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爾時佛母摩耶夫人恭敬掌問地藏菩薩言:聖者閻浮從生造業差別,所受報應,其事雲何?地藏答言:千萬世界乃及國土,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亦復旭是,非但地獄罪報一等。摩耶夫人重白菩薩:且願聞於閻浮罪報所感惡趣。
地藏答言:聖母,唯願聽受,我精說之。佛母白言:願聖者說。爾時地藏菩薩白聖母言:面南閻浮提罪名號如是: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瓷行YIN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無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诳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若有眾生作如是罪,當墮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苦一念不得。
摩耶夫人重白地藏菩薩言:雲何名為無間地獄?地藏白言:聖母,諸有地獄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字變別。無間獄者,其獄城周匝八萬余裡,其城純鐵,高下萬裡,城上炎聚,少有空缺。其獄城中,諸獄相連,名號各別,獨有一獄名曰無間。其獄周匝萬八千裡,鐵牆高一千裡,悉是鐵為,上火徹下,下火徹上。鐵蛇鐵狗,吐火馳逐獄牆之上,東西而走。獄中有床,遍滿萬裡。一個人愛罪,自見其身遍臥滿床。千萬人受罪,亦各自見身滿床上,眾業所感,獲報哪是。又諸罪人,備受眾苦,千百夜叉以及惡鬼,口牙如劍,眼淚如電光,手復銅爪,拖拽罪人;復有夜叉,執大鐵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拋空翻接,或置床上;復有鐵鷹,啖罪人目;復有鐵蛇絞罪人頸;百支節內,悉下長釘,拔舌耕犁,抽腸剉斬,烊銅灌口,熱鐵纏身萬死千生,業感如是。動經億劫,求出無期,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無間罪報,其事如是。
又五事業感,故稱無間。何等為五?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三者,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剉斫镬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饑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耿,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五者,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愛預處理,以此連綿,故稱無間。地藏菩薩白色聖母言:地間地獄,粗說如是,若廣說地獄罪器等名,及諸苦事,一劫之中,求說不盡。摩耶夫人聞已,愁憂合掌,頂禮而退。
我們淨第三品念了一遍,圍繞著業緣、業感、業報,就首先要對“業力”有一個基本的概念、認識和了解。“業力”之“業”,梵文叫“羯磨”;“力”,梵文叫“擺磨”。羯磨在梵文中是“造作”之意,所以又叫“造作名業”。我們宇宙是運動的,生命是運動的,只要一起動就是“業”,造業就是“業”。大家常講生命在於運動,你一動就是業,動就造業。當然,我們不要把“業”當做個壞名詞,以為業就是壞的。業實際上是個中性名詞,有善業也有惡業嘛。一運動就造業,一造業就產生力量,由造業產生的力量就是業力。拿人來立,人的造業就是人的行為。我們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會產生力量,都會有結果的,這就是造業。這個行為的後果和影響產生的力量往往帶有壓迫性,帶有使人不得不接受的性質。比如,汽車司機駕駛汽車,駕駛是一種行為,他能夠把我們這寺廟的人運到另一個地方,辦成一件好事,是善業。可是哪一天。因為粗心大意,或喝了酒,精力不集中,傷了人,以後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被軋的人要賠償,家裡人今後的生活負擔會加重等等。因而,一個行為產生的力量和後果逼你產生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產生新的力量。司機軋了人,因為賠償,家人就有負擔,增加了負擔,如處理不好,就又會造成家庭的矛盾,產生新的業力。所以,一個業所生之力量,回過頭又要產生新的行為,故而就帶有循環性。
唯識對業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和闡述,我們可作一個詳細的分析。第一,我們從業的原動力即它的基本動力從何而來說起:業,可以為身、口、意三業,這是第一個分析,從原動力上分析。業是造作,造作是因人,而人就是通過身、口、意來造作的。身體的動作叫“身業”;口的動作叫“口業”;思想意識的協作叫“意業”。這是就業的原動力和基本概念來說的。本來,業在佛教中的運用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狹義的比較窄,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業是廣義的,它包括原動力及其它有關的意義。比如,意業就是人的思惟,身業就是人的行為。人的身體的行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身表業”,如手的動作,有推、拉、提、舉,這種身體有表示的業叫“身有表業”。還有一種叫做“身無表業”,它沒有表示動作,但有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沒有動作,沒有表示,但沒有動作也是一種表示,所以叫“身無表業”。關於“口業”,也有“口表業”,比如高聲高嗓 子,小聲小嗓子,都表現出來了;還有一種是口裡不說話,這一樣叫做“口無表業”。意業就是思惟,思惟是內心的造作,那麼,動身業和動口業時,意業實際上就跟著動。所以,你講了、身體動作了,這就是你的意思也已完成了,所以叫做“思已業”,這種由內心表現於外的造作已經完成了,就叫“思已業”。這種從業的原動力上對身、口、意三業所進行的劃分,即是唯識論關於業的一個分類概念。
第二,業從我們人的行為的善、惡的來講,也分成三業。就是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是好的,惡業是不好的,無記業是不善不惡的。善業雙可分為身善業、口善業、意善業。
身善業:比如說我們救護生命,布施資助,勤修梵行,都是身體的善業。我們守五戒、守十善戒中有一條不殺生,不殺生是消極的,積極的是救護生命,不但不殺生,而且要放生、救生。不偷盜,不與不取的,人家不給的不拿,不義之財不取,非法之錢不取,這是消極的;積極的是不但不要,而且布施給人。不邪YIN,出家人不結婚,沒有男女關系的事情;在家人除正當的夫妻生活之外,不亂搞男女關系。這是不邪行,這還不夠,應該積極地勤修梵行,比如有禮貌的行為,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如扶貧、救殘,社會上的公益事業多做,為是身善業。
語善業:不說假話,說誠實、實在的話,而且說出話來要使別人得到利益,做利益語。不但說話不罵娘、不粗聲,不惡意中傷人,而且說話能夠啟迪人的智慧。不但不與人吵罵斗惡,而且能夠善言安慰,令對方歡喜,使對方得到安慰
、欣慰和快樂。不嘩眾取寵、不挑撥離間、不兩舌,那是消極的,積極的是說起話業能和合,能使人空互相幫助,增加團結,和合彼此。人的好多煩惱都是語業帶來的。在人家門口挑拔是非,或領導上偏聽偏信,不就是語業造成的嗎?
