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
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 [篇頭語]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信念去看人生,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所做的種種行為。這些基本信念就是唯識論所謂的勝解。 勝解就是個人的基本信念,也是自己的價值系統。它對個人而言,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因此,個人的信念是主觀的;由於觀念不同,價值判斷不同,作法和行事風格亦各異。《成唯識論》中說: “雲何勝解? 於決定境, 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對於待人接物的情境,信念具有決定的功能。個人對某事件或情境,一旦有了堅固不拔的殊勝理解或看法,無論遇到怎樣的異議,都難以使他轉變;即使是錯誤的信念,亦會執著不放。因此,勝解無所謂對錯,只要個人自以為是的,就會執著其中,指引其思考方向和行動。 個人的信念不同,表現出來的價值觀亦不同。因此與社會通俗觀念不同的信念或勝解,就可能跟別人沖突。當然,與通俗價值抵觸的勝解,未必就是錯的。許多創造與發明,剛開始提出來時,是被排斥的。例如牛頓提出萬有引力時,被大眾排斥;哥白尼提出天體運行論時,被教育視為異端。但這些科學家都堅持了真理,他們的勝解為人類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貢獻。 當然,如果個人的勝解或信念,是有偏頗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與人格格不入的行徑,這樣的勝解可能成為適應不良的來源。消極性的信念,會把生活帶向退卻、壓抑或失敗的道路;積極性的信念,則能促進潛能的發展和精神生活的成長。 勝解或信念是從生活經驗中得來的,所得的信念又成為解釋新的事件或遭遇的依據。因此,個體若長期生活在不利的情境下,例如被虐待、失去教養和文化刺激不足的環境,則其信念往往有偏差之虞。因此,個人成長過程中,環境給他的基本教養殊值重視,乃至成年之後所交的朋友和生活的環境,都在在影響一個人的勝解。 於是,如何保持正確的信念,成為人生的導航地圖,是本篇的重點。由信念所構成的導航圖,必須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社會的變遷,做適當的修正。我們不可能用過時的地圖,順利正確地到達目的地。在谘商經驗中,我發現偏差行為的青少年、親子間的沖突,乃至婚姻生活的失敗,其心理失調的症狀,大都與過時圖未加修正有關。例如結婚之後,仍延用單身時的生活觀念;孩子已經長大,仍以幼童的態度對待他;成年人延用兒時的信念,去待人接物;企業經營才仍堅持舊觀念、老方法做事……這些都會導致適應的困難。本篇的重點包括: 首先是生活的基本信念。人生需一套根本的信念系統,這是每一個人應該培養的精神力。由於它是健康人生所必備的信念,不妨把它與倫理結合起來。這信念上至對人生的信仰,下至生活與工作的基本正確信念,它們很少更動。在工作方面,要注意的是真實、不優愁、心甘情願和不自私;在個人修養方面,要保持清醒、避免狂傲、每天給自己一點快樂、珍惜朋友和正信的信仰。這些基本信念能令人在工作有傑出表現,在心理健康上得到保障。 其次是怎麼解釋就怎麼活。人的判斷、心情、態度和適應的行動,都來自對生活現實的解釋。正確的解釋,帶來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回應,它孕育成長的機會,累積成功的經驗,啟發創意的觀念。錯誤的解釋,往往形成偏差或消極的心理,鑄成錯誤,或令人優郁絕望。以下這幾個解釋將導致消極思想、阻礙個人心智正常運作: ·誇大失敗或缺憾。 ·忽視積極面。 ·任何事都聯想到自己的面子。 ·抱持“非此則彼”的錯誤態度,扭曲現實。 ·不聽我的意見就是不尊重我、不愛我。 ·輕易妄下結論。 如果你有這些錯誤,就容易對事情做消極性解釋,要設法改正它才行。 其三是心態影響生活品質。人的心態與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現實和未來的前瞻有關。我們既不能執著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也不能脫離過去的教訓、現在的現實和未來的希望。這一章指引你從中建立清醒客觀的心態,積極面對生活與工作。 其四是對現實生活的覺察。人的痛苦、不良適應和情緒困擾,往往是自己對現實生活,做了錯誤的判斷所致。特別是人際關系方面,誤判會造成人際沖突,引起疏離,造成合作和溝通上的困難,甚至影響安全感。現實生活包括工作、感情、人際、學習、信仰等方面。如果我們不透過清楚的覺察,去認清它,找出問題的症結,然後設法解決,而采取妄下斷語的方式,這將會使困難和挫折擴大,令自己陷入困境。 其五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人要維持生計就得工作,工作能使生活充實。但不當的工作態度,會使個人脫離常軌,而喪失了生活的快樂和情趣。在這一章裡,對於如何使工作和生活相融,提出建議。並對如何使工作順利成功,提供實用的線索。 最後是信念在左右你的生活。每一個都有一套信念或勝解,用它來解釋所發生的事,指引自己的判斷和反應方式。所以人是否幸福成功,受信念的影響殊大。一個外控型的人,會往外去追尋價值;內控型的人,則由內省尋找價值,這是他們人生的分途。一個抱著懼怕的態度的人,防衛心強,焦慮度高,生活在不安和優愁的機會大。一個安全感好的人,則表現出積極、進取和冒險的生活態度。兩種信念的人,生活亦就大不相同。 本篇就勝解的角度,討論其對生活、工作和精神生活的影響。人若想生活得成功,就得把握正確的信念,經常修正這張指引人生的地圖。 