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偈義解
前言
今天「課誦班」正式開始上課了。「課誦」可分為兩種:一者共修用,二者自修用。我們先從自修這部份開始學。今天先教第一課,即早課中的「楞嚴咒偈」。在教唱誦及敲法器之前,我先講解這個偈子的意義。你們若先了解其意義,然後再學唱誦,這樣便更能深嘗其法味。我分段解釋,你們事後可以請錄音帶回去多聽、多思惟。唱誦及法器則要多加練習。現在請翻開課誦本第三頁。
大佛頂首楞嚴經贊佛偈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注釋:
「南無」:這是敬禮、頂禮、皈依的意思。
「楞嚴」:即「首楞嚴」的省稱,其義為「健行一切法而得究竟」精進地修行到一切的智慧與福德都圓滿,而得到種種的禅定三昧神通,堅固不壞,稱為「首楞嚴」。
義解: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講『 大佛頂首楞嚴經』 的法會上,會中有諸佛、菩薩,多與會的聲聞、緣覺等聖眾,因此修念誦之弟子,須先歸敬與會聖眾;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注釋:
「妙湛」:「妙」即微妙;亦即不落空有(不落於空,亦不落於有);因為二乘著空(落於空),凡夫著有(落於有),唯有佛及菩薩才能不著空亦不著有,故能迥出三界,迥出二乘,立於中道。因此才能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湛」即清徹;清而能見底。「妙湛」形容心如湖水般又清又明;亦即心明達於究竟、微妙,不著空有。
「總持」:梵文是陀羅尼。中文譯為「咒」或真言。總持的意思是總攝;此法門能總持一切義,攝持一切法,故稱總持。
「不動」:指菩提正覺之心不可動搖,不退轉,不可破壞。
「首楞嚴王」:這個「王」不是指我們世間上的王,而是指得證一切福智圓滿的法王,指的就是佛世尊。
義解:
甲、文句
「妙湛」是「心明」,表示性。「總持」是「語明」,表示相。「不動」是「意明」。這是稱贊世尊的功德,能心明、語明、意明,三業皆明,性相不動,菩提心堅固,所以為一切世間最為尊貴者。「首楞嚴王世希有」是贊歎世尊精進健行,到一切福智都能圓滿之境界,是一切世間最極稀有、最為可貴的。
乙、義理
佛所說的法,其數無窮無盡,其義無量無邊,講也講不完,所以世尊講經到末了時,常會宣說一個或多個「陀羅尼」(咒),用以該攝整部經的義理,以便弟予修行攝持。例如:『 般若心經』 之末有一個心經咒,以涵攝整部心經的妙義。『 法華經』 很長,結尾時亦有「法華三陀羅尼」,總攝『 法華經』 的精華。『 楞嚴經』 亦是如此,以楞嚴咒來涵概整部『 楞嚴經』 的義理與修法。很多經典都是如此:先經後咒,以真言總攝經義。
「陀羅尼」也譯為「真言」或「咒」。真言之義為:佛語真實、無有虛妄,故稱真言。真言如何真實不虛呢?
一、真言咒語本身是代表諸佛菩薩的修行境界,這是真實不虛的。真言是諸佛菩薩修持達到最後的結果,雖簡短幾句,即已總攝其修行之精華與功德。譬如將草藥提煉成「精」一般,雖則是一點點的精髓,卻非常珍貴。
二、真言咒語的意義不會因為時空、地點、人物、及念誦的音調等等的不同而改變其意義,所以是真實不虛的。凡夫所說的話,多半會因為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其義。例如「風流」這個名詞,在古代是表示一個文人舉止無拘無束,儀態自然,很灑脫,而且才華縱橫,能詩能賦,所謂「風流惆傥」是也;這本是個意思很好的贊詞。但在現代就不是這個意思了;現在若講一個人很風流,便是說他品德不端,到處拈花惹草,是很難聽的貶詞。所以古今「字同義不同」的詞語很多。另外,由於地點的不同,而令「字同義不同」的例於也所在多有。例如日語,很多漢字與中國字雖同,但因為國度的不同,意義則完全兩樣,例如日語中的「大丈夫」,其義為「沒關系」、「沒問題」;而「丈夫」在日語中之義則為強壯、 堅固。至於中國人所說的「丈夫」或「先生」,日本人則說是「主人」;凡此皆是一種文字,由於地點不同,而產生「字同義不同」之例。又以受持人而言,佛菩薩的真言,任何人誦持,其效果都一樣,並不是印度人念便比中國人念來得更有效力;也不是中國人念就有效,而老美念則無效。再以腔調來說,例如台灣話,南北腔調不同,意思也會有所不同。譬如「糖果」一詞,南部有些人說成「含」,是個名詞;而在台北,「含」則是動詞,是含在嘴一畏的意思,絕非「糖果」之義。諸佛菩薩所說之真言咒語,便不會像凡夫之語言那樣,由於地點的不同,意義也就跟著有所變動(如中國與日本,南台灣與北台灣);只要把「咒」的音發出來,其意義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毫無變異。若發的音不是很正確,也許威力會稍微減小一點,但其不可思議的妙用,則決定不失。
