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法華經》經義答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法華經》經義答問

問:什麼叫五時、八教?

答:五時八教,是天台宗創立的,是對世尊一代所說的教法先後順序及其內容,作出評判和诠釋。語本智者,義出佛經。五時者,一、華嚴時。如來初成正覺,稱性直談自證法門的《華嚴經》。欲令大機眾生悟入法界也。稱華嚴時者,系從經名立時。華嚴二字,蓋以萬行之因華,莊嚴一乘果德之意,故稱華嚴,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凡有九會,說法處所換了七處,一般所謂七處九會說華嚴經是也。約時則如來三七日中所說。或者疑曰:華嚴經,經文最長,晉譯有六十卷,唐譯有八十卷之多,何以說法之時反少耶!當知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不起於座,佛神力故,時會聽者,謂如食頃,情況類似,不足疑也。二阿含時。說四阿含經。此約經立名。《妙玄》雲: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中阿含,明真寂深義;雜阿含,明諸禅定;長阿含,破外道。梵語阿含,此翻無比法。意謂聖人所說,智慧無量,分別法義,無可比並之意。又稱鹿苑時,此則從處立名,四阿含同是鹿野苑所說故。由於小機在華嚴會上不能得益,佛不得隱勝現劣,脫珍著蔽,不動寂場而游鹿苑是也。三方等時。方等廣談四教,均被眾機。說經既多,如維摩、思益、楞伽、金光明、勝鬘等,均方等時說,說處亦不一,或王捨城,或捨衛國,或泥連河。所以只能約法立時,稱為方等。何謂方等?四教並談曰方,三根普被曰等。四般若時。從經說諸部般若立時。如摩诃般若,光贊般若,放光般若,金剛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等。五法華、涅槃時。此則從經立時,法華涅槃二經同屬醍醐教相故。是為五時。五時說法頌雲: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是也。(此約別五時)

八教者,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也。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是名八教,略釋八教之義,頓教者,不從漸來,直說於大,故名頓教,此指華嚴,佛成道時,即說華嚴大教,以前未說漸,故是頓大之頓,華嚴屬頓教部,漸教者,漸次調停,引向於大,故名漸教。阿含為漸初,旨在破外道之邪,立內法之正;方等為漸中,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旨在引戀空滯寂之小,向智求悲度之大。般若為漸末,會一切法,皆摩诃衍,旨在蕩滌二乘情執,歸於大乘也。秘密教者,如來不思議力,令一座同聽異聞,此不知彼所聞,彼不知此所聞。由於聽者互不知所聞內容不同,故稱秘密教。不定教者,聽小法,得大益;聞大法,得小益。以得益不同,名不定教。何以會出現此等現象?若宿世於漸法中,曾種頓的種子,所以今世聞漸法,得頓益;或宿世於頓法中,曾種漸的種子,所以今世聞頓法,得漸益。

藏教者,經律論三藏也。經藏,法本義,律藏,滅惡義,論藏,無比法義,各含文義,條然不紊,故名三藏教。通者,此教三乘共修,三乘同觀無生四谛,同修體假入空的十二因緣觀和六度觀。若鈍根,唯見偏空,通前藏教。若利根,兼見不空,通後別、圓。故名通教。別教者,獨菩薩法,別前藏通二教,修證時長行遠,次第隔歷,別後圓教,故名別教。圓教者,《四教義》曰:圓義有八,一、教圓,正說中道,言不偏也;二、理圓,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三、智圓,一切種智圓也;四、斷圓,不斷而斷,無明惑斷也;五、行圓,一行一切行也;六、位圓,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也;七、因圓,雙照二谛,自然流入法性海也;八、果圓,妙覺不思議三德之果,不縱不橫也。總之,一切圓融,圓伏、圓信、圓斷,故名圓教。

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猶醫士按病處方也。藏等四教是化法,如辨藥味,猶辨藥性之味。《止觀義例》雲:頓等四教,是佛化儀。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問:在五時八教中,為什麼《法華經》稱純圓獨妙?

答:佛一代所說,五時八教中,權法實法都有。在《法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之前,是權歸權,實歸實,是不圓融的。法華開顯之後,方知“惟是一佛乘,無二亦無三”,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以法華獨擅純圓之稱,法華獨得稱妙者,可從《法華》與前四時教法中比較而知。如一、華嚴時,雖稱頓教,正說圓教,兼說別教,一粗(別)一妙(圓),權實了不相即,且大不納小,小乘在座,如聾如啞。是故所說法門,雖廣大圓滿,攝機不盡,不暢如來出世本懷。二阿含時,但說藏教,故唯粗無妙。三方等時,四教並談,三粗(藏通別)一妙(圓)。四般若時,帶通別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是二粗(通別)一妙(圓),亦非全妙。法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開三藏通別之權,唯顯圓教之實。開前三教,一一無非實相妙谛。開顯之後,一代所說,悉皆是妙。妙玄雲:“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乃無可對待之絕待妙也。又:法華出八教之表,屬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法華會漸歸頓,乃圓頓之頓,非華嚴頓大之頓,故非頓。亦非阿含漸初,方等漸中,般若漸末之教,故非漸。法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是顯露,故非秘密。“決定說大乘”,故非不定。所以如來一代的五時八教中,法華實出四時之外,八教之表,故獨得妙名,稱為純圓獨妙也。

