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耶緣起與宇宙人生的奧秘
田光烈
閩南佛學
一、從法相唯識學談起
二、老問題新熱點
三、特異功能就是神通嗎
四、萬法唯識
五、宇宙是一大阿賴耶
六、諸葛亮的夢與覺
七、修證則不無、污染則不得
八、結束語
(一)從法相唯識學談起
中國佛學自東漢佛教傳入後,開始在神州大地播種、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到唐代各宗各派成立,林林總總,眾說紛纭。德行超邁、聰慧絕倫的玄奘大師,在這樣佛學空氣濃厚的時代裡出了家。由於個人的信仰堅定、求知欲強,於是周游南北各地,參訪名師,饫聞各派學說,特別是惠休與僧辯二人對他的啟發極大,惠休是昙遷的弟子,僧辯是靖嵩的再傳弟子。昙遷與惠休是融合南北法相學(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大師。本來《攝大乘論》與《十地經論》都同是無著,世親兄弟一系的瑜伽學說,思想初無二致。傳入中國後,見解極端分歧,所以才形成南北兩宗對立之勢。昙遷與靖嵩二人雖然同時精通《攝大乘論》與《十地經論》並作了一翻融合工夫,問題依然很多,並未能真正得到融合。玄奘大師在這種同一學說而理解分歧的現象面前,不免恍惚迷離,而有進一步深入探赜索隱的必要(參考拙著《玄奘哲學研究》25頁)。是以不避艱險,九死一生,前往印度,探五兮(無著所造五大論)十支(世親所造十支論)秘要,回環師授十有余年。自天竺歸國後,十幾年,譯出經律論諸部共十七種,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大小內外兼綜,空有顯密該備。“一語之安,堅如磐石,一義之出,燦若星辰”(歐陽竟無大師語)。所傳法相唯識學,根據有六經十一論,思想體系極為龐大,而大乘“賴耶緣起”之義,則為其中重要思想之一。蓋印度“所雲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斯並鹹遵聖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架,何真何偽。意在斷除煩惑拔濟眾生,豈欲廣致紛纭重增沈結,依行則俱升彼岸,棄背則並溺生津,西國雙行理無乖競”(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觀、瑜伽,歸趣一致而方法各別,中觀談二谛,瑜伽談三性。法相唯識學據二谛中之俗谛,三性中之依他起性而建立“賴耶緣起”之說兼攝空有以解決宇宙人生問題,所以極為重要。
(二)老問題新熱點
宇宙人生(據實佛學應是眾生)的問題,是人類關心已久而未能徹底解決的老問題。古今中外的許多哲學家,根據各種不同的觀點,建立各種不同的學說,諸如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價值論、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等等,企圖徹底解決宇宙人生的奧秘,而實未能徹底解決。
由於氣功熱的出現,又激發了許多專家教授學者對宇宙和人體生命科學的關注。使這個老問題成了新熱點。氣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有七千多年圖象記載和三干多年文學記載的歷史,特別是在春秋時代,諸子學說中都有關於氣功和人體生命科學的論述,所以說它是個老問題。自八十年代開始以後,短短幾年,氣功熱便在全國沸騰起來,並向全世界傳播。“美國《世界日報》曾轉報中國有兩億人愛好氣功。兩年前,由幾個國家聯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世界醫學氣功聯合會,許多國家的專家、教授、學者,從百姓及高位要人均自願從事氣功健身療疾,養生長壽,開慧振業的多種形勢活動,因此有人稱中國氣功熱,有人稱世界氣功熱正在興起”(吳敘恬教授主編《嚴新大師在北美》393.頁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儒釋道武醫務家各派的氣功,約有二百五十種之多,氣功高級功夫,出現人體特異功能,有人按特異功能的表現及性質分類,約有二十三種之多:“一、超常智能,例如比電子計算機更高速的心算能力,超出常規千萬倍的記憶能力;二、超常的生理能力,許多硬氣功屬於此類;三、超常知覺,包括遙視、遙聽、透視、顯微放大等;四、辟谷,即幾十天乃至幾百天,幾年不吃任何食物而照常生活;五、人體微波強幅射能力;六、思想傳感;七、控制他人思想、控制動物思維;八、發放外氣影響人體生理,許多疾病的治愈,皆屬此類;九、發放外氣影響動物、植物,影響一切物質的結構,(甚至原子核);十一、特異功能,或稱意念致動,意念搬運;十二、突破萬有引力,或稱輕身法;十三、各種遁術,瞬間移身百裡、千裡之外;十四、隱身術;十五、變化術,使自己變成他物;十六、呼風喚·雨,改變氣象;十七、預測未來與洞察過去;十八、與靈魂對話;十九、死後決定自己靈魂去向,即所謂“轉世”;二十、以意念攝取宇宙中各種能量;廿一、與動物、植物通過思維傳感對話;廿二、宇宙語;廿三、改變周圍環境與事物,使之合理;或稱為“佛光普照”;等等。(柯雲路:《新世紀>135頁)。這廿三類特異功能,是氣功高功大師經多年勤修苦練出來的,可以稱為後天特異功能。還有些小孩子生而具有耳朵識字,透視、遙視、搬運、用視力斷接鋼絲等等特異功能的,這都是先天的特異功能了。這麼多先天和後天的特異功能,究竟如何研究解釋呢?這些問題對許多科學部門進行挑戰,在科學界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雳。在事實面前不能不承認,承認事實須究其因,不但在我國多所大學成立機構研究,國外在蘇聯於1959年開始迄今,已成立了三十個特異功能研究所;對人體生命科學進行了多維多層次的研究,美國也同時在斯坦福大學、吉弗尼亞大學、加洲大學、哈佛大學等校設立特異功能研究所,英、法、日本、意大利也有後來居上之勢。1991年著名氣功科學家嚴新應邀赴美國講學,僅兩年多時間,他的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三十多個州,六十多所大學。在美國成立了以中國人命名的當今全世界最大的氣功組織“國際嚴新氣功愛好者學會”。自批准成立以後,在美國已有五十多個地區或大學發展了會員,正在籌備有關的科研小組、科研中心及教育性的有關學院。並在國際上已發展到了九十多個國家,將中國文化的瑰寶、神奇的中國氣功推向了全世界,給人體生命科學的發展以及未來新科技革命揭示了令人振奮的前景。(前揭:《嚴新大師在北美》)。許多科學家從事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提出了種種的設想;嚴新曾提出氣功的七大本質學說:一、光本質學說;二、生命能本質學說;三、ATP功能學說;四、神經體液內分泌的整體性與中心學說;五、活細胞學說;六、電子吸附學說;七、生命信息本質學說“(李倫編著《嚴新氣功現象》66頁1989年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有人認為中國近年來的研究首先的工作是“唯象”的,其次,是根據各學科的理論,也參考國際上心靈現象研究的學說,嘗試著做出科學的解釋具體的理論解釋有十四種:一、負熵原理;二、光本質學說;三、生命能本質學說;四、ATP功能學說;五、神經體液內分泌的整體性與中心學說;六、活細胞學說;七、生物場能量學說;八、生物分子,電子定向學說;九、電子吸附學說;十、生命信息本質學說;十一、生物等粒子體態改變的理論;十二、人體自我控制的理論;十三、生物序的有序化加強的理論;十四、耦聯理論”。<柯雲路:《人類神秘現象破譯}85—88頁,199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柯氏所講十四種學說中第二、三、四、五、六、九、十等七種和嚴新所講的相同,其余七種是新的氣功特異功能和人體生命本質的理論。柯氏接著說:“這些理論解釋,有的科學家們在講,有許多氣功師也在公開場合宣講。但是,它們對氣功的解釋只有有限的局部的真理,總體上都有牽強附會,離氣功的本質差得還較遠。”美國邱實也談到氣功修練中的許多現象至今對人類還是一個迷,不能用現代科學理論去解釋。用現代生理學和三維空間也無法解釋和理解不了氣功修煉中出現的穿牆過壁和意念取物現象;現代醫學也無法理解新鮮骨折病人,幾分鐘被接好而且沒有骨折線;多年癱瘓病人可以在聽一場講座中,恢復行走能力;當代化學也無法理解遠到二千公裡或更遠距離,影響實驗室放射性樣品的原子性狀……。其實這種人類的潛在功能早已引起人類的關注,無怪乎象牛頓和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學家,晚年都關心或沉溺於這方面的研究中”(前揭《嚴新大師在北美》443頁)。
