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的題目是:一相無相。一相,沒有第二相。只有一真法界的相才叫一相,一相是虛空相,虛空肯定是沒有相的,所以叫無相。其它九界裡都有相。一種是從果位上來講,一種是從因地上講。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釋迦佛又一次諄諄囑咐須菩提及諸徒弟,你認為須陀洹有得須陀洹果的心念嗎?須菩提言,沒有呀,世尊,就是沒有得果的心態了。
“須陀洹”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叫逆流,逆流就是逆流而上的意思。有句話:順則生,逆則死。修行是逆流,逆流而上才能回歸本來。順流,就是隨順我們的性流,生命能量就要一直往下墮落。
須陀洹果位就是阿羅漢初果。當證到阿羅漢初果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喉舌身感覺不到外界的信息了,這個時候才能叫作逆流了。逆生死之流,不染六塵。
當一個人修到阿羅漢初果的時候,已經六塵不染,心裡頭清清亮亮,這時候粗煩惱沒有了,但還有微細的煩惱,在心靈深處往世的很多業習還沒有完全排除干淨。只是形體上的六塵已經不染著了,比如說,穿衣不掛一縷絲,吃飯未咬破一粒米,這種狀態就是初果。
能證到初果的人,不會在地獄、畜生、阿修羅中輪回了,投生最低是個人。因為只有人修得最快。
到了須陀洹果位,法執已經破了,得無相之法。外面沒有我相,也沒有法相。這個時候心無染著,已經具有無得果的心態,得果與不得果跟我沒有關系了,只管自己入定往上修,逆生死之流往回走。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到這兒已經證明,修行不能有得果之心。如果有得果之心就不叫初果,也不叫修行了。用有求之心,去修有求之果,是得不到道果的,只能是凡夫果。用無求之心去修行,得來的果才是真正的道果。
入流,入的不是我們凡夫流。凡夫流是入不得的,一入就進入了生死大海。入的是聖流,入的是將來要入佛果的這種流,這種流就為聖流。四果羅漢也叫聖人,但和佛比起來只能稱為賢,對凡夫來說就稱為聖。
入了聖流之後,就離開了粗重身體的業習煩惱,就不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沾染和染污,就不會為了人間的吃喝玩樂而去心跳,被它們牽著鼻子走。這個時候才叫真正的須陀洹,真正的入流了,入了初果。
到了這種境界的人,心不會被果而牽住,心中沒有得初果的想法,也沒有入流與不入流的想法。一旦有得果的想法,就叫不入流。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翻譯成中文是一往來,即達到了二果的境界。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也沒有得與沒得斯陀含果的心態,也沒有一往來的概念。
禅定功夫能達到初果的時候,隨之副產品小神通也出來了。如果二禅進去又出來了,神通跟張保勝、張宏保等大氣功師沒什麼區別。能入二果羅漢果位,神通就像他們那麼大,而且有可能比他們還要大。如果心不粘連,心不被境界所干擾,那比他們的神通還要大,因為他們心有所求。
證到一往來已經捨棄三界一切束縛了,就是不會被這三界內的東西所束縛,來去自在了,三界以內的業結習氣基本上已經干干淨淨,所以才叫斯陀含。
什麼叫一往來?入禅定之後還得到四禅天上四禅八定,還得有這麼一個過程,然後再回到人間做一次羅漢,這叫一往來。天上人間這麼一個來回叫一往來。這個時候再修成四果羅漢圓滿的時候,就再也不會來受生了,因為以往的那些業習已經盡了,就不會再跑到娑婆地受煩惱和痛苦了。
大乘的二果羅漢,是目觀諸淨,這個目是慧目,應該說是慧眼了,慧眼看三界內諸多的境界,他的心就是只有一去一來,不會再有第二念。他就這一念:我再來一次就完事。
小乘法門還有一個身體要再證。所以大乘的果位和小乘的果位,從境界上是不一樣的。大乘主要是在心裡頭,在心念上。小乘,往往是在身體上。
大家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從哪兒入手,從哪兒開門,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不明白修行會非常累。如果修了幾年沒有什麼反應,就會生煩惱,就會說這佛法是假的,這經文是假的,世界上任何一個法都是假的。修行是以修心為主,心是我們智慧之門、智慧之根、智慧之母。如果心一旦偏離軌道,那所有的正法都是邪法了。如果我們的心正,可以把邪法變成正法,去教化那些魔、鬼。