意善業:常懷捨心,不但不貪,而且捨給人傾家蕩產。不瞋,不但不惱怒,而且能夠常常慈悲為懷。不愚蠢,不癡,不邪見,正信因果,正信真理,而且真正服從真理,這是意善業。
惡業有身惡業、語惡業、意惡業。身惡業就是殺生、偷盜。語惡業就是講假話、粗鄙的話、罵人相惡的話、挑撥離間的話。意惡業就是貪、瞋、癡、邪見。
我們從造作的為所表現出來的行相來分善、惡、不善不惡。不善不惡是無記業。這是我們的第二點。第一點講的是業的原動力。下面又是一個業的分類。
第三,從業的德性上可分為:福業、非福業、不動業。有的業是得福的,有的業是非福業,有的是不動業。不動業一般都是講無漏果那方面。
第四,從業的修行的結果,不是果地而是修行的性質上分,有黑黑業,白白業,黑白黑白業,非黑非白業四種。
第五,從業的體量上來分,也就是從業的范圍來分析的話,范圍就大了。人共業、不共業:共業晨有共中共業,有共中不共業;不共業裡有不共中共業,有不共中不共業,四種。
共業是我們大家所感的業。比如我們大家都是人,又同生於這個時代,這就是共業。我們共同碰到了文化大革命,是眾人所感,不是哪一個人感到的,就是共業。我們都在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同一個中華民族包括56個兄弟民族,這是共業。
不共業就是自己造作的業,是自作自受的業。比如說我們都在一個國家,同一個山河大地,為大家怕共有,這個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共業。在這個山河大地裡,你是個體戶,或辦了個工廠,或承包了幾畝農田,或開了個小鋪子,那就是其中的不共業。山河大地就是其中共業,而個人經營的,從共業中分出來歸你所有的,就是不共業,是個業,自變受用,跟大家不共的。不共中又有共,比如身體,每個人的身體只能自己受用。比如兩人一起昭像,或兩個人身體方面呆以交流時,就在不共裡共了。還有不共中的不共,比如每個人的眼睛只能自己看,別人看不到,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
共業與不共業有很大的關系。從業的體量上和范圍上來看的時候,就說明業體現的是一種從大到小的整體關系。曾有一個學者做過一個分析,我覺得很好。他把共業不共業分成七個圈子,第一是“極共業圈”,等於是生物圈。人和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生物是共業,共一個圈。我們現在講環保,就是懂得這個關系了。環境的保護,跟我們人的身體有直接的關系。環境壞了。人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了,人就不能好好地生存。這就是極共業圈。第二是人類共同的“大共業圈”。第三,同一個國家是一個圈。我們中華民族包括56個兄弟民族在內,同國同族都是一個圈,同呼吸、共命運。第四是“個別共業圈”,這個圈就復雜了,比國家、民族的圈小,但是經家庭的圈大。如機關、團體、行業等等。就總分工來講,比如我們在農業、工業、機械系統裡,或都在趙縣、都在河北、可在同一個學校等等。第五是不共業圈,家庭的共業圈。第六是極不共業圈,如夫妻就不能共,否則成了什麼社會了?當然有的部落和民族有個別情況。第七個“極不共業圈”是自我,每個人。
從本量、范圍上分析業業的關系,有共業、不共業,有共中共,不共中不共;有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從這麼多關系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最小的不共業圈的操縱能力最大。自己要怎麼樣就怎麼樣,自己改變業力造作的范圍最大,因為一個人要自我改變、自我改造完全操縱在自己手裡。相對來講,自我的圈是比較自由的。到第六圈夫婦圈就較難辦了。改造自己個人可以,要改造對方,對方接受不接受?在第六圈商量辦事,時而商量得通,時而商量不通,時而妥協,時而破裂。所以在這個圈晨就開始需要協調關系,夫妻和順才能解決問題。第五個不共業圈就是家庭的不共業圈,又復雜了一點。有父母、兄弟、姐妹、姨媽、姑子、三姑六婆說不清。不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嗎?這個經從我們一涉入人世就開始念。我是一個孤兒,這個圈子對我來講小一點。大家看過《家》、《春》、《秋》,還有《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那個社會是勾心斗角,復雜得很,在那個圈子裡要得解脫、得解放、得協調,好難啊。大觀園就是他們造的共業,開始很紅火,後來黛玉葬花、焚香、冤死,寶玉出走,這都是業的體現。第四個個別共業圈就更復雜了。改變一個機關、改變了一個學校,就是當了領導也頭痛。尤其是現在,想辦一件事很難,這是業造成的。過去哪裡要什麼賄賂?辦什麼事情寫一張條子就行了。現在蓋一百個章還往往辦不了事。所以圈子越大,業越大,問題越難解決。到了第三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文化問題更難解決。第二大共業圈人類圈,人類的保護、人類的發展,環境保護、人口、文明、以及人類未來的命運等等都是大共業圈的問題。再進一步到大生物圈,要改變就更難了,其中包括人的品質的改造等問題。
我們之所以講命運,就是因為常常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周圍的環境和生存條件,使你在有形無形中感到有一種捉摸不定的力量在擺布、壓迫你。人為什麼感到苦?苦就是受壓迫。壓迫到不是一定有人打你、罵你、瞋你,而是感到不想做又非做不可。我們什麼時候覺得舒服?就是沒有負擔了、輕松了,你有錢有勢,但是緊張的不得了,有些事逼著你非做不可,一樣是受苦受難。壓迫是種壓力,也是業力造成的。大到宇宙萬物,小到家庭瑣事,哪一個不是業力?有的是個人造的業,有的是幾個人造的業,有的是人類造的共業。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不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整個業的圈子裡,除非大家都好。共產黨講的那句話好:無產階段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大家都好了你一個的才能好,你一個好,無論怎樣就是好不了。所以菩薩非行菩薩道不可,非得利益眾生。《地藏經》講眾生不度盡我不成佛,地藏王聰明,他曉得眾生不度盡他成不佛,悲願深重。現在無論哪一個國家,國際上不太平,你這個國家也不能太平。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相互影響。牽一而發動全身。沒有說局部不好整體能好,或整體不好局部能好的。個人跟整體的關系也是如此。不過佛教是就整個人類而講,而不是我們大家就某一個國家、民族、個人講的。
從業上講,共業就是我們大家的身、口、意業造成的。你肥他瘦、你富他窮等等命運的差別是每個人的業造成的。這是個別的業,不是共業。我們整個的生活,從宇宙到人的心靈,都是在業力裡打圈圈。整個宇宙,整個世界都是一個業力的網,我們在這個網城輪回。網是怎麼形成的呢?就是一個環套一個環,這個環就是因果之環。
請大家起來三稱名號: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三稱)。
稱名號是《地藏經》中講的。第一次我們開講時念南無地藏菩薩,第二次念“地藏王”,第三次“大願地藏王”,都是一稱號,但意義用法完全一樣。下面在講地藏的修行時還會講到。
