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戒法法師:莫於外緣求如意 當住道上安圓滿——《禅林寶訓》學後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莫於外緣求如意   當住道上安圓滿
 ——《禅林寶訓》學後感

戒法

《禅林寶訓》載:“演祖曰:師翁初住楊岐,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霰滿床,居不遑處。衲子投誠,願充修造。師翁卻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讵有閒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翌日上堂曰:楊岐乍住屋壁疏,滿床盡撒雪珍珠。縮卻項,暗嗟吁,翻憶古人樹下居。”

以上所錄法演禅師引方會禅師初住楊岐山時的一段典故,學後深有體會,雖然沒有能夠立即見效,但對於我在佛法修行上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給我的啟發主要是:由於人生的短暫,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追求外在事物的圓滿,然而應當一心上道,不許有絲豪的松懈,不然就如禅師所說:“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了,那時精力衰退,無法堪任對佛法教理的研究。因此,在我們精力充沛的壯年時代就要精進努力於佛法修學上,不應將寶貴的時間用於外緣事物上。還沒有真正得到佛法受益時,哪來還有工夫做那些閒事呢?

反觀自已平日的放逸,悠悠度日,每次看到別人用功學習不以為然,認為自已還年輕,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可以用功呢,就這樣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當我學到這裡時,給我內心產生一股震撼。禅師們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懂得珍惜此短暫的人生。佛經中告訴我們“人身難得”,我們何嘗想過人身的難得呢?有一則典故就是說明人身的難得,有一只烏龜在海裡游,一百年才會碰到一塊木板在海上漂,木板上有一個洞,如果烏龜能從此洞穿過,那就得到一次人身。想想這種的成功率多低啊!正因為如此,更應當懂得珍惜人身,利用人身專心於辦道。假如一個人真正認識到如果我這一生結束,下輩子已經很難能得到人身,或者說由於自已平日沒有做功德,下生可能就要到三惡道,那這個人還會悠悠閒閒的度日子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因為外緣而浪費太多的時間,如冬季來臨,我們會考慮是否買一台取暖器、電熱毯等等;房間太單調,又考慮是否掛一幅哪個名人的字畫;看到同學都買電腦,又在打妄想,我是不是也應該去買一台回來玩玩;如果考慮之後決定要買時,還得花時間上街去尋找,一逛可能就要半天,請問我們有多少個半天呢?

回首人生,自已從出家到現在已度過了十多個春秋,但仍舊一無所成。在這不長不短的十年來不知有多少時間花在閒事上,又有多少時間是用來真正的修道呢?何時真正坐下來反觀內心的躁動呢?太多太多的時間去追求外在的種種事相,一心求於外緣的如意。是否想過這世間的外緣永遠也無法滿足我們的內心的,因為我們的內心對外界的不滿足所導致。假如我們今天想得到一台電腦,既使得到了就能讓我們的內心滿足而一心向道嗎?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如空中的雲煙,不能作為我們人生的依估。佛法還告訴我們不要去追求外在事物來作為自已的人生目標,當一心向內反觀,從而獲得一種與世間不共的快樂,這種快樂將會永遠陪伴著我們,不僅是此生,還能延伸到下一生,乃至未來際。但是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太多的人迷失在對物質的追求,以物質的獲得多少來作為自已人生成功的價值判斷,然而導致自身的不平衡發展。這種一味的向外追求到底對人生存在多少價值呢?認真想想,會發現這一切對我們的生死大事一無所用。當一個人面臨死亡時,誰能把自已一生所追求的財物帶去呢?那時這些自然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很多人當年邁老朽時,內心會去追求一種安慰,比如對宗教的依賴。當今佛教界“三多”中的“老人多”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作為我們年輕一代的人是否想過,為何不利用精力充沛的這個時候多用來修行呢?為何一定要等到人生的最後來後悔呢?

在我們生活中常常為自已找理由,這是自心的煩惱在作怪,我們的煩惱太狡猾了,從無始生死輪回以來就伴隨著我們,常常為我們打一些鬼主意。我自已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每天早晨大眾師父們都起來做早課,而我經常睡懶覺不起來,在床上自已的內心在打架,一個說:快起來上殿,不許偷懶。別一個說:我身體不好,醫生叫我要多休息,於是繼續睡我的懶覺。這就是自已給自已找理由。當然事後我也是很懊悔的對自已說:怎麼又沒起來上殿。每碰見法師也是很不好意思的擦肩而過。當法師批評我的時候,我就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掩飾自已,為自已辨護。其實我們的人生太多的時間花在為自已掩飾上,在這些無聊的選擇上。當我們為自已掩護的同時就在是助長對外緣的依賴,很少對自已的內心真正面對過,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再這樣繼續掩飾下去了,因為死亡之神每分每秒都在向我們招手,隨時將我們帶去一個很陌生又很可怕的地方。

我們長期養成一種習慣,即是內心向外追求。這是內心在尋求一種保護,當然也會去尋求一種事物來充實自心,這種充實往往是與道相違的。就如以上的典故,房屋的朽爛一般人會考慮這樣住會讓內心不踏實、不舒服,於是就想給房屋裝修裝修,讓自已住的舒坦。方會禅師卻認為:“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讵有閒工夫事豐屋耶。”禅師不但沒有那樣做,反而教導我們當一心求於道,不可在外緣上求得圓滿如意而荒廢道業。

在我們這個末法時代,修行成就相當不容易,往往許多外緣就讓自已找一到南北,不知自已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初學者在“手腳未穩”前,應一心向道,不可在外緣上花太多的時間。

 

上一篇:馮學成居士:《碧巖錄》十五則講記 第五 第二則 趙州至道無難之上
下一篇:馮學成居士:《碧巖錄》十五則講記 第六 第二則 趙州至道無難之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