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唯識與生死相續
雖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頌曰:
論頌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復生余異熟
注 釋
諸業:業,梵文羯磨Karma,義為造作doing,making, action,不論有形、無形的、身的造作動作或心的作為,乃至微細之動相,都是一種業。業有三種: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這三種業又稱為:有漏善業、不善業、及思業。成唯識論:諸業謂福、非福、不動,即有漏業、不善、思業;業之眷屬亦立業名,同招引滿異熟果故。就連業的眷屬與業相關連、同時運作之諸法,也稱為業,因為它們與業共同招引異熟果,及令異熟果達於成熟、圓滿,所以業的眷屬也一並稱為業。茲將三種業條
釋如下:
1.福業──就是感得人道與天道善趣的異熟總報,以及順五趣受的善業別報。
2.非福業──就是感得三惡趣的異熟總報,以及順五趣受的不善業別報。
3.不動業──就是感得色界與無色界的異熟總報,以及順色界、無色界受的禅定別報。
問:為什麼稱思為一種業?
答:以上所說之福、非福、不動三種業,皆通於身、語、意,皆是以思為其業體,亦即與意識相應的審、決二思是其業體,故稱思為業,乃是以體為名。問:又,既然業是造作,而不動業也是一種業,為何這個卻能稱為不動?答:動的作用是由心發動身、語,去造善、造惡,而名之為善惡業。然而修習三摩地,則是止息身、語以及心的動蕩、造作,令身心定於一境,這個反造作、反動蕩,而令心不動的業三摩地業便可稱為不動業。又,不但業的本體稱為業,就是業的眷屬,例如律儀等,也立業之名,因為業的眷屬與業一樣,同能招引總報、及招滿別報的異熟果之緣故。
習氣:成唯識論雲:此雖纔起,無間即滅,無義能招當異熟果,而熏本識,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說為習氣。是業氣分熏習所成,簡曾、現業,故名習氣。如是習氣展轉相續,至成熟時,招異熟果,此顯當果勝增上緣。此意謂:這業雖然一現起,就在無間的剎那沒有間斷的下一剎那之中滅去了;如此,照道理說,它應不能招感當來的異熟果;然而,正造業時,便有業的種子會反熏本識,而令起自果的功能,這功能本身,就是頌中所說的習氣。這習氣是業的氣分熏習所成的,為有別於薩婆多部等所說的曾業曾所造業,此部等執曾業為過去有體之業:雖已過去,但仍有體存在,以及順世外道所說的現業現所造業,此外道計業於現作時,便當下能得果。這種習氣前滅後生,展轉相續,直到成熟時,才能招感異熟報果,這就表顯了習氣為當來得果的勝增上緣,而與親能辦果的因緣有所不同。亦即,因緣是辦果的主要、直接之緣;而習氣則是最有力的輔助之緣。
二取習氣俱:成唯識論解釋二取習氣說:相見、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攝。彼所熏發、親能生彼本識上功能,名二取習氣。此顯來世異熟果心,及彼相應諸因緣種。俱,謂業種、二取種俱,是疏、親緣,互相助義。業招生顯,故頌先說。此段論文說:二取共有四種四對:
1.相取、見取──所取之相,與能取之見。
2.名取、色取──五取蘊中的色蘊之取稱為色取;受想行識四蘊之取,稱為名取。
3.心取、心所取──取心王稱為心取;取心所稱為心所取。
4.本取、末取──取第八識所得之總報稱為本取;取余識所得之別報稱為末取。
