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悟·看出希望來 第四章 生活的展現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巖

第四章 生活的展現   

  在凡塵的夢裡,

  達摩親手點亮,

  少林寺大殿的傳燈。

  一燈,

  除萬年暗。

  夢醒,

  乍見日下孤燈,

  雖失照,

  但已晴空萬裡,

  錦繡大地盡在眼底。

  生活的希望和創意是分不開的。創意令我們不斷解決新問題,發現希望,強化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希望使我們積極主動的學習、成長、創造,並孕育新的憧憬。所以,希望和創意是實現生活的兩種互動力量。常希望之燈變得微弱時,創造力跟著衰退;希望之燈熄滅,生活也面臨著危機。

  生活本來是一件單純的事。但是,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價值分歧、物欲心重的社會裡,則變得沉重和紛煩。人們在忙碌的氣氛下工作,在奢靡的環境下生活,欲望已使人蒙住了雙眼,大部分的人似乎看不出人生的完整輪廓,這是迷失的原因。

  在這樣一個擾攘的大環境裡,竭力追求物欲導致身心疲憊,享受和自我麻醉,則成為慰藉的手段。人由於過度的依賴享樂,反而造成身心的脆弱。大部分的人脆弱得經不起誘惑,經不起挫敗,失去耐性,失去責任感。社會彌漫於精神困頓的狀態。

  一般人以為謀生的技能和資訊是生活的全部條件,以致忽略精神生活的信仰或理念。這使許多人除了營生、賺錢、爭奪權利之外,看不出生活的高層次希望和意義。結果,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而彼此間的競爭與豪奪更為強烈無情。所知道的資訊越多,挑剔和不滿出隨之強烈,造成了希望的失落。這不但使自己的活力銳減,也使得種種判斷發生差錯。依我觀察發現,欲望過高,到達不能與自己的本質相配合時,就是眼高手低,希望就會落空,而自己潛能的發揮,隨即被抑制下來。

  有人以為企圖心是成就和提高效率的條件,但企圖心一旦超過個人當時能力所能負擔時,會導致怠倦,對工作和生活都會產生失望。

  現代人老是同一個工作場所,做類似的工作;雖然公司或機關也使用各種激勵處方;包括升遷、加薪、旅游等等,但是許多人還是提不起勁來。最近,有不少研究指出,抱著“我只做分內事”;而缺乏積極意願工作的人,相當普遍。有些有甚至每天一早起床,就為他的工作感到膽怯或乏味。他們對工作提不起勁,連升遷也激勵不了他。更嚴重的是,他們的精神開始頹喪,工作失去吸引力,有時還要生幾天病,潛意識裡似乎就在引發一場心理機能的罷工。這是看不出希望的結果。一個看不出生活、工作和整個人生意義的人,很容易發生這種現象。

  禅家的告誡是,人若不停的貪多務得,日子久了會覺得疲憊不堪。越是跟別人對立競爭,自己就越覺得迷失。當自己把眼光向外看,向外追尋時,得到的雖多,缺乏的就更多,空虛感也越嚴重。唐朝益州北院通禅師答覆學生問,“二龍爭珠,誰是得者”,他說:

 “得即失。”

  力圖滿足私欲,把自己限在一個狹隘不安的視野,往往帶來諸多消極性思想。反之,單純專注的工作,多關心別人,多從服務人群中去想,卻能使你看到人性的溫暖和希望。

  積極的思想使我們振作,凡事不要從批評挑剔去看,要從建議和創造去看;不要從逃避和推誘去想,要從負責和擔當去想;不要從避免失敗的態度去做事,要從爭取成功的態度去努力。這就使你的生活充滿希望。寂室禅師說:

  “不退大心,洞然菩提。”

  積極思想也就是一個人的毅力或願力。願力強,就會成功;願力差,就注定失敗。願力是力爭上游,實現人生,行菩薩道的推力。但是願力必然與目標相結合,所以你必須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目標是依據自己的根性因緣來決定,而不是從東施效颦中模仿。它是發展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強制自己去追求。要以自己的能力去服務人群,而不是為自己的私心而作努力,這才會成功。無相禅師說:

  “好比一棵樹,社會(眾生)就是樹根,德行(菩薩)就是花,圓滿的覺醒(佛)就是果。要讓樹木開花結果,就必須努力灌溉樹根,愛護它,照顧它。否則,根部一受到損害,樹就要枯萎了,又怎能開花結果呢?所以華嚴經上說‘欲作諸佛龍眾,先做眾生馬牛’!”

