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8-4)(總第90)
◎ 傅味琴 講於 2002.3.9
傲慢的學生易動瞋恨心,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
還做釋迦佛的弟子呢!
提要:
■ 已發心者要經常為他說法,令其安住菩提心中
■ 起了煩惱,還能幫助他;心腸谄曲的人,連佛都度不了
■ 成佛的基礎就是菩提心,修好菩提心才叫無上乘
■ 傲慢的學生易動瞋恨心,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還做釋迦佛的弟子呢!
■ 慈悲心不是無上心,菩提心的力量最大,能消除眾生的業障罪障
■ 我們以釋迦佛的佛法去度眾生,就能度眾生成佛
已發心者要經常為他說法,令其安住菩提心中
“已發心者令安住”,安住就是不要退。凡夫眾生發了心經常要退心,好人人人想做,有做好人的機會,高興了;碰到冷風冷雨,就想“咱們回家吧。”刮風也要退心,下雨也要退心,頭疼也要退心,連打個噴嚏,也說我有點傷風感冒,也要退心。(眾笑)所以修行成就不難,難在不能常繼:維持時間不長,難以繼續下去。那就應該“常繼方便應當說”,要使眾生菩提心能夠繼續下去,要有方便善巧,這個方便就是常常跟他說法,令眾生安住在修行上。
起了煩惱,還能幫助他;
心腸谄曲的人,連佛都度不了
最最難度的眾生就是心腸谄曲的人,陽奉陰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於退心的人來說,他知道大家會勸他不要退心,所以他表面上沒什麼,一會兒人不見了,這叫不告而別。對這種人連佛都度不了,眾生不要佛度,不要菩薩度,不要善知識度,這有什麼辦法?只要他心腸不谄曲,菩提心還能保留,起了煩惱了,這是有辦法的。要幫助他,令他安住於菩提心,安住於修行。
成佛的基礎就是菩提心,修好菩提心才叫無上乘
修行最要緊的是先修一顆菩提心,把基礎打好。我們法流是成佛的法流,是佛乘,成佛的基礎就是菩提心。以前阿底峽尊者到西藏,講來講去講菩提心,後來大家才明白菩提心最重要,修好菩提心才叫無上乘,發無上心就是發菩提心嘛。無上乘不是看表面,恭敬時兩只手舉在頂上,看見人卻動瞋恨心,那是胡鬧。
傲慢的學生易動瞋恨心,文殊菩薩是
諸佛之師,還做釋迦佛的弟子呢!
我們女眾班剛開始辦學的時候,在我印象中有一個是以無上乘自居,極為傲慢,經常動瞋恨心。還說:“如果不讓我退學,我就要搗亂。”還沒有辦退學,她已經開始搗亂了。發菩提心的人應該是:你能發心當老師很好,我來當你學生,因為老師必須要有學生啊,就算老師難免也有過錯,我仍然當你學生,演場戲。老師沒有學生作為鍛煉,老師的能力咋培養起來呢?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還做釋迦佛的弟子呢!
慈悲心不是無上心,菩提心的力量最大,
能消除眾生的業障罪障
有人說:“傅老師的慈悲心,我怎麼也學不像。”因為你沒有修好菩提心。慈悲心可不是無上心,只有菩提心才是無上心。媽媽也有慈悲心,有時候冒起火來,對子女也會失去慈悲心。只有菩提心力量最大,大到能使你成佛。有的業障罪障很難消除,可是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裡說:極大的業障、罪障,只有菩提心能消除,力量大到這樣。
我們是釋迦佛的佛法去度眾生,就能度眾生成佛
“有魔障者即除魔障,最後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對眾生負責任一直要負責到眾生成佛。如果是聲聞乘,以出離生死為目的,那麼度眾生一直要度到他出離生死,度到彼岸;如果是大乘的話,度眾生一直要度到他成佛。你即使自己沒有成佛,可是釋迦佛成佛了,他有經驗,我們是以釋迦佛的佛法去度眾生,就能度眾生成佛。你當師的,即使自己沒有大成就,你可以啟發學生,鼓勵學生依釋迦佛的教導去修行。
發菩提心能除魔障,起了世俗心,
他還會修行嗎?
提要:
■ 發菩提心能除魔障,起了世俗心,他還會修行嗎?
■ 到末法後期,五欲泛濫,佛法就度不了眾生了
■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只要眾生有需要,就有你個人的前途
■ 得了魔加持,魔障就產生,有了正法,魔就鑽不了空子
發菩提心能除魔障,
起了世俗心,他還會修行嗎?
