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覺悟入門—禅觀內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覺悟入門—禅觀內省

“覺悟”有三種覺: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三覺行圓滿。自覺的人生要具備善惡苦樂的觀念,起碼能夠看得出來善和惡、苦和樂,然後產生消除痛苦的想法,就是生起出離心。羅漢達到了自覺,他把心中無謂的煩惱、強加給自己的無明消除了。諸位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看能不能消除這些無明煩惱?在生活中,我們心被太多學習來的觀念掩蓋了,我們腦子裡有很多的想法、看法,在特定的時期,能夠幫助我們充滿力量、積極向上,但很多時候也會讓我們痛苦和不安,因為這些概念都是屬於妄想分別。如果大家想了解自己的內在真心,就必須要從煩惱妄想這個層面切開,先截斷一下你的妄想。禅宗的雲門禅師說這是截斷眾流,就是先把心中所有的念頭、妄想暫時地放一下。只有從這裡切開以後,你才能找到生命內在的本質,發現它有多麼安詳。

大家全身放松,坐端正一點看一看,身體沒有任何動作,閉上眼睛,把所有的想法都捨棄掉,無所謂苦和樂,也不管善惡好壞。自覺的生命是沒有波動的,它不需要表現快樂,他的內在是不痛苦,而且非常清楚,他的清楚是客觀的,因為沒有觀念、沒有想法,所以不會強加於人。就這樣對自我認定、觀察。

就是什麼想法都沒有,停在這裡、感覺身體非常重,一動都不想動,眼皮也不想睜,感覺像石頭一樣重,然後再靜下來,慢慢地感覺身體很輕松,像一團雲,全身的不舒服都消失了。這個時候你可以觀察一下,身體有一點溫暖的感覺,微微的溫暖。

在這種身體很輕松,又不想動、一動不動的微暖的感覺中,慢慢地觀察自己內在的真心。心中有沒有不安?有沒有仇恨?有沒有對不起別人?或別人有沒有對不起你?自己有沒有很啰嗦、沒事找事?這時候觀察你曾經有煩惱、曾經生病,生病的時候很難受,你現在可以看那些病,在你現在身體輕松、微微溫暖的時候都消失了。原來頭痛的,這個時候不痛了;原來不舒服的,現在也變舒服了。

這種內在的覺受使你感覺到身體靜下來了,心很安詳,不需要表現。我們的心都是不需要表現的。你能夠看到自己不需要表現的心,不在別處,就在自己的內在。如果通過靜下來,什麼想法都沒有,過去我們所學的任何知識、能力,同樣會發揮作用,在你該用的時候就用了,而不會成為你生命的負擔。生活中如果你還有壓力,在這個時候能看到承受壓力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真心的心,還是凡夫有所求的心。你看到了自己的真心,你的口袋裡已經有了無量劫想追求的寶珠,你還到哪裡去求呢?佛菩薩就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無所求、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心只要執著在任何一種覺受、一種相上,其實就是一個痛苦。

但是凡夫對身體、思想、語言都很難把握、很難自在,所以在初級階段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來訓練。就是隨時讓自己的身體處在安詳的狀態,使自己的心、思想處於安詳的狀態,以這種狀態來生活、做事情。只要是惡的念頭生起來,這決定是傷害自己的、是迷失的。很多人覺得人生茫然,已經不是一兩個念頭了,而是長期的念頭累積起來,到了不可收拾的時候,他才產生痛苦,覺得人生茫然,最初一個念頭他是沒感覺的;反之,如果你心靜下來,你發現你的念頭是一種客觀的、積極的、無所求的,那麼這樣的念頭生多少個都不會影響你的生命。念頭來了自然就去,你留也留不住它。《楞嚴經》裡講:煩惱都是客人,叫客塵煩惱。最多你喜歡把這個煩惱客塵,在你家裡多留幾天,煩惱時間就長一點,你要不留它,它自己就走了。生活中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你願意留它,它才會在你家裡,你不願意留它,它就馬上離開。通常人是執著外在的、所謂的著相凡夫,所以先從身體、服裝、行為上一點點的改善。看到別人行為不行,我們就會起心動念,但是如果你有了一點修行經驗,就一定是從身體回歸到內心。看自己這顆妄想的心,是不是還在東想西想?一天到晚都想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