三、真言的「真實不虛」亦指加持力真實不虛。「加持」共有三種,稱為三密加持,即:心密加持、語密加持、 意密加持。這三種秘密加持簡稱為「三密加持」。只要你如法受持法門,諸佛菩薩就會秘密加持你。例如你持阿彌陀佛的本尊咒,若如法受持修學,阿彌陀佛就會依其願力來加持你,滿足你的所求。你若如法受持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咒,本師即會依其本願來秘密加持你;你若如法持文殊菩薩的咒,同樣,文殊菩薩也會依願來加持你。這是因為咒語裡面,即含有諸佛菩薩的「本誓願」(三昧耶)在,你若一一如法受持,佛}首薩必然悉知悉見,不違其本誓來加持你。此事乃真實不虛,故說真言之加持力真實不虛。
四、 真言令行者滿願真實不虛:行者若如法修行真言,一定能圓滿地達到他的願,此亦真實不虛。一般而言,每一個真言都各有不同的目的;譬如藥方,每一帖藥所治的病不同;真言亦然,要治病,有治病的真言;要長壽,也有長壽的真言;要開智慧,有開智慧的真言;要消業障,亦有消業障的真言。種種目的,有種種不同的真言。真言皆是諸佛菩薩修行境界的精髓,只要你如法受持,依教修行,諸佛菩薩定會依其本誓而來加持你,而成滿你的修行,此亦真實不虛,故說真言能成就行者,真實不虛,因此而得名為「真言」曾有人問:佛如來是否會再成為凡夫?那是絕對不會的;既己修證成佛,正覺菩提之心不退,便不會再變成凡夫。『 圓覺經』 中有一句話:「已煉成金,不復為礦。」純金是由金礦中提煉出來的,既已煉成純金,便不會再變回去,成為未煉時的金礦。除非佛世尊慈悲示現為凡夫相,來度眾生;但那也只是表面上看似凡夫,心實非凡。
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已發欲成就菩提之願,但尚未成就菩提。這種「菩提心」其實是「菩提願」,或是求菩提的願心、因心。另一種是已經成就菩提的清淨無染、功德具足圓滿之心,此即諸佛菩薩果地的「菩提心」:此時全心皆是菩提,純一無雜,故稱為菩提心。諸佛如來得此菩提之心,時時都住於無上正覺的境界,不再被諸天、魔王、 外道、 乃至凡夫等種種境界之所動搖破壞了。此究竟菩提之心無有傾動(「不動」),是三界中最尊最貴的,所以佛如來堪稱為「世尊」。
總結而言:偈文中最初這兩句,是贊歎佛的智慧至上至尊,也是贊歎佛的自受用身或「智德」,亦即是稱揚贊歎佛之自證境界。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注釋
「銷」:是去除、滌除、去蕪存菁,猶如提煉的意思。例如煉金為純金,煉鐵為純鋼。
「僧祇」:是「三大阿僧祇劫」的省稱;「阿僧祇劫」之原義為無量劫,亦即很久很久的無量數劫。
義解
甲、文句
佛的加持,替我(阿難)銷掉億劫以來的種種顛倒想法,因此使我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就能證得自己的法身。(依一般顯教的修法,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到成佛,須經歷五十五階位的修證,共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是「漸教」的修法;至於善根福德因緣殊勝之人,若更得修行「頓教」者,則不在此限,彼人便可「當下承當」、 「頓悟見性成佛」;或者若有密教因緣者,得修習真言密教,依三密加持而「即身成佛」;因楞嚴法門實含禅與密二大法門,故這句偈文「不歷僧祇獲法身」便具有頓教的意義。)
乙、義理
贊佛偈有很多種;
一、贊釋迦牟尼佛的贊佛偈,
二、 贊阿彌駝佛的贊佛偈,
三、贊藥師佛的贊佛偈,
四、『 楞伽經』 中有大慧菩薩的贊佛偈,
五、『 楞嚴經』 中有阿難的贊佛偈,即是本偈。
『 楞嚴經』 中一開始,講述阿難有一天被YIN女魔登伽的母親用邪咒攝去,幸而世尊以「首楞嚴神咒」敕令文殊菩薩去解救他,方免於破戒體;之後佛應阿難之請而開示修行之法,佛一步步地方便示導,阿難終於因而開悟。阿難開悟之後感動啼泣,長跪合掌而以此偈稱贊如來功德,兼以發願、迥向;其內容之文字、義理皆殊勝無比。自古以來,中土所有道場之早課,都須誦此偈,且早課都從此偈開始。若欲真實修學,不能光是讀誦經句,還須了解偈文之意義才好。六祖大師說:「空誦但循聲,與義作驟家。」只是念誦而不解其義,那就像在唱山歌一樣;「與義作驟家」的意思是:與經文之義格格不入的意思。阿難贊佛,以偈中最初的四句話,便把佛世尊的最重要的功德,言簡意赅地稱揚贊歎到了,實在太好了,這一來是由於阿難已經開悟了,二來再加上承佛威神,才能得如是智慧,作如是宣說。連地藏王菩薩,已能化千百億化身,廣度眾生,都自言說這全是由於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威神慈悲加持所致;關於這點,大家必須好好地去思惟體會。
