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悼念洗塵老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悼念洗塵老法師

蔡惠明

一、繼承和發揚洗公所樹立的傳統

洗塵老法師(一九二O—一九九三)俗姓宋,遼寧復縣人,自幼聰敏過人,以三年時間讀完六年的小學課程,且考試名列前矛。由於患病,群醫束手,經父母在佛前許願愈後出家為僧,竟不藥而愈。因未還願,舊病曾多次復發,一再許願而又痊愈,知夙業難消,遂於一九三O年於復縣潮海寺從照同長老剃度出家,法名思賓,號洗塵,一九三三年考入沈陽萬壽寺佛學院就讀,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畢業時被各寺爭聘,兼任龍鳳,潮海、清泉三寺的住持,初露鋒芒,統理大家,一切無礙。他的卓越才能,為四家所敬服。

一九四二年,洗公於長春般若寺從定西長老受具足戒,深受戒師器重。旋赴青島湛山寺親近稜虛長老,因抗日戰爭勝利後,時局仍不寧,經上海、廣州,終於一九四八年到達香港,掛錫香港荃灣東普陀寺,潛修密行,生活艱苦。一九五O年與金山法師在香港樓梯台創辦妙法精捨,提倡“教宗天台,行歸淨土,”嚴持淨戒,結夏安居。一時道風丕振,聲譽大著,聞風來問道者,與日俱增,絡繹不絕,原地人滿為患,難以容納,一九五六年改遷半山區衛城道新址。一九六O年在新界屯門藍地創設妙法寺,建成新型道場。經過洗公多年的悉心擘劃,慘淡經營,妙法寺遂成香港佛教名剎,十方信家摩肩接踵,途為之塞。

洗公熱心文化教育事業。一九六一年在敏智長老的支持下,將內明書院從大嶼山東湧遷至妙法寺承辦,禮請敏老出任院長。一九六四年,內明學院增設英文中學部。一九六六年在藍地區創辦津貼小學,次年開辦內明幼稚園。一九六八年在內明英文中學內附設大學預科。一九六九年又創辦香港佛教書院。一九七一年在荔枝角道購得舊房改建為七層樓,並將香港佛教書院改名為“香港能仁書院”,遷入新校捨。一九七三年,又創辦妙法寺劉金龍中學,並籌建新校捨及萬佛殿。一九八O年萬佛寶殿落成,他主持開光盛典,設干僧大齋供家,法會極一時之盛。

洗公是‘內明’月刊的創辦人與督印人。‘內明”是香港以佛教學術性著稱的刊物,它的形成也有個曲折的過程。在初創時,‘內明’與一般綜合性佛刊相同,末具特色,就是在沈九成居士接編伊始,同樣蕭規曹隨,沒有創新。以後在佛教對“愛”的看法上,淨土宗的“消業往生”還是“帶業往生”方面曾引起辯論,還將不同觀點各文匯集出版‘內弘明集’的別行本,在港台佛學界反應強烈。中國內地“撥亂反正”,重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後,我經香港中道學會永久會長、定居美國的羅無虛(永正)居士介紹,與沈老開始通訊,並向‘內明乙投稿。從他的來信中知道‘內明’是妙法寺洗公手創的佛學刊物,提倡各宗並弘,各抒所見。沈老有深厚的內學功底,他對原始佛教研究有獨特觀點,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索,撰述過質量很高的專論。沈老又介紹洗公的弘法、護法、熱心教育的功德,給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內明’本來有“佛教新聞”版;,後來因為發表一件信息引起誤會而取消這一欄目,這是它向著“學術性”轉變的開端。以後沈老於一九八六年、一九八八年兩次來上海探親,使我由神交得到面請教益,對妙法寺和洗公的菩薩願行有更深的了解,肅然起敬。沈老說,港台佛教刊物如雨後春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原是佛法興旺,萬紫千紅的好事。但卻有個別為小團體或個人宣傳的缺憾。‘內明’在洗公領導下,樹立了“依法不依人”的優奧傳統,避免重蹈這一覆轍,確是一件了不起移風易俗的大事。沈老在一九八八年九月從妙法寺金山法師出家,法名熙如,字復元。一九八九年六月十六日在港圓寂,由余又凌居士接任‘內明’編務,沒有為熙如法師出追悼專刊。這次洗公圓寂,‘內明’第二五六期也僅發表了洗塵老和尚的德相、象贊、事晷、祭文和封棺法語,舉火法語,同樣未出追悼專刊。可見妙法寺是堅持不為個人或小團體宣傳,這一優良傳統,即使開山砠師也不例外。洗公簡身教與言教一致,深深感動了每個佛弟子之心,這是龍天推出,諸佛贊歎的。

