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三之下(李通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三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十回向

  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善知識。以檀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南義如前。有一國土。名為廣大者。以此回前十住十行。自修解脫心多。令同於生死。調和生死涅槃。五位菩薩地位升進。教化一切眾生相。智慧之香。令成就普賢廣大願海。由此為首。故國名廣大。有鬻香長者。以明能和鬻諸香。以表能調治生死。便成大智大慈悲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普熏一切眾生。皆令發意。故名鬻香。鬻香融易出世間解脫。入於生死。成大智大悲。以為一體無二也。解脫不壞。能與生死一體。猶如淨水處泥不濁。猶如水精寶入濁水中。能清濁水。其水現在而不濁性。猶如臭草處栴檀林。猶如濁水生妙蓮華。又如阿澤迦藥一兩。能變千兩銅鐵。以成真金。純作金體。無有銅鐵性。若人一念與根本普光明智相應時。能和無始無明惡業。變為如來大智大慈悲海故。猶如和合諸香。以為一丸。互為資熏。以成妙味。然諸香體各不相知。純雜自在。一一諸香。不合不離。是故菩薩以清淨智。同於生死。以為一體。一切眾生八萬四千不可說諸塵勞門。皆與同成智悲之海。生死無垢智無清淨。無和無合。不散不離。若見生死有濁。見智有清淨。即居染淨二心。心境無非解脫。以長者號青蓮華者。以明同生死。而不染污故。像此十回向。回前十住十行出世心多。回入生死。成就大悲。無染著故。以俗人長者青蓮華表之。十住初十行初。皆以比丘為首。表出世心多。既得出世已。須入生死。廣行行海。度脫眾生。是故此十回向。以俗士長者號青蓮華表之取像。下意思之可見。以回真入俗等塵勞。而無塵勞可污也。長者雲。我知一切香者。以明一切眾生。皆有五分法身之香。只為發心時未至。一切燒香者。於生死海中教化令覺悟。焚燒煩惱故。一切塗香者。以明於生死海中慰喻贊歎一切眾生。令歡喜發心故。一切粖香者。令一切眾生散煩惱故。亦知香王出處者。根本智香王出。在無明中。以達無明。成根本智慧為佛知見。自在為王。以萬境不能染污故。已下天香龍香等八部眾。有八種香。以明和合世間人天八部眾八種邪思惟等。成聖道中八種正道。已下善香惡香及世所受用香。有十三種香。以明和合人天六道中六根。及境上善惡煩惱有十二。總合為一丸。成聖所知見受用之香。即十三也。已下菩薩差別香。差別智也。一切菩薩地位香以明五位差別升進。總結。如是等香。形狀生起。及根本者。以明和合五位升進生起相。且如十住有十位生起形相。皆以後位生前位。引令修行者。升進不得停住。使令加行不息。智德慈悲諸藝。速明道行增廣。不滯一法。又初發心住。至第三住。出世心現前。以第四住彌伽居士市肆上者。為生起引前位出世心多。使令知鬧處是出世故。第四住至六住。有世間出世心多。即第七住純入生死。無求出世。成大慈悲行以為生起。皆有十重。及第四第七兩度生起。後十住以十行為生起。十行以十回向為生起。五位皆然。若不如是得一法。即自謂言足。便即無求也。人間有香。名曰象藏。因龍斗而生者。以明象為大力。含藏大用在其身。表根本智。以明無明貪欲所翳障。今以定慧觀照力。與貪欲嗔愛龍斗。方始發明其香。若燒一丸。起大香雲。彌覆王都者。以量周虛空。生死界為王都。以智者於中止故。於七日中。雨微細香雨。著其身者。悉皆金色。以明與無明斗。現根本智。白淨無垢。以起差別智。說七淨財之妙法。有能悟入。身心白淨無垢。名為金色。若著衣服。宮殿樓閣亦皆金色者。以明慈悲喜捨諸助道行。總皆金色。以明萬行以根本智為體。若因風吹。入金殿中者。以明因說教風吹。入眾生心。信受七覺支觀。以為七日七夜。歡喜充滿者。法樂也。廣如經說。並此象藏香向下。通有十種香。五位通用。且如十住。一住配一。十行十回向十地。各各十位。皆配一種香。第五如雪山中香表禅。第六羅剎界中香。表第六智慧。以智慧如羅剎能食啖眾生血肉。取力用猛壯所。表當位之法。以明智慧羅剎破壞無明。不可為對。此羅剎界香。名為海藏。以智慧為海藏。其香但為轉輪王所用者。以明第六位般若波羅蜜智慧成已。方能善轉*輪。像輪王也。燒之一丸。及四軍皆騰虛空者。以明至般若波羅蜜位。所說之法。身心四辯。皆與空合。一一像取之。得法像亡。從我唯知此調和諸香法已下。推德升進。以明此十回向法。前十住十行。出生死心多。令入生死中。而無所著。起普賢行願。亦與後十地及等覺位。為大智大慈悲之體故。於兜率天宮。於欲界處中而說故。以此調和根本智普賢行願。總滿十地及等覺位。依樣而行故。前經中於膝上放光。說十回向位。以表膝者。卷舒自在義。以彰此位調和生死涅槃。而得自在故。將合和香法而表之。

