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佛教的思考
近年來,佛教界以及學術界的一些人士一直都在為佛教的健康發展尋找出路,從而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僧團的自身建設問題。僧團自身問題如果解決了,那隨之就能把當今佛教的其他問題也解決了。
最近在學習中國佛教古代寺院的僧團制度,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如果僧團管理的很好,僧眾們又能如法的修行,那不管是社會人士,還是朝庭當權者都會非常的尊重。比如東晉的道安大師所管理的僧團,又如慧遠大師所創建的廬山教團,當時桓玄提出沙汰僧伽(所謂沙汰僧伽,就是進行整頓寺院,把不合條件的僧人強制讓他還俗)的時候,就特別的表示:慧遠大師的僧團不在沙汰的范圍之中。還有僧朗大師(佛圖澄弟子,跟道安大師是師兄弟)在泰山所引領的僧團也不在沙汰之列。這是一個很值得省思的現象,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如果一個很好的僧團,那不但對僧團個人修行有幫助,還能影響世間人士對佛教的信心。
那如何建構一個和合、安樂、清淨的僧團呢?我想分為幾個層次來說明。
一、我覺得首先要認識佛陀在世的時候用什麼辦法來管理僧團的?(佛陀通過制定戒律來管理僧團)
二、第二點我們要知道佛陀通過戒律來管理僧團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總的來說,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為了僧團的和合、安樂、清淨;二是為了化導世俗;三是為了僧團個人的修行。如此就能令正法常住。)
三、由於時空因緣的變遷,又無法完全依托戒律來管理當今的僧團,所以又要認識戒律的不可變性與可變性兩方面的內涵。在可變性方面,過去的很多祖師大德在管理僧團方面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比如各種叢林清規等。
四、在吸收過去經驗的同時,就要結合當今的實際問題,做一些適當的調整。
因此,我們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佛制戒律要有很好的學習與把握,同時還要認真研究中國佛教的僧制制度,特別是叢林清規的研究。只要對傳統佛教有很好的學習與把握之後,才能如法的管理好當今的僧團。不然就會往往管理者隨順自己的世俗能力,憑著自己的世俗習性在管理著僧團,那這個寺院無疑就會產生一片烏煙瘴氣的結果。
本來出家修行人是不須要讓人管理的,但我們中國寺院的特點大多是集體修行的方式。 多人乃至上百人聚集在同一處,必須要解決很多問是,比如日常生活的飲食、起居等問題,還要有人專門對外的接待等等,所以必須要有人負責這些事務,管理日常的事務,目的在於能夠讓僧眾安心辦道,這是建立僧團管理組織最初的用心所在。
當今佛教的各類管理者要認識清楚佛教管理的根本精神——為僧眾服務,為僧眾創造良好的修行條件,令僧眾能安心辦道。這是佛教管理者所必須要明白的。
僅僅有制度還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修行的內容,就是六和合當中的“見和同解”。知見的建立,也就是修習智慧的一塊。這就是關系於佛教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戒、定、慧三學的內容,對於佛法修學來講,這是一個整體。對佛教僧團建設而言,同樣是不能分開來考慮。
前面談到的僧團建設,首先是從戒學的角度,通過戒律(包括叢林清規等僧制)來為僧團建設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但這只是一種現象上的管理。佛教更是要通過外在的管理來達到內在的自我管理,這就是定學與慧學的內容。定學是調練心靈的一種手段,慧學是斷除煩惱的能力。如果每個僧人把內心的煩惱都解決了,那何須管理呢?但目前我們還沒把煩惱解決的時候,還須要借助外在的力量來約束自己,在約束的同時就要不斷的調練自心,培養能力。這是建構當今僧團必須要全面考慮的內容。如果我們能建立並且能住在這樣氛圍的僧團中,那將會是非常的自在與快樂。
僧團問題解決了,那其他問題也就隨之而解。就如化導世俗而言,如果僧團能清淨、和合、安樂,自然而然就會讓人產生尊敬。在這種意義上說,身教確實有他特殊的價值。
當今佛教確實存在許多問題,當然我們也要確信這是我們的共業所感,這也是我們沒有福報的體現。同時我們也發現,舊的問題還沒解決,新的問題又來了,造成了解決問題上的更加難度。可能因為當今僧團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許多人轉向了“接小廟熱潮”的風氣,這對佛教的健康發展到底是福還是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