究竟目的。法如是故,如是因即如是果,因此在護淨的工夫上,為了種種“淨緣”所作的種種“淨行”必不可廢,須如法行,修行方無障難。
2﹒莊嚴道場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缽,缽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缽。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注釋】
“壇心”:象征中道因心,即真如本體。
“金銀銅木所造蓮華”:“金銀銅木”,表行者可隨能力及因緣而置,不必拘泥。“蓮花”,表染淨不二,於染離染,因果同時;此是頓教義。金銀銅木各種材質的蓮花亦表示:不論行者本來的根器、資質如何,只要發心修無上道(欲成蓮花),則功不唐捐,究竟必至佛地,以真如本無二致故。
“華中安缽”:“缽”,象征如來藏,以“缽”名為應器,或應量器,故是如來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緣應化而不變:本體不變,而能隨緣應化。於“花中安缽”,即表行者於如來妙法中安其本心,安住妙法也。
“八月露水”:“八月”,月最圓時,又是表示此理最圓。“露水”,禅定水,甘露水,此指首楞嚴大定之水,能洗滌一切煩惱罪垢。此定水乃依最圓滿、中道純真之理(如來密因)而來。
“隨安所有華葉”:表以如幻智聞熏、聞修,成就中道妙慧,無不具足。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八圓鏡”,表八識轉為智慧。“鏡”即是智,以智能照故。“各安其方”,表示不離當處,即處而轉;亦表即體而轉:但轉其名、相,而不轉其體,是名為“轉智”。
“圍繞華缽”:此表所修一切轉智(能轉之智),究竟皆依如來藏(缽),及其所現妙法(華)。
“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鏡外”,表行者自身之外。“建立”,成就。“十六蓮花”:此須以密教乃得明之:行者(或本尊)之四方(東、南、西、北)各有四佛,四佛之四方,亦各有四大菩薩為其眷屬,四四一十六,故十六蓮花即表四方佛之十六大菩薩。四方佛即東方阿閦(chù)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此四佛為表中央毗盧遮那佛之四智。
“純燒沉水”:指一心依如來密義純修無上正法,不雜修其他。
“無令見火”:只有沉水香之香煙缭繞,表不躁進,而致令功夫白費;以於燒香之時,若見火而無煙,則所燒之貴重沉水,皆成白費。
【義貫】:本段經文之義貫隨順此段而作,故其方式有別於其他義貫,茲特說明之。
於行者自心中(“壇心”),隨緣而修治成就(造)於染離染之妙法(蓮華),並將德才之如來藏心,安置於此妙法之中(安缽——安心)。若欲進一步安心,則於心中依於圓滿中道(八月)成就首楞嚴大定之禅定甘露之水(露水);即於定中修種種中道妙慧(水中隨安所有華葉)。次以此大定、妙慧熏八識成淨智,不離本處(八圓鏡),不離本處,即體而轉(各安其方),攝歸如來藏(圍繞華缽)。於自本心外(鏡外),為破一切邪、顯一切正,更成就(建立)四佛並其眷屬四大菩薩(十六蓮華),皆如法供養熏修(十六香爐),並以無量淨法,莊嚴此薰修(莊嚴香爐)。一切修行純依如來密義無上正法(純燒沉水),且如實修行,勿令躁進而唐捐其功(見火)。
3﹒備供養物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並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姜、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注釋】
“乳為煎餅”:以乳煎餅,亦即乳煎餅。
“並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姜、純酥、純蜜”:乳加砂糖、油乳餅、乳米粥(糜即粥)、乳和眾香煎汁成膏(和合眾香稱蘇合)、以蜜浸姜、純酥(即將“起士”再提煉而成)、純蜜,加上面的乳煎餅,共有八味,象征所修的八不中道或八正道。內自利八味成就,外利他八味成就,共十六味。以此十六味供養十六尊。
【義貫】 本節從略。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注釋】
“每以食時”:“食時”指中午齋食之時,因為諸佛在日中受食,所以每日在日中供奉佛菩薩。
“若在中夜”:因佛在中夜不受食,故只以酥或蜜燒令煙盡以享之。
“兜樓婆香”:此香中國不產,故只譯其間。據《異物志》說:此香產於海邊國;或說產於鬼神國。亦有譯為香草或白茅香的。
“享佛菩薩”:“享”即供養。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此節經文所說,以香水浴炭,及投酥蜜於炎爐內,其實即是密教所主的“護摩”。護摩,梵文之音譯,其意義為火供。亦即將供品投火燃燒之,以為供養。
4﹒安奉佛像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於當陽張盧捨那、釋迦、彌勒、阿閦(音同觸ㄔㄨˋ)、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帝釋、梵王、烏刍瑟摩、並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
【注釋】
“四外”:即八角壇的四邊之外。
“遍懸幡華”:“幡”代表密咒,“華”代表密因。密咒能摧邪輔正;密因為十度萬行之本。
“當陽”:面對陽光,即正位,座西朝東。
“盧捨那”:梵語,義為淨滿,為報身佛。一說為毗盧遮那之略;按此實不確,否則法身佛與報身佛之名乃夾纏不清。故不應依此釋。
“阿閦”:即阿閦鞞(bì)佛,義為不動佛,居於毗盧法界之東方。
“諸大變化觀音形像”:觀音菩薩的種種化身像,例如千手觀音、准提觀音、如意輪觀音等等。
“烏刍瑟摩”:即火頭金剛,與穢跡金剛同體異名。
“藍地迦”:即青面金剛。
“軍茶利”:五大明王之一,為南方寶生如來之忿怒尊。
“毗俱胝”:即毗俱胝觀音,即毗俱胝觀音(Bhrkuti),亦即七俱胝觀音,也就是准提觀音,或准提佛母。《不空羂(juàn)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卷下雲:“毘俱胝,周言嗔目。”因為此尊也是屬於觀音的忿怒尊,為觀音示現明王相以調伏惡眾生者。
“頻那夜迦”: 又譯為毘那夜伽,象頭人身之鬼神,又稱歡喜天,系常愛擾害修行人之惡鬼神;然亦護持如法修行之行者。又,有人將頻那與夜伽分開為兩種,實是訛誤。
【義貫】:本節從略。
【诠論】
此節依密教言之,即曼荼羅之安置法。此曼荼羅分三重,內重安十方如來及諸菩薩;第二重為觀音及金剛藏:觀音為蓮花部,主悲;金剛藏為金剛部,主智。悲與智為諸佛菩薩之主要法門,故安其左右,為第二重。第三重分三類:(1)帝釋天、梵王、四天王為諸天護法;(2)藍地迦、頻那夜伽為護法鬼神;(3)烏刍瑟摩、定荼利、毗俱胝為金剛明王;此第三重系外護。又,於密教,諸天及鬼神又合稱為外金剛部,以護持真言行者。宋·溫陵大師說:“末法修行,凡賴於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此言甚符密教之義。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注釋】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八鏡”,此八鏡表諸佛於果位轉八識為大圓鏡智。“覆”,普覆。“懸”,不著。“虛空”,住於虛空,虛空表清淨、平等、不動、一相、無盡之境界。此句謂諸佛果德之大圓鏡智,普覆一切眾生界(覆),然亦不著、不即不離(懸),住於一相清淨、究竟平等、不動、無盡之境界,普照十方剎土。
“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壇場之鏡”,表行者之因心,亦即一切眾生這本心。“方面相對”,每一方皆面面相對,“相對”即相應義。此謂諸佛之果德,與行者之因心,一一相應:行者之心向慕於佛,如子念母;諸佛之心眷念眾生,如母憶子;母子相憶相念,故心心相應。行者心中有佛,諸佛心中有行者,果德與因心,遙相對應,戀慕不已。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相涉”,即互入、相融、不相離;表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由因生果,以果該因;因果畢竟不相離,互融互攝。此密義即:“初發心即成佛道”(《華嚴經》)。亦是:一發心已,畢竟成佛(《法華經》義),以有因必有果故。
【義貫】:本節從略。
第四節 正修三昧(正行)
1﹒三七日加行證得三昧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恆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
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
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注釋】
“至誠頂禮”:以最虔誠、專一不二之心頂禮三寶。十方如來是佛寶,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是僧寶,所持神咒是法寶。三寶是佛道之根本,故於修佛頂大定時須從根本起修,從根本建立,方得成就;至誠禮三寶即是修其根本。
“恆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晝夜十二時,前六時頂禮,後六時誦咒。“圍壇”即繞壇。“行道”即經行。此時一邊誦讀咒,一邊繞壇以經行。
“一時常行一百八遍”:此時所持之咒指咒心,不是大咒。於“一時”中要持一百零八遍,因此一天六時共須持誦六百四十八遍。首楞嚴咒心為“哆姪他、唵,阿那隸、毘捨提,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謗尼泮,虎合牛(xīn)都盧甕泮,娑婆诃。”
“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在初七中、禮拜、持咒後,心得安定、明淨;此時以此明淨之心發菩薩願,則所發之願,得與淨心相應,深入八識,為無上菩提種。此後,依此種子而熏修,速得成辦,轉現行業。“一向”,意即不須再分晝夜六時,將心力集中、相續不斷,則熏種易成。
“我毗奈耶先有願教”:“毘奈耶”律藏、戒經。如《梵網經》、《優婆塞戒經》、《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王》、及菩薩《四弘誓願》等。於此等經中,佛皆教敕菩薩發菩薩願。
“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啰咒”:此時修行更進一步,時間無是斷,所念之咒亦不限遍數,只“一向“持咒。”一向“此指專一且不停之意。
“鏡交光處,承佛摩頂”:壇中之鏡與懸空之鏡中間,諸佛顯現:佛身顯現於鏡中,我身亦顯於鏡中;這些鏡中所現之諸佛如來,更來親手摩我頂。“摩頂”者,安慰、嘉許、以及加持之義。安慰者,安慰行者之苦,令得心安。嘉許者,嘉其修行之志願及其精進、誠信等。加持者,以佛力,令速消宿障,速得開悟。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經此三七日,如法次第精進,蒙佛慈悲示現、加持,即可開始正式修三摩地。
“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此謂,若能如是如法精勤修此首楞嚴法門,則雖末世障重福薄,亦能令其身心得光明清淨、發慧開悟。
“猶如琉璃”:指內外映徹。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此最初三七日,即是“前行”,三七日後,方為“正行”,開始正修三摩地。
⒉ 百日證果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注釋】
“若此比丘本受戒師”:“此比丘”指此專修首楞嚴大定之比丘。“本”,原本。“本受戒師”,指他從前受大戒時的戒師,即三師、七證。
“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同會”,指此一同專修三摩地的同志。“十比丘等”,《大方等陀羅尼經》雲:“行此法時,十人已還”,意即:最多可十人,若不到十人,則十人以下,六、七人,或七、八人亦可。(《大方等陀羅尼經》見《大正藏》卷二十一)
“其中有一不清淨者”:“不清淨者”,指持戒不清淨。戒尚不淨,如何修定。此指殺、盜、YIN、妄等重戒。
“如是道場多不成就”:“不成就”指佛菩薩不降臨,龍天不護,正定難修,妙悟難發。所以要修行,選擇師友不可不懼。若無同行淨侶,則不可勉強,寧可獨自精進,免得為他所累。
“得須陀洹”:這是藉小果之名而論其所證。約當於住位菩薩的“初發心住”。
“縱其身心聖果未成”:“聖果“指無學果。此謂縱使未能成無學的聖果。
“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以其心明淨故,清楚地知道自己決定成佛,此事斷無錯謬。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前面“前行”的三七日,是日夜不寐地修“常行三昧”。今“正行”百日,不起於座,是修“常坐三昧”。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注釋】
“汝問道場”:因阿難在前面問:“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
“建立如是”:佛則詳細地答以如何擇地、淨地、設壇、安像、供養、備莊嚴具、三七日“前行”禮佛、持咒、經行,百日“正行”修三摩地。如是建立壇場、道場,乃至建立自心定慧菩提場。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建壇修法,實非易事。因此下文說,若誦大咒,即使不入道場,(亦即不照上文那樣建立壇場),佛亦聽許。然而須知,如果有能力建壇場,仍是以設壇為上;但是須注意的是:若設壇、請佛及諸聖、諸天莅場加持、護念,則同修者必須清淨,否則即使設壇,亦不能成就三摩地。又,這並不是說:若不設壇,光持咒,便可於戒不清淨。若戒不清淨,連修定的資格都沒有,如何得成楞嚴大定?
第三章 重說神咒
第一節 阿難祈請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賴遇文殊,令我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惟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 於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伫聞如來秘密章句。】
【注釋】
“未證無為”:阿難但求多聞,不務真修,所以只證了初果,尚未證四果的無為之道。
“遭彼梵天邪術所禁”:“梵天”,即先梵天神咒。“禁”禁制。
“心雖明了,力不自由”:在那當口,心中雖明白,但因未全道力,故無自由分,即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徒呼負負;如人微醉,心雖清楚,但口齒、手足、行動,皆不自由;為惡咒所制,亦復如是。
“賴遇文殊,令我解脫”:謂文殊將咒往護。“解脫”指解脫邪咒YIN欲之難。
“冥獲其力,尚未親聞”:“冥”,暗中。因文殊淨咒往護,以如來神咒破邪咒時,只是密誦真言,沒有出聲,所以旁人不聞,故說是“冥”。“力”,加持力。
“如來秘密章句”:即秘密神咒之微妙章句。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神咒稱“秘密”者,有四義:
一、以此為如來自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余人不解,故稱秘密。
二、功用秘密,以神咒之神功叵測,具不可思議之力用,故稱秘密。
三、非器不傳,故稱秘密。凡欲習真言,須具正信、具戒、發大心者,余人不傳,故稱秘密法門。
四、具“三密”義:身密、語密、意密。如來身語意,與眾生之身語意,皆悉甚深不可思議,故稱三密。如來神咒即是依聖人之三密而發,故稱“秘密神咒”,或“真言密咒”。
第二節 如來重說五會神咒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注釋】
“肉髻”:為佛之三十二相之一,稱為見頂相。《無上依經》雲:“佛頂骨湧起,自然成髻,其色紅赤,在青螺绀發之中,即無見頂相。”無見頂相表如來藏,為法身之本體。
“湧百寶光”:光從頂放,表般若妙智。其光有百寶色,表般若妙智具無邊解脫之大用。
“金剛密跡”:亦稱密跡金剛,以此等金剛密護行人及佛法,行跡隱密,不為凡夫所覺知,故稱密跡。
“擎山持杵”:“擎山”,喻護持佛之正法,以佛之正法重大如山,然金剛菩薩以其願力、神力、及佛之加持力,故得擎持之。“持杵”,杵以破邪、鎮魔。故金剛護內時有如“擎山”,制外時有如“持杵”。
“遍虛空界”:此等密跡金剛非只一、二,其數乃無量,遍滿虛空,可知如來神力不可思議,若依教如法受持,則密護無邊,定當成就。
“畏愛兼抱”:“兼抱”兼有,即又愛又怕。此指畏其威而愛其德。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佛為何不直接親口宣說神咒,而要由無見頂相上的光中化佛宣說神咒?此有三層意義:
一、無見頂相上的光中化佛表示此佛為“無為心佛”,是為如來藏心之無功用行,正願如來神力。
二、此經為顯密一體,此節則正為由顯入密之關鍵,故如來示現大神變、令眾生於如來神力及如來神咒不可思議之力,起大信心。
三、咒從頂上化佛口中出,表此法門是“佛頂法”,此咒是“無上咒”。
又,專修此法門者,於誦咒之時,心中之觀想即可以此節經文所述之境為觀想境。
1﹒首楞嚴五會神咒咒文(漢譯全咒)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如來頂髻大白傘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陀羅尼)
(注:①本書所錄之楞嚴咒系采用一般通用“課誦本”之版本,以與實際所誦者配合,以期解行能夠一致。)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第一會】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寫。南無薩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娑捨啰婆迦,僧伽喃。南無盧雞阿羅漢哆喃。南無蘇盧多波那喃。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南無盧雞三藐伽哆喃。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南無提婆離瑟赧。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啰離瑟赧。捨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南無跋啰诃摩尼。南無因陀啰耶。南無婆伽婆帝。嚧陀啰耶。烏摩般帝。娑酰夜耶。南無婆伽婆帝。那啰野拏耶。盤遮摩诃,三慕陀啰。南無悉羯唎多耶。
南無婆伽婆帝。摩诃迦啰耶。地唎般剌那伽啰。毗陀啰,波拏迦啰耶。阿地目帝。屍摩捨那泥,婆悉泥。摩怛唎伽拏。南無悉羯唎多耶。南無婆伽婆帝。多他伽跢俱啰耶。南無般頭摩,俱啰耶。南無跋阇啰,俱啰耶。
南無摩尼俱啰耶。南無伽阇俱啰耶。南無婆伽婆帝。帝唎茶,輸啰西那。波啰诃啰拏啰阇耶。跢他伽多耶。南無婆伽婆帝。南無阿彌多婆耶。
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阿刍鞞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鞞沙阇耶俱盧吠柱唎耶。
般啰婆啰阇耶。跢他伽多耶。南無婆伽婆帝。三補師毖多。薩憐捺啰,剌阇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捨雞野,母那曳。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剌怛那,雞都啰阇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帝瓢,南無薩羯唎多。翳昙婆伽婆多。薩怛他,伽都瑟尼钐。薩怛多,般怛嚂。南無阿婆啰視耽。般啰帝揚歧啰。薩啰婆部多,揭啰诃。尼揭啰诃,羯迦啰诃尼。跋啰毖地耶,叱陀你。阿迦啰密唎柱。般唎怛啰耶,儜揭唎。薩啰婆,盤陀那,目叉尼。薩啰婆,突瑟咤。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赭都啰失帝南。羯啰诃,娑诃薩啰若阇。毗多崩,娑那羯唎。阿瑟咤冰捨帝南。那叉剎怛啰若阇。波啰薩陀那羯唎。阿瑟咤南。摩诃揭啰诃若阇。毗多崩,薩那羯唎。薩婆捨都嚧你婆啰若阇。呼藍突悉乏,難遮那捨尼。毖沙捨,悉怛啰。阿吉尼,烏陀迦啰若阇。
阿般啰視多具啰。摩诃般啰戰持。摩诃迭多。摩诃帝阇。摩诃稅多阇婆啰。 摩诃跋啰盤陀啰 . 婆悉你。阿唎耶多啰。毗唎俱知。誓婆毗阇耶。跋阇啰,摩禮底。毗捨嚧多。勃騰罔迦。跋阇啰,制喝那阿遮。摩啰制婆,般啰質多。
跋阇啰擅持。毗捨啰遮。扇多捨,鞞提婆,補視多。蘇摩嚧波。摩诃稅多。 阿唎耶多啰。摩诃婆啰阿般啰。跋阇啰,商揭啰制婆。跋阇啰俱摩唎。俱藍陀唎。跋阇啰,喝薩多遮。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啒蘇母,婆羯啰多那。
鞞嚧遮那俱唎耶。夜啰菟瑟尼钐。毗折藍婆,摩尼遮。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嚧阇那跋阇啰,頓稚遮。稅多遮,迦摩啰。剎奢屍,波啰婆。翳帝夷帝。
母陀啰羯拏。娑鞞啰忏。掘梵都。印兔那,麼麼寫
【第二會】
烏合牛。唎瑟揭拏。般剌捨悉多。薩怛他,伽都瑟尼钐。虎合牛。都盧雍。瞻婆那。虎合牛 。都盧雍。悉耽婆那。虎合牛。都盧雍。波啰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虎合牛。都盧雍。薩婆藥叉,喝啰剎娑。揭啰诃若阇。毗騰崩,薩那羯啰。虎合牛。都盧雍。者都啰,屍底南。揭啰诃,娑诃薩啰南。毗騰崩,薩那啰。虎合牛。都盧雍。啰叉。婆伽梵。
薩怛他,伽都瑟尼钐。波啰點阇吉唎。摩诃娑诃薩啰。勃樹娑诃薩啰,室唎沙。俱知娑诃薩泥帝口隸 。阿弊提視婆唎多。咤咤罂迦。摩诃跋阇嚧陀啰。帝唎菩婆那。曼茶啰。烏合牛。娑悉帝薄婆都。麼麼。印兔那麼麼寫
【第三會】
啰阇婆夜。主啰跋夜。阿祇尼婆夜。烏陀迦婆夜。毗沙婆夜。捨薩多啰婆夜。婆啰斫羯啰婆夜。突瑟叉婆夜。阿捨你婆夜。阿迦啰,密唎柱婆夜。陀啰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烏啰迦婆多婆夜。剌阇壇茶婆夜。那伽婆夜。毗條怛婆夜。蘇波啰拏婆夜。藥叉揭啰诃。啰叉私,揭啰诃。畢唎多,揭啰诃。毗捨遮,揭啰诃。部多揭啰诃。鸠盤茶,揭啰诃。補單那,揭啰诃。迦咤補單那,揭啰诃。悉干度,揭啰诃。阿播悉摩啰,揭啰诃。烏檀摩陀,揭啰诃。
車夜揭啰诃。酰唎婆帝,揭啰诃。社多诃唎南。揭婆诃唎南。嚧地啰,诃唎南。忙娑诃唎南。謎陀诃唎南。摩阇诃唎南。阇多诃唎女。視比多诃唎南。毗多诃唎南。婆多诃唎南。阿輸遮 . 诃唎女。質多诃唎女。帝钐薩鞞钐。薩婆揭啰诃南。毗陀耶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波唎跋啰者迦,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茶演尼,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摩诃般輸般怛夜。嚧陀啰,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那啰夜拏,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訖唎擔。
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迦波唎迦,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 雞啰夜彌。阇夜羯啰,摩度羯啰。薩婆啰他娑達那,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赭咄啰,婆耆你,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毗唎羊,訖唎知。難陀雞沙啰,伽拏般帝。索酰夜,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那揭那,捨啰婆拏,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阿羅漢,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毗多啰伽,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跋阇啰波你。具酰夜,具酰夜。迦地般帝,訖唎擔。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啰叉罔。婆伽梵。印兔那,麼麼寫
【第四會】
婆伽梵。薩怛多,般怛啰。南無粹都帝。阿悉多,那啰剌迦。波啰婆,悉普咤。毗迦薩怛多,缽帝唎。什佛啰,什佛啰。陀啰陀啰。頻陀啰,頻陀啰,嗔陀嗔陀。虎合牛。虎合牛。泮咤。泮咤泮咤泮咤泮咤。娑诃。酰酰泮。阿牟迦耶泮。阿波啰,提诃多泮。婆啰波啰陀泮。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薩婆提鞞弊泮。薩婆那伽弊泮。薩婆藥叉弊泮。薩婆干闼婆弊泮。薩婆補丹那弊泮。迦咤補丹那弊泮。薩婆突狼枳帝弊泮。薩婆突澀比口犁 ,訖瑟帝弊泮。薩婆什婆利弊泮。薩婆阿播悉麼口犂 弊泮。薩婆捨啰婆拏弊泮。薩婆地帝雞弊泮。薩婆怛摩陀繼弊泮。薩婆毗陀耶,啰誓遮口犂 弊泮。阇夜羯啰,摩度羯啰。薩婆啰他娑陀雞弊泮。毗地夜,遮唎弊泮。者都啰,縛耆你弊泮。跋阇啰,俱摩唎。毗陀夜,啰誓弊泮。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跋阇啰,商羯啰夜。波啰丈耆,啰阇耶泮。摩诃迦啰夜。摩诃末怛唎迦拏。南無娑羯唎多夜泮。毖瑟拏婢曳泮。勃啰诃牟尼曳泮。阿耆尼曳泮。摩诃羯唎曳泮。羯啰檀遲曳泮。蔑怛唎曳泮。唠怛唎曳泮。遮文茶曳泮。
