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淨土生無生論會集輯要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結示淨宗

若然者,當我作觀時,則西方依正,已在我觀之內。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養,可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此結淨宗生而無生之意。當我作觀時者,正當修觀時,念佛回向發願坐禅等時,無不皆然。我此道場如帝珠,西方依正諸境,已在我觀之內。西方依正亦如帝珠,我之身心諸業,已在依正之中,法性法爾如此故。若了此義,則知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也。例知彌陀接則決定接,接而不接。來則實不來,不來而來也。天衣懷禅師示眾曰:禅宗則曰無生,淨土則曰有生。還是生耶!還是無生耶!則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雁過長空,影沉寒水,喻生則決定生。雁絕意,水無心,中間無往來之相,則喻去則實不去也。又:雁絕遺蹤之意,雖喻無生,而蹤自遺,則喻無生而自生也。水無留影之心,喻佛不來接。而影自留,則喻不接而自接也。慈善根力1,任運如是也。境觀相吞門竟。

注1佛身無去無來,亦無不去不來,而自然隨感赴應,慈善根力也。如涅槃經,佛言,善男子,波羅奈城,有優婆夷,已於過去無量先佛,種諸善根。是優婆夷,夏九十日,請命眾生,奉施醫藥。是時眾中有一比丘,身嬰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若不得肉,病將不痊。時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為臛(肉羹也),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是優婆夷患瘡苦惱,不能堪忍。即發聲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於爾時在捨衛城,聞其音聲,於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合如本。我即為其說種種法。聞法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往至波羅奈城,持藥塗是優婆夷。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復次善男子,調達惡人貪不知足,多服酥故,頭痛腹滿,受大苦惱。發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時住在優禅尼城,聞其音聲,即生慈心。爾時調達尋便見我往至其所,手摩頭腹,授與鹽湯,而令服之。服已平復。善男子,我實不往調達所,摩其頭腹,授湯令服。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調達見如是事。復次善男子,憍薩羅國有五百賊,群黨抄掠。波斯匿王遣兵伺捕。得已,挑目,逐著黑暗叢林之下,受大苦惱。各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啼哭號啕。我時住在祇桓精捨,聞其音聲,即生慈心。時有涼風吹香山中種種香藥,滿其眼眶。尋還得眼,如本不異。諸賊開眼,即見如來住立其前,而為說法。賊聞法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作風吹香山中種種香藥,住其人前而為說法。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群賊見如是事。

七三觀法爾門。分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能觀為三觀,所觀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稱為法爾。

能觀為三觀者,乃全性體性量性具三谛性德,起成三觀之修德,全三觀之修德,還照三谛之性德。故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止觀大意》雲:三谛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谛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故稱法爾。(法爾者,自然而然也)

二論文。分二,初正明,二結示淨宗。初又二,初別論,二總論。初又二:初雙標谛觀,二別論谛觀。今初

論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中也。

谛者,谛審也。謂谛審諸法即空假中。即空,是性量之真谛;即假,是性具之俗谛;即中,是性體之中谛。此三隔歷,即次第三谛。三一圓融,即圓融三谛。觀者,照了之義。照真即空觀;照俗即假觀;照中即中觀。此三隔歷,即次第三觀。三一無礙,即圓融三觀。雙標谛觀竟

二別論谛觀,又二,初別論三谛性德,二別論三觀修德。初又三,初克論三谛,二會歸一心,三結成性德。今初

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蓋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解自忘。故曰忘情絕解,莫尚乎真也。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諸法雖即本空,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谛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曰隨緣應用,莫尚乎俗也。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諸法本來不即二邊,不離二邊。若以中觀照之,則能谛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圓融無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故曰融通空有,莫尚乎中也。克論三谛竟

二會歸一心

虛靈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來斯應,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虛靈不昧者,隨緣而常自不變也。物來斯應者,不變而常隨緣也。空有相即者,即不變而隨緣,即隨緣而不變也。會歸一心竟

三結成性德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觀也。

別論三谛性德竟

別論三觀修德。分三:初分別行相,二顯示圓融,三結成修德。今初

修之者,稱性照了也。故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

修之者,標其修德。別(不同)其性德也。稱性照了者,謂修德之功,稱乎性德之理也。體達此心者,謂體空觀也。體達此隨緣不變之心,常不被物所變,故曰空洞無物謂之空也。照了此性者,妙假觀也。謂照了此不變之性,常隨萬法之緣,故曰具足萬法謂之假也。融通二邊者,圓融觀也。性是體,心是用,故不一。離體無用,離用無體,故不異。故曰不一不異謂之中也。分別行相竟

二顯示圓融

然則即虛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虛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然則,承上文而言也。三觀唯是一心,故曰相即。即靈虛而應物者,即體是用也。即應物而靈虛者,即用是體也。體用唯是一心,故曰三觀相即。顯示圓融竟