“有魔障者,即除魔障”,魔障可厲害了。別的都不講,講一個普遍存在,也容易懂的現象,修行人世俗心一起來,修行的意志就要動搖,這就是魔障。世俗上人都追求五欲,你看世間上的雜志封面上大都是女人,內容極少數是比較嚴肅的,大都是講究吃喝玩樂、飲食男女,如果起了世俗心,他會修行嗎?聽法都聽不進去了!瞋恨心起來了盡是斗爭。
到末法後期,五欲泛濫,佛法就度不了眾生了
以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時,有個“人才學校”請我辦班。開頭一期,就聽到些反映,有個學生說,“老師有什麼功法就拿出來,講啊講啊講不完的講,叫我們不要斗爭,不要喝酒,男女感情不能太貪愛。我這個人就是講究刀光劍影,要我不喝酒、沒女人,簡直是要我的命。”所以到末法後期五欲泛濫,佛法就度不了眾生了。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
只要眾生有需要,就有你個人的前途
其實從我在佛門辦學開始,前後走的幾個人,也是由於世俗心起來了,世俗心一起來,各種念頭都出來了。咱們在莫干山的時候,有人說“傅老師這些女學生,沒一個漂亮的。”沒多久這個人就回去了。有的想想,佛教沒有前途,又動了做生意發財的念頭。佛教是沒有世俗的前途,可有修行的前途。只要有眾生需要,怎麼會沒前途?還有的偷偷在看男女情愛的雜志,後來這個學生留不長,也走了。
得了魔加持,魔障就產生,
有了正法,魔就鑽不了空子
這些起了世俗心而離開修行的人,自然不會把真正原因講出來,因為在我們這個環境裡,這種理由是搬不出來的,他就搬其它的理由。或者說管得太嚴了,或者說某個同學使他起了煩惱,說來說去全是別人不好。我們聽了也就老實裡帶一點愚蠢,虛心中帶一點糊塗,以為他們講的全是真的,就認真地檢查自己,可疏忽了他的假相。他自己有問題,心腸谄曲,他還不如從前禅定班社會上的那個小伙子,實話實說:我離不開酒和女人。
所以這種影響千萬不能擴大,擴大了就形成了魔加持。有魔加持,障礙就產生,修行修不下去了,這就是魔的破壞。所以我們天天說法,天天學習,有了正法,魔就鑽不了空子。今天講到這裡。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9-1)(總第91)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2
文殊菩薩令未發心者發心,
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提要:
■ 文殊菩薩令未發心者發心,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 內魔是煩惱,外魔是引誘,中斷是退墮,一退即墮
■ 離開修行就是退心,修行中斷是由於時久生疲厭
■ 放不下開悟的念頭就開悟不了
■ 像探求奇跡那樣的狂熱,都是不切實際
■ 靠詩來美化,修飾名詞美,這跟修行沒關系,反使人思想觀念脫離現實
文殊菩薩擔負弟子們責任,未發心者令發心,已發心者令安住修行,有魔障者即除魔障, 最後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定上師說)
文殊菩薩令未發心者發心,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今天我們講“文殊菩薩擔負弟子們責任,未發心者令發心”,這個發心是指的菩提心。“已發心者令安住修行”,使他不要退心,而且在菩提心基礎上能夠修得起來。“有魔障者即除魔障”,凡是擾亂修行的都是魔障,有魔障的求文殊菩薩加被,去除魔障。“最後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成佛這條路上,文殊菩薩一直在保護著我們,在指導我們修行。文殊菩薩對我們負責任,一直到我們成佛為止。
內魔是煩惱,外魔是引誘,中斷是退墮,一退即墮
魔障有內魔外魔,還有一個跟魔障同樣的嚴重的障礙就是中斷。內魔是煩惱魔,外魔是外境的引誘,中斷是懈怠,這三個障礙使我們在修行路上非但進步很慢,拖泥帶水,不能輕裝上陣,而且常會退心。有人總認為自己不會退心,其實細細地觀察,我們經常在退,一退即墮,所以叫退墮。古人也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離開修行就是退心,修行中斷是由於時久生疲厭
從前有人想離開,說:“我不會退菩提心的。”實際上他已經退了,就算你到別的地方又發心了,至少你在這兒,你這個階段發的菩提心退掉了。
退心的原因很多,無非是內魔外魔以及中斷,怎麼會中斷?時久生疲厭,開始時對修行充滿希望,有希望當然好,可是他這個希望有點不切實際,要求太高太快,最好能天天起變化,看看沒有什麼動靜,就沒勁了。其實我們是在天天起變化。
放不下開悟的念頭就開悟不了
從前蘇州禅定班有個學生,由於經常跟外面來往,腦子裡的觀念很復雜,他說他三個月之內要開悟。這真是不懂佛法,你心中放不下“我要開悟”的念頭,你還開悟得了呀?
像探求奇跡那樣的狂熱,都是不切實際
有的人整天東跑西跑,聽到什麼地方有名氣,再遠也去,像探求奇跡那樣。這副樣子勇猛得很,真好像從前說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想法不切實際,像是到蓬萊仙島去找仙人了。
靠詩來美化,修飾名詞美,
這跟修行沒關系,反使人思想觀念脫離現實
有人覺得修行很神秘、很高級,好像修行人跟普通人不一樣。有人看看文學的描繪,尤其是人寫的詩,寫得很好啊,看了以後使人精神會感到升華,因為通過詩的美化,佛門裡生活真像美麗的圖畫一樣。來到佛門一看還是過平常的生活,慢慢就沒勁了。
比如詩上有“晨鐘暮鼓”,到佛門一看就是打打鼓,敲敲鐘嘛。有首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已經夠美的了,城外還有個寒山寺;“夜半鐘聲”,半夜聽到鐘聲“到客船”,其實你真的住在寒山寺,夜半鐘聲你還嫌煩了,吵得你沒法睡覺。
能海上師根據佛的教導編的《戒定慧基本三學》有說,佛不主張修飾名詞美。把文句修飾得很美,名字取得很好聽,這跟修行沒有關系,反而使人思想觀念容易脫離現實。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9-2)(總第92)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2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回家就被家氣氛套住,
