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立民居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分身集會品第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分身集會品第二

  昨天我們講一第一品,我再把它概括一下。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從“如是我聞”起,計了六成就:如是,即信成就;我聞,即聞成就;一時,即時成就;佛,主成就;忉利天是講法的地方,即處成就;從為母說法一直到皆來集會,即眾成就當機來說地藏菩薩的經,是法成就。

  序分在《地藏經》中,在科判上,有的把第一品整個算為序分,也有它的道理。但確切的應該在:“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為止。底下“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起,應是正式的正宗分。序分是一部經的開頭語、前言,就是講佛是在什麼時間、地點,什麼人參加、說了什麼話等等。正宗分以下就是正式說這個法門的內容。最後的就是流通分。所以第一品中,正宗分也開始了。從第一品中,我們已提到地藏經是教願、教信、教孝、教修福報之“五教”。這經中第一品講了文殊菩薩問地藏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因何行、立何願而成就這些不思議的事,解答了這個問題。經中“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何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當得到師子奮迅具足萬利如來所告之後,“因發願言:我今生今世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同時在這一品最後“立弘誓願”,這兩個願,一個是在師子奮迅具足萬得如來那個佛時發的,一個是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個佛的時候發的願,這就是他的本願。這兩個願的原文,我們應該記下來。這是地藏菩薩因地的本願。那麼,地藏菩薩因地作了什麼修行呢?如前所述,即為教孝、教施等“五教”。比如經中地藏菩薩教他母親信佛,這就是教信。他母親不信佛,後來命終了,他想念母親,擔擾母親必因不信三寶,墮入惡道。他想知道母親的什麼地方,後來在佛的教導下,把自己的房子賣掉辦供養,這就是教施。佛告訴他要證得佛身須廣修福報,如是就發願,即教願,教修福報。修福報的內容很多,《地藏經》中教修福報的方法是超度亡者。經上,地藏菩薩因在廟裡為母親設供養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不但他母親得到解脫,那個無間地獄裡的罪人,在那一天都得受樂,俱同生訖,都超度了。所以《地藏經》教修福報,不但包括了對生者的造福,更著重度亡,為亡者造福。所以我們在盂蘭盆法會裡講《地藏經》,做“地藏七”,拜地藏忏,都是比較合法的。

  下面講第二品“分身集會品第二”。

  爾時百千億不可思議、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彼諸同來等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以懷踴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诃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獲至寶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為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辇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子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

  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五身,工現宰輔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窮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裟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這一段的標題叫“分身集會”。我們對身,要有一個了解。我們讀經,佛經中一個“身”,一個“土”都要把它弄清楚。差不多每部經都要牽涉到這個問題,每一個佛以什麼身來講經說法,以什麼身來現什麼境界,在什麼淨土裡講經說法。這個身,它的本意即“聚集”,“蘊藏”。

  我們人的身體,有身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身根。身根裡有勝義根,也有不淨根。《阿含經》中講我們的身根裡由三十六種不干淨的東西構成。我們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但這個身體裡應也有寶藏,也有勝義的精華的東西。人的寶貴,在於有身體,但出問題的地方也是因為有身體。有了身體,就把人從整個法界隔開了,就有了界限。沒有身體就沒有界限,有身體就有了界,故說“身為界分”。身體為界,由此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界分,“法界法身,色界色身”。老子講“吾的民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人最大的患在有身體,有了身體就什麼問題都來了。這是講人身體真理的一面。但人的身體也最寶貴,三德秘藏都在這個身體裡頭。我們常講,凡夫貪執於肉身,將身體執意為我,“我的身體”、“我的,我的……”貪戀這個身體不放,因此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貪著身體不放,使身體造各種業,以致於輪回生死。聲聞緣覺二乘的人,為了修道,使自己能夠證入寂滅,就厭棄這個身體,認為它就是煩惱源,視自己身體為臭皮囊,看得不值錢,因而灰身滅智,就修苦行。這個也是不圓滿的。當然,小乘的人厭棄這個身體,比凡夫執著這處身體的境界高得多。但厭棄身體,同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只有菩薩對自己身體的處理是萬德莊嚴,莊嚴自己的身體,既不是凡夫的貪著,也不是二乘人的厭棄,而是自己修功德,利益眾生,使自己的功德來莊嚴的身體,使自己的身體能象佛在世的時候那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將來最後成佛的時候,能夠也象佛涅槃時那樣,成就法身、解脫、般若三德秘藏。所以只有菩薩對人的身體處理得最恰當、最圓滿。我們學佛,生菩薩道,就要象菩薩那樣來處理自己的身體,既不要貪執,也不要糟蹋、厭棄,而要以功德、修行來莊嚴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的身體與心靈能很好諧調,得以發展。