1生活的基本信念 無論你的職位、工作、社會地位如何,都必須有一套待人處世的基本信念。有了它,就像有了鑰匙一樣,可以打開一扇扇的窗,一道道的門。 信念不知不覺中,引導你的行事風格和品質。 每一個都有一套生活信念,形成獨有的價值系統,用它來維持生活的一致性,並以之做為個人生命意義的基礎。另一方面,一個人也應用它來解釋自己的遭遇,說服自己,平服內心的不滿。這套信念如果健全正確,生活就過得積極振作;反之,則生活渙散,不能維持一定的規范。 缺乏基本生活信念的人,通常也正是邊緣人格的人。 良好的生活基本信念,是個人維持清醒,保持振作和喜樂,保障自己不會脫軌,避免生活靡爛和作奸犯科的心理機制。從犯罪青少年的個案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缺乏基本信念。他們只有“我要”,但缺乏實現它的正確觀念;只有“目標”,而缺乏合理的取得過程。這些人欠缺道義感,沒有生活紀律可言。至於生命的價值、生活的規范,以及應對進退的原則,都付之阙如。 基本信念是否健全,也是心理健康之所系。心情缺乏平衡,生活散漫的人,都有心理失調的症狀。生活的基本信念,說穿了就是倫理道德,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 Fromm)所指出:倫理是個人幸福和心理健康的核心。 有些人抱著永生的信念,他學佛或信仰基督等等。外人以為那是迷信,視永生是無稽之談,但他們堅信性靈的永恆存在,並認為此生為了修行,提升心靈,開啟智慧和愛人的德行。他們的信念,產生很大的作用,化作謙和,形諸對人的友愛和幫助。他們的心量寬闊,恬淡而神情怡然,做起事來腳踏實地,效率也高。他們深信:努力工作固然是為了成功,但最大的收成是心靈的進步與成長。他們知道自己越來越靠近祂。 有一次,我母親告訴我,“努力工作是為了生活,上蒼也在看著人是怎麼努力。其實,努力和善良就是通往極樂世界的資糧。”我覺得很有道理,就問她:“現在你怎麼努力?”她開心地笑了,臉上的皺紋更慈祥了,她說: “總是要努力生活呀!你看我,拖著老化的身體去拜佛,去共修,這都要很努力的。小孫女上學回來,跟她們談話,找一點餅干給她們當點心,有時跟她們玩玩,那都要努力的。” “你何不清閒些呢?” “不行。沒有努力就等於沒有好好生活,那會對不起自己,也會對不志阿彌陀佛。你知道嗎?衰老的身體、僵化的軀干,拜佛、打坐、繞堂等等,都很艱苦,但越是艱苦,表示心越虔誠。” “你相信將來一定會到極樂世界嗎?” “當然。不過也要你們屆時不打擾我,最好能為我助念。喔對了!我要告訴你,要堅信永生。” “我會的,我信心跟你一樣堅定。” “永生極樂這件大事,令我們明白生活的真谛。”她補上一句說。 看著母親健朗的身體,神清氣和,從她的眼神眉宇之間,可以看到一顆慈悲和智慧的心靈。現在,我完全明白,為什麼她能努力克服諸多坎坷,保持著良好活力的原因。我們母子每有機會交談,她總會問我許多佛學上的問題,我雖一一作答,但總覺得,她早已有了體驗。 信念無關知識,全是行動後的心得。美國一位在森林工作的工作,他努力了三十年,終於想回到大學進修。由於資格不符,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學校看在他好學的份上,終於接受了他。不過,他只讀了一個學期就放棄了。教務長問他: “我們破例接受你,是受你好學的心所感動,怎麼現在又不讀了呢?” “啊!教授們所教的東西,我早已經會了,甚至他們講的東西,還是從我這裡學去的。” 我相信修行就像這回事。要有信心,有信念,努力去實踐生活和工作,光是紙上談兵是不夠的。有一位作家曾說:“只有相信永生,才能明白宇宙的真谛。”光是這樣的信念,就能孕育無限的美感、善良和真理。 在永生的信仰和宗教體驗中,心靈得到滋養;滿足了它的需要,當然也發揮了認識生命意義的功能。人免不了受到嚴重的打擊,也許是一時的橫禍,也許是突如其來的病痛和死亡。如果沒有信念,就解釋不了它。一位學童被同學所擲的鉛球打成重傷,從此拖著傷殘過一生。他曾有過恨與掙扎的痛苦,後來是宗教為他治好了心病。他說: “我還是殘障虛弱,但上蒼卻令我相信,這樣的身軀更能表現我的堅毅。祂已為我治好了病,因為我不再怨恨,而且試著過正常的生活。” 一位窮困的工人,在學佛之後,得到新的信念。他誠心地說: “我從年輕到現在,辛勤的工作,只拿到微薄的待遇養家活口,而包商們卻過著富裕的生活。原先我有些難以平衡。有一天的夜裡,我念佛冥思,突然得到殊勝的領會:‘啊!我過去工作的努力功不唐捐,我只領受了一點點,大部分的收成都存在極樂世界的銀行,確保我有了往生資糧。”這個人就更精進、更平衡和健康了。 一位經商的年輕人,幾年的努力和儲蓄,被朋友倒掉了。他受害很大,自己的公司也跟著垮了。長期努力的成果,瞬間化為烏有,還背負著債務,一時心理難以平衡。他在信仰中得到新的解釋而釋懷,在經年的痛苦之後,才領悟到: “這是一次徹底消業障的歷程。我已看出它的意義,心理得到平服;一切從頭來,學到更多經驗,現在事業也做得稱心。” 從心理谘商的角度看,要維持生活和工作的順利與發展,有幾個簡單的信念,非堅守不可: ·要真實:把事情弄清楚,腳踏實地去做,弄虛作假對你的生活和工作無益;打腫臉充胖子是傻瓜干的,愛出虛名是大頭病的行徑。 ·不優愁:想清楚,做了決定,就該往好處想,努力以赴,追求成功。 ·心甘情願:不要滿腹牢騷,抱怨會損害你的元氣;心甘情願工作和生活,反而處處有新機。 ·不自私:只想到自己人,看不到更寬廣的視野,同時也是精神抑郁的開始。 無論你的職位、工作、社會地位如何,都必須有一套待人處世的基本信念。人的適應力和精神生活的消長,並非事業做得大,就會稱心如意;也不是權力在手,就有著無窮的滿足感。當一個人拿追逐成功來做唯一的滿足感時,心智開始封閉,創意和智慧受阻,錯誤和傷痛的事隨之而來。因此,無論你的成就高下,都要注意以下修養的信念,以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況: ·保持清醒:不要被享受和娛樂綁架。請注意,“福不可以受盡,受盡則緣必孤”。 ·避免狂傲:碰到挫折或良機時,越是自大的人,越會使盡全力,窮追猛打。當心“勢不可以使盡,使盡則禍必至”。