內魔外魔合起來,障礙就大了
提要:
■ 有人在現實生活裡修行感到沒勁,最好白光來、紫光去
■ 不脫離現實倒不會退心,哪有不通過努力靠空想就能成就的
■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回家就被家氣氛套住,內魔外魔合起來,障礙就大了
■ 戒煙的去抽煙,住茅篷的睡大覺,在精捨裡打牌,這些都是起了魔障就倒下
■ 來到佛學苑,每天讀經又聽課,既離開五欲又得到智慧,豈不更好
有人在現實生活裡修行感到沒勁,最好白光來、紫光去
進了佛門,也吃飯睡覺;天氣暖了,看看佛門裡的人,也是昏昏沉沉打瞌睡;外面人有煩惱,修行人也有煩惱。這種新鮮感神奇感,自己所盼望的東西慢慢給現實生活都打破了,就沒勁了。
常有人一聽佛法,馬上熱情高漲,差不多都發心:我這輩子要證個阿羅漢果,老師到哪裡我就追到哪裡,哪怕老師去閉關,我給他護關。日子一長了,也覺得無聊了,沒有刺激,每天煮飯煮菜,這叫啥個修行生活?修行生活最好像老道士那樣整天打坐,坐到後來,一道白光過來,自己一下子化成紫光走了,這才夠勁了。
不脫離現實倒不會退心,
哪有不通過努力靠空想就能成就的
所以我講經說法,一開始就招呼打在前面,佛教是現實,不要脫離現實。你不脫離現實,倒不會退心,脫離了現實,你生活又離不開現實,你這個人的煩惱也離不開現實,那會退心的。真像從前有一支歌挺有意思,“放學回家,老是在想山上有沒有神仙?到了晚上才想起功課沒做完。”有的人也是這樣,想想打坐能不能看到釋迦佛,望望蔚藍色天空有沒有飛天飛過,盡打妄想,臨睡了才想起今天還有一座儀軌沒念。
不要幻想了,幻想雖有推動的作用,可是你真要在幻想裡求到東西,那就要失望了。科學家的幻想很多都實現不了,實現的也是靠自己實實在在去努力實現的,哪有靠空想就能成就?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
回家就被家氣氛套住,內魔外魔合起來,障礙就大了
內魔外魔經常裡應外合,一下子就把你迷住了,一遇到外境,心就不由自主地退下來,一回家就會被家庭的氣氛套住。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全生活在那種環境裡,心底裡的種子很多啊,一碰到這個環境,馬上勾起這種種子,否則魔障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內魔外魔合起來障礙就大了。
戒煙的去抽煙,住茅篷的睡大覺,
在精捨裡打牌,這些都是起了魔障就倒下
比如很多人想戒煙,可只要看見煙,心裡抽煙的種子馬上就發動了。你們回到家裡,第一天第二天不習慣,第三天第四天也沒有什麼,再過兩天,生活就是這麼回事,再過兩天睡到八點鐘起來。
末法時期眾生,如果沒有一定水平就去住茅篷,十個倒有八九個在睡大覺,反正沒有人打鐘把你叫醒。尤其是條件好一點的,周圍風景好,住的是精捨,就像住在療養院裡,整天搓麻將也沒人管。住茅篷主要是為了好好修持,可是你沒有學到法,就憑知道的一點一滴盲修瞎練,起了魔障就倒下,還會有什麼成就?
來到佛學苑,每天讀經又聽課,
既離開五欲又得到智慧,豈不更好
古時候是有人閉關讀藏經,可是現在人的古文能跟古人比嗎?有人花了3個月去讀大藏經,得到些什麼?我整天讀《大般若經》,讀了3個月,不要說我現在全忘了,就是當時唸的時候也是一懂也不懂,我不是在唸經,我是在唸字了。
可能也有一點好處吧,三個月不往外跑,心就慢慢離開五欲了,但是法義不懂。還不如到咱們佛學苑來,也是每天讀經,還每天聽課能使你懂,既能離開五欲,又能得到智慧,豈不更好?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9-3)(總第93)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2
佛弟子樂善好施,也要救救眾生煩惱上的痛苦,
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的教育事業誰來做呢
提要:
■ 有了智慧,能看得破站得正,不被魔迷惑,不被邪動搖
■ 聽了世俗話,人心惶惶,四面楚歌,佛法也學不下去了
■ 如今養兒難防老,就讓他去從事偉大事業為眾生做貢獻吧
■ 佛弟子樂善好施,也要救救眾生煩惱上的痛苦,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
的教育事業誰來做呢?
有了智慧,能看得破站得正,不被魔迷惑,不被邪動搖
可是有人總對修行有神秘感,總有個印象:古時候的大德,都是閉關閱藏經,現在咱們這種方法比古人好得多呢,最要緊是要有智慧。魔跟邪是合在一起的,有了智慧以後就能看得破,就能站得正,不會被魔迷惑,不會被邪動搖。
聽了世俗話,人心惶惶,
四面楚歌,佛法也學不下去了
你們到這兒來學習工作,也不容易啊,種種動搖你信心的話都聽到,“你是在浪費青春!你要為將來著想,你學出來了怎麼在社會上找工作啊?宗教是沒有前途的,你不結婚,沒有子女,將來誰管你啊?”說得來四面楚歌,人心惶惶。假如這個人內心有一顆很濃厚的想成家的種子,那更容易感應了:十年後我都老了,找什麼對象?佛法也學不下去了。
如今養兒難防老,就讓他去從事偉大事業為眾生做貢獻吧
擺擺事實,別說平時,就是我生病很危險的時候,都是我的學生在照顧我,子女來看看我就走了。那次我病重,他們來蘇州看我一次,我跟兒子說,“你在我這兒住幾天,照顧照顧我,扣工資就扣了。”我病稍微好一點,打電話給他媽:“我叫他來,他怎麼不來啦?”“哎,不是來看過你了?”原來兒女的照顧就是看一看。
有的家長非常自私,頭腦封建,滿腦子養兒防老的思想,所以把兒女拖在身邊不肯放。想得倒好,現在社會上呆在老人身邊的孩子有幾個,如果有,這個孩子肯定是沒地方去的,有地方去,親戚朋友都說,“孩子有孩子的前途,你讓他走吧。如果孩子想來佛學苑,父母就讓他去從事偉大的事業為眾生做貢獻吧。”
上次在九峰寺,來了一個信佛的老太太,她平時喜歡跑名山道場,聽不到法,所以講出來話挺滑稽,一方面贊歎:“你們這個地方很清淨,很講修行,這些年輕人挺可愛。”可是背後特地找個別年輕人講話,“你怎麼能辭了工作到這兒來呢?你將來怎麼辦啊?你要為自己考慮。”我就為此事召集大眾講話,她對我說,“因為我剛才說錯話了,你在消毒。”
佛弟子樂善好施,也要救救眾生煩惱上的痛苦,
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的教育事業誰來做呢?