羯邏啰怛唎曳泮。迦般唎曳泮。阿地目質多,迦屍摩捨那。婆私你曳泮。
演吉質。薩埵婆寫。麼麼印兔那麼麼寫。
【第五會】
突瑟咤質多。阿末怛唎質多。烏阇诃啰。伽婆诃啰。嚧地啰诃啰。婆娑诃啰。 摩阇诃啰。阇多诃啰。視毖多诃啰。跋略夜诃啰。乾陀诃啰。布史波诃啰。頗啰诃啰。婆寫诃啰。般波質多。突瑟咤質多。唠陀啰質多。藥叉揭啰诃。
啰剎娑,揭啰诃。閉口隸 多,揭啰诃。毗捨遮,揭啰诃。部多揭啰诃。
鸠盤茶,揭啰诃。悉干陀,揭啰诃。烏怛摩陀,揭啰诃。車夜揭啰诃。阿播薩摩啰,揭啰诃。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唎佛帝,揭啰诃。阇彌迦,揭啰诃。捨俱尼,揭啰诃。姥陀啰難地迦,揭啰诃。阿藍婆,揭啰诃。干度波尼,揭啰诃。什伐啰,堙迦酰迦。墜帝藥迦。怛口隸 帝藥迦。者突托迦。尼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薄底迦。底迦。室隸瑟密迦。娑你般帝迦。薩婆什伐啰。室嚧吉帝。末陀鞞達嚧制劍。阿绮嚧鉗。目佉嚧鉗。羯唎突嚧鉗。
揭啰诃,羯藍。羯拏輸藍。憚多輸藍。迄唎夜輸藍。末麼輸藍。跋唎室婆輸藍。毖栗瑟咤輸藍。烏陀啰輸藍。羯知輸藍。跋悉帝輸藍。邬嚧輸藍。常伽輸藍。喝悉多輸藍。跋陀輸藍。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輸藍。部多毖哆茶。茶耆尼,什婆啰。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薩般嚧诃凌伽。輸沙怛啰娑那羯啰。毗沙喻迦。阿耆尼,烏陀迦。末啰鞞啰建跢啰。阿迦啰密唎咄,怛斂部迦。地栗剌咤。毖唎瑟質迦。薩婆那俱啰。肆引伽弊,揭啰唎藥叉,怛啰刍。末啰視,吠帝钐,娑鞞钐。悉怛多,缽怛啰。摩诃跋阇嚧瑟尼钐。
摩诃般賴丈耆藍。夜波突陀,捨喻阇那。辮怛口隸 拏。毗陀耶,盤昙迦嚧彌。帝殊,盤昙迦嚧彌。啰毘陀,盤昙迦嚧彌。侄他。唵。阿那口隸 。
毗捨提。鞞啰跋阇啰陀唎。盤陀盤陀你。跋阇啰,謗尼泮。虎合牛 都嚧甕泮。莎婆诃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終)
2﹒首楞嚴五會神咒注釋義貫
(1)第一會注釋義貫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第一會】
南無(皈命)薩怛二合他(如來)蘇伽多耶(善逝)阿羅诃帝(應供)三藐三菩陁(陀)寫(正等正覺)1 薩怛二合他(如來)佛陁(佛陀)俱胝(億)瑟尼二合釤(钐)(烏瑟膩沙、頂髻) 2南無(皈命)薩婆(一切)勃陁(佛陀)勃地薩跢(菩提薩埵)鞞弊(眾) 3南無(皈命)薩多南(七)三藐三菩陀(正等正覺)俱知南(百億) 4娑捨啰二合婆迦(聲聞)僧伽喃(眾) 5
【注釋】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此題目乃是一般顯教中的通稱,實則在梵文原本的咒中,一開始即提出此咒之名為“statagatha,如來”“usnisa,烏瑟膩沙,頂髻”“sitata,悉怛他,白”“patram,般怛啰,蓋”“aparajitam,阿帕啰吉他,無有能及,無上”“pratyungira,波啰提甕吉啰,甚能調伏”“dharani,陀羅尼,總持”。以上合起來為:“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陀羅尼”,此為本咒最正式的全名,簡稱為“大佛頂咒”、或“大佛頂神咒”,因此在密教中,此法門也就稱為“大佛頂法”;至於“楞嚴咒”、“首楞嚴咒”、或“首楞嚴神咒”,則是顯教中的通稱,那是因為此咒出於《首楞嚴經》,故如是稱之。又,因為《楞嚴經》的經題全文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故密教中通常亦將此經稱為《大佛頂經》。因此可知,密教取其首,取其因(大佛頂),而顯教取其尾、取其果(首楞嚴)而立名:一重如來不可思議功德之力,及其密因;一重楞嚴大定之力;而顯密之宗旨所在亦因此而顯。
“南無”:namah,音為拿摩(namo),不念“nan wu”,“無”字,應以中國方言(或原來中原之音)念之,那是古代大師譯經時所用的音,不是今之北平話。“南無”義為:禮敬、歸命。
“薩怛他”:即“薩怛他誐他”,梵文stathagata,如來,與“哆陀伽他”同,只在最前加一個“薩”字,但此“薩”,只為子音,應與第二字合念,即是古人所稱的“二合”:古人在譯咒時,常會在咒文間加“二合”、或“三合”,以小字標出,表示此二字為“二合之音”,如此處“薩怛”下,當有“二合”標出,表示此二字為“二合之音”須取“薩(sa)”字之聲母(即其子音s)加“怛(da)”字之全音,而成為(sda)。此與中國傳統音韻學中的“反切”又不同。古代大師翻經時,常加“二合”、“三合”,令學者能讀出正確的音,但後代傳抄時,常將這“二合”的讀音標示略去,故後世的人便常把原本應合起來念的音分開來念,例如“娑婆诃”即是一例。“娑婆”二字之下應有“二合”標示,而讀作(sua ha)才對,而非(so po ho)或(sa po er)等等。
“蘇伽多耶”:(sugataya,蘇加他押),又譯為“素誐他”,義為善逝,如來十號之一。
“阿啰诃帝”:arhate,義為應供,亦如來十號之一。
“三藐三菩陀寫”:samyaksambuddha,正等正覺,或略稱等正覺、正等覺。
“佛陁(tuó)”:Buddha,佛陀。
“俱胝”:koti,億。
“瑟尼钐”:snisan,與“烏瑟尼沙”usnisa同。唯“沙”為單數,“釤”為復數。義為:頂髻,頂上肉髻,無見頂相,為如來三十二相之一,系三十二相中之最勝者,以其處如來頂故。
“薩婆”:(sarva,薩爾瓦、薩爾乏),一切。蓋梵文“ ”之音,在v與b之間,又有點像w(烏)音,中英文都無此音,故古代漢譯系取其“b”之一端,而近代拉丁拼音則取其“v”之一端。
“勃地薩跢鞞弊”:“勃地薩跢”,即菩提薩埵(Bodhisattva),即菩薩之全稱,義為大道心有情,或覺有情。“鞞弊”bhyah,眾也。
“薩多喃”:saptanam,七。此與“准提神咒”一開始的“南無薩多喃”是一樣的。
“俱知南”:koti,俱胝,億也。“喃”nam,表復數,眾多也,合言,亦即數百億之謂也。
“娑捨啰婆迦”:sasravaka,聲聞。
“僧伽喃”:samghanam,眾。一般所說之“僧”或“僧伽”,即是此字。“喃”,同樣為復數義。
【義貫】(1句——5句)
皈命如來、善逝、應供、正等覺,皈命一切佛陀億萬之佛頂(無見頂),皈命一切諸佛菩薩,皈命七俱胝(七百億)正等覺並諸聲聞眾。
【诠論】
諸佛菩薩密咒中之密語,其意義並非只有表面一層,故自古翻經大師皆有“多義不翻”及“密義不翻”之約定俗成。如今在此所作之注釋及義貫,亦僅供學者參考,並非如來密咒之義一定就是如此,或僅有此義。
又,有些人有一種誤解,以為密咒是沒有意義的,或密咒之意義系“不可說”,而且阻人探索其義。這是錯誤的,也是矯枉過正。正說應是:如來密咒,義深無量,並非無義。試想:如來怎會作“無義語”?須知如來所說,其名、句、文,一音一字一詞,悉皆有義;不但有義,且有深義、有廣大無量義;故可知若說密咒“沒有意義”是決定錯誤的。
其次,古代大師譯經時,亦常於咒文中,以小字將咒文之義譯出,如本書所作者。請參閱《大正藏》中《楞嚴咒》、《大悲咒》等之古代注釋。
再者,說密咒之義“不可說”,而禁止人研討其義,以為如是即會“傷害”了密咒的“神秘感”,或令持咒者分心、或生分別心、或打妄想,這種說法也是不正確的;並且是多余的顧慮。事實上是,若有因緣,而能如法學習密咒者,其本身的根器(尤其是信根)、因緣都應已具足,不會因為揭開密咒“神秘的面紗”之一角,而妨礙他的修行,或障礙他(如分別或打妄想);實際上恐怕正好相反:若根機成熟之人習咒,假使能知道密咒一般的意義,不但不妨礙,反而更能助他於持咒中的觀想。
對於密咒之意義,之所以有以上種種誤解,其中原因之一,恐怕是吾等去聖時遙,且正統密宗早絕於中土,再加上古梵文深奧,當今除在日本的三國正傳之真言宗仍在習學古梵字外,其他鮮有能知者(現今世俗或佛學院中所習者,率皆近代梵字,而非佛經中之古悉檀梵字):因此密咒咒文之義,更不為一般人所知。
再者,此五會神咒之架構,第一會多為皈敬,包括皈命三寶,及禮敬諸天、護法、一切鬼神。若以密教之五法而言,第一會屬於敬愛法及召請法(鉤召法)。而自第二會開始,以迄第五會,都是降伏法(或調伏法),故此咒名為“無有能及、甚能調伏”,因而此咒能降伏一切魔怨,乃至一切諸天、鬼神,皆能加以調伏——更可驚人的是:最後連一切聲聞、諸天、金剛、明王、外道咒士、一切神、一切鬼、一切病,悉皆加以禁伏、破敗!可見此咒之威力,實在可怕,不可等閒視之!因此欲修此法,一定要如法,更須持四種清淨明誨,且須於善知識所如法請法,如法恭謹習持,不可輕忽,方能成就無上功德。否則,若掉以輕心,則一切聖眾、天龍鬼神、金剛、明王之所不容,反獲大罪。
最後,本咒漢譯本,自古即分五會,共四百二十七句。今仍照古人所分之句數標之;古來雖然有幾個地方標得不甚正確,例如將連貫的一句中斷、分開,或將不相關的上下兩句(或其中一部分)連在一起,標作一句。然而為便利學者查閱古本或他書,故仍依舊例標之,以存其真,及尊重傳統。
南無(皈命)盧雞(世間,處世)阿羅漢跢喃(諸阿羅漢眾)6 南無(皈命)蘇盧二合多·波那喃(入流眾)7 南無(皈命)娑羯唎二合陀·伽彌喃(一來眾)8 南無(皈命)盧雞·三藐伽跢喃(世間已度眾,四果眾)9 三藐·伽波啰三合底·波多那二合喃(正向眾,四向眾)10
【注釋】
“盧雞”:loke,又譯為“路計”,義為世間,或處世,即現在世間中修行之義。
“蘇盧多·波那喃”:srotapantanam,入流,即初果、須陀洹眾。“蘇盧多”為“入”,“波那喃”為“流”,合為“入流”,入聖道之流也,故又稱入道,或見道位。
“娑羯唎陀·伽彌喃”:“娑羯唎陀”sukrita,義為“一”。“伽彌喃”agaminam,義為“來”,合為:一來果眾,即二果斯陀含眾。
“盧雞·三藐伽跢喃”:“盧雞”,世間。“三藐伽跢喃”samyagatanam,已度。玄奘三藏譯曰“正至”。合謂:世間已度眾,亦即已度世間之聖眾,也就是四果眾。以此概括其他果位。
“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三藐”samya,正也。“伽波啰底·波多那喃”(kprati pantanam),行也,向也。合稱為:正行、正向,亦即四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義貫】(6句——10句)
皈命處世之諸阿羅漢眾,皈命入流(須陀洹)眾,皈命一來果(斯陀含)眾,皈命已度世間之四果眾,皈命諸四向聖眾。
南無(禮敬)提婆(天)離瑟二合(仙)赧(眾)11 南無(禮敬)悉陀耶(成就)毗地耶二合(明、咒)陀啰(持)離瑟二合(仙)赧(眾)12 捨波奴·揭啰二合诃·娑诃娑啰摩他喃(攝惡作善眾)13 南無(禮敬)跋啰二合诃摩二合尼(梵天)14 南無(禮敬)因陀啰二合耶(帝釋天)15
【注釋】
“提婆·離瑟赧”:deva,天。“離瑟”rsi,仙。“赧(nǎm)”眾。合稱:諸天仙眾。仙者,修行而有成者之謂,非道家所說之仙!
“悉陀耶·毗地耶·陀啰·離瑟赧”:“悉陀耶”sidaya,音為悉達耶,義為成就。此字與“悉地”(成就),“四悉檀”(四種成就),都是同一字根。“毗地耶”vidya,明,咒之義。“陀啰”dhara,持。“離瑟赧”仙眾。合稱為:成就持明之諸仙眾。(持明仙為以持明而得成仙者。)
“捨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sapanu·grana·samarthanam,攝惡而作善之諸賢眾。
“跋啰诃摩尼”:Brahmane即婆羅門,梵天眾也。
“因陀啰耶”:Indraya“因陀啰”,即帝釋天,忉利天主。
【義貫】(11句——15句)
禮敬諸天仙眾,禮敬成就持明仙眾,禮敬攝惡作善眾,禮敬諸梵天眾,禮敬帝釋天眾。
南無(禮敬)婆伽婆帝(世尊)16 盧陀啰二合耶(大自在天)17 烏摩般帝(大自在天後)18 娑醯夜耶(眷屬等)19 南無(禮敬)婆伽婆帝(世尊)20 那啰野拏耶(那羅延天)21
【注釋】
“婆伽婆帝”:Bhagavate與“薄伽梵”同,世尊之義,亦為如來十號之一。
“嚧陀啰耶”:Rudraya大自在天。舊稱“摩醯首羅天”,又稱“伊捨那天”(Isanaya)。
“烏摩般帝”:Umapati大自在天之天後。
“娑醯夜耶”:saheyaya,及眷屬等。
“那啰野拏耶”:Narayanaya,那羅延天,為具有大力之欲界天神,是為金剛力士,又稱為毘紐天visnu。《大日經疏》雲:那羅延天為毘紐天之別名,為大日如來之化身之一,乘伽喽啰鳥。
【義貫】(16句——21句)
禮敬世尊,禮敬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後、及其眷屬等。禮敬世尊,禮敬那羅延天。
槃遮(五)摩诃(大)三慕陀二合啰(印)22 南無(皈命)悉羯唎三合多耶(作禮、頂禮)23 南無(皈命)婆伽婆帝(世尊)24 摩诃迦羅耶(大黑天)25 地唎二合(三)般剌(宮)那伽啰(城)26 毗陀啰二合·波拏迦啰耶(破壞)27 阿地目帝(樂)28 屍摩二合捨那泥(屍陀林,塚(冢)所)婆悉泥(居)29 摩怛唎二合(本母)伽拏(眾)30 南無悉羯唎三合多耶(皈命頂禮)31
【注釋】
“槃遮·摩诃·三慕陀啰”:“槃遮”paca,五。“摩诃”maha,大。“慕陀啰”mudra,印。合稱:五大印。亦即禮敬五部大印。五部為佛部、蓮花部、金剛部、寶部、羯磨部。
“南無悉羯唎多耶”:“南無”,皈命。“悉羯唎多耶”skritaya,作禮,頂禮。合稱:皈命頂禮。
“摩诃迦啰耶”:“摩诃”maha,大。“迦啰耶”kalaya,黑。即大黑天神。
“地唎·般剌·那伽啰”:“地唎”tri,三。“般剌”prara,宮。“那伽啰”nagara,城。此句應與下句合稱。
“毗陀啰·波拏迦啰耶”:vidrapanakaraya破壞。與上句合為:破壞三重城者。
“阿地目帝”:adhimuktoka樂。此下四句應合稱。
“屍摩捨那泥”:smasana屍陀林,或稱寒林,亦即冢所(墓地)。
“婆悉泥”:vasini居。
“摩怛唎伽拏”:“摩怛唎”matri,本母。“伽拏”gana,眾。本母眾,或稱陰母,即鬼神眾。此上四句合稱:敬禮壞三重城、樂居冢所、本母之眾,亦即是指大黑天,以大黑天為冢間神故。
【義貫】(22句——31句)
禮敬五部大印,皈命頂禮,皈命世尊,禮敬大黑天神、摧壞三重城、樂居冢所(墓地)本母(鬼神)之眾。
南無(皈敬)婆伽婆帝(世尊)32 多他伽跢俱啰耶(種族)33 南無(皈敬)般頭摩二合(蓮華)俱啰耶(種族)34 南無(皈敬)跋阇啰二合(金剛)俱啰耶(種族)35 南無(皈敬)摩尼(寶部)俱啰耶(種族)36 南無(皈敬)伽阇(羯摩)俱啰耶(種族)37 南無(皈敬)婆伽婆帝(世尊)38 帝唎茶輸啰西那(堅固、堅猛)39 波啰二合诃啰拏(除斷、斷盡)啰阇耶(王)40 跢他伽多耶(如來)41
【注釋】
“多他伽跢”:tathagata,如來。
“俱啰耶”:kulaya部、族、種族。
“般頭摩”:padma蓮華。指蓮華部。
“跋阇啰”:vajra金剛;又翻:伐折羅。指金剛部。
“摩尼”:mani寶,摩尼寶。指寶部。
“伽阇”:garja白象。白象有力,能成辦事,故在此代表羯磨部,以羯磨為作業、辦事、成辦之義。
“波啰诃啰拏·啰阇耶”:“波啰诃啰拏”praharana,除斷,啖盡。“啰阇耶”rajaya,王。合稱:極啖盡王,系金剛明王之威德,以其能啖盡惡穢、染法、不淨法。所言“啖盡”者,為我所全部攝受、消除無余也。
【義貫】(32句——41句)
皈敬世尊佛部種族,皈敬蓮華部種族,皈敬金剛部種族,皈敬寶部種族,皈敬白象(羯磨部)種族,皈敬世尊堅猛極啖盡王如來。
【诠論】
此為皈敬五部種族。蓋密教中諸佛菩薩聖眾共分五部:佛部、蓮華部、金剛部、寶部、羯磨部。此外復有外金剛部,為外護。本咒中此處最後三句“威德破魔軍極啖盡王如來”蓋系總攝一切外金剛部及金剛、明王、力士、護法鬼神眾欤。
南無(皈命)婆伽婆帝(世尊)42 南無(皈命)阿彌多婆耶(阿彌陀佛)43 跢他伽多耶(如來)44 阿啰诃帝(應供)45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覺)46 南無(皈命)婆伽婆帝(世尊)47 阿刍鞞耶(不動)48 跢他伽多耶(如來)49 阿啰诃帝(應供)50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覺)51 南無(皈命)婆伽婆帝(世尊)52 鞞沙阇耶二合(藥)俱嚧(師)吠柱唎耶二合(琉璃)53 般啰二合婆(光)啰阇耶(王)54 跢他伽多耶(如來)55 南無(皈命)婆伽婆帝(世尊)56 三補師毖二合多(開敷花)57 薩憐(娑羅樹)捺啰二合(帝)剌阇耶(王)58 跢他伽多耶(如來)59 阿啰诃帝(應供)60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覺)61
【注釋】
“阿彌多婆耶”:Amitabhaya無量光(無量壽),即阿彌陀佛。
“阿刍鞞耶”:Aksabhyaya不動佛,即東方阿閦鞞佛。
“鞞沙阇耶·俱盧·吠柱唎耶”:“鞞沙阇耶”Bhaisaja,藥。“俱盧”Guru,師。“吠柱唎耶”Vaiturya琉璃。合稱:藥師琉璃。須與下句合讀。
“般啰婆·啰阇耶”:“般啰婆”prabha,光。“啰阇耶”Rajaya,王。接上句: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即藥師佛。
“三補師毖多·薩憐·捺啰·剌阇耶”:“三補師毖多”sampuspita,開敷花。sam為開敷。puspa為花。“薩憐”sale,娑羅樹,義為高遠。 “捺啰”Nadra,帝,王。“剌阇耶”Rajaya,王。合稱:開敷花娑羅樹王佛。此佛亦可稱為:開敷花王佛或娑羅樹王佛。
【義貫】 (42句——61句)
皈敬世尊,皈敬阿彌陀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皈敬世尊阿閦鞞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皈命世尊藥師琉璃光王如來;皈命世尊(開敷花)娑羅樹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南無(皈敬)婆伽婆帝(世尊)62 捨雞野二合(釋迦)母那曳(牟尼)63 跢他伽多耶(如來)64 阿啰诃帝(應供)65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覺)66 南無(皈敬)婆伽婆帝(世尊)67 剌怛那二合(寶)雞都(幢)啰阇耶(王)68 跢他伽多耶(如來)69 阿啰诃帝(應供)70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覺)71
【注釋】:
“捨雞野·母那曳”:“捨雞野”sakya,釋迦,義為能仁。“雞野”,二字二合。“母那曳”Mynayi,即牟尼,寂、默之義。合為:釋迦牟尼,為本師聖號。
“剌怛那·雞都·啰阇耶”:“剌怛那”Ratna,寶。“雞都”Ketu,幢。“啰阇耶”Rajaya,王。合為:寶幢王,即寶幢王如來,或寶幢如來,位於東方,主菩提心門。
【義貫】(62句——71句)
皈敬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皈敬世尊寶幢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帝瓢(諸天)南無(皈命)薩羯唎多(頂禮)72 翳昙(此)婆伽婆多(世尊)73 薩怛二合他伽都(如來)瑟尼二合钐(頂髻)74 薩怛多(白)般怛?二合(蓋)75 南無(皈命)阿婆啰視耽(無有能及者)76 般啰二合帝揚二合歧啰(甚能調伏)77 薩啰二合婆(一切)部多(鬼)揭啰二合诃(祟)78 尼羯啰二合诃·羯迦啰诃尼(治罰)79
【注釋】
“帝瓢”:devyam天,諸天。
“翳昙”:itam此。
“薩怛多般怛藍”:sitata patram白蓋,俗稱白傘蓋。
“阿婆啰視耽”:aparajitam無有能及者。
“般啰帝揚歧啰”:pratyungira甚能調伏。
“部多·揭啰诃”:“部多”bhuta,鬼。“揭啰诃”graha 祟,作弄,惱害也。
“尼羯啰诃·羯迦啰诃尼”:nigrahakarim治罰、調伏義。
【義貫】(72句——79句)
(如是作禮已)一切諸天皆悉皈命頂禮此世尊如來白傘蓋、無能勝、甚能調伏治罰一切諸天及鬼祟(作祟之鬼神眾等)。
(從此以下,即是稱歎此神咒之功德、威力。)
跋啰(他)毖地耶二合(明、咒)叱陀你(斷)80 阿迦啰(非時)密唎二合柱(死)81 般唎怛啰耶儜(能除)揭唎(作)82 薩啰二合婆(一切)槃陀那(縛)目叉尼(解脫)83 薩啰二合婆(一切)突瑟吒二合(惡)84 突悉乏二合般那二合(夢)你伐啰尼(障、遮)85
【注釋】
“跋啰·毖地耶·叱陀你”:“跋啰”para,他,指外道。“毖地耶”vidya,明、咒。“叱陀你”cchedana,斷。合為:能斷外道明咒法。
“阿迦啰·密唎柱”:“阿迦啰”akala,非時。“密唎柱”mrityu,死。合稱:非時死,即橫死。
“般唎怛啰耶儜·揭唎”:“般唎怛啰耶儜”prasamana,能除。“揭唎”kari,作。合雲:作能除之事。
“槃陀那·目叉尼”:“槃陀那”bandhana,縛。“目叉尼”moksana,解脫。合雲:能解脫一切眾生系縛。
“突瑟吒”:dusta惡。
“突悉乏般那”:dusvapana夢。合上雲:惡夢。
“你伐啰尼”:mivarani障、遮。連上雲:能遮止一切惡夢。
【義貫】(80句——85句)
能斷一切外道明咒,能除一切非時死(橫死),能解脫一切眾生系縛,能遮止一切惡夢。
赭都啰(四)失帝南(八十)86 羯啰二合诃(惱害)娑诃薩啰二合(千)若阇(眾)87 毗多崩二合娑那(壞)羯唎(作,令)88 阿瑟吒二合(八)冰捨帝南(二十)89 那叉剎怛啰二合·若阇(諸宿)90 波啰二合薩陀那(歡喜)·羯唎(作,令)91 阿瑟吒二合南(八)92 摩诃(大)羯啰二合诃(祟、鬼神、惡星)若阇(眾等)93 毗多崩二合薩那(壞)羯唎(作,令)94
【注釋】
“赭都啰·失帝南”:“赭都啰”catura,四。“失帝南”satinam,八十。合稱:八十四。
“羯啰诃”:graha執、祟、惱害者。
“娑诃薩啰·若阇”:“娑诃薩啰”sahasra,千。“若阇”nam,眾。合雲:八萬四千諸惱害。
“毗多崩娑那·羯唎”:“毗多崩娑那”vidhvamsana,壞。“羯唎”karim,作。合上為:能壞八萬四千諸惱害。
“阿瑟吒·冰捨帝南”:“阿瑟吒”asta,八。“冰捨帝南”vimsatinam,二十。合雲:二十八。
“那叉剎怛啰若阇”:naksatranam諸宿曜(yào)。
“波啰薩陀那·羯唎”:prasadana karim令歡喜。“羯唎”,作。
“阿瑟吒南·摩诃·羯啰诃若阇”:“阿瑟吒南”astanam,八。“摩诃羯啰诃若阇”mahagrahanam大惡星眾。
【義貫】(86句——94句)
能壞八萬四千諸鬼祟,能令二十八宿等生歡喜,能壞八大惡星。
薩婆(一切)捨都嚧二合(怨家)你婆啰若阇(遮)95 呼藍(重大)突悉乏(惡夢)難遮(等)那捨尼(消滅)96 毖沙(毒)捨悉怛啰三合(刀杖)97 阿吉尼二合(火)烏陀迦(水)啰若阇(度)98
【注釋】
“捨都嚧·你婆啰若阇”:“捨都嚧”satru,怨家。“你婆啰若阇”nivaranim遮,或遮止。連上雲:能遮止一切怨敵等。
“呼藍·突悉乏·難遮·那捨尼”:“呼藍”guram,重,重大。“突”du,惡。“悉乏”svapna,夢。“難遮”namca,等。“那捨尼”nasanim,消滅。合雲:消除重大惡夢。
“毖沙”:visa毒。
“捨悉怛啰”:sastra刀杖。
“阿吉尼”: agni火。
“烏陀迦·啰若阇”:“烏陀迦”udaka,水。“啰若阇”utranim,度。連上雲:能度水等。
【義貫】(95句——98句)
能遮止(遮卻)一切怨敵,能消滅重大惡夢等,能滅度一切毒害、刀杖、水、火諸難。
阿般啰視多具啰(無有能及)99 摩诃(大)般啰二合(極)戰持(暴惡)100 摩诃疊多(大天,天中天)101 摩诃帝阇(大威德、大威光)102 摩诃稅多(大白日)阇婆二合啰(火焰、光明)103 摩诃跋啰(大力、力士)槃陀啰(白)婆悉你(衣、白衣觀音)104 阿唎耶二合(聖)多啰(多羅菩薩)105 毗唎二合俱知(毘俱胝菩薩)106 誓婆(破壞)毗阇耶(最勝)107
【注釋】
“阿般啰視多具啰”:aparajitakhura無能及者,無能勝。
“般啰·戰持”:“般啰”pra,極。“戰持”canthna,暴惡,即忿怒尊。
“摩诃疊多”:mahadipta大天,即天中天,佛之又稱。
“摩诃帝阇”:mahatejam大威德、大威光,指佛之放光威神。
“摩诃稅多·阇婆啰”:“摩诃”maha,大。“稅多”svetam,白天,白日。“阇婆啰”jvala,火焰,光明。合雲:大白日火焰光明。
“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摩诃跋啰”mahavala,大力,力士。“槃陀啰·婆悉你”pandara vasinim,白拂,白衣。合雲:白衣觀音大士。為蓮華部之部母。
“阿唎耶·多啰”:“阿唎耶”arya,聖。“多啰”tara,度。合雲:聖度母,或聖救度母,即多羅菩薩。觀音菩薩化身之一。據《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中載:觀自在菩薩入普光明多羅三昧,以三昧力,由眼中放大光明,多羅菩薩即由光明中生。此多羅菩薩光照一切眾生,猶如慈母憐子,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故名“度母”。
“毗唎俱知”:brkuti義為蹙額、瞋目。即“毘俱胝菩薩”,亦為觀音菩薩之化身之一,故又稱“毘俱胝觀音”。此菩薩為從觀音之額上皺紋中出生,故名為蹙額(毘俱胝),為觀音之忿怒尊,是為降伏金剛。毘俱胝菩薩具三目四臂,宛如摩醯首羅天,其身潔白,有紅、黃、白三色三昧圓光圍繞(紅色主降伏,黃色主增益,白色主息災)。
“誓婆·毗阇耶”:“誓婆”siva,破壞。或譯為“濕婆”。“毗阇耶”vijaya,最勝。合雲:最勝破壞。此句系承上句而言,指大忿怒尊毘俱胝菩薩為最勝之破壞者,以能破除、降伏一切魔怨、邪惡、垢穢故,故稱此破壞為最勝。
【義貫】(99句——107句)
無敵最勝尊!最極暴惡大忿怒尊!天中天尊!大威耀尊!大白光焰尊!大力白衣大士!聖度母多羅尊!大忿怒最勝破壞毘俱胝尊!
