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著力點
鄭石巖
第五篇 做創意的思考
[篇頭語]
在無常、變遷和無盡的挑戰中,我們唯智慧是賴。
我們生活的情境是無常變化的,無論是生產的技術、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結構、文化與教育等等,無時不在變遷。因此,既有的知識和技能,不足以應付新的需求和挑戰。為了有更好的創意,去解決諸多問題,我們開始重視創造力。也就是說,我們應著重於如何開展智慧,讓自己更有能力面對變遷,去過成功和喜悅的生活。
創造的心理歷程,是個人內在的心理特質與其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所引發全新解決問題的創作。創造的內在條件包括:第一,心靈的開放;這時開放自己和心靈,不再被防衛性或焦慮感所束縛,而能讓每一個經驗,自由神馳於內在世界,這能孕育創意。其二是保持自主的評價態度;容易被外界批評所左右的人,不容易有真知的創意。其三是能夠把點子和觀念組合成有用的創造。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提升創造活動,首先要從建立心理安全感入手,包括:
·無條件接納個人的價值,對個人的意見、情感和表現予以尊重。
·排除介入批評氣氛,讓個人得以自由思考。
·要從個人的觀點和感受,去了解神往,從而接納欣賞,而鼓勵個人的創造活動。
除了上述培養個人心理安全感之外,還要重視心靈的自由。透過自由的遐思和想像,創意的點子才會自然流露出來。很明顯地,慧是一種超越性的心智活動,不是知識性的組合和思考,它是對事象的檢驗、分析和認知,透過自由思考,所產生的創作。因此《成唯識論》上說:
“雲何為慧?
於所觀境,
簡擇為性,
斷疑為業。”
簡擇就是觀察、分析和判斷,斷疑就是使事理明朗,獲得解決問題的行動。經上又說:
“由慧推求,
得決定故。”
只有透過智慧的運作,想像推求,才能看到決定性的真理。
我們在前一篇中已經說明。慧與定息息相關,創意的環境就是心理安全,而創意的點子則是自由心靈的表現。因此,創意思考包含甚廣,它是心靈活動中最令人驚奇的部分。由於篇幅所限,僅就幾個普遍使用的課題,加以陳述。
首先,要善用自己的創造力。它是一種水平思考,也是一種非限定性的思考方式。我們該注意的要點是:
·碰到問題時,你可以選用的答案不會只有一個。
·要懂得跳出成規的枷鎖,創意才有萌芽的可能。
·要有努力,也要有悠閒,創意總是在悠閒中浮現。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不同領域的激蕩可以產生創意。
·不要妄自菲薄,其實你的潛能無限。
·不要怕錯,不要擔心別人見笑。
其次是在生活的現實中,潛藏著許多發揮創意的機會,特別是做抉擇的時候,要善用創意。要避免二選一的刻板思考,要超越是與非,跳出接受或拒絕的窠臼。把現實擺在全新的思考台面上,重新看出它的價值、目標和處理方法。在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創造的樂趣和契機,要善於把握它,發展成新的決定。在這一章裡,特別指出要當一位實現者,才會顯露創造的天賦;至於如何實踐它,則提出了五個要素供運用參考。
其三是發揮生命的活力。人注定要參透生命的意義,唯有參透為何而活的人,才能迎接任何挑戰。參透就是一種智慧,禅者的開悟就是智慧的展現。在這一章裡,引用宗教谘商對於面臨生離死別沉痛打擊的人,所做的啟發和指引,令人看出創意智慧所發生的钜大影響力。“一個人找到生命意義時,所綻放出來的生命力,不只是一種潛能的開放,而是本真智慧和創意的流洩。它超越一般的意識觀念和思考,形成一種單純而偉大的光明性。”
其四是實現希望的智慧。希望和願望是與生俱來的,實現希望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過,從谘商經驗中我們發現,不少人實現生活的創意被壓抑下來,不敢正面去實現它,反而逃避或扭曲自己的希望或願景,而造成精神的痛苦和症狀。因此,我們要學會,“將自己的希望澄清,設法去爭取和實現,就是創造生命,同時也是生命智慧與創造力的流露。”
其五是活下去的智慧。造化賦予我們生命,是要我們活下去,並透過生命的活動而學習、成長和進化,完成心靈的圓熱。它就是智慧和慈悲,是創造力和生命的愛。生命發展的最終意涵,就是慈悲與智慧的圓融。它是最高層次的欲,是超越生命現象的光明和希望。
於是,無論人的遭遇如何,生命總是學習和成長的憑藉。人的受苦的挫敗,正是牽引他去克服,促進自己發展智慧和慈悲的關鍵。人所面對的,正是他來人間,必須設法回答的問題。這一來,就不能抱怨自己的不幸,而要心甘情願去承擔它,從中尋找心智成長的光明路。
因此,在這短短的生命歷程中,你是什麼,擁有什麼,這些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靈是否從不安、焦慮、卑怯和無知中解脫出來,步向智慧的光明之路。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都得到生活的實現和幸福。