我們繼續昨天講的,把業的問題進一步搞清楚,因為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教義都是建立在業上的,“地藏”的願力、修行、法門、教義都是建立在業力上的。學佛的人,一切修行都要在業力上來修證,才能不空。即使修證般若,也要跟業力相結合起修。所以我們多花時間把業力的問題了解清楚。
昨天講了業的體量分析,即范圍分析,從很小的不共業到最大的極共業,劃了七個圈圈。這七個圈告訴我們,個人的極不共業比較容易轉化。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容易轉化,兩個人以上的共業就比較困難了。一個家庭、一個學校、或一個國家、民族的共業要轉就更困難了。再擴大到我們人類,整個生物界,這個業要轉變的困難就更大。
比如文化大革命是我們的共業,我們大家都遭遇到了。在這個共業裡也有不共業。在文革中,有平安渡過的,有作為走資派揪被斗的,有作為造反派耀武揚威的。在文革中我雖作為走資派被斗,在劫難逃,但始終沒有挨打。後來我想想,可能我前世沒有打過什麼人。當時跟我同類情況,甚至更輕的都挨過打,我始終沒有挨過打,這也可能是我不堪一擊,但我還是想:有因哪,事出有因。所以有共業,又有不共業。
第六,從業的能力上來分析:業有(1)能生的業,即能制造果、生果報的業。(2)能持業,能便先前的業穩定。(3)能消業,避禍免事故,使隱蔽的業消除的。(4)能毀業,能摧毀現報的業。
比如我們建一個廟,就是能生業,我們所做的就是能生業。這個廟建成了,繼續保護使它不愛損害,就是持業。比如廟裡因施工有許多引起災禍的東西,我們把能引禍的“魔蠍子”引開了,把可能引起禍災業消除掉,就是消業。能消業的范圍很大,就是避免一切事故,使它不能發生。現比如制造兵器的,制造原子彈的,造出後一旦爆炸,摧毀的東西不知多少,這就是能毀業。
第七點,從業的趣生上分析:(1)極重業,力量強,別的業抵抗不住。這就為這一業的定向作了決定。比如一生作了很多很多壞事,造的就是極重業,它的果報將成定業。當然極重業與定業還有區別。這是從趣生份量上講的。
(2)近死業:在一個人將死的時候顯出來的業。
(3)習慣業:就是我們的身體意識經常的動作變成的習慣。老是那麼說話就變成語言習慣,老是那麼想變成意識的習慣。這種習慣的身、語、意業,就成了習慣業。這個業往往使你下次招果報時的有一種趣生的力量。
(4)累積業:就是一次做、二次做、三次做積累下來的業。
第八,從業力的效用上來分析,可分為兩種:引業和滿業。一個從整體上來講,一個從個別上來講。從整體上、總體上引發的,比如是投到人道裡、還是餓鬼道裡?象這種業決定了一個總體的去向。這種牽引的業,叫做“引業”。我們有都在人道中,說明我們到人道的力量是一樣的。但投到人道以後我們每個人的情況又不一樣,你生得美一些,我生得丑一些,你生得智慧些,我生得蠢些,這種不共業叫做滿業。所以我們同在人道,同在一個國家,同在一個社會,這是我們的引業相同。但是相貌、機遇、身體、情況不同,這就是滿業。
第九,從業的領受上區分,這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心受業,一種身業。欲界裡受的業都是在身體上受的,眼睛接受、鼻子接受、身體接受、耳朵接受、舌頭接受,這樣眼、耳、鼻、舌、身前五識來接受叫身受業。第六識心接受的叫心受業。有的出家人、修行人,打坐參禅的,這個禅定在修行過程中也是一種業,承受這個業的是心,叫心受業。
第十,從業的感報上來分。可分成三種:苦受、樂受、捨受。捨受是一種不苦不樂的感受。為什麼有這些果報?因為這些果報由欲界的惡業,一直到第三禅天的善業,以至於色界第四禅天以上的三業作用所至。也就是說,我們下面欲界造的惡業,結果是受苦,這叫做順苦受業。就是順著三界的次序來受苦,這是欲界造惡產生的果報,叫順苦受業。如果在欲界的忉利天、法華自在天以至於在初禅天,一直到二、三禅天的色界裡,做了善業,那麼所得之受就是樂受,叫做順樂受業。色界第四禅天以上包括無色界,這個善業所起的作用就叫做不苦不樂業,不苦不樂的受,所以叫作順不苦不樂受業。順苦受業,順樂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這是佛教分析受為所常說的順三受業。
第十一,從業根的時間來分。業報的時間有快有慢,我們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叫做現在作業:現生做、現生報,不是來生,也不是他生,叫做順現業,也叫順現受業。第二類是這一輩作業,來生受報,叫順生業,也叫做順次生受業。名詞不同,習慣了就容易理解。有的人是現報,就是順現業;來生愛牟取叉是順生業。有的要第三世,還要隔一節,叫順後業。這三種情況都有特定的時間規定,所以又叫做定業。現生報,來生報,再來報,象我們常常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假使不確定什麼時間受報,比如現在做了,不一定現在受報,也不一定來世受報或再來世受報,這就叫做不定業。定不定是就時間來講的,時間定了叫定業,時間不定叫不定業。
不定業就是受報的時間沒有定,因此還可以想辦法來補救。按果報的內容來講,確定了一定受報而沒有確定哪個時間受報的叫做報定時不定,也叫做異熟定時不定,或叫時分不定異熟定業,即僅知何果而不知何時受報。這是佛教研究中的名稱。還有一種是果報的時間都沒有確定,這叫做報時俱不定,或叫時分的時間上來作的分析,所以叫定業不定業。
第十二,就業的果地上業分析。有六道業:地獄、畜生、餓鬼、修羅、人、天不定業。
當意識在活動時;我們稱之意業。身業與口業就是思想以後的動作,有動作才成身業,口講了才成口業,所以身業和口業是思已業。思想在想是思業。身業、口業不是在想了,已經行動了,叫思已業。
業講了深了是很細的。意業本身無表示,在心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可以表示的叫身表業、口表業;沒有表示的叫身無表業,口無表業。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對身、口、意業的看法不一樣,有爭論。小乘,特別是一切有部,把身業、口業劃歸色法。色就是物質。意業則屬心法。大乘則把身、口、意都看成是心法,精神上的東西。因此不許多問題在看法上不一樣。
身表業是物質方面的,屬色法的,那麼身無表業就是身無表色,口無表業就是口無表色,是沒有表現的物質。舉例來說:在家人或出家人學佛,第一步要受戒、持戒。當受五戒的時候,戒和尚在上面問:盡形壽不殺,就是一輩子不殺生,汝能持否?你回答:“能持”,因為受戒嘛,你就答我一輩子不殺生,我能持能受。戒和尚一問你一答,你是恭敬心,虔誠心,精神非常集中接受這個戒。就在這一問一答之間,你的身體內部、就主生了一種物質性的東西,這就是無表色。這個物質性的東西就戒體。戒體的作用很大,如果哪一天你糊塗了,迷惑了,要殺生了,戒體就起警告作用。無表色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顏色、無大小的物質。去年二月,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在上海復旦大學講物理學基本問題時說,現在世界上的科學家都承認,宇宙中間有一種物質,叫做暗物質。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沒顏色,沒體積,沒大小。這種暗物質是佬呢?科學家尚未研究清楚,但正因為有暗物質,宇宙間的一些問題,如光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等才能得以解釋。佛教稱這個暗物質為無表色。這對我們理解地藏法,特別是業力很有用處。我們常講地藏菩薩是幽冥界的教主。我們常說有現實的太陽界,是不是還有一個陰界?陰間是不是幽冥界?如果承認有暗物質,就很難說是什麼情況了。所以科學家也在研究這一問題。我們相信,科學越發達,佛法就會越昌明。因為科學是追真理的,越追求與佛法就舉越相融。佛教講無表色,不但身有無表色,語也無表色,如果語沒有無表色的話,為什麼你念咒觀世音菩薩能聽見?為什麼念咒能在感應?我相信,如果說有暗物質,這個暗物質就比有形的物質光波、電波、無線波更會造作。這些作為科學還可以研究,作為學術還可以探討。其實我們人的生活中有好多無表業,比如戀愛時眉目傳情,心領神會,就是例子。