許多企業家過度投資,最後垮在野心的泡沫裡。 ·每天給自己一點快樂:如果你平常就不快樂,你一生也等不到快樂。要注意!努力是一種快樂,愛心助人是一種快樂,欣賞和感恩也是快樂。 ·珍惜朋友:友誼給你許多支持和溫暖,但你有受,也要有給才行。 ·堅定信仰:正信的信仰,給我們無盡的精神資糧,但你要每天接近祂,才能得到啟發、溫暖和愛。 人生需要基本信念。有了它,就像有了鑰匙一樣,可以打開一扇扇的窗,一道道的門。人生的路是四通八達的,懷著正確的信念,就能自由游走。在最近的谘商經驗中發現,青少年應有的基本信念顯得相當缺乏。這是當前青少年問題的病根。當然,整個社會所表現出的膚淺、縱容於聲色之娛,更是病根的源頭。這個社會將面臨更嚴重的精神生活難題。但我相信,抱持著正確的信念,就能度過成長過程中的失調和振蕩。 2怎麼解釋就怎麼活 錯誤的解釋,形成錯誤的信念,用它來處理生活與工作,就產生失誤和挫敗。因此,要懂得正確地解釋生活的現實,從中獲得教訓,才有成功的人生。 人的判斷、心情、態度和適應的行動,來自對生活現實的解釋。正確的解釋,帶來成功的回應。錯誤的解釋,形成偏差或消極的信念,做出錯誤的行為。 每個人都在不斷解釋自己的遭遇。解釋形成信念或勝解,任自己聽命於它;無論對錯,總是信以為真。同樣碰到挫折,有人覺得“我還很幸運”,沒有弄到一無所有,相信能東山再起,或者還有好前程在等著他。有人則完全絕望,因希望破滅而心灰意冷。正確的解釋,好像人生的一盞燈,給人光明和力量。佛門有一首詩: “提一燈, 行暗夜, 毋優暗夜, 唯賴一燈。” 人若能對自己的現實,做正確的解釋,心智會不斷成長,胸襟和氣魄也會開展起來。反之,踏在無常的世局裡,免不了倉惶失措。 解釋影響生活甚钜。有些人事業經營不順,或身體不健康,把它解釋成自己的命不好,祖墳風水有問題,或者與某人相沖相克等等。這種不清醒、不科學的解釋,不但失去檢討錯誤,尋求改進的機會,更讓自己陷於無奈,或做出非理性的行為。一位媽媽相信自己與女兒相克,采取虐待行為,不但戕害了孩子的身心,自己也觸犯法律;一個青年因為人際互動沒有處理好,相信沒有人瞧得起他,而把自己孤立起來。這些都是錯誤的解釋所致。 解釋自己過去的遭遇,是一個來回反刍的心理過程。因此不當的解釋會在反覆思考和行為中增強,把錯誤看成真理,造成心理僵化、無能或潰敗。最常見的第一種缪誤是誇大失敗。特別是對挫折和困境的誇大,令自己覺得困難重重,無法振作。有些人對自己或家人的缺點,做了誇大的解釋,造成感情受創,親密感解體。父母對子女缺點的誇大解釋,導致對子女的絕望,而放棄幫助克服困難的努力。有時因絕望的心情,而對孩子做嚴厲的批評或抨擊。誇大缺點,對婚姻的傷害尤其嚴重,歧見越來越多,從而堅信婚姻無救,而埋葬美好的姻緣。 信心崩潰的第二個因素是忽視積極面。當自己的眼光老停留在消極面時,就會引起沮喪、洩氣和無助之感。誇大消極面和無視於積極面,簡直像孿生雙胞胎,如影隨行。 一位太太因為先生經常晚歸,而養成誇大消極面的習慣,自己反覆要想:“他經常晚歸,將來天天晚歸,會越來越晚歸。他在外頭有外遇,婚姻就有危機。那時我不再被愛……”於是不安襲上心頭,對先生疑神疑鬼,說了傷和氣的話。誇張先生晚歸的消極面,造成婚姻的沖突。原本互相關懷、了解和支持的愛開始受損,她更陷入痛苦和焦慮之中。 這對夫妻找我晤談時,太太沮喪不安的神情溢於言表。我了解到先生把每月的薪水都交給她,為了工作的需要,在下班之後還得拜訪幾個客戶,是例行性的活動。不過她始終看的是消極面,而無視於先生行為的積極意義,這是她痛苦的來源。 其三,把任何事都聯想到自己的面子上,也會造成錯誤的解釋。“反正大家都在笑我!”“大家知道我離婚了,都用異樣的眼光看我!”“每一個人都在看我這張難看的臉!”“我表達意見,或問問題,別人會認為我愛現或無知!”當一個人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心理壓力隨之增大,覺得處處不對勁,腹背受敵。這種錯誤解釋所歸納出來的信念,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造成嚴重的沖擊。 其四,有些人會用“非此則彼”來解釋日常事物。他們的想法是“沒有贊美我,就是對我印象不好!”“學業成績不好就是笨蛋,我是沒有人瞧得起的笨蛋!”這種非此則彼的想法,對於現實環境,造成嚴重錯估和扭曲。當媳婦開始覺得公婆並不喜歡自己時,往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就有了千困萬難的窘境。 上班的第一天,不苟言笑的直屬上司,會給非此則彼的新進人員帶來不受歡迎的困擾。一直到有一天,彼此有機會交心,才能釋懷。非此則彼的解釋方式,也會帶來諸多意外的效應。一位優秀的經理,可能因為景氣不好,業績沒有成長,而老板又沒有及時表示安慰,令他以為失去賞識,而懷跳槽的心意。 其五,你不聽我的話,就是不愛我或不尊重我。這樣解釋人際互動,往往造成親子、夫妻或主管與部屬之間失和。當一個人相信:絕對的服從表示尊重、孝順和同心,意見不同表示彼此決裂時,生活將經常處於攤牌的僵局。例如父親說出重話:“如果你不考醫學系,就別想念大學”、“如果要跟他結婚,就斷絕親子關系”、“如果你不離婚就是不要我們老人家了”這類二選一的思考方式,為人帶來嚴重的困擾。 另外有一種人,在解釋生活事物上,容易輕易妄下結論。他直覺認為某些事情不吉利,某些事情好彩頭,不加仔細思考,就做了決定。過去鄉下人有一種習慣,在相親的當天,只要家裡出了點小差池,例如小雞死了,碗盤打破了,那麼這門婚事就別想再提。無論相親的主角多麼互相心儀,父母親的態度總是“免談!”這就是典型的妄下結論。 有些人沒有任何事實證明他能力差,卻一口咬定自己沒有本事;他們灰心,自甘墮落,過頹廢的日子。更荒缪的是這些人相信算命,不相信努力和創造;相信過去一兩次不如意的經驗,而再也不肯做新的嘗試。他們嫉妒別人命好,怨歎自己命苦,更經常抱怨上蒼的不公。 有時,思考上的過度類化,也會帶來錯誤的信念。人如果連番遭到不幸,屋漏偏逢連夜雨,就會使一個人做了過度的類化,產生消極的思想和態度。