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馮學成居士:《趙州禅師語錄》壁觀卷上(21-4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1)

  問:“如何是一切法常住?”師雲:“老僧不諱祖!”其僧再問,師雲:“今日不答話。”

  《大智度論》雲:“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法無生滅變遷,謂之常住。”此僧之問,亦似教非教、似禅非禅而直詢真如。“老僧不諱祖!”,趙州為明眼祖師,其開示亦自然與歷代祖師不二。若示真理,又何必與歷代祖師同一。一句“不諱祖”,使人無咀嚼分別處。其僧再問,趙州以“今日不答話”了斷。學禅之人常思進入“言語道斷”的境界,但不論獨坐、獨思、獨行,這個“斷”字往往與己無緣,真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在趙州“不答話”的機境之下,能有“斷”的感受嗎?能體悟到“一切法常住”的真如嗎?

  (22)

  師上堂雲:“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缽下坐窮理好。老僧行腳時,除二時齋粥是雜用心處,余外更無別用心處也。若不如此,出家大遠在。”

  於此當頂禮趙州古佛。雖常聞平常心是道,可學者仍慣於運心於高妙玄秘之處,不知“平常”為何物。德山雲:“若也於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

  修行之要在心,修心之要在念頭。說來令人慚愧,雖大丈夫,又誰敢說自己在念頭上得了自在,得了自由。煩惱者,念頭之不由自主之謂也。趙州這裡豁盤托出了功夫的根本和基礎。若無這等基本功夫,欲說修行,難矣!但誰有放得下高妙玄秘的念頭而回歸這淡而無味的念頭呢?是難也!故道在一念間也。

  (23)

  問:“萬物中何物最堅?”師雲:“相罵饒汝接嘴,相唾饒汝潑水。”

  萬物中何物最堅?問得饒有趣味,若從實答來,幾無可答之物。因萬物皆從緣起,壞空難免,難以“堅”字當之。若答以空、金剛心,沒滋沒味,又有不空、煩惱心與之相對。虧得趙州身經百戰,一句俗語便了此問。若非看破紅塵,得了大定之人,決難於此說得行得。世間人一點小委屈尚受不了,何況唾罵?其脆弱可知。反之,其堅亦可知。

  (24)

  問:“曉夜不停時如何?”師雲:“僧中無與麼兩稅百姓。”

  唐初原行租庸調法,德宗建中元年用楊炎之議改為兩稅法,把租、庸調和而為一。規定用錢納稅,分為夏秋兩稅。此為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在稅制上除弊興利之舉,穩定了唐王朝當時幾陷崩潰的經濟。

  此僧所問的“曉夜不停”,亦不好答他。明暗、智愚、凡聖均為“不停”,又當如何呢?人為事使,心為境忙,如同當時百姓,為春秋二時的朝廷賦稅忙得勞苦不堪。出家人超然於世事之外,自當心不附物,自在解脫。為何陷入“曉夜不停”中不思出離呢?借時事喻出,以點化那僧,妙哉!

  (25)

  問:“如何是一句?”師雲:“若守著一句,老卻你。”

  “一句”,是禅門內明體之喻。雲巖參百丈,二十年不契,後參藥山。藥山問他:“甚處來?”雲巖雲:“百丈來。”藥山問:“百丈有何言語示徒?”雲巖雲:“百丈常如是道:‘我有一句子,百味俱足。’”藥山雲:“鹹則鹹味,淡則淡味,不鹹不淡是常味。作麼生是百味俱足的味?”雲巖無對。雲巖後又參南泉,在南泉、藥山鉗鎚之下,終於徹悟。一次藥山問他:“聞汝解弄獅子,是否?”雲巖雲:“是。”藥山雲:“弄得幾出?”雲巖雲:“弄得六出。”藥山雲:“我亦弄得。”雲巖雲:“和尚弄得幾出?”藥山雲:“我弄得一出。”雲巖雲:“一即六,六即一。”此公案出,“一句”之禅風遂行。然流久生弊,恰如船子和尚所雲:“一句合頭語,萬世系驢橛。”多少禅人於此執著,哪知“一句”的真味。故趙州雲:“若守著一句,老卻你。”生生將那僧眼睛換卻。

  (26)

  師上堂,謂眾雲:“若一生不離叢林,不語十年五載,無人喚你作啞漢,已後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頭去。”

  此乃趙州數十年行腳所得之真谛,道在自悟,不在行坐。若能萬緣放下,不語十年五載,如達磨當年面壁一般。此般死心塌地者,其信定功夫無可動搖,好消息自在其中。

  今人學佛,多好神求異,不知道在平常。禅宗尊宿,英偉傑出如趙州,五百余條語錄及事跡,無一涉神涉怪,都在平常中與人開示大道。東尋西覓者、好神求異者何不回到祖師門下,擇二三語錄修習一番,其中的勝境風光,足以醇美百年。

  (27)

  師上堂雲:“兄弟!你正在第三冤裡。所以道,但改舊時行履處,莫改舊時人。共你各自家出家,比來無事,更來問禅問道。三十二十人聚頭來問,恰似欠伊禅道相似。你喚作善知識,我是同受拷。老僧不是戲好,恐帶累他古人,所以東說西說。”

  三冤即為身語意三業,第三冤即為意業。參禅悟道,最忌思維分別之意業活動。舊時行履行處指三業的習氣和慣性,改後也並非成神成怪,成佛也是平常人,故趙州雲:“但改舊時行履處,莫改舊時人。”四百年後,高峰原妙禅師徹悟之語,即“仍然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即可見趙州下語的功效。天地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道一切現成,原不欠少,人不自信,故東問西問。“恰似欠伊禅道相似”,趙州此語,能不醒人!

