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進程中的大陸佛教
陳星橋
內容提要:
當代大陸佛教的復興是伴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與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實現的。中國的現代化對佛教既是一大機遇,又是一種挑戰。大陸佛教必須走現代化之路,同時,對國家的現代化不僅應當而且可以施加以它特有的積極影響。本文簡要介紹了大陸佛教恢復和發展的情況及面臨的若干問題,論證了佛教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佛教是人類良心的保證,不僅能增進社會倫理道德建設,豐富人類的文化生活,而且能促進物質文明建設,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當然這些必須以佛教界搞好自身建設為前提。為此,本文最後提出了佛教的現代化之路,認為在21世紀,應大力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切實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扶正祛邪,積極推動弘法利生事業。
關鍵詞:佛教 現代化
中國全面走向現代化是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9年開始的。當時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將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劃時代的轉變,給包括宗教界在內的大陸各行各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即是這一系列變化的見證者和受益者。作為一個佛教徒,在這裡我想著重介紹一下大陸佛教的劫後復興,並就佛教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未來的發展作一番探討。
一、當代大陸佛教發展概況
清末民初,受西學東漸和廟產興學的刺激,中國佛教出現了復興的勢頭,不僅教內高僧大德輩出,而且許多社會精英紛紛從中國化了的佛教中尋找思想武器來抵御西學東漸帶來的沖擊,從而促成了佛教在變革中復興,如佛教團體的紛紛建立、各類佛學院的創辦、近百種佛教報刊的發行等等,都是中國佛教前所未有的。如今大陸佛教與台港澳地區的佛教無不是這一時期佛教的繼承與發展。
新中國的建立為佛教的發展帶來契機。如1953年成立了由國內各民族的三大語系的佛教徒組成的中國佛教協會,1956年創辦了中國佛學院和《現代佛學》月刊,中國佛教協會組織發掘、整理房山石經,開展了一些必要的宗教法事活動和佛教文化活動,並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了中國佛教與國際佛教界的交往。然而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與不斷的政治運動,尤其是經過“文革”浩劫,大陸佛教幾乎走到了滅絕的邊緣。
或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1979年國家推行改革開放,並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猶如春風吹拂,使大陸佛教得到全面復興。國內的大德長老無不為之歡欣鼓舞,認為這二十年是數百年來中國佛教發展的最好時期。我們從以下幾方面的介紹可知,上述判斷不是沒有根據的。
(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級各類佛教團體相繼建立或恢復活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3000多個宗教團體,其中佛教團體是比較多的。除了30個省市自治區及其省會城市建立有佛教協會以外,佛教徒較多的市縣也大多建立有佛教協會。此外各地還建立有不少居士團體和佛教文化研究機構、慈善功德基金會等組織。
(二)全國恢復和新建了一大批寺院,其中許多寺院建得金碧輝煌,規模極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各級開放寺院13000多所,其中藏傳佛教寺院3000多所,雲南巴利語系佛寺1600多所。此外各地還有許多未登記或未開放的小廟和佛教活動點,估計當有數萬處。
(三)全國佛教文化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復招生,同時創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1982年創辦了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7年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創立。此外各地創辦有30多所佛學院,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廈門閩南佛學院、福建佛學院、廣東嶺東佛學院、四川佛學院、四川尼眾佛學院、廣東尼眾佛學院、九華山佛學院、普陀山佛學院、重慶佛學院、江西佛學院、武昌佛學院、湖南佛學院、河北佛學院等,至於一些寺院辦的僧伽培訓班就更多。各地創辦的佛教期刊雜志不少,全國多達30幾種,著名的有《法音》、《佛教文化》、《佛學研究》、《台州佛教》、《禅》、《廣東佛教》、《人海燈》、《甘露》、《閩南佛學院學報》、《法源》、《佛學文摘》、《叢林》、《普陀山佛教》、《菩提心》、《上海佛教》、《寧波佛教》、《覺群》、《弘化》等等。創辦的佛教文化研究機構也不少,如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國佛教圖文館、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普陀山佛教研究所、河北禅學研究所等等。此外各地還建立有編印、出版流通佛教書籍的機構,如南京金陵刻經處、上海佛學書局等。而且幾乎所有寺院都建立有佛經流通處或法物流通處。
(四)佛教信徒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僧尼20多萬,其中漢族僧尼約8萬人,藏傳佛教的喇嘛、尼姑約12萬人,巴利語系佛教的比丘、長老近萬人。居士人數無法統計,估計有近億人。佛教界大德長老的政治地位有很大提高。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中,有近17000名宗教界人士擔任代表、委員,其中佛教界人士所占比例較大。他們代表佛教界參政議政,並就政府涉及宗教的工作提出意見、建議、批評或議案、提案。
(五)隨著對外開放和國力的增強,佛教界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活動更加廣泛而頻繁。如中韓日三國佛教界定期召開會議,交流活動不斷深入,使三國的“黃金紐帶”關系不斷加強。佛教界恢復與發展了與東南亞各國佛教界的傳統友誼,與歐美各國佛教界也建立了聯系,尤其是與台港澳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佛教界的關系進一步密切。