這在人際關系上特別明顯,例如年輕人邀約女生出游,連續吃了閉門羹,信心不足的人就會產生過度類化,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而沮喪退縮起來。 有些孩子,在家裡所受贊美過多,初到學校,因為老師要照顧全班,未能給他足夠的關愛,就覺得老師不喜歡他、同學對他不夠友善。他做了過度類化,一直以為別人不喜歡他或排擠他,而造成初入學時的適應不良。父母或師長若不能及時予以協助,孩子將會因此而受到心理創傷。 人因為解釋事情錯誤,形成錯誤的觀念或信念,再用它來處理生活與工作,就會產生失誤和挫敗,於是在精神生活上受到打擊,在情緒上發生更多困擾。因此,人要懂得正確地解釋生活的現實,從中獲得正確的教訓,心智才會健康。我對於如何解釋生活現實,做以下建議: ·一個事件有很多構成因素,失敗並非所有因素都做錯了。所以要找出錯誤的真正原因,設法改進它。至於正確無誤的部分,要看清它,保存它,為這些優點表示慶幸。 ·不能專找自己的失敗來評論自己的價值。其實人的成功生活經驗,遠比失敗的經驗多;要在成功中評價自己,在失敗中改正錯誤。 ·把事與人分開來。做錯一件事,別人並不就看輕你;做對一件事,別人也未必就贊美你。對的和該做的就去做,不要等著別人喝采,更不要因為別人批評就猶豫不前。 ·做清楚的思考。不要相信命運,要相信思考、創意和努力。要注意實踐的過程,一一去克服困難;凡事不可妄下結論。 我覺得精神生活的違常,是由於長期做錯誤的歸因和解釋所致;錯誤的信念一旦形成,就等於在你的大腦裡,灌進了一套錯誤的程式,每天提供不實的訊息,干擾思考、情緒和精神生活,甚至令人當機。對此,不可不慎。 3心態即是生活的品質 人不能執著於過去心、現在心或未來心,但也離不開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三者得到協調,才會大開智慧之門,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 人的心態牽動思考的運作,影響其著眼點、看法和情緒。能清楚了解心態為何物,就能把握自己究竟在干什麼。心態是心理運作時的傾向,有的人傾向於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有的人傾向於當下的分析與判斷,有的人傾向於未來的好奇、試探和期望。由於偏向各異,過去的生活經驗不同,表現於生活的行為也就各不相同。 佛學中明白指出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首先,過去心是指過去所受的教誨、訓練、經驗和種種遭遇,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正確也有不正確的,有愉快的也不有愉快的。如果你從心理檔案中,直接調出這些資料,回應現實生活,這就是使用了過去心。就好的一面而言,你會是有教養,有文化氣質,有是非羞恥之心;但它的缺點是食古不化,用固有的規范處理事務。 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沉痛的創傷、受到苛刻的教育,那麼用這種方式來對待自己,就會受折騰而不愉快。精神疾病是把過去不當的教養和創傷,直接遷移來看現在的生活,而造成痛苦和優傷。例如優郁症的人,他一直帶著批評性、苛責的心態來對待自己。 活在過去的人,往往僵持於過去,食古不化,是百分之百的道學者,他們以古非今,以種種規范批評自己;發揮到極至,就會成為道德強迫症。一位年輕人,很擔心自己的行為觸犯了經典,每天批評自責,陷入痛苦和優愁。心理壓力和焦慮感令他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他時而批評這個社會邪惡和墮落,早上起來看報紙,社會風氣令他擔心和失望。反觀自己的生活,覺得觸犯戒律而懊悔,連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覺得猥亵。他說: “我實在活不下去了,這個社會令我絕望,對自己的罪惡感更絕望……”我聽出他的問題,知道他只有過去心,缺乏現在心和未來心。 “你用戒律批評、指責自己?” “我不能照戒律生活,所以罪惡感很重,覺得自慚形穢。” “你對於戒律的解釋符合現實原則嗎?是用你的智慧來解釋它嗎?”於是為他解釋戒律不是拿來捆綁自己,而且拿來當作指引,保護自己免於錯誤。它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他頓了頓對我說: “可是每天我都覺得在犯罪,而自責到什麼事也不能做。我沒有智慧,真該死!我知道自己有問題,但跳不出來。” “戒律是要我們避免錯誤,勇於改正,而不是要我們自責罪過。須知戒與智慧不可分離;罪性本空,因果亦空。” 於是我為他解釋《中觀論》中的空假中三觀,要他了解以沒有成見、偏見的空性之智慧(空),來覺察看生活中的現實(假),才能得到如理的實現(中),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調適之道(修行)。經過一段時間的谘商,他從過去心的執著中,慢慢走了出來。 其次,現在心是指當下的現實和分析。人若只有現在心,而失去過去心的種種經驗,會變得缺乏生活經驗,失去是非羞惡的能力,變得現實、缺乏責任和生活規范。現代人太重視現實,所以被聲光色情所引誘,被功利和現實所左右。只懷現在心的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沒有適當的該與不該的堅持。目前青少年流行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口頭禅,正是偏向現在心的寫照。 這個時代的文化太講現實,不講公義和責任。對於羞恥、忏悔和道德感極度缺乏,於是偏差行為、犯罪和冷漠成為時代病。尤其在教養子女時,對於生活規范和道德規范的摒除,是造成青少年迷失和犯罪的主要原因。 有些人因為缺乏道德的使命,反而覺得生命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道德的教誨和生命的價值是分不開的;生活規范和紀律,也是生活所必須的。