無表業又妥為三種(1)律儀無表業,就是講持戒,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持戒後產生的業叫律儀無表業,修定產生的業叫律儀無表業,這是善業很善很善的業。(2)不律儀無表業,是習慣性秘起的惡業,常常有強烈的固執性。如抽煙、喝酒就是習慣性。抽煙抽慣了的人,他的舌頭與味覺神經聯系著,到時就要抽,無表業,沒有表示,但是成了習慣,就變成很強的業。喝酒也是,任何習慣都會成為一種不律儀的無表業。所以學佛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不良習慣造成的業都是不律儀的無表業。(3)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業,是處於中間狀態的無表業。這是跟著攝持的善業,表現為一種中性的無表業。隨著善業就表現為善業,隨著惡業就表現為惡業。律儀的無表業持戒守定,只要守戒,律儀無表業可以繼續下去。不律儀無表業、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業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來改變的話,沒有別的外力斬斷的話,可以繼續一生。身無表業、口無表業、律儀無表業、不律儀無表業、非律儀不律儀無表業,叫做互業。
就整體而言,我們一生的果報有一種引導,這個業叫引業總報業。各個不同的業,叫滿業,也叫別報業。引業、滿業可以稱作總別二業,一個是大家一樣受的總的報業;一個是個別的、個人特殊受的別業。
業還有故思業、不故思業兩種,是就造業的動機來分的。故思業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斷所造的業,也叫做作業。無意造的業,不注意的錯誤造成的業,叫做不故思業,也叫不故作業。
還有一種無記業,就是不善不惡的業。這個無記業和不故思業,不產生果報。在小乘裡對這個問題有爭論,但是一般來說,故思業一定有果報,不故思業雖然不有決定的果報,但是既然為因,還是會有一定的反應,但反應不成果報。這裡可以看出小乘有些宗派主張動機論,對意業特別重視。身業、口業都要通過意,意業是最重要的。故意造業,業就重。無意的,當然,按唯識學來分析還是事出有因,不管是無意識的,下意識、還是有種子在那裡,雖然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但總的來講,還不是象故思業那樣強烈的種子,所以還是有所不同。
還有一種業,是就它的增大的勢頭來講,積極地、強烈地,象火一樣越燒越猛,這是增長業、增上業。一般的業叫做造作業,在造作業上增加力量的叫增上業。
就業的德性來講,欲界的眾生所造的善業,能夠帶來幸福,所以叫福業;所造的惡業會帶來不幸,所以叫非福業。色界、無色界的眾生所造的善業,依禅定的種類而定,但是所招感的果報,決定不動,所以叫做不動業。不動業只有修禅定的人才有。欲界造業的結果不是福業,就是非福業,要麼是幸福,要麼就帶來不幸。
就業的性質來分,惡業又叫黑業,善業又叫白業。黑業的性質越不好,加重形容叫黑黑業。第一個黑是動詞或形容詞。第二個黑是名詞。色界無色界的善業本來就是白業,再修的業就是白白業。欲界裡還有些業是善業不善業加在一起,所以叫黑白業。黑白業的果是雜果,黑白果,所以加重了也有黑白黑白業。
我們講了這麼多的業,有的是就性質來講的,有的是就時間來講的,有的是就德性來講的。
順著業走,就是業的通道,造業的通道,業道。一般來講,造業的通道有十善道、十惡道。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等為十善道,殺生、偷盜、邪YIN等是十惡道。
業產生果報的原因是業因,業因產生的果就叫業果。由業產生的感到苦的果報叫業苦。惡業和煩惱聯系在一起叫業結,或叫業惱。自己造的惡業所形成的障礙,叫業障,小說上常說“弟子業障深重”,就是惡業造成的障礙。業招感各種報應叫業感。過去所造成的業叫宿業,或叫前業,前生造的業。前生造的業到這一生來報應,叫業壽,也叫業受。由過去的宿業造成的一種無法避免的重病,叫業壽,也叫業業病就沒辦法治了,只有靠佛法,一般的醫生治不了。漢朝的袁盎殺了晁錯,後來兩個人都轉世,幾代以後袁盎當了宰相,但是長了一個人面瘡,怎麼也治不好。後來他去求佛菩薩,佛菩薩告訴他:你要拜忏,忏悔。他拜了忏,用三昧水洗瘡,就治好了。後來他是宿業造成的。過去害過晁錯,因為他還做過好事,沒有報到,這一世他沒做好事,就長了面瘡。他悔過了。才將宿業造成的宿病滅絕。宿業引起的災惡叫業惡。這個業能引起果報的道理象天理一樣,所以叫業天。業系,就是業把我們眾生捆綁在一起,業縛、業繩講的都是一個道理。還有業風,業的力量大得象風一樣。有一些人因為宿業,能夠獲得一種神通力量,叫業通。現在一些人有特異功能,這不是他修證得來的,而是從前世帶來的。我們說宿通。完全的宿通沒有,部分的、局部的小通有。還有一種清淨業,比如持戒修定僧慧,念佛往生,這叫淨業。相反的叫邪業、不淨業。業有業體、業相、業用。經裡講到的業海,地藏菩薩當婆羅門女的時候,到了業海。
有幾個名稱要講:一個叫業識,是從我們根本無明而產生的一種動力,我們在生死裡流轉,都是業識的作用。一個叫業影,象影子一樣。還有一種叫業鏡,象鏡子一樣照著。業秤,業和秤一樣。業薄,生死薄,善惡薄。人死了以後到閻王那裡去報到,閻王把善惡薄打開一看,什麼人,何時生,何時死,現在來報到了做了什麼好事,做了什麼惡事,帳薄都記著,然後放到秤裡稱一稱,做好事多還是做惡事多,然後再處罰。我們這麼多人,這麼多眾生,要多少才能算清?地獄 裡又沒有電腦,怎麼算?都是自己算,自己怎麼算?就是業影、業鏡幫你算了。什麼是業鏡?我們每個人的一雙眼睛就是業鏡,身體的動作,口裡的說話,意識的思惟,這萬能的眼睛全部下來了,這是業鏡。孔夫了講,要看這個人誠實不誠實,只要看他的眼睛。眼睛可以表神。人死了以後,全部的錄像放在閻王那裡,准確無誤。另外還有業影,是藥師經裡講的俱生神,跟你一起生下來的神,就是我們的影子。我們在太陽下面一站,就有個影子,你怎麼動,他怎麼動,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這個影子就叫俱生神。人死了以後就是俱生神去閻王處報到了。你這輩子做了什麼事,你的影子也做了什麼事。業影去了,業鏡也去了。你一輩子的活動,就象一個完整的善惡記錄,清清楚楚,記錄在案。所以閻王並不費力,你自己稱吧,善惡哪個重些?自做自受,自審自判,自己給自己結論。
宇宙是怎麼來的?世界萬事萬物是怎麼來的?我們說過,古今中外的學者分兩種,一種認為是由最簡單的、最基本的物質組成的。另一種認為是由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轉化的,比如上帝創造世界,宇宙法則來制造等等。佛教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佛教認為萬事萬物沒有第一因,不承認有第一因。正因為沒有第一因,時間才能無始無終,空間才能無邊無際。如果認為有第一因,那就是有始有邊了,所以沒有第一因。講最簡單的基本物質,就是將最簡單的物質當做第一因了。是上帝安排的,上帝就是第一因。那麼萬事萬物從哪裡來?佛教說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組成的。條件是現代哲學的詞,佛教就是說緣,萬事萬物因緣而生,緣生則生。緣是怎麼生的呢?比如造杯子的材料,造杯子的工人,造杯子的工廠,造杯子的工藝方法等等,條件具備了,杯子就產生了。條件不具備,杯子就不可能產生。所以叫做緣生則生,緣缺則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緣而生的。我們進一步問,緣是哪裡來的?我們講緣由緣生,條件還是條件產生的。