在此首先解釋「銷我億劫顛倒想」這一句。眾生有種種顛倒的想法,常把快樂的事當成不快樂的,而把不快樂的事當成快樂的。譬如說睡懶覺這件事,一般人總覺得沒事的時候,躺在床上睡懶覺很過瘾,迷迷糊糊,懶洋洋的,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好不惬意!又有些人覺得一周五天或六天的班上下來,辛苦、緊張、勞累,好容易才捱到了周末,就應該好好地睡它一大覺,否則就好像對不起自己一般。這就是一種顛倒想;為什麼呢?因為睡覺其實是「大無明」,以無明為樂,豈非顛倒?世間人種種貪瞋癡亦然。譬如與人談話時,若只講清淨之事豈不甚好,但很多人卻不愛講清淨事,而偏樂說染污事,總愛說些別人的閒話、壞話、丑聞,評斷他人的是非得失、笑話他人的缺陷、乃至愛說髒話等等。世俗人聚在一起閒談時,聽者也好、說者也好,對於別人越不清淨之事,越是覺得有味,說者口沬橫飛,聽者津津有味;然而其中若有人偶而說某甲在某方面多好多好,當場聽眾便覺得十分乏味,沒多大意思;其實是心裡又嫉又羨,心中在吃飛醋,眼紅,甚或心裡很不舒服,很不以為然,總想反駁一下,表示某甲並沒有那麼好。眾生就是這麼顛倒!尤其是若聽說某人學佛學得很好,更是如此,嘴巴上雖也漫應贊好,或說「阿彌陀佛」,其實心裡不很高興,很不服氣,心裡暗中不平道:「其實他學佛哪有我好」或:「怎麼都只是贊歎他,卻不知道我其實也不錯,實在沒有眼光!」像這樣,也是顛倒想!須知眾生所有的顛倒都屬於「想」,從「想」而來,為「想蘊」所攝;眾生一切的煩惱也都是從「想」開始的。所以一有「顛倒想」時,一切的煩惱都隨之而生了。久久熏習,這煩惱便成一種習氣,煩惱習氣越來越重,即成為「煩惱障」。
「習氣」是什麼?好比你用一個壇子來腌制泡菜,泡菜都吃光了之後,壇子裡的汁液也倒掉了,但是壇子裡仍然有泡菜的氣味存在,怎麼洗都去不掉。我們凡夫也是一樣,心中不但有極濃厚的「煩惱泡菜」的味道存在,其實整個身心的壇子裡都還浸著很多的「煩惱泡菜」哩!眾生心中這種顛倒的煩惱習氣存在為時太久太久了,所以稱為「億劫顛倒想」。釋尊講經說法,使阿難開悟,猶如以一把大火猛然一燒,把億劫的顛倒想全都燒光、銷熔了一般,故說「銷我億劫顛倒想」。
接著解釋「不歷僧祇獲法身」。由於佛世尊的加持,阿難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很快地就能證得法身。修行的進展太快,有時也是很危險的,容易出差錯,所以須有師僧教導,有佛力加持。好比你要渡過急流,你若能光靠自力游過去,那當然很好;但因水流太急,無法單靠自己游水到得彼岸,於中流很容易被沖走,所以須有人幫助,隨行若有善友用一條繩子把你綁住,你若快被沖走時,就拉你一把,方不致蒙難沉溺。佛世尊就是這樣,用一條繩子把阿難(及其他眾生)綁著,拉拔他,令他很快地安然度過修行的急流險灘,速到開悟的彼岸。
總結而言,「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兩句偈講的是如來化他及利他之德。首兩句「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則是贊如來的自證境界,佛的自證境界只有佛世尊能自證、 自知、自受用,凡夫於此無法了知。阿難系承佛威神,以這兩句話來贊歎釋尊度眾及利他之德佛世尊的「恩德」。而佛的自受用身則是「斷德」與智德,就是如來的「三德」。阿難這四句偈把佛世尊自利及化他的了,這無疑是由於佛力的加持,阿難乃得如是贊佛。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注釋
「寶王」即是成佛。
甲、文句:是一切聖果之王,切法寶之王。如來度他、令他受用,是「智德」
,這三者合在一起「三德」都贊歎到,也就是指佛世尊。成寶王」願我阿難如今即能證得菩提之果而成佛。我若能成佛,不是自己成道就好,還要度盡如恆河沙數之多的眾生。
乙、義理這兩句偈中,上一句偈是講阿難自證之願,第二句是講化他之願;自證化他,自度度他,故這兩句偈即是總說阿難之大願:「願成菩提,願度眾生」。在此二句之後的六句偈,則是進一步詳細地明言他將如何履行他的大願。總結而言,從「願今得果成寶王」到第十二句「終不於此取泥洹」是阿難發大願:阿難自己開悟之後,發大菩提心,要成就無上菩提,度脫一切眾生。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注釋
「深心」:「深心」是指大悲心及菩提心。大悲心是悲,菩提心是智。悲、智具足,深廣無量,是故此心甚深難測,名之為深心。
「塵」:「塵」是微塵。「剎」是剎土,指如來上,也就是、個「佛世界」;一個佛世界約等於一百億個太陽系,而像微塵數那麼多的佛世界,可說是無量無邊。若用一般電子計算器去算,數字恐怕都不夠用,可能算不出來,那真是超天文數字了。