  (28)

  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雲:“你被十二時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你問哪個時?”

  這則語錄在燈錄裡,與第23條上下相連,一脈相承,讀者於此可留意,先讀此條,再讀23條。人之患,在心念不能自主,以至十二時中茫然無歸。此僧之問,極為侃切,非為病所苦,決難登醫家之門。趙州此答,又成千古名句。人與時間,到底誰是主,誰是奴?趙州挺身而出,截流而過,其氣象給人的信心,超過百千言說的功用。“你問哪個時?”於此問中,趙州表現出“使得十二時”的氣概。於此,鼓山士珪禅師有頌贊雲: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晨昏十二時。
  使殺老僧渾不管,
  不知鬧裡有誰知?
  大慧宗杲禅師亦有頌雲:
  使得十二時辰,
  呼來卻叫且去。
  倚官挾勢欺人,
  茫茫無本可據。

  (29)

  問:“如何是趙州主人公?”師咄雲:“這箍桶漢!”學人應諾。師雲:“如法箍桶著!”

  宗門內常以“漆桶”喻被封閉、遮障之自性,以“桶底脫落”喻明心見性。此僧於主人公,不自問而問人,故趙州咄為“箍桶漢”。這僧卻知轉身,以“諾”表明主人公早已出“桶”。趙州卻更往上翻了一層:“如法箍桶著!”此語極為警人,惜習禅者多未加留意。禅者,能出三界,能入三界。前面“莫改舊時人”已透出其中的消息。出而能入,方為好手。

  (30)

  問:“如何是學人本分事?”師雲:“樹搖鳥散,魚驚水渾。”

  對“本分事”,前面已有介紹。但這“樹搖鳥散,魚驚水渾。”與這“本分事”有何關聯呢?百年之後,巴陵颢鑒禅師在答“祖意教意”時回答說:“雞寒上樹,鴨寒下水。”一些祖師說“寒則向火,熱則喜風”、“饑來弄飯困來眠。”這一切,都是“本分事”的透出,何須用言語來表示。樹搖而鳥散,是鳥的本分事,水渾則魚驚,是魚的本分事。真如在平常處,萬莫以神異自誤,省之。

  (31)

  問:“如何是少神的人?”師雲:“老僧不如你。”學雲:“不占勝。”師雲:“你因什麼少神?”

  “少神”者,精神不足,神氣不足。禅宗講平常心,斥怪力亂神,私智偽巧,其外觀表現似乎“少神”。這僧致此問,似有來頭,故趙州雲:“老僧不如你”,似在贊他。那僧不敢承當,而謙雲:“不占勝”。趙州卻不放過,“因什麼少神?”須明白其中的根由。

  (32)

  問:“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是時人窠窟?”師雲:“曾有問我,直得五年分疏不得。”

  三祖《信心銘》的語句,在趙州語錄裡出現過十多條,可見趙州對《信心銘》的重視。而“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先後引用了四次,更表明其為《信心銘》的綱樞所在。這點,當在後面有關條目中詳加觀照。

  自百丈禅師始,就有引述《信心銘》的記載,這裡所雲“是時人窠窟”,可知其傳播之廣。趙州也被多次詢及,故雲:“曾有問我,直得五年分疏不得。”什麼是老趙州“分疏不得”之處,留與後面相同條目中一並說吧。於此,白雲守端禅師曾有頌雲:

  分疏不下五年強,
  一葉舟中載大唐。
  渺渺兀然風波裡,
  誰知別有好思量。

  (33)

  有官人問:“丹霞燒木佛,院主為什麼眉須墮落?”師雲:“官人宅中,變生作熟,是什麼人?”雲:“所使。”師雲:“卻是他好手。”

  丹霞燒木佛公案,在佛教信仰深厚的唐代,可謂驚世駭俗之舉,教內教外非議極大。但丹霞乃禅宗內主流人物,為一方祖師,其燒木佛之舉,又有接機示法之作用。後面趙州不是尚有“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之教示嗎?

