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學習《四十八願》摘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習《四十八願》摘記

此四十八願,出於《無量壽經》。在無量阿僧祇劫前,阿彌陀佛因地,曾作大國王。時世有佛,號世自在王,國王聞佛說法,心大歡喜,棄國王位而作沙門,名曰法藏。法藏比丘白佛言:我已發無上道心,願佛為我講說諸佛如來淨土之行。令我能如說修行,成就佛道。世自在王佛知其志向高明,願心廣大,為其講說二百一十億佛剎,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並悉現之。法藏比丘見後,經過五劫思惟修習,復白世自在王佛: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法藏比丘,汝可說之。於是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此四十八願。一一願,皆是比較二百一十億佛土,擇其最殊勝、最完美之佛土內容結成。現在彌陀果佛已成,因願已滿,所以彌陀淨土,乃四十八願行所莊嚴成就,是十方佛土中最極殊勝莊嚴之佛土。四十八願內容,先列經文,次述管見。

一、  國無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興此本願?(本願即因地所發之願)因看到某些佛剎,國中有三惡道,深感污染不淨,遂發願雲:設我成佛,我之國土,無有地獄、餓鬼、畜生,若仍有三惡道者,不取正覺。(即誓不成佛也)發願而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乃反願說法,更顯其發願之堅決。

二、  不更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更,經歷之義。佛何故興此本願?因看到某些佛土,國中人民,雖然亦修五戒、十善,能生人天善道,享受種種快樂,但福不長久,縱生天上,天福若盡,五衰相現,有直墮三惡道,酬償其宿世惡業果報者,故發願雲:設我得佛,生我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經三惡道者,誓不成佛。故極樂淨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三、  身真金色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某些佛土,國中人民膚色不同,

種族歧視因之產生,不能平等,故發願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膚色相同,一律身作真金色,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四、  形色相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某些佛土,國中人民,長相有美丑之別,譏嫌由此產生,故發願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悉皆端正,無有好丑之別,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五、  宿命智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

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梵語那由他,華言億。百千億那由他劫,即百千萬萬億劫。劫有大中小三種:小劫:人壽自十歲,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此為增劫。再從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歲,而至十歲,此為減劫。一增一減,合成一小劫,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中劫:二十小劫,合成一中劫。大劫:中劫分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各二十小劫,合成一大劫。下至者,下限之意,往生西方者,都得宿命智通,能知過去百千億億劫中發生之事,無有忘失。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某些佛土,國中人民,由於無宿命智通,隔世所造善惡之事,轉生即忘,又會造新業,於修行不利,故發願雲:設我得佛,生我國天人,皆得宿命智通,能知己身或他身無量劫來往事。此宿命智通,非常殊勝,對己而言,不會再造新的惡業而招致墮落。對他而言,由於知前人無量億劫來善惡往事,即能對症下藥,因機施教,有利於化導眾生。

六、  天眼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此即天眼通願,得天眼通者,對於此世界他世界一切形色,及諸眾生死此生彼種種苦樂之相,均能看見。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某些佛土,國中人民,由於無天眼通,不能見到十方世界佛土種種粗妙苦樂之相,故發此本願:設我得佛國中人民,皆得天眼通,能徹見十方世界佛土種種粗妙之相,使國中人民從對比中更能明白極樂國土之勝妙,有利於增長道心,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七、  天耳普聞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此即天耳通願。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十方佛土,國中人民,只能聞本國佛的法音,聽不到百千億那由他佛土佛之說法,故發此願:設我得佛,生我國者,不但能聽自佛土佛之說法,亦能聽無量無比他方佛土佛之法音,不但聽到,且能憶持不忘,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八、  他心悉知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此乃他心通願。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十方佛土人民,多無他心通,彼此之間,思想不能溝通,不利於說法教化,故發此本願:設我得佛,國中人民,皆有他心通不但能知自國人民彼此所思,而且亦能了知十方佛土人民之心念、欲樂,便於投其所好,對機說法。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九、  神足無礙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此乃神足通願。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十方佛土,國中人民,由於無神足通,不能自在地往返十方佛土,親近、供養諸佛,聽聞法音,故發此本願:設我得佛,國中人民,悉有神足通,能自由往返於十方佛土,或禮拜、供養如來,或聽聞法音,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十、  不貪計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身見是五利使之一,最難斷除,若不斷身見,見惑難斷。