甲、文句阿難說:我要把我這證菩提、度眾生的甚深之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我覺得必須如此,才能上報佛恩於萬一
乙、義理「將此深心奉塵剎」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阿難發願要到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去度化眾生。第二層意義是:為度眾生,我阿難即使粉身碎骨,都在所不辭。換言之,阿難不只是要度他目前所住的這個娑婆世界中之眾生而已,而是偏法界諸佛剎土中的無量眾生,他都發心要度― 亦即,不因人種、地域、語言、服飾、信仰等種種差別,只要是未成佛的眾生,他都發心欲度。他要以此悲智具足所深發的廣大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之眾生,他覺得這才足以回報佛世尊度他開悟之恩德。總結而言,這兩句(「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是對前兩句的發願(「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再作更進一步的申說。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五濁:劫濁、見濁、 煩惱濁、 眾生濁、命濁,合稱五濁。
(1)「劫濁」表示時代是污濁的,是指在很濁惡的時代裡生活。
(2)「見濁」是指知見污濁,也就是觀念惡濁。如現在眾生有種種的濁惡之見。(3)「煩惱濁」是跟著「見濁」而來的。因為觀念不正確,就會起種種煩惱。這是因為如果觀念或見解不正確的話,就會令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成污濁。
(4 )「眾生濁」是因為觀念不正確而起煩惱,起煩惱就是眾生受污染了,故稱眾生濁。
(5)「命濁」一方面指的是壽命很短,另‘方面指的是眾生依不正當的職業而活命,亦即是「邪命」
甲、文句
我(阿難)伏跪在地上,祈請世尊為我作證,證明我已經堅定了我的意志要證無上菩提,要度化無量眾生,此心是堅強的、 清淨的;且我發誓要先度五濁惡世的眾生,就如一切菩薩都發心要度五濁惡世的眾生一樣,我亦不落後。
乙、義理
台灣有一句俗話:「我憑這盞電火作證」,其實這是句欲話:因為燈泡會壞掉,電線也會短路,因此在燈前以燈作「證人」來發誓,有什麼用呢”燈若不亮了,你發的誓願就無效或停止了嗎?因此發大誓願,要像阿難,在佛世尊面前說,請佛為作證明,這才有用。阿難發誓願,猶如地藏等大菩薩要先去度五濁惡世的眾生一樣,為什麼呢?五濁惡世的眾生最苦,最需要人去救度。
1 .劫濁五濁中的第一濁是「劫濁」。「劫濁」,是指眾生生長在污濁的時代一畏,在那樣的時代裡,整個眾生界都污染至極,到處都沒有清淨之相可得。所謂污濁,是與清淨相對而言,若世界污濁,即成娑婆;若世界清淨,即成淨土。此劫濁是五濁的總說或總相,以下四濁則是分別說,或分別解說污濁之相或世界污濁之四大主因。
2 .見濁「見濁」是指觀念惡濁,這是世界污濁第一大主因,因為知見、觀念是心態、思想之卞,知見、 思想可決定行為的取向。換言之,人的思想觀念(知見)可決定一切。佛說眾生的觀念大多顛倒、不正確;觀念一不正確,整個心態就隨著起了污濁之相;反之,觀念正確,心就清淨。怎麼才是觀念正確呢?即是據守於佛之中道,也就是所謂的「正知見」。而現今有正知見的人實在很難得。世人的)切,以思想為最重要;然思想的范疇很廣,而「思想」的精華就是「觀念」。例如所謂「孟子思想」,其內容包含很廣、很多,但他所提出的「人性本善」便是孟子學說的精華。「王陽明思想」也很廣,而「知行合一」這個見解便是王陽明學說的精華,這也就是王陽明主要的觀念。一派學說的精華(或主要觀念)很重要;因為在一派哲學浩如煙海的理論之中,若某些地方有點差錯,還不太打緊;然而如果其精華的觀念中,即使僅有些微的偏差,就整個方向都偏了。由此可見「知見」的重要性。而我們眾生在此「見濁」之世,有很多觀念都是有偏差的,觀念偏差就會做錯事;一般人對自己的行為,常會找一些合理化的借口;心理學中所說的「合理化」,就是指「似是而非」的借口而言。例如自古有這樣的一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觀念」就有問題,其意思是說:人若不為自己著想,就會遭到天誅地滅之災(義即:人絕不可能不為己著想)― 也正因為大家都是只為自己,所以我也為自己著想,並不能算錯;因此我必須為自己著想,否則就違反「自然之道」。