【诠論】
這一節中的三觀音:白衣、多羅、毘俱胝,皆是如意輸曼荼羅四隅之尊,另外一尊是一髻羅剎。此三尊分別代表息災(白衣)、增益、敬愛(多羅)、調伏(毘俱胝)。
跋阇啰二合(金剛)摩禮底(鬘)108 毗捨嚧二合多(最勝)109 勃騰罔二合迦(蓮花璎相)110 跋阇啰二合(金剛)制喝那阿三合遮(舌)111 摩啰(璎)制婆(最妙)般啰質多(無能及者)112 跋阇二合啰(金剛)擅持(杵)113 毗捨啰遮(毘沙門天)114 扇多(寂、息、柔善)捨(心)鞞提婆(天眾)補視多(供養)115 蘇摩(善)嚧波(貌)116 摩诃(大)稅多(白)117 阿唎耶(聖)多啰(度,度母)118 摩诃(大)婆啰(願、力)阿般啰(無能勝)119 跋阇啰二合(金剛)商羯啰(連鎖、鎖)制婆(最勝)120
【注釋】
“跋阇啰·摩禮底”:“跋阇啰”,金剛。“摩禮底”maleti,鬘。合稱:金剛鬘。
“毗捨嚧多”:visrutam最勝。
“勃騰罔迦”:padmankgha蓮花璎相,亦即以蓮花作成璎珞。
“跋阇啰·制喝那阿遮”:“制喝那阿遮”jihdhajah,舌。合為:金剛舌,以此菩薩宜說妙法,出廣長舌,堅固勇猛,猶如金剛,故稱金剛舌。
“摩啰·制婆·般啰質多”:“摩啰”mala,璎。“制婆”ceva,最妙。“般啰質多”parajitah,無能及。合雲:璎珞最妙無能及者。
“跋阇啰·擅持”:vajra dandi金剛杵。
“毗捨啰遮”:Visalaca毘沙門天。
“扇多捨·鞞提婆·補視多”:“扇多”santa,寂、靜、息、善。息災法之梵文“息底迦”。即與此字同字根。“捨”sa,心。原為“阿捨”,因與上一字相連,而上一字最後一音為“阿”,故略去。“鞞提婆”vaideva,天眾。“補視多”pujitah,供養。合雲:寂善心諸天眾供養者。以諸天心常在定,故稱其心寂靜、息寂。又以天心皆善,故亦是善心。且諸天常以眾妙寶飲食等供養諸佛及大菩薩,故是供養者。又,諸天為有福者,而其天福亦多來自過去世供養諸佛,而現世又供養之善根習氣不斷,故仍常喜供養諸佛,故稱為供養者。
“蘇摩·嚧波”:“蘇摩”somi,善。“嚧波”rupa貌。合雲:善貌,謂端正相好也。
“摩诃稅多”:“稅多”sveta,白。合雲大白。與下一句合去:大白聖度母。以多羅菩薩身著白衣,且全身發光,故曰大白。
“摩诃·婆啰·阿般啰”:“摩诃”,大。“婆啰”valah,願、力。“阿般啰”apara,無能勝。合雲:大願大力無能勝者。
“跋阇啰·商羯啰·制婆”:“跋阇啰”vajra,伐折羅,金剛。“商羯啰”sankala,連鎖、鎖。合雲:金剛鎖,為金剛菩薩之名。“制婆”cevah,最勝。合雲:最勝金剛鎖。又,金剛鎖古譯皆作“金剛鏁”。
【義貫】(108句——120句)
金剛鬘尊!最勝蓮華璎相金剛舌尊!最妙璎珞無能勝金剛杵,毘沙門天!寂善心供養者諸天!善貌大白聖度母多羅菩薩!大願大力無能勝,最勝金剛鎖菩薩!
跋阇啰二合(金剛)俱摩唎(童女) 121俱藍陀唎(持姓金剛童女)122 跋阇啰二合(金剛)喝薩多二合(手)遮(等)123 毗地耶二合(明、咒)乾遮那(真金)摩唎迦(璎)124 啒蘇母(紅藍)婆羯(最勝)啰跢那(寶)125 鞞嚧遮那·俱唎耶(遍照尊,大日如來)126 夜啰菟·瑟尼二合钐(頂髻)127 毗折藍二合婆·摩尼遮 (羅剎神女)128跋阇啰二合(金剛)迦那迦(威勢)波啰二合婆(光耀)129
【注釋】
“俱摩唎”:kumari童女。(童子為kumara)
“俱藍陀唎”:“俱藍”kula,姓、種姓。“陀唎”ndhari,持。合雲:持姓,亦即姓“持”。與上句合雲:金剛童女持姓,亦即其姓為“持”之金剛童女。
“跋阇啰·喝薩多·遮”:“跋阇啰”,金剛。“喝薩多”hasta,手。“遮”,等。合雲:金剛手菩薩等。
“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毗地耶”vidya,明,咒。“乾遮那”kamcana,真金。“摩唎迦”malikah,璎。合雲:猶如真金璎珞之大明咒。
“啒蘇母·婆羯·啰跢那”: “啒蘇母”kusumbha,紅藍。“婆羯”viga,最勝。“啰跢那”ratana,寶。合雲:紅藍最勝寶。紅為調伏,藍為息災。
“鞞嚧遮那·俱唎耶·夜啰菟·瑟尼钐”:“鞞嚧遮那”Vairocana,遍照、普照。“俱唎耶·夜啰菟·瑟尼钐”kudartha snisa,髻稱。合雲:遍照髻稱尊。“瑟尼钐”為烏瑟尼沙,頂髻。
“毗折藍婆摩尼遮”:vijrambhamanaca羅剎神女。
“迦那迦”:kanaka威勢。
“波啰婆”:prabha光、光耀。合上雲:金剛威勢之光耀。
【義貫】(121句——129句)
金剛童女、持姓金剛女、金剛手菩薩等!頂上肉髻發出紅藍等最勝寶光之毘盧遮那(遍照尊)!羅剎神女金剛威勢之光耀!
嚧阇那(眼)跋阇啰二合(金剛)頓稚遮(尊)130 稅多遮(白)迦摩啰(蓮花)剎(目)131奢屍(月)波啰二合婆(光明)132 翳帝夷二合帝(如是)133 母陀啰二合(印)羯拏(眾,諸)134 娑鞞(一切)啰忏(守護)135掘梵都(作於、施於)136 印兔那二合(此)麼麼寫(給與我)137
【注釋】
“嚧阇那·跋阇啰·頓稚遮”:“嚧阇那”locanah,眼。“跋阇啰”vajra,金剛。“頓稚遮”tundica,主,首領,尊。合雲:金剛眼尊。
“稅多遮·迦摩啰”:“稅多遮”svetaca,白。“迦摩啰”kamala,蓮花。合雲:白蓮花。
“剎·奢屍·波啰婆”:“剎”ksa,目;全字就為aksa,“阿渴剎”。因上字最後一音為“阿”音,故略,與上合稱為:白蓮花目。“奢屍”,月。“波啰婆”prabha,光明。合雲:白蓮花目如月之光明,亦即光明而清涼。
“翳帝夷帝”:itycte如是。
“母陀啰·羯拏”:“母陀啰”mudra,印。“羯拏”ganah,眾,諸。與上合雲:如是一切諸咒印。
“娑鞞·啰忏”:“娑鞞”sarve,一切。“啰忏”raksam,守護、擁護。合雲:一切守護。
“掘梵都·印兔那·麼麼寫”:“掘梵都”kurdhvantu,作於,施於。“印兔那”intam,此。“麼麼寫”mamasya,我。與合雲:一切守護於無等。“寫”,獲得,給與。
【義貫】(130句——137句)
金剛眼尊,如白蓮花,其光如月,如是等一切諸咒印,願悉皆守護於我及一切眾等。
(2)第二會注釋義貫
【第二會】
烏合牛 二合(皈命,三身) 138 唎瑟(仙)揭拏(眾)139 般剌二合捨悉多二合(善相)140 薩怛二合他伽都(如來)瑟尼钐(頂髻)141 虎合牛 二合(金剛種子字) 142 都嚧雍三合(如)(種子字)143 瞻婆那(押領)144 虎合牛 二合(種子字) 145 都嚧雍三合(種子字)146 悉眈婆那(鎮守)147 虎合牛 二合(種子字) 148 都嚧雍三合(種子字)149 波啰(他)瑟地耶二合(明)三般叉拏(啖食)羯啰(作)150
【注釋】
“烏合牛”:om此二字為“二合”音,讀為一音,讀如:嗡。是皈命,或三身(法、報、化)之義。他處多譯成“唵”,但不讀“安”,應讀作“嗡”,去聲(四聲)。
“唎瑟。揭拏”:“唎瑟”rsi,仙。“揭拏”gana,眾。合雲:仙眾。仙為大修行人之義。
“般剌捨悉多”:prasasta善相。
“虎合牛”:hum一切金剛之種子字。一般譯為“吽”。又,如上所言,因此二字亦是二合音,應讀為“轟”,去聲。
“都嚧雍”:bhrum此為三合音,系一字頂輪王之種子字;一字頂輪王亦是佛頂部族之一。又,此字之梵字(及拉丁拼字)系依《大正藏》中不空三藏之梵本,及真言宗所傳之法本。又,《大佛頂陀羅尼勘注》(《大正藏卷六十一,No.2235》;亦是作(bhrum).若依漢譯之“都盧雍”,則梵文變成應作(trum)才對,讀如“都隆(二合音)”;然則此漢譯或許是古時傳抄時,將“部”字誤為“都”字,也不一定。謹依密部所傳,在此說明:若依梵本,正確之音應為“部隆”(二合);明達之讀者諸君詳之。
“瞻婆那”:jambhana押領、引領,謂以如來神咒押領一切天龍鬼神、金剛護法,及一切諸天等。
“悉眈婆那”:stambhana鎮守。謂鎮守行者也。
“波啰·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波啰”para,他。“瑟地耶”vidya,明。合雲:他明,謂外道明咒也。“三般叉拏”sambhaksana,啖食。合上雲:啖食一切外道明咒(把它吃掉,消除淨盡之義。)“羯啰”krar,作。亦即:作“啖食一切外道明咒”這件事。
【義貫】(138句——150句)
嗡!(皈命三身)具一切大仙善相(相好)之如來無見頂相。(哞!部隆!一切金剛種子、一字頂輪王及一切佛頂部族種子字)!押領!(哞!部隆!一切金剛種子、一字頂輪王及一切佛頂部族種子字)!鎮守!(哞!部隆!一切金剛種子、一字頂輪王及一切佛頂部族種子字)!啖食一切外道明咒!
【诠論】
如上所述,第一會主要為召請、皈敬、敬愛。第二會開始,即開始調伏。此處一開始以“如來頂髻”(大佛頂),及一切金剛之種子字及佛頂部族代表之種子字來驚覺一切金剛、如來,敕令一切如來、金剛、菩薩、明王、諸天,鬼神,押領一切護法,以鎮守道場,護持行人。看這有如驟然而來的氣勢及廣大威勢,真是有驚天動地的震撼力量,沛然莫之能御。然而細察此震撼力之來源,亦在於極其“冗長”而虔敬的第一會中之祈請所蓄積的力量,然後於第一會“好不容易”完畢之後,於第二會開始,“突然”語氣一轉,由十分恭謹、一切禮敬的“敬愛”,轉為毫不留情的“調伏”——不但調伏,而且要“啖盡”,趕盡殺絕,除惡務盡。故其力量在“敬愛”與“調伏”之間的對比,及忽然一轉的錯愕之下,令即將被調伏者措手不及,因此其威勢與力量就更大大提高。又,第一會有如調兵遣將、布置部隊,第二會有如眾兵將齊集之後,一聲號令之下,開始“突襲”。
虎合牛 二合(種子字) 151 都嚧雍三合(種子字)152 薩婆(一切)藥叉(勇健者)喝啰剎娑(大羅剎鬼)153 揭啰二合诃(祟)若阇(眾)154 毗騰崩二合薩那羯啰(打破)155 虎合牛 二合(種子字) 156 都嚧雍三合(種子字)157 者都啰(四)屍底南(八十)158 揭啰二合诃(鬼祟)娑诃薩啰二合(千)南(眾)159 毗騰崩薩那啰(打破)160
【注釋】
“薩婆·藥叉·喝啰剎娑”:“薩婆”sarva,一切。“藥叉”yaksa,又譯“夜叉”,勇健鬼,以此鬼眾威猛故。“喝啰剎娑”raksasa,大羅剎,速疾鬼,以此鬼能飛行,來去速疾,故名。合雲:一切勇健的藥叉鬼及速疾的羅剎鬼。
“揭啰诃·若阇”:“揭啰诃”graha,祟。“若阇”nam眾。合雲:祟眾,即會作祟、惱害人的惡鬼神眾。又,“若阇”梵本亦可能是naca,義為“等”,如是則其發音更接近漢譯本。全咒其它語尾的“若阇”皆如是。
“毗騰崩薩那羯啰”:vidhdhamsana,打破。即打破鬼神之祟法也。
“者都啰·屍底南·揭啰诃·娑诃薩啰南”:“者都啰”catura,四。“屍底南”sitinam,八十。合雲:八十四。“揭啰诃”graha,鬼祟,惡鬼神。“娑诃薩啰南”sahasra,千。“南”nam,眾。連上雲:八萬四千(八十四千即八萬四千)惱害人的惡鬼神眾,盡皆打破。
【義貫】(151句——160句)
(哞!一切金剛種子)!(部隆!一字頂輪王及一切佛頂部族種子字)!將一切作祟、惱害的藥叉(勇健鬼)、羅剎(速疾鬼),盡皆打破! (哞!一切金剛種子)!(部隆!一字頂輪王及一切佛頂部族種子字)!將八萬四千作祟惱害人的鬼神王眾,盡皆打破!
虎合牛 二合(種子字) 161 都嚧雍三合(種子字)162 啰叉(護)163 婆伽梵(世尊)164 薩怛二合他伽都(如來)瑟尼二合钐(頂髻)165 波啰二合點阇吉唎(甚能調伏)166 摩诃(大)娑诃薩啰二合(千)167 勃樹(臂)娑诃薩啰二合(千)室唎沙(頭)168 俱知(俱胝,百億)娑诃薩(千)泥帝隸二合(眼)169 阿弊提(內)視婆二合唎多(焰)170 吒吒罂迦(無別異)171摩诃(大)跋阇嚧二合(金剛杵)陀啰(持)172 帝唎二合菩婆那(三有)173 曼茶啰(壇場)174 烏合牛 二合(唵、嗡) 175 娑悉帝二合(吉祥)薄婆都(得)176 麼麼(我,我某甲)177 印兔(此)那麼麼寫(我等)178
【注釋】
“啰叉”:raksa護。
“波啰點阇吉唎”:pratyungiri甚能調伏。
“摩诃·娑诃薩啰”:“摩诃”,大,偉大之義。“娑诃薩啰”sahasra,千。
“勃樹·娑诃薩啰·室唎沙”:“勃樹”bhuja,臂。“娑诃薩啰”,千。“室唎沙”sirsai,頭。與上句合雲:大哉千臂千首。
“俱知·娑诃薩·泥帝隸”:“俱知”koti,同“俱胝”;億,或百億。“娑诃薩”,千。合稱:千百億。“泥帝隸”netre,眼。與上兩句合雲:大哉千臂千首千百億眼之菩薩,按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也。
“阿弊提·視婆唎多”:“阿弊提”abaidya,內。“視婆唎多”jvalita,焰。合雲:內焰,蓋由菩薩身心內證三昧所起之火焰,所謂“三昧真火”是也。
“吒吒甖迦”:natanaka無別異。
“摩诃·跋阇嚧·陀啰”:“摩诃”,大。“跋阇嚧”vajro,金剛杵。“陀啰”dara,持。與上合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全身之內證三昧火焰,與持大金剛杵之威力,無有別異,善能摧破調伏一切,守護一切。
“帝唎菩婆那”:tribhuvana三有,即三界。
“曼茶啰”:mandala壇場。合上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內證之三昧火焰,能普照護持三有一切壇場。
“烏合牛”:om二合音,嗡。
“娑悉帝·薄婆都”:“娑悉帝”svasti,吉祥。“薄婆都”,得。合雲:令得吉祥。
【義貫】(161句——178句)
(哞!一切金剛種子)!(部隆!一字頂輪王及一切佛頂部族種子字)!唯願世尊甚能調伏之大佛頂守護於我!大哉千臂千首百千億眼之觀世音菩薩,其自身內證之三昧火焰,猶如大金剛杵無有別異,善能普照守護三有一切壇場(令無魔事),(嗡)!令我某甲及一切眾生等,皆獲吉祥!
(3)第三會注釋義貫
【第三會】
啰阇(王)婆夜(難)179 主啰(賊)跋夜(難)180 阿祇尼(火)婆夜(難)181 烏陀迦(水)婆夜(難)182 毗沙(毒)婆夜(難)183 捨薩多啰三合(刀杖)婆夜(難)184 婆啰斫羯啰二合(兵)婆夜(難)185 突瑟叉(饑馑)婆夜(難)186 阿捨你(雹)婆夜(難)187 阿迦啰(非時)密唎柱(死)婆夜(難)188 陀啰尼·部彌(地)劍波(動)伽波陀·婆夜(難)189 烏啰迦二合婆多(險路)婆夜(難)190 剌阇(王)壇茶(刑罰)婆夜(難)191 那伽(龍)婆夜(難)192 毗條怛(電)婆夜(難)193 蘇波啰拏二合(金翅鳥)婆夜(難)194
【注釋】
“啰阇·婆夜”:“啰阇”raja,王。“婆夜”bhaya,難。合雲:王難,即受王逼迫之難,如為暴君所迫。
“主啰·跋夜”:cora·bhaya 賊難;受人偷竊、洗劫之難。
“阿祇尼·婆夜”:agni·bhaya火難。
“烏陀迦·婆夜”:udaka·bhaya水難;墮水,或遇洪水之難。
“毗沙婆·婆夜”:visa·bhaya毒難;為人毒害,或如現代生化戰爭之遇敵施放毒氣。
“捨薩多啰·婆夜”:sastra·bhaya刀杖之難。
“婆啰斫羯啰·婆夜”:paracakra·bhaya兵難。
“突瑟叉·婆夜”:durbhiksa·bhaya饑馑難,即饑荒也。
“阿捨你·婆夜”:asani·bhaya雹難。
“阿迦啰·密唎柱·婆夜”:“阿迦啰”akala,非時。“密唎柱”mrtyu,死。合雲:非時死,即橫死也。義為:以種種因緣,不應死而死,謂之非時死難。
“陀啰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陀啰尼·部彌”dharani·bhumi,皆地也。“劍波”kampa,動。合雲:地動之難,即地震也。
“烏啰迦婆多·婆夜”:ulakapata·bhaya險路難。
“剌阇·壇茶·婆夜”:raja danda·bhaya王刑罰難,如監禁、嚴罰拷打、抄家、流放、割殘身體,販賣為奴,財產充公等。
“那伽·婆夜”:naga·bhaya龍難。
“毗條怛·婆夜”:vidyu·bhaya電難。(garjata為雷)
“蘇波啰拏·婆夜”:suparna·bhaya金翅鳥難。
【義貫】(179句——194句)
(摧破一切諸厄難!)摧破王難!摧破賊難!摧破火難!摧破水難、毒難、刀杖難、兵難、饑馑難!摧破雹難!非時死難、地震難、險路難、王刑難!摧破龍難、電難、金翅鳥難!(令度一切厄難。)(按:“摧破”一詞在下兩段後方會出現:本段及下兩段皆只列出所要摧破的對象,猶如“點石”,仍不動聲色,然後一舉而破滅之!)
藥叉·揭啰二合诃(祟)195 啰叉私(羅剎)·揭啰二合诃(祟)196 畢唎二合多(饑鬼)揭啰二合诃(祟)197 毗捨遮(啖精氣鬼)揭啰二合诃(祟)198 部多(大身鬼)揭啰二合诃(祟)199 鸠槃茶(甕形鬼)揭啰二合诃(祟)200 補丹那(臭餓鬼)揭啰二合诃(祟)201 迦吒補丹那(奇臭餓鬼)揭啰二合诃(祟)202 悉乾二合度(鸠摩羅童子)揭啰二合诃(祟)203 阿播悉摩二合啰(羊癫瘋鬼)揭啰二合诃(祟)204 烏檀摩二合陀(狂鬼)揭啰二合诃(祟)205 車夜(影鬼)揭啰二合诃(祟)206 醯唎婆帝(音謀鬼)揭啰二合诃(祟)207
【注釋】
“藥叉·揭啰诃”:“揭啰诃”graha,祟。所謂“祟”者,即作祟,惱害之義,其或纏身、或附身、或入人之身、常住於身內,或時出時入,或在身表,或在左右,或時來時去,而作種種惱害,破壞修行或諸善事、好事,令不成就。然而,之所以會召引鬼神來擾者,除了宿業、宿殃、惡業緣及怨結外,常常也是由於行者或身、或心、或行為、語言、思想、知見不清淨或不正;以自身心不淨,不正故,才會召引來外來之“穢物”。是故建立任何道場,首先淨道場、灑淨、結界,然後自身心須全力“護淨”,不使身心內外有任何染污垢穢,如是即不與穢物相應,即可遠離穢物之惱害。反之,如不努力護淨,則善鬼神及護法便會遠離,以不堪其污穢故;善鬼神護法既遠離,行者即無人守護,惡鬼神自然得便,隨即來擾害,作種種留難,是故修行者特別在意“護淨”之事。
“啰叉私·揭啰诃”:raksasa·graha羅剎祟。
“畢唎多·揭啰诃”:preta·graha餓鬼祟。
“毗捨遮·揭啰诃”:pisaca·graha啖精氣鬼祟。常聽有人於行YIN時興奮過度,洩精氣不止而死的(即所謂“脫陽”而死——這不一定單指男眾而言,女眾也會洩精氣不止而死的。)若依佛法說,這多半是被啖精氣鬼吃掉精氣而死亡。之所以如此,通常是此男女必有犯“邪YIN”之過,所謂“邪YIN”,除了是婚外行YIN之外,縱使是夫妻,若於“非時”、“非處”(地點不對)、“非道”(大便道、口道)行之,都屬於邪YIN。依佛法而言,對於夫婦之倫,亦有專司夫婦敦倫之事的善鬼神,且守護之,以其是行正當的人“人道”故,彼鬼神亦護持之,這是他的職司。但若所行系邪YIN,則彼善鬼神便不予守護,因而惡鬼神即得其便。又,佛經上說,人的精氣共有十滴,一般人若失去一滴即身心倦怠,若失二滴即生病,若失三滴即大病,若失四滴即死。又,吸血鬼也是屬毗捨遮鬼的一種。此等諸鬼皆依啖人之精血而活,或於人在邪YIN時得便而啖之,或在夢中,令夢男女交合而啖之。此為修行人精進時夢遺之所以也,希留意焉,蓋必有不如法事或不淨事故。(俗雲“十滴血成一滴精,十滴精成一滴髓。前說之十滴精者,即指精髓而言。
“部多·揭啰诃”:bhuta·graha大身鬼祟。
“鸠槃茶·揭啰诃”:kumbhanda·graha甕形鬼,又譯作守婦女宮鬼,或冬瓜鬼,其形如甕、或冬瓜、或陰囊,亦啖人精氣。或許此鬼為啖女人精氣者,(以其守在婦女宮外故),而前面的毗捨遮則為啖男精者。
“補丹那·揭啰诃”:putana·graha臭餓鬼祟。此為餓鬼中福報最勝者。
“迦吒補丹那·揭啰诃”:kalaputana·graha奇臭餓鬼祟。
“悉乾度·揭啰诃”: skanda·graha鸠摩羅童子祟。
“阿播悉摩啰·揭啰诃”:apasmara·graha羊癫瘋鬼祟,又作羊頭鬼祟。
“烏檀摩陀·揭啰诃”:utmada·graha令人瘋狂鬼祟。
“車夜·揭啰诃”:“車夜”cchaya,陰,或陰影。“揭啰诃”graha,祟。合雲陰影鬼祟。
“醯唎婆帝·揭啰诃”:herevati·graha音聲鬼祟。
【義貫】(195句——207句)
破除藥叉祟!破除羅剎祟!破除餓鬼祟!破除啖精氣鬼祟、大身鬼祟、甕形鬼祟、臭餓鬼祟、奇臭餓鬼祟、鸠摩羅童子祟!破除羊癫瘋鬼祟!破除令人瘋狂鬼祟、陰影鬼祟、音聲鬼祟,及一切鬼神等祟害。
社多·诃唎南(食生氣鬼)208 揭婆·诃唎南(食胎鬼)209 嚧地啰·诃唎南(食血鬼)210 忙娑·诃唎南(食肉鬼)211 謎陀.诃唎南(食脂鬼)212 摩阇·诃唎南(食髓鬼)213 阇多·诃唎女(食糞鬼)214 視比多·诃唎南(食壽命鬼)215 毗多·诃唎南(食沫鬼)216 婆多·诃唎南(食出鬼)217 阿輸遮·诃唎女(食不淨鬼)218 質多·诃唎女(食心鬼)219 帝钐·薩鞞钐(如是眾等)220 薩婆(一切)揭啰二合诃南(祟神眾)221
【注釋】
“社多·诃唎南”:“社多”jata,生氣。“诃唎南”harinya,食。合雲:食生氣者,食生氣鬼。
“揭婆·诃唎南”:garbha·harinya食胎鬼。胎,胞胎。
“嚧地啰·诃唎南”:nudhira·harinya食血鬼。
“忙娑·诃唎南”:masa·harinya食肉鬼。
“謎陀·诃唎南”:meda·harinya食脂鬼。
“摩阇·诃唎南”:majja·harinya食髓鬼。
“阇多·诃唎女”:suna·harinya食糞鬼。
“視比多·诃唎南”:jibita·harinya食壽命鬼。
“毗多·诃唎南”:pina·harinya食沫鬼。
“婆多·诃唎南”:vanta·harinya食嘔吐鬼,又,食風鬼。
“阿輸遮·诃唎女”:asuchya·harinya食不淨者,蓋食月經、或男女交合所流出者。
“質多·诃唎女”:ciddha·harinya食心鬼。
“帝钐·薩鞞钐”:“帝钐”tesam,如是。“薩鞞钐”sarvesam,一切眾,一切眾等。“薩鞞”,一切。“钐”,眾。合雲:如是一切眾等。
“薩婆·揭啰诃南”:“薩婆”sarva,一切。“揭啰诃南”grahanam,祟神眾。“南”,眾。合雲:一切祟神眾等。
【義貫】(208句——221句)
禁斷食生氣鬼、食胎鬼、食血鬼、食肉鬼、食脂鬼、食髓鬼、食糞鬼、食壽命鬼、食沫鬼、食嘔吐鬼、食不淨鬼、食心鬼,如是眾等,一切祟神眾等,皆悉禁斷!
