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三無漏學中的戒無漏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三無漏學中的戒無漏學

智銘

三無漏學者,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其中“增上意學”,是修“意”入“定”,所以即是“增上定學”,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在這三無漏學中,“戒無漏學”居其首,最為佛陀所重視。

首先,要說明如何修三無漏學,在這三學之中,是有著連鎖反應的關系存在著的,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就可以充份說明三學問的連鎖反應關系了。現在先說明如何修三學。

一、修增上戒學者,就是要明了“戒”的目的,是為去非、止惡、行善。一切的惡、不善法,都是由違犯了戒法而來。所以,唯有守戒,才能止非、去惡,唯有止非、去惡,才能成就其善業。

戒法非常綿密,因人而異:有在家戒法,有出家戒法,佛陀所重視的,仍是出家戒法。因出家比丘、比丘尼,是為僧寶,屬三寶之一,是龍天眾生師范,必須戒行清淨莊嚴、威儀具足。

以比丘二百五十戒中,無一不是善法律。其中有重戒也有細微戒,犯重戒者,一定獲大惡業。一般的行者,對重戒多不敢違犯。但於細微戒,則或多忽略,而犯細微戒,若日積而月累,亦可積成大惡,故佛陀認為即使細微戒亦不可犯。

行者犯了細微戒,應隨犯隨悔,既悔則不可重犯,要隨時注意清淨梵行、隨益梵行、久住梵行,這樣才能使戒行堅固,以戒為師,隨順常住。若行者對戒學能如實知、如實見,即能斷除身見、戒取見、疑等三結,只要能斷這三結,即能得須陀洹果而不墮於惡趣,並能正趣三菩提而究竟苦邊。

二、修增上意(定)學者:只要行者重於戒學,持戒不犯,由於戒學成就,不為一切有漏法牽動,即能使定增上。行者於定中,可斷身見、戒取見、疑、貪欲、嗔恚的五下分結。五下分結能斷,即受生於般涅槃而得阿那含果,不墮輪回,也不再還於此世了。

三,修增上慧學者,因行者重視於戒,使戒增上;又因持戒而入於禅定,並使定增上,由於心定於一,行中道觀,不著於惡,亦不著於善,而智慧靈明,慧也因之而增上。凡能持慧不失,就能使欲有漏心得到解脫、有有漏心得到解脫、無明有漏心得到解脫。一切解脫已,即自在安樂。

由以上的分析,知道戒學實為解脫生死問題的關鍵。故佛弟子都應學修“戒無漏學”。凡是尚未滿足戒身的行者,應專心、系念、安住於戒學,對戒學末深入觀察者,更應以智慧去系念、思惟、觀察、安住於戒學,若身觸於有漏法而有過患的時候,要以相對的戒法對冶,使一切過患消除清淨。

佛陀告訴弟子們:行者學戒,應念念於戒學而不可疏忽,就如同母雞伏卵細心護持一樣。不論所伏的卵有十個、十二個,母雞都會一一注意卵的動靜,使所有的卵冶暖傘均,如此護持,到時候小雞自然會孵出來,若伏卵的母雞,心存浮躁,認為一天一天地伏在卵上,要等何時才能孵出小鶸?如此一念,乃以尖嘴去啄破卵殼、或以利爪抓破卵殼,希望小雞早日出生,這種作法將適得其反。所以,既做一只雞蛋的母鵝,就得以忍波羅蜜的精神,隨順時宜地克盡孵卵的職責,小雞會自然、安然地出生。行者的修學戒法,亦復如此,對所有受持的戒法,不論戒條的多少,,都要一一地護持,不可顧此而失彼,所以更應行忍波羅蜜,戒法自然圓滿,不起有漏,心善得解脫。

佛陀告訴佛弟子修戒,講求實踐,而不是只注意外表的浮華。佛陀曾說了一則很有意義的譬喻,佛陀說:

“譬如驢隨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聲。”然其彼身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聲出不似,隨大牛群,謂已是牛,而作牛鳴,而去牛實遠。

如是,有一愚癡男子,違律犯戒,隨逐大眾,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學習勝欲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逐大眾,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去比丘太遠。”

這一段譬喻發人深省,實踐戒學的重要,由此可以概見了。

佛陀在崩伽聚落,為比丘說二百五十相應戒法的時候。當時有些大弟子曾向佛陀表示:“不能修戒”。如尊者跋耆子,尊者迦葉氏等,都曾向佛陀表示:“我不能堪隨而學。”但是,他們立刻發現戒學的重要,都生悔悟之心,如尊者迦葉氏向佛陀忏悔說:

“悔過,世尊1悔過,善逝!我愚,我癡;不善、不辨,我聞世尊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贊歎制戒。對於世尊所,不忍、不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制是戒,贊歎是戒。”……世尊!我今日自知罪悔;自見罪悔,唯願世尊,

受我悔過。”

佛陀聽了迦葉氏的悔過以後,告訴他說:

“汝今迦葉,自知悔,自見悔已,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我今授汝,哀愍故。加葉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長,終不退滅。”

佛陀對不守戒的行者,或違犯戒法的行者,一旦忏悔罪過,對其過罪經忏悔俊仍恢復其戒法,保有其戒體。但是,佛陀剀切要求年長的比丘必須學戒、修戒、守戒,以為中、少年比丘的典范,佛陀說:

“若是上座長老,初始重於戒學,贊歎制戒,……余人當與相習近、視重,同其所見。同其所見故,於未來世,彼當長夜以義饒益。是故,於彼長老比丘,常當贊歎,以初始樂學戒故,中年、少年,亦復如是。”

佛陀忠告佛弟子們,要知道輪回之苦,學戒成就者即可免於輪回,戒學不成就者,仍難免於輪回。佛陀說:

“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成就人中四種神力,至四天下,身壞命終……然猶未斷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多聞聖弟子,持糞掃衣,家炭乞食,草蓐臥具,而彼多聞聖弟子,解脫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所以者何?以彼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在這世問,有生就有死,這是不足為奇的,無論佛出世或不出世,這法性常住不變。但佛陀為憐愍眾生,免於生死之苦,在自己成等正覺之後,開示眾生,要明白世間的一切法,都是自己制造出來的,所謂:

“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陰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苫陰滅。”

要滅“苦陰”,唯有聖戒成就。佛住世的時候,有師有戒,佛弟子依師依戒而修,所以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佛入涅槃俊,現世的佛弟子,已無師依而只有戒依,若受戒已而不遵守戒法,則是師、戒兩失。就將與轉輪聖土一樣,猶不能免於輪回了。

佛陀住世時,曾告訴佛弟子們:在佛滅俊,以戒為師,所以現在的戒法,具有“師”、“戒”雙重的意義。依此師、戒而住、而學,使戒學成就,定學方可成就,定學成就,慧學才可成就,戒、定、慧三妩漏學成就,才能免於輪回而入於涅槃。

摘自《內明》182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