  無相的弟子聽到他的開示,深知願力的重要,所以又問道,“老師,你的願力在那裡?”他說他的願力不能告訴弟子,無相禅師的理由是:

  “我的願力是我的,你為何不發現你的願力呢?”

  每個人的根性因緣不同,成就也不相同,必須要本著自己的工作、興趣、環境等等,積極實現人生。

  人必須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希望,要在生活中成就豐富的意義,展現自己生活的朝氣,體驗生活的喜悅,就能展開生活的希望。以下,討論展開生活希望的途徑。

一、在清淨中發現希望

  人只有在清醒的時候,才能正確的判斷;在寧靜的心境下,才可能展現創意;在善良的心智下,才能把事情做好。相反的,經常心神不寧,得失心重,欲望太高,心理上自然反應出黯淡愚迷。每一個人不免遇上難題,如果不能保持寧靜和清醒,就看不出轉機的所在。因此,要在人生或事業上前瞻未來,或者力圖從工作、感情等困境中看出新的希望,你非得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行。

  禅家所謂“塵盡光生”,指著就是淨化自己,發現新希望,展於亮麗的人生。在《法句譬谕經》中,記載佛陀教誡親兒子羅雲(羅睺羅)的故事:

  羅雲在未得道前,性情粗犷,佛陀要他到提賢精捨去淨化自己。有一天,佛陀去看他,見面後,要羅雲找一個水盆,盛些水來替他洗腳。洗罷,佛陀指著那盆水問羅雲說,“這盆水還可以飲用、洗臉或漱口嗎?”羅雲說洗過腳的水已經髒了,不能拿來漱洗或飲用。佛陀說:

  “你也像一盆水,如果肚子充滿了貪嗔癡等毒素,就像那盆水一樣,失去它的功用。”

  接著,佛陀要羅雲把水倒掉,然後問道,“眼前這空盆子能否裝盛飲食?”羅雲說,洗過腳的盆子,不乾淨,不能拿來裝盛飲食。於是佛陀又說:

  “你以前的思想言行不檢,有如弄髒的盆子,怎麼能盛飯裝菜呢?”

  這是深具啟發性的教誡,人如果不懂得淨化自己,就失去智慧的妙用。多欲多垢的心,就好像弄髒的盆子一樣,失去高貴的品質和創造性,那就沒有什麼價值和希望了。

  處於清淨的心智狀態下,作任何的決定,都比較正確。正確的抉擇必然帶給你一片新希望,新天地。瑞士有一位輪椅教授艾倫·羅西爾。當他在一九五二年醫學院就要畢業時,脊椎受到嚴重創傷而癱瘓了。後來,他來到法國楓丹白露醫院治療,醫生告訴他說,恐怕你以後再也不會走路,只能以輪椅代步了。當時他非常的失望,也非常難過。有一天,他和穆希醫師閒談自己回瑞士以後的打算。穆希說,“何不自己辦一家截癱瘓康復中心。”艾倫就在這清淨的思想中,發現自己將來可以做什麼。他為此興奮不已,因為他看出了希望,看到自己的前景和藍圖。他努力以赴,到法國、英國和美國進修。一九六三年,艾倫的醫學成就已獲普遍的肯定,日內瓦大學邀請他主持瑞士境內第一家截癱康復中心。後來聲譽更為卓著,到世界各地講學,並應邀到美國主持更現代化的康復中心。同時哈佛大學還特別為他設立一個脊椎康復教授職位。據說是全世界第一個這樣的教席。

  中國人常說,“窮則變,變則通”,但是變與通必須在清淨的心智下才會發生。淨化自己的心情,放下悲觀和失望。必要時找人談談,無論困難多大多復雜,一定可以看出它的眉目,再度找到希望。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蘊藏著無限慧性,只要你心清淨,都能流瀉出光芒,這就是佛心,就是道,香嚴禅師說:

  “枯木裡龍吟,

   髑髅裡眼睛。”