還有的信佛的,忙著做善事,做善事是好啊,無論走到哪兒都說你好,可是我們佛門度眾生也是善事,你怎麼不來幫幫忙,救救眾生煩惱上的痛苦呢?有個信佛人,人挺好,可是講話太誇張了,總覺得自己做了很多的善事,開口就說,“佛教講慈悲,我們才是真正在干實事。”後來講習慣了,在法師面前也這麼講,法師就對她說,“佛是教育家,不是慈善家。”
我從年輕時就開始為佛教教育事業做貢獻,因為我是佛弟子。佛弟子只做慈善家,不做教育家,那佛的教育事業誰做啊?沒有智慧的人,做了好事就容易陶醉。做好事即使不賺錢,名氣也大,而且別人總是笑臉朝著你,成了雞窩裡的鳳凰,傲慢的心很容易起來,也會增加自己的煩惱。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9-4)(總第94)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2
金剛智慧就在大般若裡,
得到文殊菩薩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提要:
■ 咱們每天保持精進修行,賴床也該有個慚愧心
■ 能海上師整夜打坐,他出門卻很隨和,要躺就躺
■ 我年輕時天天睡覺,晚年得了高血壓,想不倒單也不行了
■ 精進就是不中斷,只要不停地走,多走一步,情況就不一樣了
■ 外道對佛法盲無所知,邪道已經從邪角上偏過去了,受蒙蔽的全是由於沒有
智慧
■ 金剛智慧就在大般若裡,得到文殊菩薩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 我們法流是大般若,最主張修好菩提心,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
裡不受迷惑?
咱們每天保持精進修行,賴床也該有個慚愧心
別人看我們都很好,經常贊歎我們每天保持著精進修行,不動不搖。可是你離開了這兒,能不能隨時隨刻保持修行的風格而不退,看你了。拿早上起床來說,你想床上多躺一會,這個時間你已經退了,總算還有點慚愧心,那麼就起來吧。
能海上師整夜打坐,
他出門卻很隨和,要躺就躺
最近我們雜志在轉載能海上師的傳記裡說:能海上師整晚打坐,最多旁邊被子上靠一靠。這我可不知道,我沒有做過上師侍者,不過有一次,我跟能海上師一起上五台山,坐的是驢轎,就是兩匹驢子中間搭個篷篷,叫驢轎。晚上住在村莊裡,我和上師睡在一張炕上,我看他還是躺下去的。可見得能海上師很隨和,要坐就坐,要躺就躺。
我年輕時天天睡覺,晚年得了高血壓,想不倒單也不行了
我年輕時問過清定上師,不倒單怎麼修?他說:“你兩邊放兩疊被子,如果你實在要倒了,就在被子上靠一靠,那邊倒就往那邊靠,這邊倒就往這邊靠。”(眾笑)我現在很後悔,年輕時我還是天天睡覺,現在想要不倒單也做不到了,因為得了高血壓,少睡一點,血壓就升高。
精進就是不中斷,只要不停地走,
多走一步,情況就不一樣了
精進就是不中斷。不要求什麼成就,不要求得到什麼,能得到一個不中斷就行了。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的,隨便你走得多慢,只要肯一步一步走,不停下來,總會走到目的地,多走一步情況就不一樣了。比如煮飯,如果火不熄滅,慢慢冷水變開水,生米變熟飯。
外道對佛法盲無所知,
邪道已經從邪角上偏過去了,受蒙蔽的全是由於沒有智慧
還要防止進入邪道,有些人在對佛法盲無所知的情況下,覺得氣功也挺好,信巫婆神漢的人同樣也是盲無所知。外道僅僅是佛門外面的一條道,邪道已經從邪角上偏過去了,除了少數是居心不良,其他受蒙蔽的全是由於沒有智慧。
金剛智慧就在大般若裡,
得到文殊菩薩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所以要得到保護,不走錯路,不受迷惑,就得求文殊菩薩加持。能得到文殊菩薩的智慧,就能成就無上佛道。文殊菩薩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文殊菩薩像是左手當心,手托一部《大般若經》,有的文殊菩薩像上,手執蓮花,蓮花上放著《大般若經》,右手執劍,劍是表法,這叫般若劍;金剛智慧就在大般若裡,這個寶劍非常堅固鋒利,表大般若智慧斷煩惱鋒利無比。
我們法流是大般若,最主張修好菩提心,
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裡不受迷惑
我們法流就叫大般若宗,能海上師一再說:我們沒有宗派,要說什麼宗,也只能說是“大般若宗”。我們最主張修好菩提心,修的法是無上乘,又叫佛乘,一直通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裡不受迷惑,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智慧。修行就是與煩惱打仗,咱們現在初修,就像當年毛澤東所說的運動戰,敵強我弱,趕快離開;敵弱我強,就打,打不過換個地方再打。修到後來有一定水平了,無論什麼樣的敵人來,都要打,這就叫對境修。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9-5)(總第95)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2