創意像生活的陽光,在一般生活與工作中,它照亮事理,給我們帶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命的歷程中,它帶給我們新的領悟,參透它的意義和價值,讓我們知道為何而活,而不再逃避困難,心甘情願地活出意義,使人性更接近佛性。
1善用創造力
創意來自一種彈性的思考,彈性就是非刻板,非限定性的想法。創意好的人,適應力好,他們能彌補許多生活中的缺失。
大部分的人以為,只有在解決專門性問題時,才會用到創造力。其實,創造力是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的。由於世事變得太快,單靠一套刻板的辦法,不足以應付需要。所以現代人必須善於應用創意,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想出嶄新的主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創造力並非神秘莫測的,而是生命潛能的發揮。它給我們新的點子,新的觀念和方法,為我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比如說,現代家庭由於婦女就業,夫妻財產由原來的共同財產,衍生為分別財產制,於是有些夫妻陷入兩種不同財產制的爭辯。我的一位朋友,卻創出一套適合他們的理財之道:夫妻有各自的財產,又有共同經營家庭的基金,其實這就是創意。
就拿教育子女而言,一般的方法是督促孩子用功。這沒有錯,但是每天都在督促孩子,耳提面命,庭訓孩子的人,往往不能把孩子教好。原因是刻板使用督促,沒有發展出活潑的談話,幽默的互動。父母親所以失掉風趣,使氣氛變得僵化嚴肅,是因為失掉創意,看不出讀書用功之外,還有許多價值欣賞、贊美和學習的東西。
創意來自一種彈性的思考,彈性就是非刻板,非限定性的想法。你如果只有一個想法:“讀完大學才找工作或做事。”那麼役男沒有考上大學怎麼辦?是把身體養得癡肥來逃避兵役,用健康來換取重考的機會?抑或換個新主意:“反正要服兵役的,服完兵役再考大學,或者那時還可以采取半工半讀的策略。”創意好的人,適應力好,他們能彌補許多生活中的缺失。
人最怕只有一個點子,抱著它從一而終。那對生命是一種壓抑,而不是成長。心理谘商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Rogers)指出,創意是實現自己的傾向,是一種潛能的開展。
創意是思前所未思的現象。它是一個全新的想法或行動,源自於個人獨有的內在特質,和生活所面對的人、事、地、物的激發。就內在的心理世界而言,必須有實現的動機,開放的心境,悠然安全感的心情。一個成見很深,刻板觀念很重,防衛性和焦慮感強的人,是不容易開展出創意的。
一個防衛性強,焦慮不安,墨守成規的人,一遇到失業,可能陷入無助。因為他想不出別的出路。如果有,那唯有“另謀一份差事”一樣,並相信這是最正確的點子。這種事情,換了心境開放的人,就有不同的主意。他除了找工作的想法之外,還有“去學一技之長,另謀新的發展”,或者“努力自己創業”等路子可以選擇。
要發揮創意,必須注意兩個層面: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前者是對於個人尊嚴的無條件尊重,不受他人批判的干擾,和對事物做自由神往的想像;後者則是表達的完全自由。因此,為了激發創意的潛能,必須特別注意:
·面對問題,答案不會只有一個。
·跳出成規的枷鎖,不被刻板的印象綁住。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激蕩可產生創意,好點子往往從另一事物引發。
·要有努力也要有悠閒。創意往往是在悠閒神馳中出現。
·別怕錯。沒有錯誤的嘗試就不會有正確的發現;有時別人說是錯的,但事實上是對的。
·別妄自菲薄。如果認為自己不行,創意的火花才真正消滅。
首先談答案不只一個。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經常強調標准答案。這使一般人以為,這個正確的答案,是無可取代的新方法。事實上,新答案和新方法層出不窮。過去企業界認為,只要增加工作時間,就可以增加生產;後來發現人性化的管理,比傳統的方法更為有效;現在我們正流行聖吉所謂學習組織的策略,以增加企業經營的效能。
就心理健康而言,早期佛洛伊德發現,從壓抑潛抑是心理症的主要原因。後來,心理學的不斷研究,發現不能自我實現,缺乏生活的意義,乃至倫理能力的敗壞、空虛及自我認同不完整等等,都是導致心理疾病的原因。所以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會只有一個。
別忘了,晾衣服不見得非用竹桿不可;可用繩索代替,可以用衣架掛在窗檐下,也可以披在椅背上,這是你知道的。那麼,子女在面對生涯時,你為什麼會說,“你不用功讀書,將會走投無路呢?”讀書無非要學習做人做事,發展其生涯,我們怎麼可以把讀書變成生涯的唯一之路呢?