距今1350年以前,玄奘大師所傳的法相唯識學,在佛學中極為重要。弘一大師說:“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皆應先學此以為根柢也”《晚晴老人講演錄》88頁)。南懷瑾先生說:“密宗修法的理論依據,實以“唯識學”的體系作為基礎,和“達摩禅”有同出而異名,目標一致而方法運用各別的微妙關系”(《道家、密宗與東方神密學》28頁)。可知包括全部佛學的顯密二宗都以法相唯識學為理論基礎。不通此宗,學佛無從深入,不寧唯是。氣功特異功能和人體生命科學的奧秘,既然還是一個謎,我認為法相唯識學的理論可以揭開這個謎底。當然,此宗根據六經十一論而建立,既深邃而又廣博,不是一兩萬字的文章、薄學膚陋如我者能講清楚的,本文試談一個大概而已。
(三)特異功能就是神通嗎
特異功能,如前所述有先天性和後天性的二類。後天性的特異功能,可由氣功修煉而得,先天性的不由氣功修煉而得,當別有原因,須另撰文討論。可見特異功能非氣功和氣功師所專有,它和佛法所講神通有何關系?氣功科學研究專家如柯雲路說:“所謂神通,就是通常所說的特異功能”《面對氣功界——氣功修煉的奧秘與誤區》141頁,氣功科學家(即氣功師)們多半也有同樣觀點,如嚴新在《嚴新氣功現象》(157頁)就講到佛家功的“五眼通”功能,所謂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等五種。在慧眼通裡,他又根據功能的作用不同,而分為多眼、析眼、追眼、預眼通等四種,共九種眼通。他是單根據眼功能的大小不同層次而分的。
林厚省在所作《氣功三百問》(283頁)裡,根據《俱捨論》談“六神通”,而加以自己的解釋是:“天眼通:能看見常人看不見的東西,如能透視人體內髒和物體。天耳通:能聽見常人聽不見的聲音,就是遠處微弱之音也能聽到。神足通:四肢靈活,手足輕快,身體輕浮,走路快捷。他心通:有常人所沒有的靈感,比他人更有先知先覺。宿命通:能感知過去的事情,能推測未來的預兆。漏盡通:練功高度入靜後,可達到清淨無為,恬淡虛無,甚至無我空無境界,精、氣、神不漏”(這些理論與佛法大有出入)。
張玉磊在所著《慧通丹田氣功及其遙感治病原理》(58頁)說:“什麼是六通?六通是指神歸大定,於是始能生慧,自有六通之驗矣。六通者:漏盡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是也。前練精時,已有漏盡一通,至此方有後五通之驗也。蓋天眼通,則能見天上之事;天耳通則能聞天上之言;宿命通,則能喻前世之因;他心通則能知未來之事;惟神境一通乃神識用事,若不能保扶心君,則為識神所轉,卻自喜能修能證,而歡喜魔已入於心矣。”這些理論亦與佛法不符。
俸懷邦、黃明山編著的《超功能氣功寶典》(181)說:“中國氣功界把禅定改稱佛家氣功。事實上佛家幾乎無不與“氣功”有關。《妙法蓮花經》‘我得一切智,盡諸禅定際。’《大智度論》‘實智慧從一心禅定生’,‘得禅定則實智慧生’。佛家所提倡的修持方法都是氣功家所必由的門徑,佛家寺廟中菩薩的塑像都表現禅定的姿式,定學其實就是氣功。……佛家禅定直接涉及開發特異功能的內容很多,佛家把特異功能稱為神通,神通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分。現以五通為例,加以說明。1.神境智證通,簡稱神境通。神境系隨意變化自身,任意變化外物,身心無礙之妙境,神境通功能表現有:(1)實有變成虛無。例如特異功能中的將瓶內物體移出瓶外。(2)虛無變成實有,變換一切環境,呈現各種幻視幻覺。2.天眼智證通,簡稱天眼通,就是現在特異功能中的遙視、透視、預知等智能。3.天耳智證通,即天耳通。傳說中的順風耳、微聽、遠聽和內聽功能。4、他心智證通,簡稱他心通。能感知他人的思想意識和動物的心理狀態,即思維傳感功能。5、宿命隨念智證通,簡稱宿命通。能了解社會的推移,事物的變遷。縱觀佛學的起因和佛教禅定的修練實質,足以說明佛家功的宗旨,是尋求人的大智大慧,佛家功法將開放特異功能視為達到根本智——無漏智的必由之路。”
隆蓮法師等所編寫的《藏密氣功》(70頁)說:“佛教所說的“六通”(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即神足通),這三種屬於能;他心通、宿命通(能明過去未來久遠的事)、漏盡通,這三種屬於智。歸納起來,神通就不外乎智和能,所謂神通也就是超過尋常的智和能。其實,各類生物間的差異之一就是各類生物處於不同的“能級”。另外,人的不同情緒——喜、怒、哀、樂等心理狀態能立即影響全身細咆內的生物化學,使產生有益的或有害的各種不相同的物質。這早在30年代的醫學,心理科學的實驗中得到證實了。修習禅定、密法、瑜伽、氣功起主導作用的就是定。由定發慧,而獲提高能級,乃至“頓超”。實質上,這只是人的不同程度的本能的顯發而已。如果發掘潛能能達到全部無余,究竟圓滿的時候,那就是處於最高最優的功能狀態。“但復本自性,更無一法新”,生物場(動植物的作用范圍)的本質就在於此。
作用范圍超常,自在無礙,名之為通,即神通。神通非佛法所專有,仙人外道亦有,乃至鬼神其它動物亦有小通,佛法講神通,詳見於奘師所譯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威力品》,謂菩薩有五種威力: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諸聲聞獨覺威力;五者,不共聲聞獨覺威力。
神通威力共分六種,即所謂“六通”。一者,神境智作證通;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者,天耳智作證通;四者,見生死智作證通;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者,漏盡智作證通。
(一)神境智通又分二種:一者,能變通,二者能化通。能變神境智通有十八種變:
一者震動;二者熾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現;五者轉變;六者往來;七者卷;八者舒;九者眾像入身;十者同類往趣;十一者顯;
十二者隱;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辯才;十六者能施憶念;十七者能施安樂;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
一震動者:謂諸佛菩薩依定自在,能使寺館捨宅、村落國土、六道眾生、世界四大部洲乃至無量無邊三千大干世界,皆能震動。
二熾然者:佛菩薩依定自在,入火界定,身發猛火,出種種焰,發青黃赤白等色,是名熾然。
三流布者:佛菩薩依定自在,於無量無數世界流布光明,是名流布。
四示現者:佛菩薩依定自在,為一切來會眾生,示現無量無數諸佛國土並為宣說如來與佛土之名,是名示現。
五轉變者:佛菩薩依定自在,起四大勝解,即能使地水火風四大顯現,並如實作四大之用,亦能使色香味觸等六塵隨勝解如實顯現受用,是名轉變。
六往來者:諸佛菩薩依定自在於牆壁山石乃至梵世、色究竟天等無量無數三千大干世界,以意為依,縱身往來,無有滯礙,是名往來。
七卷、八舒者: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如一極微”(須彌入芥子),亦能使一極微,舒之如雪山王等(芥子納須彌),是名卷舒。
九眾像入身者:佛菩薩依定自在,能使現前大眾及山河大地種種色相,入己身中,使大眾自知入其身內,是名眾像入身。
