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義貫
第一章 釋頌題
唐三藏法師玄奘造頌
沙門釋成觀撰注
「八識」:眾生之一心,以佛智觀之,可析為八識,這八識即是心的主體(又稱為心王) ,這是依各識所在的位置與作用而區分。八識即:阿賴耶識(又稱藏識或本識,即第八識) 、末那識(即第七識、又稱第七意識,亦或簡稱為「意」、「意識」) 、意識(第六識,又稱第六意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五者又稱為前五識) 。前五識加第六識,又常合稱為「前六識」。前六識加上末那識,又常稱為「前七識」或「七轉識」。
「規矩」:表示法則、軌跡、行相之定理。亦即,本頌是敘游這八種識的行相,或運作的軌跡以及法則,以這些識的運作有其一定的原則,故稱之為(識規矩頌義貫「規矩」。因此,「八識規矩」,亦即是:八識運作的法則或定義。
「頌」:又稱偈頌,通常為四個句子組成的韻文,類似漢詩中的「絕句」或英國及波斯的四行詩( Quatrain )
,是為佛經中說法的一個方式。梵文稱為「伽陀」
( Gatha)
,分為兩種:
㈩重頌——梵文「祇夜J
( Geya)
,即佛在講完經時,常在散文(長行)的最後,再附上一個偈頌,把前文的大義再以韻文敘游一遍,以方便弟子們受持,因頌文較短、字句整齊、又有押韻,讀來朗朗上口,故易於受持,且印象深刻。法華經中每一品多有重頌(祇夜)。
㈣孤起頌——梵文即是「伽陀」。有說伽陀不一定是四句為一頌,有的是二句、四句、六句、八句等,句數不定,然而多牛是四句為一頌。此種頌文並非跟在長行之後,而是佛、菩薩在說法一開始時即先誦出頌文。而在頌文之後,有時說法者或造頌者並加上「長行」 (散文)來解釋這篇頌文之義,這麼一來,此頌文加上長行便成為一篇最正式而完整的「論」,例如瑜伽師地論、中觀論、顯揚聖教論等都是如此。然而有時造頌之論主,並未作長行的論文來解釋頌文,因此便成為奂正的「孤起頌」了,例如本頌(八識規矩、唯識三十頌等。本頌共含十二頌,每頌四句,總其四十八句。
「三藏法師」:「三藏」,一切佛典分為三大部門稱為:經藏、律藏、論藏。F藏」,寶藏之義。F法師」,以法為師,以法師人(教人)稱為法師;亦即,以佛法自修、教他之出家眾,稱為法師。F三藏法師」者,即通達經律論三藏之法師。
「玄奘」—唐初人,公歷602-664,留學印度十九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二三三九卷,為佛教最重要之譯經師之一 ,亦是中國法相宗開啟之人。 (附及,西游記中的「唐三藏」,是作者吳承恩杜撰的,完全與事實不符。須知西游記是一部諷刺及毀謗佛法的小說,不是弘揚佛法的小說,因為書中將三藏法師描游成一個膿包、聽信讒言、欺壓忠良的人(常聽信豬八戒的小話而整孫悟空);又將「悟了空理」的人比作猴子、「受持八戒」之人比作豬;故西游記實是一部謗法、謗儈之書:佛教中人不應以為它是宣揚佛法的著作,更勿以「三藏取經」之扮相,作為倡導或充實法會「節目」之資。)
「造頌」:即頌文的作者,亦即是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