  “院主眉須墮落”,如百丈野狐禅那位五百年野狐身之報一樣,為謗法之報,以贊丹霞教化之功。趙州不直答官人之問,轉了個彎,問他是誰將生米作成熟飯。“所使”,官宅中所使喚之下人也。能“變生作熟”,當然為“好手”。丹霞、趙州不也是“變生作熟”的好手麼?千年來,不知多少人因之轉煩惱而成菩提。丹霞燒木佛,歷來祖師贊頌甚多,這裡試舉二頌:

  先看投子義青禅師所頌:
  古巖苔閉冷侵扉,
  飛者驚危走者迷。
  夜深寒爇汀洲火
  失曉漁家忙自疑。
  再看圓悟克勤禅師所頌:
  丹霞燒卻木佛,
  院主眉須墮落。
  普天帀地人知,
  院主當頭不覺。
  本是醍醐上味,
  爭奈反成毒藥。
  果報自家承擔,
  罪因卻是他作。
  叢林浩浩商量,
  未免情識卜度。
  卻慮一個自己,
  直下不須推托。
  更問如何若何?
  要且無繩自縛。

  (34)

  問:“毗目仙人執善財手,見微塵佛時如何?”師遂執僧手,雲:“你見個什麼?”

  當為趙州老擊節而歌,真是大快人心也!這僧以《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故事來問,趙州依葫蘆畫瓢,現場演示,端的妙不可言。當年石霜慶諸參道吾,問:“如何是觸目菩提?”道吾喚沙彌,沙彌應諾。道吾雲:“添淨瓶水著。”良久卻問石霜:“汝適來問什麼?”師擬舉,道吾起去,石霜因之有省。會者於此,當下即會,若弄心巧思,反而畫餅。

  (35)

  有尼問:“如何是沙門行?”師雲:“莫生兒。”尼雲:“和尚勿交涉。”師雲:“我若共你打交涉,堪作什麼?”

  趙州老乃禅門內第一通達之人,故其行事說話,不拘男女老少,皆天真率性而為。常人若欲效此,未免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趙州不舉其一,而對女尼雲:“不生兒”,為何也?龐居士有一頌,可解此惑,其頌雲: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大家團栾頭,共說無生話。

  大道不二,若“生兒”,則落二落三了。該尼不明妙谛,故雲:“和尚勿交涉”,不肯趙州。趙州再答之語,雖似戲谑,卻是本分。於此可見趙州平易可親之處。

  (36)

  問:“如何是趙州主人公?”師雲:“田庫奴。”

  “田庫奴”即“田厍奴”—田捨奴,農家弟子也。這僧不言和尚而言趙州,乃問趙州地方之主人公。趙州老漢不以趙王答,而以“田捨奴”應,以示凡聖平等,貴賤平等之意。

  (37)

  問:“如何是王索仙陀婆?”師雲:“你道老僧要個什麼?”

  《碧巖錄》載:《涅槃經》雲:仙陀婆一名四實,一者鹽,二者水,三者器,四者馬。有一智臣,善會四義。王若欲灑洗,要仙陀婆,臣即奉水。食索奉鹽,食訖奉器飲漿,欲出奉馬,隨意應用無差。灼然,須是個伶利漢始得。只如僧問香嚴:“如何是王索仙陀婆?”嚴雲:“過這邊來。”僧過,嚴雲:“鈍置殺人。”又問趙州:“如何是王索仙陀婆?”州下禅床,曲躬叉手。當時若有個仙陀婆,向世尊未升座前透去,猶較些子……

  知此故事,便知趙州答話處。於此人人可以設問,世間人求個什麼?出世間人求個什麼?見道之人又求個什麼?我於此時,又欲求個什麼?一念當機,千人千面,千時千變,後面的又是個什麼?

  (38)

  問:“如何是玄中玄?”師雲:“說什麼玄中玄,七中七,八中八!”

  臨濟大師有“三玄三要”之提持,後人演為體中玄、句中玄、玄中玄。趙州語錄中多次見到玄中玄之問話,可見其於臨濟圓寂後不久即有流傳。趙州上承馬祖南泉,一慣以平實本分接人,不喜聞此“玄”字。“什麼玄中玄,七中七,八中八!”看似平淡,卻是直指真常。人能於“七中七”、“八中八”中發出會心的一笑,乃不負趙州所答。

  (39)

  問:“如何是仙陀婆?”師雲:“靜處薩婆诃。”

  薩婆诃乃真言咒語之結尾之句,有成就、吉祥、圓寂、息災、增益、無住等多義。該僧之問,不外如何是有求必應一類。趙州以“靜處薩婆诃”答之,則圓融周到。然何為“靜處薩婆诃”?當以趙州平常之機處明之。

  (40)

  問:“如何是法非法?”師雲:“東南西北。”學雲:“如何會去?”師雲:“四維上下。”

  《金剛經》雲:“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又雲:“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僧之問,卻問中有問,不好答他。趙州自有令人轉身處,這“東南西北”,你說是法?是非法?是賓?是主?是應取?是不應取?那僧倒也恭順見機,問:“如何會去?”趙州雲:“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為四維,抬頭低頭,則知上下。於此徹法源底之處,趙州消息盡洩,不知那僧會也未?

 

上一篇:明奘法師:做事風風火火的人如何禅修?
下一篇:明奘法師:眼大肚子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