前念和後念,前念是妄想,後念是清淨。前念把妄想止住,後念即為清淨,這也是天台宗的止觀法門。止住前念的妄念,後念自然就會清淨下來。這時候我們就已經離開了以往證果之前那些諸念,那些諸念都是妄念,我們就得到了一往來,就是以後再也不會下來了,這個時候才能叫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阿那含”翻譯成中文叫不來,不來就是已經離開了人間所有的欲望,不會再有欲望了,是真正的出離者,完完全全的離開了三界之內所有的欲望,不會再來受生,也不會再來享福。
很多人說阿羅漢很好修啊,其實很難修的。證得了初果,神通非常好了,小來小去的預言、小來小去的病啊,都能預知與治療了。但要證到阿羅漢三果的時候,用我們的笨思想來想一想,二果已經是大氣功師了,三果可以說成是活佛了,活著的修行者簡稱為活佛。
跟這些真正證悟過來的修行人、能證到阿那含地步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千萬不要有什麼壞念頭,最好有請問的、啟請的、恭敬的、讓他們多給加持的念頭,這樣就比較好。
凡夫身和出家身沒什麼區別。如果說有區別,是在事相上,穿著袈裟叫和尚。其實不是,真正的出家,是說身心一切出家,出的不是我們凡夫家,是三界這個家。
出凡夫家是因為想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更好的修行,所以才有僧團。只要真正想要去修行,不論在凡間還是在山裡都是一樣的。
在世間修行,如果心真的能平穩、平靜下來,修得反而比在山上還要快。因為在世間還要面對很多的眾生,需要給他們講解,需要去給他們指點,所以成就比山裡修行者要大的多。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呀!
阿那含也是離開凡間諸欲這種境界的人了,他的內心裡頭不會再有什麼欲望。入定或者不入定的時候,都不會再到這來受生,這時候他是真正的叫不來、無來。因為在三界內的以往的業習已經斷根,不會再有業習跟隨著他了,永不再來,住在涅槃之中了。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阿羅漢”翻譯成中文叫諸漏已盡的羅漢,前面講了“阿羅漢”翻譯成中文叫殺賊,阿為殺,羅漢為賊,六賊是色聲香味觸法,六門為眼耳鼻舌身意,心有六門,六賊從六門而入產生了六識,六根不得清淨就在這。
阿羅漢是真正的證得了無漏,徹徹底底的無漏了。這個無漏也就是說真正清淨了,和佛是一樣了,但是細微上跟佛還有一些差別,這個等到以後慢慢給你們講。
阿羅漢諸漏修盡的時候,再不會有煩惱生起,更不會有痛苦。阿羅漢也叫作無诤,不會再和任何人去爭執什麼,爭斗什麼。阿羅漢是從我們的心地上講,諸漏已盡,煩惱已盡,永不再來,住在涅槃之中,是完全解脫的自了漢,叫作阿羅漢。如果心還有某種爭議,就不叫作阿羅漢,因為還有一顆爭斗的心。只有無爭的心,才叫阿羅漢。
我得阿羅漢道不?沒有爭奪的心,就得阿羅漢。有爭奪的心就不得阿羅漢。這是釋迦佛怕須菩提和在座的各位弟子沒有聽明白,所以又不斷的加深破除法我,一旦有法我這種概念的時候,心中就不淨。心中不淨是因為什麼?是因為還有些煩惱,還有些貪嗔癡慢疑見。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阿羅漢翻譯成中文叫殺賊,還有另外一個翻譯叫無诤。我執法執已破,煩惱已斷了,不會再有做凡夫的想法,也沒有得阿羅漢道果的念頭,才能得阿羅漢的道果。如果有得阿羅漢道果的想法,還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是凡夫一個。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做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這一句話又進一步的闡述了,前面的我、人、眾生、壽者以及四果阿羅漢果位如何去破除。
無诤三昧剛才已經說了,就是四果阿羅漢已經無漏了,沒有煩惱業習了,心中已經不會再有生滅這種想法。什麼叫生滅想法?比如在天上挺煩的,不如到下面玩一圈,這就是生滅的想法。生滅想法就說明心已不清淨,不清淨的心就是凡夫。因為一念覺為佛,一念迷就為凡夫啊!