(六)與佛教界的發展相對應,社會各界對佛教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一些省市社會科學院及部分大專院校都建立了佛學研究機構,開設有佛學課程,培養了不少佛教研究人才,也發表和出版了許多有份量的佛學論文和專著。學術界與佛教界常聯合舉辦佛教學術研討會。如此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佛教的發展。
從上述事實可以看出,當代大陸佛教的確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佛教界過去那種一盤散沙、各民族各語系佛教不大溝通往來、政教學三界之間充滿隔閡、與國外佛教界交往少的局面有了較大的改變。應該說,國家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使佛教獲益良多。
二、佛教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大家知道,佛教傳入我國已有二千余年的歷史,它與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與民俗相融合,業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人類社會不斷走向現代化、“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的最近一百多年的進程中,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卻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尤其在大陸,佛教還經受了無神論的馬列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考驗。在這樣復雜、嚴峻的環境下,佛教不僅生存下來,而且還有新的發展,這一事實自然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表明佛教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有著其不容置疑的地位和積極作用。對此,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簡要的闡述。
(一)佛教能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對於宗教,我們應從其實在整體上來把握。宗教通常由三大要素構成:一是宗教思想信仰體系,普列漢諾夫給宗教所下的定義中講的宗教觀念、情緒和活動可歸為這一大要素中的諸因素;二是宗教文化,它幾乎涉及社會意識形態各個門類;三是宗教實體,即由同一信仰的人們結成的具有一定物質形態的社會實體。我認為,宗教包含的這三大方面,都可以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就佛教來說,佛教的思想信仰形態,是佛教的核心,是廣大佛教徒精神所寄,佛教的教理、教義、教規中包含有許多積極因素,特別是其中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規范,對於提高國民素質,對於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穩定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億萬佛教徒在參加中國現代化的社會實踐中,愛國愛教,奉公守法,誠實勞動,積極工作,講文明,講道德,守紀律,行善事,他們在相當程度上是把其佛教信念作為出發點和歸結點的。如今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要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佛教理念及其道德規范在國家各項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至於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泛,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它依然可作為一種無盡的源泉,大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雖然大陸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但宗教只要有人信仰,就會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同樣可以發揮其特有的影響。何況經過民主改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經過幾十年間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實踐,大陸宗教從整體和主流看,從發展趨向上看,已不再被看作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殘余,它日益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擴大開放的重要渠道,因而日益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上層建築的構成部分,並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產生積極的影響。早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陸佛教界和學術界即已就這方面的問題作了比較詳盡的論證,它正逐步成為大陸政、教、學三界的共識。
(二)佛教能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建設服務
發展科技與現代化是個兩面刃,它在給人類帶來極大的便利與富足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如環境污染、社會失衡、道德失范等,這時就特別需要宗教隨時予以糾偏除弊,維系世道人心。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其宗教也往往很興盛,這可能是人類及社會的一種自然選擇和需要,說明宗教的確能服務於人類的現代化事業。