三結成修德

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別論也如此。

稱性而修者,性修不二也。絕待而照者,能所不二也。不思議三觀者,三觀不二也。首楞嚴大定司南者,因果不二也。梵語首楞嚴,此雲究竟堅固。即果覺異名。司南者,定南針也。以一心三觀,乃大定之因,故曰司南也。別論竟

二總論。分二,初分別行相,二顯示圓融。今初

若總論者。或以吾心虛靈者為空。以所觀萬物者為假。以心境不二者為中。

上文別者,乃別論觀心。今文總者,總其心境,唯是一心也。心性無相故為空,變作諸法故為假,即心即境,即境即心,故曰不二為中也。分別行相竟

二顯示圓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末句,當是何空假而不中)

物吾心之物,何假而不空者,謂所觀之境,乃心性所變之境,何假何中而不即空,乃即性具性體是性量也。心,萬物之心,何空而不假者,謂能觀之心,乃境性能變之心,何空何中而不即假,乃即性量性體是性具也。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空何假而不中者,謂心性境性,唯只一性,故曰何空何假而不中,乃即性量性具是性體也。正明三觀竟

二結示淨宗

是以觀極樂依正者,以吾一心之三觀,照彼一境之三谛,無不可者。以吾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無不可者。虎溪大師雲,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尚何三觀之不法爾乎。

以吾一心之三觀,觀彼一境之三谛者,乃理觀也。亦別觀也。以吾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者,乃事觀也。亦總觀也。亦即專稱名號也。然此淨宗,唯在發願求生,是故總觀別觀,皆無不可也。無朝虎溪懷法師,則述一心三觀頌曰,境為妙假雲雲。境為妙假者,即心也。觀為空者,即境也。境觀雙亡者,非心非境也。亡照何嘗有先後者,遮照同時也。一心融絕了無蹤者,唯一中道妙心,更無空假之蹤跡也。既日用中具足三觀,尚何不法爾乎!三觀法爾門竟

八感應任運門,分二,初感應之相,二論文。今初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針。

感應之相,略明四句。一者,冥感冥應。謂過去善修三業,現在未運身口,藉往善力,為冥感也。雖不現見靈瑞,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是為冥應也。二者,冥感顯應。過去殖善,為冥感已成。便得值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為顯應。如佛初出世,先得度者,現在何嘗修行,如來照其宿機,自往度之,即其義也。三者,顯感顯應。現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道場禮忏,能感靈瑞,即顯感顯應。四者,顯感冥應。如人一世勤苦,現善濃積,而不顯應,冥有其利,此顯感冥應也。天性者,佛性也。相關者,聯系也。有二種相關,謂天性、誓願也。我於諸佛,但有天性相關。我於彌陀,則有二種,故於彌陀,最有緣也。磁石者,吸鐵石。山之陽(南面)產鐵,山陰(北面)必有磁石,二物同氣故也。

二論文。分三,初天性相關,二誓願相關,三結示淨宗。今初

論曰,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故曰,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跡此而言,則諸佛眾生,心精無時而不通吻。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而眾生念念與之迷背。故勢至菩薩雲,一人專憶,一人專忘。若逢不逢,或見不見。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

文分三節,初正明,二引證,三總結。初中同一覺源者,同一天性也。吻者,吻合。即相關也。二引證中,有事理二意,今但約事釋。一人專憶,喻佛常欲度生。一人專忘,喻眾生念念迷背。佛常欲度生,故若逢。眾生念念迷背,故不逢。逢,故見。不逢,故不見。此喻理即位也。子若憶母,喻眾生常念佛,喻名字、觀行、相似位也。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喻分證位。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此以法合喻也。現前見佛,如遠公三睹聖像。當來見佛,或命終時見,或於淨土見。去佛不遠者,去自果佛不遠也。三總結。一理,即天性也。拔苦與樂者,悲能拔九界苦集二谛之苦,慈能與佛界道滅二谛之樂也。天性相關竟

二誓願相關

況無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故凡百眾生,弗憂佛不來應。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

文分二節,初明誓願,二明相關。按無量壽經,過去久遠,世自在王佛世中,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無上道意。棄國捐王,而作沙門。號曰法藏,詣世自在王佛所,求佛說法,時世自在王佛,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發無上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國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白佛言:唯願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故發四十八種大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設有一願不滿,不取正覺。今道果久成。僧那者,此雲宏誓也。此明誓願。然磁能下,明相關也。然諸佛度生,原無揀擇,而因中願力不同,結緣有異,故有相關不相關者。彌陀因中願勝,與此土眾生緣深,故誓願相關也。誓願相關竟

三結示淨宗

是以求生淨土者,信行願三,缺一不可。

《彌陀要解》雲: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是故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感應任運門竟

