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忏華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印度佛教史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各宗大意序輯第二種 —印度佛教史綱

黃忏華居士編述

一 結集法藏

二 第二結集

三 第三結集

四 小乘二十部之分立

五 迦膩色迦王朝之佛教

六 大乘之興起

印度佛教史綱

一 結集法藏

涅槃經言釋迦佛將入涅槃時,以無上正法付囑摩诃迦葉。西域記傳佛既涅槃,摩诃迦葉,慮法藏斷絕,選取聖弟子中已證無學果者千人,共詣耆阇崛山畢缽羅窟,結集法藏。以阿難隨侍如來,多歷年所,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命集素呾纜(經)藏。優波離持律明究,眾所知識,命集毗奈耶(律)藏。迦葉自集阿毗達磨(論)藏。此結集以迦葉為僧中上座,因謂之上座部。其不得預迦葉結集之眾學無學數百千人,更於窟外結集,別為素呾纜毗奈耶阿毗奈耶阿毗達磨雜集禁咒五藏。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謂之大眾部。又智度論傳文殊彌勒,將阿難,於鐵圍山間,集大乘三藏為菩薩藏。或傳大乘經由廣慧菩薩結集。又佛地經論言傳法菩薩結集。

法藏之結集,經論所傳不同,僧祗律傳大迦葉與千比丘俱,詣王捨城,至剎帝山窟,集有三明六通德力自在從世尊面受或從聲聞受二部比尼者五百人,結集法藏。先命阿難集四阿含及雜藏,次命優波離集比尼藏。五分律傳大迦葉與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至王捨城,先命優波離誦比尼藏,次命阿難誦修多羅藏。善見津傳大德迦葉大德阿菟樓馱,將五百比丘,往王捨城,於先底槃那波羅山邊。講堂,結集法藏。先命優波離出毗尼藏,次命阿難出法藏。

又阿育王傳。傳迦葉共五百羅漢至畢缽羅窟,撰集經法。先命阿難說修多羅藏,次命優波離說毗比尼藏,迦葉自說摩得勒伽藏。十誦律傳摩诃迦葉共五百比丘,安居王捨城外精捨,先命優波離誦毗尼藏,次命阿難誦修妒路藏及阿毗昙藏。四分律傳大迦葉與大比丘僧五百人,皆是阿羅漢多聞智慧者,往王捨城,共論法毗尼。先命優波離集毗尼藏,次命阿難集修多羅藏及阿毗昙藏。後長老富羅那聞訊,與五百比丘往王捨城,欲豫在其次聞法。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為此比丘,更問優波離乃至集為三藏。智度論傳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捨城耆阇崛山中,結集經藏。先命阿難集修妒路藏,次命優波利集毗尼藏,後復阿難集阿毗昙藏。毗尼母經傳摩诃迦葉於王捨城耆阇崛山竹林精捨,集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經藏。命阿難先集毗尼藏,次集修妒路藏,後集阿毗昙藏。尊者富蘭那與其徒眾五百羅漢聞訊,往王捨城,語摩诃迦葉,亦欲得聞。摩诃迦葉即向富蘭等,出集法藏因緣。

又增一阿含經序品傳迦葉集四部比丘八萬四干眾,命阿難結集法寶,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傳大迦葉於摩竭國僧迦屍城北,集八萬余眾,命阿難盡集諸經以為一藏,律為二藏。大法三藏,諸異法合集眾雜,復為一藏。

又分別功德傳諸方等正經皆是菩薩藏中事,先佛在時,已名大士藏。阿難所選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藏。

又菩薩處胎經傳大迦葉集諸羅漢,八億八千眾,命阿難,菩薩藏集著一處,聲聞藏亦集著一處,戒律藏亦集著一處,阿難最初出經第一胎化藏第二中陰藏,第三摩诃衍方等藏,第四戒律藏,第五十住菩薩藏,第六雜藏,第七金剛藏,第八佛藏,是為經法具足。

已上經論所傳法藏之結集,雖有二藏三藏四藏五藏等別,而無界內界外窟內窟外之分。真谛三藏部執論疏傳迦葉令阿難頌四阿含,集為經藏。令富婁那誦阿毗昙,名對法藏。令優波離誦毗奈耶,名為律藏。此時乃有無量比丘,來欲聽法,迦葉不許,令住界外,各自如法誦出三藏,有阿羅漢,名婆師婆,為大眾主,教授諸人,界外之眾,其數既多,故時皆號為多眾也。界內之眾,迦葉上首。世尊自說迦葉為上座,佛滅之後為弟子依,故時皆號為上座也。西域記傳分窟內窟外二部,如前所雲。

二 第二結集

異部宗輪論述記言王捨城之結集,雖有二處,人無異诤,法無異說。佛涅槃後一百年,毗捨離城諸跋耆比丘,遠離佛法,行得受金銀等十事,時有長老耶捨,慨跋耆比丘所行非法,非難之。遂生異诤,分為東西二部,面部多耆舊,袒耶捨。東部多少年,袒跋耆。相持不下,於是長老離婆多集東西二部於毗羅耶女所施園,共論法毗尼,而多亂語,乃於二部中各求四人,檢校律藏,就十事一一問答。卒由長老薩婆迦摩斷十事非法。時諸大德,更相謂言,應事結集。乃誦出法藏及毗尼藏,如迦葉初集法藏無異。於八月月得集竟。此結集與會者凡七百比丘,故名七百結集,又名七百集法毗尼。跋耆比丘眾,別於一處結集佛法,是名大眾結集,而稱前者為上座結集。

