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溫金玉教授:律宗第一名山——寶華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律宗第一名山——寶華山

寶華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西北,距南京市30余公裡,原名華(花)山,因春天黃花漫山而得名。南朝梁時,寶志和尚登山結庵,弘法傳教,遂稱寶華山。寶華山為寧鎮山脈之名峰,周圍群山環抱,最高峰海拔437米,素有“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勝”四大奇景。《山志》述其形勝說:“其形安而逸,其勢尊而嚴。東凌鐵甕,西控金陵,南負句曲,北俯大江。”寶華山山色秀麗,清靜絕塵。三十六座山峰,似瓣瓣蓮花,山勢崛起而中凹,群峰環繞其下,若花之含萼,如蓮之有房。自明代三昧寂光、讀體見月法師以此山為弘律傳戒的基地後,經歷代祖師辛苦經營,寶華山成為我國佛教“律宗第一山”。

寶華山因有隆昌寺而聞名遐迩。隆昌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因寶志和尚結庵於此,故稱志公庵。寶志(418—514年),句容人,俗姓朱。據《寶華山志》載:“民人朱氏婦,聞古木鷹巢中兒啼,梯樹得之,舉為子。面方瑩澈如鏡,手足皆鳥爪。七歲依鐘山法儉出家,修習禅觀,坐必逾旬。久之,行止無定。以翦尺扇鏡掛杖頭,著錦披發,跣行街巷,或索酒肴,或累日不食而無饑色。先言後驗,靈跡種種。”在梁武帝時,人稱志公,深受推崇。後於寶華山結庵,講經弘法,漸漸聲名遠揚。寶志圓寂後,此山此寺趨於冷清。明隆慶年間,有一位普照和尚,為重振寶華山,效寶志和尚再度於此山結庵。其時,荊榛叢雜,狼虎成群,人莫敢近。其《傳》記載:“虎猶群聚,高踞洞穴間。照斷臂以祭之,虎乃散去。人謂誠心所感。”從此,信眾漸至,游跡復通,沉寂多年的寶華山。又有了香火。萬歷年間,普照的徒弟明律又開拓寺地,寺院漸成規模。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妙峰禅師來此山,得明神宗、慈聖皇太後資助,造銅塔一座、無梁殿兩座,神宗敕賜大藏經,並賜寺額“護國聖化隆昌寺”,從此該寺改名為隆昌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康熙帝南巡,賜寺額“慧居寺”,遂又改名慧居寺。乾隆皇帝曾6次登臨寶華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二十八日,乾隆帝臨幸寶華山,為大雄寶殿、銅殿、戒壇分別賜“光明法界”、“寶網常新”、“精進正覺”匾額,並聯句:“地控秣陵,金殿香浮華鬘動:山蟠句曲,石壇月朗戒珠圓。”

據現存隆昌寺山門內牆西側碑文記載,1931年,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國民黨元老戴傳賢來寺中居住,修繕寺宇,並立“孝敬碑”。他依“飲水者宜思其源,顯業者宜培其本”的思想,建議仍沿用原來的寺名——隆昌寺,並親撰《隆昌寺復名記》文,立碑於寺。如今從寶華山北麓楊柳泉村徒步上山,經山間小道,越歡喜嶺,過白雲亭,規模宏大的寺院便清晰可見。寺前有環翠樓,上書“律宗第一山”5個遒勁的大字,是清代順治年間進士、御史笪重光的手筆。1988年,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特地為隆昌寺題寫了“律宗第一名山”。

隆昌寺原有殿宇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壇。山門面北偏東,其上掛有趙樸初會長書寫的“護國聖化隆昌寺”額。漢地佛寺,山門一般向南開,此寺山門原為西向,在三昧和尚時改作北向,其中緣由,依《寶華山志》載:“此山形勢北向,以北為正,以南為背。”但本地傳說是因皇帝臨幸此寺乃由北而至,故改山門面北。民間曾有人作詩曰:“林竹翠柏抱寺庵,隆昌古剎玉中藏;燕窩寶地佛中奇,山門朝北迎聖上。”隆昌寺的山門還有一特別之處,一般寺院山門巍峨,先聲奪人,這裡的山門卻既小且僻。據說,隆昌寺乃弘律道場,僧人平時不得隨便出入,故有意將山門造得很小。亦說僧眾平日功課較多,為使院內安靜,故把山門造得偏僻,以免干擾。過去有詩雲:“萬山堆裡看雲松,曲庵幽溪復幾重;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耳聞鐘。”還有游人編了順口溜說:“圍著廟宇轉,不見有山門;聽得念經聲,不見僧人影。”