以前有個居士寫信給我,裡面有一句話令我很感動,他說感覺自己一天中安住在正念的時間太少了。大家是不是有同感?一天二十四小時內,你安住在正念的時間是不是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隨境流轉,乘公交車也隨境流轉、吃飯也隨境流轉、讀書也隨流轉,很難保持自己心不隨境轉,很難保持無所求的狀態。能在安靜的環境下用功;在別人提醒你的時候用功,這是初級;真正會用功人是無論在安靜還是動的、無論別人對還是錯、無論你正在接受的是快樂還是痛苦,你的心都隨時能夠回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當下。這個力量是慢慢形成的,並不是一下子馬上就有,但是大家起碼要能感受得到。

自覺的生命是自己去覺察、去覺受的。如果你對你的生命沒有感覺,那就是迷失的人生。有些人在幾十年人生中,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是安詳的、這顆心是安詳的、是輕松的、放松的、沒有負擔的,什麼都沒有,他還要莫名奇妙地憂慮。所以我們靜下來觀察人生,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根源都在於自己。除了一些情況以外,比如你好好走在大街上,別人莫名奇妙跑過來打你兩拳,你說這他的問題,不是我的。事實上,如果你看長遠一點,就知道你在過去世一定有這個因,由於這個因他來了,所以還是自己的問題。

自覺的生命是從反省開始,就是不斷反省自己。有一位教育學家叫陶行知,他講過每天四問:問問自己健康進步了沒有?學問進步了沒有?德行進步了沒有?事業進步了沒有?當然從修行的角度說,人生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捨棄痛苦、追求快樂,這沒有人會有疑問。不管是哪個人、信仰什麼宗教,捨棄痛苦、追求快樂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你怎麼去捨棄痛苦呢?自覺就是捨棄痛苦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用身心去感受到底痛苦在哪裡?痛苦的背後是否因為你的貪嗔癡指導?是你生命內在的真心還是妄想心?就這顆心本身是什麼樣的?你覺察到了沒有?

你一旦覺察到心本身的作用,你就不需要去說話,不需要做事情,靜靜的;一旦需要說的時候,你自然就去說,需要做的時候,你就去做,你的心還是靜靜的。所以在內心的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一層一層去挖掘。禅定的修學是讓我們感受到內在的心靈有很多層面,每一層面都具足與佛一樣的功德。我們不要說我是個凡夫,我沒有佛的功德,其實我們都具足佛的智慧德相,即使是欲界的凡夫也有佛的智慧德相、地獄的眾生也有佛的智慧德相,何況我們在禅定當中!

所以有些人說我要成佛、我求大乘法,這些四禅八定的世間法我不要,其實這並不是成佛的方法。有取有捨、有是有非,這哪裡是成佛的方法?真正了解全息的,就在你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念頭的當下。這個念頭可能是我要去幫助別人,他有問題了;或者我肚子餓了要去吃飯;或者我現在心很亂,要進入禅定;或者身體很冷,我坐在那裡,感覺自己身體溫暖起來,這一切的想法、每一個念頭當中,都有成佛的性質,都有佛的功德在裡面。所以永嘉大師說:“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這麼得。”因為你取一個捨一個,那個分別心不停地往前求、不停地往後捨,然後產生恐懼,求不到了開始痛苦,然後不停地求,又不停的痛苦,就一直輪回不休。所以外在的六道輪回,它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內心。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一直在輪回。有時候生起善念、有時候生起惡念,但是善也沒有永恆、惡也沒有永恆。我們身邊的很多修行人,有經驗的、精進用功的人,他也是在輪回。用功一段時間後開始懈怠、放逸了,放逸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精進了,反復在那裡輪回,情緒的輪回。所以在情緒上、念頭中我們慢慢地去把握它。因為每一個念頭、每一個狀態都是非常圓滿的。我們往往體會不到這種圓滿。