十同類往趣者:佛菩薩依定自在,展轉往趣於眾生之中,同其膚色言音。為說正法,示現:教導、贊勵、慶慰等隨類化生,是名同類往趣。
十一顯、十二隱者:諸佛菩薩依定自在,於大眾前或顯現、或隱沒,是名顯隱。
十三所作自在者:諸佛菩薩依定自在,於一切有情界往來住語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是名所作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者:諸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辦,是名制他神通。
十五能施辯才者:諸佛菩薩依定自在,使有情辯才窮盡者,施予辯才,是名能施辯才。
十六能施憶念者:諸佛菩薩依定自在,於失念有情,施予憶念,使能記憶正法,是名能施憶念。
十七能施安樂者:諸佛菩薩依定自在,使聽法者身心輕安,息滅非人所行災厲疾疫,是名能施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者:諸佛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能入無量無數品類種種光明,能作無量無數種種世界諸有情類利益之事。是名放大光明。
以上十八種皆名能變神境智通。若細分別,可以無量無數。
二能化通者:無事而有是名為化,諸佛菩薩依定自在,隨心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略說有三:一化身,二化境,三化語。
一化身、二化境者:謂諸佛菩薩為諸有情作利益事,化似自身或化似他身與己同類,種種差別。或於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中,一時化作多身,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有情作利益事,復能化作相似境界:謂飲食、末尼、真珠、琉璃寶等,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生具。若彼相似,若異於彼,隨其所欲,一切能化。所作化事令眾生見或令眾生愛用。
三化語者:諸佛菩薩所說化語,或妙音相應,或廣音具語,或系屬於自,或系屬於他,或無所系屬,或宣說正法,或誨責放逸等等。
能化神境智通略說身、境、語三種,若細分別品類差別,則無量無數。
以上所說諸佛菩薩能變能化二種神境通。為了達到兩個目的:一者,引諸眾生入佛聖教;二者惠施無量受苦眾生,種種晶類利益安樂。
(二)隨念宿住智通者:謂諸佛菩薩,以宿住智,能憶念過去身中一切事情;亦能憶念其他有情過去身中一切事情;又能令他有情得宿住智,於今世所作所思極微之事,均能憶念不忘,所憶時間,或無間剎那;或右讓有數;或無量無數。
諸佛菩薩所有隨念宿住智,為了達到兩個目的:一、憶念本生,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行苦行。令於佛所生淨信故,生恭敬;令於生死生厭離故。二、憶念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熟,破除眾生所執種種常見。
(三)天耳智通者:諸佛菩薩以淨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皆悉得聞。
(四)見生死智通者:謂諸佛菩薩以超人清淨天眼,能見有情世間相。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妙色惡色,生已增長,從少至老一切生身之相,器世間相。能見無量無數一切世界中所有色相。
諸佛菩薩所有見生死智通,為了普見十方無量無數有情,隨其所宜+施予種種利樂安樂。
(五)知心差別智通者:諸佛菩薩以他心智,遍知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中之有情,有無煩惱,有無雜染、劣、中、勝等心,受相應心等,各種心態的本性、晶類、行相、於一念頃皆能如實了知。
諸佛菩薩依此他心通,為了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種種勝解、界行,以便能正安處趣涅檠宮種種正行。
(六)漏盡智通者:於三界中,為煩惱系縛名漏,即煩惱之異名。諸佛菩薩如實了知或自或他,心於煩惱得究竟解脫,證得畢竟清淨,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而不作證.於有漏事及與諸漏而不捨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污(煩惱即菩提),此種威力超越一切威力。
諸佛菩薩漏盡智通,為了自無染污,亦為所有眾生廣宣此義,令離煩惱,同證菩提。
以上所講的諸佛菩薩所有的六種神通威力,即通常所謂六通。
1.神境智作證通——即神境通亦名神足通。
2.隨念宿住智作證通——即宿命通。
3.天耳智作證通——即天耳通。
4.見生死智作證通——即天眼通。
5.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即他心通。
6.漏盡智作證通——即漏盡通。
《瑜伽》所言六種神通威力,與通常所言六通,不盡相同:(一)特別是第一種神境智通,通常說神境通即神足通或如意通,指日行千裡,孫悟空一個筋斗打十萬八千裡,或費長房的縮地法之類。《瑜伽》所言的神境通,分能變與能化二類,能變中有十八變;能化中有三化,范圍非常廣泛,六通中除漏盡通而外,其他四通幾乎都可以包括在裡面,不是特異功能中縮地法或日行千萬裡所能望其項背的。(二)六通是智慧之境。慧有千差萬別,從諸佛的無漏慧到眾生的有漏慧,都是慧。慧由定生,定亦有漏無漏之別,諸佛菩薩之定為無漏定,眾生所修之定為有漏定,是以欲界亦有定。無漏定在般若為三三昧,所謂無相、無願、無作是也;在瑜伽為四三昧,所謂大乘光明定,集福王定,賢守定,健行定(見《攝大乘論》)是也。此出世無漏殊勝禅定,非一般禅定可比,亦非氣功師所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者所能比,此十方三世諸佛與入地聖人所行境界,威力無窮無盡,所作功德亦無窮無盡,非三界有漏凡夫、外道、仙家鬼神等所得而有。(三)外道凡夫等亦有小通,非殊勝智慧之境,不必由定而生,其定亦非出世無漏之定,乃有漏定,不能產生威力無比之神通,所謂不一定由慧定而生者,外道凡夫等所有的小神通或特異功能,由其他的外力或原因可以產生,永明延壽禅師在所作《宗鏡錄》(卷十五)中盲五種神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通有五種: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何謂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中陰了生(謂死後之中陰身能知托生之處),神龍隱變,此謂報通(亦名業通,言由果報而得之者,如白居易生七月便知識“之無”二字,九歲者識聲律,現在許多小孩自發的特異功能,皆由前:世果報而得者。謂之報通或業通)。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謂依通(依憑丹藥、畫符、念咒等法術而得者,神仙多由此而靈變自在)。何謂神通?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隨定力,此謂神通(神謂心神,如羅漢之凝心修定,照物分明,變化自在者)。何謂道通?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華,影像無主,此謂道通(道謂道理,如菩薩之證悟中道實相之理而得之者),“五通層次,一層高一層、一層深一層,不包括佛在內。佛的神通如何?延壽禅師引《華嚴論》雲:“經雲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稱理原,無出入體,無靜亂體,無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滅,理真智應,性自遍周,三世十萬,一時普應,對現色身,隨智應而化群品,而無往來,亦不變化,名佛神通。智無依止,無形無色,體無來去,性自遍周,非三世攝,而能普應三世之法,名曰神通。”目前各派氣功所出特異功能,以大氣功師所出現的特異功能而論,略與羅漢相似而遠不如羅漢層次之高,而其性質亦有世出世之不同,其他一般氣功師和孩子所出現的特異功能,則不出乎依通、報通、妖通三者之外。