  第二不壞回向。以戒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以明不壞清淨法身智身。以為戒體。以此清淨戒體為大慈悲。處於世間生死。而了生死之性悉清淨故。若處迷也心境俱縛。若在悟也心境俱真。故名不壞回向。於此南方。南義如前。有大城名樓閣者。為以無量重重差別智。觀察諸根。以為其樓。無盡智海。隨根隨時。接生為閣。有船師名婆施羅者。此雲自在。為此位以淨戒處生死。而不污。故雲自在。其船師在城門外者。以接眾生故。不住自智德故。處外接眾生也。海岸上者。以此位大慈悲為戒體。明臨生死海岸。接眾生。令無失時故。像大海潮無失時故。百千商人。及余無量大眾圍繞者。以明萬行圓滿。船師雲。我在此城海岸路中。淨修菩薩大悲幢行。以明於生死大海流轉路中。淨修菩薩大慈悲幢行者。以明處生死不傾動故。摧破一切生死軍故。此船師有二義。一以菩薩常處世濟難。現同凡行。為大船師。引諸商眾。生其寶所。辯諸寶類。定其寶價。非聖智不可為也。二示法以明此位大慈悲為戒體。以十住十行。得出生死之海。此位回令入於生死海。濟渡沈倫生死眾生故。以船師像之。是故船師雲。聞我法者。令其不怖生死海。必得入於一切智海。廣如經說。從我唯得此大悲幢行法門已下。是推德升進。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以忍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南義如前。有城名曰可樂。城是從前位升進。至此位言。城是防護之義。以明心境之上。永不起嗔恨不忌之心。故名為城。城雲可樂者。為常行忍辱。眾所樂見故。長者名無上勝者。以明諸行之中。忍為最勝。此位善財所以悲泣流淚。以明忍辱慈悲之行故。見無上勝長者。在其城東者。是春生眾善發明之首也。大莊嚴林幢無憂林中者。以忍心成滿在萬行無憂。以為處所也。居無量商人者。以求法寶也。百千居士者。處世俗而恆真也。如上諸眾之所圍繞者。接生行圓也。善財見彼長者。以身投地。頂禮其足。良久乃起。以明忍行以成深智禮敬也。無上勝長者雲。我成就至一切處菩薩行門無依無作神通。初雲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人中。次雲三十三天。及八部龍神。乃至十方一切國土。地獄惡道之身。皆遍周。以其同類教化。皆令歡喜。隨器所堪。皆令離苦。以明法忍即成。無依智現。以智無處所大小中邊。非三世所攝。性自遍周。量濟法界。不往而到。不來而至。此乃無神而神。大用遍周。無作而作。大功普應。十方六道。恆常於一切眾生前。對現色身。隨應教化。現同凡事。而諸眾生無疑怪心。此乃十方人天世間常爾。是普賢常道也。此乃立樣。令修行者。設功行未及知位。欣修須及。不無其此。我唯知此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已下。是推德升進。此前之三位。是十回向。入生死成大悲行。以鬻香長者號青蓮華。船師自在。無上勝等。三個長者俗士表之。至此南方有國土。名曰輸那。有比丘尼。名師子頻伸。是十回向中。入生死出世間慈悲故。以比丘尼表之。尼字者慈悲之音。比丘者出世之相。以表生死中出生死清淨大慈悲行。為明修行者。了生死而性清淨故。愍其不了者。恆處其中。無有出期。