問:法華經雲:諸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請問什麼叫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答:先解釋開示悟入四字的含義,後再解釋如何叫佛之知見。開示悟入,根據《法華文句》所說,必須一、約四位,二、約四智,三、約四門,四、約觀心,四個方面來解釋:(一)約四位釋,即是圓教菩薩住、行、向、地四個階位,由於破無明淺深不同,所以分為四位。開是十住位,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故;示是十行位,由於除了惑障,佛知見體顯,法界眾德,顯示分明故。悟是十向位,由於障除體顯,法界分明,悟知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入是十地位,由於事理既融,自在無礙,任運流入佛之智海。(二)約四智釋,(1)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知見;(2)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差別解惑之相,一一皆是示佛知見;(3)一切智,知一切法,唯是一相寂滅,悟寂之理,即是悟佛知見;(4)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種種行類,無不皆知,即是入佛知見。以上約位、約智,唯圓教聖人方開,亦即十住位以上方能開示悟入,凡夫是絕分的。(三)約四門釋,(1)空門,悟一空一切空,即開佛知見;(2)有門,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3)亦空亦有門,悟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4)非空非有門,一切皆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見。能通之門,則有四門差別,所通之理,則無差別也。(四)約觀心釋,(1)觀於三谛之理不可思議,叫做開;(2)能分別空假中心,宛然不濫,叫做示;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叫做悟;(3)空假中心,即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叫做入。實則是一心三觀,分別作開示悟入來解釋也。後之約四門、約觀心二門,名字位人,亦能依門觀心,開示悟入佛知見,所謂大開圓解也。

次釋佛之知見,佛知,即佛一切種智。具足三智,一切智,知空;道種智,知俗;一切種智,知中。此三智,具足三觀一心之妙知,故曰佛知。佛見,即佛眼,佛具足五眼。一、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晝不見夜,以有色質障礙也。二、天眼,修禅定而得,遠近、前後、內外、晝夜,皆能見之,以無色質障礙也;三慧眼,觀一切法空;四法眼,觀一切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法門,令其修證;五佛眼,具足前四眼功用,無法不見,無法不知,以佛具足一切種智及佛眼,故名佛之知見也。

問:法華以純一無雜,獨得妙名。《輔行》又提出四一顯妙的理論,證明《法華》是妙法。請問是哪四一?

答:《輔行》說,四一的理論,均出自本經,文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教一。因為十方如來雖然亦說二乘或三乘的權法,但目的在於為開權顯實作個弄引,意在顯實法,開權之後,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法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所以是教一;文雲:“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行一。道有能通之義,因為法華但說正直一道,即無作妙行,所以是行一;法華經但為菩薩,不為小乘,這是人一。佛昔雖復說三乘,但為化菩薩。開顯之後,所有眾機,皆同為菩薩因人,所以是人一;文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理一。《法華會義》說,有三種世間,一、正覺世間,二眾生世間,三器世間。此三種世間,當體是即空假中理,理性本無生滅,故一一無非常住,一一無非法位,但眾生迷暗,於常住中,妄見生滅。於真如中,妄見遷流,故世間相雖常住而不知也。問,悟此理性,  名為正覺世間,以順性故,性相俱常可也,迷此理性,而為眾生世間,既迷理性,性雖本常,相未必常,雲何眾生、器世間相,亦常住耶?答,若冰與水,同以濕為性,濕常冰亦常。復如醉見屋轉,屋本不轉。故得世間相常住也。

答火中紅蓮“本已有善”、“本未有善”之問

此語出《法華文句》智者釋常不輕菩薩品之文。原文為“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輕以大而強毒之。”“本已有善”者,指釋迦因地於大通智勝佛時為十六沙彌,曾為四眾覆講《法華》結緣,下過一乘緣種,故雲:“本已有善”。無奈彼等中間忘失大心,退大向小,好樂小法,釋迦雖欲以大乘法而教化之,而彼等不肯接受。(如信解品中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等文。)於是世尊只得脫珍著弊,隱一乘之實,施三乘之權。以為將來開權顯實作個弄引,故雲:“釋迦以小而將護之。”

“本未有善”者,指釋迦因地塵點劫前,在威音王佛所,曾為常不輕菩薩,凡見四眾,悉皆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夫未成佛而為之授記,乃是授三無差別之佛性記。四眾不解,故說,“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而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夫一聞授記成佛之音,如擊塗毒鼓,不論樂聞與不樂聞,已種下一乘佛種,未來必定有開花結果之時,故雲:“不輕以大而強毒之。”管見如此,不知仁者以為當否!

 

上一篇:慧門禅師:慧門禅師法語 佛法是離苦得樂的好方法
下一篇:慧門禅師:開佛知見-如何聞思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