目前,我們社會所遭遇的問題是:青少年普遍缺乏生活的紀律,浪漫使他們變得脆弱;缺乏生活規范和堅持,則造成堅毅力的消失和挫折容忍力的匮乏。 現在心強調的是現實、感性、功利與分析,它給我們開放的現實世界,但若偏執於現在心,則又流於功利和享樂,而疏於道德的責任與實踐,這是現代人沮喪、脆弱、焦慮和空虛的根源。這個根本現象,表現在青少年身上,成為青少年的煩惱、彷徨和犯罪;表現於家庭,造成家庭功能的式微;表現於經濟生活,則造成了潛在的不安和危機。 太現實造成了心靈的絕望和蒼白,造成短視的人生,反而看不出寬廣的人生視野和價值。 其三,未來心是指對生命未來的仰望,是一種好奇、歡喜和期待。它給我們快樂和希望,給我們超越現實的遐思和憧憬;它讓我們有理想,會作夢,仰望著一個全新的未來的視野。 有了未來心,我們才會接觸到極樂世界和天國;有了它,我們才會對現在負責。健康的未來心,來自童年的情緒經驗。人如果在童年時期,有較多愉快、好奇、探索、溫暖和支持的經驗,獲得較健全的愛和主動嘗試的成功經驗,較容易發展出充滿希望的未來心,它引導一個人積極振作。 彌勒菩薩代表著未來心,祂的全名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亦即將來要成佛,是通往未來的希望和微笑。因此,他笑容可掬,他大肚能容,他豐腴的兩頰,顯露著生活的自在、愉快和光明面。因為祂結合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希望。 不過,一個人若缺乏過去和現在心,而徒有未來心,又會是怎麼樣呢?那會變成空想,或者陷於沮喪的情緒。他的未來心缺乏過去和現在的良好基礎,認為未來是可怕、沒有保障的,於是陷入對未來的絕望。就我所見,在成長過程中受保護過多,缺乏生活經驗,以及疏於管教的孩子,對未來的期許和響往較不帶勁。 對於未來空虛的人,既是蒼茫的,也是沮喪無望的,從優郁症和自殺患者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緒經驗極為缺乏。長期陷入無助、懼怕和不安之中的人,就會發展出對未來的絕望,對現實的沮喪和對過去的懼怕。 “我沒有明天,因為我沒有希望。”這是無奈的座右銘,即使並未遭遇什麼困難也會這麼說。反之,一個抱著未來希望的人,即使陷入困境,也會奮斗努力,他們的座右銘是:“看!成功在望。” 唐朝的德山禅師,精通《金剛經》,從四川挑著《青龍疏鈔》,准備到中國南方找禅宗大師辯論。他在路上向一位老太太買點心吃,老太太問他: “你挑的是《青龍疏鈔》,想必對《金剛經》研究甚深,我問你經義,答得出來,免費送你點心;答不出來,請到別處買點心。請問,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的是什麼心?” 德山茫然不知怎麼回答,只好餓著肚子,離開那兒。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公案。人不能執著於過去心、現在心或未來心,但也離不開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三者得到協調,才會大開智慧之門,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才有點心可以吃的福報。而三者的協調,必須是超越的,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 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是我們待人接物信念的來源,要契合它,超越它,但也離不開它,而正確的生活信念,也從這裡看出端倪。 4對現實生活的覺察 在生活經驗中,影響觀念多的,莫過於人際關系、文化與宗教。信念如果是正確的,則能給我們毅力,去實現目標,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長。 人從自己的遭遇中,不斷搜集訊息,加以解讀和歸納,形成信念,再用它來研判生活情境,認知周邊的人際活動和發生的事件。如果信念不正確,那麼往後的生活反應,也跟著出現問題。 人覺得痛苦、適應困難和情緒困擾,往往是因為自己對生活現實的錯誤判斷,所造成的慘痛結局。比如說,悲觀的思考習慣,就是過去曾遭遇不幸事件的人,一直延用該次遭遇,類推到生活的每一層面,把每一件事都看成危險,而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或者產生受害、失敗的懼怕和焦慮。不安和懼怕所帶來的壓力,會把一個人困住,失去主動嘗試的勇氣,更會抑制清楚的思考和創造力,於是消極的態度,使一個成為籠中物。 在生活經驗中,影響觀念最多的,莫過於人際關系、文化與宗教。人際是自己和別人的互動,我們用過去得來的信念,解釋現在的人際互動;如果信念是偏差的,則現在的人際互動也就發生問題。文化與宗教往往以集體潛意識的形態,深深地塑造人的意識觀念。因此,迷信的宗教和特殊的文化意識,對一個人的心理生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基本生活觀念,對於當事人而言,是信以為真的,是不可改變的,他運用這個觀念,去衡量種種事物,做為指引進退應對的准繩。無論正確或錯誤,都會抱著不放,以之為依歸。所以《成唯識論》上說: “邪正等教理, 證力於所取境, 審決印持, 由此異緣不能引轉。” 在大專學生之中,人際關系是主要心理困擾的來源。就社會青年而言,也不例外。依我的推估,社會上人際關系有困擾的人口殊多;它導致婚姻破裂、同事沖突、生活品質下降,最嚴重的是從人際關系中退卻下來,成為失愛和孤獨的焦慮狀態。 我常碰到孤獨不安的年輕人,他們劈頭第一句話是:“我的人際關系有了問題。”一位孤獨者,會無助地敘述:我不曉得怎麼跟別人交往,別人才會喜歡我。他把人際關系解釋成要“得到別人喜歡”;於是在“討好的行動”中,顯得跟別人不能契合,從而產生挫折和人際懼怕。一位疑心病者,認為別人會出賣自己,所以很沮喪地退卻下來,絕望地不再交朋友。 