如果你能看到我們的覺性到底在哪裡的話,禅宗講就是大徹大悟。這覺悟的人生要見到你的性才算真正覺悟,見不到這個真性,說白了,還是迷失的人生。有善惡的觀念,自己有一點能力把握,讓自己的情緒能夠控制得了,這在現實社會上、在這一期生命中,不會被煩惱痛苦淹沒,這還不算是真正的覺悟。事實上,真正想解脫、想得到生命的真相、能夠真正的自由,就一定要看到你現在的心到底是什麼。我們沒有經驗的時候會對自己的心產生恐懼,有些人在打坐中看見了各種境界、見到相、見到光,見到恐怖的情形,心就開始亂了。事實上這一切相都來源於你的心,如果你的心能夠安詳,這一切相就會變得安詳。所以要把握這顆心,佛法是有辦法的。而世俗的人基本上沒有辦法,因為世俗習慣是養成了心向外馳,追求外面的物質世界,所以你想把握自己就很難。我們學佛就是要開始回歸,回歸自己的心靈去看到自己,你能看到自己的妄想,也能看得到善惡好壞,然後一步一步地轉換自己,從自己的內心中去感受它。

有時候我想:我們大家沒有看到真如、佛性,我講了你有點聽不懂,好像離自己很遠。所以往往我就講:大家如果看不到真如佛性的話,你就先看自己這顆心,看看心是什麼樣子的;再進一步看這顆心中的那個人又是誰?心裡好像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在做好事、做壞事,做的那個人;另一個是在背後看著你的,你做好事、壞事他也知道,你煩惱、快樂他也知道,知道的那個人。他好像沒有樣子,但是快樂和痛苦都很具體。而快樂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都是妄想,只要有形像,他就能想得到,只要想得到,就能感覺到他的存在。而妄想的背後,你大腦裡的那些記憶到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真的不知道!自己內心中蘊含的所有的佛的功德、智慧,我們自己沒看到,這是非常可惜的一點。佛告訴我們要覺悟,就是要把內心的智慧打開,自家的倉庫寶藏要打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自家寶藏沒有打開,你就只能到人家那裡去乞討,向外在的六塵,像要飯一樣,孜孜不倦地去要;心中的寶藏如果打開了,所有佛法的智慧、生命的智慧都在阿賴耶識當中。

我總覺得我們打坐坐得不夠。大家的心比較粗,要讓你靜下來,你會觀察到你的心靜不下來,僅僅去感受一下心都很難,而且我們還要從這妄想停下來,不打妄想以後再繼續看,還要把這個我執破掉,沒有“我”以後才能夠自覺。生活在迷失的世界裡的人,他永遠充滿無盡的矛盾,心中有很強烈的矛盾。我們很想能夠過得安詳、不受傷害,但是真正的“不受傷害”出現了,你又不習慣、不適應;智慧出現了,你也不習慣、不適應。在最寧靜的心態裡,大家如果把所有的想法、希望全部拋掉,而僅僅去體會這個“無所求”,生命中所有的傷害都會在無所求的狀態下給予修復,那些苦、那些傷慢慢就消失了。在無所求的心態裡,他不會去傷害別人。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我希望有這樣的一個因緣。

這個道理是法界中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的,只要你能夠靜得下來,去感受你的心,每一句話都會敲在你的心上,你能對照得起來,不需要記憶。我們學佛也不是為了增長一點知識去吹牛,而是真正對自己的生命有所認識、有所覺受。平常的心態和社會大眾共同的心態就是:把身外之物當成了我的人生價值,你擁有的財富、你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成為你生命的價值。但是在佛法的修學上,為學日增為道日損,就是要你從對物質的感受回歸到對身體的感受。所以大家靜下來以後,你感覺身體都動不了,甚至非常輕松。

大家可以做一個游戲,第六意識的意念的力量,它有很強大的穿透力,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你去感受自己的身體,你想讓身體舒服,身體就會覺得特別舒服。四禅八定中的初禅,就是用自己的意識念頭來激活你身上的所有細胞,你就會感覺身體非常愉悅、安詳和快樂。

更進一步,從初禅出來,不去感受身體的快樂,只感覺精神的快樂,就是看到你內心。可能以前我們有很多想法、顧慮,當你在當下把握了你的想法、念頭,你的精神面貌是像虛空一樣的,無論想什麼你都是很安詳地去想。在想的時候就像燈光照到一切,燈光它不會受到污染,它也不會去選擇照佛像而不照垃圾。所以我們內在的心的智慧,它不選擇,但很清楚。想到現在可以吃飯了,就知道你在想到吃飯了,想到現在是坐在這裡聽課、講到哪句話了?你只管想,象行雲流水,它來了就來了、過去了就過去了,一點都不需要停留,也不需要把握,任其自然。所有的思想、想法都不會障礙你精神的愉悅。當然,最好也不去執著精神的愉悅。