  希望就在那絕望的枯木裡;活力就在那你認為沒生機的髑髅裡。只要你能以冷靜的態度面對困局,便可從中看出希望,化腐朽為神奇。

  日常生活中,要以清淨的慧眼,才能看出待人處事的希望。通常人們總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作了錯誤的決定。你一定要在火冒三丈的境況中,冷靜下來,才能發現值得我們珍惜的希望。禅家說:

  “火裡的蓮花。”

  我們都知道蓮花長在污泥,脫俗不染。但很少注意到我們的希望就像蓮花一樣,是從激蕩、失敗和苦難煎熬中,透過清淨心智孕育出來的。

  欲望絕對不是希望。欲望越多,心胸漸漸被物欲和貪婪占滿。這時,即使能得到最多的享受,也會覺得缺乏情趣。偶爾享用一餐美食,或許覺得新鮮。但如果把色、聲、味、觸、法統統受盡,反而覺得生活空虛、枯燥和乏味。所以天天活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人,煩惱總是很重,精神生活很苦。因為他的清淨心智,已被物欲障蔽,無法看到清新的意義和價值。唐朝無業禅師說:

  “莫妄想!”

  要把自己從復雜的欲求中解救出來,以單純的態度,面對多元蜩螗的社會,才能以簡馭繁,而活得自在喜悅。

  我小的時候,家裡在深山開了一片山地種蕃薯,每逢星期假日一定要除草。有一年的暑假,我發現鄰居綠油油的蕃薯,只兩三天不留意,就被一群猴子拔個精光,太陽曝曬,枯成一片。經觀察發現,那些猴子拔了一株蕃署起來,看到蕃薯只有一個雞蛋大,不滿意,所以繼續往前拔。看到稍大一點的,只咬了一口便丟到一邊。一群猴子通常有十幾只,一起動作,難怪一片蕃薯全被毀損。這群猴子是無知,也是貪婪,牠們的欲望太大,毀損了偌大的薯園。

  人類也是一樣,我們並沒有珍惜大自然的資源。復雜貪婪的欲望,正像催魂鬼一樣,逼著我們死命地消耗和浪費。不愛惜吃的食物,隨便遺棄;稍舊的家具,即刻淘汰;不流行的衣服,即刻棄置;滿山滿谷的垃圾,有多少是浪費導致的呢?此外,能源的消耗,森林的濫墾,環境的破壞,凡此種種,都是多欲的結果。這種朱門酒肉臭的浪費,將加強不惜福的現代人在生態上和心理上感到絕望。

  現代人該是學習清淨的時候。透過清淨的思想,才能發現生的意義、價值和目標;透過清淨的情感,才可能感受到人際的和諧;透過清淨的生活,才清楚地看出生之活潑和喜悅。

  佛經上說:

  “自淨其意!”

  這是多麼寶貴的指陳,多麼直截了當的教導。

二、在信念中孕育希望

  人需要有個正確的信仰,有了正信(不是迷信)生活才有根,對人生終究才有希望。《華嚴經》的精義,在於把人類精神生活的歷程分為四個步驟:

  ·具備正確的信仰和信念;確立人生終極的希望即是生活的實現和精神生活的圓滿,以證入佛道(信)。

  ·努力學習生活與做人的道理、知識、態度和技能,使自己能轉識成智,過實現的生活(解)。

  ·好好過實現的生活,無論在工作、事業和生活各方面,都能表現出大乘菩薩行(行)。

  ·契會精神生活的圓滿和喜悅(證)。

  這四個實現圓滿人生的步驟,以信為最重要。因為信確立了生活的希望。也孕育了生命終極的希望與生活的朝氣。唐朝僧璨大師《信心銘》中把信解釋為念的來源,內在的信念,決定一生的方向,影響一輩子的幸福成敗。所以他說:

  “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

  你若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指望,心裡頭便覺得空虛;你若覺得生活沒有什麼目標,就會彷徨墮落。你若只知享樂而不知奮發,就會失去光明的人生。多年前,我與一位學生在下課的時間聊了起來,他說“人生除了盡情的工作、賺錢和享受之外,實在看不出有別的意義。”任憑我怎麼說,他堅持自己的看法,並以一副果斷的表情況,“老師!生命終極希望是虛無的!你的信仰也只不過是對虛無的一種慰藉而已。”這時,我告訴他說:

  “生命的終究如果是虛無的,就心理生活而言,人類便面臨著絕望。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找出希望,才可能活得有朝氣、有活力、有承擔、有喜悅,這就是生活的道理。否則,即使享受很多,還是覺得空虛。何況,欲望無盡,享樂有時而窮,那怎麼會活得充實自在呢?”

