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紅兵教授:論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論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

陳紅兵

編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屆"覺群文化周"會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舉行。山東省生態文化與循環經濟軟科學研究基地、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陳紅兵在文化周期間發表題為《論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的論文,從三個層面對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拓展進行相關論述。論文摘要如下:

佛教慈善事業已經成為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其對生態環保領域的關注非常薄弱。本文試從佛教慈善從傳統到現代到生態環保、佛教慈善觀念向生態環保的拓展、佛教慈善實踐向生態環保的拓展三方面對此論題進行相關論述。

一、佛教慈善從傳統到現代到生態環保

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在當前是與佛教慈善的現代化相互關聯的。本部分我們主要從佛教傳統慈善的局限、佛教慈善的現代化進程、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及其與佛教傳統慈善和佛教慈善的現代化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佛教從其產生的時候起即關注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僧人及在家信眾在濟貧赈災、恤孤養老、施醫贈藥、植樹護生、興修水利、修橋補路等方面積極從事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慈善傳統。

但佛教傳統慈善在封建社會形成發展過程中,受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無論在思想觀念還是在組織實踐方面都存在自身的一些局限。因此,要適應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需要,佛教傳統慈善有必要進一步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型。

我國佛教慈善的現代化肇始於近代。其主要特征為:(1)理念從積德行善逐漸轉向服務社會、奉獻人群和民族國家危亡上,體現了佛教現代國民意識的覺醒;(2)在慈濟對象、地域范圍方面,近代佛教突破了傳統上的封閉性、保守性、自養惰性,呈現出開放性、社會性特征。(3)在慈善運作程式和制度設置方面,近代佛教也體現了現代性特征。(4)在慈善主體方面,傳統佛教慈善中封建地主、士紳的主體地位開始為城市工商階層所取代。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佛教慈善事業的現代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對慈善事業需求空間的擴大,佛教慈善事業必將進一步走向專業化、制度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是當前佛教慈善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進入21世紀,我國佛教慈善事業開始將自身的觸角伸向生態環保領域。當前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主要局限於環保意識的宣傳,對社會領域的生態環保事業上缺乏充分的、規模性的介入。在這方面,基督教慈善機構和民營企業家走在了前面。

佛教慈善的生態環保建設是一項與佛教慈善現代化過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

二、佛教慈善觀念向生態環保的拓展

關於佛教慈善觀念向生態環保的拓展,我們主要從佛教傳統慈善觀念的內涵及其局限、向生態環保拓展的可能性、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拓展的內容和思想模式等方面進行論述。

佛教傳統慈善觀念包括慈悲觀、布施觀、因果報應說、福田觀和報恩觀等多方面內涵:(1)佛教視慈悲為"佛道之根本"。所謂"慈悲",就是盡力幫助眾生,讓眾生得到快樂;(2)"布施"是大乘佛教"六度"、"四攝"之首,是佛教濟世利眾、教化眾生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佛教慈善內容的重要方面。(3)福田說肯定主體通過慈善行為能夠培植自身福田;(4)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觀念,是佛教慈善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5)報恩說。佛教中有報三寶、父母、國土、眾生四重恩之說。

佛教傳統慈善觀念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質,由此也形成了其自身固有的優點和局限。這主要體現在,首先,許多人更注重自身的改造,這使佛教慈善也難免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其次,在佛教傳統慈善觀念中還存在緣起無我和因果報應觀念之間的矛盾,由此出發,佛教慈善觀念有可能開出或涵攝現代慈善理念中的公民意識、公益精神及平等意識。另一方面,佛教又繼承了印度傳統宗教因果輪回觀念,肯定業報輪回主體的存在。則會產生從個體自身福報功德出發的自利觀念。再次,佛教對於解脫的追求,對於財富的看法,也會影響到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

佛教傳統慈善觀念向生態環保的拓展在思想模式上要求立足佛教慈善傳統吸收融合現代慈善理念。具體而言就是,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吸收融合現代慈善觀念中的公民意識、公益精神和平等精神。

生態環保建設本身具有不同於其他公益慈善事業的內涵和特征,這也決定了佛教慈善觀念向生態環保的拓展具有自身新的內涵和特征。其一,佛教傳統慈善關注的主要是社會和諧,而生態環保關注的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二,佛教傳統慈善關注的對象主要是社會領域中的弱者,生態環保關注的對象則是其他生命存在和自然生態系統。其三,傳統佛教所理解的"慈善"偏重於前者,關注的主要是社會中的弱者。而今天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關涉的則主要是人類整體的生存質量和長遠利益,在對"慈善"內涵的理解上更偏重於後者。

需要突出強調的是,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不僅要求佛教主體認識到生態環境危機的嚴峻形勢,而且應認識到當前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生態環境危機直接關聯。

三、佛教慈善實踐向生態環保的拓展

本文主要從佛教生態環保宣傳、佛教慈善基金會、佛商、佛教志願者等方面探討佛教慈善實踐向生態環保的拓展,主要是從不同佛教主體的慈善實踐進行論述。

佛教生態環保宣傳是佛教慈善實踐向生態環保拓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十多年來佛教在生態環保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當前佛教慈善基金會主要關注的是與社會和諧相關的慈善資助,而很少關注生態環保方面的資助和項目開發。當然,佛教慈善基金會的生態環保實踐本身要求建立在慈善事業的現代化發展基礎上,有賴於政府營造適合宗教慈善事業進一步開展的制度和文化環境,同時也有賴於佛教界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

佛商是佛教慈善事業的重要力量,佛教慈善實踐向生態環保的拓展離不開佛商的參與。

佛教志願者是以佛教在家信眾為主體的志願者群體,發揮佛教志願者在生態環保建設中的作用,對於生態環保意識和生態生活方式的推展具有重要意義。

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是生態環境建設的現實需要,在當前是與佛教慈善的現代化進程糾結在一起的。佛教慈善觀念向生態環保的拓展具有不同於傳統慈善的內涵和特征,它要求立足佛教慈善傳統吸收融合現代慈善理念,涵攝生態環保意識。佛教慈善實踐對生態環保的關注目前主要集中於生態環保意識和生態生活方式的宣傳方面,其進一步的拓展應結合現實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開展生態環保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項目。

 

 

上一篇:正如法師:觀音菩薩是如何修成?
下一篇:正如法師:盂蘭冥陽兩利法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