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今天大家共同探討一個問題:修淨土法門和修禅定有什麼區別?
答: 方便有多門,歸原無二路。
答: 我認為還是有區別的。修淨土法門有兩條路,一條是憑自力,就相當於修禅宗的禅定。還有一條是憑他力,就是憑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往生。
師: 如果我不是修淨土,念“阿彌陀佛”,而是修其他法門,阿彌陀佛會不會接引我呢?
答: 一樣接引。
師: 為什麼你說阿彌陀佛一樣會接引呢?
答: 只要一心不亂都會接引。
答: 不管是修禅、淨,還是密,都是修自己心中的淨土。不管是阿彌陀佛的淨土,還是自己心中的淨土,都是修自性。
師: 剛才XX和XX點中了要害,但是答得不夠圓滿……(師未說完,一居士插入)
答: 師父在說話的時候你不要說,等師父說完了,你再說。
師: 這些都是容易“忘我”的人,支配不了自己的身口意。該進的時候,他不知道進;該退的時候,他不知道退,主宰不了自己。在這件事上如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亦復如是。既然“亦復如是”,就不可能再“他是”。“他是”就“是他”。現在我們都“是我”。你修行不就為了“是他”嗎?你修他就像他。可是我們修來修去還是像“我”。
不管你信哪個教,修哪個法門,都逃不出古人所下的定義:以禅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你違背了這三條定律,皆為邪知邪見。為什麼說最終以淨土為歸呢?並非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以淨土為歸。所謂的“以淨土為歸”,是先達到自性的清淨,然後和萬物融為一體,才叫“以淨土為歸”。
所謂的“心淨則佛土淨”,心若不淨,你到哪裡都是髒的。我有一個觀點,你在這個娑婆世界滿肚子貪嗔癡,你到極樂世界去也是滿肚子貪嗔癡。如果你這種滿肚子貪嗔癡的人都能到極樂世界,我第一個就不去極樂世界。我在這裡和你們為伍,到極樂世界去還和你們為伍,那我到極樂世界去干什麼?別說佛不會接引你,就是接引你,你也去不了。
為什麼說以密為用呢?因為密講的是身口意三業相應,三業同時起用,三業同消。修行人經常講要有口德。何為口德呀?修行人有兩種極端,但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極端。為什麼說兩種極端又是一種極端呢?聽起來很矛盾。比如說有一種修行人,他永遠都是贊歎對方,看到對方的缺點,看到對方做錯了也不說,都說好的,不說壞的,他以為這就是有口德。還有一種修行人,他總是指出對方的缺點,無論看到哪裡不好他都要指責。一個光說對方的好,一個光說對方的壞,大家普遍認為說對方好的人就是有口德。
實際上這兩種人都沒有口德。前一種人是對對方不負責任,明明看到對方做錯了還贊歎他。即便不贊歎,也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走過去了。你看到對方犯錯誤,造業障,不去阻攔,不加以制止,以佛教的觀點,你和對方犯的是同樣的錯。戒律上不是有“若自做,若叫他做,見做隨喜”嗎?你不去阻攔,就是“見做隨喜”。第二種人看到對方做錯,雖然去阻攔了,但他采用的是惡口的方式。一個修行人連口德都修不好,就不要說修“身”和“意”了。耍耍嘴皮子的功夫都做不好,再具體去做,去把握自己的心態,那就更難了。
口德具體包含哪幾點呢?第一是口才。所謂的口才,就是要善於發現問題。而且發現問題的時候,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時候該進而說之,什麼時候該退而不說,分寸尺度都要把握到位。但是,很多學佛的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甚至說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第二個是口德。並不是光隨喜贊歎別人就是有口德。我們對一個人好,愛護他,對他忠誠,首先要明白忠誠、愛護必須建立在負責任的基礎上,不負責任的忠誠和愛護,就是變相地陷害他。
第三個是口福。要具備口福是什麼意思呢?作為一個修行人,對衣食住行應該超越。如果你達不到所謂的“吃什麼,什麼香”,你沒辦法透過物質世界進入靈性的世界。你修來修去還停留在衣食住行上,靈性怎麼能起用呢?一個人之所以能把靈性的力量發揮出來,是因為他完全掌控了自己的身口意,對衣食住行等物質世界的一切都已經超越了。
三個“口”字摞在一起就是一個“品”——人品的品。口才、口德、口福你修好了,你就像個修行人的樣子了,接下來才談得上修道。一個僧團之所以不和諧,就是因為我們的“三個口”沒有修好。你的出發點、動機是為了對方好,但是你的口德不夠,你采用了激烈的方式,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所謂的“方便有多門,歸原無二路”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你采用哪種方法,只要你發的心對,你的念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哪怕千奇百怪的方法都可以。
佛教講“方寸不亂勝過萬法”,或者說“方寸不亂包含萬法”。我們換一種表達方式,雖然你修萬法,但方寸沒把握好,亂了方寸,又有何益?方寸指的就是這顆心。心一亂,什麼法都沒有用。哪一個法都是為了讓你的心清淨。不染為清,不亂為淨。何謂“染”?染即住,不住則不被染。任何事物,哪怕是好的事物你住在上面,你也會被染。既被染,接下來就會亂。
“禅定、清淨、相應”這六個字是所有法的靈魂。你修任何一個法都必須有禅定、清淨和相應。所謂的法門有八萬四千個,收到的實質功效只有一個。所謂的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都是人為的,都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根器、不同環境而創立的。
修淨土法門,你的覺照提不起來,那能叫修淨土嗎?你修不出個禅定,沒有定力,就是阿彌陀佛把你接引走了,你仍然會迷失方向。修淨土首先要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靠什麼把握呢?就是靠覺照。修禅定,淨念不能相續,覺照提不起來,那能叫修禅定嗎?修密宗身口意相應,你靠什麼力量讓身口意相應呢?無論你采用哪種方法讓身口意相應,都是靠心去支配,靠覺照去支配。你丟掉了覺照,就丟掉了一切。身口意不相應,就沒辦法產生禅定功夫。沒有禅定功夫,當然也就沒辦法淨念相續。淨念不相續,你也就不可能和萬物融為一體。當你和萬物融為一體了,你還需要去極樂世界嗎?你還需要阿彌陀佛接引你嗎?阿彌陀佛在你心中還有來有去嗎?換一句話講,你沒有和萬物融為一體,阿彌陀佛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去了,你和誰融為一體呀?還是和你的“貪嗔癡”融為一體。!