緣生,緣起,無論佛教的哪一派都是共同承認的。但是這個緣因何而起,各派學說不同。佛教裡有講業感緣起的,有講賴耶緣起的,有講真如緣起的,有講法界緣起的,有講六大緣起的。講緣起不同,教義不同,法門不同,分了許多宗派。但最早的緣起學說是業感緣起學說。業感學說認為世界上的有情眾竹都是因業力所造、所感而成的。換句話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為業力而業,宇宙萬物因業力而生。這叫業感緣起,都是業力感召而生。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看一看。看看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沒有哪件事事情,哪一個地方、哪一個時間水是業力的表現。宇宙、人生,都可以從業力上得到解答。首先看我們的環境,看時間,看氣候,春夏秋冬早晨夜晚,日出日落,各暧夏涼,看看是不是業力。看我們周圍的環境,就曉得我們有共業、有不同業,有引業、有滿業。拿我們每個人來講,人有貧窮富貴,有愚蠢的,也有智慧的,有身體健康的,也有殘廢的。種種差別,有個別的滿業,也有共同的引業,有相同的共業,也有不相同的不共業。大家可以聯想一下,從我們的生活來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沒有不用身口意三業來活動的。身口意三業所產生的結果,要麼是善業,要麼是惡業,要麼是不善不惡業。哪個不是業,何處不是業力。拿我們的感受來講,我們感受到苦,感受到樂,又感受到不苦不樂。感受到幸福,福業,又感受到非幸福,非福業。我們生活在業力網中,無所逃也。我們都逃不出去,都被業力網罩住了。之所以有你,之所以有我,之所以有眾生,因業力而起。你我的現在,你我的過去,乃至於你我的未來,沒有不是業力而定的。人的壽命,眾生的壽命,過去、現在、未來無一非業力而定的。所以業力確實是一個大網,天龍八部、地獄裡各殿閻羅都在這個業力之網裡逃不出去,天也是一樣的,只要商有脫離輪回,就在業力之網裡。
地藏菩薩的工作就是把這個網打開,讓大家都超脫出去。我們說世間法逃不出業力,出世間法是否就不是業力呢?相反,出世間法也是業力。正因出世間法看清業力,所以出世間的法的修行都是從業力上起修的。特別是小乘,修阿修羅果,根本上都是從業力上修、業力上證,才能從業力之網裡解脫出來。業力之網是一環套一環結成的,這個環就是因果之環。因果之環是重重無盡的,它的緣起,也就是這個業力之網的原委,可以用有一個分光鏡來分析它。這個分光鏡就是十二因緣。
現在就來講講十二因緣,這經在地藏五的法門裡有特殊的意義。(1)無明:貪、瞋、癡的煩惱總稱無明。煩惱有根本煩惱、大煩惱、中煩惱、小煩惱,根本煩惱就是無明,也叫做癡。每一個人都是貪、瞋、癡的一個結合體,每一個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貪不到就瞋,貪瞋合起來就是癡,也就是根本無明。無明也叫做惑。無明沒有開始,所以叫無始無明。如果無明有開頭,也就有第一因了。無明雖然沒有開頭,但是有終有了,否則我們在座的就沒有希望了,老是無明下去。地獄盡管有很多劫,但還是有盡,如果地獄無盡,那麼我們這個業的問題就說不上是問題了。因為我們業力的因是有限的,不能制造無限的果。所以世界上沒永恆的地獄,也沒有永恆的天堂,這個大家可以好好領會。
(2)行:十二因緣的基本法則是: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有了第一個就第二個、第三個,有了無明就有行。得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各種業。有了行就產生識。
(3)識:是身口意造業使人產生的一種本能的沖動,因而起妄念投生到母胎裡。這個引動的環節叫識,與八識的識有區別。有了識就產生名色。
(4)名色:就是母胎中長眼、耳、鼻、舌諸根,長身體和各種器官。名包緣六入。
(5)六入:名色是胚胎的形狀,六入是在胎中正式長成六根。六入緣觸。
(6)觸):人從母體出來以後接觸外界的環境,六根對六塵,眼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體接觸,意識思惟,也就是人體器官和外界的接觸。由觸緣受。
(7)受:接觸產生感受,接受、領納、領受世界上各種善惡美丑的事物。由受緣受。
(8)愛:由感受而產生了對外界事物的執著(貪)。如食欲、懷欲等五欲。人接觸外界後七情六欲都產生了了。愛緣取。
(9)取:是對外界的執著心,想要了。用現代話講就是占有欲,想得到、想占有。如對金錢、美色、權勢的占有欲。取緣有。
(10)有:身口意整個的活動概括為有。這身口意三業可以造未來之果,是有漏之因。由生到死業力不散,造成下一世的果報,又重新生。所以有緣生。
(11)生:接受未來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力,又照樣輪回一遍。生緣老死。
(12)老死:接受未來的五蘊之生,老死就是未來之生。
這就是業力網上十二個環,也叫十二因緣、十二緣生、十二緣起,這十二因緣可以分成幾重因果。無明和行是過去所做之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所受之果,愛、取、有是現在所做之因,生和老死是未來所受之果。所以十二因緣包括了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的因,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未來的果;未來的因又是更未來的果。這是一個輪回、一個圈子。十二因緣是流轉的:無明轉行,行轉識,識轉名色,名色轉六入,六入轉觸,觸轉受,受轉受,受轉取,取轉有,有轉生,生轉老死。此有則彼有,生死輪回是流轉的,只要有第一有,一下子就連下來了。
假使換一角度了,無明沒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無則彼無。無明沒有了,這一切也一個一個沒有了,還滅了。一個是流轉門,一個是還滅門。流轉門就是生死輪回,還滅門就是佛菩薩的涅槃。這個十二因緣,我們學佛的人都要記得。有的人把十二因緣當成小乘的東西,好象只是常識,不足道,這就錯了。這是真正修行的起點。這十二因緣的幾重因果,過去是現在之因,現在是過去之果,現在又是未來之因,未來又是現在之果。過去又有過去,未來又有未來。果從因生,因從果起,果必有因,因必有要。因果相屬,如環無端,象一個環一樣,叫因果之環。要注意的兩點,因果之環的環體是堅固不破的,這個環的用是連綿不絕的,時刻不停的。所以佛經裡有部毗來耶講: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總難脫。這是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很真實的,雖然通俗平凡,但確實是真理。
