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言
我們常常都在談論學佛的問題,但為什麼要學佛?學佛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這一問題卻有許多人不甚明了。學佛並不是無意義、無目的,而是要想獲得一種高尚、圓滿的成果。學佛而能夠深刻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的信念,才能真正地走向學佛之路,而不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歧途。本文撷錄印順導師《妙雲集》中關於學佛的一些論述,期與學佛者共勉!
一、學佛對生命的認識
人從最初出生開始以至老死為止,匆匆數十年,終日渾渾噩噩,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誰也不能答覆這一問題。所以只能說糊塗的來又糊塗的去,人生就在這糊塗中過去。有個比喻,很形象地說明這糊塗的人生:某處有兩座聳峻的高山,山下是一條很深長的溪流,兩山的中間有一條狹長的小橋連結著,人就在這條橋上前進。向前山遠眺去,是雲霧彌漫,一片糊塗;向後山遠矚去,又是煙霧沉沉;向下看去,深邃莫測。有的人走上三兩步,就掉下深淵;有些人走了一半路程,也不幸掉下去。就是走近對面山邊,也還是難以幸免落入茫茫的深淵。掉下去究竟去向何處,誰也不知道。這正是茫茫人生的最好寫照。有道是:“茫茫生死事難知,碌碌終生何所得?”面對現實人生的迷惘與苦迫,人們不禁要問:人生究竟所為何事?有何意義?然而,這一問題,唯有佛法才能完滿地解答,也唯有佛法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根本方案。
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死生的無限延續,構成三世流轉的生命之流。死了,決不就是毀滅;同樣的,未生以前,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前一生命的結束——死亡,即是後一生命的開始。如秤的一頭低下去,另一頭便高起來;生命也正是如此。三世相續的生命流,不是不變的永恆,而是不息變化、繼往開來的。現有的生命,有時極快樂,有時極痛苦;有時極聰敏,有時極愚癡;有時壽命短促,有時壽長多少劫。這種種的差別,只是前生所積集的業因不同。過去的業力,影響到現在,而現在的思想、行為、對人對己的一切活動,都留下新的業力(與過去未盡的業力),等此生結束時,又重新開始一新生命。一生又一生,看上去是中斷的,但卻並不從此完結。就如今晚睡覺,一夜過去,明早再起來一樣。所以,佛教的三世業感說,實能诠釋人生的真相。窮通、夭壽、成敗、得失、苦樂、智愚等一切的境遇,都是由於過去或現生的業力所成。然而,業力是可以改進的,從現在向著善的方面去做,前途自然充滿了無限的光明。
三世業感說的生命觀,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論上,所以,無論是落於地獄、餓鬼、畜生,輪回而不知出路,但終究是要在自己身心的改善中,完成解脫。學佛就是要從現實生命中止惡向善,再進一步,修學出世法——戒、定、慧,對於不徹底的、充滿缺陷的生命,作一番徹底的改造,徹底地解除苦痛,把三世流轉的生命,淨化而成為究竟圓滿的生命。
二、學佛的根本意趣
生命的三世流轉,一般人都感到難以信受,雖然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有不少的記載,證明生前死後的事實,但他們還是會認為傳說的不可信。對於這些人,連佛也無可奈何。從前,有人問起前生後生,懷疑三世。佛為他說:例如那邊山頂,有一大樹,枝葉扶疏,如肯登山,就能看見;如向這邊看,向山下望,不依從指示的路徑去探求,怎麼會見到呢?所以一向向外馳求的世人,不受指導,不習禅定,不得淨智,憑他眼見耳聞的知識,否定三世流轉的生命事實,正如聾子否定聲音一樣。我們學佛,首先要信受這三世流轉的生命事實。有了生命無限延續的信念,自能樹立光明的人生觀,充滿活力,而努力於新生命的創造。人生,從孩童到老年,無時無刻不在演變中,雖然是不斷地變化,後後不同前前,但永遠相續著,還有它個體的連續性。更進一步地說,今生一期舊的生命結束,新的生命又跟著而來。所以,今生若不能做一個好人,不能積集功德,來生所得的果報,也就不堪設想了。換句話說,要想後生比今生更好、更聰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這前後相續、生滅無常義,可以使我們努力朝向上向善的目標做去。有人說:我不想學佛、成佛,只要做一個好人就夠了。這話乍聽起來,覺得很有道理,若再仔細地推敲,就不免會有些問題。為什麼呢?若只想做一個好人,內心就滿足而不能自我強化、努力向上,結果每每是僅得其下。正如有些人,能合理地獲得錢財和地位,但是往往會利用這些,做出種種害人利己的勾當。這都是由於缺乏了人生向上的精神,更沒有確定向上目標所致。學佛,就是要我們向上、向善、向好的方向努力,一步步地進達那至善的最高峰——成佛。
三、學佛的方法及次第
學佛的因緣不一,有從信仰而來,有從慈悲而來,有從智慧而來。然而,在學佛的完整過程(信解行證)中,信,實在是學佛的第一要著。聲聞乘中說:“信為能入,戒為能度。”菩薩乘中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功德。”“我法甚深妙,無信雲何解?”所以,我們想學佛,想依佛法而得真實利益,就必須對三寶生起深刻的淨信,否則就與佛法無分而漂流於佛門之外。三寶,是佛法的總綱,歸敬三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三寶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但如不能歸向三寶,就不能得到,無緣受用,正像不能進入公園的大門,就不能領略林園花木的幽勝一樣。所以發心學佛,首先要歸依三寶,以三寶為崇高理想的目標,自己不斷地修學,加以佛菩薩慈悲願力的攝受,使我們身心融化於三寶中,福慧一天天地增長,一天天接近那崇高的目標。
