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方倫居士:2009年《中級佛學教本》試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9年《中級佛學教本》試題

一、填空題10%(每題0.5分)

1、十八界包括: 六根  界 、 六塵界和六識   界。

2、印度佛法分三個時期,第一期為小行大隱    時代,第二期為大主小從時代,第三期為密主顯從時代 時代。

3、八關齋戒中第六條不香華鬘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一 戒,可拆分為二戒。前八條為戒,後一條為齋,故稱八關齋戒。

4、中國最早的寺院名為  白馬寺  ,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先弘傳佛法之處,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在此譯出的佛經名為《四十二章經 》。

5、三武一宗滅法是中國歷史上佛法的劫難,三武分別為北魏 太武帝  、北周 武帝 和唐武宗 ,一宗即五代周世宗

6、 為大乘最居前導,能攝御一切諸乘,積集無量福聚。

7、經的四義為貫穿所說之理,是貫義;攝持所化之生,是攝義;古今不易,是常義;遠近同遵,是法義

8、世尊五時說法,依先後分別為:華嚴時、阿含時、 方等時、 般若時、 法華涅槃時

二、不定項選擇題20%(其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選項是正確的,每題2分)

1. 有“千部論主”之稱的是:(1)馬鳴 (2)龍樹 (3)月稱 (4)世親(5)無著。

2. 宋代譯經院的翻經事業 (1)主要由民間所主持(2)出名的譯者有如天息災、施護等(3)所譯經典多與密乘有關(4)對舊有譯本重譯、新譯部分僅為拾遺及補足

3.《成實論》是(1)只談人空,不談法空(2)為大乘論書(3)為鸠摩羅什所譯(4) 诃梨跋摩造

4. 下列對於空性的描述,那些是對的(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 無自性故空 (3) 從空性中,能生出一切法(4)離、無所有、無生、無所得。

5. 下列哪一項描述竺法護是對的:(1)主要翻譯的作品為大乘經典,曾譯出《大般涅槃經》二卷(2)出身於敦煌,又被稱為敦煌菩薩 (3)終身皆從事譯經工作,共譯經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 (4) 譯出包括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各類經,以及律、論。

6. 下列律藏的部派歸屬,哪項是錯的(1)《四分律》分別說部(2)《五分律》彌沙塞部 (3) 《摩诃僧祇律》窟內上座部 (4)《十誦律》薩婆多部應為昙無德部

7、下列屬於顯教三大部為:(1)玄奘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昙無谶譯的《大般涅槃經》(3)菩提流志譯的《大寶積經》(4)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5)鸠摩羅什法師譯的《法華經》

8、佛教講的苦的有:(1)內外二苦(2)五苦(3)生老病死四苦(4)十苦(5)百苦(6)三苦

9、出三界,脫生死,不受後有是聲聞無生果位,也即是何果(1)須陀洹(2)斯陀含(3)阿那含(4)阿羅漢

10、關於修道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1)大小乘修行階位不同(2)聲聞與大乘所修暖、頂、忍、世第一內容相同(3)緣覺修道重在證悟,無明顯位階67-2(4)小乘的位階包括在大乘十住內

三、名詞解釋20%(每題4分,答題請精要)

1、對治恐怖之八念: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捨。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即數息觀。八、念死。

2、十惡:殺生、偷盜、邪YIN、妄語、绮話、兩舌、惡口、貪欲、瞋恚、邪見,名為十惡。

3、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名小乘三法印。凡合於此三原則者,則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4、(七)聖財:謂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法,是謂聖財,彼諸眾生,不獲此故,名極貧窮。

5、習氣:法相宗把眾生的妄惑,分為種子、現行及習氣三種。雖斷惑的種子,亦伏惑的現行,然尚有惑的染漬而現惑相,此是現行氣分薰習所成,故名習氣。

四、簡答題30%(每題5分)

1、佛說四聖谛,為什麼將苦谛提到最前面?

①三界無安,眾苦充滿。

②不獨我們的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國土,除佛國外,也都是同樣的情形。

③此土有情以苦為樂,不思出離,故佛說四谛,以苦為首。

④佛說四谛,以苦為首,使有情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⑤說四谛法以苦為首,為千佛出世的共例。

2、放生須加念佛號、經文,為所放眾生回向西方淨土的意義?

①戒殺放生,雖是善事,然只濟眾生的色身,不能濟其慧命,所以不能使之出三界,了生死。今若於放生時,為其念佛號、誦經文,將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令它們永離三惡道,誕登淨土,才算是徹底解決也。

②物之優越者,皆曰勝。西方蓮花化生,分為九品,花上有台,為行者坐處。今既能戒殺放生,又能為其念佛誦經,回向求生西方淨土,如此存心植德,將來自己必定能增上道業,一旦命終,自然生於上品蓮台矣。

3、淨土宗判教之難行道與易行道?

①為昙鸾大師所判

②以全憑自力,求不退轉,為難行道,譬陸路步行則勞苦,此指其他法門而言;

③以乘佛願力,求生淨土,即得往生,入於大乘正定之聚,為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則安樂,此指淨土法門而言。

4、什麼叫“涅槃”,“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的差別為何?