這個精神的愉悅,會構成強烈的風改變你的身體,如果我們的精神是快樂的、想法是流暢的,你的身體就開始流暢起來。你們打坐有沒有憋氣、或者背痛,或者哪裡不舒服的?如果有,你就坐在這裡,像現在這個狀態,很清晰看到自己想法,既不貪求也不捨棄、既不拒絕也不歡迎,身體不要動,因為你的身體一動,心就隨境轉,心不隨一切境,你就看見自己思想非常流暢地過去了,來就來了、去就去了,極為安然,一旦體會到這裡,禅病就全部消失了。讓身體回歸到身體的本位、讓思想開發出思想的作用。遇到一個境來現前了、就過去了,不需要留它;手機響了,就聽到了,響完了,就過去了。心就是這樣,不會受干擾。

這是需要訓練的。就是你要知道,真正的用功是在這個地方。無論是什麼境界現前,你不是不知道。你知道了,該怎麼處理,處理了就過去了。這是對於身體和心的一種覺受,心很細的人能感受到心的這種安詳,他很快就進入正常狀態、恢復健康狀態。壓力重的人,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心和身體一點都不了解。

如果我們用功修行,把善根提高一點,就可以進一步看到:自己連這個想法也沒有。就是手機響了,我的注意力不在手機上;咳嗽了,我的注意力也不在咳嗽上,我的注意力一直在內觀,無論你的身體這個時候是坐著、躺著還是走路。它只是負責清清楚楚地知道,不負責別的,不給予判斷,不去分別這是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別人叫你,你也只是負責知道,他叫你了,你自然去做就好了。

所以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我們大家正因為知道了以後,對所知道的東西非常注意,對知道的這個本身卻忘記掉了,所以在生命的道路上我們走丟了,把自己給丟了,真正安詳自在找不到了;因為在保持知的狀態下,對於善惡苦樂你會有直接的反應能力,如果你保持了這種覺知,不隨自己的念頭轉像達摩祖師說:“內不隨心轉,外不被境遷,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心像牆壁一樣就是內沒有動搖,內心無喘,喘就是喘氣、喘息、揣摩,內心不動,外所有的緣都停止了,腦子裡面沒有任何的概念、沒有想法,能不能找到感覺?內沒有動搖、外沒有概念,其實也不是什麼玄妙的事情,就是簡單地把想法放到一邊去,只要你把這些想法往邊上一放,你自然是最殊勝的。

天地萬物與我同根,其實這個宇宙法界之所以有相、有生滅、有輪回、有成住壞空,都是由這一念無明的根而顯現出來的。那我們現在讓大家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來以後,能夠體會一下它這個非常奇妙。你沒有想法,確實腦子裡面也沒有想、也沒有概念,但是我講的每一句話你都聽得特別清楚,眼前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我看得也特別清楚。你不需要注意哪一個人,所有的人同時動起來你都能看到,因為我們就有這個功能,像鏡子一樣一下全照到。所以只有在這種狀態下,雖然還沒有見道、還沒有開悟成佛,但是你已經到了道的邊緣;雖然還沒有了生死,已經到了生死的關頭,這個關一破出去本參就破掉了。那麼如果大家專門想了生死的、想修行的,在這種狀態下時間越久,對於現實輪回的種種現象、種種因果緣起,你會看得越來越清楚;對自己曾經遭受的苦難,或者內心的貪嗔癡帶來的一些負面的情緒和報應也會越來越清楚,雖然沒有了生死,智慧和定力在這地方已經開始培養起來了。