一位年輕人來晤談,他相信別人會不斷地出賣他,所以不敢說真話,不願意跟朋友親密的來往。他成為一位孤獨、沒有友情的困擾者。在談話中,陳述自己的經驗:他原是一位熱心的人,在同侪之中有說有笑。後來,同侪朋友對他有了怨言,甚至批評責罵他說了別人的壞話。他說: “我服務他們,說真話,並沒有絲毫惡意,為什麼他們會把我當成眼中釘,說我的不是?我對人真誠,說了真話,他們卻出賣我。” “你說了什麼真話?能否說得具體些?” “比如說,有一位同學打算跟某甲合作寫研究報告,我告訴他有關某甲的缺點,沒想到這話傳開來,得罪了朋友,別人也跟著責備我。” “只為這件事情嗎?或者還有類似的事件。” “就這麼一件事情,已經弄得眾叛親離了。” “就因為這件事情,你就不敢再相信別人了?請注意,你用一次不愉快的經驗,來推論所有的朋友都不可靠,你認為合理嗎?固然不錯,這一次經驗給你的打擊很大,但只這一次,就認為所有的人都不可靠,都不能接近,這樣的推論科學嗎?” “啊!是不科學,但我總認為如此。因為我很窘,很在意這個不愉快經驗。雖然只這麼一次!” “你認清了它只有一次,所以現在你要打破原有的推論,努力去粉碎它的不合理,要設法去證明它是錯誤的判斷。”我停了停,看他正在沉思,接著問他: “現在,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把錯誤的觀念拋棄,試著跟大家來往,但要小心自己的說話。” 於是,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討論人際溝通。我教給他人際互動的原則。最後,我要他歸納討論的要點,他說: ·要相信絕大部分的人是善良的;不過,對於少數的例外,要用寬恕的心來看待它。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經營來的,不是自然得到的;經營的要領是給人關懷,給人協助,尊重對方,多了解體諒對方。人需要時間相處,要有機會接觸才能建立人際關系。 ·談話的要領,要注意多著眼於事,少傷及人;多談正務,少涉及閒話,這樣就可以遠離是非。 ·多欣賞和贊美你的朋友,但必須真實,而非灌迷湯;不做人身的批評攻讦,但可私下做善意的規勸。 最後,我建議他去參加一次人際互動的團體聚會,從中可以學習到較好的感受性,知道如何正確回應別人。在他離開時,我告訴他,“任何生活中發生的挫折,都是帶給你智慧和成長的天使,要迎接它,理性思考它,不宜以偏蓋全,做錯誤的推斷和歸因。” 宗教與文化對人的觀念,影響尤其深遠。透過極權宗教的型式,用恐嚇威脅的手段,強制信徒服從,如有違背將受天譴雷誅,這樣的信仰方式,使人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人要行善是值得肯定的,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這種信仰方式,容易造成道德強迫症。這使人每天生活在懼怕之中,懼怕自己不道德,懼怕被神祗處罰。這種現象是迷信,而非正信的宗教。 有一次,一位大學生來找我晤談。他怯生生地說,“老師!我有了宗教信仰,以為這可以解除我的空虛。但現在信仰卻給我很大的恐懼。”我看他焦慮的眼神,缺乏精神力的儀態,大感驚訝。他說: “我得到祂的印心,將永遠是祂的信徒,不能違背祂,離開祂。如果離開祂,就會受到天譴,不得好死。我越來越不喜歡這種信仰,知道祂違背常理,想脫離祂,但很怕祂會來找我報復。” “你想會嗎?祂說的道理,連通過你理性思考的檢驗都有問題,你相信祂會報復你嗎?” “我不是相信,但我會害怕。” “既然不相信它是真的,為何害怕!” “心裡毛毛的。你能給我一點指導嗎?” “我不可能給你什麼,因為你已覺醒,只是還留有錯誤的信解,而影響你的心態,如此而已。建議你,當你在擔心懼怕時,只要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免於受難!” 於是,我教他念佛。告訴他這句話的意思:“歸依無量光明的正等正覺,同時也是永遠慈悲,能啟發你步向幸福人生,看出人生價值的一尊佛。”他有了正信之後,漸漸卸下他的懼怕,努力學習當一位有智慧的覺者。 信念如果是正確的,則能給我們毅力,去實現目標,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長。信念若是錯誤的,它將帶給人錯誤的執著,誤導其人生走向歧途。所以,我們要注意檢討,要用般若智慧來覺照,人生才會有光明和幸福。 5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成功者不但會工作,也會休閒,更知道家庭之樂。喜歡自己的工作,以及多方面的生活,是最主要的關鍵。 人要維持生計就得工作。工作能使生活充實、有意義、有價值;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恰當的說,工作即是生活。 當工作過度投入,脫離生活常軌,而成為工作狂時,生活的樂趣也就蕩然無存。反之,生活於享樂,或者渾渾噩噩過日子,不肯從工作中體驗成就感的人,也會變得精神空虛,造成心理困擾。 於是,過度辛勤的工作狂,不知道休閒,不懂得放松,沒有心情享受家庭之樂。他看起來孜孜不倦,急急忙忙,情緒總是急躁或冷漠。這些人容易失掉創意,事業不易有好的發展,其身心健康亦大受影響。抱持這種態度的人,大都是A型性格的人(tape.A personality)。他們極端苦干,把家庭生活完全抹煞。他們即使早年成功,但往後則缺乏創意,精神力不繼,不免步上挫敗之路。 工作狂的性情急,情緒浮躁,自我中心強,難得接受別人的建議。他不容易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想法,所以得不到愛與支持,往往是一個冷漠的人。由於長期不眠不休,強迫自己工作和追求,因此顯得匆忙、敵意和不耐煩。他犧牲了生活情趣,缺乏生活的快樂。如果你有了這種工作態度,必須設法改正,要學習從容、幽默和友善,在生活中培養情趣,並注意培養欣賞別人和支持別人的雅興。 與工作狂相對的是游手好閒的人,他們不愛工作,拈輕怕重,耽於享樂。