學文殊菩薩的智慧,就能使眾生轉變過來
提要:
■ 要練習對境修,煩惱放不下就去誦經看筆記,有了文殊劍,就能把煩惱一刀
兩斷
■ 老師隨便談心,話卻很緊要,這是由於長年經驗累積,自然熟能生巧
■ 煩惱一來,智慧就不顯現了,在煩惱裡求聰明,這叫煩惱聰明,所以對煩惱
還是糊塗一點好
■ 干弘法事業度眾生,可不能太計較,量大福大
■ 我從前也是氣量小好計較,今天能轉過來,也算是個小成就
■ 學文殊菩薩的智慧,就能使眾生轉變過來
要練習對境修,煩惱放不下
就去誦經看筆記,有了文殊劍,就能把煩惱一刀兩斷
對境修咱們平時也可以練習,咱們現在面對的都是小的境,先從小的境上去鍛煉提高。要在起貪心的時候不貪,起瞋心的時候不瞋。實在打不過,就離開。有的人不聰明,明明打不過,他還不跑,弄得自己苦得不得了。怎麼叫跑?你別老是坐著挨打,你煩惱放不下,越想越氣,你趕快跑去誦經看筆記,看看法上怎麼說的,休整好了,等到有水平了,當場拔出文殊慧劍,把煩惱一刀兩斷。為什麼稱金剛上師?金剛是表智慧,這是最鋒利的智慧。金剛習氣就要用金剛智慧來斷,然後才能成佛。
老師隨便談心,話卻很緊要,
這是由於長年經驗累積,自然熟能生巧
最近聽人說:“傅老師講法,就像談心那樣,聽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什麼,事後想一想,老師的每句話都是非常緊要。我修文殊法也有兩年了,怎麼學來學去學不像。”不是文殊菩薩不加被你,你雖得到了文殊劍,可是這把劍還在磨啊,哪有一磨就鋒利的。孫中山革命尚且要積40年之經驗,何況修行呢?我講法講了40多年了,要講得廣,我能夠講得很廣;在不必講廣時,我能講得很精要,多年累積下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煩惱一來,智慧就不顯現了,
在煩惱裡求聰明,這叫煩惱聰明,所以對煩惱還是糊塗一點好
不過你們真要想快一點,最要緊不要受煩惱干擾。煩惱一來,智慧就不顯現了,在煩惱裡求聰明,這叫煩惱聰明。煩惱一來慈悲心也糊塗了,菩提心也糊塗了。有句話叫“難得糊塗”,那可不是指慈悲心、菩提心糊塗,而是指煩惱上要糊塗一點。就因為你對個人利益太清楚了,所以計較,還是糊塗一點好,這叫難得糊塗。
干弘法事業度眾生,可不能太計較,量大福大
現在要我們雜志的人越來越多了,財務上有點吃緊,有人就開始計較了。我說:“開頭擔心送不掉,也苦惱,現在能送得掉,又捨不得,(眾笑)這種心態太計較了。不要算盤打得這麼精,咱們又不賺錢,要干弘法事業,太計較了干不成的。”
很多年前,上海禅定班是我親手抓的,我可不計較,後來發展到一百多個人。蘇州禅定班發通知的同學,由於精明計較,通知發得少,人也來得少。其實你多發一份通知,也是多一份心意。
所以修行度眾生,可不要計較,越計較越糟糕,跟眾生計較,你也怄氣,他也失望:本來希望你來度我,誰知道你盡說我不好,我好還要你來度干什麼?(眾笑)所以偉大的事業要靠偉大的個性完成,越不計較福氣越大,因為量大福大。
我從前也是氣量小好計較,今天能轉過來,也算是個小成就
我從前也是很計較的,我是慢慢轉過來的。過去我要買一樣東西,鞋底都要跑穿,(眾笑)哪怕能便宜三角錢,即使要走很長一段路我也願意,所以年輕時浪費了很多時間。
有一次我想買一般人咬不動的甘蔗節,只要兩分錢,因為好的貴,我捨不得買,(眾笑)我為了兩分錢,還跟他們吵架。(眾笑)
如果我發現你一句話不對,為了說服你,哪怕跟你辯上幾個小時我都肯。我哥哥很怕跟我說話,我說“你最多聽我講20分鐘”,其實早就超過半小時了。(眾笑)我計較得這麼厲害。
這跟我從前做會計有關系。會計的職業病,一分錢都要查出來的,否則賬上就不平了。我計較起來也不看對象,家裡買菜全要報賬,差兩分錢,也叫她再想想,把她氣壞了,“兩分錢還怕我貪污。”(眾笑)現在我也轉過來了。
你們看《米勒日巴》的傳記,一開始就有人做了個夢說,今天有修行成就的人要說一個殊妙的法,大家都去聽啊。結果是米勒日巴講他自己的故事,說年輕時,伯父怎麼樣吞沒他的家產,母親瞋恨心大,叫他去學法報仇,學了一個降雹的法,把那些人的莊稼全打爛了。又求護法把伯父房子弄塌,盡造業。後來他轉過來了,轉過來就有大成就,他講了這些都是極其殊勝的法。我今天也是跟你們講,從前我也是氣量小好計較的人,今天能轉過來,也算是個小成就。
學文殊菩薩的智慧,就能使眾生轉變過來
現在我對干會計的人,實在合不來。(眾笑)我們的會計小馬,他跟煮飯的說,“油少放一點。”我跟煮飯的說,“油多放一點啊。”(眾笑)
不要認為末法眾生不能成就,文殊菩薩的智慧就能把你的煩惱習氣慢慢轉過來。
今天講到這裡。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30-1)(總第96)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3
皈依師、皈依三寶、
皈依願,此三為資糧道發心
提要:
■ “南無”即皈依,不能解說成南方沒有,把釋迦佛說成“如來佛”、“佛