所以佛法雖然深廣無涯,三藏十二部經典汗牛充棟,但是我們如果把它拿來用完全不離開我們的身心。這個凡夫著相,所以佛菩薩就非常慈悲,通過我們行為戒律這些教育,讓我們身體先規范起來,當你身體規范起來以後,真正需要解決的是我們的心理問題。所以戒是基礎、定是方法、慧是目的,開智慧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真正目的,只有開無漏智慧才能夠了生死,才能夠度眾生,大智慧、大定力的培養,就是在我們這兩個階段:一個是你從外面向外的著相,著壞相變成好相、不守規矩變成守規矩;內在的就是你看住你的妄想,來來去去到處是什麼規律、什麼是慣性?煩惱也是煩惱的慣性,生氣也是生氣的慣性,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再進一步,看你內在的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心時候的安寧。

有些人說,師父講的時候我能夠體會一下,一講完了我就不行了,在這裡還行出去就不行了。事實上如果是這種情況,就是你對這個不重視,你還是覺得在那裡打妄想更重要,在那裡流浪生死更重要,沒有感覺到可以從妄想生死這個狀態下轉換過來。佛法的范圍很廣很廣大,你哪怕在寺廟裡面舉一個手、點一下頭、甚至在寺廟外面看到寺廟一想到這裡面有佛這都是種下善根,但這些善根要一直到什麼時候才能成為一種你想修行的力量,這個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金剛經》裡面說:能夠聽聞《金剛經》的人,能夠知道無我、性空,聽到這個法的人都是不於一佛二佛而種善根,是從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

佛度眾生的范圍是很廣的,從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那麼我們大家對照自己,從人生的這種健康、福報來對照自己,如果我們具足了五福,昨天講的就是長壽、富貴、康寧、有德、善終這叫五福;如果我們不俱備五福,那就是短命、貧窮下賤、心不安寧、缺德、不得好死,沒有五福的人他的結果就是這樣。所以從現實的角度,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法界的總原則它是一種業力,就你可以觀察這種業力、這種行為的習慣確實在我們的生命中,乃至所有的眾生的生命中貫穿始終的就是這種慣性。想自覺的人要從自己的慣性中開始改善,想覺他的、想改造社會使國家社會眾生更加幸福安康的,你也要從自己內心中開始改善。世俗的偉人他是降服別人,但是降服不了自己的,我們大家有沒有想降服別人,但自己的煩惱生起來了降服不了的經歷?很偉大的人,聖人是靠降服自己來感動別人的,當我們自己心的問題解決掉了,你的心完全沒有問題了,你這個心無論到什麼地方是一個寶,一定會放光的,跟你有緣的眾生一定只能得到你的好處,不會得到你的壞處,因為你從你內心中、清淨的心中散發出來的所有的信息都是智慧的和慈悲的。

所以我們要親近三寶,要對佛菩薩非常的感恩,要憶念三寶、憶念佛菩薩,因為我們想到佛菩薩,佛菩薩給我們的信息絕對一點點負面的東西都沒有。但是凡夫眾生就不一樣了,他給你好處的同時希望你給他好處,所以從自己改造的核心是我們心情的改造,心情改造的核心是你要把握自己沒有妄想的狀態、寧靜的狀態。比如說你身體要保健該做什麼?需要吃營養、需要地水火風調節自己,現實正常進行的總開關就抓在自己的心裡,所以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學習佛法的總綱領、總的鑰匙已經在你手上了,你隨時想把自己的心打開就可以打開,想把自己的智慧開發出來隨時都可以開發出來。心的力量可以把整個世界毀壞掉,也可以把整個世界創造起來,十方世界都是由這顆心的力量創造起來的。所以我們大家一定不要浪費我們這麼強大的力量,不管是哪一道的眾生,不管你現在的身份、地位、知識,或者你的大腦思維如何,只要你能夠看到你心的力量是超過一切的,覺悟就是自覺從自己開始。一層一層地看到自己的心,然後看到心以後自然煩惱斷掉,那自然後面生起來的一些慈悲心就是覺他了。按照這個原則我們生生世世地努力下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契入在覺悟的路上,那叫圓滿成佛了。當然我們如果觀察自己的心要成佛,好像感覺雖然有一定的方向感,但是比較難,所以我們還需要有一些榜樣,就是看看佛菩薩、祖師大德,了解他們怎麼一步一步從哪些方法去覺悟的。

《覺悟入門》選摘

 

上一篇:陳星橋居士:哈爾濱普照寺巡禮
下一篇:陳星橋居士:石家莊佛教勝地記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