  地藏菩薩地量劫的修行及最初的發願,我們已在第一品中看到了,他就是看到師子奮子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莊嚴,想要佛那樣的身體,千福莊嚴,所以他才發願,來度盡眾生。因此,地藏菩薩發願修行,他所證得的身體不是一個身體,而是有分身。因為六道,實是業力形成,故又稱業道。業道的眾生無盡,地藏菩薩自己的願也無盡。地藏菩薩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比如第一品忉利天宮大會中來了那麼多菩薩、神鬼,甚至於釋迦牟尼佛問文殊,你數得盡嗎?文殊說數也數不盡。佛講我以佛眼來看,也數不盡。哪裡來的這麼多呢?這些來的神、鬼、都是地藏菩薩已經度的、正在度的、還沒有度完的,甚至包括我們在座的都在內,都在忉利天宮。沒有度的都在裡面,不可能漏掉了我們,只不過你我都不記得,到過忉利天宮啊!已度、未度、當度,已成就、未成就、當成就,地藏菩薩都給他辦了。地藏菩薩怎麼能度過這麼多無窮無盡的眾生呢?你看看,“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這些分身的地藏菩薩都來到忉利天宮了,這許多的地藏菩薩,都是分身的地藏菩薩,不這樣,他就有再大的神通也不能是這個度法。地藏菩薩的度法,就是分身千百萬,你不多少眾生,我就有多少地藏菩薩。這就是說每個眾生裡,地藏菩薩都與你在一起,這就是分身。每一個地獄裡,都有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分身到六道,包括地獄的各個處所。地藏菩薩為何能分身呢?就是由於他的悲大願大。他的慈悲的力量,他的誓願的力量,悲深願重,悲願形成了力量,以地久遠劫來的悲願修行、無量修行,使地藏分身到六道,分身到地獄的各個處所。

  關於身體的分法,佛教中有法身、報身、應身或者叫化身的說法。應身與化身意義有區別,但又有聯系。佛教對這個身體的分法有各種說法,有三身、四身,有五、六、七、八、九乃至十身等各種分類的方法。但三身說講得最多。就算是三身裡面的說法也有十幾種。通常概括地分不是法、報、應三身或法、報、化三身和化身主要是講變化之身。地藏菩薩的分身就都是應、化之身。地藏菩薩的法身是不可見的。他的報身因地之時,體現為師子奮迅萬行具足如來時的“長者子”,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時是婆羅門女,乃至我們現在所謂九華山的金喬覺、金地藏,這個報身是有肉體的。但地藏菩薩真正的報身人有一個,現在所現的,又都是他的應身、化身。所以金喬覺又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因為他的願力,他可以隨每個眾生而去,分身到每個眾生的身上。因此,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地藏菩薩,如果你修行,學地藏法門,你慢慢就會感覺到。當然不學你就感覺不到。

  地藏菩薩雖未成佛,還在辟支佛地,但實際上地藏菩薩他的願力、他的修持,很多都是佛的境界。所以他的神通,他的不可思議的境界連釋迦牟尼佛也贊歎:“我以佛眼來看,也數不盡。”所以地藏菩薩有很多境界是現出“佛”的境界的。佛的境界一般來說都是佛果,都是華嚴的境界,都是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華嚴世界都是重重無盡的世界。這也就是說我們的法界是重重無盡的。理法界、事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佛的法界、境界都是全體的、無礙的。無礙就是沒有任何限制,沒有任何阻滯,是大自在的,是絕對脫的,沒有任何東西限制它、妨礙它。所以佛的境界是圓融無礙的。文殊菩薩說,我得了無礙智。此無礙以即沒有妨礙,正因為無礙,才能跟佛證得圓融無礙,才能跟眾生、跟法界互信互容、互入互即。

  什麼叫互入?就是互相攝入、互相容攝、互相涵攝,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象二面互照之境,彼此之依存,互入互攝。地藏菩薩跟我們是互相依存的,因為他是六道眾生為所觀境,也就是以我們為對象的。特別是剛強難調伏的人更是他的重點對象。

  那麼互即呢?就是等於味同一味,全同一味,沒差別。也就是說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萬物同體,一如水波相聚,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地藏菩薩對我們不但互入,而且互即。因為他對我們互入互即,所以地藏菩薩就能分身到我們每一個的界體。