一個修行人生不起菩提心,不能回小向大,不能回私為公,你吃齋念佛又有什麼意義呢?而一個人什麼教都不信,什麼法都沒有修,但有一顆捨己為人的心,有奉獻的精神和行為,說得再通俗一點,就是有一種雷鋒的精神,那跟你修行人說的“行菩薩道”有什麼區別呢?別看我們信教,吃齋念佛,我們死了以後和雷鋒相比,等級未必有雷鋒的高啊!雷鋒心中只有眾生,沒有自己。我們學佛的倒好,心中只有自己,一心一意要往生極樂世界,要成佛,要做祖!你的心中除了自己要成佛做祖,要往生極樂世界以外,還有誰呀?!你們可以問問自己,你們的心目中還有誰?
一個修行人要心存眾生,心包太虛才能成就。我們倒好,誰也不容,誰也不包,心中只有自己!那好啊,你有自己,那你就永遠是自己一個人!你就是一天坐十個小時,吃一輩子的素,也沒有用!你連福報都培不上,連成佛的因都種不上。你種的不是成佛的因,很難給你下定義你種的是什麼因。如果說你是種人的因,人的因你也種不上。種人的因,你也要有責任心,有愛心,有包容心,還要有謙恭心。這些你都沒有,更不要說種成佛的因了。
學佛的人不是經常說:“你的量有多大,果位就有多高”嗎?量是什麼呀?就是菩提心。你不發菩提心,怎麼會有量呢?你想成佛,為什麼你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修佛的標准,不符合走這條道路的要求呢?你所做和你所想的都是不一致的。從我們的所作所為,做事的方式方法,就可以看出我們內在的境界,就可以確定我們臨終的果位、臨終的結局。
既然大家知道成佛要修無量劫的福報和功德,那麼我問大家,功德福報是怎麼修來的?就以我們這種方式修功德福報嗎?你想開悟,想成佛做祖,佛經裡面不是有一句對菩薩的描繪嗎?要達到菩薩的境界,其中有一個標准你們是否記得?——做眾生的“不請之友”啊!這句話是《圓覺經》上講的。
為什麼說“修道先發心”呢?什麼叫做“發心”?一天坐十個小時,念一百萬遍“阿彌陀佛”,誦一百部《地藏經》《金剛經》,就叫發心?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發心。這是不是發心呢?是發心,但不是佛法講的發心。這發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是斷滅慧根的心,是斷滅佛性的心。別看你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誦《地藏經》,你發的都是斷滅慧根的心,都是焦芽敗種的心,你所做的一切都與道相違背!你這種發心是把自己從佛位上降下來,把自己從佛這個隊伍裡面踢出去!
你們對這個觀點如果有看法,可以提出來呀。如果你們認為我這個觀點是錯的,你們可以把它記住,去問一問別人。
如果你了解密宗、禅宗和淨土宗,你就能真正領悟為什麼祖師說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以禅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否則,你就不了解八萬四千法門,就不了解禅、淨、密的涵義。但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理解”,以為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修淨,盤個腿就是修禅,念個咒語就是修密。什麼是真正的咒語啊?“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咒語,“本師釋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咒語。什麼是真正的密,什麼是真正的淨呀?無明突破才是真正的密,心無所住才是真正的淨。
為什麼你每天要住在一句“阿彌陀佛”上呢?因為你的心太散亂了。真正有功夫的人不需要住在這句話上。住在這句話上,你更染更亂,所謂的“棄火又入水”就是這個道理。
學佛經常講到“起用”,起什麼用啊?拿什麼來用啊?離開了身口意,離開了人事物,還有什麼用?到哪裡去用?你的身口意不針對人事物,怎麼修福報?怎麼修功德?怎麼消業障?怎麼認清自己?怎麼改造自己?怎麼超越自己?
凡夫是“除境不修心”。聖人是“修心不除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