  人一定要有一個好的信念,那就是醒覺,看出生命的豐富意義,這才能使自己振作起來,活得有勁。信念的高級層次是精神生活的增長與提升,它具有光明的希望。低級層次則執著於享受和占有,它使自己墮入苦海和煩惱。僧璨禅師說:

  “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信念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但一定要起正信,否則就會迷失。

  信念如果表現於對自己的評估,就產生自信和自卑的問題。一個經常遭受挫敗而心灰意冷的人,凡事振作不起來,所以有了自卑的自我評價。反之,如果不斷累積成功經驗,便會信心十足,表現出積極的思想和態度。自卑就是他在他的意識裡有一個被壓抑的結,所以才有了滯礙,產生煩惱。法融禅師在《心銘》中說:

  “一心有滯,

  諸法不通。”

  生活和事業的成敗,自己的才能和能力當然有關系,但是信心更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為信心使我們心中沒有滯礙,容易激發創意,並增強努力的意願。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塞拉格曼等人調查發現,在資深的業務員在,有信心、思想樂觀的人,其推銷保險的成績比思想悲觀的人高百分之三十七。在新雇用的業務員中,樂觀者的推銷成績比悲觀者高百分之二十。

  信心好的人,在面臨失敗時,反應顯然比較樂觀。他們知道錯在那裡,也知道應該嘗試另外一種新方法。信心好的人,其锲而不捨的工作態度也強,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表現得出色。

  信心來自自我評估,如果你經常自貶身價,暗示自己能力差、人緣不好、長得不挺俊、社會地位低微、命運不佳等等,那麼信心就會潰散,銳氣也跟著消失,而一副無奈的愁容也就表露出來。這時,你能做的唯一決定是逃避或躲起來,什麼希望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人總是越沒有信心,就越害怕失敗,心裡頭胡思妄想的也就多了,那就更沒有勇氣與毅力面對挑戰。《息心銘》上說:

  “心亂生惱,

  志散妨道。”

  心裡頭畏首畏尾的人,煩惱必多,足以妨礙他過正常成功的生活。也許,你要問我,“怎樣才能培養信心?怎樣從信心中看出希望?”這裡,我給你一個簡便的接枝法,這是從我祖父那裡學來的。

  我小的時候,祖父種了幾分地的柑橘。他很注意觀察新種的果樹。在第一次開花結果時,如果品種不好,第二年春天就把它的枝桠鋸掉,重新接上好的品種。他說,“人也是一樣,一定要把缺陷革除,換上新的觀念”。過兩三年,果然長出又大又好的果子。他會說:“你看!不錯吧!不要怕錯,只怕不改;不怕無才,只怕不學。”

  我所謂的“信心接枝法”,就是克服消極的意念,不讓它有機會動搖自己的信心,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你的膽怯和顧慮,就像鋸斷舊枝,接上新芽一樣。你想應邀參加一個聚會,又擔心自己拙於交談,就在這時候,你要即刻把消極的枝桠鋸掉。告訴自己,“好歹!我非把你革除不行,這次看我的。”然後,以一種勝利的心情決定參加。這時,也許你會斷斷續續有些猶豫不決,但你要堅持,要從積極面去想:“我一定要承擔這個抉擇的擔優,因為它就是我學習新生活的代價。”然後,請注意新接的芽是什麼,它正是你要參加聚會時,所要采取的態度。你一定要接納自己,要用真正的自己,去跟別人交往,無需造作,無需模仿。你不愛喧嘩,這是你的優點,你喜歡平常的話家常,那也是優點。你有著靜默的性格,那也是真正的你。放自在些,不爭寵、不愛現,見見老朋友,認識新朋友,這就有了新的改變,有了新的希望。

  你不能逃避自己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更不能懼怕它。無論什麼時候,人總會碰到無從逃避的事。你必須承擔它,而承擔本身就是生活的必然現象。正因為如此,我們油然喚醒了希望和信心。