其次是跳出成規和成見。在成規之外,試著去看看:習慣於吃米的人,何不試試吃面麥、雜糧?穿衣服時,你慣於先穿右手臂,何不試試從左手臂先穿會怎樣?進一步言,一般人思考都是用實證邏輯來思考。我們常聽人說,“嗯,這不合邏輯!”因而排斥一個看似乎矛盾的主意。不過,意義治療的創始人佛蘭克(Viktor E·Frankl)卻因為使用反向邏輯(paradox logics),而發現了獨特的心理治療技術。就一般人而言,羞於見人而發抖,要盡量抑制發抖的行為,以免現場難堪。但是,越想抑制它,症狀就越嚴重。他利用反向邏輯的方式,要病人在眾人面前,說出他懼怕而發抖,而且要抖給別人看。結果,想要抖給別人看的想法,卻治愈了發抖的症狀。
我在國內外參觀過許多學校,從國小到中學,甚至大學,校捨建築都很制式化。但宜蘭縣的中小學就是不一樣,在游錫堃擔任縣長期間,利用教育部國教改進計畫的經費,把校捨蓋得人性化,很溫馨,像個美麗的家庭,而且各個學校不一樣。 其他縣市的學校,則用了相同的經費,蓋出制式的校捨。很明顯地,宜蘭縣的校捨蓋得頗有創意。
一般人會認為,學校怎麼可以沒有圍牆。“這一來,閒雜人不是很容易進去破壞公物嗎?”宜蘭縣的大部分中小學,卻把圍牆壁拆除,更有趣的是把民眾用的集會所和社教機構,蓋在學校旁邊,好共同使用。結果,住在附近社區的居民,反而更珍惜愛護學校,學校也就成為社區文教的中心。這也是打破成規,走向創意的嘗試。
其三是不同領域的激蕩,是引發創意的契機。不過你不能等到要解決問題時,才開始忙著接觸不同領域的經驗。我年輕時做水果生意,每天從產地購進,次日載運到市場批發。當時我念高中,必須清晨四點半出發,賣完後,要趕在上午八時回學校上課。來回二十六公裡,用腳踏車運送,速度慢,容易遲到。不過,我每一次送貨時,總會跟水果攤建立交情。進一步觀察出戲院附近的水果店,賣的是上品貨;一般菜市場賣的是普通貨;學校附近的商店,賣的是顆粒小的下品貨。後來,我說服他們同意,直接運銷所需品級水果,只收運送費,結果生意從市場的議價買賣,發展成運銷方式,節省許多時間,每天可以順利回學校上課。
醫學和工程的人在一起,就發展出醫工科技,研發出令人贊歎的醫學新技術。有一次,我和台大心髒科名醫廖朝崧教授一起登山,邊走邊聊,他很有耐心為我解釋,冠狀動脈阻塞的治療技術。他說,我們可以從血管進去,把阻塞的那一段撐開,或者裝上一個金屬環管,以保持血液流暢。我對這種醫療科技極為欣賞,也請教了許多問題。最後我問,“這點子不知怎麼想出來的?”他告訴我說,“當研究人員想到工人怎麼修水管時,他們於焉有了點子。”
他山之名可以攻錯;不同領域的知識,因為偶然的經驗和觀察,都會在心理世界形成另一個啟發的靈感。我們知道塑膠袋的封口,是從植物的莢殼中得到的靈感;攻木蛉蛀蝕木頭的行為,卻啟發隧道開挖的技術。
其四是努力後的悠閒。人在經過專注努力,設法解決問題之後,要留給自己悠閒的時間。依我的寫作經驗,總是在努力閱讀、研究和思索之後,去登山或散步,這時靈感源源不絕而來,許多疑問也豁然貫通。其實,我寫作的點子,都是在散步或旅途,在飛機或舟車上浮現而記錄下來的。
悠閒使人超越現實,能讓自己神往天事理之中,這時一種自然的啟發,像天啟一般進入心靈世界。你得到全新的態度、想法或靈感,它通常是很好的點子。
創意往往要突破現實的規范,它會令人暫時感到不敢苟同。於是批評、非難、排斥隨之而來,如果你在性格上有了懼怕的傾向,有了焦慮的心結,就會從創意中棄守。於是,怕成了創意的克星。尤其是怕錯,怕別人嘲笑,怕下不了台,這些習氣會令創意夭折。因此,敢於嘗試,勇於發表,是敞開創意的必要途徑。
最後,要指出自尊的重要,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怕自己外行,而自以為沒有創意。我相信認真的工作、努力思考和研究,在悠閒的時候,創意自然流露。創意免不了受人嘲笑,免不了出人意表,你不要被這些外來的批評打垮,那麼美麗的點子自然會出現。
2藏在現實中的創意
要用自己的特質、價值觀和機緣來訂目標。行事有較多的彈性,不容易陷入不成則敗的僵化思考,因此比較有創意。
人每一天都在現實中創造和抉擇。它化作目標,化作行動,形成新的趨勢,更創造新的未來。生活的本質是承擔,要面對生活現實,並為它負起責任;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能做什麼,價值在哪裡。你越能把這些問題結合起來想,越能有創意的行動和抉擇。
抉擇不能脫離現實,更不能沒有創意。對於當下的現實,必須弄清楚,對於自己的決定必須有創意,並切忌意氣用事。如果你容易受情面干擾,那要避免急做決定;容易聽信別人意見,就要培養追根究柢和把事情弄清楚的習慣。要注意的是,所做的決定都必須由你來行動和承擔,而不是別人,絕對不能人雲己雲,而要在現實中尋找創意。一位企業家朋友說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外國制鞋企業家的第二代年輕人,來我們公司和工廠參觀學習。他要求跟著師傅實習做鞋樣。年輕人很認真,很投入,幾乎廢寢忘食,把師傅交給你的功課做完。要搭機離境之前,我的朋友問他:
“你對工作的投入和專注令我敬佩,相信你在決定制鞋行業之前,一定有過深度的思考和抉擇。”年輕人說:
“是的。起先我打算自行創業,不理會父親的建議,不繼承他的衣缽,不經營他的產業。我在大學主修企業經營,准備走自己的路;我壓根兒就對父親的制鞋事業沒什麼興趣。可是,有一天父親建議我,即使要創業也應該多參觀,多學習。他給了我一個機會,對世界各地參觀訪問。
“當然,制鞋業是參觀訪問的對象之一。我訪問了幾家制鞋企業之後,對制鞋的技術,各國發展的特色,有了濃厚的興致。同時,對於鞋子與腳的關系,有了更多的認識。我看出鞋子不只是一項工業產品,不只是民生的必需品,而且是給人帶來生活品質、舒適和愉快的東西,它同時是一種藝術。
“父親鞋廠所制造的產品已頗富盛名,相信我可以繼續精益求精。於是,我下定決心,要學習世界各地制鞋師傅的技巧,針對穿鞋的習慣和需要,設計出更令人滿意的鞋子。同時,對於生產、銷售和經營,體驗新的觀念。”
我的朋友談到這裡,若有所思地停頓一下。然後接著說:
“像這樣的年輕人,明白自己的決定和意義,努力投入其中,我不認為他是繼承你親的衣缽,而是正在做一個人生和事業的創造。我很佩服他,贊賞他。我相信正確的抉擇,能產生熱情、意願和行動。依我看,在企業界裡,能崛起、發展、永續經營下去的是屬於這種人。”他轉身過來問我:
“你認為抉擇是一種創造嗎?”我說:
“正確的抉擇應該有其基本特質。就人的性格而言,可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實現型的人,他們對人與事抱著熱心與摯愛,他們關心、負責、真實和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構成一種成長和學習的態勢,他們有朝氣,也有創意。另一種是操縱型的人,他們把人與事當手段,為了暫時的利益去炒作,缺乏人道的目標和價值觀,而顯得冷漠、短視和激情,容易陷入失衡和沖突之中。
“錯誤的抉擇,不只思考和判斷出了差錯,最根本的問題是基本態度出了差錯。所以,要學習正確的決定,必須從自己最根本的性格和態度去努力。也就是說,要拒絕當一位操縱者,只想贏取一時的快意。要當一位實現者,他們的待人處事特質是:
·要用自己的特質、價值觀和機緣來訂目標。
·要有必要的資訊做判斷的參考,不是賭一時的意氣和沖動。
·透過不斷學習,延伸自己的經驗和意志,來達成目標。他們不做一步登天的夢,但卻用毅力去實現他們的夢想。
·行事有較多的弱性,不容易陷入不成則敗的僵化思考。他們知道這條路行不通,還有替代方案,因此比較有創意。
·較少感情用事,不受制於情面;但卻能認真地聆聽別人的建議。
“你不覺得嗎?那位年輕的老外,具備許多上述的優點,所以能發展出特有的工作和生活情操。當一個人做了抉擇,能對它產生情緒與情感,產生融合效應,就能達到你所謂的認真、投入和創意。這本身又開啟了學習的動力,促使他成長和實現。”
“我能鼓勵子女學習它嗎?”
“當然可以。不過,要特別注意避免越俎代庖、替子女做決定。生活的抉擇是勉強不來的,有些企業家的第二代,並沒有承繼他們的衣缽,而在新的領域嶄露頭角。”我的朋友聽了這些話,點頭表示贊同。
談到這裡。我想起一對經營花卉的夫妻。他們的事業經營得稱心順利。請注意,稱心順利的事業規模未必大,而是從工作中襯托了生活的價值,從事業中實現了人生的理想。在一次展示會上,我看他們表情愉悅,信心滿滿,我問:
“你們怎麼能經營出那麼好的花園和產品?”
“因為我們喜歡花,所以莳花接木,松土施肥,毫不以為苦。事業雖不大,但對我們而言已夠充實。”
“你們怎麼會有豐富和知識的技術,經營好你們的事業?”
“喜歡它,就會認真學習和嘗試;經驗累積越多,就更懂得研究和創新。成長與創造是樂於工作者很自然的結果。
“你們怎麼做生意的?”
“啊!心情很重要。心情好就有勁兒去開拓市場,結下更多的人緣;有許多朋友幫助提攜我們,給我們成長的機會和啟發。”
我總覺得,無論做什麼事,決定正確就能帶來成長的機緣和條件。當然,必須配合並創造有利的條件,才能逐行正確的抉擇。有人以為決定只是做個抉擇,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在你做決定之前,一定要有創意,並培養做抉擇的氣勢,然後所做的決定才能付諸行動和實現。
3發掘生命的活力
透過悲智雙運的佛教信仰,透過博愛與知識的基督誡律,透過儒家仁智雙修的道統,都不難發現道德不只是為了約束和規范,而是承襲了心靈世界的光明智慧。它給我們生的力量和承擔的勇氣。
在生活與工作的遭遇中,領悟個中的價值和意義,是生命世界中極為美妙的智慧。
人活著必然要遭遇許多艱辛,承受許多挫折、打擊和委屈。但有些人在面對痛苦時,卻能孕育良好的精神力;有些人則在挫敗之後,一蹶不振,再也站不起來。
