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環境保護·佛教
一
因為工作關系,我常到一些名山古剎去。除寺院周圍有少量古木、綠樹成蔭以外,一路上呈現眼前的多是大片裸露的山體,傳說中的許多飛禽走獸不是遷徙便是死亡;一些江河的河床也常常大片裸露,枯水斷流的時間延長,河水污染嚴重;大城市的天空總是灰蒙蒙的一片,居於其中的寺院,空氣也好不了多少;大部分城市被現代的各種垃圾和白色污染所包圍,它們象傳染病一樣也不斷侵襲著名山勝地。如果說名山古剎受過去政治運動的破壞還只是一時的話,而今天面臨的人類對生態平衡與環境的破壞卻是長期的,甚至是致命的。連山中古剎都逃避不了由於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造成的影響,何況城鎮居民!所以佛教界對此不得不予以更多的關注!
佛教認為,我們依止的器世間通常都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其中只有“住”階段可能蘊育生命。大地萬物互為緣起,相輔相成;各種有情類生命分別依業受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構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形成了一定的生態平衡,如各類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繁衍,乃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無不息息相關。說到動物,顧名思義,凡是具有生命活力、能自主運動的生物都可稱為動物。動物的種類很多,人們常簡單地劃分為高級動物與低級動物,而人類則自視為萬物之靈。這麼劃分不無道理,但其背後卻蘊含著人類對其它動物的歧視,以致不少人忘記了人類本身也是動物,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近兩個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認識和主宰世界的能力日益提高,對大自然的惡性攫取有增無已,使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成千上萬的動植物慘遭滅頂之災。據《英卡達·百科全書》記述:在1700年,動植物年滅絕種類僅為一種,而到了1970年,年滅絕動植物種類已達二百種,可是到了1990年,年滅絕動植物種類更高達一千多種。由此預計到二千年時,將達到五萬多種。與此同時,人類盲目的發展與疏於治理,造成了空前的全方位的環境污染,如包括“白色污染”在內的垃圾污染,農藥等化工產品污染,汽車尾氣、煤煙等造成的空氣污染,以及水源污染、噪聲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等。它們造成多種疾病的發生,直接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存。可見人類在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物欲的同時,給整個生態環境、自然環境帶來了多麼大的破壞,對動植物乃至人類自身造成了多麼大的危害!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由關注人類本身到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以及其它生命,並認識到人類並不天然地具有剝奪其它動物生命的權利,在人類之外,動物也有生存的意義。生物的多樣性對人類十分重要,何況絕大多數動物對人類是有益無害的,是人類的朋友。而地球應成為人類與動物共同的家園。
在研究、保護動植物和生態平衡方面,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工作起步比較早。如制定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普遍成立有綠色和平組織,大力宣傳、實施環境保護。我們常常從電視和有關報道中了解到,歐美多數現代化城市,河水清澈,四季綠樹成蔭,芳草如茵,鳥語花香,許多動物都與人十分親近、融洽。這在全球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今天殊為難得。反觀我國,森林植被日益減少,致使水土流失,旱澇災害連年;河水污染、空氣污染、白色污染等日趨嚴重,對居民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損害;生產、開發上的短期行為,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對動物無端虐待與殺戮食用的現象比比皆是,以致珍稀動物的保護工作不盡人意,動物避人唯恐不及。此等現象,原因固然很多,但發生在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出生有孔子、老子等聖哲,佛教傳播也有二千年歷史的國度裡,的確令人深省!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緣起理論與戒殺護生的戒條。如果能從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東西,改善一下人類的心理環境,那麼我們在發展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時,就會對生態及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的質量多一份關注,而不致於那麼急功近利,造成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及環境的嚴重污染。
二
佛教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對當今的生態及環境保護有著積極的重要的意義。佛教是從整體上來認識和把握世界的,認為世間萬象互為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遵循一定的因果規律,是一種和合互生的關系;生命界按照各自的作業輪回於六道之中,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寧幸福方面沒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靈,戒殺、放生,人類之間更是要求相互關心、和平共處;人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形成,大自然對人類有天覆地載和養育之德,因此對大自然應懷抱感恩之心,反對無度的占有、浪費,更何況恣意破壞了。上述理念在佛經鋅梢運當缺冉允牽」芷淅硇雜肜硐牖某煞紙隙啵行┗谷狽剎僮餍裕孀歐鸾痰拇シ⒄梗灏俣嗄昀炊暈と死嗟暮推接胗炝己玫納肪騁廊環⒒恿司薮蟮淖饔謾?