毗陀耶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22 雞啰(禁)夜彌(我今)223 波唎跋啰二合者迦(外道賊)訖唎二合擔(所作)224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25 雞啰(禁)夜彌(我今)226 茶演尼(空行母)訖唎二合擔(所作)227
【注釋】
“毗陀耶·阇瞋陀·夜彌”:“毗陀耶”vidyam,明咒。“阇瞋陀”cchinda,斷。“夜彌”yami,我今。合雲:我今斷諸明咒。
“雞啰·夜彌”:“雞啰”kila,禁。“夜彌”,我今。合雲:我今禁。
“波唎跋啰者迦·訖唎擔”:“波唎跋啰者迦”paribrajaka,外道賊。“訖唎擔”krtam,所作。合雲:外道賊所作。合上三句作一句:一切外道賊所作之明咒,我今禁斷!
“茶演尼”:dakini,空行母,又譯為荼吉尼,吒枳尼等。列於密教胎藏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南方,閻魔天之左側;計有三天鬼及一偃臥鬼。據《大日經疏》卷十載,荼吉尼系大黑天之眷屬,為夜叉鬼之一,亦即飛行母夜叉;有自在之神通力,能於六個月前得知人之死期,遂預先取食其心,而代之以他物,直至此人合當命終時,始告敗壞;蓋修此法者可得神通、大成就;毘盧遮那佛為除此眾,故以降伏三世之法門,化作大黑天神而收攝之,令彼皆歸命於佛。
【義貫】(222句——227句)
一切外道賊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我今斷之!一切荼吉尼(空行母,飛行母夜叉)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我今斷之!
【诠論】
關於荼吉尼(空行母),據《佛光大辭典》言:荼吉尼後來成為印度左道密教‘瑜伽行派’所崇信之神祗,該派行‘五摩字瑜伽行’(panca ma-kara)。此五摩字為:肉(Mamsa)、魚(Matsya)、酒(Madya)、印(Mudra)、交合(Maithuna),即是食肉、食魚、飲酒、結印、雜交以得至樂。其後,該教派傳入西藏,信徒奉其神為‘智荼吉尼’(見《佛光大辭典》下冊4781——4782)。
按,所謂之“××瑜伽”,其所行與印度左道之“瑜伽行派”完全一樣,蓋 “瑜伽行派”即“××瑜伽”之濫觞,是故連名字都類近。此實愚癡貪著之穢行,而外道卻以此為“修行”,乃至於“××瑜伽”中聲稱以此可證佛道,且言:欲證“無上佛道”,捨此不能,故稱為 “××瑜伽”。而此輩人於今末法時期,十分昌盛,許多愚癡貪著之人,趨之若鹜。這情形,佛在本經“四種清淨明誨”時,早就預言:“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YIN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而且佛很明白地一再教敕、警誡行人:帶YIN行禅“必落魔道”。佛言:“汝修三昧,本出塵勞,YIN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YIN,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佛又記言:“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如自謂為佛、法王、無上師、金剛等,或自稱是那尊佛的化身,或那尊菩薩的化身,如是於邪YIN外,又加大妄語。
佛又說:“是故阿難!若不斷YIN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YIN身,求佛妙果,縱得紗悟,皆是YIN根,根本成YIN,輪轉三途,必不能出。”也就是說:帶YIN修禅定者,即使讓你修出一點境界,還是一定要墮三惡道!佛講得那麼明白,怎麼學佛的人卻沒看到?或雖看到也不信受,而寧願信受外道邪穢之法?真是可怪!
又,佛最後說:“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所以,不如此說,即是“魔說”、魔王所說。這句經文再明白不過了,為什麼佛弟子還迷於外道呢?真叫人不解,也教人痛心!
又,所謂“××瑜伽”是其總名,其下有好幾個分枝,於各派行之,且各皆賦與非常好聽、而且嚇人的名稱,然其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欲以YIN欲而成“大樂金剛”,以證佛道,真是愚迷顛倒!佛說是為“可憐愍者”!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28 雞啰(禁)夜彌(我今)229 摩诃般輸般怛夜(大自在天)230 嚧陀啰二合(亦是大自在天名)訖唎二合擔(所作)231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32 雞啰(禁)夜彌(我今)233 那啰夜拏(那羅延天)訖唎二合擔(所作)234
【注釋】
“摩诃般輸般怛夜”:Mahapasupati,大自在天。
“嚧陀啰”:rudra,亦是大自在天之名。
“那啰夜拏”:marayana那羅延天,為力士之上首。
【義貫】(228句——234句)
大自在天所作之明咒,我今禁斷!那羅延天所作之明咒,我今禁斷!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35 雞啰(禁)夜彌(我今)236 怛埵伽嚧茶西(金翅鳥王)訖唎二合擔(所作)237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夜(斷)彌(我今)238 雞啰(禁)夜彌(我今)239 摩诃迦啰(大黑天)摩怛唎二合伽拏(母眾)訖唎二合擔(所作)240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夜(斷)彌(我今)241 雞啰(禁)夜彌(我今)242 迦波唎迦(骷髅外道)訖唎二合擔243
【注釋】
“怛埵伽嚧茶西”:tatdhagarudasaheya金翅鳥王。Garuda為迦喽羅。
“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摩诃迦啰”Mahakala,大黑天。“摩怛唎伽拏”matrgana母眾。合雲:亦即大黑天女眾。
“迦波唎迦”:kapalika骷髅外道。
【義貫】(235句——243句)
金翅鳥王所作明咒,我今禁斷!大黑天女眾所作明咒,我今禁斷!骷髅外道所作明咒,我今禁斷!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44 雞啰(禁)夜彌(我今)245 阇耶(勝、勝性)羯啰(作)摩度(驕慢)羯啰(作)246 薩婆啰他(一切義利)娑達那(成就)訖唎二合擔(所作)247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48 雞啰(禁)夜彌(我今)249 赭咄啰(四)婆耆你(姊妹)訖唎二合擔(所作)250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夜(斷)彌(我今)251 雞啰(禁)夜彌(我今)252 毗唎二合羊訖唎二合知(斗戰鬼)253 難陀·雞沙啰(難提自在天)伽拏般帝(歡喜天)254 索醯夜(及其眷屬)訖唎二合擔(所作)255
【注釋】
“阇耶·羯啰·摩度·羯啰”:“阇耶”jaya,勝,即勝性。“羯啰”kara,作。合雲:勝性所作。印度外道把一些外物或概念稱為“勝性”,如神我、微塵、時、方、大梵等等,依各教所見不同,而其所崇奉之勝性亦不同;依其所說,此勝性為一切萬物之本源,猶如儒、道之“無極”,能生一切法。故勝性所作者即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而萬物生矣。這也可說是儒或道的“勝性”所作!“摩度”madhu,驕慢。驕慢者所作,例如印度教的梵天,高高在上,自稱他是一切眾生、萬物之父,故是驕慢者,其他如耶教的耶和華亦屬此類。
“薩婆啰他·娑達那·訖唎擔”:“薩婆啰他”sarvartha,一切義利。“阿啰他”artha,為義(“阿”音與上音相連,略去)。“娑達那”sadhana,成就。合雲:一切義利成就者,此指印度有些外道,極其苦修,已到某種高層次成就,因而自謂已得“一切義利”,即已得涅槃,或已成一切智,其實未得,這就是此處所說的:(“外道自許之)一切義利成就者所作。
“赭咄啰·婆耆你”:“赭咄啰”catura,四。“婆耆你”bhagini,姊妹。合稱即四姊妹女天。梵文兩個字合成一字時,若第一字的字尾為“啰”,此“啰”字便濃縮簡化,讀作“耳”,而附加於第二字的第一個字母上。
“毗唎羊訖唎知”:bhrmgirtika斗戰鬼。
“難陀·雞沙啰·伽拏般帝”:“難陀·雞沙啰”(Nandi· Kesvara),歡喜自在天。全名為:大聖歡喜自在天。又作“歡喜天”、“難提自在天”、“大聖歡喜天”。略作“聖天”、“天尊”。原為印度濕婆神(siva)的別稱,佛教則稱之為“伽拏般帝”(或俄那缽底Ganapati),為歡喜天之義。此尊之形像為象頭人身。
“索醯夜”:sahcya及眷屬。
【義貫】(244句——255句)
一切外道勝性所作、驕慢者所作、外道一切義利成就者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我今斷之!
四姊妹女天所作之明咒,我今禁斷之!
斗戰鬼所作、難提自在天、歡喜天、及其眷屬所作明咒,我今禁之斷之!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56 雞啰(禁)夜彌(我今)257 那揭那二合捨啰二合婆拏(祼形外道)訖唎二合擔(所作)258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59 雞啰(禁)夜彌(我今)260 阿羅漢·訖唎二合擔(阿羅漢所作者)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61 雞啰(禁)夜彌(我今)262 毗多啰伽(離愛著天)訖唎二合擔(所作)263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64 雞啰(禁)夜彌(我今)跋阇啰二合·波你(金剛手秘密主)265 具醯夜二合(秘密)具醯夜二合(秘密:密跡力士眾)266 迦地般帝(八部總管)訖唎二合擔(所作)267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斷)夜彌(我今)268 雞啰(禁)夜彌(我今)269啰叉(守護)罔(我) 270 婆伽梵(世尊)271 印兔那(此,在此)麼麼寫(我等)272
【注釋】
“那揭那捨啰婆拏”:nagnasramana祼形外道。為長年不穿一絲一縷,赤身裸體,受風吹日曬雨淋,當作一種苦行之外道。
“毗多啰伽”:vitaragan離愛著天,或離欲天。
“跋阇啰·波你”:vajra ·pani金剛手,或執金剛。或又稱金剛手秘密主,為金剛藏族之首領。(波你)為手。此尊又稱“執金剛神”。
“具醯夜·具醯夜”:“具醯夜”guhya,秘密。指密跡力士或密跡金剛。重言表其多數。
“迦地般帝”:kadhipati主。又,“地般帝”,即主也。合上雲:諸秘密主。
“啰叉·罔”:“啰叉”raksa,守護。“罔”mam,我。合雲:守護我。
“印兔那·麼麼寫”:“印兔那”itam,此。“麼麼寫”mamasya,我,我等。謂在此會之我等,及一切眾生。
【義貫】(256句——272句)
祼形外道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斷之!
阿羅漢道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斷之!
離欲天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斷之!
金剛手秘密主及密跡金剛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斷之!乃至一切明咒,我皆悉禁之、斷之!
唯願世尊守護於我,及此會一切眾生!
(4)第四會注釋義貫
【第四會】
婆伽梵(世尊)273 薩怛二合多(白)般怛啰二合(蓋)274 南無(皈命)粹都二合帝(頂禮)275 阿悉多那啰剌迦(白光分明)276 波啰二合婆(光)悉普二合吒(顯現)277 毗迦(光輝)·薩怛多(白)砵帝唎二合(蓋)278 什佛二合啰(火焰)什佛二合啰(火焰)279 陀啰(降伏)陀啰(降伏)280 頻陀啰(徹底降伏)頻陀啰(徹底降伏)瞋陀(滅絕)瞋陀(滅絕)281 虎合牛 二合(金剛種子) 282虎合牛 二合(金剛種子) 283 泮吒(破敗)284泮吒、泮吒、泮吒、泮吒(破敗、破敗、破敗、破敗)285 娑诃(成就)286
【注釋】
“阿悉多那啰剌迦”:asitanalarkah白光分明。
“波啰婆·悉普吒”:“波啰婆”prabha,光明。“悉普吒”sphuta,顯現。合雲:光明顯現。
“毗迦·薩怛多·砵帝唎”:“毗迦”vika,光輝。“薩怛多·砵帝唎”sitatapatreh,白蓋。合雲:光輝的白傘蓋。
“什佛啰·什佛啰”:“什佛啰”jvala,火焰。含放光與燃燒之義。放光者,照耀眾生無始無明,令得心光發現。燃燒者,燃燒眾生一切惡業、愚癡、不淨。“什佛啰”重語,表示祈願與贊歎佛頂光明熾燃、光輝照耀。
“陀啰·陀啰”:“陀啰”dara,降伏。
“頻陀啰·頻陀啰”:“頻陀啰”vidara,極降伏(降伏至極,徹底降伏)。
“瞋陀·瞋陀”:“瞋陀”cchinda,絕。滅盡。重語:滅絕!滅絕!謂除惡務盡也。
“虎合牛·虎合牛” :“虎合牛”hum,與“哞”同。如前所釋:一切金剛種子字。種子者,出生也:謂一切金剛從此而生,此為一切金剛共同本源也。故此字成為最純淨之真言,若說此真言,即能驚覺一切金剛,不捨本誓三昧耶, ,前來救護行者。故種子字即有召請(鉤召)及息災、降伏之義用。
“泮吒”:phata破敗,即破壞與打敗也。此音漢譯不甚准確,應如:“帕踏”。此為金剛於行降伏法時之共同真言,威力無窮。猶如世間作戰,兩軍對陣時,一方(或雙方),統率者一聲令下,前鋒隊長高喊一聲:“殺!”時,眾官兵即向前沖鋒。此“帕踏”即彼“殺”字,一切金剛於發大威怒,降伏剛強難調之惡眾生時,所發之信號。此神咒中,一共重疊用了五個“泮吒”,這是其他任何佛咒之中所沒有的,一般最多為兩個或三個重疊。可見本咒之威勢無量。
“娑诃”:svaha成就。謂令此金剛調伏之業成就。
【義貫】(273句——286句)
皈命頂禮世尊之白蓋(大白傘蓋),此大白傘蓋,其光白色分明,光耀顯現,燃燒!燃燒!降伏!降伏!徹底降伏!徹底降伏!滅絕!滅絕!哞!哞!破敗!破敗、破敗、破敗、破敗!速疾成就!
醯醯(來呀)泮(破敗)287 阿牟迦耶·泮(不空破敗)288 阿波啰二合提诃多·泮(無障礙破敗)289 婆啰波啰二合陀·泮(與願破敗)290
【注釋】
“醯醯·泮”:“醯醯”hehe,呼召之義。猶如英文之Come on!Come on!(來呀!來呀!)。“泮”,即“泮吒”之略語,以下皆同。合去:來呀!來破敗!
“阿牟迦耶·泮”:“阿牟迦耶”amoghaya,不空。合雲:不空破敗。此謂:不空法破敗,或證不空法者破敗。亦即破敗“不空法”之能證入,或所證之法,或雙破。
“阿波啰提诃多·泮”:apratihataya·phata非得破敗。
“婆啰波啰陀·泮”:varapradaya·phata與願破敗。“波啰”為願,“波啰陀”為與。“與願”者,為滿眾生者,即以威神、功德、或福智之力,令眾生所祈求之願皆得滿足者也。又,與願即是施。
【義貫】(287句——290句)
來呀!來破敗!證不空者破敗!證非得者破敗!與願者破敗!
【诠論】
這一節是“破敗”法的開始,也是總破。出人意料之處的是:這次所破的不是邪惡眾生的惡、不淨法,卻是出世的“善法”。首先破“不空”。不空即“有”,即是成就之義。依理而言,修行人先斷了對“有”的貪著,證入“空”境;入空之後,又會產生“空愛”、“空執”,於是又必須破此空執,進入“不空”的境界,而與“不空如來藏相應”,故這“不空”的境界是很高的,是超過了“空”的境界:佛法行人以證空理(或空如來藏)而得自度;其後以證“不空如來藏”而得度他,成就無量功德。然而本咒在此,第一個要破的卻是“不空”,大概是“擒賊先擒王”之意:若連“不空”都破了,其他何有不破?為何要破“不空”?破者但破其執著,並不破其成就:若但不執,其成就有何過?
破敗了“不空”,接著破敗“非得”,非得即是無所得,此正是不空的相反。連“空”後的“不空”都要破了,“無所得”更是非破不可。簡言之:空、不空、有所得、無所得,一切總破。何以故?一切法皆是真如本性的幻化游戲,無有少法可立。
接著,“與願破敗”。以上兩種(不空、非得)是理上破。“與願破敗”則是事上破。“與願”照說應是地上菩薩的大神通境界。連這以大神通利施眾生的事都要破,為什麼?以真如法中無人無我、亦無施者受者,無能無所。且所破者,亦不在破其施之行,乃在破其心中之執。如是三法破已,則無所不破,而無不本然清淨矣。如是即是“淨菩提心”——是故名為“金剛破敗”。
阿素啰(非天,阿修羅)毗陀啰二合波迦(破壞)泮(破敗)291 薩婆提鞞弊(一切·天眾)泮(破敗)292 薩婆·那伽弊(一切·龍眾)泮(破敗)293 薩婆·藥叉弊(一切·藥叉眾)泮(破敗)294 薩婆·乾闼婆弊(一切·樂神眾)泮(破敗)295 薩婆·補丹那弊(一切·臭餓鬼眾)泮(破敗)296 迦吒補丹那弊(奇臭餓鬼眾)泮(破敗)297 薩婆·突狼枳帝弊(一切·難過眾)泮(破敗)298 薩婆·突澀比犁三合訖瑟二合帝弊(一切·難發遣眾)泮(破敗)299
【注釋】
“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阿素啰”asura,非天,即阿修羅。“毗陀啰波迦”vidrapakaya或vidrapanakaraya,破壞。合雲:阿修羅破壞破敗。亦即要破敗阿修羅對其他眾生所作的破壞。
“薩婆·提鞞弊·泮”:“薩婆”,一切。“提鞞弊”devebhyah,天眾。 合雲:一切天眾破敗。
“那伽弊”:nagebhyah龍眾。
“乾闼婆弊”:gandharvebhyah乾闼婆眾(樂神眾)。
“突狼枳帝弊”:durlamghitebhyah難過眾。Dura為難。Lamghita為過。
“突澀比犁訖瑟帝弊”:duspreksitebhyah難發遣眾。Dusa,難,praksita,發遣。
【義貫】(291句——299句)
破敗阿修羅之破壞!一切天眾破敗!一切龍眾破敗!一切藥叉眾破敗!一切乾闼婆眾破敗!一切臭餓鬼眾破敗!一切奇臭餓鬼破敗!一切難過眾破敗!一切難發遣眾破敗!
薩婆(一切)什婆唎弊(寂靜眾)泮(破敗)300 薩婆(一切)阿播悉摩二合犁弊(惱亂童子鬼眾)泮(破敗)301 薩婆(一切)捨啰二合婆拏弊(沙門眾)泮(破敗)302 薩婆(一切)地帝雞弊(外道眾)泮(破敗)303 薩婆(一切)怛摩二合陀繼弊(惡眾生)泮(破敗)304 薩婆(一切)毗陀耶二合·啰誓(明王)遮犁弊(行者)泮(破敗)305 阇夜羯啰(持勝金剛)摩度羯啰(金剛慢)306 薩婆啰他二合(一切義利)娑陀雞弊(成就眾)泮(破敗)307 毗地夜二合遮唎弊(咒術師眾)泮(破敗)308 者都啰(四)縛耆你弊(姊妹女天眾)泮(破敗)309
【注釋】
“什婆唎弊”:savari寂靜。“弊”bhyah,眾。合雲:寂靜眾,亦即常修禅定、入於禅寂之人或天。
“阿播悉摩犁弊”:apasmarebhyah惱亂童子鬼眾,共有十五種,此為其中之一,見《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及《守護大千國土經》。
“捨啰婆拏”:sramane沙門,即出家修行之人,此不限定一定是佛門中出家者,外道出家修行者亦可稱為沙門,然在此依上下文義,當是指佛門中沙門而言。
“地帝雞弊”:tirthikebhyah外道眾。
“怛摩陀繼弊”:utmandadebhyah惡眾生。
“毗陀耶·啰誓·遮犁·弊”:“毗陀耶·啰誓”vidya·raja,明王。“遮犁”charye,行。合雲:明王行眾,即修明王法或明王行者。
“阇夜羯啰”:jayakara義為作強勝,即持勝金剛,或最勝金剛。
“摩度羯啰”:madhukara義為作驕慢。即金剛慢或慢金剛,為愛染明王曼荼羅中,四大金剛之一。
“薩婆啰他·娑陀雞·弊”:“薩婆啰他”sarvartha,一切義,或一切義利。“娑陀雞”saddhahe,成就。合雲:一切義利成就眾,即修行正法得自度,乃至得度他之聖眾。
“毗地夜·遮唎·弊”:“毗地夜”vidya, 明、咒。“遮唎”,此為略語,全字應為“阿遮唎”acarye,即阿阇梨,師之義。因與上字最後一音相重,故“阿”字省略。合雲:咒師眾。
“者都啰·縛耆你·弊”:“者都啰”catura,四。“縛耆你”bhagini,姊妹。合雲:四姊妹女天。
【義貫】 (300句——309句)
一切禅行寂靜眾破敗了!一切惱亂童子鬼破敗!一切沙門眾破敗!一切外道眾破敗!一切惡眾生破敗!一切明王法行者破敗!一切持勝金剛、金剛慢破敗!一切義利成就眾破敗!一切咒術師破敗!四姊妹女天破敗!
跋阇啰二合(金剛)俱摩唎(童女)310 毗陀夜二合(明)啰誓(王)弊(眾)泮(破敗)311 摩诃·波啰二合丁羊二合叉耆二合唎弊(大調伏者眾)泮(破敗)312 跋阇啰二合·商羯啰夜(金剛鎖)313 波啰二合丈耆·啰阇耶(調伏王)泮(破敗)314
【注釋】
“跋阇啰·俱摩唎”:vajra ·kaumari金剛童女。
“毗陀夜·啰誓·弊·泮”: vidya ·raja· bhyah ·phata明王眾破敗。
“摩诃·波啰丁羊叉耆唎弊·泮”:maha ·pratyungire· bhyah ·phata大調伏者眾破敗。
“跋阇啰·商羯啰夜”:vajra ·sankalaya金剛連鎖。
“波啰丈耆·啰阇耶泮”:pratyumgira· rajaya ·phata調伏王破敗。
【義貫】(310句——314句)
金剛童女破敗!明王眾破敗!大調伏者眾破敗!金剛連鎖破敗!調伏王破敗!
