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通達位
見道位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其相雲何?
論頌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二取相故
注 釋
通達位:又稱見道位。位當初地。是為菩薩修行第一大劫圓滿,捨凡夫身異生性,而登於初地聖位。菩薩從加行位無間修行,到無分別智生起之時,便體會了唯識實性真如;體會即是通達,以通達真如,故稱為通達位。又,以此位為最初照見真如理,所以又稱見道。成唯識論雲:緊接在加行無間之後,此智生時,行者即得體會真如,名為通達位;以其初照理故,亦名為見道位。
諸菩薩所住見道:依成唯識論,這見道又有兩種:、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即此位之證真,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即此位之斷惑。雖須經過多剎那,其見道之事方能達於究竟,然於其過程中,念念剎那都相似相等,故總說為一心見道,而其實並非只是一念一剎那。
二、相見道──這又有兩種:
1.觀非安立谛非安立谛即真如,而成就法智與類智。
2.緣安立谛安立谛即四聖谛,而成就十六心:苦、集、滅、道四谛下各有四分,八忍八智合共十六心:
苦谛下之四心
1.苦法智忍──觀三界苦谛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欲界苦谛下有貪瞋等十惑;色、無色界苦谛下各有九惑,共二十八隨眠。
2.苦 法 智──前面的苦法智忍是斷惑,此苦法智是證理。謂以前面所修忍行所得之無間道智,而更觀前苦谛真如,進而證解脫道智。
3.苦類智忍──即依於前所修得的苦法智,更入於無間道中,即有無漏慧生起,稱為苦類智忍。之所以稱為類的原因,是說明此後修行所得的聖法,皆是此智之類。
4.苦 類 智──即依前所修得的苦類智忍,更入於無間道中,即有無漏智生起,稱為苦類智,即可用此智以審定、印可前之苦類智忍。
集、滅、道谛下,亦有如是四心:
集谛下四心
1.集法智忍
2.集法智
3.集類智忍
4.集類智
滅谛下四心
1.滅法智忍
2.滅法智
3.滅類智忍
4.滅類智
道谛下四心
1.道法智忍
2.道法智
3.道類智忍
4.道類智
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時,指菩薩於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修行圓滿之時。所緣,指所緣之真如境。智,指所證得的根本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以智照了,全體是真如,實無能取、所取,故都無所得。成唯識論雲:若時菩薩於所緣境,以無分別智照了,於一切法都無所得,以其不取種種戲論相故。又,此頌文智都無所得,與楞伽經之偈頌: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之智不得有無幾乎完全雷同。可見性相二宗所說極理,實無二致──其實道理是通的:行者不論是習性宗、或學相宗,應起智慧照了,勿令窒礙不通。
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唯識,指唯識之勝義性。這時候才能稱為真正的住於唯識的勝義性,也就是證得真如。離二取相故,因為能證的根本無分別智,與所證的真如,其性平等一相,以平等一相故能照與所照皆一如,離於能取、所取之二相;因為已照了能取與所取,皆是依於分別的有所得心之戲論所現。成唯識論雲: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得真如。此能證之根本無分別智與所證之真如,性平等、相平等,於平等一相中,故能照之智與所照之如俱離能取與所取之二相故。以能取、所取相俱是依於分別、有所得心之戲論所現之相故。
義 貫
第三、通達位,此即謂諸菩薩所住之見道以有別於二乘之見道,是在於通達位,以其能如實通達真如;此通達位其行相雲何?以頌釋曰:若於四善根修行圓滿時之菩薩,於所緣之真如境,以根本無分別智如實照了,一切皆如,故都實無所得,不取種種依於戲論之相。爾時乃得名為實住唯識真勝義性,亦即已證得真如;以能證之智與所證真如,性相平等平等,故能照之智與所照之如,俱離於能、所二取之相故,此為證入通達真如之位,因此得名為通達位。
诠 論
以通達位即是見道,如前所說,此見道又有真見道與相見道二種差別。成唯識論雲: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又雲: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菩薩初地,善達法界,得諸法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於多種百法明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便可證大菩提,能盡未來際利樂一切有情。故可知唯識修證五位中的第三位通達位見道、證真如,即與禅宗所說的見性類近;而依本論而言,見性之人位當初地,即是菩薩聖位,非是凡夫。也因此可知,所謂見性,非是泛泛,相當於初地菩薩之境界。一般佛弟子,若未斷二十八結使,未證真如、未入聖位,千萬不要自說我已見性,否則即是犯了未證謂證之大妄語,以說:我已見性,等於是說:我是初地大菩薩。再者,我們學了唯識三十頌之後,對於金剛經的無所得極理,便知道應如何實際去修了,亦即我們便知須從斷除二取能取與所取實際去作觀行與實踐,亦即:於靜坐中,及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努力去觀自心識中及外境上的能取、所取之妄相,而照破斷除之。因為須無取,方能無得,所以無所得不是嘴巴上喊的,無所得須從無所取來。行者以學唯識,如實觀照自心識,實無能取者,是故能真實悟入無所得之境,因此令這無所得之境界,變成是很具體、可以做的事,而不是抽象或空泛的道理,乃至只是一句高尚的口號。這就是學唯識學的好處:可以化很高的道理,成為具體、實際可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