例如,佛教制定有殺生戒,並視之為第一大戒,同時極力贊歎放生護生功德,甚至有佛陀捨生飼虎的故事;在僧團中制定有在動植物滋生的雨季結夏安居三月的制度,尤其是漢傳佛教,有著優良的素食傳統。這些在客觀上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另外,佛教徒有植樹造林、養林護林的優良傳統,因而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蔥郁,鳥語花香,環境清幽。這既是緣於“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理念,也是出於參禅修道的環境需要。古人道“世上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形象地表現出佛教對人類心靈的淨化和對生態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有著特殊的意義。
三
從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標。環境的污染不只是“髒、亂、差”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人類能否持續性發展乃至能否生存的問題。從我國來說,隨著科技與生產的快速發展,環境的全面治理與保護已迫在眉睫。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作為佛教徒更應積極參與。我認為,政府和各界人士應當多聽一聽佛教界的呼聲,因為佛教有著豐富的環保思想和資源,而且對環保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不僅應當也完全可以在環保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那麼佛教界可從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參與環境保護事業呢?我以為應從以下二個方面入手:
(一)大力弘揚佛教中一切有益於環境保護的思想
人類是萬物之靈,然而破壞生態平衡與環境的根本原因卻在於人類,在於現代人類日益嚴重的錯誤認識和低層次的價值取向。如果我們不能立足於淨化人心,改變人類錯誤的認識和價值取向,僅僅外在地挽救一些野生動物,局部治理一下環境,那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汲取和弘揚佛教中有益於環境保護的思想。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屢經巨變,人心不古,如果我們一味地將過去的思維模式或行為方式生搬硬套於今天,就很難為廣大教外人士所理解,結果必然事倍而功半。所以我們應運用般若之智,根據眾生根機和社會實際,對以下有益於環境保護的佛教思想作合理的闡釋和大力的弘揚:
1。諸法從緣起的思想。佛教認為世間萬象“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不由一定的因緣和因果關系組成種種和合互生的關系,也可表述為中國陰陽五行理論所說的相生相克的關系。因此我們在開發資源、發展經濟時,要考慮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生態平衡與環境的影響,要顧及他人乃至子孫後代,考慮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摒棄那種急功近利、損人肥私、盲目發展的思維模式。
2。心淨佛土淨的淨土思想。佛經為我們介紹了東方淨琉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等佛國淨土,其中有七寶所成之池,八功德水充滿,綠樹成行,鳥語花香,它們都是由諸佛累劫修行,願力所成。並說眾生只要行善積德,誦經念佛,願生彼國,命終即可隨願往生。另外,佛經還常說,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只有眾生心清淨了,則佛土歸於莊嚴清淨。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說明,要實現環境的清淨莊嚴,根本在於淨化人心。這一思想信仰對於扼制人們對生態環境掠奪性的破壞,淨化人心,美化環境,建設人間淨土,客觀上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3。非暴力的和平思想。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就戰爭不斷,不僅使許多人類長期和平建設的成果毀於一旦,無數生靈慘遭塗炭,而且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尤其是現代,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各種現代化的常規武器足以毀滅整個人類和整個地球,一旦世界大戰爆發,則所謂的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盡成空談。最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十幾個國家打著“制止科索沃人道主義災難”的旗號,對南斯拉夫這麼一個弱小的主權國家進行狂轟濫炸,僅在一個月內就使大量平民傷亡,數百萬人失去生活來源,幾十萬人淪為難民,而且由於煉油廠、化工廠、武器庫等被炸,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這種不顧全世界主持正義人士反對的霸權主義行徑,是人道主義災難的最大禍根,對世界的和平與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當今人類的第一要務就是反對戰爭,維護和平。佛教是一個崇尚和平的宗教,一向反對各種形式的戰爭,在歷史上也為人類的和平事業作出過巨大的貢獻。所以我們應大力弘揚佛教關於和平的教義,使之逐漸成為人類的共識。
4。戒殺護生的慈悲思想。當今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加上人口膨脹,使大量動物失去了棲息之所,尤其是人類為了商業利益和滿足口腹之欲,對於動物幾乎到了無所不殺、無所不吃、竭澤而漁的地步,雖心性乖戾、手段殘忍而不自覺,從而造成生態的嚴重破壞。佛教認為,一切生命依業受生,過去生中可能都是六親眷屬。如今雖然身形、智愚、能力等果報各各不同,但在貪生惡死方面,在追求安寧幸福方面沒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為培養慈悲心懷、報眾生恩乃至普度眾生,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靈,戒殺、放生,認為這樣做會有極大的功德。千百年來,廣大佛教徒依此教義戒殺護生,為生態環境的保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今人類多麼需要這樣一種慈悲思想啊!