他們為自己的不情願工作,提出辯護說:生活應該是快樂的,辛苦的工作,何苦來哉。這些人即使謀得一職,也會敷衍塞責,不肯投入。平時表現唯唯諾諾,不肯用心工作。我看過許多這種人,他們按章辦事,准時上班,准時下班,目的就是討一碗飯吃。在一般機構裡,可以看到這樣的人,他們不但對該機構有害,對自己一樣有損。 拈輕怕重者或許會說,“我的家庭和嗜好,比工作更能給我滿足。”實際上這些人性情未必高雅,待人未必慈悲,生活也未必真有情趣。他們往往意志消沉,家庭生活也受到負面影響。因為,他對家人也抱著同樣不負責的態度。 拈輕怕重的生活信念,對於精神生活有害。那些工作不力,平時有虧職守的人,特別容易消沉和失眠。有時為了躲避無聊,只好沉迷於聲色之娛或賭博。他們生活在墮落之中,卻安慰自己樂在生活;陷入消沉的泥淖,卻強作歡顏說不必把人生看得太嚴肅。 特別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在富裕社會中長大,習慣於安逸,不習慣於辛苦。可是現實擺在眼前:生活是一個艱辛的歷程,必須承擔責任,更要辛勤付出,然後才能享有豐富的人生。現實的挑戰和拈輕怕重的習性,就形成了嚴重的心理沖突。 這兩種信念或態度,對於精神生活,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生活態度才正確?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查爾斯·加菲爾(Charles Garfield)曾研究過一千多位各行各業成就非凡的人,發現他們具有共同的特質,茲歸納如下: ·懂得過多方面發展的生活:雖然他們努力工作,但不會被工作綁住,知道如何輕松,重視家庭生活,與朋友交往。 ·喜歡自己的工作:選擇喜歡的工作,較能發揮自己的天賦長才;但工作未必全是喜歡的,你必須去調適它。 ·投注於工作:凡事要做准備,預先想好怎麼做,就能得心應手。工作的態度是專心做好它,但不以十全十美來苛求自己。 ·肯冒險:只求安全,懼於冒險一試的人,很難突破事業的僵局。冒險時,要想像可能的最壞情形,問自己怎麼辦?受得了嗎?受得了就去做。 ·不低估自己:專注於自己的感覺、能力和企圖,並培養信心。 ·要與自己競賽,不與他人競賽:能結合更多的人,群策群力,才能夠超越過去的成就。 以上成功者的共同特質,表現出正確的生活和工作態度。這六項特質既包含了工作,也兼融了生活。成功者不但會工作,也會休閒,更知道家庭之樂。他們喜歡工作,努力工作,但卻不會苛求自己。他們肯冒險,但一定先想想自己是否吃得消。他們與人合作,以超越局限,而不是為了競爭,弄得精疲力竭。在這些生活與工作的信念中,喜歡自己的工作,以及多方面的生活,是最主要的關鍵。 喜歡自己的工作,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事。生涯有困擾的人常問道:“怎麼找工作?”我總是告訴他:“要依自己的興趣、能力、環境與現實,去找工作,去發展未來。”有一次,一位年輕人問我: “我知道這些原則。不過,我喜歡的工作,不是不缺人就是自己資格不符。能找到的工作,又都不是所喜歡的。這怎麼辦?“ “你喜歡什麼工作?” “我喜歡當公務員。” “為什麼喜歡?” “因為公務員工作安定,比較有保障。我不喜歡復雜沉重的工作,也不想發財出人頭地,當公務員比較單純。”這位年輕人所喜歡的是安定、有保障和簡單的工作。事實上,他沒有認清,公務員每天要處理大眾的事,並不如他所想像的安定和簡單。我了解到,他沒有認清工作是要付出;更沒有領會到,只有付出,看到成果,才有成就感。顯然,像他這樣消極的個性,往後也不容易嘗到工作的成就和喜樂感。即使真的當了公務員,也不會是盡責、有創意,能為社會服務的人。我接著說: “那麼,喜歡當公務員,就好好去考高普考吧!” “我考不上。”他無奈地笑一笑。 “那麼你會什麼,就先去找你會做的事。”我舉一些不需要特別專長的工作,如商店的售貨員、送貨員等等。他頓了頓,告訴我說: “這些工作我不喜歡。” 喜歡某種工作是一種奢望,而是真正能把它做好的沖動和企圖心,這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滿足感。這位年輕人所想的工作,只是一種消極心態的投射,他並非真正喜歡當公務員。 工作是一種現實,它不可能盡如人意。因此對工作要有一個信念:認清自己工作的價值,投以熱忱,從中學習成長,就會有成就感。這才能夠把工作和生活融合起來,形成積極的態度,過實現的生活。也只有這樣,事業才會成功,生活才覺得豐足歡喜。 你現在做什麼工作,就得設法去喜歡它,只有喜歡才令你心甘情願,工作才會帶勁,生活才覺得幸福。一位建築工對我說:“喜歡也要工作,不喜歡也要工作,為什麼要抱著不喜歡的心情上工呢?你看,我白天在工作中有說有笑,回家則與家人共享天倫樂,然後我享受一夜酥甜的睡眠。這已讓我得到滿足,並得到阿彌陀佛的嘉許。” 工作是無分軒轾的,有人做管理的工作,有人做技術性的工作;有人勞心,有人勞力;有人出資,有人出力。這社會有偌多的工作機會,無論你投入什麼工作,要努力去做,要學會從工作中看到價值和歡喜。工作必然是艱辛的,但辛苦之後,可要用歡喜的態度去生活,去領略生活的無盡意義。 6信念左右命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信念,它就像電腦裡的軟體,在處理我們日常生活的訊息,它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在於它是否正確。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生活,抱持一套基本信念,它就是唯識論所說的勝解。 它衍生成價值判斷的依據,以及待人接物的基本態度。比如人一旦相信別人隨時會傷害自己,那麼冷漠、防衛、敵意和操縱等行為,就會成為他的生活方式;情緒上的不安和焦慮,自然浮現出來。反之,則表現出愛與溫和的態度。 人總是用自己的信念,去處理生活。如果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是從外頭追求來的,是從別人的肯定中表現出來的,這個人就有了外控的行為。