①涅槃‍或譯為泥洹、寂滅、滅度、滅、圓寂等,系解脫生死,進入寂靜安樂的境界也。所以聖者捨棄色身,皆稱為入涅槃。

②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而身體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然而猶余有漏的依身也。

③待到依身亦亡,則名無余涅槃,或無余依涅槃。

5、為什麼要對治YIN欲?1

①YIN欲為輪回的根本。吾人的世界,屬於欲界范圍,故自人類,至於鳥獸蟲魚皆有色欲,此系眾生業重所致。色欲之心,為欲界眾生所獨有。此心不除,尚未能出離欲界,何況色、無色界。

②修道的障礙。《楞嚴經》說:“YIN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YIN,必落魔道。”

③萬惡YIN為首,斷YIN稱為梵行,非梵行即不淨行,YIN行之為諸聖色界以上天人所棄,亂YIN亦為人神共憤。

 

6、印度佛教漸趨沒落於何時?是什麼原因導致古代印度佛教的滅絕?

①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大乘分裂為二,同時小乘則趨於衰微。至佛滅千三百年間,印度佛教漸趨沒落,終至絕跡於印度。

②先由空有之诤,大乘分裂。

③以密咒來融攝印度風習,因之密咒乃漸發達,此時大小乘佛法,皆依附密咒而流行。(各宗派漸趨泯滅,此非佛門之幸事。)

④根本原因是佛教內部人才缺乏。

⑤故在國內婆羅門教的復興,外有回教的侵入時,遂使印度佛教漸趨沒落,終至絕跡於印度。

五、論述題:20%(請任擇1題作答,多答不計分)

1、應如何看待佛門分宗,述分宗理由?對各宗派三寶弟子應持何種態度才是正知正見?1

如何看待佛門分宗①有人以為分宗是佛法的分裂,其實分宗乃是分工合作,譬如醫院裡雖然分有內、外、眼、耳等多科,然而惟有這樣,才能完成整個醫院的體系和工作。

②分宗的理由:第一、三藏教義,卷帙太多,不分門就艱於研讀;第二、法法各異,有時其性質還極端相反,合之則兩俱不成,分之則各顯其用;第三、眾生根器不等,若欲對治習氣,勢須對症下藥,症既多端,則藥需分類;第四、為使系統清晰,便於傳承故,不得不化整為零,避繁求簡;第五、佛法廣博精深,若欲遍學,則壽命精神皆有限,勢必至一無所成,倘若一門深入,則下手及成功皆易;第六、歷代佛門大德,其所修證傳持之法,既各有不同,則其所根據以化導後進者亦異,由是各立門庭,勢所不免。

③應持何種態度。各宗實不應互相反對。其高抬自己,诋排他人者,皆末流淺見之徒所為。

各宗門中,流品既雜,自有此種弊病,若是得正見者,則不但不如是,而且能兼弘其他宗義。如龍樹號稱八宗祖師,則不專弘一宗可知矣;智顗疏《觀經》,作《淨土十疑論》,是以天台弘淨土矣;窺基疏《阿彌陀經》,撰《西方要決》,是以法相弘淨土矣;永明提倡念佛,作《禅淨四料簡》,是以禅宗弘淨土矣;吉藏作《法華義疏》及《大般涅槃經游意》,是以三論弘天台矣;世親先造《俱捨論》,後造《唯識二十論》、《三十論》,又造《優婆提捨願生偈》,是禅宗第二十一代祖,然則以一身兼俱捨、法相、淨土、禅四宗矣。

行者游心諸法,理當如此,彼入主出奴者,皆一偏之見也。

 

2、如何才是真供養佛,如何供養才算是第一供養,如何去實踐最為無上的供養佛?

①《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佛贊三事最為無上。何等為三:一者發菩提心;二者護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如是三法最為無上。能修行者真供養佛。

②《大寶積經》:若人得聞經法,受持讀誦,如所說行,是名第一供養。

③依教奉行是第一供養,機會是人人平等,勤者得之。

④行者為利益眾生故;捨於愦鬧,淨心持戒修行,乃至僅行七步之近,其功德已勝過以大千世界香花燈炷供養如來。

⑤修行者大意義在此而不在彼,在內而不外,兩方面都做得圓滿周到,無往而不中道,他自然曉得就環境上所做得到的范圍,量力而行,不偏不倚。

⑥只要恭敬誠懇,道心不失,則舉手投足,都是功德,在在處處,無非菩薩道場。(自然包括莊嚴壇場法具,以香花燈果供養佛菩薩。)

⑦行者成為不退菩薩 (一)於佛所說法,深信不疑。(二)不取戒禁,不墮惡見,不迷信世俗吉凶。(三)不敬禮供養天神及外道。實行此三事,即生便成不退菩薩,也為無上供養佛。

 

 

上一篇:如瑞法師:略說五戒 八
下一篇:如瑞法師:略說五戒 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