故佛興此本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起貪著身見之想念,此願不滿足,誓不成佛。由於有此勝願,往生西方者在水鳥樹林說法音中,自然很快斷除身見。

十一、住定證滅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十方世界之中,凡夫終日處於亂心,乃不定聚。外道不明真心,所修之定,不能出離生死,乃邪定聚。小果聲聞,無菩提心,沉空滯寂,不思度生,證偏空涅槃,亦非大乘正定,因此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皆入於正定聚,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能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往返於十方世界,上求下化,莊嚴水月道場,化度如幻有情。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十二、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光有常光與放光二種。此指佛之常光。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十方佛土,應身佛常光,有照十由旬,(一由旬為四十裡)有照百由旬、千由旬,不能遍照十方百千億佛國,故發願雲:設我得佛,應身佛光明,能遍照百千億佛土,無有障礙,能以光明,作諸佛事,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十三、壽命無量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十方佛,化度眾生,皆隨機設化

,緣盡入滅,應身壽命,有長有短,遂發此本願:設我得佛,應身壽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劫,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應身佛,有始有終,壽命縱長,終有滅度之一日,乃相對而言,是有量之無量也。)

十四、聲聞無數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發此本願?蓋聲聞現出世相,是住持三寶之一,國中有無量無比之聲聞,容易令人生起念三寶之心,故有此本願。

問:西方是大乘境界,為何聲聞多至無量無邊?

答:他方定性聲聞,不能往生彼國。所有國中聲聞,皆是他方佛土回小向大之羅漢,皆往生其國,彌陀鹹一一攝受,故其數之多,假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亦不能計校其國中聲聞數之多少。

十五、隨願修短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修者,長也。修短自在,即壽命或長或短,悉隨己意也。

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他方佛土,國中人民,壽長短不一,短壽者,修行佛道,尚未斷惑,即便命終,再一轉生迷本所修,重復造業,從而輪回六趣,無有出期,故發此本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與我同壽,均無量無邊之長,保證可以不歷異生,直登補處,若國中天人,忍證無生之後,欲於他方世界化度眾生,願自促其壽者,亦隨其意,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十六、不聞惡名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興此本願?某些佛土,不但有三惡道,更有種種不善之名,遂發此本願:設我得佛,國中不但無三惡道之實,連惡道之名,亦難聞到。耳目所接,惟善境界,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十七、諸佛稱歎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

正覺。”

咨嗟,贊美稱歎之意。佛何故興此本願?蓋阿彌陀佛欲莊嚴自國清淨佛土,令十方世界眾生,持其名號,求生其國。設使不令十方諸佛稱歎贊美其名,十方佛土眾生,何由得知國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從而願生彼國。此乃彌陀為攝受十方眾生之深慈大悲,故發此本願。

十八、十念必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十念必生願。佛何故興此本願?鑒於十方世界眾生,欲唯仗自力斷除見思煩惑而了生死之難,往往今生修行,隔世又迷,重復造業,再墮惡道。故發此本願:若十方世界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持我名號,若臨終時,心不顛倒,乃至十念稱名,即便命終,亦得帶業往生。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正因彌陀因地有此一願,使末法億億眾生,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有了可能。至於造五逆重罪,誹謗正法,不得往生,此約平時說,令人知所警誡,不去造此五逆等罪。但觀經說,若臨終人,過去曾造五逆十惡重罪,地獄相現之時,遇善友教,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至心念佛,更無馀念,由念心猛利,化地獄法界為佛法界,亦可下下品往生。如唐張善和臨終地獄相現,猛利念佛往生,即是實例。《觀經》約臨終說。《無量壽經》約平時說,故攝否有異。

