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蔣維喬居士:因是子靜坐法續篇 第一章 靜坐前後之調和工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因是子靜坐法續篇

蔣維喬

第一章  靜坐前後之調和工夫

第一節  調飲食

既有此身,不可無飲食以滋養之,飲食入胃,經消化後,變為麋粥狀,入於小腸再為乳狀,為血管所吸收,變成血液,滋養全身。故飲食與生命有重大關系。然食若過多,則胃中不能盡量消化,反須將不消化之物,排洩於體外,是使胃腸加倍工作,結果必氣急身滿,坐不得安。又食若過少,則有營養不足,身體衰弱之慮,亦於靜坐不宜。故飲食務必調勻。吾人之習慣,大概病在多食。故遇進食後,覺胃中微有飽感,即宜停止。古人雲:食欲常少,其言實有至理。又食物不宜濃厚,能素食最佳。又靜坐宜在早晨空腹時。平常亦應於食後二小時方可入坐。

第二節  調睡眠

吾人勞力勞心後,必有休息,以回復其體力。睡眠是休息之最久長者。常人以睡眠八小時為度,過多則心神昏昧,於靜坐最不宜。若過少,則體力不得回復,心神虛恍,亦屬不宜。故睡眠亦須有定時、有節制,則神氣清明,可以入道。若靜坐功候漸深者,則半夜醒後,即可起坐。坐後不再睡,固最妙,若覺未足,再為假寐,亦可。如靜坐功候加深,坐時加久,則睡眠之時,可漸漸減少,故有終年以坐代睡者。此非可勉強學步,終以調節睡眠,使不過多過少,乃為合理。

第三節  調伏三毒

何謂三毒,貪欲、瞋恚、愚癡是也。此三者,吾人自有生以俱來,一切煩惱,由之而生,故亦稱根本煩惱。為修道之大障礙。故必須調伏之。

㈠貪欲  吾人托父母之欲愛而投胎而成身。投胎成身之後,又復數行淫欲,為未來世投胎成身之因。於是死死生生,相續不已,可見淫欲為生死根本。不斷淫欲,終不能超出生死大海也。修道之人,欲了脫生死,不可不先斷淫欲。苟不能驟斷,亦須自有節制,漸漸調伏之。縱欲之患如飛蛾赴火必至焚身,可不懼哉。

㈡瞋恚  瞋恚由貪欲而起。吾人遇可欲之物,必欲得之,得之則喜,不得則瞋。瞋恚不已,必至斗爭仇殺。自古至今,殺戮罪惡,相尋不窮。推其起原,不過一人數人一念之瞋,為之導線。瞋恚之毒,可勝言哉。

㈢愚癡  愚癡亦名無明。一切眾生,皆具清淨真心。此心本如明鏡,具無量功德。自無始以來,為妄想蔽覆,遂生妄執,種種顛倒,故雲無明。於是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於黑夜之中,永不見日。愚癡之毒,又為貪與瞋之根本也。

至調伏之法,於下文止觀章對治觀中詳之,今不贅及。

第四節  調  身

何謂調身,即使身體之姿勢,常常調和是也。調身者於坐前坐時坐後皆當注意。坐前如平常之行住進止,均宜安詳,不可有粗暴舉動。若舉動偶粗,則氣亦隨之而粗,心意浮動,必難於入靜。故於未坐前,應預先調和之,是為坐前調身之法。至於坐時,或在床上、或特制坐凳,於此解衣寬帶,從容安坐。次當安置兩足,若用單盤(亦名半趺),則以左腳小腿曲置右股上,牽之近身,令左腳指略與右股齊,右腳指略與左股齊。若用雙盤(亦名全趺),則更宜將右腳小腿引上交加於左股,使兩跖向上。若年長之人,並單盤亦不能者,則用兩小腿向後交叉於兩股下,亦可。次安置兩手,以左掌之背,疊於右掌之面,貼近小腹之前,輕放於腿上,然後向左右搖動其身七八次,即端正其身,令脊骨勿曲勿挺。次正頭頸,令鼻與臍如垂直線相對,不低不昂。次開口吐腹中穢氣,吐畢,即以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潔之氣,如是三次或五次七次,多寡聽各人之便。次當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腭。次當輕閉兩眼。正身端坐,俨如磐石兀然不動。坐久,微覺身體或有偏曲低昂不正者,當隨時矯正之。是為坐時調身之法。若靜坐畢,應開口吐氣數次。然後微微搖動其身,次動肩胛及頭頸。次徐徐舒放兩手兩足。次以兩大指背,相合搓熱,摩擦兩目,然後開眼。次以指背擦鼻,擦兩耳輪。次以兩手掌搓熱,遍摩頭部及腹背手足使全身皆遍。坐時血脈流通,身必發汗,待汗稍斂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後調身之法。

第五節  調  息

鼻中之氣,一呼一吸,名之為息。靜坐入手最重要之功夫,即在調息。昔人調息有四相,一風相、二喘相、三氣相、四息相。鼻中之氣出入時,覺有聲音者,名為風相。出入雖能無聲,而急促不通利者,名為喘相。出入雖能無聲,亦能不急促,而不能靜細者,名為氣相。平常之人,鮮有不犯此三者,此則息之不調和也。若既能無聲,亦不急促,亦不粗浮,雖極靜之時,自己不覺鼻息之出入者,名為息相,此則息之調和者也。故於平常時,亦應知注意,是為坐前調息之法。若入坐之時,覺有不調之三相,即心不能安定,宜善調之。務令鼻息出入,極緩極微,長短均勻。亦可用數息法,數時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第一息數至第十畢,再從第一息數起,若未數至十,因心想他事,至於中斷,即再從第一息數起,如此循環,久之純熟,自然能令息調和。是為坐時調息之法。因調息之故,血脈流通,周身溫熱。故於坐畢,宜開口吐氣,必待體中溫熱低減,回復平常原狀後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後調息之法。

第六節  調  心

吾人自有生以來即系妄心用事。所謂意馬心猿,極不易調。靜坐之究竟功夫,即在妄心之能調伏與否耳。人之動作,不外行、住、坐、臥,所謂四威儀也。未入坐時,除臥以外,即是行與住二威儀。當於此二者常常加功,一言一動,總須檢束吾心,勿令散想,久久自易調伏。是為坐前調心之法。至於坐時,每有二種景象,一者心中散亂,支持不定。二者心中昏沉,易致瞌睡。大凡初坐時,每患散亂,坐稍久妄念較少時,即患昏沉,此用功人之通病也。治散亂之病,當將一切放下,視我身亦如外物擱在一邊不去管他,專心一念,存想臍間,自能徐徐安定。治昏沉之病,可注意鼻端,令心向上,使精神振作。大概晚間靜坐,因晝間勞倦,易致昏沉。早晨靜坐,則可免此患。又用前之數息方法,從一至十務使不亂,久久習熟,心息相依,則散亂、昏沉二病皆免。是為坐時調心之法。靜坐將畢,亦當隨時調伏妄心,不可聽其胡思亂想。若不坐時,亦能如坐時之心志靜定,則成功不遠矣。是為坐後調心之法。

以上調身、調息、調心三法,實際系同時並用。不過為文字上記述便利起見,分作三節,讀者宜善體之。

 

上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歲末茶話會上開示
下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於東林寺開示:用普賢十大願念阿彌陀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