  第四至一切處回向者。以明此精進行。無生死不遍。無惡道不至故。以精進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南義如前。有國土名輸那者。此雲勇猛。為此位於生死之中。行大慈悲度。量同虛空界。六道眾生。隨器現形。悉遍周故。無不濟度故。以精進如是。國土名勇猛。其國有城。名迦陵林。此雲斗诤時。以明此位處世無染。大慈悲。於世間能和斗诤。故以為名。比丘尼名師子頻伸者。以德行立名。以明清淨智如師子。久處生死。以大慈悲故。廣度眾生。無辭勞倦。心恆適悅。名曰頻伸。師子頻伸者。展舒適悅之義。此比丘尼。在勝光王所捨施之園中者以明於生死中。行出生死大慈悲之行。而得自在。故名勝光王。捨施之園。以明行慈悲法。以表居生死中。勝於生死。行慈施法。以為悅樂。故名為園。園者游觀悅樂義。以像菩薩恆居生死。度脫眾生。以為已樂。故名之為園。此位中以普光明智。成種種意生身。十方利益。一身作無量身。遍周法界眾生前。成就差別智門。意明。此慈悲精進行。都含十方虛空六道眾生總為一。大慈悲饒益眾生。令離苦得樂。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廣大之園。一眾生不盡不出。其中一切菩薩皆如是行。以眾生界本真性故。以比丘尼號師子頻伸像之。園中所有寶樹。及塵陂池樓閣等。皆以明依行報莊嚴。廣如經說。從我唯知此成就一切智已下。是推德升進。

  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以禅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者。以女人術行。以違真理。聞者難信。故國名險難。城名寶莊嚴者。為明及至其所。心大慈悲故。常隨生死之流。廣利群品。同行利生。了五欲性無。不離禅體。以大慈悲故。不離俗體。為大智故。處俗而不染。夫俗間之境。畏而離之。是二乘法。染而愛之。是凡夫法。故菩薩不同此二。為大慈故處生死。同行。為大悲故。了生死及世間境界總無也。以大慈悲故。以智幻生其身。處於世間。如影猶如化人。雖同世間。無境可染。亦無心染境。但為大慈悲行。於世間不行一行。行無量等眾生行門故。雖同世間。世間如化。自身如幻。以智隨塵。塵無染者。塵亦本無。以此義故。雖同世俗。常離欲際。法門以明自智無五欲。以大慈悲故。常入生死。隨俗利生。得大功德。五名無盡功德藏回向。故城名寶莊嚴。以自智無五欲。為利眾生。行萬行故。城名寶莊嚴也。是故淨名經雲。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禅。令魔心愦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實可為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此位以大慈悲為禅體。居世間不染。如婆須蜜女表之。表一切菩薩大慈之行。法合同纏不要須是女也。如離世間之行。亦無菩薩行故。為眾生煩惱多。菩薩行多。眾生無煩惱。菩薩行亦無故。前比丘尼。以入生死中。成大慈悲。得出世解脫慈悲行門。此位以於出世解脫慈悲中。入於五欲境界。以明菩薩心大慈故。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示受五欲。而無虧女志。不壞無作自性禅門。十方世界。隨所見者。如應差別。各身不同。善財見婆須蜜女。此雲世友。以能十方一切世界。對現色身。隨所根睹者友而不捨。皆令離苦得樂故。雲世友。所居在市廛之北。自宅中住者。以此位生死塵勞為市廛。無法不寂為自宅。其宅廣博嚴麗寶牆寶樹園林樓閣。一切皆寶莊嚴者。以禅體遍周。萬行圓滿。所得果報生也。若有聞法得見親近。無不獲益。離貪欲際。廣如經說。宅居市北者。以表北方為玄武。主奸邪盜賊。夜暗之所也。以菩薩常處無明長夜生死市廛。以接迷流。令歸正見故。行貪欲方便化迷。善財問修何福業。得如是自在。其女答言。過去有佛。名曰高行者。以此禅位體高勝。出過情念諸見故。佛號高行。城名妙門者。以定能發慧。故名妙門。彼佛入王城蹈彼門阃。其城一切悉皆震動者。以明定慧相應。一切煩惱悉皆破壞。其城忽然廣博眾寶莊嚴者。以禅體相應。心無內外。量等虛空。名為廣博。無虧定體。入廛同事。以接眾生。獲得報化莊嚴。不離禅定自在故。我為長者妻者。以禅定為夫。慈悲心為妻也。以明不失禅心。大悲隨俗不污也。以將一寶錢。供養彼佛者。世中流通可貴。莫過寶錢。於世間聖道流通者。莫過於智慧也。文殊師利為佛侍者。是根本智之妙慧也。以此根本智為定體。出生妙慧為侍人。教化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自在故。以明不壞禅心。而能隨俗。表菩薩大智大慈悲為禅體。處生死廛肆。垢淨不能滯其禅。喧诤不能留其性。從我唯知此離貪欲際解脫門已下。是推德升進。