簡言之,就是人若不自私,便會遭到天地誅殺一般,因為不自私是違反自然的;進而言之,即是說:人若不自私,那是不可能的事;人若不自私、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的話,連老天爺都不容― 所以其結論是:「人應該自私才對;因此,我自私是有理的,是應該的,是沒有錯的。」這是自私的人在為其「自私」找借口。在希臘哲學裡有一學派稱為「詭辯學派」(楊朱→ 誅),就是提倡這種利己的哲學。與其相反的是「斯多葛派」,或稱「堅忍學派」,是利他主義者。在中國也有一派哲學提倡利己主義,即楊朱的哲學。與其極端相反的是墨子,墨子主張「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墨子說:為了利益天下人,頭都磨破了,腳後跟也因奔波而磨得快沒有了,也在所不惜。這是墨家的精神。而楊朱則正好相反,他們主張「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連拔身上的一根汗毛來利益天下之人,都不肯了,更何況「摩頂放踵」呢 這是絕對的自利主義。這派學說主張:若每個人都只顧自己,只為自己好,不去管他人,那麼天下就都沒事了― 其實這是「似是而非」,所謂歪理十八條。現代也有與這種類似的學說;其實它並不夠資格稱為「學說」,應該稱其為「邪說」才對;這就是胡適之所提倡的所謂「健康的個人主義」(見「胡適文選」及「胡適文存」)他加了「健康」這兩個字,這是種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作法,其實是「很不健康」的。他說:如果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只一心為他自己個人好,而各自去打拚、努力,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互相妨礙,社會也就會發達起來。這種論調乍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實際上卻是「似是而非」!胡適之的思想,據他說是褴觞於丹麥名劇作家易卜生的「個人主義」(胡適稱之為「易卜生主義」而來,其實據我看倒是屬楊朱一脈。現代社會從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開始,個人主義非常蓬勃發達;而個人主義卻與浪漫主義的理念有關,兩者皆是強調「個人的發揮」強調發揮「我」,而不強調集體,是集體主義、極權主義的反動,(可說是矯枉過正)。所以易卜生式的個人主義,其實可說是「新楊朱主義」。而胡適之的「實證主義」則是源於羅素及他的老師杜威而來。我在青少年時代對這些「先進的」思想家著迷得很,以致被誤導得無以復加。他們的書我幾乎整套都買了,且以很神聖崇拜的態度詳細拜讀研究,還到處介紹給人家看,甚至逢人生日就買來作為禮物送,真是造業不少!因此我在青少年時,思想上被這些「先進」誤導彌深。據實而言,任何人在觀念上一旦落到「個人主義」或「實證主義」的坑洞裡,任何修行都將變成不可能, 必然處處碰壁!而胡適之、羅素這些人,在世俗人眼中卻是非常受歡迎的「哲學家」或「思想家」! 這些人實可說是當代「見濁」的代表者! (附及,我們還沒談到馬克思、列寧、斯大林、希特勒呢!)
3 .煩惱濁「煩惱濁」是眾生由於前面所說觀念錯誤(「見濁」),且依照這些錯誤的觀念或思想,而做出錯誤的事來;因為思想錯誤,造成行為錯誤,而令眾生陷入困境,煩惱不已,因此稱為「煩惱濁」;所以「煩惱濁」是依「見濁」而來,「見濁」為「煩惱濁」之因,「煩惱濁」為「見濁」之果。譬如有很多人認為「人生是來亨樂的」。但要享樂就必須先要有錢,所以他拼命賺錢;一看錢重,就變得非常現實、變得唯利是圖,於是什麼壞主意都可使得出來,因此無可避免的,種種煩惱也就跟著而來了。又,由於心中只認錢,認為有錢可賺就好,於是依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為業的人,處處可見;而且做這行業的,在在處處生意都很興隆。例如釣魚場、 養殖魚苗、海霸王、土雞城、酒店、酒吧、酒家、舞廳、馬殺雞、及各種色情行業… … 等等,無一不是為了謀財而設。種種問題、種種煩惱、種種苦難,也都深植於其中。