四果羅漢這個地步已經住在涅槃之中。涅槃就是清淨境界。須菩提證得了無诤三昧果位,但他從來沒有向別人炫耀自己已經證得了無诤三昧果。
如果他要有了,就不叫無诤三昧了,就不是離欲阿羅漢了。正因為他是無诤三昧,心無爭的念頭,不跟別人去爭,也不作不爭的念頭,完全是清清淨淨的時時處在禅定之中。這個禅定不是坐在那兒,是他的心時時住在禅定之中,行走坐臥四威儀之中,是時時入定。所以說佛說我得了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三昧翻譯成中文叫正受,也叫正見。也就是說只有有正知正見的時候,才能遠離九十六種邪見和外道。因為當初印度有九十六種邪說,當然就有九十六種外道了。
有了正見的時候,心中自然就會空空。什麼是空空?空空就是如如,如如就是真如不動,本性才會真如不動,才會生起一個太陽時時覺照自己,回光返照。
我說的很多話都是禅宗裡的,因為我修禅,《金剛經》講的也是禅,所以很多話都是禅裡的話。只有心中沒有想法的時候,佛才會說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如果有想法,佛就不會說是離欲阿羅漢。
什麼叫人中最為第一?這個第一,在釋迦佛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徒弟當中,須菩提是最好的一個人。看過須菩提故事的人,都會會贊歎隨喜他。為什麼?別人讓他坐,他就坐;別人讓他站,他就站;別人讓他臥著,他不會立著。他從來不去跟別人爭什麼東西,讓他怎麼的他就怎麼的。所以說他叫人中最為第一,其他徒弟很難做到他這個地步。所以說佛說,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佛經常誇他十大徒弟:摩诃迦葉,苦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捨利弗,智慧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論義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優婆離,持戒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佛在很多場合表揚他們,表揚的目的是激勵別人,鼓勵別人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誇他們如何如何,增加他們那種自高自大的心。因為釋迦佛已經知道,他們都是證悟過來的,所以誇他們的時候是不害怕的。他們真正的做到了榜樣,確確實實是我們的榜樣。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阿蘭那”翻譯成中文,是無诤心,沒有什麼爭議,跟任何人沒有什麼是非,心無雜念,就是一個人清清淨淨的駐守入定在自己的那個清涼國,踏著自己的本地的風光。也就是說自己的心清清白白,明明堂堂,亮亮晶晶,時時覺照自己,不要讓自己的心像牛一樣吃別人家的草。吃別人家的草就會有是非了。不吃別人家的草,天下就沒有是非。
無诤之行也就是清淨之行。清淨之行,是為了除去我們有所得的妄心,所以叫阿蘭那行。
如果我們有所得的那個心還在的話,就說明我們的妄心妄念還是在的,就叫有诤行,有诤行就不是清淨行了。既然不是清淨行,那就不是阿蘭那行。如果有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佛就不會說得的是阿羅漢道(阿蘭那行)了。
阿羅漢道也就是阿蘭那行,都是清淨無為的無诤這種果,所以說阿蘭那和前面阿羅漢道都是一個意思。如果我心中沒有雜念,一心清淨,守住我這個梵行,住在我這個涅槃之中,佛才會說我得阿蘭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