意義治療法的大師佛蘭克說:“人能為他的理想和價值而生。人生意義的追求,是生命之中一股主要的力量。這個意義是唯一的,特殊的,是他獨個兒要去完成的。只有等到成就時,他才得到滿足。”他引用存在哲學家的話說: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當一個人能從生活挫折和痛苦中,找到它的意義和價值時,就有力量去承擔,去負起責任,而不再尋找藉口來逃避。
其實,人性含藏無限的潛能。你看到空難時,一位母親竟能抱著嬰兒,在嚴重的沖擊火燒中,自己粉身碎骨,而嬰兒得以幸存。她透過愛和意志,把人的潛能發揮到無上的力量。我深信人類透過愛和責任完成生命意義時,會使天地感動。我也深信精神世界的力量,就是來自這種崇高的生命力和純粹的智慧。它們都是本真的我(subjective self)的實現。
透過悲智雙運的佛教信仰,透過博愛與知識的基督誡律,透過儒家仁智雙修的道統,都不難發現道德不只是為了約束和規范,而是承襲了心靈世界的光明智慧。它給我們生的力量和承擔的勇氣。
日本已逝的導演黑澤明,在其創作《生之欲》中,揭露了生命意義和精神力量的本質,就在於實踐愛和責任。當劇中的主角渡邊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他開始恐慌起來,因為他自知沒有好好實現生命的責任。當他對此有所覺醒時,他努力去完成一件艱钜的任務:做一位盡責的公務員,完成擱置多時的計畫——建造一座兒童公園。由於他的堅持和努力,許多困難克服了,公園終於落成。然而,渡邊卻在落成典禮上與世長辭。後來,在追悼會上,一位警官說出渡邊人生旅途最後的感人故事:
兒童公園落成的前一天晚上,夜深人靜,月明星稀。渡邊獨自一個人在公園裡,他在蕩秋千,愉快地唱著這首歌:“人生如此的短,姑娘!你去談情說愛吧,趁著你嘴唇仍鮮紅,趁著你身體沒冰冷,因為明天不會有。人生如此的短,姑娘!你去談情說愛吧,趁著你頭發還黑,趁著你心髒未停,因為今天不再來。”
渡邊所說的去談情說愛,是指生命之情與愛,是人生責任的實現。人從生之愛與責任中,得到意義,得到幸福,並創造了生活的光與熱。無論在家庭、婚姻、工作與事業,它的道理至為明顯。
人終其一生,不可能帶走自己的事功、財物和地位。無論你是亮極一時的明星,是權高位重的政治人物,是顯赫不可一世的財主或企業負責人,生命之戲一旦落幕,一切都成過去。不過,人的高貴德行卻是存在的,人的智慧與愛之性靈是長存的,人將用自己的光明,繼續走下去,那是光明之路。也是天堂之路。所以,人須能弘道,實踐高貴的德行,而非名利是圖,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來。
人的道德責任是生活幸福及心理健康的基礎。因為透過愛與責任,讓我們堅毅地去面對真實,清醒地活下去,並創造了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道德責任促進了性靈的成長與開啟,讓自己參契存在的意義。
有一位中年婦人,來向我敘述一生的不幸;她從小就失去母親,後母並不疼愛她。由於家境不好,所以在國小畢業後就辍學打工。她自立自強,學習營生本領,後來成家,有了子女,但好景不常,先生過世,還是要自己獨撐生計大梁。在最近的經濟不景氣中,她的事業受到嚴重打擊。
“我的命運多舛;對人生萬灰俱灰。”
“可是你克服了許多困難,學會了一身本領,又樂於助人,我覺得你的人生是豐收的。”
“不,我很絕望,因為我一直都在受挫折。”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在演一個角色,你演的是苦旦的角色。在戲台上你演受苦的劇情,一把眼淚,一段辛酸;但下了戲台,大家都說你的演技第一,是大明星。”
“誰會說我是大明星?我為什麼時候會從苦難的戲台上下來,不再有痛苦?”
“人生結束時。阿彌陀和極樂聖眾將現在跟前,贊美你這苦旦演出者是位大明星,成就非凡,而迎接你往極樂世界,得人生正果。所以,你要堅持下去,不要氣餒。”
“啊!我現在有些明白受苦的意義了。我不該起退心,要打起精神活下去。”我看著她從傾訴、淨化,到全新的信念。
全新的人生觀,帶給她新的力量,帶來活下去的堅毅和勇氣,更能衍生人生的意義和希望。因此,每一個注定要在他的生活中,不斷發現正確的勝解,建立生活的信念。這使一個人健康快樂地迎接新的挑戰。
一位喪子的年輕媽媽,陷入精神崩潰的狀況。她哭,她痛苦,無法抑制心中不斷湧現的悲傷和心疼。她坐在我的面前,只顧流淚和埋怨,她說:
“那麼好的孩子,為什麼上蒼要奪走他的寶貴生命。”
“不過,他已走了!”
“我信佛,每天修持,難道都保不住他的生命?你知道嗎?這孩子聰明、活潑、善良,一歲多就會念佛,為什麼佛不能保住他的生命呢?”她痛哭失聲。
透過傾訴和淨化的過程,心情平靜下來時,我開始協助她,透過她的信仰和基本信念,去建構一個全新的勝解,尋找遭遇的意義。我說:
“你學佛應該聽過四果中的斯陀含果吧?它叫什麼?”