摩诃迦啰夜(大黑天)315 摩诃·末怛唎二合迦拏(鬼神眾)316 南無·娑羯唎多夜(皈命頂禮者)泮(破敗)317 毖瑟拏二合婢曳(毘紐天)泮(破敗)318 勃啰诃牟二合尼曳(梵天妃)泮(破敗)319 阿耆尼二合曳(火天)泮(破敗)320 摩诃羯唎曳(大黑天後)泮(破敗)321 羯啰檀持曳(黑刑神)泮(破敗)322 蔑怛唎二合曳(慈心眾)泮(破敗)323 唠怛唎二合曳(暴惡眾)泮(破敗)324 遮文茶曳(嫉怒神)泮(破敗)325 羯羅啰怛唎二合曳(黑夜神)泮(破敗)326 迦般唎曳(骷髅神)泮(破敗)327 阿地目質多二合迦·屍摩二合捨那328 婆私你曳(合上:樂居冢所女)泮(破敗)329
【注釋】
“末怛唎迦拏”:matrigana鬼神眾。
“毖瑟拏婢曳”:visnaviye毘紐天。
“勃啰诃牟尼曳”:brahminye梵天妃。
“阿耆尼曳”:agniye火天。
“摩诃羯唎曳”:mahakaliye大黑天妃。大黑天為mahakala
“羯啰檀持曳”:黑刑神眾kaladndiye。
“蔑怛唎曳”:慈心眾maitriye;這裡指善鬼神眾。
“唠怛唎曳”:暴怒眾raudriye。暴惡nudra,可指大自在天,亦可指惡鬼神、惡心眾,或金剛菩薩所現之忿怒身。
“遮文茶曳”:嫉妒女神眾camundiye,或忿怒女神眾,為密教焰摩天之眷屬,居七母女天之首,位為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四方。其形為豬頭(赤黑色)、人身(赤色),首戴寶冠。《大日經義釋演密鈔》五載,遮文茶攝於夜叉趣,能以咒術害人。
“羯羅啰怛唎曳”:黑夜神眾kalaratriye。kala,為黑。ratri為夜。
“迦般唎曳”:骷髅神眾kapatrye。
“阿地目質多迦·屍摩捨那·婆私你曳泮”:樂居冢所女神眾adhimuktoka ·smasana ·vasiniye。冢間smasana。vasini為居。蓋此為冢間女神。
【義貫】(315句——329句)
大黑天眾破敗!鬼神眾破敗!皈命頂禮眾破敗!毘紐天子眾破敗!梵天妃眾破敗!火天眾破敗!大黑天妃眾破敗!黑刑神眾破敗!善鬼神眾破敗!惡鬼神眾破敗!嫉妒女神眾破敗!黑夜神眾破敗!骷髅神眾破敗!樂居冢間女神眾破敗!
演吉質(發心)330 薩埵婆寫(有情眾)331 麼麼·印兔那·麼麼寫(於我某甲及此會一切眾等) 332
【注釋】
“演吉質·薩埵婆寫”:發心有情眾yekecitta ·satvasya。指發大心者而言。
【義貫】(330句——332句)
惟願一切發大心之有情眾(諸菩薩摩诃薩等),護念加持於我及此會中一切從等。
(5)第五會注釋義貫
【第五會】
突瑟吒二合·質多(惡心)333 阿末怛唎二合·質多(無慈心)334 烏阇·诃啰(食精鬼)335 伽婆·诃啰(食胎鬼)336 嚧地啰·诃啰(食血鬼)337 婆娑·诃啰(食肉鬼)338 摩阇·诃啰(食髓鬼)339 阇多·诃啰(食生氣鬼)340 視毖多·诃啰(食命鬼)341 跋略夜二合·诃啰(食力鬼)342 乾陀·诃啰(食香神)343 布史波二合·诃啰(食花神)344 頗啰·诃啰(食果神)345 婆寫·诃啰(食初產鬼)346 般波·質多(罪心)347 突瑟吒二合·質多(惡心)348 唠陀啰二合·質多(暴惡心)349
【注釋】
“突瑟吒·質多”:“突瑟吒”dusta,惡。“質多”citta,心。合雲:惡心。
“阿末怛唎·質多”:“阿末怛唎”amaitra,無慈。Maitra是慈。合雲:無慈心。
“烏阇·诃啰”:食精鬼uja· hara。“诃啰”,義為食。
“伽婆·诃啰”:食胎鬼garbha· hara。“伽婆”,為胎、藏之義。
“嚧地啰·诃啰”:食血鬼rudhira· hara。rudhira為血。
“婆娑·诃啰” : 食肉鬼mamsa· hara。mamsa為肉。
“摩阇·诃啰”:食髓鬼majja· hara。
“阇多·诃啰”:食生氣鬼jata· hara。
“視毖多·诃啰”:食命鬼jibhita· hara。
“跋略夜·诃啰”:食力鬼balya· hara。
“乾陀·诃啰”:食香神gandha· hara。
“布史波·诃啰”:食花神puspa· hara。
“頗啰·诃啰”:食果神phala· hara。
“婆寫·诃啰”:食初產者vasa· hara。
“般波·質多”:罪心papa ·citta。
“唠陀啰·質多”:raudra·citta 暴怒心,或忿怒心。
【義貫】(333句——349句)
惡心眾生,無慈心眾生,食精鬼,食胎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髓鬼,食生氣鬼,食命鬼,食力鬼,食香神,食花神,食果神,食初產鬼,罪心眾生,惡心眾生,暴怒心眾生。
藥叉·揭啰二合诃(祟)350 啰剎娑(羅剎)揭啰二合诃(祟)351 閉隸二合多(餓鬼)揭啰二合诃(祟)352 毗捨遮(啖精氣鬼)揭啰二合诃(祟)353 部多(大身鬼)揭啰二合诃(祟)354 鸠槃茶(甕形鬼)揭啰二合诃(祟)355 悉乾二合陀(主蟲毒鬼)揭啰二合诃(祟)356 烏怛摩陀(狂鬼)揭啰二合诃(祟)357 車夜(影鬼)揭啰二合诃(祟)358 阿播薩摩二合啰(羊癫瘋鬼)揭啰二合诃(祟)359 宅袪革·茶耆尼(厭蠱女鬼)揭啰二合诃(祟)360 唎佛帝(惱小兒鬼)揭啰二合诃(祟)361 阇彌迦(馬形惱小兒鬼)揭啰二合诃(祟)362 捨俱尼(鳥形惱小兒鬼)揭啰二合诃(祟)363 姥陀啰二合(暴惡)難地迦(貓形鬼)揭啰二合诃(祟)364 阿藍婆(蛇形鬼)揭啰二合诃(祟)365 乾度波尼(雞形鬼)揭啰二合诃(祟)366
【注釋】
“藥叉揭啰诃”至“阿播薩摩啰·揭啰诃”:詳如第三會。
“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daka ·dakini· graha厭蠱女鬼祟,或狐魅鬼祟。又“茶耆尼”亦是空行母,即飛行母夜叉,本咒中又譯為“茶演尼”,詳見“第三會”注。
“唎佛帝”:惱小兒鬼rivati,其形如狗。又,亦是二十八宿中之奎宿。
“阇彌迦”:鳥形鬼jamika,十五惱亂童子鬼之一。
“捨俱尼”:馬形鬼sakuni,亦是十五惱亂童子鬼之一。
“姥陀啰·難地迦”:“姥陀啰”nudra,暴惡。“難地迦”nandika 貓形鬼。
“阿藍婆”:蛇形鬼lanvika。
“乾度波尼”:雞形鬼kanthapani。
【義貫】(350句——366句)
藥叉祟,羅剎祟,餓鬼祟,啖精氣鬼祟,大身鬼祟,甕形鬼(鸠槃茶)祟,主蟲毒鬼祟、狂鬼祟、影鬼祟、羊癫瘋鬼祟、厭蠱女鬼祟、狗形惱小兒鬼祟、鳥形惱小兒鬼祟,馬形惱小兒鬼祟,暴惡貓形鬼祟,蛇形鬼祟,雞形鬼祟。(如是一切鬼祟,悉皆結縛。)
【诠論】
第五會中的這些鬼祟,雖然有些是重復第三會中的,然而其目的卻不同。第三會中是要將這些鬼祟所作的明咒(咒術)悉皆禁斷,令之不行(毗陀夜,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明咒我今斷,我今禁),是破其法。而第五會中,則是要以結界而結之、縛之,令不得近或入道場,是為禁其身,故系更進一步,且更根本之法。以下種種病,種種災難,也都是要用神咒結界之力加以結縛、摒除。又,此“結界”、“結縛”之義系在最後之“咒心”中出現。
什伐二合啰.堙迦醯迦(一日一發虐)367 墜帝藥迦(二日一發虐)368 怛隸二合帝藥迦(三日一發虐)369 者突托迦(四日一發虐)370 尼提什伐二合啰(常壯熱)毖钐摩什伐二合啰(壯熱)371 薄底迦372(風病) 鼻底迦(黃病)373 室隸二合瑟密二合迦(痰癊病)374 娑你般帝迦(痢病)375 薩婆(一切)什伐二合啰(熱病)376
【注釋】
“什伐啰·堙迦醯迦”:“什伐啰”jvala,熱,或熱瘧鬼。“堙迦醯迦”ekanika,一日一發。合為:一日一發虐。“堙迦”eka,為一。
“墜帝藥迦”:二日一發虐dvetiya ka。
“怛隸帝藥迦”:三日一發虐tretiyaka。
“者突托迦”:四日一發虐caturthaka。
“尼提什伐啰”:常壯熱vityajvara,蓋即一直不停發高燒。
“毖钐摩·什伐啰”:壯熱visamajvara,即高燒。
“薄底迦”:風病vatika。
“鼻底迦”:黃病paittika。
“室隸瑟密迦”:痰癊病slesmika。
“娑你般帝迦”:痢病sandipatika。
“薩婆·什伐啰”:一切熱病sarva ·jvara。
【義貫】(367句——376句)
一日一發虐,二日一發虐,三日一發虐,四日一發虐,常壯熱(不退高燒),壯熱(高燒),風病,黃病,痰癊病,痢病,一切熱病等諸病。
室嚧吉帝二合(頭痛)377 末陀鞞達(半頭痛)嚧制劍(饑不能食病)378 阿绮嚧鉗(目病)379 目佉嚧鉗(口病)380 羯唎突嚧二合鉗(總痛)381揭啰二合诃(執)揭藍(咽)382 羯拏輸藍(耳痛)383 憚多輸藍(齒痛)384 迄唎夜輸藍(心痛)385 末麼輸藍(骨節疼痛)386 跋唎室婆二合輸藍(肋痛)387 毖栗二合瑟吒二合輸藍(背痛)388 烏陀啰輸藍(腹痛)389 羯知輸藍( 腰痛)390 跋悉帝二合輸藍( 踝骨痛)391 邬嚧輸藍( 腿月坒痛)392 常伽輸藍( 腕痛)393 喝悉多二合輸藍( 手痛)394 跋陀輸藍( 腳痛)395 娑房盎伽二合·般啰二合丈伽·輸藍(一切支節痛)396
【注釋】
“室嚧吉帝”:頭痛sirortti。
“末陀鞞達”:半頭痛arvavabhedhaka。
“嚧制劍”:饑不能食病arocaka,類似現代人所說的厭食症。
“阿绮嚧鉗”:目痛aksirogam。“阿绮”,目。
“目佉嚧鉗”:口病mukharogam。
“羯唎突嚧鉗”:總痛hridrogam。蓋全身疼痛也。
“揭啰诃·揭藍”:執咽graha· galam,蓋食不消也。
“羯拏輸藍”:耳痛karnda· sulam。“輸藍”,痛。
“憚多輸藍”:齒痛danda· sulam。
“迄唎夜輸藍”:心痛hridaya· sulam。
“末麼輸藍”:骨節疼痛marma· sulam。
“跋唎室婆輸藍”:肋痛parasva· sulam。“跋唎室婆”,肋。
“毖栗瑟吒輸藍”:背痛prista· sulam。
“烏陀啰輸藍”:腹痛udara· sulam。
“羯知輸藍”:腰痛kati· sulam。
“跋悉帝輸藍”:踝痛vasti· sulam。
“邬嚧輸藍”:腿痛uru· sulam。
“常伽輸藍”:腕痛jamgha· sulam。
“喝悉多輸藍”:手痛hasta· sulam。
“跋陀輸藍”:腳痛pada· sulam。
“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輸藍”:一切支節痛sarvanga ·pratyunga· sulam。“娑房”,一切。“盎伽”,支。“般啰丈伽”,節。
【義貫】(377句——396句)
頭痛,半頭痛,饑不能食病,目痛,口痛,總痛(全身痛),執咽病(食不消),耳痛,齒痛,心痛,骨節疼痛,肋痛,背痛,腹痛,腰痛,踝痛,腿月坒 痛,腕痛,手痛,腳痛,一切支節疼痛。
部多·毖跢茶(起屍鬼)397 茶耆尼·什婆二合啰(發光空竹母)398 陀突嚧二合迦建咄嚧三合(天行鬼)吉知(蜘蛛瘡)婆路多毗(丁瘡)399 薩般嚧诃(浸YIN瘡)凌伽(赤瘡)400 輸沙怛啰二合娑那羯啰(堅固瘡)401 毗沙喻迦(蠱毒)402 阿耆尼二合(火)烏陀迦(水)403 末啰鞞啰建跢啰(獸)404 阿迦啰密唎二合咄(橫死)怛斂二合部迦(土蜂)405 地栗二合剌吒(虻)406 毖唎二合瑟質迦(蠍)407
【注釋】
“部多·毖跢茶”:起屍鬼bhuta ·vetada。“部多”,為鬼。“毖哆茶”,為屍。
“茶耆尼·什佛啰”:發光空竹母dakini· jvara。“茶耆尼”,或譯為荼吉尼,即空行母,亦即飛行母夜叉是也。“什婆啰”,為發光。
“陀突嚧迦建咄嚧”:天行鬼dadru kantu。
“吉知”:蜘蛛瘡kiti。
“婆路多毗”:丁瘡bhalotavai。
“薩般嚧诃”:浸YIN瘡sarpaloha。
“凌伽”:赤瘡linga。
“輸沙怛啰娑那羯啰”:堅固瘡sosatra ·sanagara。
“毗沙喻迦”:蠱毒visayoga。
“阿耆尼”:火agni。
“烏陀迦”:水udaka。
“末啰鞞啰建跢啰”:獸maraverakantara。
“阿迦啰密唎咄”:橫死akala mrityu。
“怛斂部迦”:土蜂traimuka。
“地栗剌吒”:虻trailaiaka。
“毖唎瑟質迦”:蠍bhrscika。
【義貫】 (397句——407句)
起屍鬼,發光空竹母,天行鬼,蜘蛛瘡,丁瘡,浸YIN瘡,赤瘡,堅固瘡,蠱毒,火厄,水厄,獸厄,橫死,土蜂咬死,虻咬死,蠍咬死等一切厄難死。
薩婆(蛇)那俱啰(鼠狼)408 肆引二合伽(獅子)弊揭啰二合(老虎)唎藥叉二合(熊)怛啰刍(罴)409 末啰視吠(摩蠍魚)帝钐·娑鞞钐(如是一切諸難)410 悉怛多·砵怛啰二合(白蓋)411 摩诃·跋阇嚧二合·瑟尼二合钐(大金剛頂髻)412 摩诃·般賴二合丈耆藍(大調伏)413 夜波(乃至於)突陀捨·喻阇那(二十由旬)414 辮怛隸拏(內)415 毗陀耶二合(明咒)槃昙(結、結界)迦嚧彌(我作)416 帝殊·槃昙·迦嚧彌(我作十方結縛界)417 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彌(我作勝明結界)418
【注釋】
“薩婆”:蛇sarpa。
“那俱啰”:鼠狼nakula,黃鼠狼。
“肆引伽”:獅子simha。
“弊揭啰”:老虎byaghra。
“唎藥叉”:熊riksa。
“怛啰刍”:罴taratiksa。(形狀象熊而較大之動物。長約六七尺,壽命可達五十年,俗稱人熊。)
“末啰視吠”:摩蠍魚camarajivibhe,海中最大之魚,遠大於鯨魚。
“帝钐·娑鞞钐”:如是一切諸難tesam ·sarvesam。“帝钐”,如是等。“钐”為眾。“娑鞞钐”,一切等。“娑鞞”,為一切。
“悉怛多·砵怛啰”:白蓋sitata ·patra。
“摩诃·跋阇嚧·瑟尼钐”:maha· vajro· snisam大、金剛、頂髻。
“摩诃·般賴丈耆藍”:大調伏maha pratyungiram。
“夜波·突陀捨·喻阇那·辮怛隸拏”:“夜波”yava,乃至於。“突”ddha,二。“陀捨”dasa,十。合雲:二十。“喻阇那”yojana,由旬。“辮怛隸拏”bhyantarena,內。合雲:乃至於二十由旬內。
“毗陀耶·槃昙·迦嚧彌”:“毗陀耶”vidya,明咒。“槃昙”bandham,結,縛,結界也。“迦嚧”karo,作。“彌”mi,我。合雲:我以明咒作結界。與上句合雲則為:乃至於二十由旬內,我以明咒作結界。
“帝殊·槃昙·迦嚧彌”:“帝殊”disa,十方。合雲:我作十方結界。(亦即結十方界,即四方(東、西、南、北)、四隅(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各十方,皆悉結界。
“般啰·毘陀·槃昙·迦嚧彌”:“般啰”para,勝,他歎,勝他。“毘陀”vidy,明咒。合雲:我以勝他明咒作結界。
【義貫】(408句——418句)
蛇,黃鼠狼,獅子、老虎、熊、罴、摩蠍魚,如是等一切諸難,我今悉以如來大白傘蓋,大金剛頂髻之法,予以大調伏之;乃至於方圓二十由旬之地,我今皆以明咒而作結界,且皆結十方界,我今皆以勝他明咒而作結界。
【诠論】
由神咒之文可知,咒中不斷地行種種降伏法,如:
第二會:頻行“打破”法(“毗騰崩薩那羯啰”)。
第三會:頻行“禁斷”法(“毗陀耶阇嗔陀夜彌·雞啰夜彌”)。
第四會:頻行“破敗”法(“泮吒”)。
最後,在此第五會,則行“結界”法,總結一切,將一切諸祟、諸橫、諸難、諸災、諸病痛,等一切鬼神障難、災厄,皆悉“擋駕”,摒除在修行道場的界域之外,敕令不得近、不得入,如是則修行無諸不必要的障礙、留難,修行易得專注、易得成就。然而,要達此結界除障的效果,還須行者努力去如法持此神咒及修此佛頂陀羅尼大法,則一切不可思議自然相應、現前。
跢侄他(即說咒曰)419 唵(皈命)420 阿那隸(不動)421 毗捨提(最清淨)422 鞞啰(嗔恚)跋阇啰二合(金剛)陀唎(持)423 槃陀槃陀你(結界、結界)424 跋阇啰二合謗尼(金剛手)泮(破敗一切)425 虎合牛 二合(一切金剛種子)都嚧甕三合(光聚佛頂尊種子)泮(破敗一切)426 娑婆二合诃(速疾成就) 427
【注釋】
“跢侄他”:tadyatha所謂,或即說咒曰。以下即是心咒。
“唵”:讀如“嗡”om。不讀“安”或“淹”。具皈命、或三身等義。
“阿那隸”:不動anale。此為佛頂尊首楞嚴定位。
“毗捨提”:visada,光輝、上妙清淨、廣大。此為佛頂尊如本體。
“鞞啰·跋阇啰·陀唎”:“鞞啰”vaira,嗔恚,忿怒。“跋阇啰” ,金剛。“陀唎”ahare,持。合雲:金剛持,亦可雲“持金剛”,可泛指一切金剛,亦可特指金剛持佛或金剛持菩薩。合雲:忿怒的金剛持尊。
“槃陀·槃陀你”:bandha· bandhani“結!結!”或“縛,縛!”即結界、結界之義。
“跋阇啰·謗尼·泮”:“跋阇啰”,金剛。“謗尼”pani,手。合雲: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泮”,即“泮吒”的略語phata,破敗。合雲:金剛手菩薩破敗一切。
“虎合牛·都嚧甕·泮”:(一切金剛種子字)。“都嚧甕”(光聚佛頂尊種子字)。“泮”,泮吒,破敗。即以金剛及佛頂尊之種子(最精純、最正、最上之陀羅尼)破敗一切。
“娑婆诃”:svaha成就,或速疾成就。亦即:令此一切所修速疾成就。
【義貫】(419句——427句)
即說咒曰:皈命不動、上妙清淨、忿怒之金剛持尊,結界!結界!以金剛手而破敗一切!破敗一切!速疾成就!
【诠論】
最後這一段,稱為“心咒”、以其內容而言,實在是名符其實,因它把“祈願”、降伏、結界全都包含進去了,而且將一切金剛及佛頂尊的種子字亦包括進去,可見威力殊勝。因此有人說,若不能持全咒,持此心咒亦是可以。不過還是以能誦持全咒為優勝。
附及,當今某佛學辭典中說:楞嚴咒之“正咒”為從“哆姪他 唵”開始,因為“哆姪他 唵”之義為“即說咒曰”,所以楞嚴咒之“正咒”就是最後這九句,其他則是歸敬文、祈請文等。須知這說法是謬誤的。首先,“哆姪他 唵”梵文原義其實並非“即說咒曰”,而是“所謂……”。再者,並非所有的咒語都有 “哆姪他 唵”,如《大悲咒》、《佛頂尊勝陀羅尼》、《寶箧印陀羅尼》等皆無“哆姪他 唵”。事實上,大部分的真言都無 “哆姪他 唵”,那麼這些神咒豈非都無“正咒”?故說:“從‘哆姪他 唵’開始才是楞嚴咒的正咒,其他部分皆非正咒”,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此其一。又,我們日常早課所誦的“准提神咒”:“稽首皈依蘇悉地,頭面頂禮七俱祇(qí),我今稱贊大准提,唯願慈悲垂加護,南無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是全文都是准提咒,並非只從“哆姪他 唵”開始,這是反證,此其二。故可知,說:“楞嚴咒的‘正咒’是從‘哆姪他 唵’開始”是錯謬的說法。這種說法不但錯謬,而且會造成誤導的效果,而令人不持全咒。又,若楞嚴咒的“正咒”是從“哆姪他 唵”開始,那麼,在經中阿難請佛再宣說一遍神咒,佛為何不直說“正咒”,從“哆姪他 唵”宣說起就好,為何要從“第一會”開始,此其三。又,大家都知《首楞嚴神咒》是《五會神咒》,漢本、梵本皆然,共有四百二十七句,並非只有九句,故說《楞嚴咒》的“正咒”只有九句,是與經義有違,此其四。又,此辭典之所謂“正咒”者,事實上在密教中,那九句稱為“咒心”,故知其所謂“正咒”者為無據之說,此其五。以上所言,願讀者大德詳審之。
以上將大佛頂真言中字句一般的意義、以及梵本原文、拉丁拼字羅列陳現,願此如來無上頓教法門,傳之久遠。(又,梵本全文,為唐朝不空三藏所傳,今載於《大正藏》卷十九中)並願學者皆能如法信受,如法受持,即易得成就。要如何受持此大佛頂真言才算如法呢?首先,最要者,不可“無師自通”,必須“從師受”,而且最好是從有正法正式傳承的灌頂阿阇梨受;如若不能,則從如法出家、受持此咒的顯教法師處受亦可,因為此真言雖然威力強大,但此法仍歸類於“顯密”(或稱雜密),而非“密密”(或稱純密),故一般顯教法師亦可傳授此咒。然而切不可結手印,因為一切如來密印,皆必須從阿阇梨灌頂、親授,方可受持。否則私結密印,即犯如來密教三昧耶戒,其罪甚重,有如顯教中,未受大戒者偷閱出家律藏一樣,為犯盜法罪,此人即不得出家受大戒。以未受傳承,未得認可,即私結手印,是為盜如來密法。未受灌頂不但不可私結手印,乃至所有《大藏經》的密藏部,依佛教誡,亦不應私閱、私學。然而如今,資訊發達,很多人將密教手印制成錄音帶、錄影帶、CD、DVD販賣,或放在網路上,都是不當的行為。為佛弟子,應信受擁護“如法行”,方能速入如來正知正見,乃至佛知佛見。如果連這點規矩都不肯守,而只想師心自用,抄小徑,如何堪為無上正法之法器?願諸同參於此留意焉。
又,關於本咒咒文之義,歷來顯宗注家皆無注者(此亦合於古德譯經“五不翻”之義),唯獨最近坊間有一本《楞嚴經》之注本。於此書中赫然有《楞嚴咒》全部咒文的逐字解釋,不過作者於書中言:這是他自己“參考各種經論”所得,然而他並未交待所參考的是什麼經論。關於其對咒語的解釋,筆者在此必須嚴正提出:其解釋很多很多皆是與梵文原義完全不合,甚至南轅北轍、正好相反,或風馬牛不相及,有極多處甚至是將原文扭曲、強行於不當處拆開;在此只舉幾個例子而言,如:“南無提婆離瑟赧 南無悉陁(陀)耶毗地耶陁啰離瑟赧” 兩句:原義為:“禮敬諸天仙眾,禮敬持明仙眾”,而他卻解作:“離瑟赧譯色,悉陀耶即兜率陀,譯知足天。毘地耶即四天王天。”(其實“離瑟赧”是仙,“悉陁(陀)耶”是成就,與“悉地”同一字源,但與兜率陀天完全無關;關於這一點,不知此注之原作者是怎麼得來的?大概是推測“悉陁(陀)”與兜率陀的“率陁(陀)”很接近,想當然耳!)接著他說“陀啰即化樂天,離瑟赧,謂兼色界廣果天。”而其實,“陀啰”是持,與前一字“毗地耶”(明)合為持明(與“四天王天”完全無關),再加下一字“離瑟赧”(仙眾)成為持明仙眾,這與“化樂天”、“四天王天”“廣果天”有何關系?
又“烏摩般帝 娑醯夜耶”(十八、十九句),他說:“烏摩般帝,謂風天神;娑醯夜耶,謂火天神”,而其實,“烏摩般帝”是“大自在天後”;“娑醯夜耶”為眷屬義,與火天無關;“火天”梵文為“阿祇尼”agni。又“那啰野拏耶”(二十一句),即是“那羅延天”,他卻把這一個字拆開成兩個字,而說“那啰耶”是水天,“拏耶”是空天(虛空神)(“水天”梵文為varunaya,空天梵文“舜若多”。)。
又,“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104句),他說:“‘跋啰’即普賢菩薩,‘槃陀’即周梨槃特伽尊者,‘婆悉尼’即波斯匿王,譯勝軍,《仁王經》:謂月光過去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而其實,“摩诃跋啰”是大力,與普賢無關(“普賢菩薩”梵文為Samantabhandra,三曼陀般陀羅),“槃陀啰”是白,與“周梨槃特伽尊者”毫無關系。“婆悉你”是衣,亦與“波斯匿王”絲毫沒有瓜葛;兩字合為白衣,此句合雲:大力白衣,即白衣大士(指觀音),他卻把它他成:“普賢、周梨槃特伽與波斯匿王”——是否有點離譜?