佛教是中國的一種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信徒眾多、影響廣泛的宗教,它對我國物質文明建設的貢獻更是多方面的。從由佛教徒構成的社會實體來說,中國佛教徒有著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由於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廣大佛教徒的宗教需求得到滿足,勢必對建設國家、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這樣一來,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對國家的物質文明建設自然就會產生積極影響。從佛教的信仰形態來說,佛教的教理教義有維系世道人心、穩定社會的作用,而社會穩定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石。佛教能堅定人們的道德信念,其修行方法能舒緩人們緊張、失衡的心態。在佛教徒中,犯罪現象是極為稀少的,這無形中減少了現代化建設的成本,這種作用是不可以金錢來計算的。其次,佛教的緣起思想、依正不二的理念及戒律的精神,對於人們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啟導意義;佛教的圓融精神和慈悲教義及非暴力的主張,對於促進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以及人類的和平事業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而這些都是現代化事業所必不可少的。從佛教的文化形態來說,佛教文化本身就是一筆用之不竭的財富。常言道:“世上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祖國的許多山川由於僧人的營建與綠化妝點,蔚然成為名山勝地,其環境寧靜整潔幽雅,集建築、繪畫、書法、音樂等藝術於一體,成為人們競相朝拜、觀瞻的旅游勝地,客觀上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
(三)宗教是人類良心的保證
如果僅從世俗的層面來分析,有時很難讓人認識宗教的特殊價值。其實宗教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在於,它是人類良心的保證。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擁有的知識、技能及生活的富有、便利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伴隨而來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核戰爭威脅、貧富差距加大、人們精神空虛、社會道德失范、犯罪增多的現象也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人類認識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往往使人們的貪欲、傲慢、我執極度膨脹,從而凸顯出人類認識與規范自我的能力嚴重不足。盡管許多政黨和社會精英提出了這個主義、那種目標,但由於其主張和目標的有限性、無常性與人類自我和私欲的無限膨脹的矛盾,總是一而再三地讓人失望。在大陸,由於“文革”浩劫帶來的信仰危機,以及改革開放後由於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分配不公、貪污腐敗等帶來的精神空虛、道德失范,使許多人亟於從宗教中尋找寄托,或從形形色色的氣功門派中修心養性以安頓身心,這種現象多少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的不滿和心中蘊藏著強烈的宗教需求。象荒誕不經的“*輪功”居然能在短短的七年間吸引數百萬人,正是利用了人們在宗教上的無知和信仰上的饑渴。
宗教的最高信仰及目標一般具有神聖性、超越性、普遍性,雖然遙不可及,難於驗證,反倒使其歷千年而不衰,能為不同時空的各民族、各階層的人們所仰信,作為精神寄托。從佛教來說,更不局限於此,如佛教的緣起理論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佛教的業感理論教導人對自己的思想與言行負起責任;佛、菩薩的高尚人格及覺證的彼岸世界足以引發人們的無限崇敬,而畢生去追求。佛教對世法的洞察與批判可以使人幡然醒悟而自覺自律。我個人認為,佛教是一種崇尚智慧、具有慈悲與包容精神,重實踐、非暴力的宗教,是最適合當今時代和全人類的宗教。
當然,宗教並非處於真空之中,它自身也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何況還有種種迷信與邪教的魚目混珠!國家主席江澤民有句名言:“民族、宗教無小事”,正是看到了宗教具有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所以,我們全社會都應正視宗教,好好地研究宗教,給予宗教必要的扶持與引導,使之真正成為人類良心的保證。
三、中國佛教面臨的挑戰與現代化之路
雖然說佛教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積極的作用,大陸佛教欣逢盛世,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但如果佛教界不能更新觀念,努力適應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並切實加強自身建設,那麼隨時可能喪失良好的發展機遇,無法發揮出佛教應有的積極作用。當前來說,大陸佛教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佛教四眾弟子的整體素質不高,佛教團體和寺院的弘法與利生工作嚴重滯後,以致多數人對佛教教理教義缺乏必要的學習與了解,迷信與功利色彩濃厚。
2、各級佛學院的規模不大,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模式單一,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局限性很大,而且至今也沒有佛教大學和佛教師范學院,因而佛教團體和寺院高級管理人才及佛學研究人才、弘法人才嚴重匮乏,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寺院中信仰淡化,戒規松弛、追名逐利,貪圖享受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嚴重影響了佛教的形象,制約了佛教的發展。
4、由於種種原因,國家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佛教界的合法權益容易受到非宗教部門或外來勢力的不法侵害。佛教團體和寺院的管理多數比較松散,面臨著其它宗教的競爭和各種封建迷信及邪教對佛教的侵蝕。
我們知道,弘揚佛法最講究的是遵循兩大原則,一個是契理,一個是契機,要使古老的佛教在新時代能重新煥發青春,必須根據契理契機的原則,開拓出一條中國佛教的現代化之路。我認為在21世紀,中國佛教必須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更多地關注民眾的信仰和精神生活,積極開展弘法利生工作,扶正祛邪。