  第六隨順堅固回向。以般若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南義如前。有城名善度者。以明此第六位般若波羅蜜智悲以成。善度群品故。城名善度。有居士。名鞞瑟胝羅者。此雲包攝。以表此位智慧無邊。包含萬德。救攝一切眾生。常供養栴檀座佛塔。以明栴檀是香樹。能止蛇之熱毒。以此居士常坐智慧解脫之香座。能消一切眾生之熱惱。塔者佛形像之所居。此塔唯置栴檀座。座上不置形像者。以明坐空慧之座。以為佛塔。以明空慧是佛不滅解脫門也。開栴檀座塔。即得三昧。名佛種無盡者。以明無作空智慧現前。是佛種無盡。亦是普見三世諸佛。亦是佛不滅度門。以此無作空智慧法。無有生滅故。恆用而常寂靜故。一切諸佛共同有故。能壞生死。神用自在故。如空中響應系成故。十方普應。無去無來。是故居士供養栴檀座佛塔。得佛不滅度法門。以空智慧為座體。來觀栴檀座佛塔中無形像。即是佛不滅度故。以明空智是佛故。無有滅度也。但來觀塔。即得道而去故。城名善度。從我唯得此菩薩不涅槃際解脫門已下。是推德升進。

  第七等一切眾生回向者。以明凡五位之中。第七皆以第六空智慧法門。隨順一切眾生。處於生死。成大慈悲行。故雲隨順一切眾生回向。以方便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南方義如前。有山名補怛洛迦者。此雲小白華樹山。其山多有小自華樹。以表觀世音菩薩。處大慈悲行。教化眾生令使不作小非。不棄小善。纖微之善。皆悉行之。以大由小起故。以積微霜而堅冰至。聚微塵而山岳成。是以聖人誡小過。如大非至。行小善。而大善自成。但於一切法性自空虛。無微心可生。是非盡矣。是故觀世音以慈悲行。居小白華樹山表之。舊經雲觀自在者非理也。依新經為觀世音者正也。以表大慈悲義。善財於此山西面巖谷之中見觀世音。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在山西面。於巖谷之中。坐金剛寶石者。以表山西面及巖谷者。以明大悲菩薩。常處一切崄惡道中。行大慈悲行。以明山及西巖谷。並是諸惡趣。行大慈悲行。以明西為白虎。為金為秋殺。為凶害故。以大悲表於惡趣行慈悲。即有一切處東方。一切處西方。十方總爾。坐金剛寶石。不現眾妙宮殿樓閣莊嚴者。以明堅固大悲。不捨惡趣一切眾生。常於惡道對現種種身相。度脫眾生。無退無動故。坐於金剛寶石。余菩薩所坐寶石皆然。以常於惡道潛形。同類利生。不現自報莊嚴之事。常為大眾說慈悲經。為善財說大慈悲行解脫門。於一切處。恆以愛語利行同事。攝眾生故。從我唯得此菩薩大悲行法門已下。是推德升進。

  第八真如相回向。以明此位智位增明。心境皆真也。以此真智回向。入生死不住真體。以願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爾時東方有菩薩。名曰正趣。前之諸位皆雲南方。此位何獨言東方。以此十回向。回真入俗。成大慈悲行。此第七第八位。和會悲智之體。東方表智。以春生發明之首。西方表悲。以秋殺潛明之首。以表正趣是智。觀音是悲。和會智悲。而無二體。舉來處即從東方妙藏世界普勝生佛所來至此也。又舉從彼佛所來時久近言。經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一一念中。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剎。一一佛剎。皆遍入至其佛所。以供具而為供養。此諸供具。無上心所成。無作智所印。乃至下方一切眾生前教化。廣如經說。及善財見正趣菩薩。與觀世音同會而見。以明觀音正趣。會智悲一體。又表第七是悲增。第八智增。以明正趣得智體增明。返歸悲位。是就觀音同會而見。雲從東方妙藏世界普勝生佛所而來。以明法身無身。無相妙慧。以為世界。自性清淨普光明無作智海性。自遍周十方國剎。名為普勝生佛。以此根本普光明。智生差別智。一念遍周十方一切佛前。一切眾生前。如應現身。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時普現十方。無有來去。論主頌曰。猶如於日月普現河海中。池沼眾泉流。無不皆普現。其相無來去。光影悉遍周。影之與本質其性如虛空。眾生業力起。業性無來去。本智亦如是。體相如虛空。光明照十方。普現眾生水。教化十方眾。及供養諸佛。亦無能作者。以智自在故。神用滿十方。在神無有神。神功乃如是。如是大用神功遍周。及供養種種供具。經雲。皆是無上心所成。無作法所印。以明無作智體。有無量功德福業而莊嚴故。大意此之觀音正趣。和會智悲。無二門已後。直至第十回向。無量功德。不離第七回向中慈悲之門。以觀世音是一切古今諸大悲之體。以明智悲廣故。不離本也。乃至十地之樣。不離觀音。一切諸佛。不離其此。此先立樣。後位仿之。從我唯得此菩薩普速疾行解脫門已下。是推德升進。