  接著,釋迦牟尼佛說:我在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其中大部分還是好的,有了成就,但十有一二,惡習尚在。對待這些惡習還在的人,我已用分身法,廣設各種方便善巧。“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種差別,分身度”。釋迦牟尼佛講,我在閻浮提五濁惡世教化的剛強眾生,他們因根器利鈍不同而教化不同,各個業力差別很大。每個人業力的情況不一樣,業報情況也不一樣。差別,最主要的是業力、業報的差別。對這些,我都分身度脫,你們看,釋迦牟尼佛也分身,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個分身地藏。那麼釋迦牟尼佛分身,是否意味著我們每一個身上都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呢?這個問題,問對了。我們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個釋迦牟尼佛,分身得度。我們大家看看,特別是在做法會期間,早也拜、晚也拜,讀的、想的、念的、行的,即心即佛,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身上的體現。當然,釋迦牟尼佛的應身、化身除了應現於眾生的心地之外,他也現各種身來度眾生:以大神通之力“或現男從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通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請注意,除了現“身”之外,還現山神、林神、川神、井神等等。只要能夠利及於人,都現身使之能夠得到解脫。

  “非但佛身獨現其前,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你們看,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累劫”、“勤苦”。累劫不是一身一世,而是無量劫、無量世,累劫勤苦的。佛是精進地來度脫罪苦眾生,即還沒調伏、度盡、度好的罪苦眾生。這裡要注意“隨業報應”這四個字。隨他的業力而得一報應,而報應中最苦的是墮地獄,特別是墮無間地獄。“若墮地獄”,假使這些眾生墮入地獄惡趣,受大苦之時,“你”——地藏菩薩應該記得,應該憶念我在忉利天宮,如此殷勤、恭敬、誠摯地付囑你。就是說現在在我們這個裟婆世界裡,乃至我們這個世界結束了,再到下一個彌勒佛出世,我們每一個人也因之可說是地藏菩薩的一個“分身”。只不過看你覺悟而已。地藏菩薩有這麼多無量的分身,正好表明地藏菩薩在因地時無量的發心。我們再看原文: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這麼多分身地藏都來了。還有“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以及“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也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這些人都是“各以方面”從地藏菩薩得度、得解脫的人。他們都是因地藏而得教化的。只要經地藏教化的人,就永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地藏法門的又一特點,即經地藏菩薩得度,就再不會墮落,再不會輪回去了,其無上正等正覺就再不退轉了。這些來的人,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而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都得了果了。所謂業道眾生無盡,地藏亦無盡。無盡地藏俱來集合。他們來到忉利天後,心懷踴躍、情緒澎湃,瞻仰如來,看關釋迦牟尼佛的相,目不轉睛、捨不得離開一下子。這些從地藏菩薩得度跟還沒有得度的都來了,還包括地藏分身到地獄各處的分身菩薩。所以,地藏菩薩又有個稱號,叫“千體地藏”。等於我們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叫千手千眼觀音一樣。

  上面第一段講的是地藏菩薩無量來集會,顯示地藏菩薩因地無量之法行。第二段起,是講釋迦牟尼佛以末世的眾生來殷勤付囑給地藏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他成佛的這個世界,將沒有度完的眾生交給地藏菩薩來度,付托給他,而且是殷勤付托給他。這是這一段的意思。

  因為很多分身地藏來了,有成就的菩薩來了,還有很多被地藏菩薩度脫了的也都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舒金色臂安慰眾生,以金色臂來摩分身地藏的頂,所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诃薩頂”。這是何等境界,這裡的六道眾生我都要交給你,要你來使他們解脫、永離諸苦。

  按佛教說法,一佛一世界。過去無量劫,無量世界有無量的佛,古佛。現在的佛,今佛只有一個,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世界就是裟婆世界,這個世界的所在地就是閻浮提,亦即我們眾生所在之地;包括我人產這個世界的六道眾生。

  這一品叫分身品,一方面講分身,講分身地藏,同時呢,講地藏菩薩的悲願深重。釋迦牟尼佛把他這相世界的沒有了脫、度脫的眾生,特別是剛強難調伏的眾生囑托給地藏菩薩。在這裡,早已預料到了,越是至末世,越是眾生難度,因為剛強難調。這是第二段。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發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爾時佛贊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這是第三段。這一段講地藏菩薩接受了佛的付囑、委托,分身遍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普利眾生。佛為分身地藏摩頂,說了天宮的囑托,不要忘記這些眾生在受苦難,一直到彌勒佛出世之前,要幫助度脫他們。這時,諸世界的分身地藏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地藏,那麼多的分身地藏共復一形,變為一個地藏,這就是表法啊!

