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鴦掘摩與諸尊者論修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鴦掘摩與諸尊者論修法

智  銘

在佛陀初期度脫的佛弟子中,大多是聲聞弟子,有些聲聞弟子很有成就,都成了阿羅漢,其中最有名的如捨利弗等十大弟子。當佛陀度脫了一個異教徒的鴦掘摩,大家都心生隨喜,紛紛來到佛陀之前,對鴦掘摩加以贊歎。

當時首先行贊歎的是大目犍連尊者,他說:

“你真是一位超越的,有智慧而勇猛精進的佛弟子,若要修殊勝的道業,宜追隨在佛左右,修習淨戒以及一切的清淨梵行,成為一個臨清波而不染的鵝王;明淨如滿月的大修行人。”

成了羅漢的聲聞弟子,都具有神通力,十大弟子尤其各有某種的神通。鴦掘摩首先請教大目犍連尊者說:

“你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那末什麼是神通,又如何才能修得神通,請快點說給我聽,以斷除我心中的疑惑。”

大目犍連尊者說:

“假若有人能修學淨捨,連自己腳上穿的鞋子,也可以施給需要的人,又比丘要持淨戒,不得有習近一切物欲的東西,若能修得自有的能捨;沒有的不去習近,以這二大功德因緣,就能很快地獲得神通力。”

鴦掘摩聽了,大不以為然地說:

“可憐的大目犍連尊者,你修的這種神通力,那只不過是雕蟲小技,算不了真神通,你對那第一真實神通,根本無知,既然如此,就應該三緘其口。”

“你要知道,要修得真實的第一神通力,首先要常常修行自利而利他的功德事業,以便能使眾生得到安樂。修得了這樣的功德,才能很快地獲得最上神通力;對那些在苦難中的眾生,要去向他說法,使他得到心靈上的安慰,甚至捨去自己的身命去救護他。修這樣的功德,才能很快地獲得最上神通力;佛弟子不只是為了自己一身的成就為滿足,要廣度群生,而且要勇往直前,就如同住在只陀林中的佛陀那樣,才能獲得大神通。像修這樣無限量的救眾生的功德事業,才是大乘的摩诃衍法,修無量無邊的大乘摩诃衍法,才能成就諸如來。當然也能修得諸如來最上神通力。”

原來,大目犍連修的是小乘的聲聞神通,而鴦掘摩要修的是大乘菩薩神通。二人的旨趣、願心不一樣,成就的神通自然也不一樣。聲聞乘所成就的神通,只能方便自己,只能成就阿羅漢,而菩薩所成就的神通,是為方便眾生,可以使自他都達到如來的境界及如來最上神通。

××××××××××××××××

鴦掘摩又轉向捨利弗問法,他請教捨利弗說:

“捨利弗大尊者,你是被如來尊為智慧第一的佛弟子,那末,智慧從何而生,要如何才能成就智慧呢?請快點告訴我,以解除我心中的疑惑。”

捨利弗聽了說:

“如果佛弟能護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侄、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清淨不失,就能成就大智慧,郎使此世命終而輪轉他世,這智慧常與生命俱生,不會退失,凡是持淨戒而成就了智慧的人,他的聲名就會流布很遠,有了智慧就不因任何事物而發生傾動。”

鴦掘摩聽捨利弗說成就智慧的方法,只是淨持五戒,知道捨利弗的成就不高,就說:

“我知道佛陀曾說過,一個人要修到不生不滅的真空境界,才能生大智慧,所以佛說的大智慧,是從法生,而不是只在持淨戒的這些作為上用工夫。可憐的捨利弗呀,你修的仍是小乘法,所以不能分別知道大乘智慧真實意義,你既然不能真知智慧的實義,就應該三緘其口才是。”

原來,捨利弗只是小乘人,小乘人的最大優點就是守戒清淨,因為守戒清淨,所以修得了知道什麼事可以作;什麼事不應作的智慧,這種智慧只對自身有益,對眾生並無多大利益。而鴦掘摩所要修的,是大乘人的智慧,這是實智慧,這實智慧要從法生,知道一切法皆空之理以後,達於中道,郎成就如如不動的實智,有了這實智,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由於二人的旨趣不同,所以對智慧的境界認定,就有差別了。

××××××××××××××××

阿難尊者去到佛前,向佛陀頂禮以後,站在一邊,見到鴦掘摩皈依佛陀,心生隨喜,所以贊歎著說:

“這真是大好因緣,鴦掘摩已修殊勝的道業,我心理不自禁地發出隨喜,希望你要及時誦讀佛說的九部經。”

鴦掘摩聽了說:

“如來常常稱歎你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的大弟子,我要請問你,什麼叫做多聞,而多聞又從何而來?”