4 .眾生濁「眾生濁」是指:由於眾生造作種種煩惱業,就產生種種品類不同、性類不淨的眾生。因此,眾生之所以污濁(「眾生濁」),是從前項「煩惱濁」而來。「煩惱濁」為「眾生濁」之因,「眾生濁」為「煩惱濁」之果。例如有專以殺為業的眾生,有以偷盜為業的眾生,有以邪YIN為業的眾生、有以打妄語、欺詐為業的眾生,有造酒、賣酒、飲酒的眾生。這些都是最先由於觀念(思想)的錯誤,於是身、 口、 意三業都跟著錯了:於是,由種種煩惱生出種種眾生。於各種惡業中,依打妄語為業的眾生可說為數最多;不但為數多,而且還活得非常光彩哩!像有些律師,能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講成黑的,有罪辯成無罪,反之亦然!其它如偵探、間諜等更是常以妄語為手段去辦他的差事。再者,進而言之,即所謂的文學家、小說家、 戲劇家、詩人、詞家之流,乃至電影界、 演藝界… 等,也常在依妄語而活命:文學家、藝術家所自稱的「藝術」或「創造」,其實是憑空編造出的一個個虛妄的境界、或情節、 或故事來求得名利等,這其實就是妄語。「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強說」的「愁」,當然也是屬於虛妄之語,因為實在並「無愁」可言,只是為了作新詞而胡調。甚至政治家的辦事手段也常脫離不了妄語。
5 .命濁
「命濁」一則是指「壽命短」,一則是指「邪命」。我們人的歲壽比起大象、 烏龜等動物都要短,佛法中稱短命為命濁,此為其義之一。再者,在這短短幾十年歲月中,一般人都是迷迷糊糊地度過,我們現在有幸能值遇三寶而依法修行,才能活得比較不那麼迷糊。然而人生無常,哪一天要倒下去,或來世要去哪裡受生,也不得而知,更不知道下輩子能否再值遇三寶,亦不能確定。即使能再值遇三寶,還是得一切從頭來過,所以人生實在很苦,人生無常、苦,這就是「命濁」的關系。來世若能再生為人,已經算很不錯了,因為人的壽命雖只有幾十年可活,不過反觀朝生暮死的昆蟲,我們幾十年的一生之中,昆蟲卻須經過好幾萬次的生死!可知,朝生暮死的眾生,幾小時就過了一輩子,乃至於朝生,暮即死,實在是最可憐的了! 這是壽命最濁的眾生。其次,命濁是指「邪命」而言:有些眾生為了活命,而做種種不正當的職業,就如我剛才所舉的例子:以殺生為業、以偷盜為業、以邪YIN為業、以妄語為業、以賣酒為業等,都是以造惡業、邪業、不淨業而自活命,故稱「邪命」;以眾生「邪命」者眾,故稱此時的眾生「命濁」總結而言,這兩句偈(「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人」)六兩句偈(「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中所發的願,明。如-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泥洹」:再於三界受生就是「涅槃」一詞的舊譯,其義為不生,即煩惱不再生起,或不甲、文句縱使只剩下一個眾生尚未成佛(究竟度脫),我終究不在此處取涅槃而捨之不度。也是對第五、再作詳細的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乙、義理一切菩薩皆是深發廣大心願,欲度無量眾生,欲成就無菩提。菩薩為了度眾生,就如同以一條繩子系著無量欲度河的眾生,菩薩日夜辛勤地又拖又拉,雖受無量勤苦,亦在所不辭。阿難說他願如今自先成佛,然後即廣度眾生;地藏菩薩則說:眾生未先度盡,我終不願成佛。他們都是已發普度眾生的大願;地藏菩薩則又更加慈悲就是了。總結而言,這兩句偈也是對第五、六兩句偈中所發的總願,再更進一步發揮。
甲、文句
佛世尊您具有大雄大力之智慧,又具有大慈悲之心。希望您更進一步地加持我,令我去除微細的無明煩惱。乙、義理「雄」原義為陽性。在此為指勇健、有力。此處的「大力」指的是智慧之力,是自利利他之力,特指如來的「十力」。佛世尊具一切智,無所不知;有三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及種種三味神通,都是如來定慧力的發揮,這些正覺之力,可以度脫無量眾生。此外佛如來自證之智,又有加持護念眾生之力,所以阿難贊歎為「大雄大力」。我們通常稱佛殿為「大雄寶殿」,即是依此義而言。「希更審除微細惑」是希望佛世尊更進一步加持,使微細的無明煩惱能完全清除。此處「加持」二字並沒有明顯地講出來;楞嚴經雖然也是顯教禅宗的根本經典,但其中的主要修法卻是以密教的修法為主,因此大藏經把『 楞嚴經』 列於「密教部」;因此可說,本經實是顯密合一之法門;因為本經深涉密法,所以極重「加持」總結而說,這兩句是求佛加持。「大雄大力」是智,「大慈悲」是悲;悲智具足,自利利他,所以能加持眾生,令速得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令我早登無上覺十、於十方界坐道場夫指處義「道場」:有兩種意義:其一,以狹義而言,是指世尊成道之處,或修道之場所;其一一,廣義而言,是指凡是講經、說法、傳道,皆是道場;故不論是自修佛道「說法度眾生之場所」而言。甲、文句,或傳揚佛道之處,都得稱為道場(此是原、修道之;在此則