“它是一來果。”
“這是已經修得差不多,還有點馀習,再來一趟就完成圓滿的性德者。這樣的再來人,都表現得很善良,與佛有緣,但其壽命有長有短。有些只到童年或少年就超生,因為他已完成了全部性德。他的來臨只是跟你敘個緣,並告訴你人生很短,一剎那就過去,人生難得,要好好珍惜成長,用悲智雙運完成生命的圓融。”
“他回去了,我傷心。”
“是的,但你要認清,他已完成了性德的圓熟,超升到極樂世界;你是為他傷心呢?還是很莊嚴地認識這件事情,節哀順變,從中看出它的啟示呢?”她沉默了一下,拭去眼淚,然後抬起頭來看著我,點頭表示她的領會。我繼續說:
“你的孩子留給你無限的溫暖和懷念,要從積極面去想,把它當做一種天賜,一項值得珍惜的福。不要用悲傷去看待它,要感恩你們的一段深情,更要明白往後你必須獨自去完成生命的責任。你堅強起來時,在天國的孩子也會感應而歡喜,得到會心的安慰。
“孩子受你的愛,跟你結了善緣。但他該回去了,卻也教你如何看清生命的有限性和性靈的存在與成長之理。別用優傷和失去愛子來看待它,要用更寬闊的愛和智慧去看待它。由於你看出它的意義,你的心靈就是更具愛與光明。”
人要懂得在自己的生活和遭遇中尋找價值和意義,這能使一個人提升受苦的能力,從而克服它,並從中得到心智成長的機會。從自己生活中看出價值和意義,看出光明和希望,便是智慧的表現。它的線索如次:
·生命的意義是無限的,在自己當下生活中就能發現;它不是外來的,而是內省的。即使在痛苦中一樣可以找到意義。
·透過宗教的信仰和實踐,能從教養中領受到活下去的智慧,從而得到安全、喜悅和幸福之感。
·對挫折、不幸和痛苦的承擔,會使人因而堅強,從中孕育生命的活力和價值感。具備道德勇氣和信念的人,普遍生活得健康;道德本身源源不絕提供了光明的智慧,使人有能力克服種種沖突、引誘、不安和猶豫。
在谘商工作中,我發現人若有一個光明的意志,他的心理就健康。反之,若采取防衛和執著,就會陷入困境,看不出價值和意義。其實,一個人找到生命意義時,所綻放出來的生命力,不只是一種潛能,而是本真智慧和創意的流洩。這超越一般的意識觀念和思考,形成一種單純而偉大的光明性。
4實現希望的智慧
你必須清楚自己的希望是什麼,把握它的合理性,朝著它做積極的回應和行動,才會獲得成功。對自己的希望保持真誠的態度,並應用創意去實現它。
能肯定自己的意願和希望,努力實現它,就是一種生活智慧。
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它是生命現象的起點,也是心理生活的動力。人要懂得看清它,理清它,實現它,它是智慧的表現。
我們能維持健康、喜樂和豐足感,是由於我們有希望、目標和活力。有了它,我們才有未來感,才不致迷失,才能改善生活,讓自己不寂寞。佛經上把欲列為達成如意足的因素之一,足見希望的重要性。
希望是與生俱來的心理現象,它是不容否定的。人在必要時可以修正它。做適當的調整,但不可以壓抑它,或摒棄它,否則會落空、蒼茫和完全的沮喪。我們對希望所做的壓抑,最通常的形式就是不真實。
當一個人不願意實現自己的目標,不肯維護自己的意見,或者不肯堅持他認為該堅持的立場時,這個人便失去了肯定自己的能力。這樣的人,當然也沒有勇氣維護自己的權益和道德責任,他的生活智慧變得蒼白,人生變得黯淡,缺乏生機。
在會心團體谘商中,有一位成員說:“我去理容院理發,理完發要付錢時,照照鏡子,才發現頭發剪得一邊高一邊低。我很不滿意,希望能剪得好一些,但是我沒有爭取,只是一肚子火付了錢,邊走邊咕哝回家,整個晚上對太太抱怨這件事情,結果還跟太太吵了一架。”
另一位成員聽了,感同身受。他發現自己也有不能肯定自己希望的經驗;“天啊!這種經驗我常有,所以常常陷於紛擾。你的經驗還不夠糟呢!”他情緒有些激動地說了更生動的經驗,他說:
“幾年前我搬新家,請了一個室內裝潢的包商來為我們設計、裝潢和施工。花了半個月,工程完成後,我認為櫥櫃的顏色和牆的顏色不協調,我希望包商能重新粉刷過;但是我沒有堅持我的希望,就在不滿意中驗收付款了。
“從那一天開始,我常常抱怨包商是笨蛋,埋怨他們不盡責,沒有良心。朋友來家裡作客,也會抱怨一番。太太覺得我啰嗦,說我不該在朋友面前抱怨,她說‘朋友來作客,不是來聽抱怨的’。於是,我們為那扇牆的顏色,常常鬧得不愉快。最後我索性不說,卻跟太太鬧冷戰。
“你知道嗎?我們為這斯小事,不愉快了一年多。太太覺得煩了,就找來原來那家公司,把它重新粉刷了一遍。只花了一點錢就解決。啊!不正視希望的後果就是愚蠢。
“你知道嗎?我好像有這種對希望不真誠的惡習。也許個中還帶有一種不能堅持去實現希望的勇氣。我容易退卻、棄守和自我放棄,然後我抱怨、憤怒、心中不爽。這種事發生在買東西、教育子女、夫妻的相處等等事務上,從而產生困擾和沖突。“
人能肯定自己的希望,才能讓合理的希望得到實現。你得先表示自己的期待,再與別人溝通協調,形成一個可行的目標,以之做為希望,那麼其可行性方可獲致保證。當希望實現時,會有著滿足和成功的感覺。那時的心境就得到平衡,不會變成抱怨或自覺委屈。
我做了上述簡單的解釋,幫助團體成員有效分享彼此的處世經驗。於是又把問題丟回他們,“還有誰有類似的經驗,說出來大家分享?”另一位成員說,“我也常玩事與願違的把戲。比如說,我對念國中的兒子怒斥‘我對你絕望,給我滾出去’。他離家出走,我又急切地想念他,希望他早早回家。類似的狀況重復上演,他在外頭不回家的日子也就拉長。我想念他,為他好,可是一看到他就罵他。”話說到這裡,他哭了,表情現出無奈和自責。在場的伙伴回應:
“你何不告訴他,你多麼想念他和愛他,好好勸他改進?”