二、“港滬相通,佛教一家”

香港與中國大陸佛教同屬北傳大乘佛教源流。早在公元四百二十八年,即中國南北朝劉宋元嘉年間,佛教已傳入香港,以後歷代各宗派漢僧到港建寺弘法,基本上與大陸一樣,奉行“教宗合、賢,行歸淨上,”有著相同的解行·近年來,香港輿國內佛教界之間往來輿交流頻繁,對促進佛教徒之間的聯系和團結,起了很大的作用。就上海來說,上海佛教協會曾三次組團訪港,第一次在一九八五年七月,第二次於一九八八年六月。在第二次代表團赴港時曾訪問過妙法寺。明陽法師在一九八七年率“中國僧伽法務團”赴美國主持舊金山萬佛城水陸空大法會,後到紐約訪問時,也曾拜會過洗塵法師,作了親切的交談。明老與我談起洗公時,贊揚洗公繼承倓虛大師的遺願,在美國輿香港建大道場、興辦教育、廣設福利,發揚佛教淨化社會、改善人心的效用。“港滬相通,佛教一家,”這是一九八七年莅滬回訪時,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所提出的口號。一九九二年上海佛教協會代表團第三次訪港,我也有幸參加為團員,曾提出拜谒妙法寺和洗塵法師的願望,但被告知洗塵法師在寺養疴,謝絕會客,而妙法寺在新界藍地,距港島市區較遠,沒有安排入參訪日程。其中有自由活動一天,我就輿妙法寺修智法師、索聞法師電話聯系,親切交談,皆大歡喜。後來又與余又凌居士電約面敘,豈知那天因隨侍明陽和真禅兩大和尚參加鄉村俱樂部王太的素宴,回華商酒店遲了一步,余又凌居士已來過,他不能久等,急著去上班,真是何緣之悭啊!

我輿洗公,沒有淵源,只有敬仰。深佩他的道德學問、菩薩道行。一九七一年,他在港開創中國佛教“短期出家”的先河,是一個殊勝的方便。我曾在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五日‘上海新民晚報’副刊發表‘佛教有短期出家’一文贊揚短期出家好,說:“出家要受與在家不同的兩種戒法:一是沙彌十戒,就是在五戒基礎上再加不著華鬟好香塗身,不歌舞伎樂亦不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捉(拿)金銀財寶等五戒。二是具足戒,即此丘二百五十戒,此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授戒須設戒壇,在三大師、七尊證監督下進行。如不遵照戒律,謂不得戒。”短文還指出:“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迄今流行成年男子一生必須出一次家的習俗,雖國王亦不例外。出家期一般為一個雨季(三個月),到期可按自己的意願還俗或留在寺內。這些准僧人都要剃發(短期出家的女象可免剃),受持十戒,穿著海青,過早晚上殿、集體齋食、作務的生活。這種短期出家猶如培訓,可以了解和體驗出家人的修行和生活,淨化自己的身心。”如今港台等地區“短期出家”流行,使在家信家亦能體驗出家清淨生活,播下菩提道種。洗公的功德不可思議。

人的一生,不過是長期生死流轉昙花一現的泡沫。洗公的一生,卻是“上求佛道,下化象生”的一生,他“大作夢中佛事,宴坐水月道場,”無非是為弘揚佛法、利樂有情。他常以“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教育弟子,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表明他的爐火純青的涵養、超凡脫俗的境界。學佛修行的目的,就在於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不能讓無明煩惱火上加油,而應“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從淨化個人的身、口、意三業,進而達到家庭和社會的淨化。我經歷坎坷,在“逆”境中深叨體會業、惑、苦的道理,心安理得;但在“順”境中,卻有些飄飄然,不能觀照“緣起性空”之理,時常卷入人際抖葛、是是非非的旋渦,隨波逐流,未能自拔。今後當遵循洗公指引的方向,“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變障道因緣為助道因緣。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在悼念洗公圓寂的日子裡,我們應該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和實踐他為法忘身,“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家生得離苦”的精神,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勇猛精進,無有疲厭。

衷心祝願洗公早日乘願再來,普渡家生!

原載《內明》第264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六章 谷神不死
下一篇:法界法師: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