祖”都是錯
■ 皈依師、皈依三寶、皈依願,此三為資糧道發心
■ 修行有五個階段,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 資糧道第一步就要發心,發了心才會有行動
■ 沒有發心的行動,只是盲目地亂走
南無即皈依
皈依分三:
一皈依上師,二皈依三寶,三皈依願。此三為資糧道發心,此句乃皈依上師。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
皈依如小孩依靠父母
皈依有法身意義
金剛~利,能破一切,能趣一切
金剛上師~菩提心是金剛
文殊~勇猛智
“南無”即皈依,不能解說成南方沒有,
把釋迦佛說成“如來佛”、“佛祖”都是錯
今天我們講“南無皈依”,“南無”是印度音,翻譯成漢文就是皈依。要念“ná mó”不能念“nán wú”。現在很多佛法名詞都傳錯了,社會上人寫書也跟著錯。《西游記》把釋迦佛稱為“如來佛”,所以社會上人只知道如來佛,不知道釋迦佛。現在又把釋迦佛稱佛祖,難道釋迦佛變成佛的祖先了。佛是佛陀,祖是祖師,不能並起來稱呼。“南無”譯成中文是皈依,如果解說“南方沒有”,那就錯了。
皈依師、皈依三寶、皈依願,此三為資糧道發心
“皈依分三”,這是按照這本文殊念誦法來說的。“一皈依上師”,我們剛才念的“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菩薩”,這就是皈依上師。“二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願”,“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還有自皈依法,自皈依僧,這三句就是皈依願。“此三為資糧道發心”。
修行有五個階段,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修行有五個階段,叫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第一就是資糧道,我們現在都是走在資糧道上。好比出門前要准備路上吃的用的。資,就是旅費,糧,路上吃的糧食,以前要帶上糧票,古時候要帶上干糧,這是比喻要准備好我們修行的路上需要准備的一切條件。准備好了才真正上路,上路就叫加行道。到了目的地就看到了,叫見道,比方說坐火車到了北京站,就看到北京了。你在北京各處走走,完成你要辦的事情,就叫修道。事情都辦完了,沒事了,就叫無學道。
資糧道第一步就要發心,發了心才會有行動
資糧道,第一步就要發心,發了心你才會有行動。發了心才算你邁上了資糧道。首先是發皈依三寶的心,這叫皈依發心,有的人發了心,沒有行動,這不是他超越了規律,而是他懶惰,只發心,不行動。
沒有發心的行動,只是盲目地亂走
相反地說,沒有光有行動沒有發心的,如果有,也是盲目地亂走。比如路上隨你問誰:“你去哪兒?”他會回答出他要去的地方。假如他說:“我也不知道。”那他精神有點不正常,在隨便亂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30-2)(總第97)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3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學佛就跟佛學,
佛在法裡,就要學佛講的法
提要:
■ 什麼也不懂,無知得很,這種皈依發心也是不正常的
■ 受了刺激就糊塗了,糊塗的人,見人排隊也跟著去排隊,要有正確的發心,
才有正確的行動
■ 四皈依乃佛親口所說,師放第一位,師能代表三寶故
■ 世俗人奔向名利,古代名高財富的人,幾十年一過,什麼也沒有了
■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學佛就跟佛學,佛在法裡,就要學佛講的法
■ 學佛要既學佛的形象,更要學佛圓滿的悲心智慧
什麼也不懂,無知得很,這種皈依發心也是不正常的
現在佛門外的人也愛好佛教文化,他沒有發什麼心,是把佛教的書籍當小說書,消遣消遣。佛門裡現在也出現這種不正常現象,皈依了,也不懂得皈依的道理,出家了為啥要出家?也講不出來。或者“皈依麼,就是來拜個師父。”什麼也不懂,無知得很,這種皈依發心也是不正常的。
受了刺激就糊塗了,糊塗的人,
見人排隊也跟著去排隊,要有正確的發心,才有正確的行動
不正常的人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受刺激,糊裡糊塗;一種雖然沒有受刺激,可他一向是糊裡糊塗的。從前蘇聯電影裡,有個人受了刺激,糊裡糊塗、毫無目的地東走西走,看見人家排隊,他也站在後面。這是什麼地方,為什麼要排隊,他不知道。
輪到他了,窗口裡的人問他,“你去哪兒?”他才醒過來,一看是火車站,其實他什麼地方也不想去,就隨口問,“這班車到哪裡?”“到西伯利亞。”“我就買張西伯利亞的票。”就這麼糊裡糊塗地上了火車到了西伯利亞。
所以在正常的情況下,首先要有正確發心,然後才有正確行動。