  信念也是待人做事的原則,有了它,我們就有依賴。行為就有恆常有效的准則。宋朝的法演禅師,對於待人處世,提出四個信條,後人稱它叫“法演四誡”,這四誡是:

  ·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

  ·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

  ·好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

  ·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

  什麼叫勢不可使盡呢?待人處世最忌竭澤而魚,做事要避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須知凡事不可過猶不及:比如說被激怒而痛責別人,若毫無自制就會過度傷人,別人記恨在心,也會反撲還擊的。讀書做事,過於用功投入,傷害身心,反而沒有把書讀好,把工作做好。有道是,凡事細水長流,“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處理公共事物的政治家或機關首長,企業家或部門主管,乃至一個人居家理財,要切記“勢不可以使盡”,使盡必然外強中乾,不堪一擊,很容易傾塌下來。希望就化為灰燼,變成失望了。

  福氣不是一個人能獨享的。正常人的心理反應是“與人同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如果你自己享樂而別人在旁乾瞪眼,那麼別人一定不平,起而反擊。所以儒家強調“不患寡而患不均”。事實上,財貨只有在分享時才有福氣;工廠制造的產品就是要供大眾分享,福氣才應運而生。企業家總不會把生產的東西放在倉庫裡,自己欣賞自己使用吧!所以,中國人把通有無這件事叫生意,生意就是為建立大家有好福氣、好生活和好運道的創意活動,這就是人類不斷成長的希望。

  因此,一個企業若能懂得分享的道理,產品售出後知道售後服務,認真研究發展,提高品質,那麼福份就多,事業蒸蒸日上。另一方面,得到的財富,要和員工分享,除了再投資,再研究,再擴大市場之外,更要注意與員工一同享福。如果只知在自己的野心上一味擴大,滿足自己私欲,那麼緣就要孤立了。當員工的工作意願低落,生產力下降,企業就蒙受嚴重理損失。特別是在勞資對立當中,損失的不只是福氣,也折損了彼此之間的緣。請注意,緣一旦折損,一旦孤立,要挽回它絕非短時間能完全恢復的。所以說,福不可以受盡,一定要跟家裡的人分享,要跟員工分享,要與社會分享。這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企業界千萬不可只求自己發展,而忘了國家社會;自己有了福氣,要讓你的國家、社會、鄰居都有福氣。請注意!鄰人、社會和國家給你的福蔭是很清涼的,你今天的福氣絕對不是你自己或幾個人就能爭得的!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交換意見和宣慰感情的一種手段。但是使用語言明白即可,不宣激烈、偏頗、虛假、谄媚,這都是不好的語言,禅門是禁止弟子有這種行為的,因為它破壞了語言傳遞真實訊息,造成彼此的誤會、對立和緊張。另一方面,好話也不可以說得太過,灌迷湯的話,引起別人的反感;說得過分武斷,別人會反彈;處處盡說好聽的話,顯得逢迎而沒有建設性;還沒有去做,自己就說著炫耀,別人一定看出你的虛實。這時危機必然四伏,劣勢就是這樣造成的。

  愛管閒事的人話特別多,總是惹了許多麻煩。這是自己的錯,卻又指責別人說“狗咬呂洞賓”。語言影響人類精神生活、社會治安、文化發展殊大,所以佛家禁絕的十惡行為中,有關口的部分有四個,即:惡口、兩舌、绮語、妄語,這表現了話不可說盡的重要。

  現代言論自由,記者們把報導與猜測混淆,所以社會的輿論紊亂。當然,大眾傳播媒體都為著報導而努力,但是,當他們未能猜測、意見和事實加以明辨時,再好的報導也都會造成輿論的扭曲和讀者的錯亂。如果傳播工作者,不能盡自己的良知,在報導上留個分寸,那麼話說盡了,社會也紊亂了,變易了。則輿論的希望又在那裡呢?

