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萬物同體息息相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萬物同體息息相關

2011.01.05

師:打坐的時候有人打呼噜,旁邊的人非但不去提醒他,還處心積慮地想人家出丑,好讓大家看笑話。只有沒頭腦的人才會這樣!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此時身邊的人如不及時提醒並制止,任由錯誤持續下去,以為大家會看他的笑話,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有智慧的人恰恰不會看犯錯誤人的笑話,而是看旁觀者的笑話。見身邊的人做錯事不去制止,二者過失同等,後者甚至更惡劣。前者是因為失去了覺照才打呼噜。後者卻是別有用心,罪加一等!

昨天晚上還講到,一個部門是一個整體,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整個部門都脫不了干系。同樣,一個部門出了優秀的人才,也是整個部門的榮耀,所謂一榮俱榮,一辱具辱,榮譽是集體的,錯誤也是集體的。東華寺一百多人,你千萬別以為別人犯錯誤與你無關。只有弱智、心態不健康人的才會這樣思考問題。一個群體或者單位對外而言就相當於一個家庭,如果其中有人做錯了事,別人只會說誰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就像社會上的人經常說“假和尚”,他說的假和尚是否包含你我在內呢?你以為你是真和尚?哪個假和尚不認為自己是真和尚呢?哪個貪污腐敗的領導不認為自己廉潔呢?當你看到假和尚時,就要去制止他,或者根本不與他為伍。允許假和尚在你身邊,願意接納壞人,你自己又是什麼樣的人?一個和壞人交朋友的人,其品質令人質疑。如果你的品質好,為什麼你的周圍沒有聚集好人,盡是壞人?

一個想成功的人要時刻保持自己的覺知,即佛門講的“覺照”:既能覺察又能照顧自己的身口意。一個只能覺察,不能照顧自己身口意的人,是個懦弱無能的人。知道自己的缺點卻不能改正,不是懦夫又是什麼?不知道是愚昧無知;知道但做不到,則是懦弱無能。一個沒有覺知的人有什麼資本和你做朋友,與你共事?他永遠活在自我當中,忘掉了周圍的一切,甚至連他自己在哪裡都不知道,連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都不知道!我稱這種人是沒有靈魂的人。無論現實環境發生什麼變化,他永遠活在過去的自我狀態中。為什麼這種人會丟掉覺知呢?就是因為把自己封閉起來,對外面的信息、情況充耳不聞亦不問。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尤其是很多出家人把自己封閉起來,脫離群體,以為這是修行。三年下來,在他心中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了,形成了堅固的我執。他的六根已經關閉,無論別人跟他說什麼,教他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這種人怎麼會進步,又怎麼能修行呢?往往愚昧無知、犯錯誤的人都逃脫不了兩種誤區:一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與現實社會完全脫離;二是關閉了自己的六根,外面的一切都觸動不了他,呆如木雞。殊不知常此以往,整個人就報廢了,如同行屍走肉。

一個人想成就一番事業,而學佛修道是最大、最高的事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還有什麼事業能超乎其上?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出世間的事業,還有紅塵的事業。出世間的事業是上求佛道,世間的事業是下化眾生。我們比世間人更貪,世間人只貪世間的事業,而我們學佛是世間與出世間二業均貪。

一個失去覺知的人怎麼可能成就此等事業?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靠知識,即對事物的了知。其次靠技能,即處事的能力和技巧。也許你沒有知識,但是辦事能力很強,這也是你的一個優勢。第三是靠素質,即先天本有的人品道德。這三種力量對我們出家人而言,人品道德尤為重要。你可以沒有能力,也可以缺乏知識,但是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因為你是人天的楷模。出家人絕不允許像社會上的人那樣耍手腕,玩伎倆。從這個角度而言,能力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同時,我們是專修佛法的人,必須通達佛法,對佛學了如指掌。世間各行各業的知識你可以忽略不記,但是本行的專業知識必須熟練掌握,牢記在心,並能做到有問必答,應對自如,辯才無礙。

可是現在很多出家人不好好鑽研自己專業,卻對國際新聞、時事政治、歷史更感興趣,這算哪門子法門?這叫歪門左道,不務正業!和尚的正業是什麼?並非不讓你了解政治、歷史和其他方面的知識,而是要懂得孰重孰輕。出家人首先應該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通曉你的專業。身為和尚,連自己的專業都不願意學,都學不好,又怎麼可能學好專業以外的知識呢?既然這樣本末倒置,又何必做和尚,自找苦吃呢?身為和尚,不熱愛自己的信仰,不尊重自己的信仰,盡做些與信仰無關的事,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就屬於覺知不全的人!

