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精神實質
荊三隆教授 主講
佛學研究網西安訊 6月17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荊三隆教授,應邀擔任“慈輝佛教文化論壇”第三十七講主講嘉賓,為大家作題為《大乘佛教的精神實質》的講座。講座由陝西師范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吳言生教授主持,一百多名本科生研究生聆聽了講座。
大乘佛教是悲智雙運,自度度他,自覺覺他,乘載接引此岸眾生到達彼岸的宗教。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磐。大乘佛教追求菩薩道的普渡眾生,是相對於小乘佛教強調修煉自我的聲聞乘而言的,也就是“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與輿,一切渡天人。”荊教授講道,大乘佛教講萬法為一心,一心生萬法,世界就在人們的一心觀照之中。大乘佛教心法是哲學思辨的最高峰,是人類思維的最高階段,是千百佛徒於千百年來總結的智慧的結晶,更是其他哲學無法超越的。
大乘佛教講究對心的把握。因為世界是無本質的有,人是主客觀因素的和合,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中的,本自於空,一切理性的認知與思辨皆出於一心,心外別無法。一切美丑善惡也皆在於心。大乘心法教人了解事物的本質,教人認識反觀自身、社會,從而把握人生,規劃未來。佛教的大乘心法是最能把握、攝服、征服人心的哲學,它能教人戰勝欲念,一腔欲火化作萬朵青蓮,從而達到清靜自在。
大乘佛教主要是對心靈的認知,對主體的探索。佛法靈活開放,慈悲平等,普渡眾生,貼近生活。大乘是佛陀教誨的根本精神所在,也決定人生的品位。人心是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大乘心法通過開釋引導人心,從而達到人生的突破。無論貧富,窮通,壽夭,只要能看破一且虛幻,就可以多一分寧靜,少一些浮華,才會日日有禅機,時時寓生機。大乘佛法具有很大的作用,它是心靈的金鑰匙,對人心有一種撫慰。它用智慧征服人。大乘佛法回答所有關於文化政治倫理的問題,也是解決苦難的鑰匙。大乘佛教追求彼岸世界,是對人心的啟發,是人生行進路上的啟明星。大乘佛法的本質是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是根本。擁有平常心則處處是般若,時時是禅機,“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禅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物我合一,相入無礙。
荊教授最後講到大乘心法的十個特點:
一、大乘心法是對人生社會的觀察,並在觀察的過程中,創造出奇異的想像,是具有靈性的思維。
二、大乘佛法的認識生活是一種綜合的過程,是二元對立思維所無法理解的。
三、大乘佛法教人用心靈感知萬物,是再造性想像與創造性思維的結合。
四、大乘佛法是主體改造客體,是一種不斷更新的過程。
五、大乘佛法具有個性化,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也是實實在在的,恰如風吹水皺。
六、大乘佛法不僅是內省形式,且是身心互動的外在形式。
七、大乘佛法也並非程式化的形式。
八、大乘佛法的體驗無重復性。
九、修行者必竭盡平生精力,由表及裡,循序漸進。
十、大乘是思維修,是個體形式的思維方法,是可以被每個人接受的。
講座主體部分結束後,同學們積極向荊教授提問,荊教授都予以細致耐心的解答。吳教授對於荊教授深入淺出的講演給予充分的肯定,並聲情並茂地朗誦了倉央嘉措的詩歌作為結束語,勉勵同學們珍惜青春,珍惜緣分。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