隆昌寺的布局較為特殊,與通常寺院主體建築建在中軸線上不同,這裡的主體建築一字排開。進入山

門,左側是戒壇堂,右側是大悲樓,南面由東向西是普賢無梁殿、銅殿、文殊無梁殿、藏經樓、大雄寶殿、方丈樓、乾隆行宮等,殿宇結構高大,組成一個四合院。戒壇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設照壁,兩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壇”額。戒壇原為木結構,後由見月大和尚改為石戒壇。出戒壇堂沿左側拾級而上,便至銅殿。其形為樓閣式,結構精巧,雕刻細膩。銅殿左側是文殊無梁殿,右側是普賢無梁殿。無梁殿為單檐歇山瓦頂,重檐九脊,內部系磚壘成的拱券,外部摹仿木結構形制。門窗頭上雕刻雲紋、二龍戲珠等圖案。無梁殿全部用青磚壘砌,不用寸木。

山門對面500米是龍山。由於正對山門,謂朝拱之山,蔥郁峻峭,圓整秀美。龍山半腰建有律宗第二代祖師見月大和尚塔院。此塔3層,底層高4米多,塔前有碑,镌見月像,栩栩如生,該碑現移於寺內。

寶華山隆昌寺的中興主要是由明末三昧寂光法師及其弟子讀體見月完成。三昧(1580-1645年),曾奉诏在五台山建龍華大會,弘傳戒法,後受都人之請,振興寶華山隆昌寺,建律宗道場,鼎新殿宇,設壇傳戒,受戒弟子滿天下。因創千華社,由此而發展成為中國律宗的一個派別——“千華派”。三昧圓寂後,見月(1601-1679年)繼主寶華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揚正法,行事儀軌,皆本律制。定制每年春冬傳戒,結夏安居,恢復羯磨、布薩制度,確立三壇傳戒法式。他銳意開創弘戒基業,誓為天下叢林創立風范。寶華山由此成為海內叢林弘律傳戒之典范,隆昌寺被譽為“天下第一戒壇”。見月一生開戒七十余期,門下弟子數以萬計,法嗣亦有數十人。可以說,自宋元後幾近斷絕的律宗一脈至明末清初的復興基業,由古心律祖草創、三昧和尚繼起,至見月律師而集大成。雍正十二年,隆昌寺第七代祖師福聚率眾僧赴京參加皇戒(即授御戒)以後,威望愈高。隆昌寺成為明、清以來影響最大的傳戒道場。各地寺院的授戒儀規,均以寶華山隆昌寺的《傳戒正范》為藍本。甚至連寶華山的唱念,也成為江南佛教寺院的標准唱腔。晚近律學,唯寶華山一系,以開壇傳戒為己任,使出家受戒之儀制得以保存、律法藉以弘傳。在叢林中,凡有隆昌寺戒牒者,均會受到禮遇與尊重。

1983年隆昌寺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漢傳佛教地區142所重點寺院之一。1987年、1988年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兩次赴寶華山考察,並成立寶華山修復委員會,親任名譽會長,茗山長老出任主任。1996年,慈舟大和尚任寶華山隆昌寺住持,並於同年農歷九月二十日升座,舉行傳戒大會,得戒弟子560余人。慈舟法師繼席寶華山以來,力挽頹風,選賢用良,中興常住,所謂“盡心掃葉焚香,勉力積石壘垣,恢復祖師戒壇基業”。1999年9月,隆昌寺內成立律宗佛學院,培養僧材,使千華一系後繼有人。2002年10月18日,寶華山隆昌寺隆重舉行建寺1500周年慶典,海內外諸山長老、大德居士及各界嘉賓數千人參加了盛會。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講解 第五講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講解 第六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