剛才講到沒有覺知的人,現在是講覺知不全的人。你問東,他答西,總是答非所問,永遠不能緊扣主題,把握核心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中國傳統道家有個詞語——精神分裂,現在則用“精神不集中”來形容。 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高低、悟性的深淺,和他精神及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有密切關系。精和神究竟是什麼東西?他們是二還是一?如果是二,為什麼要合在一起?如果是一,為何又要分開?何為精神不集中?何為精神分裂症?何為精神恍惚?何為精神散亂?我們學習、修道為什麼要聚精會神?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一種人,眼神茫然,走起路來無精打采,手腳都不知如何放,進大殿要端手肅穆,他卻擺著手,晃晃悠悠;進禅堂不該端著手,該擺手,他卻端著手。和人講話時,無意識地抓耳撓腮,捏鼻子,捋胡子……之所以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失去覺知,就是因為精與神二者分散,並與肉體三者不統一,所以不知自己的身在做什麼,口在說什麼,意在想什麼。這種人就屬於魂魄不全的人,一生懵懵懂懂,死後就變成孤魂野鬼。這種人比我執非常重的人更糟糕。我執非常重的人有主見,有方向,意志堅定,精神合一,是個有靈魂的人。

過去的祖師們為什麼在禅堂或寺院裡巡邏時,手裡拿個香板?就是隨時發現僧眾有失威儀或者心不在焉時,一香板打下去或者大吼一聲,把他散亂的心給打回來。你什麼時候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學佛修道才有希望,為人處事才能恰到好處。為什麼有的人眼根特別遲鈍,總是視而不見;有的人耳根特別差,喊他好幾聲才聽得到;有的人即便看到聽到了,但意識反應不過來,不能隨問隨答,及時反饋?其根本原因不外乎精神散亂、精神分裂、精神恍惚。如何改變上述症狀?除了祖師爺的香板,恐怕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一個人不能達到做什麼就想什麼,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想做好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宗教裡的觀香、隨呼吸、守竅、念咒語等方法,都是為了訓練精神合一、專注,從而達到聚精會神。

問:什麼是“正法眼藏”?

師:這有兩重意思。從理論上講,一切法藏在我們的心眼裡面,一切法來自心眼。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從功法上講,所有宗教都提到在兩眉之間有個“第三只眼”(天眼),當關閉你的兩只肉眼,把心專注在兩眉之間,久久習之就能打開這只眼。它就如同電視機的銀光屏,透過此屏,你可以知曉世間萬事萬物的答案。向裡找,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只有關閉兩只肉眼,這只眼才能打開,從而達到“一目了然”。萬法由此生,萬法由此滅。作為修行人,應該學會隨時關閉自己的兩只肉眼,把心集中在眉間的天眼上,透過它往外看。如果日常生活中,無論吃飯、睡覺、走路、做事,你的心不能隨時集中在第三只眼,想修任何一個法都無法入門。如果能隨時專注於第三只眼,並透過這只眼的視屏往外看,這種基本功一旦建立起來,再修任何法門,三個月即可完成。這是修一切法的基礎,是修行入道的基本保障。

問:如果心裡看到很多畫面算不算?

師:這些都是境界,皆是因緣和合的沿途風光。凡是因緣和合產生的都是空的,假的,終究會滅。即所謂緣起一定是性空。

問:如何破四相?

師:只需要破掉我相,後面的三相自然就破掉了。我相不破,後三相難破。因為後三相都是建立在我相的基礎上。我相都沒有了,難道還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我相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東華家風的第三句——修道先發心。一個人只有真正發了菩提心才可能無我,才會忘我。愛國也好,做人也好,都是建立在我執的基礎上。但是發心不夠徹底,仍然會有我。東華家風的前兩句(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是世間法,做好了可以達到世間法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第三句才能達到出世間法的最高境界。可以說東華家風的三句話不僅包含了世間法的為人處事,學佛修道的全都也已涵括其中。以此三句修,世間功名、出世間功名皆可成就。

問:發大菩提心,那不是大我執嗎?

師:你這就叫做邪知邪見!如果發菩提心也叫我執,那佛祖為什麼主張我們發菩提心呢?發菩提心不是為我,其出發點首先是為眾生,以無我利他之心去做一切事情,怎麼能叫我執呢?所謂的我執,是一切以我為中心,以滿足自我為出發點,這才叫我執。

問:種樹也能達到忘我嗎?

師:所以過去祖師講,搬柴運水、吃喝拉撒皆是道,皆是菩提。問題是我們的境界達不到這麼高。在大殿裡誦經、念佛、打坐尚且達不到一心不亂,在外面做事又怎麼可能一心不亂?有些人甚至覺得多為常住做點事情都耽誤了自己修行。如此狹隘的境界又怎麼配學佛?為常住做事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是必須的,應該的。因為你需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你必須為你的基本生存所需而工作。如果是讓你去做一些與你需求不相干的事,比如升官、發財、追求名聞利養,你說做這一切會妨礙你修道,那是正確的。在寺廟裡擦香爐,搞衛生,出坡勞動,種菜,這是維持你的基本生活所需,你要吃,要住,要生存,你是為你的四大而工作,怎麼會影響你的修行呢?我還是重復過去的觀點:如果一天十幾個小時讓你坐在禅堂裡,真正用得上功的只有一個小時,其余的十幾個小時無非在打妄想。根本不需要一天十幾個小時坐在禅堂裡。一天之中你能有兩個小時把心收起來,專注一境,成佛有余!每天給你一點時間讀書,你心裡才會想讀書,才會渴望讀書,也才會珍惜,在有限的時間裡集中精力用功。如果一天給你十幾個小時讀書,你反而讀不進去,沒有質量。同樣,給你足夠的時間打坐,你也坐不住。所以過去的祖師,打坐、讀書、干活都不給你多余的時間,每天讓你換幾個工種和工作環境。他就是讓你在“身動心不動”的環境中去捕捉,去修道。我過去曾經講過,聖人是身動心不動,凡夫是心動身不動。或者說,聖人是求身動,不讓心動。凡夫是求身不動,總讓心在動——這就是凡聖的差別。

 

上一篇:張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下一篇:張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門知識開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