阿難尊者告訴鴦掘摩:

“只要誦讀而且修習佛說的九部經,所得的經義,要不悝惜地向大家宣說,如此才能從其中得到多聞,總持這經義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鴦掘摩聽了阿難尊者的說法,不以為然,他說:

“能贊歎如來為畢竟是常而不滅者,寧可以名之為世間第一多聞的人,如果只是讀誦九部經並依經義修行者,並不是真正多聞。”

阿難尊者所謂讀誦九部經,是指下列九部佛說的經典:

一者、修多羅:這是梵音,中譯就是“契經”的意思,“契”是契於理、契於眾生機緣,而“經”是貫穿法相,合起來就是契經。

二者、只夜:這是梵昔,中譯是重誦或重頌的意思,就是佛經有二種體裁,前面是經文,接著用偈語體將經文重頌一遍,偈文便於記憶,因佛住世時,經文多口口相傳,所以頌偈比較容易記憶。

三者,和迦羅那:這是梵音,中譯為授記的意思,就是佛陀為弟子們授記其未來之結果。修什麼因,將得什麼果,予以一一記別的經典。

四者、迦陀:這是梵音,中譯是句頌的意思。或孤起頌、不重頌的意思。迦陀分為二種,一種是“通”,不論經文是頌文體或散文體,凡文字數達到三十二字者,就叫做首盧迦陀,也就是通頌。另一種叫“別”,就是必須以四句為一頌,而意義又必須完備者,每句字數不一定,或三個字或八個字,但必須要滿四句,這就叫做結句迦陀。也就是別頌。

五者、優陀那:這是梵音,中譯是因緣的意思,是敘說佛弟子見佛聞法的因緣故事,以及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故事。這多在每一部經的前面部份,所以成為諸經的序品。

六者,佑帝目多迦:中譯是本事的意思,就是佛陀述說佛弟子過去世的因緣故事的經典。

七者、閣陀迦:中譯是本生的意思,就是佛陀自述過去世因緣故事的經典。

八者、昆佛暑:中譯是方廣的意思,就是理正四方,義備名廣,或者說諸正為方,言多為廣。佛說的經典無一不是導人於正,天下好言佛說盡,所以言多。

九者、阿浮陀達磨:中譯是未曾有的意思,是記述佛陀種種不可思議的神力故事的經典。

以上所說的九部經,有大乘九部與小乘九部,阿難尊者是小乘人,所說的九部經,當然是指小乘九部而言,小乘人最大的特色,是佛說什麼,就依佛說而誦讀、而修持,很少有自己開創性的修學,而鴦掘摩是修大乘菩薩行的佛弟子,他所要追求的是如來常恆不滅之理,郎如來是常、是不滅的道理,這在“大盤涅槃經”中說得很詳細。所以他認為唯有在如來常恆不滅之理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世間多聞第一的人,如果只是在佛說九部經中,尋名逐句地去求知,這只是重復一下佛說,自己並無有實知,對如來不滅之理不明,就不能算是多聞第一了。

××××××××××××

佛陀的俗世子羅蹄羅,也來到了佛前,見到了鴦掘摩而心生隨喜,他贊歎鴦掘摩說:

“鴦掘摩呀,恭喜你了,你想修得殊勝功德而皈依佛陀出家,所以我心生隨喜,希望你敬重戒法,受持不失為重。”

鴦掘摩說:

“如來常常稱贊你是持戒第一的佛弟子,我們生在這世間,究竟要如何來恭敬於淨戒呢?請你快點告訴我以解除我心中的疑惑。”

羅喉羅尊者說:

“凡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應作為或不作為的事,都要專心恭敬地受持不失,這就是世間第一恭敬於戒法的表現。”

鴦掘摩聽了,不以為然地說:

“應說如來是世間第一常恆不滅者,這才是世間最上恭敬於戒法的人。你還沒有知道第一戒法,更沒有真實恭敬這真實的第一戒法。”