(四)萬法唯識
法者,梵雲達磨,通於一切之語。奘師所糅譯的《成唯識論》以自體任持與軌生物解二義釋法,自體任持者,謂宇宙間一切事物如大小、方圓、長短、虛實等等物事各保任持其自體也;軌生物解者,謂宇宙間一切物事既各有其自體,而又皆能保任維持其自體之相狀,而使人對萬物產生如其自體之理解也。蓋“法”相當於物,為至大無外之公名。涵義極廣:一、指萬物,如《詩·大雅》:“天生丞民,有物有則”;二、指與身相對者,如《易·系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如雲“身外之物,;三、指內容或心中想像之境,即意言境,言為心聲如《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四、事即物。物務即事務,如雲“物論”即輿論,《莊子·齊物論》即使各種學說,主張齊一平等之義;六、物又言宇宙本體,《老子》“道之歸物,為恍為惚”,又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獨立而不解,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中庸》:“其為物不二”“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佛學中所謂法住、法性、法身、法界、涅槃、真如、皆名法。這樣看來,法字包括宇宙森羅萬象,或染或淨,或心或物等一切的一切。因法字所包甚廣,無以名之,名之曰“萬法”,其實世出世間的物事何止萬法。
次談唯識,識即心又即意。《成唯識論》說“心、意、識三名之差別”。因角度不同,命名亦異,第五卷引《入楞伽經》伽他中說:“藏識說明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藏識是第八識,思量名意是第七末那識,了境名識是前六識,這是奘師所傳唯識學將識分為八識的理論根據,但在奘師譯的彌勒菩薩說,世親造釋論的《辯中邊論》中只說根、塵、我、識四種識;波羅頗密多羅譯的彌勒菩薩說,世親造釋論的《大乘莊嚴論》中說六種識;又在奘師譯無著菩薩造,世親、無性二師釋的《攝大乘論》中說十一識,或多或少,開合不同。
《攝大乘論》所說的十一識,將宇宙萬有(即萬法)歸納在識中,謂萬有不外識所顯現謂之“萬法唯識”。十一識者:《攝大乘論·所知相》第三依所知三相(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建立唯識。論雲: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法。此復雲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生死識。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生死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引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為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為依他起相。
此中身識者,眼等五根名身。身者識,眼等五識所依能執受意界名為身者,即第八識,彼於身中為主公故。受者識,六識所依意界名為受者,即第七識,意識等依之而起,領受種種苦樂事故。此等三識以內六界為性,彼所受識,即色等六外界(即六塵)彼能受識,即眼識等六識界。世識,謂諸界三世因果生死相續不斷,依於身等似三時影現因果相續之義而立(時間)。數識,謂諸界非一眾多一十百千多寡計性,依於身等多少似一等數量而立。處識,謂器界山河大地東西南北方隅處所性,依於身等生存所居之似村等現處而立(空間)。言說識,謂依見聞覺知所起名句文身似言說相現诠表境性。此等通名識者,依識分位立,由識現似諸影像故。以上諸識身識乃至言說識等九種),皆用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中所說名言熏習種子為因而生。自他差別識者,由我見故,即於身等諸識,差別自他,我我所有,他他所有等,依識建立,似彼影像,名自他差別識。此由所知依中我執熏習種子為因而生,由我執熏習故。隨諸識生起彼執也。諸趣生死識者,隨諸有情業果差別,即於身等識建立人天地獄餓鬼旁生等善惡諸趣,死此生彼識,識似彼影現,說名為識。此由所知依中有支熏習種子為因而生,由無明行緣起識等。由愛取有緣起生等,諸趣生死由此有故。(參考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卷五十一。王恩洋居士《攝大乘論疏·所知相分第三)。
三種熏習與十二支的關系:我執熏習,即無明緣行,它除了自己種子現行的循環,還引起有支熏習。有支熏習,便是行緣識,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它除了自種現行的循行的循環,還引起名言熏習。名言熏習,便是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有支熏習者,即眾生行為的熏習,它所熏成的習氣是新生的。由此新生種子產生眾生的無量生死以及一切果報。名言熏習者,由眾生感覺的熏習,是本有的習氣。如本識上無此類習氣,眾生便不會有感覺或思想發生,由此我執熏習生起根身、器界、以及心王心所、時分、數分、方分、語言文字一切知識。我執熏習者,有人我與法我二種:人我粗法我細。法我可以獨起,人我必依法我同起。二者各有新熏本有二種,本有為俱生我執,在第七和第六識中間,七識中無間斷,六識中有間斷。新熏我執,為分別我執,唯在第六識中,由推求義理以及一切學派的傳說而執有我。(基師謂我執通六七識非如攝論唯說第七)周叔迦居士在所著《唯識研究》中,對三種熏習作如上的解釋之後。接著又說:
“此種人生宇宙循環不已的原則,便是依他起自性。他指各種緣,諸法皆因各種緣而起,謂之緣起。阿賴耶識是緣起的機樞,故謂之賴耶緣起。依他起自性,可染可淨。由迷而染,則為遍計所執,皆由語言文字之推求而起。此有五種:第一由名分別義,第二由義分別名,第三由名分別名(一切歷史語言學問),第四由義分別義(一切科學),第五由名義分別名義(一切學術诤論)。眾生由對治而悟,由悟而淨,終極則為圓成實性”。
《攝論》依所知三相建立唯識,而阿賴耶識則為三相所依。所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十一識包括宇宙萬有,而十一識皆由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阿賴耶識即所知依,表示賴耶為種子之所依也。種子有三種:一、名言熏習種子;二、我見熏習種子;三、有支熏習種子。所謂“熏習種子”,意謂種子乃由熏習而生。(《攝論》只談新熏,後來護法本有始起並談)。既言熏習,則有能熏與所熏。《成唯識論》約十一識為八識,八識又約為二識,第八識為藏識,前七識為轉識。轉識能熏,藏識所熏。能熏所熏,互為因緣,生起萬有諸法,謂之緣起,又八識皆為“能變”。第八識為初變,第七識為二能變,前六識為三能變,不守故常而有能力,是為能變。《唯識述記》釋變為轉變,轉是起變義,轉變即緣起。至於變現而後緣生矣。阿賴耶識是緣起的機樞,故謂之賴耶緣起。現在再將周叔迦居士所制“依所知三相建立唯識表”列在下面,以見賴耶緣起包羅宇宙人生萬有之一斑(表略)。
賴耶緣起既包羅宇宙人生生命的一切,故欲知宇宙人生的奧秘,必須於賴耶緣起之義中去探求。
(五)宇宙是一個大阿賴耶
