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徹悟禅師語錄卷上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4

不唯宗教兩門如是,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縱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於念佛法門之外。以彼去來動靜,鹹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不但宗教二門都是念佛法門即普天之下各行各業之人,縱絕不知念佛者,亦不能出於念佛法門之外,何以故?因為日用之間,去來動靜,鹹皆依循本具佛性在起作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手能執捉,足會運奔,皆仗佛性之力也。真如古人說,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一氣,代表太極,無極,為萬物生起之原,古有一氣生兩儀,(謂天地)兩儀化育萬物之說,首句是說一氣雖無象無言,有象之萬物皆仗彼含育生長,萬靈的有情眾生,到處蒙其無私惠賜,想辭謝不要它也不可能。下兩句比喻,真像道路兩邊的桃花,在風雨交加下飄落滿地,騎馬人行於道中,要想馬蹄避開落紅而不踐,也不可能。一氣,喻無所不在之佛性也。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此段開示,十分重要,可以作我們淨業行人修學念佛法門的指南針。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就是為了生死。不要回避這個生死問題,也回避不了。修學念佛法門,若生死心不切,就不能得其實益。我等無量劫來,在六道中流轉,所積累的死後枯骨,堆起來高過於須彌山。一羅漢得宿命通,觀察累劫中在地獄所受苦次數之多,害怕得流出血汗。所以我們要發了生死的心,而且要生死心切。生死心若切,就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矣。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發下化眾生之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發上求佛道之願。這是修學佛法的通途。《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應發真正菩提心也。念佛人的菩提心,就是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如有一人,念佛不發往生西方的心,所修惟得人天福報,則此人與五逆十惡之人本質上沒有區別,其墮地獄遲速,僅隔一步之遙而已。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淨宗修法就是這麼簡單,深願持名。這句彌陀名號,猶如金剛王寶劍,威力無窮,能斬斷煩惱葛籐,魔障絲蘿。真信切願持之,就能往生西方。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預知末世眾生,不能自力斷惑了生死,在法藏菩薩因地時,經過五劫思惟,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用這句名號救度障重眾生,生彼淨土。《無量壽經》雲:“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印祖說:“念一句佛號,成佛尚有余。”他老人家念60年佛,成了一代祖師。有人認為我文化不高,沒有辦法,只好念念佛,這種想法,完全錯了,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念彌陀一佛功德,圓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無欠無缺。何以故?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圓攝一切功德也。永明壽禅師,一代宗匠,大善知識,日課佛名十萬聲,難道也是只會念佛的下根人。宋長廬宗赜禅師舉行念佛蓮華勝會,夢中有華嚴經中普賢、普慧二菩薩要求入會參加。所以念佛法門,諸聖冥贊。這是上根利智的行門,一生成佛的捷徑,大家不必三心二意,腳踏實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了。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這裡提出二個條件,一攝心,二專注。如何攝心?人有六根,只要收攝意根和耳根,心念耳聽,其余四根不攝自攝。將六根收攝在一句佛號上,就有很大威力,如日下照鏡,將日光聚成焦點,就能點燃鏡下的白紙。其消業障,增福慧,比散心念佛不知要好多少倍。如何專注?就是全神貫注在句佛號上面,必須懇切至誠,若心不懇切至誠,就無法專注。若猶湧妄波,則可用記數念佛方法,從一至十,或從一至五,從六至十,終而復始,定可止妄而專注於佛號一境矣。其他尚有觀想、記數、隨息、追頂等念佛方法。印祖說,觀想雖好,是上根所修,中下根心粗境細,很難得益。隨息,隨得不好,也會成病,追頂亦然,唯記數一法,息妄效果好,且最能養神,末世眾生,欲得念佛專注一心,不用記數,大難!大難!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修心就是修念頭,妄心就是貪嗔癡的念頭,於順境上起貪,於逆境上起嗔,於五塵中庸境上看不破,處處執著,即癡。因貪嗔癡,起惑造業,因業感受苦報。故念佛人,一定要對治貪嗔癡煩惱。如何對治?就用專心念佛來戰勝它,佛念一起,煩惱自去。比如光明若至,黑暗自消。佛號似洪爐,煩惱似片雪。片雪近洪爐自消。如提不起這句佛號,煩惱就會反客為主,傷害我的法身慧命。一定要戰勝它,是為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矣。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學佛之人,一定要戒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這是一切戒法的基礎,四重戒法不持,學佛法得不到真實利益。觀經淨業三福,特別強調要嚴持淨戒,“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威儀即戒法細則)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一定要齋戒清淨,才能往生西方。若破四重戒,即能障道,已得者會失,未得者,永遠不得,故應嚴守此四重戒法,作為入道之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念佛的人,不要圖安逸,貪享受,應助人為樂。凡有義舉善事,當仁不讓,勇於擔荷。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須知吾人無始劫來,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應該忏悔、念佛和種種苦行,以消除業障,增長善根。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念佛達到一心不亂,為我們追求目標,念佛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從事相上達到一心不亂,心佛融為一體,但猶不明理性。理一心是從事一心基礎上明白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理,非別有理一心也。事一心不亂屬定,理一心不亂,則由定發慧,證念佛三昧。念佛能達一心固好,若未能一心,卻不能存一恐不得往生之疑心,否則因疑成障,致自失往生利益,不可不知。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念佛法門為什麼要談瑞相?因為念佛一法,是難信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等覺菩薩只能知其少分,其余權乘小果,皆非智力所及,何況凡夫。釋迦如來在方等會上說《無量壽經》,是說十萬億佛土之外的他方佛,與會大眾未能徹底無疑,佛對阿難說,欲見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應面向西方頂禮。阿難就西向頂禮,起立抬頭,就見到阿彌陀佛巍巍金身,現在其前。證明佛語不虛,西方確有阿彌陀佛。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現在能見,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是往生之後才見佛,為使大家增長對念佛法的信心,就必須將臨終往生者的種種瑞相加以記錄,編輯成書,前人所編集的《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傳》就是這方面的先例,啟人信心,影響頗巨。但由於過去新聞媒體傳播不暢,和文化事業不發達,念佛往生者被記錄下來極少數,大多是未予記述,自然散失。經中說,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臨終往生之人,光明滿室,天樂鳴空,異香遠聞,的往生瑞相,並不多見。凡是臨終者頭頂最後冷卻、四肢柔軟,面帶微笑,都應視為往生西方的瑞相證驗,可以展轉口頭宣揚,或撰文向佛教刊物投稿。以增長念佛求往生人的信心。此八種事,要痛快講,要詳細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眾生所以輪回者,六道也。余趣眾生,為驚瞋苦樂所障,無暇向道。可以整心慮,趨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豈易得乎。

