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國師訓誨文》講解(四)
二、悲心訓誨。又分三段:
第一小段:前生修得為僧,今生豈能容易?不要看我們今生出家很容易,追究起來實在是多生累劫所得的善因,才能獲得人身,做出家人。出家人的目標是成佛度眾生,前提是要發了生死的心,所以不能輕易虛度。我們應該感謝自己,是我們生生世世修來的善根。才會有今天的結果。
佛在《四十二章經》裡說,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難非不可能,不等於做不到,只要我們認識修道的意義,積極努力去做,難也能做到。“今生豈得容易”這是祖師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努力精進。
出家以後我們具體應該怎樣做呢?應該從事上漸漸來修,下面祖師從事相上一一給予教誨。先看第一個意思——發心修道:“第一要發道心,晨昏切莫貪睡。”怎樣才能發起道心?《菩提道次第》講,要思維人身難得,要知道三惡道苦。《菩提道次第》歸納總結為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要相信因果;中士道要發出離心,三惡道可懼,我們要出離。如果真正發起修道心,還會貪著五欲的享受嗎?還會說是非?辯長短嗎?就不會有這個時間的,因為今天過去,再也不會有了,只有息心向道,才會有所得。不論走到哪裡,如果發不起來修道心,這個出家人就當得可憐了。
誦經念佛是修行,通過這些修行就是要改變我們自己,通過這些修行就要放下貪著。一個人如果不考慮來生,又怎麼樣修行?如果真的考慮來生,就知道這期業報有盡的時候,我們要貪什麼?星雲大師開示新戒要去我慢,懂得惜福,他說古德一件大褂要穿四十年,一雙鞋要穿三十年,他又講到他自己,他不吃水果不喝牛奶,他說不是沒有這些,他是要克服自己,光吃飯不吃水果也能過得去,不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他說對自己應該有個要求,人喝可口可樂喝這喝那,他就考驗自己不喝。一瓶白水,一瓶可口可樂,要選擇哪個?一瓶礦泉水,一杯不要錢的水,又選擇哪個?他說出家人要知道惜福。他說人都說他有福報,他糾正一下說是他知道惜福。這一生我們修多少不說,最起碼我們學了以後能做多少。都出家了,頭也剃得光光的,我們還要什麼?什麼都不要,只要修道就好。永嘉大師證道歌“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我們是身貧心不貧,身上雖然披著袈裟,但是我們心裡藏著無價珍寶,藏著道。能發起來道心修行,就可以離開墮落惡道的苦;能發得起來道心修行,就不會再受六道輪轉的報;發起來道心成佛。成佛的心一定建立在發出離心,遠離惡道心。也就是說,一個不離開我貪我慢我癡的人,說要成佛,只是一句口號而已。連貪著都破除不了,又怎樣能成佛?所以應該對自己有一個訓練。我們現在不是學得太少,而是用得太少,學了以後要思維修。比如這段我們可以專門來修什麼是老苦,什麼是病苦,老苦還沒到,但生病每個人都有經驗吧?不要說生大病,生一點小病就什麼也做不成,正念也失掉了。要能像祖師那樣,人來看我也好,不來看我也好;醫生能治也好,治不好也好,我只是這句“阿彌陀佛”,我抱定了,沒有其它想法,只有想阿彌陀佛來救我,只有三寶才能救護。緣念三寶一定是建立認識什麼是道,怎樣發起來道心,要啟發自己,要通過思維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人生活百年,百年能有幾?不能再浪費了。一失人身,再想得一個人身實在是難,像盲龜浮木樣,難之又難,這樣才能啟發我們發起來修道的心啊。
你看老修行的眼睛都是往裡收,因為他知道怎樣來修自己的心。就是說要學會把握這顆心,我們在做一切事時,要讓這顆心保持在正念中,保持在不放逸中,或者一句佛號念起來,或者思惟佛法道理的念頭提起來,乃至切茶燒火時也能提得起來,知道怎樣看護自己的心。當然具體的應用,我們學戒了,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先注意我們這一顆心。慢慢去了解它,把握它,延續它,自然就會有體會。一個出家人為什麼總是平平靜靜,就是因為善於觀察這顆心,為外境所轉時是很累的。有人罵你,你生起嗔恨心,有人表揚你,你生起歡喜心。一會兒你這個不順眼,或者看那個討厭,心隨境跑就太累太累了。所以先學會對心的訓練,再慢慢學會延續,讓它擴大。從早上起床時,就要讓心止住,同樣走路時也讓保持住,行住坐臥都保持住正念。這是要專心一意地來修的。一個痛念生死的人,一個了解苦空無常的人,就知道現在有這個善因,有這個機會生在人道,又得出家,那就要珍惜。現在成就的色身,隨我造作的善惡業是會變化的,下一生又是怎麼樣?懂得這些,就要生起觀照,自然看得破,放得下,一心不亂地來修道。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想修道都離不開這個根本,所以佛告訴的戒定慧三學,離開了這個再去找道,終將無覓處的。深一點來說,知道了這個現象都是緣起的,緣起的就是虛幻的,虛幻的就會消失。現在看起來的有,實質它不會永久存在。所以要精進用功,珍惜自己所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