十九、臨終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發此本願?由於一切眾生,臨命終時,神識昏迷,不能自主,即念佛之人,若未得一心,臨終之時,正念亦難把定,故發悲願雲:若十方眾生發上求下化之心,復能持我名號,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求生我國,我若不能率清淨海眾圍繞其前,垂手接引者,誓不成佛。故念佛之人,平時信願真切,臨終定蒙佛親來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帶業往生。

二十、欲生果遂願。

“設我得佛,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系念我國,指或修妙觀,或持佛名。(時值末法,持名最為契機)植眾德本,指修淨業三福等。修妙觀、持佛名為正行,修淨業三福為助行,正助合行,至心回向,求生極樂,定遂所願。佛發此本願,殆為末世眾生保任,依此而行,決可往生其國也。

二十一、三十二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此三十二相願,極樂國天人,不僅身皆金色,並有三十二相。此相只有佛與轉輪聖王具足。經中說,轉輪聖王威相具足,比之帝釋以復丑劣,帝釋比六欲頂天則又不及,而六欲天人,比極樂國天人則又百千倍不及。佛何故興此本願?乃為慈悲攝受十方世界眾生往生其國而發此勝願也。

二十二、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果位。如此土彌勒菩薩,將來補釋迦而成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往生極樂,必定至於補處高位。則知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以彌陀有此本願故也。佛願並雲:若往生者有本願欲往他方世界化度眾生,則亦能被弘誓铠,積累德本,修菩薩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使之建立無上菩提道心,超出諸地之行,修習普賢之德,悉得成滿所願。

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供養諸佛,是普賢十大願王之一,乃捷成佛道妙行。然而一佛剎土,即有三千大千世界之廣遠。要遍供如此眾多佛土諸佛,設非彌陀有此本願攝持,何能成辦?經中說;極樂人民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極樂國中菩薩何以能一生成佛,亦與彌陀有此供養諸佛本願有極大關系也。

二十四、供具隨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供佛須有供具,或花香燈燭,或幢幡寶蓋,或茶點果品。

供具雖豐,數亦有限,何以遍供無量無邊諸佛,此事供養之局限也。苟能用理供養之法,則亦能辦到。何謂理供養?即運心觀想所供之佛,能供之己,以及中間供具,一一如幻如化,我心周遍法界故,則我之供具亦周遍法界,此即理供養之境。由於極樂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三輪體空之德本,運心遍供十方諸佛,復仗彌陀此一供具隨意本願攝受之力,自然能隨意化作眾多供具,遍供諸佛。

二十五、演說妙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佛智有二種:一者實智,即根本智。二者權智,即差別智。實智乃佛自證之法性理體,權智乃佛化他之差別妙智。佛能了知一切法差別之相: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亦能知一切眾生種種欲樂,種種意行,根成熟不成熟,可度不可度,以及應以何法得度等。要證得此權實二智,只有分破無明之別地圓住菩薩能知少份,其馀皆非智力所及。極樂國中菩薩由於彌陀有此本願攝持,鹹得此智,故能演說妙法,隨機施教,自在無礙。

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那羅延,天上金剛力士之名,此翻堅固。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十方世界眾生五蘊之身,乃眾苦之本,命終爛壞,惡丑不淨。故發此本願:設我得佛,生我國中之菩薩,皆得金剛那羅延身,永免生病及色身變壞之苦。

二十七、一切嚴淨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此為西方依正莊嚴超勝十方無量佛剎之願。佛何故興此本願?意在攝受十方佛土眾生,往生其國。極樂國中天人,(正報)一切萬物(依報)均極莊嚴、清淨、光明、美麗,形狀與色彩非常殊勝、奇特,美妙到無能稱說,無能衡量地步。即使獲得天眼通者,能無所不見,也不能明白辨別國中一切萬物之名稱及數量。何以故?此皆是彌陀大願攝持,稱性功德之所莊嚴成就故。

二十八、道樹高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者,不取正覺。”

道場樹,即菩提樹。印度有此樹,但極樂國中之道場樹,不同凡樹,具足無量光明,能顯現出種種色彩,而且樹高四百萬裡。經中說:道場樹,猶如明鏡,一切他方世界,無邊佛剎,皆於道樹中現其形相。此種不思議境界,不但極樂國中之大菩薩能徹見徹知,即使小功德之天人,仗佛願力,也能見知。