祈請佛世尊加持我,令我早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能於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乙、義理道場是自修及教他之所在。「坐道場」是坐於道場,身心不動。坐禅時須修一項「不動德」:亦即,無論如何我都不動,或身或心若有動搖,就是不安於「坐」了。坐禅的「坐」字,即是此意:「坐」者,不動也,不起也― 不起之深義為一念不起。一念不起,名曰坐禅;以不起念,故稱「無念」為無上禅。又,所謂「不起念」,特指妄念不起之義,非無善念。於靜坐時,身體若動來動去,屁股歪來歪去,就不夠資格稱為坐禅了:那樣既非「坐」,亦無「禅」可言。又,坐禅並非光是身體坐在那兒、盤起腿來,就能稱為在「坐禅」;必須身心皆「不動搖」,方得稱為坐禅。坐道場說法度生時,更要身心不動,除了「身不動」外,更重要的是「心不動」,亦即心不為一切名利、稱譽、 毀謗、 衰相、苦樂所動,乃至不為‘切內外之相所動,心恆住正法,如法修持或說法而不動、不畏總結而言說法度眾生,舜若多性可銷亡輪。輪者,不退之義,,方得名為「坐道場」「舜若多性」若多」與「性」「爍迦羅心」:爍迦羅的梵文是甲、文句,備泛兩句偈也是求佛慈悲加持;從修證菩提自得解脫都祈求佛的威神加持,令速得成就。十。爍迦羅心無動轉,八:舜若多是梵文會低平的音譯合稱,即是空性。,本義為輪之義,亦即是金剛輾轉不息,破除一切障,不停地前進之義故稱「金剛輪心」,到坐道場時,其義為空,舜,在此則表示精進之心勇猛縱使連「空性」都銷解而化為烏有,我的金剛輪心(爍迦羅心)仍是堅固精進,勇猛不退。乙、義理這兩句話與我們世俗所說的「海可枯,石可爛,此心不渝。」意思差不多。阿難一再地重發誓願,在此則以金剛輪表示他的心永遠精進不退? 不壞? 不退轉,即使歷經長劫,乃至連「空性」都可因時問太長久而已經銷亡無存了,我的菩提之心依然不退轉。總結而言,這兩句偈是「結願」。阿難發心之後,對他所發的大願作個總結,再重發大誓願,確定永不退心。
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皈依。(前面已解釋過,茲不贅述)團國口這就是「三皈依」。以大乘極理而言,佛實無涅槃,因為佛已證得常住不動金剛法身,這便是法身佛,自受用身。化身佛才會現有壽命之相,乃至現有從兜率天下生、出家? 修道、成道、轉*輪,然後入涅槃等八相。阿難在此結語時,回歸到最基本的三皈依:皈依常住不動的十方法身佛,皈依常住不動的十方正法,皈依常住不動的十方聖僧。所以我說修行的開始是「三皈依」,歷經無量修學,而得斷惑證真,自見本性,開悟見性之後,還是回到「、一一皈依」。這就在暗示我們:「一切修行,皆以三皈依為本」,以三皈依為主軸:不但以二皈依為「始」,以三皈依為「終」,且於其「中問」,時時刻刻都不能離於三皈依。總結面言,這三句話是皈依的「總相」,即「共相」之三皈依;以下則為「別相」之三皈依。南無釋迦牟尼佛廿-.南無佛頂首楞嚴望南無觀世音菩薩甚南無金剛藏菩薩呈團同口這四句是三皈依的「別相」。首先皈依開示此法門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皈依佛),其次皈依於令他開悟之法― 佛頂首楞嚴(皈依怯),及皈依觀世音菩薩及金剛藏菩薩(皈依僧)。觀世音菩薩表大悲,所以這是皈依大悲菩薩;「金剛藏菩薩」的「金剛」有三個意義:一、表智慧,二、表能斷,三、表不動、不壞,所以皈依金剛藏菩薩表皈依大智菩薩。以皈依悲智一一根本菩薩故,能使行者成就菩提之本。另外,因為『 楞嚴經』 也屬於密怯,所以有金剛;而金剛藏菩薩也是一切大金剛中的代表之一。「藏」,義為寶藏;金剛寶藏,即不可動搖? 不可破壞的金剛性德之無量無邊寶藏,故稱「金剛藏」。金剛藏菩薩,亦是密教之金剛護法,所以換句話說,這四句話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及皈依金剛護法菩薩,而這些佛菩薩、金剛護法也都是令他得以閒悟的大善知識。總結而言,這一段是表「別相皈依」,或稱為「殊相皈依」,是具體提出皈依的對象。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丁現:十恆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佑,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團國口「肉髻」:佛頂上的凸起之相,其中有骨亦有肉,上有頭發,右旋宛轉如螺須n 。「百寶光明」:即百寶光,中含各種不同珠寶顏色的光明。「金剛」:本義是:自身不可破壞,而能破壞一切剛強的惡性眾生或極惡之煩惱。在此指密教之護法菩薩,亦是護法金剛,他們職在護持真言行者,摧破一切邪惡。「密跡」:「跡」,行跡;指金剛菩薩的行跡是很隱密的,來去無蹤跡,故不為凡夫之智所知所見,故稱密跡。「金剛密跡」,又稱「密跡余剛」「杵」:古代的一種武器,此為金剛護法鎮邪破魔之利器,具名稱為「金剛杵」,主要有獨钴、三钴? 五钴三種。