最不可思議的是“捨雞野母那曳”(六三句),他說:“‘捨雞野’,譯直林,或旃檀,‘母那曳’譯離垢,即無垢佛、離垢佛、旃檀德佛等。”而其實,這句就是“薩迦牟尼”Sakyamuni——也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蓋如前注所說,“捨雞野”,“雞野”二合,合讀作“迦”;故“捨雞野”即“捨迦”,或“薩迦”,或“釋迦”。“母那曳”一詞中,“那曳”二合,讀作“尼”;而“母”字一般譯為“牟”,故“母那曳”即是“牟尼”。因此,此句“捨雞野母那曳”即是“釋迦牟尼”的另一種音譯。有這樣大的誤差,真令人不敢想像!又如:“帝釤薩鞞釤”(二二0句),意為:“如是眾等”,他卻說:“‘帝釤’譯‘威德’,以能折邪破惡故。‘薩鞞釤’譯‘善哉’,以能攝正生善故。”像這樣離譜的解釋,在那本子中對此咒的解釋,幾乎從頭到尾都是這樣。
最後,在那本子中,該作者將五會神咒,每一會都另給它起一個名字,如第一會,他安了一個名:“毘盧真法界會”;第二會:“釋尊應化會”;第三會:“觀音合同會”;第四會:“剛藏折攝會”;第五會:“文殊弘傳會”。此外,每會中,他又分成幾個細目。從上以來,顯密二家注者,皆無此說,不知他這是從哪裡來的?對於此作者,我所能說的,只是:“勇氣可嘉”、“想像力豐富”。不過,若以此去寫偵探小說或言情小說或許可以,但注經卻是行不通的。
附帶必須提到,筆者曾收到一本贈閱的小書,題為《唐譯密咒注疏》,其主體即是《楞嚴咒》,而在內容上,則與前述作者之“創作”大致相同,僅僅有些微的變動或增刪,不過主體不變;(但不知誰參考誰的)。為防有人看到這兩個本子,被它誤導,故特提出。
末了,古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矣。”禅宗五祖弘忍大師於《最上乘論》中亦誡言:“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脫錯,恐誤後人。”蓋注經演教乃無上聖業,因此最忌強不知以為知,否則不但未能善盡注解聖言之責任,而且會有誤導眾生,致令所修徒勞無功,以及淆亂正法之過錯,罪咎非輕。禅宗六祖大師亦言:“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毀即是謗也。普願注解佛經者,對於佛典之經文、以及讀者眾生,皆無輕慢、輕忽之心。
第三節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
1·一切如來自依神咒證得二利圓滿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注釋】
“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這是大佛頂咒的全名,簡稱為“楞嚴咒”。“佛頂光聚”,因為此咒是佛頂上光中化佛所說,故稱佛頂光聚。又,密教“大佛頂法”中有八大佛頂,其中第一尊即“光聚佛頂”。“悉怛多”,白。“般怛啰”,傘蓋。合稱為白傘蓋,或大白傘蓋。如來藏本妙覺心,其相離垢,故曰“白”;其可用覆蓋一切,故曰“傘蓋”。
“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咒心”,是指整個大咒,不是最後的小咒,以全咒顯如來藏心,故稱“咒心”。以此咒是如來藏之總持門,是故十方如來皆乘此咒心而成正覺。又,“咒心”更深一層之義為:攝持此咒之心;亦即心中一直攝持著、具備著此咒,這樣的心,稱為“此咒心”。
【義貫】 本節從略。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輪。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
【注釋】
“降伏諸魔,制諸外道”:本經從理到事,皆是以降伏魔外為主要力用。若魔外之邪見(理)、邪行(事)不除,正道即不可入,自他二利即不得圓。
“坐寶蓮華”:此密示諸佛法身之“自受法樂”境界。
“應微塵國”:顯示諸佛他受用身,應化十方微塵國土。如是事業,皆是乘此佛頂咒心之威力。
“能於十方摩頂授記”:即如來於十方為菩薩及其他眾生,摩頂、加持、授記,必定成佛。
“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此指尚未成佛果之大菩薩,若持此咒心,即將於十方蒙佛授記,定當作佛。
【義貫】 本節從略。
【“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啞,冤(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饑渴、貧窮,應念銷散。”】
【注釋】
“地獄、餓鬼、畜生”:即三惡道苦。
“盲、聾、喑、啞”:即身分殘缺苦。
“冤(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 這四種苦,加上生、老、病、死,即成八苦。
“大小諸橫”:“橫”,突發的因緣,事不順理,冤枉的遭遇,稱為橫。依《藥師經》,共有九橫:一、病不服藥,橫殺眾生;二、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橫為火焚;五、橫為水溺;六、橫為惡獸所啖;七、橫墮山崖;八、橫為毒藥、與夫厭禱咒詛、鬼害所中;九、橫被饑渴所因,不得飲食。
“應念銷散”:如來為拔濟眾生以上苦難,若一念此咒心,一切苦難立時銷散。
【義貫】:本節從略。
【“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注釋】
“能於十方事善知識”:指十方如來隨此咒心之威力,而得到十方現應化身,事善知識,以此因緣度化有情。
“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佛之應化身,示現於恆河沙其他如來的法會中,助他佛轉*輪,弘揚聖教,示現堪紹如來家業,從而被推為大法王子。
【義貫】 本節從略。
【“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注釋】
“攝受親因”:“攝授”攝持及教授。“親因”,即於大乘、一佛乘及密乘有最親近的因緣,亦即大乘根機之人,佛即以此法門而攝持、教授之。
“令諸小乘聞秘密藏”:“秘密藏”,在此含二義,即顯教之秘密藏與密教之秘密藏。顯教之“秘密藏”指如來藏心。密教之“秘密藏”指佛頂神咒。承上,佛行此咒心,不但近能攝授大乘根機者,遠亦能令小乘人不畏深法,漸受熏習增長。
“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佛滅度後,尤其是末法時期,邪魔外道熾盛,佛以傳此咒心,故能敕令金剛護法,諸天鬼神,護教護人,令佛之“一大事”,無有斷絕,究竟住持一切世間,拔濟群倫。
“嚴淨戒律,悉得清淨”:蓋佛法之所以沉淪者,皆由於佛弟子於戒不清淨;破戒、毀犯如來禁戒,故令其所行如同凡外之人,非佛弟子。末世眾生有心修行正法者,若持此佛頂神咒,即能破除內外一切障難,令持戒清淨,能堪進修如來無上定慧。是故能令毗尼久住,正法長存、*輪常轉。
【義貫】:本節從略。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恆沙劫,終不能盡。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注釋】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咒”:“說”,是稱說、解說;這是指佛解說此咒之密義及稱述其功用、威力。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如來頂”,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最高、最尊者。此咒既然也稱作“如來頂咒”,可見它號為“一切咒王”,其來有自。
【義貫】
“若我”解“說”、稱述“是佛頂光聚般怛啰咒”之密義及其功用威力,即使我“從旦至暮”,於我的稱述中“音聲相聯”(一刻都不休息),而且所說的話,其“字句”彼此“中間,亦不重疊”(沒有重復的言詞),雖“經恆沙劫”之久,我之稱述“終不能盡”(此咒之密義、功用、怎麼說也說不完)。
(以此咒有如是廣大無邊密義功用)故“亦說此咒名”為“如來頂”咒(佛頂咒),以其最尊、最勝、最上、且力用無盡故。
【诠論】
此咒之功用,連如來都贊不能盡,可知神妙無邊。關於這點,有古德在注解時,曾說:“如此方元亨利貞,亦可避凶致祥矣。”今人於注解時亦有襲其說者。什麼是“元亨利貞”呢?這是《易經》上乾卦的卦辭,解釋《易經》乾卦的四德,其說曰:“元”為萬物之肇始,“亨”為萬物之增長亨通,“利”為萬物之和利,“貞”為萬物之正固。亦即乾卦象徵天,其沛然的陽剛之氣,具有開創萬物並使之亨通、和利、正固的功能。
筆者按:講解佛經,實不適宜將外道及世俗學拿來妣美佛經及如來功德,否則即有“佛儒不分”或“佛道不分”之過,亦有違三皈依。中國人歷代都是以儒或道治國,因此讀書人對於儒教常常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很不容易完全放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想一心修學佛道,對於世間法的這一點戀眷之情,似亦應予以割捨,庶幾與道相應。
復及,唐代有人注《圓覺經》,在一開頭的序文中說:“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沖虛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接著洋洋灑灑七百多字的序文,以此為張本。細玩其文,則是先講儒教或道教,再講佛,不但將凡外之法擬於佛法,並且還將凡外之法置於佛法之先。這樣注解佛經實在不是很恰當。
總之,這問題的徵結只在於一個“信”字,如禅宗祖師所說:“信得過”或“信不過”。信什麼呢?信“佛是一切智人,世間無有等”;信“佛法為最勝最上”。故若一心向佛之人,理當對於一切凡外之法皆不再眷戀,視如作日夢。以如是正信、堅信之善根,故速得出生正知、正見;以此正知正見而得勘破一切凡外邪小,故得入於佛知、佛見,於是頓“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登於佛地。是故欲修學如來菩提道者,於初發心之際,若即能勘破、放捨對一切凡外邪小之眷戀,即得與道相應,並且於教他之時,即得如法說法,更不致非法說法、法說非法,或曲解佛法,而誤導眾生。
2·神咒利生之威德
(1)一切眾生須依此咒修行,方得免魔事
【汝等有學,未盡輪回,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注釋】
“有學”:於聲聞乘中,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前,從初果以迄三果,都稱為有學。
“未盡輪回”:以仍有分段生死,故仍在輪回中,因此輪回未盡。
“坐道場”:坐於修證道果之場所。“坐”,為不動、不壞義。
【義貫】
“汝等”聲聞乘中“有學”之人,仍未證聖道,“未盡輪回”,雖“發心至誠”,欲證“取阿羅漢”道,但若“不持此咒,而坐” 於修“道”之“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2)誦持、書寫、佩帶獲益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桦皮貝葉,紙素白氎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注釋】
“隨所國土”:隨所在之國土。
“隨國所生”:隨其國中所生。
“桦皮貝葉”:“桦皮”,桦樹皮,若削薄,用藥物處理將之弄軟,可以作紙用。“貝葉”,貝多羅樹之葉,可作紙用。
“紙素白氎(dié):“素”,《形音義大辭典》雲:“絹缣之屬曰素”,也就是說:素是一種絲織品。古人用絲作紙,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故古詩十九首中有“中有尺素書”即是指用絲織品寫的信。故在此經文中“紙”與“素”是不同的;“紙”是指一般紙漿造的紙,“素”是絲質的紙。又古人亦有用“帛”作紙,帛亦是一種絲織品。有人注解說:“紙素,紙之素者,如此方抹竹為漿(以竹作紙漿),而制成之。”此說不確。“氎”,《康熙字典》:“細毛布”。
“是人心昏”:“昏”,闇鈍。謂即使這個人心智錯愦闇鈍。
“盡其生年”:盡其有生之年。
【義貫】
“阿難,若諸” 佛“世界”中,“隨所”在“國土”,其中“所有”一切“眾生,隨”其“國”中“所生”之“桦”樹“皮”所造紙、“貝”多羅樹“葉”紙、一般“紙”、絹缣之“素”紙、“白氎” (白色細毛布)紙等,用以“書寫此咒,貯於香囊” 之中,即使“是人心”智“昏”愦闇鈍,以致“未能誦憶”全咒,他只要將此咒“或帶”在“身上,或書” 寫後放在家“宅中,當知是人”,承咒威神之力,“盡其”有“生”之“年,一切”內外 “諸毒所不能害”。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注釋】
“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此咒既可令眾生度世間一切苦厄,又可成就出世間無上智,是故極為殊勝,威力廣大。
“有能自誦,若教他誦”:於此咒能自修、教他,則自他兩利,即能速入菩提。
“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內外之火不能燒,內外之水不能溺。內火指欲火、嗔火。內水指欲水。內毒指三毒乃至五毒。
【義貫】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 之威力,一來既可“救護世間”眾生,於厄難中及魔擾時“得大無畏”,二來又可“成就”有志修學圓通三昧之“眾生”以誦此咒故,速得“出世間智”,斷惑證真。
“若我滅”度“後”,於“末”法之“世眾生”,以魔強法弱,多諸障難,若“有能自誦” 此咒,則能免自障,“若教他誦” 此咒者,則能令他免障;“當知如是誦持” 此咒之“眾生”,內外之“火”皆“不能燒”,內外之“水”皆“不能溺”,瘟疫等“大毒”蛇蠍等之“小毒”皆以此神咒有能辟能回之力故,為一切障難病毒“所不能”加“害”。
(3)惡人生不害反護
【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只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惡星,並諸鬼神,碜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頻那夜迦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注釋】
“鬼神”:鬼神同道(同在一道,實皆屬鬼道),有福德的叫“神”,福德少的叫“鬼”。
“魔魅”:專門愛障人修道的叫“魔”;專愛迷惑人的叫“魅”。
“正受”:三昧。不受諸受,稱為“正受”。這裡是指由持咒而得三昧。以密教言之,即是因為持咒得法,三密相應,而得三昧,亦可稱得“本尊三昧”。
“咒詛”:“詛”(音組),義為祈神降禍於他人、或咒罵、誓約之義。
“厭蠱”:“厭”,厭魅,以咒術驅使死屍去殺害怨敵,梵文為毗陀羅,其義為起屍鬼,(蓋有如僵屍之類)。行此咒術者,即以此害人。“蠱”為蠱毒,將毒蟲竊置入人體內,接著以咒術控制此蟲,令嚙咬受害人之內髒。
“碜心毒人”:“碜”,雜、參入。
“頻那夜迦”:又譯毗那夜迦,即大聖歡喜天,象頭人身,有“障礙”或“排除障礙”之二義。因此,他既可為行者作障難,亦可為行者排除障難,其間差別,端看行者本身。若行者自身不清淨、不如法,他即為行者作大障難,令其所修不成就;若行者一切清淨如法,他即一反而為行者排除障難。然而不論作障或除障,在他的立場而言,皆是在護法。
“皆領深恩”:“領”,領受。此諸鬼王神王,都深受佛恩。
【義貫】
“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 靈、地“祗”、天“魔”妖“魅”等其所施之“所有”害人之“惡咒,皆不能著” 於此人身心,且以咒力所持故“心得”三昧“正受”。而且“一切咒詛、厭” 魅、“蠱”毒等害人之巫術、及一切“毒藥”,如“金毒、銀毒” (礦物金屬毒)、“草、木、蟲、蛇” 之毒(動植物毒),等等“萬物”之“毒氣”,一“入”於“此人”之“口”,即時由佛頂咒力故,化“成甘露味”,不能為害。乃至“一切”主“惡星”之神,“並諸”惡“鬼神”,若欲“碜”入人“心”以“毒”害“人,於如是” 持佛頂咒之“人”,皆“不能起惡”心、惡念、惡行(以其惡念為神咒所禁制故。)又,“頻那夜迦” (大聖歡喜天)等“諸惡鬼王,並其眷屬”,以“皆”素“領”佛化之“深恩”,為報佛恩故,對持咒修法之人,“常加守護。”
(4)助成道業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注釋】
“那由他”:萬億。
“俱胝”:百億。
“金剛藏王菩薩種族”:“金剛”堅固、威猛,具降魔之力。“藏”,謂其攝秘密藏之德。“王”,以其導領金剛眾故如王。“菩薩”,以此金剛眾皆是菩薩之示現故。“種族”,指金剛種、金剛族。
“散亂心、非三摩地”:佛說一切眾生分三種“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即於佛法修行中得正定(三摩地)之人。“邪定聚”,即於外道法中修行而得定之人,以其定為依邪見、邪行而來,故稱邪定;又修佛法成外道,或於修學佛佛法途中,於外道境界起貪愛,或於其中摻入外道法者,其所得之定,亦稱邪定。其他尚未得定的一般凡夫,或初心行人,皆稱“不定聚”。
“心憶口持”:承前句,謂尚未得定之人,即使以散亂心持咒,於心中憶念,口中誦持,亦能得諸護咒金剛之護持。
“精心陰速”:“精心”,精純之本心,指這些金剛菩薩皆已證如來藏精純之本心。“陰”,冥,不為人知。“速”,疾。謂故能暗中、極快速地前來加持。
“發彼神識”:“發”,啟發。以這些金剛藏王菩薩皆已是證果位之大菩薩,故能啟發持咒者的神識。“神識”為第八識;神識既得啟發,即心開悟解。
【義貫】
“阿難當知:是” 佛頂“咒”恆“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 (萬億)“恆河沙”數“俱胝”(百億)的“金剛藏王菩薩種族”,其“一一”金剛藏王菩薩“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 恭“隨侍”衛持咒之人。
“設有”不定聚之“眾生,於散亂心”,中,而“非三摩地” 心,但能“心憶、口持” 此神咒,“是金剛王”即“常隨從彼諸善男子”,特加守護,更“何況”已“決定”發起無上“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因為皆已證得如來藏“精”純之本“心”故能“陰”隱疾“速”地啟“發彼”持咒者之“神識。是人” 以神識通明故,“應時心能記憶” 先前“八萬四千恆河沙劫” 之事,且於一切妙理皆“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5)遠離雜趣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鸠槃茶、毗捨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注釋】
“從第一劫”:指從初發心持咒起的第一劫。
“乃至後身”:“後身”,最後身。
“藥叉”:速疾鬼。
“羅剎”:食人鬼。
“富單那”:臭惡鬼,主熱病。
“迦吒富單那”:奇臭惡鬼,主高熱病。
“鸠槃茶”:啖精氣鬼。
“毗捨遮”:食血肉鬼、啖精氣鬼、吸血鬼。
“諸色供養”:“色”,色法,指香、花、燈、塗、果、食品等。
“貧窮下賤不可樂處”:以如是等處有妨道業故。
【義貫】
“從”初發心持咒起的“第一劫,乃至” 直到最“後身”,捨“生”趣“生”皆得“不生”於“藥叉”(速疾鬼)、“羅剎”(食人鬼)、 “及富單那”(臭惡鬼)、“迦吒富單那”(奇臭惡鬼)、“鸠槃茶”(啖精氣鬼)、 “毗捨遮”(食血肉鬼) “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 等“惡處”。
“是”決定發菩提之心之“善男子”,於此神咒“若讀若”背“誦、若書若” 抄“寫、若帶” 於身、“若藏”裝於器中,並以“諸”妙“色供養”,便可得到“劫劫不生” 於“貧窮下賤”有妨道業“不可樂處”之福佑。(以持尊勝頂法,必感尊勝之果報故。)
(6)常生佛前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注釋】
“縱其自身不作福業”:縱使他本身,除了持咒外,沒有成就其他任何福業,以致福德淺薄。
“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有二義:
一、“不可說”為梵語,是古印度十大數之一。據新譯《華嚴經》卷四十五“阿僧祗品”載,十大數依次為“阿僧祗、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二、“不可說”,又作“不可言說”,系不可思議之義,指真理乃可證知,而非言語所能完全表達者。
附及,“不可說”不是“不可以說”或“不能說”,此非禁止義,禁止人家說;而是:“不可具說”,“無法盡說”,因為太不可思議,或太多、太大,太深了,說也說不完。社會上很多人一知半解,常誤會此義,而濫用這句話。
“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這是由於神咒的加持力故,就如同得到十方諸佛灌頂;承神咒之力,十方諸佛以自證之大智海水,灌行者頂,具如前面經文中說。
“常與諸佛同生一處”:亦即常生佛前。求往生佛國者,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好,更有把握的了,可說是決定往生!
“如惡叉聚”:“惡叉”,印度特產的一種果實,中國沒有,一蒂三果生在一起。於佛經中常用來比喻戒定慧或貪嗔癡,三法一體而生。
【義貫】
“此諸眾生,縱” 使“其自身”除持佛頂咒外,“不”曾“作”任何“福業”,而福德不充,但由於承神咒加持力故,“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 以冥加的方式而賦“與此人”,猶如得到諸佛灌頂。“由是”而“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 盡“說、不可”盡“說劫”數之中,皆得“常與諸佛同生一處”,因而“無量功德,如惡叉聚” 不相捨離,常與諸佛 “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诠論】
以筆者個人而言,可以說沒有什麼比這更好、更重要的了!若自此以後,生生世世,決定得生佛前,那還有什麼不能成就的?因此可知此大佛頂法之殊勝無比。
(7)眾行成就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注釋】
“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戒根”,為戒體之根本。或有人起如是疑:既然已破戒,為何還能令戒根清淨?破戒,犯戒是極其污染之事,照說,若無極其殊勝之因緣,是很難再令戒體清淨,然則以大佛頂咒功德威力無量,能成就如是勝事,這是由於神咒之力可令行者破戒之罪除滅,罪既滅已,即無染污;若無染污,便復得清淨,此其一。再者,若說破戒即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清淨,那麼如何有“忏罪清淨”及“忏已無罪”之事,甚至怎麼可能有“修行滅障、成菩提”之事?此其二,若犯過即一定“永劫不復”,那麼豈非教人只好“一錯到底”?豈非教人犯了過即不用忏悔,也不用改過修善了?此其三。故當知,如佛所教,必定有忏悔、改過、滅罪、生善之事。這其中只是:同樣是犯過,有人因緣好,可得善知識、善友指點、規過,而速如法忏悔,改過修善,乃至持咒滅罪,或重罪輕受;而愚癡無福之人,犯過之後,自不覺知,又無善知識教授如法忏悔,因而其罪過便成定業,而定受果報,乃至輕罪重受者都有。是故當知,眾生之罪福因緣業果,千差萬別,並非千篇一律,是故,以如來威神力故,破戒之人亦能復得清淨,乃至地獄中人、一闡提眾生,亦當作佛;此是究竟一乘甚深之義,大心行人不應有疑。
【義貫】
以持此咒有如是大威神力,“是故能令破戒之人”,其“戒”體之“根”本復得“清淨”(以罪障滅故);尚“未”有“得戒”因緣“者,令其” 速有因緣“得戒;未”能“精進者,令其”速能“精進;無智慧者,令” 其速“得智慧”;欲染等重而“不清淨者,速得”離欲“清淨;”想持而以種種因緣“不”能“持齋戒”者,以咒力所持故,“自”然能“成齋戒”。
【诠論】
這一段是指陳大佛頂咒之力,能令行人眾行成就。此處所說:“不持齋戒,自成齋戒”,相信很多人都有此經驗。本人於初學佛時,亦因誦持《地藏經》即自然而然忽然吃長素,而且毫無痛苦,更無掙扎,亦不思念葷食。這就是“地藏菩薩”的本願威力所加。所以,修行與作事一樣,有貴人拉拔,跟自己硬拼,就是不一樣。有貴人提攜,就像要橫渡海峽有游泳圈,甚至有救生艇等,安全又快捷。無貴人拉拔,就像全靠自己游泳,不但慢,而且有很多滅頂的危險,如風浪、體力不支、饑渴、抽筋等等。而貴人的拉拔中最殊勝的,當然是如來的三密加持,故能速到彼岸,疾得作佛。
再者,關於“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這是指在持咒之前所破的戒,所以你別想找漏洞,想一邊持咒、一邊作破戒之事,以為反正此咒可以令所破之戒再得清淨!那你就錯解經義了。因此須知,不但不可一邊持咒、一邊作破戒之事,而且持咒前所破之戒,也必須“如法忏悔,後不復造”,然後持咒滅罪才能有效;進而言之,若但持咒,而不忏悔且改過、不再造惡,則不但不能滅罪、復得清淨,反而有“包藏禍心”、“怙惡不悛”、欺诳如來之罪過。總之,如來說此神咒,是要你仰仗此神咒之力,速能改過、滅罪、生善,成就菩提;而不是要你仗著咒力而規避因果——換言之,持咒並不能令你於犯戒有豁免權!猶如一些邪見及外道人說:“我吃牛肉的時候,一邊吃一邊念咒,就把那只牛給超度了。”這是自欺欺人之談。若如是,世間豈有善惡之別。一切五逆十惡都可作,且可不受果報、只要作的時候念個咒就行了!這是外道遂行貪欲的合理化藉口,不是佛法。
(8)諸罪消滅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注釋】
“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未受”,是指未受持此咒。
“五辛”:蔥、蒜、韭、薤、興渠,此五種辛菜,雖是植物,但熟食會發YIN,生吃會增嗔,且其味辛臭如小便,故聖賢視為不淨之物。
“持咒之後”:指開始受持此神咒之後,即忏悔自新,後不更造。
“眾破戒罪”:指先前的破戒之罪。
“無問輕重”:“無問”,不論。
“縱經飲酒”: 縱使以前曾經飲酒。
“不將為過”:既往不究也。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坐道場應著新淨衣,方為護淨;但若以因緣不具足,未能如是,承神咒力亦可清淨。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縱使以種種因緣,未能盡得如法修持,其功用亦可不減;不過須知,若能完全如法受持,則當然更好。請注意此“縱”字,有“讓步”、不得已而然之意,並非鼓勵人:干脆都“方便”好了!“行道”,即經行持咒、三七日不寐(不睡覺)。
【義貫】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 若有所違“犯禁戒於未受” 持此咒“時”,然於“持咒之後”,忏悔自新,後不再犯,則先前的“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
“縱”使往日曾“經飲酒”或“食啖五辛”等“種種不淨”行,今持咒後即悔改,則於前愆,“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既往不咎。“設著不淨” 衣、或“破弊衣服”於道場“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之行。
“縱”以因緣不具故,而“不作壇”,或“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而“誦持此咒”,其所得功德,“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诠論】
這一段經文很容易令不解正教者,執為抄小徑、走漏洞的藉口,故在此須兩次廓清一下:一、這裡所指的破戒、犯戒、飲酒、食五辛、行不淨等,是指發心持咒之前的“舊業”;並非說一邊持咒、一邊還不斷行不淨、造破戒犯禁的“新業”,而得滅罪。二、此處所謂不能護淨、不作壇、不入道場、不行道等,可說是一種特殊狀況下的“開緣”,並非鼓勵大家都不照儀規作。一般情形下,如因緣、資具許可的話,當然還是依照前文所說,如法淨地、建壇、行道場等等,這樣功德才大,才具足、圓滿,性相圓融。因此,修行莫嫌麻煩,只想揀便宜、方便。一切還是如是如法作最好。又,若於一切法皆能如法作,依教奉行,不偷工減料、不抄小徑,即是善根充滿、我執我見淡薄,當是有福德之人。如是之人能堪修行,乃至得荷擔如來家業。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發。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忏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注釋】
“四棄八棄”:“四棄”即四波羅夷,殺、盜、YIN、妄;若犯此四大罪,即永棄於佛法海邊外,故名為棄罪,又名斷頭,以若犯如是罪,即法身慧命斷。“八棄”為比丘尼八棄,即於“四棄”再加;“觸棄、八棄、覆棄、隨棄”四者。這四棄,總而言之,皆是規范比丘尼與男子之間身體不能共觸等的戒律,以避譏嫌。因為這是出家戒,在此不便細說。四棄八棄,又稱四重八重,或四波羅夷八波羅夷(出《四分律》卷二十二)。此四重八重為極重罪,皆不可忏。然而,若能知慚愧忏悔改過,再加誦求忏,以仗咒力故,罪即應念消滅。不過此中要緊的是:一、須知過、改過,求忏;二、誦咒忏悔。此二缺一不可。
“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忏悔”:亦即先世所造一切罪障。“未及忏悔”之義有二:一、過去世來不及忏悔;二、罪業太多了,今世、來世、乃至多生多世,要忏都忏不完之意。
【義貫】
“若”以前所“造”之“五逆”等“無間重罪,及諸比丘” 或“比丘尼”的“四棄、八棄” 重罪,知慚愧悔過,誦咒求忏,“誦此咒已”,以仰仗咒力故,往昔“如是重業”,即“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發” 得存。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 以“來,未及忏悔” (忏悔不及),以其數無量故,“若能讀誦”,或“書寫此咒”,然後於“身上帶持,若安” 置在“住處、莊宅、園館” 等處皆可,則“如是”無量劫所“積” 之罪“業”,承神咒力,速能除滅,“猶”如以滾沸之“湯銷”融冰“雪”,湯至雪融,皆化為水。
此諸行人,以障盡智顯故,“不久皆得悟無生” 法“忍”。
(9)願求稱遂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注釋】
“悉怛多·般怛啰”:白蓋,或白傘蓋,即大佛頂咒。
“身、命、色、力”:“身”,指身體健康。“命”指壽命長。“色”,指形貌端正。“力”,指筋骨有力。
“邊地下賤”:“邊地”,指沒有佛法的國度。“下賤”,指出身之種姓、職業,或社會地位。
“雜形”:指三惡道:地獄、惡鬼、畜生,以此等眾生,生形雜異故。
【義貫】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 尚“未生男”育“女”,而“欲求孕者,若能至心” (心誠意專),心“憶”口“念斯咒,或能” 於“身上”佩“帶此悉怛多般怛啰” (大白傘蓋真言)“者,便”能“生”具“福德、智慧” 之“男女。”若“求長命者,即” 能“得長命;欲求果報速” 得“圓滿者”,便能“速得圓滿”;若求“身”體健康、壽“命”綿長、形“色”端正,筋“力”強壯,“亦復如是”,速得所願。其人“命終之後”,復能“隨願往生十方” 諸佛“國土”,而且“必定不”會“生”於無佛法的“邊地”,或“下賤”種姓、或低賤職業之人家,更“何況”生為三惡道之“雜形”眾生?