業力的因果之環怎樣形成的呢?我們要從開頭來講,是無明。這無明是無始的,進一步分析無明,一定要歸結到我們的八識,也就是歸結到阿賴耶識。所以業感緣起之後,講法相的人就提出阿賴耶緣起學說,這是必然的發展。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種子識。這種子識是我們生死流轉的根本。“去後來先做主翁”。我們講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是意根,第八識是種子識。這個種子識在藥師經裡叫神識。這個神識不是靈魂。佛教不講靈魂,現在一般人把神識理解為靈魂是不對的。因為基督教和其它的什麼超心理學講的靈魂,都是講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靈魂好象永恆不變。佛教講的不是永恆不變,所以佛教講的神識不是靈魂。佛教講的神識是隨識而變遷的,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識,種子能力的流轉。我們不是講物質不滅、能量守恆嗎?第八識的種子能力是不滅的。這種能量的作用比生理作用還大,所以叫做神識。是變動不居的,而不是永恆不變的,這個區別要弄清楚。
那麼我們怎麼進一步來認識業力、認識這個神識呢?為了更好地,更具體地了解這個業,我們還要進一步展開來講。比如從三千大千世界這個空間來講,從三大阿僧祗劫這個時間來講。現在從最小的來講,那麼最小最小的空間單位是什麼呢?佛法把這個空間分析得再小再小,但不是第一小,沒有第一因,小了還可以小,無限小——用一個名詞來表示它,叫做極微,極微就是佛教用以分析空間的一個無限小的空間單位。從時間上來講呢?一分、一秒及很多微妙,佛教分析時間的最小單位叫剎那。剎那是佛教最小的時間單位。我們看到時間的剎那,空間的極微,它們都不是自然的,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神使然的。
我們講業力的時候,大家心裡可能有一個問題:既然我們這些人是業力所定,那麼是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定死了?富的該富、貴的該貴,貧賤的就該貧賤,瘦的就該瘦,短命的就該短命,是不是人的命就定了?佛教講業力,因為身口意三業是自己造的,所以佛教承認有宿命,不是有宿業嗎?自己過去造的嘛,承認有宿命。但是佛教不是宿命論者,不是命定論者。如果佛教是命定論者,佛教就成了命定外道了。印度當時有一個外道,他講沒什麼修行說,命定論,該富貴就富貴,該貧賤就貧賤,再修也沒有用。所以後來發展到縱欲論,今朝有酒今朝醉,沒什麼可修的。命定論外道是害人的,它使你不是真修行了,命定了,不承認宿命,但不是宿命論者。佛教承認有前世的業力,有決定的一部分,但是認識到現在的業力能夠改變未來的一部分,所以佛教是積極。業由心造,由你的身口意造,那麼既然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惡,既可以造過去,也可以造未來之業。所以佛教認為,在現在,當前、當時、當今這個時間之內,你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你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佛教講一念三千嘛,《觀無量幫壽經》就講只要思念念佛都可以除重罪嘛。這個心力是很大的。所以佛教不是命定論者。佛教不是有源論,而是自源論,不是神力論,也不是宿命論。講業力一定把這個弄清楚。
業力網的時間單位是剎那,空間單位是極微。業力的體用究竟是什麼?業力的體是四大四相,業力的用是六因五果。在此就不詳說了。
昨天我們講了十二因緣,講了有“觀受之苦”。人的感受各有不同,苦、樂也沒有絕對的統一標准。但是佛經所說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這八苦是我們人生的根本痛苦。這八苦跟我們的生命現象是不可分離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是苦,苦谛,谛就是真理,要認識這個苦的真理。認識苦的真理是不容易的,真理地認識苦,只有悟道以後。佛經裡比喻對苦谛的認識,就好象那個穿鑰匙的小孔,大東西穿小孔是很難的,比那個穿小孔鑰匙還困難。意思是叫人們要觀受是苦,認識苦谛。人生是苦的基本原因我們可以從幾個現象上來看到。比如,每個人在享樂的時候,就是其他人受苦的時候。又比如,快樂的境遇,常常跟憂慮連在一起。我們常講名人的苦惱,人怕出名豬怕壯,出了名以後,苦惱跟著來了。又比如,我們看這樣的現象,又比如我們觀察人生樂趣、享受,人生的痛苦的情況。這裡我再三說一下,佛教不是悲觀主義,不是苦行主義,不是消極主義,恰恰相反,佛教是要拔苦與樂,離苦得樂。學佛的人應該是快樂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是個快樂的人,哪怕他悲天憫人,那是慈悲的一面,得釋迦牟尼佛自在的一面是快樂的。因為釋迦牟尼佛之後,涅槃。涅槃有四德,這四德跟我們凡夫修行的地方恰恰恰相反。涅槃的四德叫常、樂、我、淨。我們因地修行的時候,要知道無常,要知道苦這些,正是因為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成了佛以後,然後才能常、樂、我、淨。
苦是哪裡來的?苦的根源就是“集”。苦的真實意義是逼逼迫性,它的根源是我們的召感性。“集”就是煩惱召感而來的。集,有生起、聚集、集攏的意思。我們的苦都是煩惱聚集而業的,一切痛苦的根源來自於三個根本煩惱、三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常說的貪怨、瞋怨、愚癡是三個根本煩惱。現在藏傳佛教裡還有個輪回圖,我們內地不太多見。這個輪回圖裡是三界六道眾生的輪回。圖是一個大圓,畫了地獄 、餓鬼、畜生六道。圓旁邊畫了十二個格子,這十二格子就是十三因緣。圓裡分成六個部分,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六等分。圓的中心畫個佛像,在圓的中間旁邊,畫了三個東西,標志貪、瞋、癡。拿什麼來標志呢?用鴿子表示貪,用蛇表示瞋,用豬表示癡,這叫六道輪回的六趣輪。在印度過去只有五個輪,就是把修羅道不單當一個道,分放在五道裡。西藏把它單獨做一道,所以印度是五趣圖,五等分,現在西藏把它分為六等分。六趣輪外面就是一個大鬼,兩手兩腳抱著這個輪,大鬼的上頭是個圓圈,表示佛的涅槃。這就是用圖象表示十二因緣,表示貪、瞋、癡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六道的表示更清楚,很有教育意義。我們內地沒有見過看,那是蠻有風格的。所以“集”就是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人就是貪、瞋、癡聚攏而來的。
貪是什麼?一個是貪著享受,就是指對自己的感官要求的滿足,無非是自己眼睛看的、鼻子聞的,舌頭嘗的,身體接觸感到快樂的。對感官享受的追求是貪的一個方面。再一個,就是對自始至終命的貪,貪生怕死,貪著對生命的延續,總希望自己活下去。這樣的追求是生命的本能,但這是貪。再一個呢,就是對某種思想,某種學說、某種主義的追求和貪。由貪就生瞋,貪如不足就瞋,瞋是瞋恨他人,瞋害他人,結果因為自他是難以分開的,害他人實際上是害自己。瞋的程度有不同:嫉妒,恨,惱,這個瞋的表現面很寬,從火山爆發,到沉默不語,都地瞋的各種步同表現。佛教講瞋是修行的最大障礙,特別是它障礙發菩提心,發大悲心。癡就是無明,是貪、瞋兩個方面結合在一起的本體的東西。這還不是一般的愚昧無知。癡和貪是瞋的本源。什麼叫癡,癡就是我執,抓住我不放,抓著自己的肉體,認為有一個我不放。還有的抓著一個法我,就是心量上、理念上的一個東西,認為真正地有那個東西,而抓住不放。人我、法我,二我,抓住不放。抓著我不放,就容易把無常的事當做是常,反痛苦的事當做是快樂,把無我的事當做有我,把本來應當厭惡的事,當做可以信賴的事。所以我們講苦的根源就是由這三個根本煩惱而來的,這三個根本煩惱,最根本的就是癡,就是無明,就是抓住我自己不放,就是“我”。這個我有先天的,有後天的。後天的還比較能夠克服,先天的就比較困難了。先天的就是有生以來就有的,叫做俱生我執。這就是一切煩惱產生的根本。現在我們根據唯識的八識來講一講這個我執。