反之,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是來自內在的肯定,那是內控型的人。前者喜歡往外追逐,後者樂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前者期望博得別人的喝采,容易跟著別人走;後者則傾向自己的肯定,容易自以為是,孤芳自賞。 從另一個角度看,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態度是操縱,他喜歡演控制戲,用各種心機和手段,來博取別人的信任、肯定、同情和支持,他不能自得其樂。有些人則表現出實現的態度,他們把人和生活當成目的,也能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感受,他能體驗當下生活的現實性,無需做虛偽的操控和掩飾。 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態度是對立,發展成敵意,以利害關系來評斷彼此的互動。有些人則從愛出發,樂於支持別人,與人分享歡喜,能在生活之中體驗真實的生活。疏離和愛兩種勝解,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分野。有什麼樣的勝解,就有什麼樣的生活和感受,它影響人生殊大。《成唯識論》上說: “雲何勝解? 於決定境, 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勝解是什麼,行動和心境就會是什麼;碰到任何情境,如果勝解沒有變,他的行為和情緒狀況(二者都是業)也大抵不變。 一位優心忡忡,來自鄉下的中年男子,對我談起他的困擾。他說,他們的宗族祖墳,每年依房序輪流掃墓祭拜,今年輪到他們掃墓祭祖。未料,另一房子孫已經偷偷搶先掃了墓,祭拜完竣。“為此,我非常優心,據說,祖墓被偷拜了,就會有霉運,就會衰落。”看他優心的樣子,令我感到意外,想著這樣一件事,竟能引起心理恐慌。在聽完他的傾訴之後,我說: “你認為你們的祖先會很小氣嗎?只保佑掃墓的人,不保佑沒有掃墓的子孫嗎?” “大概不是吧,據我所知他們生前都是公平的。” “好,那就不用擔心了。請你再想想,如果你的祖先有知,在你還沒去掃墓之前有人先去掃墓,幫它打掃得干干淨淨,搶著盡孝道,你認為那是壞事嗎?” “應該不是。可是我有霉運呀!” “什麼霉運?你的祖先會處罰你准時掃墓?或者因為另一房的人搶先去掃墓而處罰你?你的祖先是專找子孫麻煩的嗎?” “應該不是這樣吧!”他茫然地松動原先的想法。 “那麼應該是怎麼樣才合理?為什麼要掃墓。” “我想是為了慎終追遠,為了不數典忘祖,盡一點後代子孫的孝道吧!” “那麼你的族人先去掃了墓,有什麼不好?” “他搶了頭功,我心裡不安。” “那是你的想法,而這個想法跟掃墓的目的並不相干,不能把它們混在一起。你何不換個想法:‘啊!我祖先真有福氣,後代子孫爭著要孝順他們,為他們掃墓祭拜。’” “老師!你是說這事情不會造成霉運?” “既然它是好事,何來霉運!” “他們搶著先去掃墓祭拜,居心不良,不是嗎?” “那是他們的事,由他們來承擔。你要從你的善良去看這件事,一切都會變得光明,變得歡喜。”他坦然松了一口氣。 鄉下有許多生活上的禁忌,原先只是因時制宜的規范。日子久了,變成了一種危言聳聽的大忌諱,於是造成恐懼和焦慮。有時,這些禁忌會衍生更多穿鑿附會的傳說,帶來許多心理上的障礙,使理性的思考遭到嚴重壓抑。佛陀在《阿含經》中所謂戒禁取見,所指的就是這類障礙理性思考的觀念。 勝解必須建立在般若自性上,要用理性來覺察和觀照,要用正見去看人與事,才不會迷失,做了錯誤的判斷,造成煩惱和痛苦。正確的信念,就是覺觀的態度,它讓我們保持了分明,不淪陷於無明。唐朝的神會大師說: “知之一學, 眾妙一門。” 勝解要建立在智慧的覺察與觀照上,而不是建立在囫囵吞棗,穿鑿附會上。事業碰到難題,要檢討原因,設法改善,而不是歸因於風水和運氣。身體有疾病,要了解原因,治療病症,改正生活作息,調整飲食習慣,這才是正確的勝解。 勝解的基本信念,如果建立在“知之一字”,就能解決問題,累積正確的經驗,從而發展智慧。生活就朝著光明面發展,思考自然清楚,對種種挑戰的回應能力亦隨之提高,這就叫佛日增輝,就能福慧增長,因為福報與智慧分不開。 懼怕的情緒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但是如果懼怕和自我防衛,成為生活的主要信念,那麼緊張、敵意和焦慮,將充斥你的心靈世界,你的想法和行動,會變得痛苦、退卻和悲觀,甚至產生不健康的人生。如果你認清人生的本質,是為了實現這一段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那麼你會放下懼怕,改用迎接的態度生活,喜樂和充實感也就增加。所以說: “懼怕一字, 眾惡之源。” 當懼怕控制了人的心理世界,一切生活事件都變得緊張焦慮,這不但壓抑了創意,同時也是心理疾病的肇因。佛洛伊德說:懼怕是世界的門——人若懼怕就會把門關上,而退縮在自己的碉堡裡;若勇於了解、嘗試和實現,美麗的世界就在眼前。 人越是懼怕,越懷抱敵意、自私和自我中心,則碰到任何事情都會變得焦慮,心理失常,判斷錯誤。越是看清現實,越能把想像力用在了解事物和創意的實現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勝解,它就像電腦裡的軟體,在處理我們日常生活的訊息,它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在於它是否正確。
上一篇:明一法師:禅修好處戒律說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鐢变簬xuefo.tw鍩熷悕鍥犲妗堥渶瑕佹殏鍋滀娇鐢紙鏈€鐭�15澶╋級锛岃嚜鍗虫棩璧疯鐢╤ttp://big5.xuefo.tw璁块棶缃戠珯锛岀壒姝ら€氱煡!
29246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