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文字 當求妙悟
——《禅林寶訓》讀後感
戒法
通過學習《禅林寶訓》,感觸尤深的是教導我們不要拘泥於語言文字上,因為語言文字是我們眾生所給於它的安立假相,如本書中所載:“佛眼曰: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又接著舉從前達觀昙穎禅師初參石門蘊聰和尚,昙穎禅師口才非常好,善於言辨,卻被蘊聰和尚批評,說他只知高談闊論,都是一些紙上談兵,其實在你的內心深處根本就沒有領悟這些真正的道理,因此,就勸他還是好好地去用功,以求妙悟。如果真正悟到其中的奧妙,那遠遠超過千言萬語的口舌之辨啊!
回想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之真理,乃超越名相思惟,是無法用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既然無法用語言表達,那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又是如何解釋呢?其實是由於眾生的無明煩惱所覆不能了達宇宙的真理,佛陀是為了方便度化愚癡的眾生而才有種種的言說,如果眾生認為佛陀有所說法,那真是太愚蠢了,如《金剛經》所說:“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我”。佛陀之所以開演種種的法門,只是因為眾生有不同的根機才方便施設的。
佛法在印度歷史演變中,有出現對佛法的偏差理解,然而也有一些大德的出現糾正,如中觀系的龍樹菩薩、唯識系的無著菩薩等等。佛法傳來中國,最初有所謂的“格義佛教”,受到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由於受到原有的思想背景的影響,對佛教產生了錯誤認識,乃至到我們現在,同樣存在這些問題。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只是拘於文字上的研究,或者說無法打破語言文字來透視宇宙人生的真相。大多數的人只在文字上做功夫,執著文字上理論,那樣永遠也無法真正認識佛陀的本懷。
我們可以反省佛教在世間流傳的演變過程,部派佛教的產生乃至到中國的魏晉南北朝的玄學思想,為什麼在佛教內部有這麼多的相似佛法的存在,不是別的,就是這是論師們太重視文字的研究,導致對語言文字的執著,怪不得在部派佛教有那麼多的爭執。翻開部派佛教的思想史,我們也許會很佩服那麼論師的睿智頭腦,但認真想想,也許那些大部份都在戲論的浪費生命。當然也不能全盤否定,有些還是給我們留下寶貴的資料。
當佛教的歷史使命傳我們這一代時,我們同樣面臨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修學佛法?這是一個老僧常談,卻又是非常實際的問題。鑒於歷史的經驗,我們要重新省視,將過去正確的卻又能符合我們這時代人根機的就繼續發揚,對於不能令我們解脫的也可能成為我們障礙的應去除它。哪些應繼續發揚?哪些應除去?這是須要慢慢的去探索。這裡我主要談的是不能拘於語言文字,特別是這個時代,受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慢慢走向學術化,這是須要我們注意的。
佛法不是讓人用來做學術研究的,我相信只要有信仰的佛教徒都是承認這點。佛法是讓眾生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它只是一種解脫的方法,而不是被作為學術研究的資源,《法華經》就記載佛陀出現世間的本懷是為了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先清楚的認識到佛法不是用來做別的,而是為了解除眾生的煩惱而服務的,它是一種方法。《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指月。若復見月,了知所指畢竟非月”,這就更突出了說明經教就如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標月指上,那永遠也無法看清明朗的月亮。
我們現在正在學習中,對於文字的學習,應該特別的注意,在學習文字中應利用文字給於我們的啟發,而不能被文字所轉,因為文字畢竟不是我們的目的。就如佛經中常常所舉的比喻,佛法就像我們從此岸到達彼岸的船,我們利用好這只船,不去執著這只船的本身,這是我們目前要去努力的。因此,我們目前不只要學的是佛法的理論,更是透過理論去觀照我們內心的煩惱,最後利用佛法的智慧作為導線一步一步的邁向解脫。
我常常想,為什麼我們學了幾年下來,但還是沒有多大的收獲,原因在於哪裡?我個人的經驗告訴我,一方面我們沒有真正認識到語言文字所給於我們的真實信息,也就是說我們還不能真正認識經論中給於我們的教悔,不能透視內在的含意。因為我們只是在表面上去磨,這樣是永遠沒辦法去掌握佛法的含意。一方面是我們沒有把所學的理論真正的生活化,原因也是沒有打破文字的局限,現在幾乎是被文字弄的頭暈腦漲,更不用說利用文字的內含來解脫了。
最後想談談拘泥文字與文字般若,因為這種轉化過程直接影響到是否能成就解脫。那如何從拘泥文字而變成文字般若呢?這須要常常的思惟以及透視文字的一種觀照力。同樣的文字內容,但如果我們沒有把握如何去認識它,往往就落入對文字的執著,這樣不但不能成為成就般若的文字,反而更增加痛苦的原因。因此,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視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真理,然而來作為解脫的指南,這是我們所要實踐的。
修習佛法的成就不是你學的多少,也不是你掌握了佛法知識的多少,而是你有沒有不斷的改變自已的心性,向菩提道邁進。如果文字的掌握能代表一個人修學佛法的成就,那當今做學術研究者都是佛法的成就者了,因此,真正發心學佛的道友們在修學中要好好的利用文字的學習,但不能被文字游戲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