我們每個人都有眼、耳、鼻、舌、身,眼是視覺器官,耳是聽覺器官,鼻是嗅覺器官,身體是接觸外界的器官。有五根就產生了五識,因為這五識擺在前面,所以叫前五識。第六是意識,就是我們的思想意識。第七叫末那識,就是意根,意識的根。這個意根我們可以覺察到,比如我們冷靜地想一想,常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當你想一個東西的時候,背後還有一個思想,知道你自己正在想什麼。你想那個東西,背後還有一個知道你所想的東西,叫做意根,也就是末那識。末那識還有一個名稱,叫做染污識,就是被污染的識。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叫做種子識、藏識。藏就是能夠收藏,收藏什麼呢?收藏種子。就是使我們的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嗅、舌頭能嘗、耳朵能聽、身體能接觸、意識能想、意根能發生作用的原材料,它的動力都是第八識提供的種子。第八識提供眼種子,眼睛才能看,提供聽的種子,耳朵才能聽,提供想的種子你才能想。所以第八識是提供和收藏種子的。用現代的話勉強來比附一下,就是收藏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自的信息,聽的信息,種種活動的信息。一方面它提供活動的信息種子,另一方面,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這些信息,又變成種子反饋到阿賴耶識又把它收藏起來。提供前面七識的種子信息就叫做能藏;前七識的活動信息反饋給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把它收集攏來,所以它又是所藏。阿賴耶識能藏、所藏,所以又叫藏識。它藏的就是宇宙萬物各種信息的種子,所以又叫種子識。阿賴耶識提供種子的時候,都是經過末那識,由末那識傳達到意識,然後再到前面五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證分、自證分。阿賴耶識的相分經過末那識的時候,末那識的時候,末那識就抓住不放,把第八識的相分,作為“自內我”,什麼叫做相分?什麼叫“自內我”,不大容易懂,我們現也不是專門研究唯識學,只是形象地、比較通俗地說說意思。就是阿賴耶識傳遞信息到前面去,經過第七識意根,意根抓住這些信息不放,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意識,所以我們人一生下來就知道“我的、我的”,隨便一說,就是“我的”。小孩子一生下來,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玩具、我的書包。長大了就是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權力、我的家庭、我的勢力范圍、我的主義、我的學說、我的著作。所以末那識的意識,“我的、我的”,就叫俱生我執。前面講了,苦惱的根源就是抓住“我”不放,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大家都痛苦,都煩惱。俱生我執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一切苦的根本。既然有我的,就有你的、他的,就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可能平等;有分別,就有差別;有分別,就可能同等同體,不能慈悲;有分別,就不能真正有智慧。俱生我執就是無明。我們要找苦根,真正的苦根就在“自我”、“我的”。這是集谛的根源。
當然,真的沒有“我”是不容易的。真的沒有“我”,你吃飯就吃不成了,生活就有困難,所以佛教叫人修行是有步驟的,不是一下子,而是用種種方便來解決問題。
我們人死的時候,前面七識都不起作用了,就是阿賴耶識起作用。阿賴耶識把人一生所有的意識都收藏起來,特別是意根末那識,它提供“我的”這個種子,這個種子非常強,歷害得很。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叫做不恆不審。就是說它的種子經常活動,故謂不恆;而沒有意識,故謂不恆;而沒有意識,故謂不審。前五識活動的審是靠意識幫助,而第六意識是審而不恆。阿賴耶識是恆而不審,只有第七末那識是又恆又審。怎麼審呢?“我的、我的”,老是我的……,它有個休息就好了,但它從不休息,從一生下來到死,都是“我的、我的。”你看,第七末那識是又恆又審。所以這就造成人的生死輪回,一切煩惱的根本。佛教教人的所有法門,所講的經,所有的修行,目的都是幫助人破除這個我執,破除這個“我的、我的”所以意根很要緊,如果意根不抓住“我的”了,那麼這個末那識就是沒有分別心了、沒有差別心了,那麼他看待一要事物就能夠有平等心了。我們的意識都是意根在支配的,意根是“我的我的”,那麼意識也是“我的我的”,就等於戴個有色眼鏡一樣,所以我們這個意識也是不干淨的,看問題都不是明察的。所以修行的人就在八識上下功夫,就要在修行上把第七識末那識轉成智慧。就叫作平等性智。這個平等性智是從末那識轉的。如果我們的意根能轉成平等性的,沒差別的,那麼第六意識就沒有有色眼鏡了,障礙就除掉了,觀察事情,分析事情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觀世音菩薩就是妙觀察智。我們的阿賴耶識,種子識呢?就轉變成一個大圓的鏡子一樣,恢復它的本體了,第八識轉成在圓鏡智。那麼我們的前五識就神通大行很了,眼睛看的,鼻子嗅的,耳朵聽的,舌頭嘗的,身體接觸的,事情沒有辦法不成的,神通廣大,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這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識即無明,無明即識。如果覺悟了,那就不是識,是智。把無明的八個識,轉成四個智慧。佛就是四個智慧完全俱備的人。這四個智慧,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又都可以歸結成一個智:法界體性智,即法界本體所體現出來的智慧。所以我們常講五方五佛五智,佛就是這五種智慧的代表。
剛才我們由苦講到集,由集講到根本煩惱俱生我執,講到要破我執。我們修學地藏法門,地藏經講了這麼多地獄,這些地獄是怎麼造成的?我們講到是業造成的;但是這些業又是怎麼造成的?業是由於我們的無明,由於我們根本煩惱貪、瞋、癡,由於抓住我不放造成的。所以應該從根本上明了,所有的地獄,包括無間地獄,都是我們的業造成的,都是我們的根本無明造成的,也就是我們的俱生我執造成的,都是我們的根本無明造成的,也就是我們的俱生我執造成的。地獄從哪裡來?從我執而來。地藏菩薩要在地獄中度眾生,就是要在地獄中破我執。
那麼怎樣來針對這個煩惱修行呢?這就是道谛。道就是解脫的道路,解脫根本苦惱的道路。道谛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正好針對貪、瞋、癡,戒對貪,定對瞋,慧對癡。學佛的人,第一步要持戒,第二步要修定,第三步要證慧。在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證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證得我們剛才講的五智。這就是道谛,道谛修好了,才能證得涅槃,證得滅谛。