四皈依乃佛親口所說,師放第一位,師能代表三寶故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菩薩”,“此句乃皈依上師”,四皈依是釋迦佛親口說,我們現在念四皈依就是按照釋迦佛當時唸的原音,“南無古”是皈依師。古就是上師,“布達耶”是佛,“達摩耶”是法,“桑耶”是僧。為什麼先皈依上師,因為師能代表三寶,三寶的功德總的歸納在師那裡,所以把師放在前面。我們最高最高的師就是釋迦佛,釋迦佛本身是佛;講了49年法,這是法;自身是個比丘僧,是僧,所以佛法僧集中在師身上。
世俗人奔向名利,古代名高財富的人,
幾十年一過,什麼也沒有了
有了皈依才有方向,才有目的,世俗上有句話,叫有奔頭,意思這條路他看准了:往這條路上奔大有希望。世俗上人無非是奔向名利,其實名利到後來什麼都沒有,古代那些名望高的人、能用黃金鋪地的富翁,現在全都不見了。人生在世不過幾十年,幾十年一過,什麼也沒有。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
學佛就跟佛學,佛在法裡,就要學佛講的法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我們的目標是成佛,佛道是我們邁向目標的正道,要成佛,必須要皈依佛,你不跟佛學,怎麼成佛?好比你想當老師,得先入師范學院跟老師學,你想當醫生總得跟醫生學。女兒將來要當媽必須跟媽學,媽當初抱你,你現在抱洋娃娃,先從抱洋娃娃學起來。
要跟佛學,佛剃頭,你也剃頭;佛剃胡須的,你也把胡須剃掉;佛披著袈裟,你也披袈裟。這是學佛的形象,還不能叫佛。佛不是在剃頭上,也不是在剃胡須披袈裟上,佛是在法裡,你就得學佛講的法。
學佛既要學佛的形象,更要學佛圓滿的悲心智慧
現在人講究莊嚴,袈裟也不像當年佛的袈裟,佛當年的袈裟是用很粗糙、很不講究的碎布拼成的,所以袈裟往左肩一搭,不會掉下來。佛教傳到中國來,不知哪個年代開始采用質料高貴的新布制成,因為質料細滑,容易滑掉下來,後來人就搞了搭鉤掛上。佛的袈裟沒有搭鉤,搭在肩上,真莊嚴啊。出家人形象要莊嚴,即使形象很像,也不過是形象,成佛要靠悲心智慧圓滿。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30-3)(總第98)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3
要懂得皈依的法義,從佛法上產生正信
提要:
■ 佛法是度眾生成佛的方法,沒有法,講得再好也是空想
■ 要懂得皈依的法義,從佛法上產生正信
■ 我們皈依後,聽佛的話就很安全,能脫離生死輪回
佛法是度眾生成佛的方法,沒有法,講得再好也是空想
佛把自己悟到的智慧講出來,來度眾生,就是法。你想成佛,就得學法呀,因為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沒有方法一切都是空想。現在科學發達,對於病檢查得非常詳細,X光、驗血、B超,還能知道這個病是由於什麼原因引起的,但很多病到現在還沒有辦法。所以沒有法,隨便你講得怎麼好都是空想。
佛是智慧圓滿,佛法能使人粗心變細心,還能培養種種的觀察能力。可是現在佛門裡的人,你問他,“我為什麼這麼苦?”“業障啊。”“什麼業障?”不知道。遠遠比不上醫院裡醫生,還能說出為什麼得病。
在人生路上真是困難重重,所謂人生坎坷,一下子就老了,老後面就是死,死了還要六道輪轉,怎麼脫離這些苦呢?要有辦法啊,有了辦法就有希望跳出六道輪回,還有希望成佛哩,哪可以進了佛門不要法?
今天看了一張報紙挺有趣,有個大氣功師為人治病,騙的錢不知道多少。被判刑25年,還要罰他800多萬。報上有幅漫畫,一只鳥飛到鐵窗口取笑他,“當年你說你能使地球停止轉動,現在怎麼一點辦法沒有了?”可是當年是有這麼多人受騙上當。
中國人有種根深蒂固的神秘感,好像神仙來到人間了,從前叫半仙,算命的稱鐵口。這種迷信思想在民間扎根很深,明明是迷信,卻信得厲害,有時他自己也承認,“我信的是迷信”,既然知道是迷信,就別信了,他還要信。
有的不懂燒香的意義,以為點香是通神,不燒香,佛菩薩不知道,像這種人,香到他手上就成了迷信品。當年佛在人間,燒的是檀香,到佛那裡聽法的人多了,空氣不好,有人買了檀香在講堂燒,檀香能去除空氣的污染,能醒腦,以此做供養。從法上講,香表戒,以清淨戒律的修持來供養佛。
要懂得皈依的法義,從佛法上產生正信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你要真正照法上去實踐,真正起法上的作用,非但形式上要皈依三寶,更要懂得皈依的法義,從佛法上產生正信,這樣的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所以皈依了就要學佛法,你不學成佛的法,怎麼成佛?好比學生有了學生證,當然要上課,不上課究竟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又怎麼畢業?
現在佛門裡每個人都會說“我皈依了,是佛弟子”,可是這個佛弟子從不上課,對佛法既不了解也不實踐。實踐要照法義去實踐,他法義都不懂,實踐什麼?