5。少欲知足、勤儉理財的思想。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這是明擺著的道理。然而當今的社會卻極力激發人們的欲望,通過鼓勵消費來促進經濟的發展,這樣下去勢必造成資源的枯竭,環境的破壞,到頭來人與人爭,國與國爭,後果不堪設想。為此應倡導人們學習一些佛教的幸福觀、價值觀。佛教教導人們少欲知足,勤儉理財,這可以提升人的道德,節省和有效利用資源,緩解人際關系,更何況知足者常樂!當然這並不是要讓人絕欲,讓人不要關注國計民生。如果說貧窮是環保的敵人,那麼盲目發展更是環保的敵人,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好佛陀的教導對付這兩大敵人,還有待當代高僧大德和社會賢達的共同努力。
6。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中國一般老百姓多認為佛教講四大皆空,僧人看破紅塵,消極厭世。殊不知中國佛教為大乘佛教,宗旨為即世而出世,修四攝六度,行菩薩道,倡導“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普度眾生,故是積極而非消極。不過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認定佛教是消極的呢?我想原因不外有兩種,一是漢族人受儒家的影響重視倫理綱常,受墨家、法家等的影響,重實用、功利,對佛教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故有種種誤解;二是宋代以後禅宗、淨土二宗獨盛,久而久之走入末流,教法不昌,修法簡單、僵化,加上民俗的影響,許多寺院成了求神拜佛、薦亡超生的祭祀場所,故難免被人視為迷信。因此無論是為化導人心、美化環境,還是為弘揚教法,改善自身形象,佛教界都應提倡並努力實踐“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大乘思想,為建設人間淨土作貢獻!
(二)佛教界如何參與生態和環境保護事業?
如上所述,佛教有著豐富的環保思想和資源,只要四眾弟子大力弘揚,發揮優勢,身體力行,完全可以為人類心靈的綠化,為社會環境的改良,為生態平衡與環境治理作出突出的貢獻。不過當今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問題涉及面廣,難度很大。從佛教界來說,除了方便善巧地弘揚上述的佛教環保思想以外,還須因地制宜、積極地做好以下環保工作: 1、栽花種草,植樹造林。林木花草有涵養水分、淨化空氣、美化環境之功用,對於寺院來說還可平添一份幽靜與靈氣。因此,佛教界應發揚以往的優良傳統,除在寺院栽花種草、植樹造林之外,還可發動信眾並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綠化荒山,開辟若干片“佛教林”以造福後人,回報社會。1998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委員會會議上,中韓日三國佛教代表團研究決定:為實現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偉大理念,三國佛教界擬於每年4月份在本國植樹,借以推進環境保護事業,淨化社會。可見植樹造林綠化環境,已成為國內外佛教界的共識。
2、提倡文明進香。禮佛燃香,不在多少,旨在向佛祖表達一份皈敬之意,正所謂心到佛知。然而許多信眾不明此理,以為燃香越多越好,生怕佛祖不知,成把成把地燒,弄得寺院煙熏火燎,既污染環境,又易造成火災,不利於古建等文物的保護。因此各寺院應大力提倡文明進香,即每次燃一至三枝香即可。同時亦可提倡向佛祖獻花,有條件的寺院可培植鮮花,提供信眾作敬佛之用。
3、勤儉、惜福,合理用財。這既是佛教徒一貫的生活理念,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方面,大多數寺院和廣大佛教徒是做得很好的。我以為佛教界應搞好這方面的宣傳,必要時可讓青年人到寺院中去體驗節儉、艱苦的生活,注意節水、節電、節約糧食、不亂扔字紙等。近年來不少寺院香火旺盛,收入頗豐,應合理使用資金,最好是一份用於日常開支、維修寺院,一份用於弘法和文化教育,一份用於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包括綠化和環保事業。建寺造像應符合當地的實際,著眼於修行和弘法的需要,而不要相互攀比,追求大而全,以致本末倒置。
4、戒殺放生,推廣素食。佛教在戒殺、放生、素食方面有著一整套的理論和做法,應結合生態平衡與野生動物保護進行宣傳,從有益於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強身健體等方面來研究與實踐。近代歐美各國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動物保護和素食,為什麼有著悠久佛教信仰基礎的我國反倒不如人呢?這值得佛教界和社會有識之士的深思。
5、清除污染,美化環境。禅宗有一首著名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人心需要不斷的聞法修行而得到淨化,環境更需要人們不斷的治理與維護而得到美化。佛教徒往往將心靈的淨化與寺院環境的美化較好地結合起來,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佛教界應將這種思想和經驗予以推廣,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大力增進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摒棄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做到以防犯污染為主,治理污染為輔。過去由於科技和生產的發展造成環境的破壞,今天則仍需充分利用一切科技手段治理環境,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優美的環境。本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宏願,廣大佛教徒從自身做起,是能為治理污染、美化環境做出積極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