迷悟依於真如,染淨依於藏識。《攝大乘論所知依)》有雲:“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皆不得成;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亦不得成”,這就是說:世出世間所應可知的染淨諸法,皆以藏識(阿賴耶識)為依,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淪》(卷五十一)中早就說過:
去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染)還滅(淨)相?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勝義恨)、根所依處(扶根塵皆色法)及轉識等(七轉識及相應諸心所皆心法)故(這是說有情世間是由賴耶緣起而生,所以賴耶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成唯識論》雲:“所言處者,渭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眾燈明各偏似一“(這是說眾生各自阿賴耶中共相種,遇緣成熟受果生起,即能變似顯現器世間相。器世間即眾生生存的世界,這是說客觀世界也由賴子緣起而生,所以賴耶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為增上緣故。所以者何?無有有情與余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情界互力增上緣”(這是說有情相處之間,由於相互影響而產生苦樂的感受。影響來自多方面,有家庭的、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教育的、藝術的、交際的等等互為增上緣的關系,無一不是由賴耶緣起而生,所以說賴耶亦是有情互起根本)。
由賴耶緣起而顯現的這三種根本(有情世間生起根本器世間生起根本及有情互起根本)功能,即賴耶的雜染相。此雜染相,即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是世間相。還滅相是“滅道”二谛,是出世間相。世出世間皆由賴耶緣起而建立。眾生或流轉、或還滅、由賴耶受熏中的種子或雜染或清淨而定。所謂賴耶受熏者,即染淨諸法之種皆以賴耶為所依也。無著菩薩由種子義乃立賴耶,由賴耶義而著《攝論》。攝淪十殊勝語先提賴耶,為一切依據(所知依即賴耶),即表示種子之所依也。
賴耶何以為種子之所依?阿賴耶識,即<<攝論》中在之身者識,《成唯識淪》中之第八識。《唯識三十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此頌骨八段十義,這裡只錄前五義以說明賴耶緣起。五義者:一、“阿賴耶識”言自相;二、“異熟”,言果相;三、“一切種”、言因相;四、“不可知執受處”言所緣即相分;五、“不可知了”、“言行相即見分。阿賴耶識即第八識之自相,舊譯的無沒失,但有持種義,而無受熏義,奘師譯為藏識,則具二義:持種為能藏(因相),受熏煙所藏(果相)能藏所藏,是顯賴耶與轉識互為因果的緣起關系。賴耶見分,又為七識之所緣,執為自我,又有執藏一義。因此賴耶自相,具能藏(因)所藏(果)執藏之義。
八識三相,窺基法師就現行賴耶(園測法師就種子賴耶說)而言,自相攝持,因相持種,果相能引,對前為果,對後為因。就因果而見自相,舉自亦攝因果,(因果公例有三:1.能生種子是因,所生現行為果。2.生他為因,從他生為果。3.對後果而言為因,對前因而言為果),如除自相,則一切無依皆不可說。自相為體,因果為義,義即是用,依體而有。用從何來?即由種子而起。是以自相就種子言,因果就現行言,然舉現行亦概三相,即一現行識,若望業招則名果相,若望能持一切種則名因相,若望攝得因果,遇名自相,蓋現行當下一念發生,此非憑空而來,按其實物,即種子自相也,賴耶緣起,唯識自相,因果宛然,因果自相有條不紊,一念之中,已盡具之,一剎那中,可以悟及全體大用,關鍵在於種子之功能也。
因果自三相,是八段十義中之前三義。第四義,“不可知執受處”,賴耶所緣即相分;第五義不可知了,言賴耶行相耶行相即見分。賴耶所緣相分有三:執受者,有種子,根身二種;非執受者一種謂處、即器世間,如下表:種子
佛言“阿陀那識甚深細”,因為所緣的執受、處、能緣的了,既深且細,不是凡夫所能識的,所以都言“不可知”。其次:種子、根身、器辦三者都是賴耶所緣的相分,都和賴耶執受有關,執有二義:一攝為自體;二持令不壞;受亦有二義:一領以為境內外,二令生覺受。執受與相分有關系,如下表:
見相二分,非賴耶獨具,八識心王心所同具見相二分。八識皆名能變,變謂轉變,轉變即緣起,變的內容,即識體轉似二分,二分之顯現,乃隨眾緣(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而生起,謂之緣起,八識二分之緣起,以阿賴耶識所藏之無量種子為中樞,故之賴耶緣起,識體所轉似的見相二分為依他(緣)有,以二分為能取,所取之取則無。宜黃大師雲:“唯識在解明能變,即就見相分而言。見是分別,相是所別,二皆有生滅之用名之為分,所以簡於常一之體也,又所謂見分者,非視見,乃見解,乃虛空玲珑之用,凡與事相交涉者皆見也。見托相起,相由見生,此就能所別之為二,其實則一識而已矣”(《唯識講義筆記》卷一24頁)聶耦庚記,呂澈校訂)識非局限於根身、乃交遍於法界。眾生各有八識,各一法界,而皆交遍,一切心王各有見相二分,一切心所亦各有見相二分,宇宙森羅萬象,實不外此千差萬別無量眾生無量相見二分之顯現而已,二分實唯一識,故曰“萬法唯識”,二分之遇緣顯現必有其因,此因即阿賴耶識中始以來所攝藏的無量種子,此種子遇緣現起,故曰“賴耶緣起”。
“萬法唯識”之“識”,為種子之現行,種子之現行,種子為潛在之功能,識未生時,不曰識而曰種;識已生後,不曰種而曰識,識之現行為現量所極成,則此生諸識之功能,自可以比量推知,諸識交遍於法界,故種子亦交遍於法界,而潛藏種子之阿賴耶識,亦交遍於法界。法界為諸佛所親證,超越時空,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故法界之時間無終始之分;芥子納須彌,須彌入芥子,故法界之空間無大小之別。從超越時空這一角度而言,亦可謂之法界全息律,法界為宇宙之本體,宇宙為法界之現象,本體是體,現象是用,體用不離,賴耶交遍於法界,亦即交遍宇宙,故宇宙是一大阿賴耶,無量眾生之各各阿賴耶,皆此宇宙大阿賴耶之全息縮影也。
賴耶緣起,一念之間,可以顯現宇宙之全體大用,關鍵在於賴耶所攝藏之種子,種子有多名:以其有能生勢用,故名種子,以其功用有能生大用之能力,故名功能,以其由現識熏令增長,故名熏習,亦名習氣,亦名氣分。以其隨逐有情,眠伏藏識(即賴耶),故名隨眠。在眾生位,其體污染,令身心不得輕安,故名粗重,《成唯識論》卷二以六義說明種子之體性:一、剎那滅,(“謂體生,無間必滅”。初剎那方生即滅,不曾暫住,第二剎那相續而起,又不曾中斷,剎那剎那,頓滅頓起。一念妄心,即有所取,能取影像顯現,而二取真實性實無,故曰“法法不相及,法法不相知”,此賴耶緣起之特色,而生滅之不昀窺測也如此),二、果俱有,三、恆隨轉,四、性決定,五、待眾緣;六、引自果,六義各有解釋,恐繁不述。
種子約分三類:一、八種識各各心王心所為名言種;二、第七識心王,心所別開為我執種,此二俱屬識種,性是無記;三、十二有種為業種,性通善惡、識種與業種湊合,乃起現行。如圖:
識非局限於眾生各自之根身,乃交遍於法界,因種子交遍於法界之故也,欲明宇宙是一大阿賴耶之義,必須究明種子交遍於法界之義。宜黃大師有雲:
談種子、有數義宜明:一、種子為力,非色非心;二、力遍宇宙,故種子亦遍於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故超越時間),種子無盡,宇宙亦無量;三、種子長短大小之分,現行起時,相由見帶,故識心分別一生;即攝全宇宙,無小萬攝大,亦無一處不攝法界也(故超越是空)。是以生滅源頭不易窺測,世典一元二元之論特猜想之談而已;四、種子來源凡分三說:本有、始起、以及本始。道理實際即須自證,若在言诠,則以簡過存真而止。故本始之談,折衷二說,未為矛盾(《唯識講義筆記》卷二、44頁。歐陽竟無大師講、呂澄筆記))。