歸依,有依托救濟的意思。如人落在大海中,隨波逐浪,四顧茫茫。在這生死邊緣,見到草束浮漚,也會伸手攀援;聽到風響鳥鳴,也會大聲呼救,求救的心情懇切萬分,可說唯有此求生的念頭。那時如有船只經過,即應投托該船而得到救濟。歸依三寶,即在生死大海中的有情,信受佛法僧三寶,依止三寶而得到度脫。佛法僧三寶是沒有染污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歸依處。求受歸依的,應該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樣,懇切忏悔,生恭敬心、清淨心。歸依的心情是內在的,但也要有形式的歸依。所以學者必須在歸依本師前,長跪合掌,依師長教誨,自誓說:“從今日,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雜阿含經》卷一、三○經)凡發願受持歸依的,哪怕是生死關頭,也不能中途變悔。就是說笑,也不可說我不信三寶,或者說我不是三寶弟子。經上說:佛如醫師,法如方藥,僧伽如看護病者的護士。為了解脫世間的老病、死病、貪癡病,非歸依三寶不可。
歸依了三寶,應該以至誠心來修供養。對於佛像(佛塔)、經典、僧眾,即使是不大莊嚴,不大清淨,也不可輕慢,要一律生尊敬心。供養佛,如禮拜、贊歎、右繞,及供奉香、華、伎樂、燈明、幢、幡、寶蓋等莊嚴具;供養法,如書寫、印刻,或者莊嚴經典,以香華等來供養;供養僧,是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日用雜物,但必須是佛法所認為是清淨的、僧眾可以用的,切勿供養不如法的物品。至於最上的供養,沒有比依從如來的教法、聽從僧眾的指導而切實可行的了!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是佛法常說的修學次第。歸依三寶之後,必須要親近善知識。由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而得聞所成慧,即能於三寶、四谛、緣起、聖道等佛法確信不移,而引發趣向的欲求。從多聞正法,深入地去思維觀察,才能更深刻地悟解佛法,而得思所成慧。由思維觀察,對佛法有了深刻的認識,能照著佛法去修學,一一見於實行,而做到三業清淨,即得修所成慧。從此可知,聞思修是修學佛法的初步,是任何修學佛法所必經的。然從師而起三慧的修學程序,可能發生流弊,所以釋尊又說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作為修學的依准。佛法以正覺的解脫為目標,而這必依聞、思、修三而達到;聞慧又要依賢師良友。這三慧的修學,有必然的次第,有應依的標准。這對於正法的修學者,是應該怎樣的重視釋尊的指示啊!
四、學佛的三大要素
信願、慈悲、智慧,是學佛的三大心要,或者說是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一切法門的學修,都依此而圓成。如古大德所言:“失之則八萬法藏若冥夜游,得之則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信願,就是信願菩提心。由於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眾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惟有修證成佛,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眾生。於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然而成佛度生的大信心、大志願,主要從大悲中來。所以經上說:“大悲為根本”、“大悲為上首”、“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又說:“諸佛世尊,以大悲而為體故。”論上說:“佛心者,大慈悲是。”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所以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佛菩薩的心髓,沒有慈悲,也就沒有佛法,佛法是從慈悲而發揮出來的。
慈是與樂,即以世出世間的種種善利,利益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同得快樂、幸福。悲是拔苦,即減輕或根除眾生的痛苦。對這苦痛重重的世間而言,顯然拔苦更為它所急需。如一塊荒蕪的園地,必先將那不良的荊棘雜草除去,然後播下好種,才有用處。眾生的煩惱病太多,若不設法去其病根,一切快樂的施予,都不會受用。就像一個少年,習氣不好,專交壞朋友,每天閒蕩胡鬧,搞到傾家蕩產、衣食無著、為非作惡,你若想救他,單給他金錢資具,使他圖得一時的舒適,是不夠徹底的,甚至可能弄得更糟。因為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他的性格、習慣,還未改過來;也就是說,他的苦根還沒有斷除。這般給他好處,於他不會有什麼實利。所以,大悲實在是拔濟眾生苦難、解除眾生生死的根本。
智慧是貫穿信願與慈悲的紐帶。離開了智慧,信願就會變成一種狂熱的、充滿愚癡與邪見的追求;慈悲就會成為一種禍害。所以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癡”,又說“慈悲成禍害”。所以,初學必須以信願啟發智慧,而後更以智慧助長信心,兩者相關相成,互攝並進,最後到達信智一如,即是真實智慧的成就。慈悲依於智慧而流露出對一切眾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智慧亦依於慈悲而彰顯出它的無礙大用,從而達於悲智交融的平等法界,契於無常無我之寂滅法性。因此修學佛法,必須三者相攝相成,完備地修持,始能臻於圓滿的境地。
結 說
上來所談的幾個問題,只是印順導師著作中關於學佛的部分內容,也許對初學佛的,或是學佛已經很久的有些益處。總之,學佛就是要對這生命的三世流轉有個明確的認識: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斷開展,生死未盡,會無限地延續下去。因此,若想得到生命的超越、痛苦的解除,就必須得從學佛開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