一切眾生,由貪嗔癡,造殺盜淫,輪回六道,無有出期。縱欲歸向佛道,思求脫六道輪回之苦,其余五道眾生,均為或苦或樂環境所障,無暇向道。天道眾生,衣食自然,不假造作,只知享天快樂,不肯修道。修羅眾生,有天樂,無天德,嗔恚、嫉妒、我慢、爭斗之心,特別旺盛,亦無暇向道。畜道眾生,愚蠢無知,只知覓食,睡眠,也不能修道。餓鬼道眾生,業力所感,饑不得食,渴不得飲,也無暇修道。地獄道眾生,為臥抱鐵床銅柱,受苦無間,更不能向道。真正能辦心道業,趣向菩提者,只有人道耳。但由於過去生中,持五戒者少,故得人身者少。佛一日,曾抓一把土在手,問阿難:我手上土多,還是大地土多?阿難答: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我手上土,失人者,如大地土。故人身豈易得乎!

人道眾生,從生至壯,以及老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世間塵勞生死業緣耳,佛法豈易聞乎。

上段說,人身難得,此段言佛法難聞。人生在世,從少至壯,從壯至老死,成家立業,生男育女,為衣食奔波勞碌,被聲色貨利驅使,一生之中,未聞到佛過,便骨肉歸於丘垅者,比比皆是,佛法豈易聞乎!

