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有感
古人視讀書是一件非常高尚的行為,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要讀什麼書才符合這樣高尚的品質呢?也許儒家子弟會認為讀四書五經。但作為佛弟子而言,當然就是佛陀所說的經典、律典以及弟子們對佛陀教法進行诠釋的論典。
佛陀用他的身教以及言教為弟子們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給人世間帶來了光明與智慧。對於身教與言教,有的人認為身教重於言教,有的人卻認為言教重於身教。而我認為兩者是同樣的重要,只是要看從什麼角度去看待,但從佛教整體流傳而言,身教與言教如同鳥之雙翼,不可偏離一方。
從兩者相對而說,作為一時的師徒教化而言,身教也許更重於言教,師父的以身為則,以身示法,是超過千言萬語的。但如果作為佛法流傳百世乃至更長遠而言,言教具有他得天獨厚的優勢,文字的記載可以留給千千萬萬代的弟子去參究學習。
說來說去,我們發現,身教是不能離開言教的,言教也不能離開身教。
從佛教表面上看,佛教的經典比較偏於言教,而身教則體現在律典中,當然這也是相對而言。
佛陀的身教與言教都收集於三藏典籍中,作為佛弟子要了解佛陀的教法,讀經也就成了必須的事。其實,讀經並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但他是一件很神聖的事。如果我們能令精神專注於經典上,隨著經文讀下來,感覺好像自己當下就是與佛菩薩對話的過程,那位對機的弟子似乎就是自己,非常的親切,就感覺佛菩薩就在我們的面前,眼前的佛菩薩就在為我們宣講宇宙人生的真理,那種親切如同一位慈祥的母親在為將要遠行的孩子而再三的叮咛一樣。
佛教典籍是佛陀教導弟子修行的方法,同時也是佛陀與聖弟子親身體驗的如實報告,他們將自己修持中的體驗如實的匯報出來,將自己所走過的路畫出一條“路線”,給下一代的弟子也跟著他們所走的方向而去。有時我也常把佛經比喻成一張成道的“地圖”,這張“地圖”讓我們明白十法界的位置,同時也讓我們反省自己現在所走的路正是向著十法界的哪一趣而去(十法界——凡夫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聖者四道:阿羅漢、緣覺、菩薩、佛。),繼續做一個凡夫?還是朝著聖人的途徑?佛教典籍就是這樣,如同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