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淨土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明代的淨土宗

蔡惠明

在明代佛教各宗中,淨土宗已成為「共宗」,擁有信眾,影響最大。這是因為禅丶教丶 律丶密各宗的傳人對自宗的「解脫之道」缺乏信心,覺得只有淨土念佛法門,仗彌陀如來本 願力的加持,在臨命終時,以「一心不亂」為內因,仗佛慈力,接引往生為外緣。自他結合 ,內外相應,即使臨終十念,亦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融會禅淨思想

正如蓮池大師在《淨土疑辨》中指出:「淨土之教,專一心而向往,歷三界以橫超,誠 哉末法之要津也。」又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禅宗淨土,殊途同歸。 」這是他融會禅淨的基本思想。

弘揚淨土教義

尤其重要的是,這位中國蓮宗八祖著述的《阿彌陀經疏鈔》,對這部僅一千八百多字的 「小經」,作了意義深長的理論發揮。可見蓮池大師對弘揚淨土教義是如何地不惜筆墨。 因為他本人非常笃信淨土。他自承「拙承先敕」,這的「敕」是指釋尊金口所宣的有關 教義。大師曾說:「世主玉音,法王金口,均名曰敕。笃奉斯經,望樂國為家鄉。」(見《 雲棲法匯》)以淨土為家鄉,視彌陀為慈父,可見他對於淨土之教信得多麽深切。

持名攝無不盡

他之所以如此地笃信淨土教義,是因為這一教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在《雲棲法匯》中 他還寫道:「舉其名號,兼眾德而具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接著解釋說:「舉名 者,佛有無量功德,今但(阿彌陀佛)四字名號,足以赅之。以彌陀即全體一心,心包眾德 :常樂我淨,本覺丶始覺丶真如丶佛性丶菩提丶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專持 者,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赅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赅百行: 四谛丶六度,乃至八萬四千丶沙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這是大師眼見其利,所以苦口婆 心,諄諄勸導我們。

袁宏道的西方合論

還有袁宏道,著《西方合論》十卷,也是明代淨土宗的一部重要著作。據明甘翼爾在《 西方合論》卷首介紹:「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與兄宗道丶弟中道並有才名,時稱『三袁 』。」三袁都虔誠奉佛,尤好淨土,所謂「袁氏一門,向心淨土」,便是這一情況的寫照。 《西方合論》乃是繼宋代王日休的《龍舒淨土文》之後,又一部宣揚淨土思想的居士之 作。明人周之夔在〈重刻《西方合論》序〉中,對《西方合論》贊頌備至,寫道:「古今聖 賢,贊淨土,教念佛,如隋智螵《十疑論》,宋永明《萬善同歸》,元天如《或問》,龍舒 《淨土文》,諸書已詳,而義類散見,卷帙分函,至大明雲棲大師《彌陀疏鈔》為集大成。 又有楚公安袁石先生(按:袁宏道自號「石頭居士」故稱石公。)諱宏道者所著《西方合論 》,會通異同,決釋疑滯,闡發玄奧,直指歸趣,佛經而祖緯之,兄舉而弟揚之,誠儒家之 無著丶天親,論部之馬鳴丶龍樹。念佛至此方為圓教;淨土得此,方稱惟心。達理之士,宜 人手一編,日披數次。」把袁宏道昆仲與無著丶天親相提並論,將《西方合論》與馬鳴丶龍 樹的著作等量齊觀,未免言之過高。

禅客文士念佛人

大哥袁宗道則在〈西方合論敘〉中稱:「石頭居士,少志參禅,根性猛利,十年之內, 洞有所入,機鋒迅利,語言圓轉。尋常與人論及此事,下筆千言,不踏祖師語句,直從胸臆 流出,活虎生龍,無一死語。遂亦自謂了悟,無所事事。雖世情減少,不入勞塵。然嘲風弄 月,登山玩水,流連文酒之場,沉酣騷雅之業,懶慢狂疏,未免縱意。所幸生死心切,不長 陷溺,痛念見境生心,觸途成滯,於是采金口之所宣揚,菩薩之所闡明,諸大善知識之所發 揮,附以己意,千波競起,萬派橫流,結其匯歸,皆同一源。其論以不思議第一義為宗,以 悟為導,以十二時中持佛名號丶一心不亂丶念念相續為行持。此論甫成,而同參發心,持戒 念佛者,遂得五人,共欲流通,以解宗教之惑。」從序文所見,可見袁宏道是由禅入淨的。 袁宏道本人亦在〈西方合論引〉中說:「余十年學道,墮此狂病,後因觸機,薄有省發 ,遂簡塵勞,歸心淨土,禮頌之暇,乃述古德要語,附以己見,勒成一書,命曰《西方合論 》。始於己亥萬歷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成於十二月二十二日。」二月之間,撰成長達十 卷的《西方合論》,可說是奮筆疾書,心源爆發。

由於上述僧俗名流的大力宏揚,明代淨土宗遂得到更為廣大的流傳。

第391期
公元2009年1月發行

 

 

上一篇:法界法師:藥師經釋義 第五、淨琉璃世界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藥師經釋義 第六、聞佛名惡趣得度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