得人身已難,況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難。聞佛法已難,況聞彌陀名號,淨土法門尤難。何幸而得難得之人身。何幸而聞難聞之佛法。聞之而猶不肯信,不深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行力,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三不退,決定一生補佛。既得生淨土矣,曠大劫來生死業根,則從此永斷。既一生補佛矣,至極尊貴無上妙覺,則便得圓成。此一念真信所關系者,豈淺淺哉。

此段是徹祖大悲心,諄切誡勉淨宗學人當建立真信也。吾人幸得人身,何況得男子身,六根完足,難聞之佛法已聞。不但已聞,還能得聞多生難聞之念佛法門。聞了若不生信心,豈不可惜也哉!信了若不發願,等於不信。發願而不起行,等於未發願,雖起念佛之行,而行不勇猛,悠悠泛泛,不能往生,等於無行。行何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何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最難,真信果生,願自會切,願果切矣,行自會猛。真信、切願,勇猛力行,(精進念佛)。決定往生極樂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決定一生補佛。至極尊貴無上妙覺,即得圓成。然則,欲得此殊勝妙果,最初一著,當從建立真信入手。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然則此一念真信之關系,豈不重要哉!

苟非障道緣薄,生死業輕,久種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爾。然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但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善根。雖聞種種緊要開示,都無一言所入。雖遭種種逆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是為真業力深重。真善根輕鮮。則亦莫可如何也矣。

若非障道緣薄,生死業輕,久種善根,宿因深厚的話,何以能建真信,發切願,起大行如是勇決哉!徹祖雲:我們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不得而知。但事在人為,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應從二方面入手,作為宏法的善知識,要善巧方便,多方開導,啟發學人的深信。作為學道初發心者,當竭力奮勉,勇往直前,若聞善知識開示,一言入耳,永遠銘記。一念動心,奮發而起,均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善根。倘若對於善知識種種懇切、重要開示,如風過耳,無一言聽進去,雖遭種種順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之心,這種人真是業力深重,真是善根輕少。對他也無可如何了。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已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佛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念念憶念於我,念念攝化於我。我於同體心性之中,雖遭眾苦,不知仰求於佛,不知憶念於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業。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業,何所不造。三途八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慚,思之可怖。設今更不念佛,依舊埋頭造種種業,依舊從頭受種種苦,可不愧乎,可不懼乎。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釋迦如來初成正覺,喟然歎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夫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此性德也,有妄想執著,無妄想執著,此修德有別也。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此性德也。佛已久悟,而我猶迷,此修德有別也。佛雖已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此謂悟迷雖別,性德仍無增減,諸佛徹證心體,仍不增一分。墮惡道眾生,徹底迷背性體,仍不減一分。平等,平等!於同體心性,佛雖無增,以順法性故,受常樂我淨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法性故,遭受三途等極重苦報。故佛與眾生,苦樂懸殊也。以生佛心性同體之故。佛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仍不捨苦難眾生,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不作意分別,冤親平等)念念憶念於我,攝受於我。但眾生迷頭狂走,懷寶循乞,於同體心性之中雖遭眾苦。不知仰求於佛,憶念於佛。但追逐五欲六塵幻境,起貪嗔癡心,造殺盜淫業。無量劫來,五逆(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十惡,種種重業,何所不造。三途,八難(地獄,畜生,餓鬼,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北俱盧洲,無想天。此八,皆不得見佛聞法,故曰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誠可自慚,思之誠可怖畏。假若現在還不肯念佛,依舊埋頭造業,依舊從頭去受種種苦報,豈不愧對佛天乎!豈不懼再受苦報乎!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已造之業,無可如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即今豈無,只欠悟證耳,求悟心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昔日為浪子,今日思回頭。方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於我,攝受於我,今則深感佛恩,故應念佛。從前迷背佛性,枉自造業受苦。今欲求脫苦,故應念佛。悟已往不谏,知來者可追,已造之罪,無可奈何,未來之業,豈可更造。由是生慚愧心,故應念佛。既知同體心性,本來具有,今豈不存,但未悟耳。欲求悟心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此必然之理也。

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大勢至菩薩雲,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大士親證實到境界,吐心吐膽相告語也。我今念佛,必得見佛。一得見佛,便脫眾苦,即開悟有期。果得開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慚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我不念佛,佛尚念我。何以故?以佛視眾生本來是佛故也。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此一定之理。猶如浪子回頭,父母更加歡喜矣,引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經文作證:“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有什麼用)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其他)方便,自得心開”。(有現前心開,當來心開之分)此是大勢至菩薩親證實到境界,吐心吐膽,誠語相告,豈可不信哉。我今念佛,必得見佛,一得見佛,便脫眾苦,即開悟有期,(即悟無生法忍)果得開悟,便可痛洗從前種種顛倒之慚愧矣,佛豈可不念乎哉!末句,反顯必定要念佛也。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隨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元空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隨悟淨之緣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頓至圓者,無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