二十九、誦經得慧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辨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受持、讀誦經典,是自行。為人講說,是化他。苟無智慧,就不能通達經義。若無辨才,就不能講說化他。極樂國中菩薩仗彌陀誦經得慧本願之力,既能誦經明其義理,自利具足。又能具足辨才,為人講說,利他無礙。上求下化,進道彌速。

三十、慧辯無限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若少智慧,則不能通達經義,若無辯才,則不善為人講說。極樂國中菩薩,仗彌陀慧辯無限願力,自利利他,悉皆具足。

三十一、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極樂國土,仗彌陀此一照見十方本願之力,直如一面明鏡,能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此種境界,即華嚴宗之事事無礙法界,善財進入彌勒樓閣,只見重重無邊佛剎,仿佛如此。故華藏即極樂,極樂即華藏,不一不二,不可妄分大小、權實也。

三十二、寶香妙嚴願。

“設我得佛,自地已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極樂國土,眾寶莊嚴,妙香普熏,超勝欲、色界諸天。

自地上至虛空,地上:黃金為地,金繩界道,宮殿樓觀,七寶欄楯,周匝圍繞,七寶行樹,華果流芬。天空:七重羅網,風動妙音。所有一切萬物,皆是無量眾寶之所合成。而且散發種種奇妙之香,國中菩薩,聞此香氣,皆修佛行,此皆彌陀因地大願,稱性功德之所莊嚴。

三十三、蒙光柔軟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身柔軟,則溫良柔順,能遵王化。心柔軟,則心地柔軟,易受佛化。佛之光明,照到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蒙光照及眾生,自然身心柔軟,超過天人柔軟,增長念道淨心。故無量光佛,十方諸佛所共贊。

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無生法忍,乃別地、圓住菩薩初破一品無明之果位。諸者不一,乃言其多。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梵語稱為陀羅尼者。據法華所說,得諸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於一切法,得無礙辯,乃深位菩薩所證,若非彌陀本願攝持,何能令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皆能聞名得忍。

故彌陀名號,萬德所成。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持至一心不亂,淺則伏煩惱,深則得三昧,證無生忍。

三十五、脫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女人之苦,比男人更甚。生育之苦,中饋之勞,恆由女性擔當,舊時代重男輕女,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在家作女,供父母驅使,出嫁為婦,要服勞翁姑,順從丈夫,哺育子女,操持家務,何嘗有半點自由,一時安逸。故皆厭作女身。幸彌陀有此本願,則脫女身,亦未為難。惟當聞名以後,發菩提心,持佛名號,定可往生極樂,得往生已,則永脫女身,以國中本無女人故也。

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修行佛道,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方堪修成。中間還不包括退墮時劫在內。經中說,信位未滿菩薩,(七信之前)時進時退,如空中羽毛,飄蕩不停,稱毛道眾生。眾生輪回六道,更不待言。故佛發此本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號,壽終之後,生於極樂國土,終不忘失菩提道心,常修清白梵行,直至成佛,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三十七、天人致敬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一句彌陀,是多善根,是多福德。所以能令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名之後,善根萌發,對阿彌陀佛生起無比崇敬之心,所以五體投地,稽首作禮,且信根增長,樂於修菩薩行,因此,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世人於衣服之事,大費苦心。家境貧寒者,有破襖蔽體之苦,家道尚可者,則有浣洗縫補之勞。家道殷富者,則有衣服崇尚時新,不斷更新之煩。仗彌陀此一本願,極樂國中,則無此等苦惱。所穿衣服,自然化現,如佛所贊應法(稱性)妙服,自然被體,無縫紉、洗滌、翻新之勞。國中人民,自可專志於上求下化之道業矣。

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漏盡比丘,即四果阿羅漢,見思惑已盡,不漏落於生死,故稱漏盡比丘。由於煩惱粗惑盡故,心感無比喜悅、輕安。未經回小向大之羅漢,每耽此樂而不肯涉俗利生。仗彌陀此一本願攝受,極樂國中天人,雖樂如漏盡比丘,終不忘上求下化之行。