羅喉羅所說的戒,是佛陀所制定佛弟子對善的行為要作,若應作而不作者,是不敬戒;又對惡的行為不應作,若不應作而作者,也是不敬戒。這一種持戒,仍是為自我一人的利益而為之者。鴦掘摩所說的戒,是如來之理常恆不滅,這才是真實持戒第一,若說如來有作有為、有生有滅者,就是破戒而不是敬戒了。因為凡成就如來是常之理的人,為善不為惡的一切行為,已是多余的了,如諸佛如來無戒,因為諸佛如來無作無為,根本就不犯戒,還要那些有相、有作、有為的戒法作什麼?這就是大乘人與小乘人對戒法的態度不同之處。(注:羅睺羅是密行第一大弟子)  。

×××××××××××××××××

那時候,阿那律尊者來到佛所,看見了鴦掘摩而心生隨喜,贊歎著說:

“好呀!鴦掘摩!你現在皈依佛陀來修殊勝的道業,我心生隨喜,願你在不久的時間內,能得天眼通。”

鴦掘摩說:

“如來常稱贊你是天眼第一的佛弟子,什麼叫做世間的天眼,這天眼是如何產生的,請你快些告訴我,以決斷我心中的疑惑。”

阿那律尊者說:

“一個人若常常發心布施燈明,同時向他人說法予以度化,由此就可以獲得天眼,洞視一切事物而無障礙。”

鴦掘摩說:

“如來所說的甚深法藏,精勤而方便地向眾生宣說,將自己的所得一一地顯示出來而不隱覆不說,這才能得究竟的、最勝的天眼。這個道理你還所知不多。”

阿那律尊者所說的得天眼,是由於布施燈明而種了施福的因,所以才有得天眼的果;同時又向他人說法度化,才能成就世間天眼第一。而鴦掘摩的看法與阿那律有少許不同,他認為布施燈明與得天眼,沒有直接的因緣關系,而對佛陀所說的甚深法藏,在經過精進修習以後,方便宣說,不隱覆任何佛理,以這個因緣,才能成就最勝天眼。所以阿那律重在施福,而鴦掘摩重在施慧。這是二人不同之處。

××××××××××××××

那時候,沙門陀娑尊者來到佛處,見了鴦掘摩說:

“很好呀,鴦掘摩,恭喜你出家共修勝業,我心生隨喜,願你多修忍辱。”

鴦掘摩問陀娑尊者:

“什麼是世間第一忍?什麼是生忍,請快說為我解疑惑。”

陀娑尊者說:

“若以旃檀塗在右臂之上,能使我身心快樂;若左手被利刀斬去,能使我身心痛苦。但我的心都能平衡而不因樂生喜,因苦生怨,這就可以名為世間最上忍了,這些工夫值得你修學去調伏。”

鴦掘摩卻說:

“依我看來,若將如來藏的道理,顯示給世間,在那如來藏中,無知、無惡、無邪見,又能捨除我見,我執而無我,這些才是佛陀的正法,聽到了這些說法的入,心中不生恐怖,離開一切僑慢,雖捨身命亦所不怖不畏,從以宣說如來藏為己任。這樣的修學,才能算是世間最上忍法,這才應該調伏的,所以你說的忍,只是身忍,而不是生忍、法忍。”

這裹值得注意的是,鴦掘摩提出了“如來藏”說。他認為如果修得這如來藏,已到了身命皆捨的境界,還有什麼右手樂、左手苦的分別相。這是因為二人所修的境界不同,所以對忍辱的意義解說,就有了差異。

以上是鴦掘摩與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幾位論法的情形,當時的十大弟子所修的,幾乎都是聲聞的小乘法,他們一切依佛所說而修習,以求自我人格的完成,至於佛理的探求,或者以佛理的弘揚去度化其他眾生的菩薩行,則探求的不多、不深,度化眾生更非所願。而鴦掘摩一出家,即修大乘菩薩行,所以在佛理的探求與弘揚,以及自度度他的大乘菩薩行等方面,要高深得多,所以大弟子們所提出的問題,都被鴦掘摩一一地否定了。

但修佛以願心為依歸,有人發願自度為己足,若人人自度,則眾生不需他人度了,但也有人發願自度的同時也度他,使自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同臻於解脫的境界,以免眾生長期輪回生死之苦。二者都無可厚非,不可以偏重於那一乘的修習,更不可輕蔑那一乘的修法,這才是正確的。就如同挑東西的時候,如果自己的力量大,替挑不動的人分挑一點東西;那本來沒有多大力氣的,能挑動自己的東西已難能可貴了,若強求他再去分挑別人的東西,就可能使他寸步難行了,所以小乘法、大乘法都是佛法,契各之機而行,不必強求。   

(未完)

摘自《內明》第218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