此段是徹祖開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枉作眾生者,未斷原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故也。今欲斷原空之妄,證本有之真,無如念佛法門最為殊勝超絕也。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何以故?真心本有,當下不生不滅故。妄想無性,當體即空故。一切善法,恆沙性德,自性本具故。為什麼性德不能顯現,成為苦惱眾生?只以長久時劫以來,背覺合塵,隨迷染之緣,未斷原如空華之妄想,未證本有(不生不滅)真心,由無稱性修德,所以善法本具而未顯,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原空之妄想,證本有之真心。修本具之善法,成本是之佛道,如何入手?必須背塵合覺,棄迷染之緣,隨悟淨之緣,方有入處。而隨悟淨之緣者,求其直捷痛快,至圓至頓,無如持名念佛一法矣。

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一如。於念念中,圓伏圓斷五住煩惱,圓轉圓滅三雜染障,圓破五陰,圓超五濁,圓淨四土,圓念三身,圓修萬行,圓證本真,而圓成無上妙覺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續,其伏斷修證,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實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癡,復何言哉。復何言哉。

何故說持名一法最為殊勝超絕?因為能念(佛)之心,原是六識妄心,本是全真成妄,如全水成波。雖是妄心而念,卻是全妄即真,如全波即水。妄心也不離真心啊!此約能念邊說。若約所念邊說,所念這句佛號,本是全從阿彌陀佛萬德上建立。故曰全德立名。念佛名號,即是念阿彌陀佛萬德。故曰全名即德。但能所是不二的,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融為一體,正念佛次,於念念中,能圓伏五住煩惱(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沙無明合為一住)圓轉(轉惑業苦,成秘密藏)圓滅三雜染障(煩惱障、業障、報障)圓破五陰(色受想行識)圓超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圓淨四土,圓念三身(法報應三身)圓修六度萬行,圓證本具真心,圓成無上妙覺。(以念念即佛故)一念功德如是,念念功德亦皆如是,但能念念相續,其伏(惑)、斷(惑)修(因)證(果),其力用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何以力用如斯玄妙,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實有自心(本覺)果佛(法身)二者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故也。所以才能一句佛號,不雜異緣,(臨終)十念功成,頓超須多劫才了之生死。若於此猶不能相信,真同木石無心。若捨此而別修余門,非狂妄,即愚癡。狂妄者,不屑仗佛力了生死。愚癡者,認為念佛法門是權漸小法而不肯修。徹祖歎曰:吾對此二種人,還有何說哉!還有何說哉!

問,諸方皆有淨土,何專贊西方,求願往生耶。答,此非人師意也。乃金口誠言,分明指示故。大乘顯密諸經,同指歸故。令初心人專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願為緣,緣強故。十念為因,因勝故。佛與眾生,偏有緣故。此土眾生,無論僧俗男女老幼善惡之人,當其處極順逆苦樂境緣之時,多必由中而發,沖口而出,念佛一聲。然不念佛則已,凡念佛必念阿彌陀佛。此誰使之然,蓋眾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與佛緣深故也。

淨土法門是易行而難信之法,非深具善根福德之人,不能徹底相信,難免有種種疑惑產生。最常見的有這樣疑問:諸方皆有淨土,何故專贊西方,求願往生?答:一、求生西方一門,此不是人間任何一位知識法師私心所立,乃出於釋尊金口誠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指示眾生,求願往生。二,諸大乘經或顯或密,同皆指歸西方淨土,如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往生安樂世界,生蓮華中。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及華藏海眾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圓滿佛果。又如首楞嚴經說,若能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為安樂國等等。三、閻浮提眾生,心易散亂,佛令初心人專注一境,持念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易於成就故。四、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曾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今果上成佛,四十八願攝生之緣強,能令眾生帶業往生,故令專念阿彌陀佛。五、十念為因,因殊勝故。佛曾有願,若有眾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臨終十念,不論念佛久暫,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諸佛果上功德雖然平等,但因中願力不同,不若阿彌陀佛能普度一切眾生(以有四十八願故),故不念余佛,專念阿彌陀佛也。印光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六、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阿賴耶識中,多有彼佛種子,無論僧俗、男女老幼,無論處在順境,或者逆境,不念佛則已,若念佛,必念阿彌陀佛,而釋迦牟尼佛,為此土教主,卻很多人不知,反不若彼佛能男女老幼普曉。何以能如此?蓋此土眾生,久蒙阿彌陀佛教化,與彼佛緣深,且彼佛名號,十方諸佛所同贊,十方眾生,都知阿彌陀佛,故釋尊令眾生專念彼佛也。