這段話極其精辟,它顯示了宇宙人生的奧秘。種子即能,是一種力,是用,是亘萬古充九垓的能量,由種生現行,現行即宇宙森羅萬象,各式各樣的事事物物(特異功能也不例外)。現行是果,種子是因,由果溯因,故知種子具有生命性、運動性、能變性、能化性、綜合性、整體性、全息性、全知性、全能性、染淨性、超越性等特性,種子充斥宇宙,在宇宙間形成了電子場、磁場、功能場、信息場、感應場、引力場、波場等種種場,所以它超越空間界限,超越時間界限,超越心物界限、超越人我界限、超越宏觀微觀界限、超越一切界限,超越一切界限的界限。因種子交遍法界,超越一切界限,所以事事無礙(華嚴談四法界:一、理無礙法界;二、事無礙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此義最精),皆得自在,是以一切神通,——切特異功能之所以能實踐、其奧秘在此;宇宙是一大阿賴耶、眾生各各所有之賴耶,為宇宙大阿賴耶之全息縮影,其奧秘在此;宇宙人生之奧秘亦在此。
(六)諸葛亮的夢與覺
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並博采民間傳說、寫成的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說劉、關、張三頤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恢復漢室。兩次不遇,第三次去,諸葛亮正在午眠,三人不敢驚動,恭候於室外。不久,聽見諸葛亮醒來,翻身過去,在榻上吟起詩來了: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這詩前兩句抒情,後兩句寫景,是作詩的常規。在抒情中與一般詩人不同,具有非凡的哲理意境,他認為芸芸眾生,終身生活在大夢之中,只有少數的先知先覺者,才能悟到人生不過是一場大夢,其中可能自己也算一個,所以“平生我自知”。從《三國演義》所描述的諸葛亮的事跡來看,他對宇宙人生的奧秘,是有一定覺悟的。所以他預測三分鼎足之勢;能借東風以改變氣象;能擺八陣圖以圍困敵軍;能造木馬木牛以運糧食;能踏罡步斗延壽命(定業難回,故被人破壞未能實現)。這些特異功能,不但在大夢中的芸芸眾生做不到,即當時的蓋世英雄,也無人有此功能。
諸葛亮所謂的“大夢”是什麼?實際上就是唯識學上依他起性虛妄分別。《攝大乘論》依三相(相即性、三相即依他志性、偏計所執性、圓成性實性)建立唯識,十一識或八識都是依他(緣)起,在虛妄分別的依他起上,執為實有,就遍計所執性,在依他起上離偏計所執面顯現的空性,就是圓成實性。依他起性介乎遍計無、圓成有二者之間。《攝論》“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其他如苦樂、染淨、空不空、我無我、寂靜不寂靜、自性涅檠非自性涅槃、生死涅槃無二,准此應知,所以世間一切差別現象,均由依他起性而安立。因為依他起性、是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遇緣而生的、是以虛妄分別為自性,是妄執外境為實之的依,唯識並非言無境,無境乃對執心外有境而言,並非認為識內之境亦無,蓋外境不是客觀的存在。因為它根本沒有獨立的的自體,不過是在分別心上現起的似外境像,而實際上是吾人內心妄現的影像而已。所以說依他是以虛妄分別為自性,虛妄則不實,故《攝論》以夢等(幻诳、鹿愛、眩翳)四喻顯示唯識無義(無外境)之理。論雲:
“謂如夢中都無其義(外境)獨惟有識,雖種種色香味觸;捨林地山似義影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有唯識”。
人們在夢中雖見到色聲香味觸,乃至房捨山林、大地、高山等等現象,但誰都知道這些並非實有事物,而是自己心識所變現的。
由此夢喻,可知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所見到的種種外境,也和夢境一樣不是實有,不過是由識所變現的,從這個角度說“唯識無境”,並非內境亦無。
試問:人在夢中固不知道夢境是假,夢覺以後,才會覺得夢中的境界,不過是自己的心識所變現。但眾生在醒覺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都是實在的嗎?為何不能認識現前的境界是假有,而是心識所變的呢?《莊子、齊物論》也談到這個問題,它的解答是這樣的: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j丘(指孔子)也與女(指上文的瞿鵲子)。皆夢也;予(指上文的長梧子)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怪異)。萬世之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墓遇之也。”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夢見飲酒作樂的人,醒後或許會遇到不如意的事而哭泣;夢見傷心痛哭的人,醒後或許會有一場打獵的快樂。當人在夢中,卻不知道是在作夢。有時夢中還在作夢,醒了以後才知道是在作夢,只有非常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場大夢。可是愚人自為清醒,自以為什麼都知道,什麼皇帝呀,臣子呀,真是淺陋極了;我(長梧子)看孔丘和你(瞿鵲子),也都在做夢。我說你在做夢,也是做夢。這些話,稱為奇異的言談,也許經過萬世之後遇到一個大聖人,了悟這個道理,也如同早晚遇著的一樣”(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85——88頁)。
有人認為“至人無夢”,其實不然,孔子夢周公,莊周夢為蝴蝶,大聖大賢也會做夢。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認為有睡眠即有夢。八地以上菩薩及佛無睡眠,睡眠無,夢也無,夢境不實,人都知道;至於生死大夢之不實,卻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中國歷史上許多大詩人有此意境,如陶淵明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身”;蘇東坡詞“莫言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一類詩詞很多,舉不勝舉,人們讀了這些作品之後,也會和詩人一樣,有人生如夢的同感。但這生死大夢的原因,不易知道;至於如何才能從生死大夢中醒覺,更難知道。莊子這個問題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把它交給後世的大聖人去解答,遇不著大聖人,只好存而不論。所以諸葛亮才有“大夢誰先覺”的感漢,《攝大乘論》對這個問題,從教和理兩方面作解釋。論雲: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雲何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j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像。
生死大夢,唯識所現,只有得真智覺者才能認識。凡夫只有從聖教和理論兩方面“比知”。唯識無義的真理,是諸佛自內聖智親證後說的聖言量,它本是瑜伽現量;但我根據佛的聖教比量而知,謂之“比知”。教證有二:(一)如《華嚴經、十地品》說:“如是三界,皆唯有心”。(二)《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佛告慈氏:“諸三摩地所行影像……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所謂理證者,《攝論》接著又說:
即由此教,理亦顯現。所以者何?於定心中隨所現見諸表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一切識中,應可比知皆保證有識,無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前住故,聞思所成二憶持識,亦以過去為所緣故,所現影像得成唯識。由此比量,菩薩雖未得真智覺,於唯識中應可比知。