(一)提倡人間佛教思想
“人間佛教”是即世而出世、以人為本、即人成佛的一種思想與修行體系,反映了佛陀的出世本懷,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精神。自二十世紀初葉由太虛法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以後又由其學生、當代佛學泰斗印順法師詳加論證、弘揚,以及大陸德高望重的趙樸初居士的大力提倡與推動,人間佛教思想因而逐步深入人心,成為海峽兩岸佛教界的共識。
人間佛教關注現實人生,強調人心的淨化與人格完成,而對宋元以來重視鬼神,過於關注死亡與來世的現象持批判的態度,可以說是最適合於世界現代化潮流的一種佛教思想體系。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在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三十周年的報告中指出:“我以為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徒,對於自己信奉的佛教,應當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以利於我們擔當新的歷史時期的人間使命;應當發揚中國佛教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以利於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應當發揚中國佛教注重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以利於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應當發揚中國佛教國際友好交流的優良傳統,以利於我們積極參加增進同各國人民友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趙樸初居士提倡的人間佛教這一指導思想,對於佛教的恢復與健康發展,對於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
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執行這一必不可缺的外緣具足的情況下,佛教自身建設的好壞是決定中國佛教興衰存亡的根本內因。自身建設的重點是以戒為師,大力加強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學根基上的道風建設;自身建設的關鍵在於培養佛教人才,提高四眾素質。只有這樣,佛教才能保持健康的肌體和活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已故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四十周年的報告中指出:當今中國佛教從自身建設來說,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央關於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在對外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腐朽思想的泛起難以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界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風敗壞,結黨營私,追名逐利,奢侈享樂乃至腐化墮落;個別寺院的極少數僧人甚至有違法亂紀、刑事犯罪的行為。這種腐敗邪惡的風氣嚴重侵蝕著我們佛教的肌體,極大地損害了我們佛教的形象和聲譽。
為此,趙樸初居士提出:“根據當前的形勢和我國佛教的實際情況,著眼佛教事業建設與發展的未來,各級佛教協會和全國佛教界都必須把注意力和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眾素質上來。加強佛教自身建設,就是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制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這五個方面,信仰建設是核心,道風建設是根本,人才建設是關鍵,教制建設是基礎,組織建設是保證。”
我以為,強身固本是佛教興盛之道。在21世紀,佛教界依然應加強自身建設,在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制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乃至文化建設上大做文章,尤其是要多方面培養人才,千方百計地提高四眾弟子的整體素質。
(三)弘法利生,扶正祛邪
中國是一個大乘思想盛行的國度,因而歷代高僧大德無不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自勉,這既符合佛陀的出世本懷,也是廣大佛教徒的神聖職責。由於近百年來我國傳統文化受到極大的破壞,加上多年來極左思潮的影響,社會上對佛教充滿了誤解,即使在佛教內部,四眾弟子的佛教知識也非常匮乏。“*輪功”邪教剽竊、篡改了大量的佛教名詞術語,雖然錯誤百出,卻能魚目混珠,肆虐一時,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弘揚佛法已是佛教界的當務之急。弘法當然要弘揚正法,從全體佛教或根本佛教立場出發,樹立正知正見,不能拘蔽於宗派門戶之見。至於弘法的方式,要靈活多樣,手段或工具要力求先進,要不斷開拓新的弘法渠道。在台灣,印順法師、聖嚴法師、星雲法師等開展的弘法事業堪稱典范。
其次,應本著菩薩四無量心和四攝的精神,廣泛開展慈善公益事業。這既是學佛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弘法工作的一種增上緣,是佛教界服務於現代化事業的一條重要途徑,社會各界和民眾對此充滿了期待與信任。在台灣,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事業堪稱典范。
佛教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的不同發展階段,形成了巴利語系、漢語系和藏語系三大語系佛教。其中,漢語系和藏語系佛教形成於中國,巴利語系佛教在我國雲南也有傳承。因此中國可說是佛教的第二故鄉,在世界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現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繼承與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與時並進,海峽兩岸佛教界應當就此進行廣泛的交流,可以合作做很多事情。
(原載台灣《現代化研究》2002年第4期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