三 第三結集

佛涅槃後百余年,摩竭陀國阿育王命世,統攝瞻部,為轉輪王。王初心乖佛法,舉情卒暴,後翻然改悔,深生信悟,盡力弘通佛法。即位第十七年,眾僧集眾六萬比丘,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選擇知三藏得三達智者一千比丘,於華氏城雞園寺,結集法藏,九月日竟。時莅會者皆上座部,大家部不與,此結集北方不傳。結集後遺大德末闡提等,各持佛法,往罽賓犍陀羅吒等國中豎立。佛法之光明,照耀於廣袤數百裡。

四 小乘二十部之分立

佛涅槃後一百年間,佛法一味和合,但有上座大眾之名,未分異見。一百年後,當阿育王時,有大天論師,立新義,作五事頌,佛法大眾,因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昔時界外結集之苗裔,多朋大天義,取昔名,稱大眾部。其翻大天義者,多昔時界內結集之苗裔,亦取昔名,上座部。是為小乘根本部執。後即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雞湚部。次從大眾部中又出一部,名多聞部。後大眾部中復出一部,名說假部。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外道,亦名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居制多山,與彼大眾部僧,重詳議前大天五事,有可不可。因茲乖诤,分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眾部,本末合有部。其上座部,二百年來,一味和合。至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為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即本上座部,後移入雪山,轉名雪部。後即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可住弟子部即舊犢子部,次此犢子部,復出四部,一法上部,即舊昙無德部。二賢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後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化地部。次此化地部,復出一部,名法藏部。三百年末,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飲光部,至四百年初,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如是上座部,本末合有十一部。是為小乘二十部。

依南方所傳,佛涅槃後一百年至二百余年間,大乘上座二部,展轉流出二十二部,本末合有二十四部。

五 迦膩色迦王朝之佛教

佛涅槃後第四年,北天竺迦膩色迦王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附。王笃信佛法,弘宣佛道,為四海法王,與阿育並稱。幾務余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而諸異議,部執不同。王用深疑。無以去惑,以問脅尊者。尊者答以諸說皆正,隨修得果,佛既懸記,如折金枝。王復問諸部立范,熟為最善。尊者答以諸部之中,莫越有宗,王即令集此部三藏,遂選聖僧四百九十九人,以世友尊者足成五百人,並推為上座。於是五百聖眾,先造十萬頌邬波第铄論,釋素呾纜藏。次造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釋釋毗奈耶藏。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釋阿毗達磨藏。既結集已,以赤銅為鍱,镂寫論文,石函緘封,建窣堵波(塔)。藏於其中。先是王伐中天竺,得馬鳴大士以歸,大興佛法。馬鳴智慧淵鑒,。有功德日之稱。大毗婆沙之結集,馬鳴筆受之,為制文句。經北天竺弘通大乘,導利群生,造有大莊嚴論經,佛所行贊,十不善業道經,六趣輪回經,尼干子問無我義經等。其中尼干子問經,提法空要領,談因緣生法俗有真無,為法性宗之要籍。世稱馬鳴造大乘起信論,或雲地論師造。

六 大乘之興起

佛涅槃後初五百年間。全印所弘傳者,唯小乘為盛,大乘久湮聞於世,七百年時,龍樹論師,於南天竺出興。摧伏外道,廣明大乘,徑是摩诃衍教,光宣於五天竺。佛典稱其入龍宮赍華嚴經。開鐵塔,得大日經等密藏。依般若經,造無畏論中論十二門論等,說諸法皆空不可得之法門。又於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說淨土教義。為顯密八宗之祖師。其弟子有提婆龍智二人。提婆承龍樹中觀法門,造百論,宣揚一切皆空之妙理。龍樹承真言密教,為密宗第四祖。

當大乘教興隆時,小乘教亦頗有钜制,就中如世親論師之俱捨論,所立義本薩婆多,說一切諸法實有,然時朋彼經部之義。又诃梨跋摩論師之成實論,簡取諸部最長之義,見明人法二空,

佛涅槃後九百年間,無著論師,於北天竺興。後於中天竺,承彌勒論師瑜伽法門,造大攝乘論顯揚聖教論阿毗達磨集論等,廣說法相唯識之妙理。其弟世親論師,初於薩婆多部出家,妙解小乘。後就無著遍學大乘義,造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等,集唯識教義之大成。千一百年間,護法論師出興,深解世親之學,造論釋三十唯識,張如幻有義。同時有清辨論師,承龍樹中觀之宗旨,造掌珍論等,闡畢竟空義。於是摩诃衍教,分為中觀瑜伽二宗。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護法門下有戒賢,清辨之門下有智光,同住中天竺那爛陀寺,據空有二義,各標宗旨。旋轉為大乘密宗之金胎二部。至佛涅槃千三百年後,外為回教所蹂躏,內有婆羅門教之復興,佛教遂趨衰滅。

 

上一篇:淨宗法師:一代聖教六字全收
下一篇:淨宗法師:《阿彌陀經》的目標與方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