  最後是規矩,就國家社會而言,它是法治和規范;一個民主國家不可無完備的法律和制度,法律制度若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就必須加以修正,否則就會僵化。政、經、社會是不斷進步的,過時僵化的制度和理念,不但束縛了進步,而且也障礙了創造的智慧,所以改革與進步是人類文明進化的必然條件。

  規矩是拿來規范行為的,執行時不能太苛。父母管教子女太松、太溺愛,當然會造成不中規不中矩的現象。但是管得過嚴,稍有犯錯即予處罰,孩子壓抑太多,就會產生叛逆和怯弱的性格。公司或政府機構的人事管理亦同,嚴苛不盡人情的管理,必然造成許多沖突和事故。請注意!人的相處就是緣,除了需要制度的規范外,更需要人性的溫暖與關懷。

  待人處世,一定要有個好信念;法演四誡就是一個圓融的信念。它對於現代人而言,確有以簡馭的效果。你不妨試試,在新的發展空間裡,你將發現新希望。

三、在單純中實現希望

  要想實現成功的人生,發展一番事業,單純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單純不是頭腦簡單,愚昧無知,而是一種不雜亂,有條理,有原則,有重點的工作和生活態度。單純幾乎是一個人發揮才能的唯一原則。它使人能專心工作,無干擾的判斷,沒有纏縛的思考。單純使一個人有效發揮身心及情緒方面的潛能。

  學東西最忌多而不精,乍看之下很通博,但不精專就不中用。我不反對通博的涉獵知識,但一定要有所專精,否則就會一事無成。我看過許多才華很好的人,書讀得不錯,但不知道深入扎根,專精一門,所以“華而無實”沒有成就。其次,一個人不可見利思遷,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到頭來,什麼也沒做好,那就是不懂得單純將事的原則。俗語說,“水底覓不到一處暖”,經常變動的水流,當然感受不了暖意。

  人若沒有一個單純的目標,東走走西看看,心猿意馬,“夜晚千條路”,白天還是無路走,原因是不肯安下心來,好好努力。六祖慧能說:

  “無念為宗。”

  只要你單純的依照自己的環境因緣,不虛妄不造作的擬訂計畫,從近及遠努力下去,一定會成功。宋朝佛果禅師說:

  “看腳下。”

  你一定要腳踏實地,不畏艱難,不怕別人的閒言閒語,這樣就能有堅強的氣勢,完成自己的目標。

  要擬訂目標,必須自問“我喜歡什麼?真正擅長的是什麼?”你要發展自己的特長,來達到目標。當然,你的目標,也必然激勵你去實現你的才華。你知道嗎?IBM公司的創辦人華特生,在四十歲的時候,便已看出一個新目標——制造一架處理和儲存資料的機器。那時電腦距離被用於商業上還有十年,為了這個目標,他將所主持的機器制造公司,改名為“萬國商業機器公司”(即IBM)。這項目標也激勵著他去實現理想。他說,“我從一開始就料到它會發展成一個大規模的企業。”這是單純理念所帶來的成果。

  單純也代表著專注的工作。努力去完成所要做的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無論你做什麼,沒有精進的努力,是不會看出成功的希望的。不斷的努力,心無旁骛的不停嘗試,是激發創造力,使自己在那領域裡頭洞悉個中真象的最好辦法。唐朝道吾禅師說:

  “通身是手眼。“

  沒有經過一番努力的人,是不可能感受到心應手的喜悅。每一個人都有其潛能,你一定要以單純的心志去開發它,就像鑿井一樣,不可半途而廢。

  人最忌三心兩意,狐疑不決,這是最浪費生命的一種方式。有一位大學畢業生,離開學校已經五年,他告訴我“還在找工作”。另外有一位年輕人,卻對我說,“雖然在一家公司上班,但我知道沒什麼出息!”這兩個人,我都勸他們要收心,不要三心兩意,要在“一點”上下功夫。你一定聽過禅門弟子說:

  “德山棒!

   臨濟喝!”

  談到禅宗門下的盛事,沒有不肅然起敬的。德山之棒無是要一棒打醒你的紛亂心思和虛妄的想法。而臨濟的一喝,則有如迅雷,像金剛王寶劍一樣,斬斷心中葛籐,而使自己從迷失中覺醒過來,做自己的主人,獨立自主地去實現潛能。禅門的一喝一棒,無非要人找回那單純的自己,在單純的理念中看出希望的活力。

  單純就是道,它是心理健康的法則,是事業發展的施力點,是道德表現的最高層次,以單純的一念去工作,去思想,去處世待人,無處不相宜。所以說,單純就是生活之道,它簡單得像一滴泉水,一滴雨露,但可以化作荒漠甘泉,化作江河百川。唐朝法眼文益禅師說:

  “曹源一滴水!”