(10)諸難消除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疠,或復刀兵,賊難斗诤,兼余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阇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注釋】
“支提”:佛塔、塔廟。有捨利的佛塔稱率堵坡,或塔婆;無捨利的稱為支提,或制底。
“脫阇”:幢,寶幢,為有摧破之義。幢為圓筒狀;幡為平面形。
【義貫】
“阿難,若諸國”領“土”內之“州縣”或人煙“聚”集之村“落”,發生“饑荒、疫疠,或復”有“刀兵”之災、“賊難”等“斗诤,兼” 其“余一切厄難”所侵“之地”,皆可書“寫此神咒,安” 於“城”之“四門”上,“並諸支提” (佛塔)上,“或脫阇”(幢)“上”,並“令其國土”中“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亦“令其人民各各” 於“身”上“佩”帶,“或各各安” 於其“所居宅地”之內,可令“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11)兆民豐樂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谷豐殷,兆庶安樂。”】
【注釋】
“在在處處”:各處。
“兆庶”:兆民、萬民。“庶”,民;百姓。“兆”為億億。
【義貫】
“阿難,在在處處”,其“國土”之“眾生,隨有此咒” 之處,“天龍歡喜,風雨” 皆“順”其“時,五谷豐” 收“殷”實,億“兆庶”民悉皆“安樂”。
(12)惡星不現
【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怪,災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鎖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有此咒地,悉皆銷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注釋】
“亦復能鎮”:“鎮”,鎮壓、鎮懾。
“惡星”:依世間之法相而言,一切星辰皆是天宮,皆有天人或神祗為其主宰,本不應作災,星辰之所以為惡成災,理上而言,皆是眾生循業發現,感得彗孛飛流,令人驚恐,猶如天之將降大禍,此其一;或為災禍欲來前之朕兆,此其二。又,有時巨大彗星與地球碰撞,或降落地球,亦會造成巨大實質災害,乃至可能令地球毀滅;如若不然,降落或碰撞前,亦會造成無限恐慌,猶如末日之將臨,而令一切頓然失序,因而觸發種種人為之災禍,如趁亂燒殺搶掠,乃至教唆集體自殺以求避禍;這些都是惡星出現的造成的災害。
“人無橫夭”:“橫”,九橫。“夭”,夭折,短命而死。
“杻械枷鎖”:“杻”,音“丑”,《康熙字典》::“杻,械也。”“械”,孔穎達曰:“戒也,戒止使不得游行也。又,械,桎梏也。”桎是腳鐐,梏是手铐。所以“杻械”即是腳鐐手铐。“枷”,是加在犯人頭頸上的方形圓洞的刑具,故稱頭枷,或枷鎖。
“不著其身”:不受這些刑具所加,失去自由,亦即不遭王難。
“作種種形”:如化為小兒,而傳誦預言式的歌謠等。
“諸惡災祥”:“祥”,妖,妖孽(此“祥”不是吉祥的“祥”)。
【義貫】
此神咒“亦復能鎮” 壓“一切惡星,隨” 其“方”所中之反常“變”異“怪”象;能令“災”禍“障”難“不起,”故“人無”九“橫夭”壽之虞,一切“杻械枷鎖”(腳鐐手铐)等刑具,“不”會“著”於“其身”,故其身恆得自由安穩,“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之驚恐。
“阿難,是娑婆” 世“界,有八萬四千” 司“災變”之“惡星”,其中以“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 宰,能化“作種種形”體,而當其“出現世”間“時,能”化“生眾生”界的“種種災異”;然而,“有此”神“咒”所在之“地”,一切災異“悉皆銷滅;”方圓“十二由旬” (約四百八十裡)之內,皆“成結界地”,故“諸惡”象、“災”禍、妖“祥,永不能入”。
(13)持咒獲護,得三摩地、不犯四過、必死心通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注釋】
“於未來世,保護初學”:佛之所以不言“現在世”,那是因為在佛世時,魔不能得便。再者,正法時期,證道者眾,故正法強盛,魔因此亦不能得便。唯於末法,眾生根淺、欲深、障重、法弱,故魔易得其便。
“安隱”:“隱”音‘引’又音‘吻’,同“穩”。《康熙字典》雲:“楊子方言:隱,定也。又《玉篇》:安也。”故“安隱”同“安穩”,音同義同,可假藉(此情形,中國文字學上稱為“同音通假”——即兩個字音相同,便常可通用假借)。
【義貫】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 可“保護初”心修“學”者並“諸”久“修行者”,令其得“入三摩地”,獲“身心泰然”自在,“得大安隱” (安穩)。
由於神咒保護之力,於其修行中,“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 劫“來,冤”家“橫”禍、“宿”業應報之“殃,舊業”所引之“陳債”(怨親債主)“來相惱害” 身心,令三摩地不能成就。
“汝及”此大“眾中,諸” 聲聞“有學”之“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若能“依我”所定“壇場”儀則而建壇,並“如法持戒”,清淨,於“所受戒”之“主”法三師,得“逢清淨僧”,進“持此咒心”,一心修行三密,且於此無上法“不生疑、悔” 等退菩提心之大煩惱。
如“是”之“善男子”(不犯前之四過),“於此父母所生” 現前五蘊“之身”,若“不得心”地圓“通”,則“十方如來”所說之法“便為妄語”。
【诠論】
從這一段經文可見如來悲心之重,故其所作一切皆以眾生斷惑證真之“一大事因緣”為念;並且末法之事,如來亦早已悉知悉見,故預為防范,使我等末法福薄眾生,亦得擺脫自身所造宿障,及超越一切邪魔外道之留難,而得修行成就無上聖道,如佛在世,等無有異。然而要受如是大利益,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如《楞嚴正脈》所說的“不犯四過:一、壇差;二、戒缺;三、師穢;四、疑悔。”若於此四過犯了一項,則很難“現生取證”,只是為將來證圓通“種遠因”而已。故知,若欲現生取證,必須:一、建壇;二、持戒;三、師淨,四、不生疑悔。然後如法持咒,則必成圓通三昧。
又,此經修行主要之法門,有些舊注說是耳根圓通法門。但依經文而言,則經文中在在處處皆是明言“持咒”,故知舊注所說,非順於經文;那是依於局部之經文所作之言。再者,若以本經之結構而言,則本經始自佛頂化佛說咒破魔,經七處征心(七處破妄)、十番顯見,示一切法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密因),二十五聖自證圓通境界(諸菩薩萬行),於是為令蹑解起行,依所悟本體起修,而再宣神咒,並為令行者受持神咒能如法而得成就,故說四種清淨明誨、三種漸次、及建壇、結界、受戒、持戒等“前行”所應知及應行之事;最後再詳說“正行”時所起之“五陰魔相”,令行者知而不受害,從而得破邪顯正、破惑證真。凡此一切,皆是圍繞著“大佛頂咒”此一主題而發揮。故知本經的主要法門即是“持佛頂咒”:以佛頂化佛說咒破魔為始,而以行者依教受持神咒而得三密相應、入三摩地、破魔證真為終。(亦即本經開始為“佛誦咒破魔”,終結為“行者持咒破魔證真”。)
因此可知,本經之主旨分解悟與修證兩大部分。所謂“悟而後修”,及“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其中之“悟”與“修”所指為何?此“悟”(含“解”在內)當然是指悟如來藏、真如本心。“修”,指修證而言,即是於事上證此真如理,也就是於四大、五蘊、八識、六塵、六根等根、境、識之“事”上,以戒、三摩地、般若之法,證得真如、或如來藏之理,悉令通達,無隔無礙,名之為“圓通”,而達此目的之大方便,便是以“大佛頂陀羅尼”,三密總持,而圓修一切性相、理事;以承前之圓解、圓悟,今起三密圓修,由佛不可思議的三密加持力故,行者得疾證圓通三昧,而“不歷僧祗獲法身”,即身作佛,證性成佛道。附及,諸舊注所以率不依經而言以持咒法門修證三摩地,可能由於正統密教於中土已斷絕,因此於實修上只能依顯教而言之。然此固不符經旨,亦是行者之大損失,更失本經之精神,惟願識者雅鑒。
最後,本段經文中,佛說若如是依法而修,若不能現身成就,“十方如來便為妄語”,可見這是如來保證,一定會成就的法門。是故吾人今生既幸遇此法門,切莫錯失良機。
第四節 會眾護咒
1.金剛力士護咒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注釋】
“百千金剛”:手執金剛杵之力士眾,這些也是金剛藏王之眷屬類,但並不是後文所說的金剛菩薩。
【義貫】
如來“說是語已,會中” 有“無量百千金剛” 力士,同在“一時”於“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此神咒確實有如是之大利益,“我”等“當誠心保護如是” 依此法門而“修菩提”道“者”。
2.梵釋四王護咒
【爾時梵王、並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注釋】
“梵王”:為色界初禅天之尊。
“天帝釋”:為欲界三十三天之尊,又稱忉利天王。
“四天大王”:為帝釋天之臣屬,住於帝釋天下面的須彌山腰之四方: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增長天王,南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審有如是修學善人”:“審”,確。
“令其一生所作如願”:“所作”,所修。《楞嚴指掌疏》雲:“一生所作如願者,即於現身圓滿菩提,所謂不歷僧祗獲法身也。”《楞嚴正脈》雲:“一生如願謂令現生取證,即心通也”。因此,除了上面佛的親口保證外,梵王及帝釋等天王,也都出面發願,保證令行者現生取證。
【義貫】
“爾時梵王、並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依法“修學”之“善人,我”等“當盡心至誠保” 佑“護”衛,“令其”於“一生”中“所作”修證圓通之事“如願”以償。
3.八部護咒
【復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鸠槃茶王、毗捨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注釋】
“諸大鬼王、及諸鬼帥”:“帥”為在“王”之下。
“護持是人”:“是人”指持咒修行之人。
【義貫】:本節從略。
【诠論】
這一段是諸鬼眾發願護持。
4.日月星等護咒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並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注釋】
“風師”:“師”者,長也,有時亦作風伯,即風神中之長者。
“電伯”:“伯”者,尊也。即主電之神,故《華嚴經》亦作“主電神”。
“年歲巡官”:值司年歲,巡視人間善惡天官。
“諸星眷屬”:“諸星”指十二宮。
【義貫】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並電伯等”及值司“年歲巡”視人間善惡之天“官”,並黃道十二宮“諸星”及其“眷屬,亦於” 大“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 等“亦”發心“保”佑“護”持“是修”大佛頂圓通法門之“行人”,令其“安立”佛頂“道場”,無有障難,克期取證,“得無所畏”。
【诠論】
這一段是諸空居天眾表示發願護持。
5.天神地祗護咒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祗、並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注釋】
“山神”:主山岳之神,如五岳、昆侖山、天山等,乃至小山,亦有所生。
“一切土地”:地神有很多,各地有不同之神主宰,如堅牢地神即其中之一,“堅牢”為此地神之名,以地堅且牢固,故名。
“水、陸、空行”:水居之神、陸居之神、空行之神。
“萬物精祗”:如藥草神、樹林神、苗稼神等。
“風神王”:即主風神之最尊者。
“無色界天”:即四空天之天人。
【義貫】:本節從略。
【诠論】
以上為諸金剛力士、梵釋四王、諸鬼神眾、無色界四空天之天神等;簡言之,即是欲、色、無色,三界之天龍鬼神,鹹皆發願護持佛頂咒之行人。這些大眾,即是“外護”,於密教中稱為“外金剛部”,以密教言之,這些護法大眾,皆能破魔,故皆當金剛名。以下則是內聖的護持。
6.內聖護咒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注釋】
“金剛藏王菩薩”:“金剛”,不動、不壞、能破之義。“藏”,得一切如來秘密藏,故稱藏。“王”,於法自在,無有能勝,最尊最勝。故稱王。“菩薩”,此等金剛藏王,皆是菩薩所現,或已證菩薩究竟之地,故皆是菩薩摩诃薩。
“所修功業”:指歷六十位斷證。
“久成菩提,不取涅槃”:雖久已成就無上菩提,然並不如聲聞眾之自取涅槃,棄捨眾生於不顧。
“正修行者”:依正知見而修行之人;其相反即是“邪修行”。
【義貫】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數之“金剛藏王菩薩”,亦“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至“如我等輩”於“所修功”德道“業”,雖已“久成菩提”,然而亦“不”自“取涅槃,”仍“常隨”侍“此咒”,以“救護末”法之“世”中,“修”大佛頂圓通“三摩地”、持戒誦咒之“正修行者”。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游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禅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殒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注釋】
“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羅天。“摩醯”,大。“首羅”,自在。
“諸小鬼神”:指魔民、魔女等。
“彼發心樂修禅者”:“彼”,指小鬼神。除了已發菩提心而樂修禅定之小鬼神外,其余鬼神皆不得近修大佛頂三昧之人。
【義貫】
“世尊,如是修” 菩提“心,求正定” 之“人,”當他“若在道場”修定,“及”於“余”處“經行”攝心時,“乃至”其人雖以“散心”而“游”樂嬉“戲”於人煙“聚”集之村“落”中,“我等”所領之“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不論他在何處,或做什麼)。“縱令”是欲界的“魔王”或色界的“大自在天”本人,想要“求其方便”,而破壞他修行,“終不可得,”我等悉不令其得逞。
至於“諸小鬼神”,如魔民、魔女等,我等當必令他們離“去此”修“善”法之“人十由旬”(四百裡)“外,除”了“彼”鬼神亦是已“發”菩提“心”且“樂修禅”定“者”。
“世尊,如是”欲界及色界之兩位“惡”天“魔”王、“若魔”王之“眷屬,欲來侵擾是” 修三摩地之“善人者,我” 必“以”金剛“寶杵殒”滅“碎”裂“其首”,令成“猶如微塵;恆令此” 修大佛頂圓通之“人,所作” 之修持悉皆“如願”成就。
【诠論】
這一段可說是總結一切“內護”及“外護”兩類護法金剛之決心,由最上為首的金剛藏王菩薩為代表而作此表示。他們對於修大佛頂真言法門的人之護持,並不限於他在道場修定之時而已,而是不論他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是定心還是散心,是在修行還是在游玩,金剛藏王菩薩的徒眾,悉加以保護。而且,不但一般小神小鬼小魔不能親近為害,即使是欲界或色界的魔王親自出動,欲來惱害,金剛藏王菩薩亦會親自出動,用金剛杵擊碎魔王的頭!必令此修行人,所修如願成就。金剛藏王菩薩親自作如是的要言、保證,可見此大佛頂咒之威力廣大,不可思議。
第四章 請問大乘修證階位
第一節 阿難問修證階位次第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雲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雲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注釋】
“於諸漏心”:“諸漏”,漏有三種:欲界之欲漏、色界之有漏、無色界之無明漏。漏者,煩惱之異名。
“身心快然”:“快”,暢快。
“佛三摩提”:“三摩提”,即三摩地,正定之義。首楞嚴三味本為佛及十地菩薩所成就之定,故稱為佛定:因此,若非仰仗大佛頂咒之威力,十地以下諸人實於此定無分。以首楞嚴三昧為十地以上菩薩之定,故又稱為“金剛三昧”,以十地菩薩已達密教所謂“成金剛身”,不動不壞。
“乾慧之地”:“乾”,枯乾,有二義,一、指至此位,欲愛干枯,故智慧顯露,故稱乾慧;二、此位之智慧,尚無一切智水之潤澤,故其慧干澀,尚不能起大用,故稱乾慧。前者指欲水干,後者指智水缺。又,乾慧地為在三漸次位後所達到之地位。詳如下文佛所解說者。
“四十四心”:為在地前之菩薩四十四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此四十四位圓滿後,方入初地。
“至何漸次”:“漸次”即次第,亦即地位、階位。
“得修行目”:“目”,眼目。方能得到修行辦道之眼目,亦即大開圓解,心目開通。
“詣何方所名入地中”: “詣”到達。“方所”,地位。“地”,菩薩十地。謂:要到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修行境界),才可稱為入於菩薩地(為入地菩薩)?