我們皈依後,聽佛的話就很安全,能脫離生死輪回
“皈依如小孩依靠父母”,皈依是皈投依靠,孩子離不開娘,佛弟子離不開佛,孩子心裡總想著娘,佛弟子心裡總想著佛,孩子遇到苦惱,開口就叫“媽”。所以皈依就好比小孩投入到媽媽的懷抱,這個懷抱充滿著愛,充滿著溫暖,充滿著安全感。
為什麼父母子女感情深?說起來有天性,實際上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感情。有的孩子哭起來,眼睛還朝著爸媽,意思叫父母去抱他,一抱他就不哭了,因為這麼一抱,他就得到了愛,得到了溫暖,而且媽媽的懷抱很溫暖,有安全感,在媽媽的懷抱裡他什麼也不怕了。
我們皈依佛,就像孩子有了父母的愛、父母的溫暖、父母的安全感。佛菩薩都是愛眾生;佛使我們離苦得樂,這就是給我們溫暖;佛使我們不下三惡道,我們皈依了以後,聽佛的話就很安全,乃至能脫離生死輪回。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30-4)(總第99)
◎ 傅味琴 講於 2002.3.13
文殊菩薩智慧是勇猛智,
佛弟子是戰勝煩惱的勇士
提要:
■ 皈依有法身意義,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
■ 金剛智慧能破一切煩惱
■ 無上乘以菩提心為主體,修大乘不能沒有菩提心
■ 文殊菩薩智慧是勇猛智,佛弟子是戰勝煩惱的勇士
■ 佛弟子是釋迦種姓,不必在名號上多加裝飾
■ 修行人學勇猛智,就象修行人,不再散漫拖拉
皈依有法身意義,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
“皈依有法身意義”,佛有三個身體:法身、報身、化身。真正皈依是皈依佛的法身。《金剛經》說“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見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見到相,能悟到一切相皆虛妄,你就見到了如來的法身。法身是以法為身,哪有什麼相?所以叫法身無相。
皈依就有法身的意義。皈依是皈依如來的覺悟、如來的寂靜、如來的清淨,這個覺悟、寂靜、清淨全從法上出生。真正懂得皈依的人,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來了,你不懂嘛當然不起作用。
金剛智慧能破一切煩惱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金剛最鋒利,一切堅固的東西都能破掉。只要一小粒的金剛鑽,在玻璃上一劃,玻璃就自動地分成兩半,所以金剛鑽比玻璃還要硬,硬碰硬,玻璃就碰不過它。在佛法裡就用金剛來比喻文殊菩薩的智慧,這個智慧像金剛那樣堅固鋒利,有了金剛智慧,能破一切煩惱,哪怕是最牢固的煩惱也照樣能破掉。
無上乘以菩提心為主體,修大乘不能沒有菩提心
上師全稱是“無上大寶師”,既然是無上乘,就是以菩提心為主體,修大乘的人不能沒有菩提心。菩提心力量最大,菩提心能破一切煩惱,能消一切業障、罪障。所以菩提心極其鋒利。要培養菩提心,還要使菩提心堅固。
文殊菩薩智慧是勇猛智,佛弟子是戰勝煩惱的勇士
文殊菩薩的智慧是勇猛智,勇,勇敢,獅子是森林之王,小獅子是獅子種姓,從不膽怯;小貓就兩樣了,走路也是軟綿綿,叫聲也是軟綿綿,而且總是在你腳邊繞來繞去,表示和你親熱,繞得你路也不好走了,真像南方人的性格,多情的很。(眾笑)在《天下奇聞》裡,還有小貓被大老鼠吃掉的事。還比不上雞,母雞保護小雞,它伸著頭要跟老鷹拼命的。佛弟子應該是小獅子,佛稱佛弟子為勇敢的士兵,這個勇敢是從法上來,因為我們是釋迦種姓,我們是釋迦佛的傳統。可是現在不懂法的佛弟子實在不像樣,口上說自己是佛弟子,其實早就走了樣。
佛弟子是釋迦種姓,不必在名號上多加裝飾
昨天我聽說,有人問一個出家人,“師父,你的上下是什麼?”他聽不懂,說“什麼上下?”那人只好說:“請問師父的法名?”“我姓釋。”去掉了在家的姓,他加了一個姓“釋”,因為是釋迦佛的弟子。
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可沒有姓釋,捨利弗就是捨利弗,封建社會不可以隨便稱人家的名字,否則就是不尊敬人。所以稱師父的名字要加“上下”,封建社會講話都喜歡加一些修飾。
我從前受了影響也學會一點,少年時在昆山錢莊裡當學徒,禮拜天和同事出去走走,路上我問他:“令尊大人身體可好啊?”他眼睛朝我看看,“那一天我看到的是不是令妹啊?”他哈哈笑,“你怎麼來這一套?”我文化初中二年級,寫信寫不好,買了一本尺牍,我給媽寫信,“母親大人近來睡眠可好?飲食有加?”母親說:“我又沒有生病。”
現在我不搞這一套了,所以我稱我師父就稱“能海上師”,你即使把“能”字是抬高了,上,“海”抬低了,下。如果這是必要的話,咱們應該這樣念佛號,上“釋迦”下“牟尼佛”。(眾笑)咱們念佛都是“南無釋迦牟尼佛”。中國佛門條條框框已經加得太多喽,希望今後不要再加喽。
修行人學勇猛智,就象修行人,不再散漫拖拉
“勇猛智”,勇是勇敢,不怕煩惱,不要對自己灰心失望。猛不是叫你拼著命干,有人發心磕大頭,頭一天磕14個,第二個磕50個,磕了兩天,骨頭疼,床上躺了三個月。猛是猛斷,煩惱起來了,立即覺悟,馬上切斷,不要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而且切斷的時候要有大決心,大力氣,拖延時間沒好處的,那就要勇猛。
猛還有快的意思,打起仗來速戰速決。否則演戲都發生困難。演戲時前台爸爸在喊,“兒啊,”本來一喊就要出來,怎麼還沒出來呢?只好再喊,“兒啊。”方才聽到裡面“哎”,還不出來,“兒呀,你快出來吧。”裡邊說,“我還沒睡醒哩。”
現在舞台上都是轉台的,前台演戲,後台在准備下一幕的布置。等到這一幕演完了,幕簾一拉,台一轉,第二幕的布景就是在前面,開幕就可以演,用不著等時間。假如幕老是不拉開,可能這個轉台的機器沒加油。
人生猶如演戲,佛早就說過實無眾生可度,演場戲嘛,可是演戲還要演得像樣一點,演佛弟子就要演得像佛弟子的樣,別給旁人看了說閒話。演修行人,就像修行人的樣。咱們是學文殊菩薩的勇猛智,就像學文殊菩薩勇猛智的樣。有了勇猛智之後,就不會軟綿綿,軟綿綿,散漫拖拉。
今天講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