即由前面所引的聖教,唯識無境的思想,在理論上也可以明顯的表現出來,如修不淨觀的人,在定中隨所觀想而見青瘀潰爛等影像,實際上並無心外的青瘀潰爛等事,不過是自心所顯現,還見自心罷了。如果說此青瘀潰爛等像,乃過去所見而存在記憶中之境而今顯現,實非定中所見之境,又如聞思所成的二億持識,亦以過去為所緣境而顯現,此實不然!過去之像已滅,隱約模糊,定中所見影堅定安住,仍為現識之所變現。因此,唯識無境之理,得以成立。量雲:諸識(十一識或八識)唯識無別境界——宗以識所緣唯自識變故——因如定中的見青瘀等事——喻由此比量,始業菩薩,雖未得真智覺,於唯識無境之義亦可了知,諸葛亮雖不懂法相唯識學,但他知道人生如“大夢”而不實,與唯識無境之義相契,所以他修煉出種種特異功能。
正因為唯識無境,境由心生,隨眾緣而顯現,大氣功師才能超越一切邏輯思維,而隨心所欲地變化外境。外境即我們的言語和思維(即法相唯識學中的名言熏習)在三維世界中所認識的一切對立的客觀存在。
其實所謂“客觀存在”,並非真正離主體的“外在”。現在尖端科學可以證明這一點。我想引幾段話,強作門外科學談,“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並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間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他們所描述的經驗與原子物理學家所使用的語言是極為相似的”。
在佛教中,宇宙網絡的形象就起著更重要的作用。《華嚴經》(這是法相唯識學所根據的主要經典之一)的核心就是把世界描繪成相互關系的網絡,所在事物和事件都以一種無限復雜的方式相互作用。在東方神秘主義中,這種普遍的交織關系也包括觀察的人及其意識在內。對原子物理學來講也是這樣。
在原子物理學中,科學家無法扮演獨立的客觀者的解色。而是卷入到他所觀察的世界中去,從而影響到被觀察物體的性質。約翰、威勒把這種觀察者的介入看成是量子理論最重要的特點。他說:“關於量子原理沒有比這更加重要的了,它推翻了關於世界可以‘座落在外’的概念……宇宙永遠不會再次處於同樣的狀態。”(念念生滅)要的描述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應該拋棄“觀察者”這個詞,而代之以“參與者”這個新詞。從某種特殊的意義上講,宇宙就是自己的參與者。
“這種‘以參與代替觀察’的思想在現代物理學中得到系統闡明還是最近的事。但是這種思想對於任何神秘主義的學者來講都是很熟悉的。神秘主義的知識永遠無法通過觀察者(比量知識)來得到,而只能靠自己參與進去(現量親證)。參與者的概念是東方世界觀的核心所在,而東方神秘主義則把這種觀念推向極端。”
“在深刻的沉思(實即止觀)中他們達到了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之間的區別完全消失,主體與客體熔為統一的沒有差別的整體”。
“他們體驗到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是基本統一體的表現。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宣稱所的事物都是等同的。他們承認事物的個性,但同時又認識到所有差別和對立都是相對存在於包羅萬象的統一體中。”
“在亞原子的層次上可以找到現代物理學對立概念統一的例子。粒子既是可分的又是不可分的。物質是連續的又是間斷的。力和物質不過是同一現象的不同方面而已。
空間和時間這兩個概念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相對論物理中卻得到了統一。這種根本的統一是剛才提到的那些對立面統一的基礎,就和神秘主義對立的經驗的統一一樣,它發生在更高的層次,即更高維的領域(即四維以上的超常領域)。而且和神秘主義的體驗一樣,這是一種動態的統一(唯識之相,諸行無常,生滅不已)。
佛教徒阿那加裡卡,高賓達喇嘛(AnaRaedkaK。uinda)說:“佛教徒不相信有獨立存在的或者孤立存在的刿、部世界,他本人就是可以介入這個世界的動力。”
力和物質、粒子和波,運動和靜止,存在和不存在,這些都是對立的或矛盾的概念,這在現代物理學中超越了它們。
和原子物理學一樣,東方神秘主義也處理超越存在與不存在的實在,並且經常強調這個事實。馬鳴認為,“真如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既不是同時存在又不存在,也不是對這種同時存又不存在的否定”(灌耕編譯:《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括符內的注為引者所加)。
(七)修證則不無、污染則不得
特異功能,相當於佛學所言“神通”。宇宙是一大阿賴耶,眾生各所有之賴耶,乃此大阿賴之全息縮影。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雲:“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傳心法要》下雲:“諸佛圓通,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
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嘉禅師雲:“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宇宙間森羅萬象,本自皆圓,本自皆通。由於眾生種種執著,使不通耳。種種執著,在三性中即遍計所執性。《攝論》說有五種:(前引周督迦居士所言即根據於此)如是遍計復有五種:一依名遍計義自性(即由名分別義),謂如是名有如是義;二、依義遍計名自性(即依義分別名),謂如是義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計名自性(由名分別名),謂遍計度未了義名;四、依義遍計二自性(由名義分別名義)謂遍計度此名義如是體性。
由此種種偏計所執,產裡礙,使本來皆通的宇宙萬象,局而不通,本自圓明的心性,污染而不潔淨。《瑜伽師地論》解釋過現未三世時間,分法相、唯識、神通三種三世。歐陽先生釋神通三世雲:“神通能通,非是迷信。如平常人不憶過去事,乃弱種未為強緣引動不能現也。至靜中入定,過去相即明明現行,由此推知神通三世都是親證”(《唯識講義筆記》卷二、十二頁)。定中可以超越時間界限,亦可以超越空間界限,證知唯識無境,外境不實,神通或特異功能乃有可能。試問:人們如何才能悟入唯識無境之理呢?《攝論所知相分》說: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境)。
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知真實故。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何等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才作意時諸義顯現。三、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一切諸義皆不顯現。由此所說三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三種因級,諸義無義道理成就。四法即《阿毗達磨經》所說四智“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攝論》所引與《成唯識論》所引相同而《唯識論》所言更明確《識論》卷七言四智雲:
一、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雲何成?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余亦應爾;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四、隨三智轉智;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眾相現前,境若是實,寧隨心轉。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菩薩成就四智者,於唯識理,決定悟入。又(《厚嚴經》)伽地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成就四智可以悟入唯識無境。一、相違識相智者。如同一境界、因業力不同,鬼、人、天等眾生所見各別,故知唯識無境。《莊子、齊物論》對此問題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民濕寢則腰疾,偏死猶然乎?木處則惴傈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魚豢。麋鹿食薦。螂蚶甘帶,鸱鴉嗜鼠,四者誰知正味?援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鳟與魚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觳亂,吾惡能知其辯”。同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而眾生所感各別。什麼原因,莊子沒有講,他舉這些例子,是為了消融是非,齊一社會上的種種“物論”(即輿論)。所謂“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二、無所緣識智者,如緣過去,過去已滅,緣未來,未來未生,緣夢境,夢境如幻,皆非實有其境,而識緣之可得,故知唯識無境;三、自應無倒智者,為凡夫所緣之境都是真實的境界,那他的認識就不是虛妄分別,不用修持便得解脫,而實不然,故知唯識無境;四、隨三智轉智者,(一)隨自在智轉智者,言境隨事慧生,如八地以上的聖人,證得·心自在,可以變大地等為黃金珠寶,令有情用。道家仙人可以點石成金。境隨智變,一切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故知唯識無境;(二)隨觀察智轉智者,言境隨理慧生。如修殊勝禅定而得正法妙慧的行者,隨觀一境為無常,苦、空、無我等相,皆得顯現。境若實有,如何能隨心顯現。故知唯識無境;(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者,言得無分別智的聖者,親證真如,同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故知唯識無境。
所謂唯識無境者,謂吾人所處客觀世界,眾緣所生,都無自性,有而不實。不實乃能隨心所欲,種種神通和特異功能,方能實踐,有而不實之義,關鍵在於種子。種子一義,如謂其有實在相貌,而又尋不著痕跡;如謂其純屬空虛,而又有其功能。如是方能有而不實。種子潛藏於阿賴耶識之中,充滿宇宙,故宇宙是一大阿賴耶。大阿賴耶之種子,.遇緣現起,故謂之賴耶緣起。賴耶是一切雜染生起根本:即有情世間生起根本,器世間生起根本,有情互起根本。賴耶緣起產生宇宙萬有,故宇宙萬有諸法,皆賴耶之全息縮影。一個細咆,全息整個生命體,此亦如是。而萬有諸法中之有情,由同業中之共相種,感報同一宇宙。實則有情各自識變,各一宇宙,各變宇宙,光光相網,互不相礙,故無量無邊之宇宙,實乃無量無邊有情之無量無邊之宇宙也。所謂賴耶緣起,即三性中之依他起。,依他如幻,都無自性,有而不實。凡夫不知,執為實有,謂之為染。染則無慧,不能現證唯識無境之理,而得自在,故曰“污染則不得”。如能聽聞正法,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精進再精進,日積月累,量變到質變,一旦親證唯識無境之理,得大自在,便能隨心所欲,各種神通與特異功能均可實現。故曰“修證則不無。”宇宙人生的奧秘,亦可以豁然貫通。
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為佛法大小乘之通義而理解不同。大乘如《無垢稱經》雲:“心性本淨,客染煩惱。”以心性與客塵為二,並不相混。言心性淨者,正義有二:(一)以真如為心性者,此就用依體而言;(二)以識自證分為心性者,此就種依識(賴耶)而言也。故染淨種依各不相同,作用亦各不相同。無明有種,無漏法亦有種。無明種雜染法趣生死,無漏種清淨法趣涅槃。染淨同依於阿賴耶識,故曰“生死即涅槃。”趣生死則為凡夫,趣涅槃則成聖賢。“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人皆可以為堯舜”。“彼小人也,我亦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關鍵在乎立志,在乎發菩提心。發心以後,必須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親近真善知識,聽聞正法,以聖教為所依,多聞熏習,則淨種由下中上而逐斷增勝,自會見道,功不唐捐,故曰“修證則不無,污染則不得”。
試問,修證何故必須聽聞正法,以聖言量為所依?因“正法”是諸佛自內聖智所親證的無漏法,乃與涅槃相應之現量,即瑜伽現量所緣之境,與世間現量不同。龍樹說世間現量如牛羊眼,為有漏,有漏必流轉生死,聖教是諸佛現量的等流,行者聽聞正法,依教修行,則可以由此量而為出世無漏之法。
宇宙是一大阿賴耶,此就世法言也;如言諸佛出世漏之法,則無量無邊之宇宙,一真法界而已,法界乃三世諸佛無量清淨功德之所圓成。法界在人為法身,在法為法界。諸佛各一法身,各一法界。法界無量無邊,周遍圓滿,光光相網,淨業如一,真實不虛,故謂之“一真法界”。一切有情皆諸佛一法界中之法,此有三因:托質變相,皆諸佛淨無垢識之相分,一也;諸佛與一切有情,第為增上,二也;皆遍一切,光光相網,三也;(參考宜黃大師;《復梅撷芸書四》)。故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念菩提便與佛心相應。《佛地經》說:“成所作智,關心擇有情心行差別。謂諸佛之身口意三業化中之意業,充滿宇宙,能決擇所化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參考《唯識述記》三十一卷八頁)。科學證明眾生心力之速度超過光速。生物體皆可發光。五十年代蘇聯科學院士華西列也夫,經過科學儀器實驗證明,人體一秒種內能發射2500周的電波,他命名為“生命電波”。發射心力電波者,能使所念千裡外的親人發生耳燒、面熱、心悸等情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互為增上,息息相關,故一念菩提便與佛心相應。蓋三世諸佛,由淨無垢識所顯現之無量無邊功德。
交遍於宇宙;而眾生阿賴耶識自證分所依之無量無邊染淨諸種,亦交遍於宇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淨無漏種(本有種)遇緣現行發為菩提心便與佛心相契,故曰“一念菩提便與佛心相應也,發心以後,多聞熏習(新熏種)由聞而思,由思而修,久久緣習,由修而證。故曰“修證則不無,污染則不得。”
八、結束語
時至今日,二十世紀行將結束,縱觀人類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空前偉大的豐碩成果。惟對宇宙人生奧秘的揭露,距離還相當遙遠。迄今1350年以前最偉大的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玄奘三藏大師昕傳的法相唯識學,對宇宙人生的奧秘,曾有精辟地系統地論述。目前氣功熱由神州大地開始風靡世界各地,出現種種特異功能,不得其解。科學家們才覺得人類對自身的研究,與其他科學比較,顯得十分蒼白,而有急起直追的緊迫感,提出各種學說以冀解決人生的奧秘,但似乎都還處在“摸象”階段。值茲已念玄奘三藏大師圓寂1350周年之際,不揣愚陋,勉為此文以獻曝,固不免掛一而漏萬也。
1994年元月閩南佛學院研究生部佛成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