“沒有辦法,”他淒然噙淚接著說,“我說不出來,因為他的行徑令我傷心,態度惡劣得令我發火。明明知道處理方式悖離我的希望,但當時就是控制不住。”另一位伙伴則說:
“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希望。不,或許應該說,當希望受到挫折時,有一種情緒性反應,讓我們脫離真實;這時的反應,即非真正的希望,也非愛子女成器的情感。在那一剎那之間,我把希望給壓抑下去了。”
這樣的討論,讓他們有機會真誠地分享處世的經驗。他們反省覺察某些行為的盲點,開始看到問題的真相,而陷入短暫的沉默。接著,一位女士說:
“我很希望老公能早點回家,不要在外頭逗留得太晚。我曾表明心意,但他還是晚歸。我以不收拾家力來抗議,大聲責備孩子來發洩,他回家來時便跟他賭氣不說話。我們互相交惡,陷入冷戰,婚姻也陷入危機。
“後業,我們找專家進行婚姻谘商。谘商者反覆地問我,你的真正希望是什麼?你要的是什麼?你做了些什麼?你做的那些事能達到你的目的嗎?我不斷檢討,發現我做的事不是在實現我的希望,而是不忠於我的希望。
“我很快就明白,必須改弦易轍,真實地抓住自己的希望和目標。我們一起在那兒進行谘商協談,彼此做了一些積極性的回應,共同去實現幸福家庭的願望。我們最大的心得是把握目標,常常告訴自己,不許用負面行為去面對挫折,而是積極地思考如何溝通、了解、互助,才能實現健全婚姻的希望。”
不錯,人要對自己的希望真實。你想要在生涯上有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預期的目標,就不能找藉口逃避。人要忠實於自己的希望和目標,培養肯定自己的態度。這能使自己堅強起來,發揮創意和潛能。它的要訣是:
·要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感受和希望;表達的方式要堅定,有禮貌,態度要誠懇。
·能夠婉拒違背意願、行事原則和道德信念的要求。
·語言和態度必須堅定清楚,但要避免沖動、指責和批評。
·要避免猶豫不決,讓最好表示意見的時機流逝;也要注意不在不當的時機表示意見。
·對自己的決定,要有堅定信心去實踐;只有面對現實才能走出希望之路。
逃避現實的人,往往會采取一些心理症狀當藉口,那麼希望就泡湯了。你希望子女進步向學,就不能以發脾氣來回應,而是思考如何協助他們成長和發展,你的希望才會實現。在婚姻、人際關系、身心健康等各方面也一樣,你必須清楚自己的希望是什麼,把握它的合理性,朝著它做積極的回應和行動,才會獲得成功。所以人必須對自己的希望保持真誠的態度,並應用創意去實現它。
成功的人生是先將自己的希望澄清,懷抱它、肯定它,再設法去實現它,這能引發生命智慧與創意的開展。別把希望看成一種負擔,而要把它看成一種生命的自然表現與享受。
5活下去的真谛
生命世界是一個無限的舞台,如果你執迷於生命中的情與欲,瘋狂地演下去,就像癡迷的玩客,流浪而不知返。如果你能體認這個生命的有限性,那麼就得好好地演它,曲終要安寧歡喜知返。
生命的本身,伴著與生俱來的動力,那就是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義。正因為如此,生命的活動與表現,總離不開目標。我一直認為,人想要活得好,就得了解自己的目標;透過它來表現價值,得到滿足和喜悅。這就是生命智慧的崇高表現。
我們要活下去,維持生命是基本的目標;你需要食物、溫暖、御寒、安全、愛情、自尊和社會支持,也需要金錢、地位、尊榮和信仰,這些都是很現實的條件。你無需隱瞞和道學,任何人和這些生理、心理、社會及信仰,都脫離不了關系。所以我們應該安靜下來,想想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些基本需要和欲求。
我們因為要活下去,要活得多采多姿,有豐富感,所以要努力去實現生命,從中得到喜悅和創造的滿足感。不過,我們必須認清,生命一旦結束,所扮演的這出戲也就結束。這麼一來,我們不得不說:
“人生有如一出戲,
我會心甘情願地扮好自己的角色,
這是生命的任務。
我也知道:
在生命圓熟時,我將回到祂的國度。”
所以,你無可逃避,必須努力工作,正當的做人;除了求個溫飽之外,要創造彼此的愛、自尊和干喜悅。當然,也必須清楚,曲終人散之際,你應該回到極樂世界或天國,安詳地與天眾們閒聊你演了不錯的戲碼。也許你很辛苦,但苦旦的角色總是需要大牌的明星來演。也許你演的是一文不名的小角色,你應該樂得輕松,因為你已然回到自己的老家,絲毫沒有損失。也許你演的是領導人,地位高、威望大,但下了戲台子,眾生彼此還是平等。所以《中觀論》上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談到這裡,又不得不體認:生命世界是一個無限的舞台,如果你執迷於生命中的情與欲,瘋狂地演下去,就像癡迷的玩客,流浪而不知返。如果你能體認這個生命的有限性,那麼就得好好地演它,曲終要安寧歡喜知返。
造化賦予我們生命,是要我們透過生命的活動而學習、成長和進化,完成心靈的圓融;它是智慧和慈悲,是創造和慈愛。生命發展的最終意涵就是這個。它是最高層次的欲,是超越生命現象的光明或希望。
於是,無論你的遭遇如何,它總是心靈成長的憑藉;人的受苦和挫敗,正是牽引自己克服障礙,發展智慧和慈悲的關鍵。人所面對的正是他來人間,必須去回答的問題。所以,無需抱怨自己的不幸,要心甘情願去努力、去克服,從中走出光明的路。一位喪偶的婦人,貧病交迫,子女年幼,生活頓陷困境。她悲傷沮喪地說:
“為什麼會這麼悲慘,我實在活不下去了。”她痛哭失聲。我了解她的處境,對她說:
“你不是說,已經有民間團體正在協助你嗎?”