  為什麼分身千百億呢?因為眾生的根基有千百億。為什麼當來囑托之時,他又要分身合一來承佛囑呢?因為本願只有一個。分身千百億,本願只一個,所以接受佛囑的也只有一個。千百個分身地藏共復一形是表法,而非千百萬人地藏就有千百萬個願,本願只有一個。這就好比一個月亮照到千條江水,千條江水都有了月亮,而這千江之月吸為一個月亮所攝,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分身地藏跟一個地藏是非一非異,非一非多。所謂“一月影臨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這也說明了當機無量無邊,本願則唯一而已。

  法國有一個哲學家叫做巴斯德,他寫了一部題為《沉思錄》的書。他對無限的問題有著豐富的想象,並描寫了一段話。當然巴斯德不是佛教徒,但他是搞哲學的,他的話很有哲理,對我們理解華嚴的圓融無礙、重重無盡會有幫助。巴斯德說:我們人的身體,在無限的大宇宙中。我們可民想一想,把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擺在太陽系這麼一個大宇宙體系中,在這一剎那,我們置身於大宇宙中,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如同不可見的渺小的一點。但是,我們如果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身體的內部,則又是一個大宇宙——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等,血液循環,氣脈流通,神經的千絲萬縷,人腦無以復加的復雜,儲存的信息量如此之多,真是復雜的很。因而,回過身來看自己的肉體,看身體的內部,我們每個人又變成了碩大無比的一個世界,甚至於我們的肉體是一個很完整的世界。哲學家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感慨道:人體是在無限大與無限小當中的一個奇跡。不是嗎?自己看自己是無限大,置身宇宙又無限小。從而他又思考:人和無限比起來,是個空無,。比如有些事我們想到了,有些事我們想不到,如天空的無限,銀河系,銀河系以外……乃至於佛教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及其外延,你的腦子該想不清楚了。但是人的身體和空無比較起來,人又變成一個全體。與無限比,人是空無;與空無比,人自身的身體卻又成為復雜的全體。所以哲學家就說:我們人的身體是在全體和空無之間的一個中間點。這是第二個描寫。一個描寫人是在無限大與無限小中間的一個奇跡,一個描寫人是在空無與全體中間的一個中間點。這雖是哲學家想象的,但有他一定的道理。接著他就感歎,說因為人永遠見不到各種無限的終端,天體無限,光無限,這些無限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他看不到。看不到無限的終止和極端,所以無法知道事物的緣起和終結的秘密。事物怎麼起源、怎麼終了?也就是說,他既不能看到構成他身體的這個渺渺茫茫的空無,也看不到他身體與宇宙的無限大比較而言的無限小,也始終看不到自己的源流,看不到頭和尾。所以他認為人對無限是永遠的悲哀,是永遠無法解脫的。法國哲學家的這些描寫有兩點很可取,一個就是說,我們看一個境界,看一個世界,因為立場不同,立腳點不同,隨著看的立場的變化,所看的境界就不同。第二,一個大宇宙裡包含著許多小宇宙,象太陽系包含許多行星,原子含許多原子層,上至無限大,下至無限小,這都是重重無盡,一層一層重重無盡,沒有一個止境。這是巴斯德《沉思錄》中對無限所發感慨的對的兩點。

  但佛教講無限、講無礙,講華嚴的世界與巴斯德不一樣,比他的境界要高多了。從華嚴來講,一個小宇宙,比如一個原子,不斷地包含無限更小的宇宙,現在研究物質的基本粒子到了誇克層,有報道說又發現比誇克層更深的頂誇克了,這些可以無限分下去的誇克,不但是可以無限分下去的小宇宙,而且是又包括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無限宇宙。你像一個原子不但包括原子核,又包括比它大了不計其數倍的太陽,小而又全,又損壞它本身,常說“芥子納須彌”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華嚴中講的無礙。如果說一個小的原子裡頭,不能包括比它大得多的太陽系的太陽,它就是有礙,而不是無礙了。華嚴所說小大無礙,這是巴斯德所未想到的。他只想到人是在無限大、無限小中的一個奇跡;但人在中間,對無限大無限小的兩頭永遠弄不清楚又是個悲劇,他就感歎這個悲劇。他不知道這個無限大與無限小中間可以圓融無礙,無限在裡有無限小,無限小裡有無限大,可以互相包含,這就是華嚴。這是就空間來講的第一點。