以上這四種二取,都屬於頌中的二取所攝;這些二取所熏發出來、而親能生起彼本識上自果的功能的,就稱為二取習氣。這表顯二取習氣是來世的異熟果心,及與二取習氣相應的種種親能辦果的因緣種子,因此是與業種不同的。至於頌文中所說的俱,是指諸業種及二取種子,都能俱時感生自果:它們是感果的疏緣與親緣──亦即,業種諸業種子是感果的增上疏緣,而二取種子則是生果的親因緣;業種與二取種子有互相輔助的功用;而且,它們雖然是俱時,但是由於業種招感生﹂之果的力量較顯著,所以頌文中先說業種,後說二取習氣種子。前異熟既盡,復生余異熟:前異熟,指前世之異熟果,但這不只是指此世的前一世,而是指此世之前的多生多世之業感異熟報果。余異熟,指後世的異熟報果。相同的,這不但是指此生之後的下一世,而是指此生之後的多生多世之業感異熟報果。雖然二取種子受果無有盡期,而業習氣之受果則有盡期。成唯識論雲:雖二取種受果無窮,而業習氣受果有盡。成唯識論解釋其原因說:因為
一、異熟果的業與果之性不同──異熟業的性具有善惡二種,而異熟果之性則只是無記。
二、異熟果難招──異熟果必須異世成熟,才能得果。由此二因,故業習氣受果有盡。與異熟果相對,則等流果與增上果,此二果,一則性同,二則易感:性同──等流果與增上果,其業與果之性皆同樣具有善惡二種;易感──等流果與增上果,其業於熏成種子的同時,便能感果。
所以二取種子受果是無窮的。附注:等流果為從同類之因所流出之果,例如從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以其因與果的性質同類,故稱為等流。增上果為依於能作因的增上力所生之果。
成唯識論又雲:由感余生業等種熟,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復別能生余異熟果。由斯生死輪轉無窮;何假外緣方得相續?此謂:由於所感的來世之業種及二取種子已經成熟,故等到此身中的前世異熟報果已受用盡時,便又能生起來世的異熟果。由此原因,業果不斷,有情生死輪轉無窮──何必要藉外緣,才能生死相續呢?
義 貫
有人問難雲:雖有你所說的內識,然而若全唯有識,而無外緣,由何而能令有情生死相續不斷呢?以頌答曰:由諸業種與習氣,都與四種二取之習氣種子並俱;因此當前世之異熟果既已受用盡時,即復能生來世余異熟果,因此於自內識中之業種、習氣、二取習氣種子,即能令有情生死輪轉不斷──生死輪轉,系在於內識種子本身之生起、熏習、與成熟,便即顯現,而不在於外緣。
诠 論
成唯識論又雲:此頌意說:由業、二取,生死輪回皆不離識,心心所法為彼性故。此謂:由於業與二取作為生死的疏緣與親因的關系,所以生死輪回都不離識,並非心外之法使生死相續,因為生死之因果,是以心心所法作為其體性的緣故。成唯識論又說:有情之生死相續,非由外緣,而是由於一切習氣所使然。而習氣可分為三種:
一、名言習氣──名言,即名稱與言論。謂有情妄想計著名言,循名取實之習氣。名言又有二種:
1、表義名言:能诠釋義理之音聲差別,稱為表義名言。
2、顯境名言:能了別境界之心心所法,稱為顯境名言。
二、我執習氣──即虛妄執著我及我所,因而熏成自他差別的種子。我執又分為二種:
·俱生我執:與身俱來的我、我所之執著,稱為俱生我執。
·分別我執:由後天習學──如從文化、傳統、宗教、社會習俗等──而產生的妄想分別的我、我所之執著,稱為分別我執。
三、有支習氣──有支即十二有支。這就是能招感三界異熟果的善惡業種。有支又有二種:有漏善有支即能感人天善趣可愛果之業種,諸不善有支即能招三惡趣非可愛果的業種。
成唯識論又雲:此頌所言業習氣者,應知即是有支習氣;二取習氣應知即是我執、名言二種習氣,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說名取。又雲:復次眾生的生死相續,是由惑、業、苦三者而來。能發業潤生的煩惱名為惑;能感後有的諸業名為業;業所引生的眾苦名為苦。惑、業、苦三者的種子,皆名為習氣。前面所說的名言與我執二習氣,能與生死苦為增上緣能作為生死苦的增上緣,因為這兩種習氣能助生苦故。第三習氣有支習氣,望生死苦對於生死苦而言能作為其因緣,以其能親生苦故。頌中之三習氣,如應當知:惑與苦二者之所以名為取,以此二者為能取與所取故,取是著之義;而業則不得名為取。又雲:此惑業苦三者,應知即能總攝十二有支:謂從最初始的無明支乃至於最後的老死支,都攝在惑業苦之中,如論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