“靠別人接濟也是一種痛苦,我真歹命。”
“你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我知道你一定能站得起來。你可體認到現在的遭遇,正是你來人間走一趟,必須學習的課題嗎?我看你那般虔誠,念佛不辍,像是來人間修果位的行者,現在要透過新的遭遇,修習圓融的智慧和慈悲。你要看清它的本質。”我一談到宗教與修行,談到心靈的成長,她開始鎮定起來。我接著說:
“你那麼贊歎先生,因為他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在你的陳述中,你們像是再來人,是來修‘一來果’的。現在,他修畢課程,必須先行往生。你是為他痛苦呢?還是為他居喪,堅強地把孩子帶大呢?”
“這我是願意的;只是我很茫然、無助、孤單又生病。”她優苦地說。
“你會繼續修行,實踐佛的教導嗎?”
“當然,我願意!”她坐直並試干眼淚。
“你現在的功課,就是學習經上所說的承擔。我們都會支持你,設法幫忙找個工作,就能維持生計。你要從自己的遭遇中,開展更多智慧慈悲,成就圓融的般若智慧;你先生在極樂世界,必定會欣然贊歎!佛菩薩也會贊歎、護法。
“你現在的痛苦和遭遇,要把它看做累世馀習,是你現在正要克服的功課。能看清它的意義和本質,就不會退卻和不安。然後你會發現,它正是你成就人生的必然磨練,也是你今生完成佛道的主要課程。”她專心地聽著,點頭表示接受和了解。
經過一番交談,我看到她漸漸挺起身子,不再彎腰駝背,顏面泛著堅定信心的表情。我知道,人的最高精神防線,是正確崇高的宗教信仰。人若能建立與本體世界相關聯的信念,就能從中流瀉出光與滋潤的清泉,走在荒漠則不再孤單,面對干旱也不怕沒有泉水。
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獨特的因緣;有其殊異的考驗,不同的磨練,當然也就有不同的喜樂和圓融之路。它的重點是真實、不造作,去面對它的現實,並用智慧與慈悲開拓與建構,令其發皇絢爛。
你如果是一位工人,請不要以地位卑微來看待自己。因為它是你實現生命意義的方式;你奉獻得多,能忍受的磨練就比別人強。不管別人怎麼看待你,你要保持信心,維持在現實中承擔、成長和喜悅,這本身就是心靈的進化,是生命的價值所在。
如果你是一位小職員,每天忙碌,受別人頤指氣使,請不要難過氣餒。要保持認真的態度,這才能令內心安寧,有智慧毅力去實現你的人生。人越是不喜歡自己,就顯得嚴重的頹廢;越是懂得在現實中成長,就越能擺脫壞心情,而有馀力做生活的創造。
別拿自己跟別比,那會扭曲人的生活本質;要依照自己的因緣和本質,努力去創造,去開展智慧和慈悲的花朵。你要注意,有創意的塑造藝師,不因為他手中擁有的是泥土或金子,他們總會用創意,塑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人要活得好,就得對自己的生涯和生活,賦予價值;而不是添加自己的享受,享受多了,就形成依賴,就需要更多的享受。更不能逃避痛苦,逃避一旦成習,就會變得空虛。你需要以全新的智慧去面對這有苦有樂的人生。它的線索是:
·把心靈的圓熟當目的,那麼苦與樂,順境和逆境,都會成為精神成長的資糧,都變得有意義。
·每個人的生涯都有絢爛的價值。它是特殊的、個別的,不能拿來跟別人比較;比較會令人失去承擔的勇氣和歡喜。
·在不同的價值領域裡,存在著自己際遇的嶄新價值;生之於此,得之於彼,仔細去領會,必有一番新發現,禅家所謂“從垃圾堆中找到了明珠”是真實的。
·人生不因為財富、地位、學歷的差別而影響生命的歡喜。不歡喜的心情源自比較,放下比較的心態,去為生命歡呼,窮困之人一樣有歡笑。
人生是一個學習愛與智慧的歷程,它的關鍵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是你的心靈變成了什麼。在這短短的生命歷程中,你是什麼,擁有什麼,這些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是否從不安、敵意、卑怯和無知中解脫出來,步向悲智雙運的生活之路。因為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他們必然得到生命的實現、喜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