四十、樹中現剎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意,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樹中現剎願,全顯極樂依報,乃彌陀稱性功德之所莊嚴,乃事事無礙法界。能小大相即,一中見多。能於寶樹之小中,圓見十方無量莊嚴佛剎之大,而且可隨當人之意,欲於何時,見何等佛土,皆悉照見無礙,清晰如鏡中見其面容。雖說十方佛土,皆唯心現,但若非此一本願攝持,何能令國中菩薩見此之不思議境界。

四十一、諸根無缺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六根具足,容顏端正,乃宿世福德所感,六根有缺,人所憎惡。亦過去生惡業所致,由於眾生多劫以來,八識田中,善惡種子交替生起現行,,難於保證生生世世六根具足。故佛興此本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從此之後,直至成佛,終不再受諸根缺漏之報。

四十二、清淨解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正受、心一境性。清淨解脫三昧者,能於諸境界相上,不為所動而得解脫,故名清淨解脫三昧。蓋無生法忍之境界,能於一念頃,神足遍至十方無量佛剎,供養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他方佛土諸菩薩眾,聞彌陀名字,仗彌陀此一殊勝本願攝持,故能逮得此清淨解脫三昧也。

四十三、聞名得福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由於佛有此本願,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佛名字,壽終之後,來世定能出家,現比丘相。為何作比丘而稱生尊貴家者,以僧人乃三寶之一,最極尊貴故。蓋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此指在家菩薩而言。今世為在家之人,世緣所纏,不得遂出家願,故待壽終之後,仗彌陀此一本願攝持,轉生得預三寶之數。一說:菩薩因中有扶持佛道之願,仗彌陀願力攝持,轉生作國王,大臣或大富長者,扶翼聖教,故曰生尊貴家,理亦可通。普賢行願品雲:“若生人天,常居勝族”是也。

四十四、修行具德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菩薩行,指淨佛國土,教化有情,廣行四攝六度之事。具足德本,指菩薩在行六度時,三輪體空,不住有為(不著有)不住無為(不著空),念念契入中道理觀,此乃成佛之本,故稱德本。否則,若一執相,即墮有漏福德。豈成德本。由於彌陀因地有此本願,故使他方諸菩薩眾,聞佛名字,在修菩薩行時,能念念契入中道德本。

四十五、普等三昧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何謂普等三昧?普者,普遍。等者,齊等。住此三昧,則能普見一切諸佛,故名普等三昧。由於彌陀有此一普等三昧本願,令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佛名號,皆得住此普等三昧,直至成佛,常見十方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

四十六、隨意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土眾生,聞正法難能聞契理契機之正法尤難。極樂國中,則無此難,由於彌陀有此本願,令國中菩薩,能隨己心願,欲聞何種法門,即聞何法。

四十七、聞名不退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聞名不退願,最為殊勝。苟無此願,則十方世界眾生,修行佛道,能免退墮之緣者,了不可得。佛悲憫十方世界修行者眾,得果者少,中間遇緣退墮者,比比皆是。故興此本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之名,不能即得不退轉者,誓不成佛。不退有三:一者位不退。橫出三界,總不退轉於凡夫地。二者行不退。恆修大乘利生之行,終不退轉於二乘地。三者念不退。破一品乃至四十一品無明,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佛一切種智海)直至成佛。而此土念佛眾生,得生西方,亦必蒙彌陀此一大願攝受,圓證此三種不退。

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據《無量壽經鈔五》所說:一者音響忍。由聞音響而悟解諸法實相之理,忍可於心。二者柔順忍。由得第一忍故,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而不逆,即修諸法實相之行。三者無生法忍。即心契諸法實相,能於一切境界相上,涉俗利生,繁興大用而不為空有兩邊所動。此乃別地圓住分破一品無明,分證一分三德之位。由於諸佛有此本願,故令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佛名號,即得此三種法忍,修諸佛法,終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十八願,願願度生,法門之妙,孰逾於此。普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信願持佛號,共同往西方。

 

上一篇:菩提法師:讀印順導師之《方便之道》
下一篇:菩提法師:漫談中國佛教之叢林制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