  華嚴第二點不同的境界,是在華嚴講無礙的境界當中,即時間的觀念被打破了。時間也不是一個單位的計量關系,什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圓融,在當前,在當下,過去、未來可以同時出現,也可以分開體現,這就是時間無礙。甚至於這個時候的一件事本身可以成為這個事物的全部,即這個事物本身就是時間,這個時間本身就是這個事物。這者華嚴的時空無礙。這個無礙,才是永恆的當下。這個永恆的當下既是過去,又是現在,還是未來。這是華嚴時間無礙的境界。華嚴講的無盡法界、無邊宇宙的大舞台,在各種不同的層次,無限期的用各種不同方式來演出各種法門。這一華嚴世界的根據在哪裡呢?主是我們一直說到的圓融地無礙、互即互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他的根據就是般若的空性。整個的法界,它們體呀,就是般若空性。正因為有空性,才可能圓融;正因為空性,才可能無礙;正因為空性,才可能互入;正因為有空性,才可能互即;正因為有空性,一切法得在,故失了空性一切法便不得成。

  因而,佛之境界無限,不是大小之無限,而是無礙和交融的無限,是現量直接的無限,是般若空性證入的全體無限。佛菩薩之無礙性,令一切入一、一入一切,大入小、小入大,此入彼、彼入此。因而佛之無限是無礙的無限、圓通的無限,是空性和全體的無限。所以為什麼佛法講到頭都要講到般若、空性上來呢?就是這個道理。如此,我們才能弄清楚分身、合身,此界、它界,那麼多千百億那由他數的地藏?而這千百他那由他數的分身為藏又怎麼一下子變成一個地藏?要懂得佛的境界是圓融無礙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懂得互即互入。我手上拿的杯子就麥克風,麥克風就是杯子。正如禅宗的一句話:“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肚飽”。這就是說的“同體”。懂得了物質空性及圓融無礙的原理,就能理解分身地藏何以變成一個地藏。為什麼地藏要分身呢?就是要當機,根據各種不同的根機分出千百萬個地藏,又為何變回一個地藏呢?因為本願意只有一個——度盡一切眾生,自己方成佛。所以承佛付囑之時冰不能分身承接,而是一個地藏來接,表示本願只有一個。

  地藏菩薩是怎樣來承接佛囑的呢?經中告訴我們,地藏菩薩連講了三遍“唯願世尊”,即希望您老人家不要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連講了三次!地藏菩薩很誠懇、很恭敬的表白,表示我一定要度脫。所以佛後來就贊歎地藏菩薩並為之助喜:“善哉善哉,吾助汝喜”。好啊、好啊,願意幫助你;你一定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你普渡眾生後,即能證入菩提,你一定能夠成佛。這是在聽到地藏菩薩承接其囑後,歡喜贊歎的一段話。

  我們讀這部經的這一品,應該注意一個基本點:釋迦牟尼佛的囑咐,把我們大家帶入了地藏菩薩的悲願。你看,釋迦牟尼佛這樣囑咐,我們雖不是直接的當事人,都是間接的當事人,是剛強難調伏的一部分,釋迦牟尼佛那樣囑咐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那樣答復他,我們作何感想?我們讀過這部經時,應該進入地藏菩薩的悲願。跟地藏菩薩一起發願,那麼我們就對了,這部經就讀進去了。應該因釋尊之囑咐均入地藏成佛。我們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就是如地藏的悲願,接受了佛的囑托。因而,讀這部經的這一品,應該是“以世尊之囑入地藏之本願,入地藏之本願來受世尊之囑咐”。世尊囑咐誰呀?是囑咐我們大家啊!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分身地藏。你不要說度脫眾生了,我們自己度脫自己吧,不要因自己的剛強難化,變成一個被度的對象。世尊如是囑咐地藏,地藏如是慈護眾生,地藏慈護眾生就是世尊慈護眾生。因而,我們要自覺覺他,減少世尊和地藏菩薩的麻煩和憂慮,而且更進一步,也幫助推行教化,行一份願,分一份憂,這是我們讀這一品應該注意的主要思想和態度。

  第二品就講到這裡、接下去的第三、第四、第五品裡都牽涉到“業”,第三品是“觀眾生業緣品”,講的是業緣;第四品是“閻浮眾生業感品”,講到業感;第五品是“地獄名號品”,講到業報。業緣、業感、業報,都講了業,所以我們要著重講講“業”。現在我們從第三品開始,先念完經文再講。

 

上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10 六、正精進
下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11 七、正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