且此彌陀一經,羅什最初譯成,東林遠祖,即與一百二十三人,結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漸化,臨終皆留瑞應。雖鹦鹉,八八兒念佛,化時皆有瑞相。此非眾生與佛緣深,謂之何哉。又無量壽經雲,當來經道滅盡,我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他經,而獨留此經者,豈非以此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時愈後,此法愈當機矣。

此部阿彌陀經,乃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什師譯經,崇尚意譯,譯文流暢,如師所譯《法華》、《金剛》、《彌陀》、《維摩诘》等經典。人樂受持讀誦。此經愈為家喻戶曉。此經初譯成,廬山東林寺初祖慧遠大師,即與劉遺民、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念佛,由劉遺民撰文立碑,誓願往生,其後一百二十三人,臨終往生,皆有瑞相。但能念佛,即使鹦鹉、八哥等禽鳥,化去皆有瑞相,載諸傳記。由此可見,念佛往生,攝生之普廣,豈非此土眾生與阿彌陀佛緣深,還能說明什麼呢。又:《無量壽經》雲:當來經道滅盡,我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世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別經,而獨留《阿彌陀經》,(以此經人人會念,即略本無量壽經故)豈非念佛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但持名號,故下手易。三根普被,故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百丈禅師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故入道穩。但得往生,圓證三不退,圓淨四土,一生圓證阿鞞跋致,故獲益速。而且經道滅盡之後,更留阿彌陀佛名號,現在空中百年,但能稱名,亦得往生。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此而知,愈至末法,此法愈為當機矣。

世間眾生,當處急難痛苦之時,嗥叫父母,呼天喚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盡我輪回,以其同在生死輪回故耳。三乘聖人,雖出生死,無大悲心,無益於我。諸菩薩等,雖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證各有分限,未能普利眾生,滿一切願。十方諸佛,雖皆證窮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縱感極而見,不過暫時離苦,終非究竟。唯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頓脫生死,永斷苦根矣。

此段是說,世間父母,人間國王,天上帝釋,不能救我出生死,免輪回。以彼等同在生死輪回之中,無此力量耳。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三乘聖人,彼等雖出分段生死,由無無大悲心,也不能度我出生死輪回,無益於我。十方諸大菩薩,雖有度生之大慈悲心,以四十二品無明尚未破盡,其神通道力,各有分齊限量,也不能普利眾生,滿一切眾生之願。十方諸佛,雖然五住究盡,二死永亡,證窮法界(法界即真如自性異名)但因中攝生願力不同,我感之不易,縱然偶然感通,見到彼佛,不過暫時令我離苦,不能令我永遠脫生死輪回,終非究竟。唯有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可頓脫生死輪回,永斷六道苦根。

唯此一句阿彌陀佛,是所當盡心竭力者。予曾有偈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然而念佛不難,難於堅久。果能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鋼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千聖遮攔不住,萬牛挽不回頭。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應。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謂佛言無驗,佛心難感者,夫豈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穩成佛果。豈易事也哉。

如此看來,我等末世障重凡夫,欲出生死輪回,非念阿彌陀佛不可。所以這句彌陀名號,我們所當盡敬竭誠地去念。徹祖有偈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吾人心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四聖,便念六凡,徹祖此語,當永銘記也。但念佛不難,難在持之以恆,切忌一日捕魚,三日曬網。果能堅持此一句名號,如持金剛王寶劍相似,如一人與萬人敵,(萬人喻八萬魔軍)勇往直前,突圍而出。若能如是堅持念去,必能達到心佛相應,若能心佛一如,必有不思議感應。若不能如此苦切用心,則必無明顯感應。而說佛言無有應驗,佛心難以感通,豈可如是說哉!(不是佛難感通,是你自己不用功啊)果能持名不辍,臨終之時,一念感通(正念分明)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一生圓成佛果,然則此一句佛號,豈可輕易從事,不去牢牢執持也。

 

上一篇:開願法師:學佛人應有正確的修學態度
下一篇:開願法師:香河“天下第一城”皈依法會上的開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