「哀佑」:「一公」是憐愍的意思。「佑」是庇佑、加持之義。「無見頂相」:亦即是佛頂,也就是肉髻的頂端。此頂乃一切釋、梵? 聲聞? 緣覺、茲p 薩所不能見,以表佛頂殊勝無上之義,故稱「無見頂相」團園口甲、文句那時世尊從其頂上肉髻中,湧出百寶之光芒,其光芒中又湧出千葉的寶蓮,寶蓮華上有化佛(如來)坐在上面,這化佛頂上更放出十道的百寶光明;其一一光明都示現出有如十條恆河中的沙數那樣多的密跡金剛,在百寶光中化現出來,這些金剛護法菩薩有的手中舉著一整座山,有的持著五钴金剛杵,其金剛之數遍滿了整個虛空界。大眾仰望著這稀有的瑞相,心中既驚畏又敬愛,見此瑞相後,皆一致祈求佛世尊慈悲憐愍,攝受庇佑加持,其後,大眾皆共虔敬專心一志地谛聽佛無見頂相上(肉髻上),坐在寶華中身放光明的化佛,宣說神咒。
乙、義理
【 此時師父在黑板上繪一佛頂放光? 化佛宣咒的簡圖,以圖解說明。】 這一段是釋迦佛從肉髻中放光,光中有蓮花,蓮花上有化佛。化佛頂L 亦放光,光中有十道百寶光明,十道光中的每一道光明,都有如恆河沙數一樣無量的密跡金剛在其中化現,遍滿了整個虛空界,大眾仰觀,又怕又愛。因為密跡金剛菩薩手持著五钴杵,又擎一座大山,好不嚇人!由此可見,金剛之大力與威猛,若欲做移山倒海之事,恐怕也只是〔 舉手之勞。大眾見此威猛之相已,皆求佛憐愍,祈求佛世尊庇佑加持(因為佛所放光明,既然能化出如是大力威猛的金剛,可見佛世尊的威神之力更是無量無窮,不可思議),都一心地聽佛頂上的放光如來所宣說之神咒。所以若能依這段經文去觀想其像及其意涵,其效果是很殊勝的,一定可在觀行力上增益不少。現在再詳細解釋一下「金剛密跡」。「跡」是痕跡,行跡。行跡秘密,不為人知,即稱為「密跡」。俗話說「神龍見首不見尾」,此即密跡之義。此金剛的來龍去脈,以凡小之智皆無法得知,故稱為密跡;甚至連他在保護你時,也會不讓你覺知;他若在降魔,你更加不知。中國古典小說及台灣的布袋戲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念動真言咒語」;一念佛如來的真言咒語,種種邪神惡鬼就被制伏? 破除了;因為佛的每一句真言都有很大的威力,且有金剛護法護持彼咒。彗〕 如若有「不潔之物」(鬼神)來侵近你,此時你若一心念楞嚴咒,金剛護法就會來為你驅逐不祥;然而他在大發神威時,並不會讓你知道,此時你只要一心念咒就行(你念咒,等於是在對他下達佛世尊的敕令,故他即依如來之令行事)。密跡金剛在護佑眾生? 護持佛法或修行人時,我們雖都不知不見,然而他卻是一直不斷都在出勤當差的。又如有人在車上念佛,他所乘的車子忽然與別的車相撞,甚或跌入山崖,車中念佛之人卻能安然無恙;或有人在醫院念咒,開刀時都安然順利,而且所受疼痛甚小,並且康復極快。這些都是由於護法菩薩在護持行者。有的護法菩薩偶而也會現身,然而大金剛是很少現身的:他在作佛事時,通常行跡隱密,不為凡人所知所見,故稱「金剛密跡」另外,「杵」是什麼呢?〔 此時師父舉實物示眾〕 這就是金剛杵。你們能見到這最正統? 最原木的密教金剛杵,也算是一種福報。這支杵因為有五支分叉,稱為「五钴杵」,代表佛之五智;上下兩端合起來有十分叉,是十波羅蜜。以「十波羅蜜」度十法界,成就如來五智;五钴亦代表五方五佛及五人菩薩。另外這一支杵,有三支分叉,稱為「三钴杵」,三钴代表佛的身、語、意二密。最後這支只有一支叉的杵叫「獨钴杵」,代表一真法界,一道清淨。我擺在這密壇上,沒事不可來亂摸喲!總結而言,從這個圖可知:經巾的「首楞嚴神咒」不是釋迦牟尼佛「本身」說的,而是佛頂上的化佛(佛的化身)所說的。這密示著:以佛世尊之威德無量,故要降伏外道小小一個「先梵天」邪咒之法,根本用不著佛世尊親自出馬;佛世尊只要頂上一放光,且由光中的化佛說出真言,再命菩薩秉持真言去破邪,就綽綽有余了!換言之,無須勞動佛世尊的「本尊」直接去對付,只要問接再問接,派個代表去就行了(就搞定了)。這楞嚴咒全咒很長,你們若能學全咒,那自然是最好;若只受持咒心也可以。現在翻開第十九頁,跟著我念咒已:咚侄他,喳,阿那隸,毗捨提,鞠啰跋閣啰陀, 盤陀盤陀你,跋閣啰謗尼洋,虎許都噱甕洋,莎婆诃。這就是楞嚴咒的咒心,或稱小咒。若不能持楞嚴咒大咒(全咒)者,光持此咒心也是威力無窮,速得乘神咒之威力,業障消除,福智增長,並速獲本心,見自本性,入如來密因,速成菩提之行。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講於台北 大昆盧弘法院「課誦班」同年復講於美國 遍照寺!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八日初校於美國 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十月八日定稿於台北 大昆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