  這句話是說,曹溪的六祖慧能,所傳下的人生智慧,就是那單純的一滴清澄的水,但卻可以化育萬物,展延成為生命的希望。

四、在精進中保持希望

  克服挫折,越過失敗的荊棘,繼續朝著目標努力,這就叫做精進。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在困難中磨練心志,振作起來,這就是禅門的精進。人不怕差錯,只怕不修正;不畏困難多,只怕不肯用心尋求解答。

  精進的人,精力源源不絕,創意也汩汩不斷。希望永遠屬於孜孜不倦的人。六祖慧能說:

  “若能贊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精進表示一個人能夠負責。負責,首先要對著自己,而不是對別人。一個不能自我負責的人,他會把自己的過錯誘諸別人,苛責別人;他等著別人來幫助他,呵護他,拯救他,甚至等著別人來替他安排生活,像這樣的人,是精進不起來的。

  自我負責是一種內在經驗,他能認清自己的缺點在那裡,失敗的地方是什麼,而願意努力去改進和克服。他有著積極的態度,肯改善自己的現況,相反的,一個不肯自我負責的人,不但其肢體語言顯得散漫,思想沒有什麼頭緒,而且在語言上,經常用的語言是“我沒有辦法”,性格上有著“非不能也,不為也”的特質。這種消極性語言,不是語意學上的問題,而是反應個人缺乏活力和銳氣。心理學家路易士(H·Lewis)說:

  “肯負責是一個人能實現潛能的重要因素。”

  不肯正視問題,肯定性差,不能為自己意見辯護的人,是不能自我負責的行為特徵。人一旦經常被否定的思想所萦繞,希望之光也就黯淡下來。

  在經濟發展良好的社會裡,由於人民普遍富裕,對子女的教育,除了要求學校成績之外,很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負責。因此,下一代是否能保持上一代精進勤奮的性格,是值得現代人注意的。

  負責的精神不但保障了一個人的活力和銳氣,同時也是幸福生活的根源。美國開國制憲之後,有人看那短短的幾條憲法不起眼,就對當時參與制憲的富蘭克林說,這樣的憲法並沒有保障我們的幸福啊?富蘭克林的回答是:

  “它不是保障你幸福,而是保障你去追尋幸福。”

  誰都不可能保障你幸福,憲法也不例外,基督、天神乃至佛菩薩都不可能保障你幸福。幸福必須由負責的態度,精進的努力才能得到。

  精進的人,心中永遠維持著希望,流露著令人敬仰的責任感,禅門稱負責為肯承擔。唐朝石頭希遷禅師,解釋不能見性成佛的原因說:

  “為汝不肯承擔。”

  精進是最珍貴的一種德行,它在責任的行動中,表現出堅強的毅力。它是一種拒絕屈服的能力,拒絕將希望遺棄的能力。換言之,精進是一種生命的原質,有了它,我們才有成長,才有進步和智慧。

  大自然所表現的生命現象就是精進與毅力。湯馬士(L·P·Tomas)在一篇報導植物的生命力中寫著:一批探險家,進入南極沒有被冰封的山脈不毛之地。他們發現,在光禿的巖石縫裡,生長著茂盛的青苔。這些植物,往往是先用酸侵蝕巖石表面,經過很長的時間才制造出坑洞,然後鑽進去。青苔是一種強韌的植物,即使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被冰封凍,仍能生存,我相信青苔的特質,正顯示了最原始的生命毅力,人所要找回的正是這個生命的力量,它是人性希望之所在。

  生命的本質就是處於那“無常”的改變與更動之中,只有抱著一分堅韌的意志,才可能從現狀中解脫出來,超越過來,而使自己更堅強,更具有智慧,而精進不懈的毅力,正是那生命的希望。

  希望孕育了生命的活力。它必須透過澄靜的心智才能流瀉出來,透過我們內心的信念才能孕育出來。我想在單純的生活中發現希望,在精進中保持並茁壯希望。這希望之光即是佛性,是精神生活的源頭,也是智慧的本身。我們所皈依的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與永恆之義),就在自己的心中,映現著澄澈光明的希望之光,照耀我們的一生。

 

上一篇:星雲法師:星雲大師談管理
下一篇:星雲法師:對慧的開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