“等覺菩薩”: 十地滿心後,即可登等覺菩薩位。等覺後心,以金剛三昧力,斷最後一品無明,而成妙覺菩薩。經雲:“妙覺如佛”,與佛無二,為最後身,居補處菩薩位,次補佛位。如觀世音菩薩及彌勒菩薩皆是妙覺菩薩。
“瞪瞢”:“瞪”,直視。“瞢”,晦,視不明。合言,有如現代人所說的:楞楞地直視(看著)。
【義貫】
此時“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 癡闇“鈍”,只“好為”廣知“多聞”,而“於諸”有“漏”之“心,未”能勤“求”斷除而得“出離”三漏之輪轉。今“蒙佛慈”悲教“誨”,悟“得正熏”正“修”之大法門,“身心快然” 通暢,“獲”得極“大”豐“饒”助“益”。然而,“世尊”,若於“如是修證佛” 所自行之“三摩提”,尚“未到”達“涅槃”之前,“雲何”得“名為乾慧之地”?又,菩薩階位中之“四十四心”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須“至”於“何漸次”(次第),方能“得修行”證道之眼“目?”且須“詣何方所”(至何境界),方得“名”為“入”於菩薩“地中”?又,十地後,“雲何” 進斷生相無明,而得“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 皆“一心伫佛” 之“慈音”開示,雙目“瞪瞢瞻仰”待教。
【诠論】
這一段中,阿難問:“未到涅槃,雲何名為干慧之地?”蓋阿難之意,為恐有人仍以涅槃為全然一法不生,略如槁木死灰,故唯有涅槃堪稱“乾慧”;此輩人所認知的涅槃,仍是小乘的有余依涅槃境界,故有此問,用以對顯大乘境界。
又,舊注有說:“楞嚴十信,與他經不同,因開初住為十信也。”這各說法相當奇怪,因為《楞嚴經》經文中並未作如是說,而且下面經文佛所示之四十四心中,十信是十信、十住是十住,並無相濫。尤有進者,此說與經文不合,故說不通。若一切依照經文而釋,庶幾無誤。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谛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注釋】
“從於凡夫,終大涅槃”:從凡夫位的“三漸次”起修,經“乾慧地”(以上為四位)、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上為四十位)、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以上為十六位),共六十位,而終於如來之無上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懸”,高懸,以涅槃高遠,故於發菩提心者,猶如遠大之志向。“示”,宣示。“無上”,無上菩提。“正修行路”,即如上之六十位修證之路,所謂“無上菩提道”即是此六十位,是無上菩提必經之正路,故稱為“正修行路”;若不由此路,而由岔道、小徑,即非正修行。又,此正修行路上,其間或有值遇殊勝因緣,而得超越或頓超某些階位,然其要者為須一直堅住於正道之上,無所偏離。故知此六十位正修行路,乃一切諸佛菩薩,自修教他之所共由,只是遲速、頓漸有別,如是而已。
【義貫】:本節從略。
第二節 二顛倒因(先明凡夫境界差別之因)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注釋】
“妙性圓明,離諸名相”:真如之妙性本自圓滿、明徹十方,而且是離一切名相,如六道、十法界、凡與聖、染與淨等,皆是名相,此等名相皆是假名,假名者,非有真體,由於因緣而起,暫時顯現,如天上之霓虹,但是水氣積聚一處折射陽光所現之色,而水氣本身並無眾色。然而若無此等折射之光色,“霓虹”之名,便無從立。水氣本體是真,但霓虹之光色及其名相,皆是因緣所現之假相。此水氣即代表真如;真如之體是真,但從真如體上依因緣所現之六道四生十法界之名與相,皆是因緣如幻之假相,本無如是事,其相雖無體而仍以因緣而現,故言:三界及六道四生等十法界以及十二類生,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離諸名相,非依名相而有,非依名相而無,全體一真所現故。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以一念妄想而令一切法晃若有生。有生必有滅,故言:因生有滅。
“生滅名妄,滅妄名真”:一切生滅之相皆是虛妄,如水結成冰,或化為氣,然水之本質並無改易,仍然是水,只是因溫度變化的因緣,令其凝結成冰、或化為氣體、或又凝為水等,而現有液體、氣體、固體等表象上的差別,其體則仍是二氫一氧。這比如真如本性本來是真,然遇染淨不同之緣,則能化為凡聖、十法界等各種差異之相,而其本體,實從未有異。故知其表象之變異(生滅),皆非真,皆是虛妄;故言“生滅名妄”。若此等生滅等表象皆去掉(滅妄)之後,則其真體(本來面目)便得顯現,故說“滅妄名真”,以妄滅而真顯故。以無始來,真體被妄相覆蓋,故不得顯,惡性循環,眾生更進而迷真認妄,執妄為真,是故真性萬劫難復矣。
“二轉依號”:“轉”,有轉捨及轉得二義。“依”,所依。其用為:
一、 轉捨所依之劣法,轉得所依之勝法。
二、 轉捨所依之染法,轉得所依之淨法。
三、 轉捨所依之生死,轉得所依之涅槃。
四、 轉捨所依之煩惱,轉得所依之菩提。
簡言之,即是:轉染依淨,轉劣依勝,轉生死依涅槃,轉煩惱依菩提。而“二轉依”,又稱“二轉依果”,即是指“菩提”與“涅槃”二聖果。“號”者,假名也,以菩提涅槃但轉其名、相,而不轉其體也。
【義貫】
“佛言:阿難當知,”真如“妙性圓”遍十方“明”照無二,本來“離諸”因緣所起之“名” 與“相”,真如體中“本來無有世界” 與“眾生”等依正之相(如鏡中相,並無實體可得)。雖然其體清淨不變,然“因”一念“妄”想之因緣而令一切晃如“有生”之相,於是,“因”有“生”故必“有滅”,然此諸“生滅”皆“名”虛“妄”,以本不生故。(其生既非真生,其滅亦非真滅,故其生與滅具妄。)若“滅”此等生滅之 “妄”,即“名”為“真”,以妄滅則真顯,妄不覆真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則“稱”為“如來”之“無上菩提,及大涅槃” 之“二轉依”果之“號”(名)。
【诠論】
如來於此,為了有系統地宣示六十位修證,故再一次顯現如來密因——如來藏、真如本性,為一切法之源,作為修真(得二轉依)之本。以若不依此密因,則一切修證必定迷失而入偏鋒,枉費辛勤,故再一次提出。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注釋】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這意涵阿難已決心改悔過去只求多聞之偏,而確實欲蹑解起行,不只以文字言說知解為已足,這是頗不容易的。當然,須知這也是阿難的大權示現而已,令末世以解作證者有所警惕。
“直詣如來大涅槃”:這又表示阿難等亦知捨小乘有余依涅槃,而欲求如來無余涅槃,當然亦捨凡外之虛妄涅槃(非涅槃而作涅槃解)。
“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眾生、世界”,即正報、依報。“二顛倒因”,二種顛倒生起之因。
“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無倒即正,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心不顛倒,即得正念、正定,乃至正覺,因此是如來真三摩地之本源。是故,欲超凡入聖,須先離顛倒心;顛倒者,即妄想也。離一切妄想顛倒,乃得成就如來真三摩地。
【義貫】
“阿難,汝今” 既發心“欲”蹑解起行,“修”證“真三摩地”,以“直詣如來”無上“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及“世界”(正報、依報)“二”種“顛倒”生起之“因”;若汝心“顛倒不生”,離於凡外邪小之一切妄想,“斯則如來真三摩地”之本,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1.眾生顛倒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注釋】
“由性明心,性明圓故”:“性”,性覺。“明”,妙,妙明之真心。“明圓”,明徹圓照。此謂,由性覺妙明之真心,其性本自明徹、圓照法界。
“因明發性”:“明”,於本明之上,還妄欲加明、求明,如頭上安頭。“性”,業識之性。此謂,以一念欲求於明,故起“無明業相”,於是轉真如為阿賴耶,成真妄和合的業識之性;此即能見分。
“性妄見生”:“性妄”,業識之性成妄。“見生”,即見有相生。此謂,業識之性復由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而妄見有生,此即所見相分。此為“轉相”。
“從畢竟無成究竟有”:“無”本來無生無滅之無相境界。“有”,有生有滅之有相境界。此為,由於妄見故,轉不生不滅、本自涅槃之境界,成有生有滅之生死境界。此為“現相”。至此,“業相、轉相、現相”已具足,於是“三細”成就。
“此有所有”:“有”,能有,指無明;謂無明妄覺以自己為能擁有他法。“所有”,指三細之諸相。全句謂,阿賴耶以顛倒故,計自己為能擁有,而“業、轉、現”三細之相則為其所擁有。
“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因”,依,即能依,指無明。“非因”,非真能依。謂無明非真能依,以無明無自體故,且以無明但是一念之迷,全體是妄。“所因”,所依。謂無明既非真能依,亦非真所依。“住”,能住之心,指八識。“所住”,所住之法,指無明。此謂,能住之心與所住之無明等,(所住者乃至十二因緣、四大、五蘊、六塵、十八界等相)二者皆虛妄無體,故了無根本。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本”,動詞,義為“以……為本”。謂以此無住之本心本性,而得建立、成就身心世界、依報正報、有情無情二種世間。故語雲:“以無住本,成一切法”。何以故?以若有所住,則一切形成不動不異;若法不動不異,則一切皆不得生起。是故法性如是:以無住故,故得成就一切法,此為一切法真如性之不變隨緣義。
【義貫】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 覺妙“明”“之真心”,其“性”本自“明”徹“圓”照法界“故,因”妄加“明”於本明之覺體上,遂“發”起業識之“性”,業識之“性”由無明力,轉本有智光而“妄見”有“生”(見分與相分成就),於是“從畢竟無”生滅、本自寂滅中,由妄見故而轉“成究竟有”生住異滅之有相境界。“此”能“有”之無明與“所有”之業、轉、現三細諸相,實“非”真能“因”、亦非真“所因”(無明非真能因,以無明無自體故;能因之無明心既妄,所因之三細更非真。)是故能“住”之心(八識)與“所住”法之“相”(十八界),二皆虛妄,“了無根本”之體,但是一真所現之幻象。是故“本”於“此無住”無起無滅之性,而得“建立世界”山河大地(依報之體)、“及諸”十二類“眾生”(正報之體)。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注釋】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迷”,迷失。“本圓明”,本自圓明之性。謂由於迷失本來是圓明的真如本性;此即“起惑”。“是”,於是,因此。“是生虛妄”,於是生起種種虛妄之相;此即是“造業”。合言之,此即是以一念無明,生三細之虛妄相,復由三細更生六粗之妄相。
“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妄性”,惑業之性本妄。“所依”,即所依之體。此謂,一切惑業之性,並無實所依之自體,故妄性本空。
“將欲復真”:此謂,入於虛妄境界之後,亦即久處輪回之後,心生疲累,想要恢復本自清淨、而無奔馳的真性。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欲真”,想要恢復真性之念。“已非真真如性”,然此念已經不是真正地依於真如不生滅性所發,而是依於久處輪回的六識妄心所發,故實非與真性相應。
“非真求復,宛成非相”:若依於非真的生滅妄心,以求於恢復真性,則其所復者,亦成非真之相(亦即生滅之相)。
【義貫】
由於眾生無始來“迷”於“本圓”本“明”之真性,以“是”(因此)而“生虛妄”之惑業苦。然其“妄性” 本“無”實自“體”,故妄本空,“非有所依” 之體。眾生久處輪回,心生疲厭,“將欲”離妄“復真”,然此“欲”滅妄而復“真”之念,“已非”依於“真真如性”,(以妄本無體,妄本無生,見妄有體已是虛妄,今欲滅妄,則成妄上加妄。)若依於此“非真”之有生滅妄心而“求”回“復”真常之性,則其所復者亦“宛成非”真、無常之“相”。(以因有生滅,果亦必有生滅也。)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注釋】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非生”,謂無明本非有“生相”,以無明無體,由虛妄生,猶如空中華,故寶非有生相。“非住”,謂業識非有住相,以諸識念念生滅,念念不住故,無有住相可得。“非心”,謂見分非真心相,以見分乃依無明生故。“非法”,謂相分非真法相,以離能見之見分外,實無所見之相分,唯自心現,心外無法。
“展轉發生”:雖然無明與業識,皆非有實生、住之相,見分非心內真有其體,相分亦非心外實有之法,然卻以無明力而展轉發生三細六粗,不能自已。
“生力發明”:“生力”,潤生之力,此指無明,蓋無明有潤生之力,故此無明稱為“潤生無明”。(又無明之能發諸業者,稱為“發業無明”或“潤業無明”。)此句言:以無明潤生之力,能顯發妄明,妄明即妄惑。因為其實是惑,卻自以為明,故稱妄明。以認妄為明,故不能捨。
“熏以成業”:承上,此妄惑復熏習八識不斷,以成諸業。此為“起業相”。
“同業相感”:父母子女以同業而相感相召、相吸相系;此為“業系若相”。
“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相滅相生”之“相”,指“中陰身相”及“後陰身相”。由於有能召感之業,所以於七七四十九日中陰身相滅後,接著便有後陰身相生起。
【義貫】
無明“非”真有“生”相(以無明無體,其體本不生故),業識亦“非”有“住”相(以八識念念不住故),見分“非”真“心”之相(以見分從妄而生故),相分“非”實“法”相(以相分唯心所現,心外無法故),本皆虛妄,然以無明力故“展轉發生”三細六粗,不能自已:以無明潤“生”之“力”而顯“發”妄“明”(以依於妄惑,而妄欲加明),此妄惑復“熏”習八識“以成”諸“業”(是為起業相);從而父母子女以“同業”而互“相感”召、相系相執,不能得脫(是為業系苦相)。又“因有”此能“感”之“業”故此身報盡,於中陰身“相滅”之後,後陰身“相”隨而“生”起,無有間歇,“由是故有” 種種“眾生顛倒”之相,生滅循環不已。
2.世間顛倒
【“阿難,雲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注釋】
“世界顛倒”:這是指有情世間之顛倒。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是有”指無明。“所有”,指眾生之根身。“分段”,即分段生死。此謂,由於無明力,攬根結塵,故令虛妄能有之無明,執其根身以為所有,因而有分段生死之根身妄生妄滅。
“因此界立”:“界”,內外界。此謂,以根身既成,即有內外,故內外界亦跟著成立,即內外有隔。
“非因所因”:無明雖是虛妄,非是真因,卻成為虛妄世界之所因。
“無住所住”:世界雖亦空,本來無住,無法可執、可得,然亦成宛若有所住之相。
“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世”,指過、現、未三世。謂雖若有所住,然此住實乃暫住,剎那遷謝,故如川流不息,因此三世成就。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若以三世涉入四方,則四方皆各有三世,如東方有過、現、未,西方有過、現、未;南方有過、現、未;北方亦然,故三四一十二,即成十二類。若以四方涉入三世,則三世皆有四方,如過去世有東、西、南、北;現在與未來亦如是,故亦有十二類。
【義貫】
“阿難,雲何名為” 有情“世界顛倒?是” 能“有”之無明,及其執為“所有”之眾生,由無明力攬根結塵,故有“分段”受生之“妄”身“生”,“因此”內外之“界”相成“立”;無明本空,“非”是真“因”,卻成虛妄世界之“所因”;世界亦空,本來無生“無住”,卻成若有“所住”之相;此等妄相不得常住,剎那變滅,念念“遷流不住,因此” 虛妄之三“世成”就。如是“三世”與“四方”更“和合相涉”,而“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故知十二類生顛倒之相,皆由一念無明妄心之所熏變。)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注釋】
“因動有聲”:“動”,無明風動。以無明無相,而其動如氣、如風,雖無形相,而其力甚大,所以說無明風動。又,風雖不可見、不可執,但風動時則有聲。無明亦如是,無明風動時,則有微細之聲(動塵)生。
“因聲有色”:謂此無形之聲相再黏湛於精明之體,因此結暗為色,故因聲有色。
“因色有香”:此色境再返熏妄心,令生顛倒,而有香塵生。
“因香有觸”:香塵又更反熏,因此而有觸塵生。
“因觸有味”:由於有觸塵,故有味著產生。
“因味知法”:由於味著,而覺知法,故識生焉。
“六亂妄想,成業性故”:“業性”,染業的十二顛倒性。此謂,六種動亂之妄想,熏成染業的十二顛倒性。
“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承上,此十二顛倒之業性,即感十二種區分受生之果,因此而輪轉諸趣,無有休止。“區分”,分別、差別。
“旋復”:輪回、或周期。
【義貫】
“是故世界因”無明風“動”而“有聲”塵生,“因聲”塵黏湛精明之體而“有色”塵生,“因色”境返熏妄心,令生顛倒,而“有香”塵起,“因香”塵更反熏而“有觸”塵生,“因觸”塵而“有味”著生,“因味”著而“知”覺“法”,於是諸識轉生。“六”種動“亂”之“妄想”熏“成”染“業”之十二類顛倒“性故”,而感“十二”種“區分”受生之果,“由此輪轉”諸趣,生死不休。“是故世間”眾生依於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顛倒執著之輕重,與其業成熟之先後,而次第感報,如是“窮”盡了三世四方之“十二”種“變”遷,稱“為一”次“旋復”。(輪轉周期。然後再起第二旋復。)
第三節 十二類生(次明眾生差別之果)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注釋】
“卵生”:卵因想生。
“胎生”:胎因情有。
“濕生”:濕以合感。
“化生”:化以離應,以業力故,離異脫蛻。
【義貫】
以“乘此輪轉顛倒” 業“相”之力“故”,於“是”乎“有世界”之“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四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及 “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十二類生。
1.卵生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回,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注釋】
“虛妄輪回”:以虛妄之想展轉不息,而成輪回。
“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動”,想之動。“和合”,雌雄和合。以想動之顛倒惑因故,雌雄和合之業氣而成八萬四千種上飛與下沉之亂想。“氣”,即是卵生之業力來源。
“卵羯邏藍“:“羯邏藍”,義為凝滑,為胎之初位,處胎初七日。
“魚、鳥”:氣剛而飛揚者為鳥;氣柔而沉滯者成魚。其他種類可知。
【義貫】
“阿難,由因世” 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卵生類眾生以“虛妄”想展轉不息故成“輪回”性,以想“動”之“顛倒”惑因“故”,雌雄“和合”之業“氣成”就“八萬四千” 種上“飛”與下“沉”之 “亂想。如是” 惑業之因,“故有卵羯邏藍”之果,“流轉”於“國土,魚、鳥、龜、蛇”等,“其類充塞”於寰宇。
2胎生
【“由因世界雜染輪回,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注釋】
“雜染輪回”:胎生由情重故。胎生眾以其愛情雜染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
“欲顛倒故”:以情欲顛倒之惑因故。
“和合滋成”:“滋”,滋潤。男精與女卵和合、滋潤而成。
“八萬四千橫豎亂想”:“橫”,即偏;“豎”即正。橫之亂想即成畜與龍等旁生類。豎之亂想即人與仙類等。
“胎遏蒲昙”:“遏蒲昙”,疱。為處胎二七之位。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胎生類眾生以其情愛之“雜染”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由情“欲顛倒”之惑因“故”,男精女卵相交“和合滋”潤而“成八萬四千” 種“橫”與“豎”之“亂想。如是” 惑業之因,“故有胎遏蒲昙” 之果,“流轉”於“國土,人”類、“畜”類、“龍”類、“仙”類等,“其類充塞”世間。
3.濕生
【“由因世界執著輪回,趣顛倒故,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屍,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注釋】
“趣顛倒故”:趣向暖濕之顛倒想,以為惑因。
“翻覆亂想”:“翻覆”,暖屬火,濕屬水,而濕生眾生趣向濕暖之處,則水火二大翻覆雜亂。是故其想為翻覆亂想。
“濕相蔽屍”:“蔽屍”,軟肉,為濕生之初相。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濕生類眾生以其“執著”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由“趣”向暖濕之“顛倒”想為惑因“故”,加上與陽氣“和合”因而“暖成八萬四千” 種“翻覆”之“亂想;如是” 惑業之因“故有濕”生“相”之“蔽屍”,(軟肉)之果,“流轉”於“國土,含蠢” 及“蠕動”之類,“其類充塞”寰宇。
4.化生
【“由因世界變易輪回,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注釋】
“變易輪回”:“變易”,變化離異,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
“假顛倒故”:“假”,假讬。假讬因與依(能依之因與所依之法)之顛倒,以為惑因。
“和合觸成”:以朝秦暮楚之想,與“觸”業和合,而成化生類種種亂想。
“新故亂想”:化生類之想即喜新厭舊,故稱新故亂想。
“化相羯南”:“羯南”,眾,類。化生相之羯南,此為硬肉。
“轉蛻飛行”:轉舊蛻新,而後飛行,如蠶化為蛾等。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化生類眾生“變”化離“易”之想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此類眾生以其“假”讬因依之“顛倒”以為惑因“故”,起朝秦暮楚之相,且“和合”了“觸”業,而“成八萬四千” 種喜“新”厭“故”之“亂想;如是” 惑業之因“故有化”生“相”之“羯南”(化生類眾),遷“流”展“轉”於“國土,轉”舊“蛻”新乃至“飛行”,(如昆蟲、天趣、鬼趣、中陰身等),“其類充塞”於寰宇。
5.有色
【“由因世界留礙輪回、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注釋】
“留礙輪回”:“留礙”,以有色類眾生覺得其色是一種留礙,主了求光明之色相,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
“障顛倒故”:障礙之顛倒以為惑因。
“和合著成”:“著”,顯著。與種種求顯著之業和合,而成有色類種種精耀之亂想。
“色相羯南”:“色相”,有色類生之相。“羯南”,眾。
“休咎精明”:“休”,吉。“咎”,凶。謂徵兆吉凶之種種精明,及日月星辰等。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有色類眾生以其色質“留礙”,為求光明之色相,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以“障”礙“顛倒”為惑因“故,和合” 種種求顯“著”之業而“成八萬四千” 種“精”明光“耀”之“亂想;如是” 惑業之因“故有”有“色相羯南”(有色類眾)之果,以此遷“流”展“轉”於“國土”,是為朕兆“休咎”吉凶之諸“精明”體,“其類充塞”寰宇之間。
6.無色
【“由因世界銷散輪回,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注釋】
“銷散”:無色類眾生,經其滅色而欲歸於空,故銷散其形。
“惑顛倒故”:此類眾生,以色身障礙為患之惑,而成顛倒。
“和合暗成”:彼顛倒之惑又與暗昧之業和合,而成無色類陰隱之亂想。
“空散銷沈”:“空”,指“空無邊處”眾生之滅色歸空。“散”,指“識無邊處”眾生之遍緣散亂。“銷”,指“無所有處”眾生之銷除七轉識。“沈”,指“非想非非想處”眾生之沉淪空海。以上為四空天之眾生,此外尚有舜若多神、旋風、魃鬼等,皆是此類。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無色類眾生欲滅色以歸空而“銷散”其形,此想展轉不息,故成“輪回”性;彼等以色身障礙為患之“惑”為“顛倒”因“故”,此惑復“和合暗”昧之業而“成”就“八萬四千陰隱” 之“亂想;如是” 之惑業,“故有無色羯南” (無色類眾)之果,遷“流”展“轉”於“國土”,此即四空處之滅色歸“空”遍緣“散”亂、“銷”除七轉識、“沈”滯空海等業行,,“其類”眾多“充塞”寰宇之間。
7.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輪回,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注釋】
“罔象輪回”:“罔”,無。因為有想類眾生,以其若有若無、仿佛不實之罔象,緣想不息,故成輪回性。
“影顛倒故”:“影”,想相如影,若有若無。故言:以如影之想為顛倒之惑因。
“和合憶成”:“憶”,憶想;憶中必有對過去之愛戀執取。“和合”:與……和合。合雲:如上之惑因,復與憶想愛戀之業和合,而成就有想類種種亂想。
“潛結亂想”:“潛”,暗中,即於其想中,暗自戀慕靈通。“結”,結色也;謂欲結成神靈之狀貌。“亂想”,有如是等亂想。
“神鬼精靈”:以有想類眾生崇慕神靈聖跡,故感成“神鬼”,如城隍、魑、魅、魍、魉,及“精靈”,如山、海、風、土地、草木等之精靈。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有想類眾生以其若有若無、仿佛不實之“罔象”之想,緣想不息,而成“輪回”,性,以如“影”之想為“顛倒”之惑因“故”,復“和合憶”想愛戀之業,而“成”就“八萬四千” 種“潛”戀靈通、欲“結”為神靈狀貌之“亂想;如是”之惑業“故有”有“想相羯南”(有想類眾)之果,遷 “流”展“轉”於“國土”,成為種種“神鬼”(如城隍、魑、魅、魍、魉等)及“精靈”(如山、海、風、土地、草木等),“其類”繁多“充塞”宇內。
8.無想
【“由因世界愚鈍輪回,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注釋】
“愚鈍輪回”:“愚鈍”,愚昧闇鈍,以無想眾生毀棄聰明,摒除知識,貪求無想愚闇境界,以惑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
“和合頑成”:“頑”,冥頑。復與冥頑之業和合而成種種無想眾生之亂想。
“枯槁亂想”:無想眾生欲令其心智有如槁木死灰,故成種種心智枯槁之亂想。終於成就土、木、金、石等精靈。此則為以無想為真修,反愚頑當作至道之結局。老子之“絕聖棄智”,莊子之以“槁木死灰”為“真人”都屬無想類生之枯槁亂想。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無想類眾生以其“愚”昧暗“鈍”毀棄聰明之惑,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以愚“癡顛倒”之惑因“故”,復“和合”冥“頑”之業而“成”就“八萬四千” 種欲令心念“枯槁”之“亂想”;以“如是”惑業,“故有無想羯南” (無想類眾)之果,遷“流”展“轉”於“國土”,其“精神”終“化為土、木、金、石,其類” 繁多“充塞”寰宇。
9.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輪回,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注釋】
“相待輪回”:“相待”,非有色眾生,本非有色故須藉物以成色,色與無色互相假待,展轉不休,而成輪回性。
“和合染成”:“和合”,與……和合。“染”,耽染之業。
“因依亂想”:“依”,依他。
“水母”:此動物以水沫成身。
“以蝦為目”:如種種寄生之動物。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非有色類眾生藉物以成色,互“相”假“待”,此惑展轉不休,而成“輪回”性,以其虛“偽顛倒”之惑因“故”,復“和合”耽“染”之業而“成”就“八萬四千” 種“因依”他而起之“亂想”;以“如是”惑業“故有非有色相”,而“成”非有“色羯南”(非有色類眾)之果,遷“流”展“轉”於“國土”,如“諸水母等”以沫成身,而,“以蝦為目”,種種寄生物類,“其類”繁多,“充塞”寰宇之內。
10.非無色
【“由因世界相引輪回,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注釋】
“相引輪回”:“引”引發神識。非無色類眾生系以音聲引發神識,引之不已,而成輪回性。
“和合咒成”:“咒”邪咒。又與邪咒之呼召相和合,以顯靈異,遂成種種非無色類生之亂想。
“呼召亂想”:即非無色類眾生聽命於邪咒的呼召之亂想。
“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非無色相”之“非”字為雙貫二詞,故“無色羯南”系略詞,承上句之“非”字,具言就為:“非無色羯南”。
“咒詛厭生”:“厭”同“魇”,魇禱也。“生”,眾生。此謂,非無色類之眾生隨咒詛而顯靈異,或隨魇禱而祟害眾生。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非無色類眾生以音聲“相引”而發神識,引發不已,遂成“輪回”性,以此“性顛倒”為惑因“故”,復“和合”邪“咒”之呼召,以顯靈堂異,遂“成八萬四千” 聽命於邪咒“呼召”之“亂想;由是” 惑業“故有非無色” 之“相”而成非“無色羯南”(非無色類眾)之果,遷“流”展“轉”於“國土”,隨“咒詛”而顯靈異、稱仙、稱道,或隨“厭”禱符箓而祟害眾“生”,(如乩仙、碟仙、降壇鬼神精怪等,假名為聖),“其類”繁多“充塞”寰宇之間。
11.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輪回,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注釋】
“合妄輪回”:“合”,和合。“妄”,此指二種虛妄,以非有想眾生,將想與無想二種虛妄和合,展轉不息,而成輪回性。
“罔顛倒故”:“罔”,罔昧。以非有想眾生於想與無想之間,昏昧不明,故稱罔昧,而成顛倒之惑因。
“和合異成”:將異性(不同性質)之事(相與無想)和合混同而成種種非有想類之亂想。
“回互亂想”:“回互”,回旋互雜。謂非有想眾生,自他回互,同異難分,起如是之亂想。
“成想羯南”:此為略詞,承上句,具言應為“成非有想羯南”。
“彼蒲盧等,異質相成”:“蒲盧”,細腰蜂,一種細腰之土蜂,又稱果蠃。圓瑛法師引《詩經》雲:“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為桑蟲,蜾蠃(土蜂)作巢,將桑蟲背進它的巢中,然後祝禱說“類我!類我!”七天之後,這桑蟲真化成它的子女。而這桑蟲自身本來沒有想變成土蜂的形相,但由於土蜂的祝禱之力,竟受其感,而生出彼想,而成彼形;此即“異質相成”。這也是由於此桑蟲之宿業所感,蓋由此桑蟲往昔常好誣賴他人及誘騙他人財物,納為已有,而感得如是果報。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非有想類眾生,和“合”想與無想二“妄”,展轉互取而成“輪回”性,以其性“罔”昧“顛倒”為惑因“故”,又“和合”取“異”為同之業,而“成”就“八萬四千” 種自他“回”旋“互”雜、同異難分之“亂想”;發“如是”之惑業“故有非有想相”,而“成”非有“想羯南”,(非有想類眾)之果,遷“流”展“轉”於“國土”;如“彼蒲盧”(細腰土蜂)“等”,以基祝禱厭咒之力而誘致強取本來“異”類形“質”之桑蟲“相成”,其蜂形,而納為已子;“其類”眾多“充塞”宇內。
12, .非無想
【“由因世界怨害輪回,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枭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注釋】
“和合怪成”:“怪”怪誕,罕見罕聞之事。
“土枭”:本義作“不孝鳥”,以此鳥食母而後能飛。漢代於夏至日殺之作羹以賜百官,期絕其類,故懸鳥頭於木上(謂枭首示眾),以示斬絕。
“附塊為兒”:枭鳥之母銜土塊,為其子築巢,用以保其暖及安全。
“破鏡鳥”:應是“破鏡獸”。“鏡”又作“獍”是一種獸。與枭相對,枭食其母,而獍食其父。故有成語“枭獍其心”,喻不孝負恩犯上之人。
“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就是取果實喂其子。這表示:枭母與獍父雖亦愛其子,然以業力故,而遭其子吞食。(附及,最近於《國家地理雜志》等生態記錄中,亦言有一種鷹,生後不久,即乘母不在,即將其同胞兄弟吞食,母鳥回來,亦不責怪,蓋彼等業感如是也。)
【義貫】
“由因世”與“界”(時間與空間)顛倒虛妄,非無想眾生由於懷“怨”圖“害”怨結子釋,展轉相續成“輪回”性,以“殺”心“顛倒”為惑因“故”,復“和合怪”誕駭人聽聞之業而“成”就“八萬四千” 種吞“食父母”之狂“想”,以“如是”惑業“故有非無想” 之“相”,而成非“無想羯南”,(非無想類眾)之果,遷“流”展“轉”於“國土。如土枭” 鳥“等,附”土“塊”以“為”其“兒”築巢,“及破鏡鳥” (獍獸),“以毒樹果,抱為其子” 之食物,然而其“子成”長後,“父母皆遭其” 吞“食,其類” 眾多“充塞”宇內。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義貫】
“是名眾生”的“十二種類”之由來因緣。
【诠論】
眾生十二類生,總分類有十二,但其細類卻無量,每一細類之數亦是無邊。然而其成因總歸不外一個“想”字,故經中說:“一切眾生皆由想生”——即使“無想”,還是一種想,因為那不是真的無想,而只是欲壓制想,令其不生;也就是說此為“欲令想不生,達於無想”之想,故還是一種想,是為“無想之想”;以有心必有想,而眾生不能無心,故不可能真正完全無想。因此,連小乘的“滅受想”也不是真正究竟地滅了“受”與“想”;以一切“有心”皆不得真正無想,是故修行者只要其“想”不顛倒,即可不墮於凡外邪小境界,而得入於如來正覺之海。
|
|
|
|
|
|
上一篇:胡曉光教授:唯識學的真實觀
下一篇:胡曉光教授:禅悟思維刍議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