滅谛就是滅根本煩惱、苦惱的真理。滅谛就是涅槃的別名。滅的真理就是涅槃,就是把我們的根本煩惱,所有的苦、不淨,都變成“常、樂、我、淨”。所以佛教小乘從修行上來講,進十二因緣,講四谛,通過對苦、集、滅、道的修證,對十二因緣的修證,然後證入涅槃。這都是針對業力來修的,這裡就不再多講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地藏的經法,所以花這麼多時間講業力。
現在請大家看第三品,“觀眾生業緣品”。地藏菩薩的因地願行在前面講過了,地藏菩薩看佛的相好而發願度脫一切眾生,有一個不度脫也不成佛。第三品講業緣,第四品是講業感,第五品講業苦。這三、四、五品是聯系著的,表明地藏菩薩所教化、度化的范圍和內容。第三品是因佛母摩耶夫人問,而說一切眾生造無間的業緣,受無間的業苦,所以這一品的標題叫“觀眾生業緣品第三”。眾生無邊,所以眾生造的業也無量。有無量無邊的業報中,最難解脫的莫過於南閻浮提的眾生。在這品中我們看到,世界、法界那麼多,但摩耶夫人特別關心南浮提。我們這個世界叫閻浮提世界,什麼是閻浮提?印度有一種樹叫閻浮樹,在印度很多,提是洲的意思。意譯主是閻浮樹的洲。經上說,摩耶夫人問“閻浮眾生,造業差別”,摩耶夫人不是不關心其它世界,但是閻浮提的眾生罪苦最重,業感最重,所以佛母興慈,特問地藏閻浮眾生。於是地藏概括地為佛母講了一下閻浮眾生罪報的名號。
地藏首先講,眾生以五種惡業墮無間地獄的。哪五種呢?我把它歸納一下:第一種叫做不孝父母乃至殺害。第二種叫做“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對佛經不尊敬也包括在內。第三種叫做侵損常住,恣行YIN欲。常住指寺廟,伽藍。因為出家人為佛法的常住,所以寺廟也叫常住,是為世間人弘揚佛法,住持佛法的,所以叫常住。如果在寺廟裡損害東西,侵害廟裡的權力,特別是侮辱僧尼,在寺裡恣行YIN欲,或殺或害,這都是大逆不道,要墮無間地獄 的。第四種是對僧人來說的。有一些僧人,“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穿出家的衣服,但心裡沒做沙門行;“破用常住”,因為出家人是接受供養的,衣、食、住、行都是常住開支;“欺诳白衣”,欺騙在家人。在家人信奉三寶、供養三寶,為了使出家人真正修行得道,來教育在家人。假如身穿沙門衣,心非沙門行,那就違背戒律,這種種罪,這也是大逆不道,墮無間地獄。這是對偽沙門而言的,真正的出家人是應該值得尊敬和供養的。第五種是偷竊常住的財物,取不該取的,當墮無間地獄。五逆大罪,“千萬億劫,永無出期”,“求暫停苦,一念不得”。為什麼五逆罪報這麼重呢?因為父母是生你養你的,父母與與子女間有感情,動物都有感情。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殺害,真是大逆不道,再者“出佛身血、毀謗三寶”,這又包括:侵損常住,偽裝沙門,侵害三寶的利益。為什麼侵害寺廟、侵害出家人罪這麼大呢?因為出世間法是佛法的常住,世間造的罪可以寺廟裡,到出世間法裡求得忏悔。如果把出世間,弘揚佛法的地方毀了,偷竊了,使之不能轉*輪、做法事,不能為眾生消災避禍,那就是毀出世法,比在世間造的重得多。這是斷送了世間人求法 悟道的地方和機會,所以罪過大。修廟、供養三寶,善業大。毀謗三寶,惡業也大。所以這五條最主要歸結為兩點,一是生身父母,一是法身父母。生身父母給你生命,法向父母(即三寶)給你慧命。當然這兩者互相有關系。有生命才能供養,對法身父母要尊敬供養。所以我們對生身父母要尊敬供養。法身父母包括你從學的老師、阿阇黎、金剛上師等。我講的是真正能夠擔當得起的大阿阇黎,那就是由他給的慧命。
地藏菩薩答覆了佛母摩耶夫人三問之後,佛母又問,什麼叫做無間地獄?地藏菩薩就回答:這個地獄是諸地獄之一,諸地獄都在大鐵圍山裡,其中有所謂大地獄,大地獄有十八種,比大地獄小一點的有五百種,名稱各各不同。比這五百再小一點的還有一千百地獄,名號也不同。這些地獄都是眾生無量惡業所感,苦果很多,說不能盡。無間地獄的所報最甚,惡報最歷害。我們讀經文時稍微區別一下。無間地獄的火毒、熱鐵、蛇狗、獄床,就是眾生所感之業。罪人受惡鬼、夜叉、鐵鷹、鐵蛇種種苦毒,是眾生所感之業。經上講動萬劫,求出無期,此方他方,輾轉相寄。地獄是否隨著這一劫的時間毀了就了結了?不是的,業力是不空的,業力是不滅的,哪怕這個世界是成、住、壞、空,壞了,你的罪報並未了,還得帶著這個業。轉寄另一地方,另外一個星球,另外一個國土。在這一界遭的報,將來這一界成、住、壞、空,又造成新的世界了,你從那一界再來。並不因為這個世界毀了,你的業就斷了,報就了了,沒有了,還要寄生他界。他界壞了,又寄他界,新世界組成了,還得再來繼續受報。所以經上講“此界壞時,寄生他界”。說明業力不滅,業報不了。
那麼,經中又說了五無間,五無間是什麼呢?第一時無間,日夜受罪沒有間斷。第二身無間,是說並不因地獄人滿為患,你就能間斷一下。你一個人也在滿地獄裡受苦,地獄坐滿了,也同樣要受罪。第三,苦無間,就是經上說:“罪器叉棒、鷹蛇狼犬”……,不間斷,受了這樣受那樣,沒有一刻停。第四是眾類無間,什麼是眾類無間?就是不管男女老幼,是哪一國人,,是貴是賤,是龍是鬼,是天是鬼。這裡要注意,無間地獄不光是人墮去,還有其他道上的,畜生、修羅、天部都有。天部墮地獄的有時比人還多。因為天部大享樂,太快活了,乃至於根本不曉得修行。地獄太苦了,苦得沒法想到修行。只有我們人道苦也苦,樂也樂,但曉得修行,所以佛是在人道中成的。所以講“人身難得”,就是這個道理。第五個就是長時間的連綿無間,長時間的不間斷。你看,我們人的思想念頭,一刻也沒間斷過,哪怕睡覺了,還在活動、做夢。地獄跟我們的念頭關系很大,念無間,地獄也無間。眾生的惡業,所感的苦報,說不能盡。在無量的業報中,地獄的業報最苦,說不能盡。地獄中最苦的又是無間地獄,說不能盡。所以地藏菩薩告佛母曰:“無間地獄,粗說如是。”假如展開來說地獄的各種情況,地獄的器具、地獄的名號,以及在地獄受苦的事情,也說不能盡。可見眾生業緣深重。正是因為眾生的業緣深重,就更加看出地藏菩薩的悲願深重:分身無量地獄,化度眾生,一定要眾生解脫,然後自己才成佛。但願南閻浮提以及其他地獄的眾生,可因地藏菩薩的悲願而終究得度。但是,要解脫這個地獄之苦,遙遙無期。何況現在這個人世間還有殺盜YIN妄,橫造惡業,自投惡趣,變本加厲,這不是可悲歎的事嗎?所以,因地獄說不能盡,摩耶夫人聽了之後,“悉憂合掌,頂禮而退”。摩耶夫人沒話說了,眾生太苦了,地獄還有沒有了期,地藏菩薩將來還能不能成佛啊?
前面講過,業力的體是四大四相,它的用是六因五果,六因中有能作因、俱有因,說明一個因能生多果。比如一粒麥子,可以長出許多麥子,一個因產生的果也是多方面的。舉個例子一個人被車軋死,影響到全家、親屬、社會方方面面。所以一因產多果,但是要注意,業力是有限因,不是無限因。有限因不可能造無限果。所以哪怕在地獄裡呆得再長,也沒有永恆的地獄。因為我們眾生再造的什麼因也是有限因,不可能得無限果。不會老在地獄出不來,還是會出來的。不過時間不曉得多長。我們的業力不可能無限,真正的無限因只有在無漏法裡才有。我們的有漏法不可能有無限因。正因為有限因不能得無限果,所以沒永恆的地獄,也沒有永恆的天堂。老在天堂享受是不可能的,還是會變的,這是因果的原理,絲毫不差。那麼有的人講,反正我將來會成佛,反正將來會得度,那麼我造了業也無妨。但你若是墮無間地獄,受一念暫停都不得的苦,我看還是警惕一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