  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以力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南方有城。名墮羅缽底。此雲有門。為此位是第九法師位。有大法門故。城名有門。其中有天神。名曰大天。善財見已頂禮致敬。申請大天。長舒四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面。持諸金華。以散善財者。以明敬初發心。又長舒四手。以四攝法遍也。自洗其面。以清淨智眼。用觀眾生。知根引接。為善財說雲網法門。天者清淨義。慈悲義。覆蔭義。十方普含容養育眾生義。以明覆蔭如雲普潤。教設如網漉取眾生故。是故天神出財寶如山。以施所乏。以五停心觀。隨器受法。以明修行者智會天然。用神妙道。出過情作。任智施為。包含博施。任真而用故。會大天神。以為勝友。此明根本智之無作本體。名號天神。一切法門。從此而出故。城名有門。從我唯知此雲網法門已下。是推德升進。

  第十等法界回向。以智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此閻浮提有國者。以明等法界回向法遍周故。總言閻浮提。摩竭國菩提場中者。以表此修行至本菩提體故。有地神。其名安住者。前天神表根本清淨之智。地神名安住。表智中慈悲之體。天神出天中寶藏。地神出地中寶藏。以明慈悲之中福德也。以利眾生之福感也。天神是智之妙用。地神是智慈之恆寂。用而恆寂故。名安住不動。以天動地靜以設名也。此兩位明修行者於生死中修行。至寂用之本源也。乃至十地果。終不離此二法故。與後作樣。令十地及等覺位中。悲智慣習成滿。不移此二法為一法也。以天為覆。地為載。含養之道。不出於此。智悲圓滿之法。是故取天地之像。像智慈覆載含養之法。故天地含養。由眾生作業之化生。大道含養。由智悲之妙靈也。天地無私。而萬物成。大道無私。而萬神濟。不為而成。而成十方大功。不作而作。而作遍周法界。是故安住地神。以足指案地。百千億阿僧祇寶自然湧出。告善財言。今此寶藏隨逐於汝。是汝往昔善根果報福力之所攝受。以明其神如地靜。故地出眾寶自嚴其神清也。如天大開寶藏。天清地靜。神自彰焉。皆智悲合道。神不為而福德萬物應也。以明修行者智合天。而天且清。悲合地柔和。而育含生。而神常靜福德自明矣。是故地神以足指按地。即眾寶湧現。以智終悲滿任無功。而神用含養遍周。是以天地之間果報福力眾寶感應。皆不從欲想有作業生也。無為無作智悲。任用滿眾生界。福感自彰。經雲。我憶自從燃燈佛來。常隨菩薩恭敬守護。觀察菩薩所有心行者。言發心之首依他也。亦以根本普光明智為燃燈佛。是發心之首。過須彌山微塵劫。有劫名莊嚴。世界名月幢。佛號妙眼者。以自發心來所有迷障為塵劫。迷解得法清涼為月幢。妙慧現前為妙眼佛。妙慧無形。體性如空。不可破壞。含容眾法。名之為藏。從我唯知此不可壞智慧藏法門已下。是推德升進。已上明十回向於生死之中智悲圓滿一終訖。像天地之靈養而不窮。無怖其報。末後天地之神表之。向下九個夜天。一個瞿波女。以表十地長養大慈大悲。破生死無明之長夜。以夜天神表之。如下具明。已上十善知識。以明入生死海。不出不沒。成就智悲。及一切智智令圓滿。如海功多。若以生死海中。大智大慈悲漸漸任智無功。破長夜暗。周滿十方。覆蔭眾生。任其神用。普周主治世法。如下十地位中諸夜天神等眾是也。已下皆依十回向中法樣。成滿至於等覺位也。

 

上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5 一、正見
下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6 二、正思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