九彼此恆一門。分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普賢行願品》雲: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此中能不失正念者,正謂唯此願王不相捨離也。此實在操之有素也。

二論文。分三,初舉事,二顯理,三引證。今初

論曰,往生傳雲,張抗仕石晉,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咒十萬遍,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華上。見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之孫也。

石晉者,後晉也。高祖石敬塘,後唐明宗之婿。借遼兵而滅唐,有天下,改稱為晉也。舉事竟

二顯理,分二,初克本體直示唯心,二就行人指點唯心。今初

所以爾者,蓋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約土而言,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

所以爾者,承上文西方只在堂屋西邊而言也。極樂者,乃吾心之淨土。心淨故,所以土淨也。娑婆者,乃吾心之穢土。心穢故,所以土穢也。約土而事論,而有彼此之幻相。約心而理論,彼亦唯心,此亦唯心,原無遠近也。直示唯心竟

二就行人點示唯心

但眾生自受生以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自受生以來者,謂從無始以來也。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者,被色受想行識分隔真如實性也。謂六凡五陰,區局真谛之性,不契性量之源。二乘五陰,區局俗谛之性,不契性具之源。菩薩五陰,區局中谛之性,不契性體之源。現陰者,現在五陰也。趣生陰者,趣淨土清淨五陰也。陰有四種:謂現陰。命終時,名死陰。死陰後生陰前,名中陰。投胎時,名生陰。大善大惡,不落中陰。今念佛人直趣生陰者,不落中陰也。捨現陰趣生陰,故曰生則決定生。唯心境界,無有去來。故曰去則實不去也。顯理竟

三引證。分二,初引經證,二引古證。今初

故首楞嚴經雲,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大佛頂經》雲: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雲雲。未捨暖觸者,即最後剎那,第八識趣生陰時也。善惡頓現者,亂心位也。純想即飛者,謂純是虛想,不能從墮也。若飛心中,謂上升心中也。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者,平日所修福慧,並發求生淨願也。自然心開者,一切境界無有障礙,所求淨土自現,隨願力往生也。引經證竟

二引古證

法智大師雲,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亦此意也。

彼此恆一門竟

十現未互在門。分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蓮華開敷。

蓮華開敷者,喻因果同時也。華開蓮現,故曰因中有果,功德不唐捐也。

二論文。分二,初約心法圓融明互在,二約心性常住明互在。今初

論曰,圓頓教人,頓悟心性,無修而修,修彼樂邦。性中所具極樂,由修顯發。而此心性,豎貫三際,橫裹十虛。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是以念佛之人,名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雖名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與所具果法,同居一念。心性融通,無法不攝。故如蓮華開敷,華中有果。

頓悟心性,無修而修,修彼樂邦者,頓悟隨緣不變之性,雖然無修。然而不變隨緣之用,無所不修。以性中所具法身之極樂,由般若解脫二種修德而顯發故也。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者,理具事造二重三千同居一念也。由同居一念故,是以念佛之人,名為全法身之性德,起成般若解脫二種修德。全二種修德,仍在法身之性德中。約修德而論,雖名為因。約性德而言,因中有果。以因法果法同居一念故也。理具三千因法,事造三千果法,同居一念,故曰心性圓融,無法不攝。猶如蓮華開敷。華喻因,蓮喻果。華開蓮現,喻因果同居一時。故現未互在也。心法圓融明互在竟

二約心性常住明互在

況此心常住,無生滅去來。即今念佛之心,便是當來華池受生之時。故說初發心人,極樂寶池,已萌蓮種。若精進不退,日益生長,華漸開敷。隨其功德,大小輝煌。其或懈退悔雜,日漸憔悴。若能自新,華復鮮麗。其或不然,芽焦種敗。且此蓮華,人誰種植。現未互在,斯言有歸也。

越國夫人王氏,宋哲宗從父荊王之妻也。專修淨土晝夜無間。導諸婢妾,並志西歸。中有一婢獨懈慢。夫人曰,不可以爾一人壞我規矩,擯之。婢悚悔。遂發憤精進,久之不倦。一日謂同事曰,吾其行矣。夜聞異香滿室,無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夜夢化去之婢,令致謝夫人,幸蒙訓責,得生西方,感德無量。夫人曰,彼能入我夢,乃可信爾。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導夫人行。頃之,見一大池。有蓮華大小間錯,或榮或悴。夫人問其故。婢曰,世間修西方者,才發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精進者榮,怠廢者悴。若歷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璎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也?婢曰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夫人又問何人?曰馬玗也。兩人俱修淨業,事具本傳。夫人曰,我當生何處?婢導之行,可數裡。望見一華台,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處,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方趣前為壽,視之,則已化去矣。現未互在門竟

淨土生無生論會集輯要 終

 

上一篇:開願法師:人性本善,不善的是--習氣
下一篇:開願法師:真正開解生命的無量意義(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